中医基础理论课件--9防治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9防治原则
2024/2/26
26
(一)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1.泻其阳盛: 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
寒之”。 “阳胜则阴病”,导致实热兼阴虚证,则
在清热的同时兼以滋阴。 2.损其阴盛:
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 热之”。 “ 2024/2/26 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27
2024/2/26
15
(二)反治
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 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 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 合的病证。但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 证的假象,却是逆反病证的本质,故仍然是 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2024/2/26
邪气亢盛,阻滞气血 正气虚衰,作用减退
实证 虚证
实中夹虚证 虚中夹实证
真实假虚证 真虚假实证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祛邪兼扶正 扶正兼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
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2024/2/26
25
四、调整阴阳
阴阳失去平衡协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对 此加以调治即为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即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 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人 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然大量脱失,故治疗时都要兼以峻剂补气, 常用人参等药。
2024/2/26
31
此外,对于阴阳格拒的治疗,则以寒因寒 用,热因热用之法治之。
阳盛格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其本质是实 热证,治宜清泻阳热,即寒因寒用;
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本质是寒盛 阳虚,治宜温阳散寒,即热因热用。
2024/2/26
32
中医药学--防治原则 PPT课件
(一)养生
东汉名医华佗模仿 虎、鹿、熊、猿、鸟 五种禽兽的动作,创 立了“五禽戏”,用 以强身健体。
(一)养生 3.顺应自然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一)养生 4.起居有常
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起居有常,饮食节制,劳逸结合的强身 健体原则,既有益于扶助正气,又能促进病体早日康复。生活 起居要有规律,作息时间适宜;饮食不可过饥过饱,谨和五味, 切忌偏嗜,做到营养均衡;适量的劳动和运动可使气血流通, 有益健康。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节的饮食,过分的劳逸,往往 直接导致人体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
(一)正治反治 • 正治与反治,是在“治病求本”的根本原则指导下,
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制定出的两种治疗原则。正治
与反治,是指所用治法性质的寒热、补泻,与疾病 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第七章 防治原则
1.正治 • 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 称“逆治”。主要适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疾病 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 虚病见虚象、实病见实象等,其正治法则有“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 者泻之”。
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防 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点滴积累
1.治未病的思想包括两个内容即未病先防和既病
防变。
2.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 防止疾病的发生。 3.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和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疾病传变。
第二节 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
第七章 防治原则
(1)寒者热之:是指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 的一种治法。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用 辛热温里法等。 (2)热者寒之:是指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 的一种治法。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用 苦寒清里法等。
中医基础理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常用治法:
寒——证候属性 ※ 寒者热之
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表寒证——辛温解表 具体运用 里寒证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热——证侯属性 ※ 热者寒之 寒——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表热证——辛凉解表
具体运用 清气分热 里热证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虚—— 证候属性 ※ 虚则补之
补——治疗原则(方药的功用)
标本同治 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 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 或单独治本。 例: 气虚外感——益气解表 阳虚水肿——温阳利水 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 对待,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 重。
总结: 治标与治本
本重于标,必须治本 标急于本,暂时治标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方法: 针对虚证而设。 虚证:气、血、阴、阳虚及脏腑的各种虚证。 气虚——益气(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类) 血虚——养血(当归、白芍、阿胶类) 阴虚——滋阴(生地、熟地类) 阳虚——温阳(附子、肉桂类) 结合脏腑 补益气血——重在? 补益阴阳——重在? 脏腑虚损——调理脏腑
祛邪 运用攻伐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祛 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使正气恢复,疾 病痊愈。 《内经》 “实则泻之” 适应:邪气盛,正气亦未伤之病证。 方法: 针对实证而设。 要考虑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就近逐邪。
(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 展和变化。
方法
早期诊断——见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 初,病人自觉症不明显;虽病重, 但症 状 隐匿,无明显感觉(潜病期) 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 变,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 萌芽阶段)
第二节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四季慎用药, .(四季慎用药 治疗用药的原则.(四季慎用药, 四季宜用药) 用寒远寒, 四季宜用药)"用寒远寒,用凉远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 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外 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 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东 南地区,外感风寒者,宜用辛温解 南地区,外感风寒者, 表轻剂.) 表轻剂.) 老年——多虚证或虚中夹实,宜补慎泻 老年 多虚证或虚中夹实, 多虚证或虚中夹实 年龄 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慎补忌攻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 易寒易热 妇女: 妇女:经带胎产 寒热 体质 强弱 性别
反治
含义: 含义:采用与病证表现的假象性质相一致的方药而治的一种 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适应证: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一致的病证. 适应证: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一致的病证. 常用方法: 常用方法: 热因热用—— 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 热因热用—— 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 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寒因寒用 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 真虚假实证) (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通因通用 真实假虚证) (真实假虚证)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四季慎用药, .(四季慎用药 治疗用药的原则.(四季慎用药, 四季宜用药) 用寒远寒, 四季宜用药)"用寒远寒,用凉远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 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 治疗用药的原则.(西北地区,外 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 感风寒者,可用辛温解表重剂;东 南地区,外感风寒者,宜用辛温解 南地区,外感风寒者, 表轻剂.) 表轻剂.) 老年——多虚证或虚中夹实,宜补慎泻 老年 多虚证或虚中夹实, 多虚证或虚中夹实 年龄 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慎补忌攻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小儿 易寒易热 妇女: 妇女:经带胎产 寒热 体质 强弱 性别
反治
含义: 含义:采用与病证表现的假象性质相一致的方药而治的一种 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适应证: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一致的病证. 适应证: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完全相一致的病证. 常用方法: 常用方法: 热因热用—— 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 热因热用—— 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 真寒假热证) ( 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 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用寒凉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寒因寒用 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塞因塞用 真虚假实证) (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通因通用 真实假虚证) (真实假虚证)
中医学基础课件-防治原则
回阳救阴——适 用于阴阳亡失者
亡阳——益气 回阳固脱
亡阴——益气 救阴固脱
都是一身之气的 突然大量脱失, 故治脱均要兼峻 剂补气如人参
四、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含义: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制订
治疗用药的原则。
运用: 春夏——人体肌肤疏松而多汗,
慎用辛温。
秋冬——人体的肌肤致密,阳气
祛邪——适用于纯实证,真实假虚证以及邪
盛正不虚等以邪盛为主的病证。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
杂证。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
杂证。
先祛邪后扶正
邪盛为主,急于补虚反会助邪。 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尚耐攻,
经去其病邪,再用补虚收功。
先扶正后祛邪: 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
不耐攻伐。
2、药物预防
含义:事先服食某些药物,可提高机体的 免疫功能,能有效地防止病邪的侵袭, 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人工免疫—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 腮腺炎。 茵陈、贯众预防肝炎。
用之有效 简便易行
二.既病防病
含义: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 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 发展及传变。
第二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 治
▪ 含义: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 以治疗的一种治则,如热证用寒药,故又 称“逆治”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如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等,故正治是临床上 最常用的治疗原则。
①寒者热之:即以热药治寒证,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 温热方药来治疗。如 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 辛热温里方药。
中医学基础课件-防治原则
阴阳失调与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脏腑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基础,脏腑功能失常可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 种疾病。
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
01
损其有余
对于阴阳偏盛的情况,应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即通过祛除多余的阳气
或阴气来恢复阴阳平衡。例如,对于阳盛则热的实证,可采用清热泻火
的方法来治疗。
02
补其不足
对于阴阳偏衰的情况,应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即通过补充不足的阳气
现代研究与发展
中医学防治原则源于古代医学典籍,如《 黄帝内经》等,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防治原 则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不断 完善和发展。
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学防治原则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深 厚的实践基础。
02 预防为主原则
标本缓急的应用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 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的主次先
后。
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求于本”, 即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在特殊情况下,如标病甚急,危 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则应 采取“急则治标”的方法,先解
决标病,再治本病。
标本兼治的方法
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时, 既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又兼顾疾病的现象。
祛邪
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攻下、消导等,消除病邪,减轻或消除病理 损害,恢复正气。
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
1 2 3
扶正与祛邪相互关联
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也有助于扶正。正气充足 则邪气易去,邪气去除则正气易复。
扶正与祛邪主次分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主要矛 盾。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确定扶正与 祛邪的主次。
脏腑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基础,脏腑功能失常可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 种疾病。
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
01
损其有余
对于阴阳偏盛的情况,应采取损其有余的方法,即通过祛除多余的阳气
或阴气来恢复阴阳平衡。例如,对于阳盛则热的实证,可采用清热泻火
的方法来治疗。
02
补其不足
对于阴阳偏衰的情况,应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即通过补充不足的阳气
现代研究与发展
中医学防治原则源于古代医学典籍,如《 黄帝内经》等,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 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防治原 则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不断 完善和发展。
临床实践经验
中医学防治原则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深 厚的实践基础。
02 预防为主原则
标本缓急的应用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 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的主次先
后。
一般情况下,“治病必求于本”, 即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在特殊情况下,如标病甚急,危 及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则应 采取“急则治标”的方法,先解
决标病,再治本病。
标本兼治的方法
标本兼治是指在治疗疾病时, 既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又兼顾疾病的现象。
祛邪
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攻下、消导等,消除病邪,减轻或消除病理 损害,恢复正气。
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
1 2 3
扶正与祛邪相互关联
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也有助于扶正。正气充足 则邪气易去,邪气去除则正气易复。
扶正与祛邪主次分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主要矛 盾。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确定扶正与 祛邪的主次。
防治原则-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1)损其有余
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①泻其阳盛:“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以泻其偏盛之阳热,此
即“热者寒之”之意。 ②损其阴盛:“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物以消解其偏盛之阴寒,
此即“寒者热之”之意。
(2)补其不足
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虚证。 ①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当阴虚不足以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时,
1.增强人体正气
(1)顺应自然 是使各种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节律相应而协调有序,保持 健康,增强正气,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养性调神 七情太过,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而发病, 也可损伤人体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退。心的生理功能是喜宁静,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体内真气和顺,就不会生病。
精可致精亏,治宜补气填精并用。
(4)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同源”,故血虚者在补血的同时,也可填精补髓;精亏者在填精补髓 的同时,也可补血。“津血同源”,病理上常有津血同病而见津血亏少或津 枯血燥,治当补血养津或养血润燥。
陆
三因制宜
①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时”,一是指自然界 的时令气候特点;二是指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
(2)急则治标 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原则是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 其标。另外,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 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
(3)标本兼治 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
举例:肿瘤、哮喘
叁
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 证,即所谓“虚则补之”。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概念: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
采 用的方药 性 质与病 症 中假 象 的 性 质 相同 , 故又称 为“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适用范围: 疾病的 征象 与 其 本质不 完全相 符 的病证。 如热证见 寒象 、 寒 证见热 象等 。 这类情况 较少
(2) 反 治 的应用
( 2 )血病治则
治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 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吐血》:“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 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 食,病日痼矣。 宜补肝不宜伐 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 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 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矣。 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 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 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 不能归经矣。”
光” 扶阳以制阴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 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
( 2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 主次来治疗。
回阳救 阴
亡阳——益 气 回阳固 脱 亡阴——益 气
都是一身之 气的突然大 量脱失,故 治脱均要兼 峻剂补气如 人参
调整阴阳的分析与总结
1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清热 -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祛寒 - 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适用于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 “ 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 阳虚则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 “ 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文档41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中医防治原则—预防(中医基础课件)
目
01
预防
录
02
治则
学习目标
➢ 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 掌握治则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
正祛邪、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 ➢ 了解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
第一节 预防
➢ 预防 预先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在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
2.补气不足——适用于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
(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阳病治阴”。用于阴液不足, 阳热相对偏亢所致的虚热证。
(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阴病治阳”。用于阳气不足, 阴寒内生所致的虚寒证。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适用于肾阳虚证,治疗时于温补肾阳的方药中加入 适量滋补肾阴之品,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适用于肾阴虚证,治疗时于滋补肾阴的方药中加入 适量的温补肾阳之品,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遗篇·刺法论》
二、既病防变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病传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金匮要略》
第二节 治则
➢ 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 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用 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本”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 “标”代表疾病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1. 急则治其标: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先治其标,就会 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 治疗法则。
01
预防
录
02
治则
学习目标
➢ 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 掌握治则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
正祛邪、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 ➢ 了解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
第一节 预防
➢ 预防 预先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在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
2.补气不足——适用于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
(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阳病治阴”。用于阴液不足, 阳热相对偏亢所致的虚热证。
(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阴病治阳”。用于阳气不足, 阴寒内生所致的虚寒证。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适用于肾阳虚证,治疗时于温补肾阳的方药中加入 适量滋补肾阴之品,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适用于肾阴虚证,治疗时于滋补肾阴的方药中加入 适量的温补肾阳之品,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遗篇·刺法论》
二、既病防变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病传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金匮要略》
第二节 治则
➢ 治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 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用 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本”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 “标”代表疾病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1. 急则治其标: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先治其标,就会 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 治疗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治与反治的比较: 相同之处: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 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不同之处: 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与其外在表现相一致 的病证; 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 一致的病证。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二、治标与治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 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 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就邪正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是标; 就疾病先后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 继发病是标; 就病位而言,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 病为标等等。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三)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 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人制宜”。 1.年龄 年龄不同,则生理功能、病理反应各异, 治宜区别对待。如小儿发病则易寒易热,易 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治疗小儿疾病,药 量宜轻,疗程多宜短,忌用峻剂。 2.性别 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病理特点, 治疗用药亦当有别。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三、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 的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证。益气、 养血、滋阴、温阳、填精、补津等,均是扶 正治则下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 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 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适用于各种 实证。发汗、涌吐、攻下、消导、化痰、活 血、散寒、清热、祛湿等,均是祛邪治则下 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3.阴阳并补 对阴阳两虚则可采用阴阳并补之法治疗。 但须分清主次而用: 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则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 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则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 应当指出,阴阳互济之调补和阴阳并补两 法,虽然用药上都是滋阴、补阳并用,但主 次分寸不同,且适应的证候有别。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电子讲稿
防治原则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孙广仁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防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概述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治则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概说 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 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 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 制定的反映中医预防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 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 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病传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节 治
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 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 普遍的指导意义。
真实假虚证 真虚假实证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四、调整阴阳 阴阳失去平衡协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对 此加以调治即为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即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 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人 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一)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1.泻其阳盛: 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 寒之”。 “阳胜则阴病”,导致实热兼阴虚证,则 在清热的同时兼以滋阴。 2.损其阴盛: 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 热之”。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1.顺应自然 2. 养性调神 3. 护肾保精 4. 体魄锻炼 5. 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二)防止病邪侵害
1. 避其邪气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 药物预防 小金丹 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反治主要包括: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 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 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 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等。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 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 瘀血性崩漏、热结旁流、食积性腹泻等。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一、正治与反治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一)正治 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 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 的方药与疾病证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 药,故又称“逆治”。 正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 的病证。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正治主要包括: 1.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 温热方药来治疗。即以热药治寒证。 2.热者寒之: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 寒凉方药来治疗。即以寒药治热证。 3.虚则补之: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 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即以补益药 治虚证。 4.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 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 实证。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治则与治法的区别和联系: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 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 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 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 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 扶正祛邪是治则,而益气、养血、滋阴、 扶阳,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这一 治则的具体体现。
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
补阴制阳,阳中求阴
补阳消阴,阴中求阳
补阴兼补阳 补阳兼补阴
阴 脱 阳 脱 2012-9-19
亡阳证 亡阴证 中医基础理论
回阳救逆 救阴固脱
六、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 疗原则,称为“因时制宜”。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 热。 子午流注针法。 (二)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 治疗原则,称为“因地制宜”。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运用原则: ①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 邪用于实证; ②把握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证,应根 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扶正祛邪运用的 先后与主次; ③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具体运用: 1.单独运用 (1)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 (2)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 2.同时运用 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 (1)扶正兼祛邪:即扶正为主,辅以祛邪。 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2)祛邪兼扶正: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二)补其不足
1.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 “阳病治阴”。 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所谓 “阴病治阳”。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2.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对于虚热证与虚寒证,可用阴中求阳与阳 中求阴的治法。此即阴阳互济的方法。 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 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 其意是使阴阳互生互济,不但能增强疗效, 同时亦能限制纯补阳或纯补阴时药物的偏性 及副作用。 如肾阴虚衰而相火上僭的虚热证,可用滋 肾阴的六味地黄汤少佐肉桂以阳中求阴,滋 阴制火,即是其例。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3.先后运用 扶正与祛邪的先后运用,也适用于虚实 夹杂证。 (1)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应 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此时兼 顾祛邪反能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以助正气, 正气能耐受攻伐时再予以祛邪。 (2)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应 于以下两种情况:①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 助邪;②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 攻者。此时先行祛邪,邪气速去则正亦易复, 再补虚以收全功。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二)反治 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 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 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 合的病证。但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 证的假象,却是逆反病证的本质,故仍然是 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预 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 的发生与发展。 养生,古称“摄生”,即调摄保养自身 生命的意思。 养生的意义: 一是预防疾病; 二是延缓衰老。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 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应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 方面入手。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二)防止病邪侵害
治
则
正治 反治
治标 治本
扶正 祛邪
调整 阴阳
三因 制宜
治
法
治疗 八法
具体 治法
中医基础理论
治疗 措施
2012-9-19
治病求本: 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 的本质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故 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 候。
2012-9-19 中医基础理论
扶正祛邪治则的应用
病 机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正气虚衰,邪气已退
证 候
实证 虚证
治 法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邪气久留,损伤正气 正气虚衰,邪气留着
实中夹虚证 虚中夹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