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地震的成因及作用;b. 知道地震对人类和地球造成的影响。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地震的科学态度和正确认识;b. 培养学生对地震灾害中的援助和互助精神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2. 地震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物模型(如弹簧振动模型、玻璃瓶装水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入地震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地震的基本认识。

讲解与实践(30分钟):2. 通过使用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地震的成因。

老师可以使用弹簧振动模型或玻璃瓶装水模型等,解释地震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地震的震动。

3. 讲解地震的作用。

解释地震对地球的改变以及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如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面的震动、房屋和建筑物的倒塌等。

实践与探究(40分钟):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探究一个地震案例,并总结该地震对人类和地球造成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或在课件中查找相关信息。

5. 每个小组进行简短的汇报,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拓展与归纳(10分钟):6. 教师总结成因和作用的内容,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以建立对地震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五、巩固与评价: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写一篇小短文,描述地震的成因和作用,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和体会。

2. 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地震成因及作用的准确理解,进行个人评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有机会归纳和总结地震的相关知识。

将地震的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培养学生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和关心。

同时,通过给学生布置写作业的任务,能够加深学生对地震的思考和理解。

第14课地震(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

第14课地震(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了解地震现象。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目标: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

探究实践目标: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目标: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地震现象。

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毛巾、干树枝、搜集地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播放汶川大地震影像。

师:大自然除了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比如说地震。

师: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生:我想知道地震在哪些地方会发生?生:我想知道能不能避免地震的发生?生:地震能预防吗?师将重要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师:看来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了解地震的危害。

出示地震后的图片:仔细观察,又发现什么?师:在视频中,地震发生时,你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地震的危害。

课件出示资料:唐山地震:唐山地震指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的地震,唐山曾于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秒,发生了里氏级地震。

唐山大地震共造成万多人死亡;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汶川地震:“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

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5],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

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万人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玉树市发生了6次地震,最高震级达到了级,地震震中位于玉树市区附近。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冀教版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冀教版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9地震地震是一种天然的自然现象,但当地震来临时,它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如何认识地震的特点和其带来的危害,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应急处理和自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程以地震为话题,主要是通过对地震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预防措施,以及地震应对的基本技能。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震的基本概念,能够口头描述地震的特点和带来的危害;2.理解地震的成因、分类、测定方法,并能够从亲身经历中来感受地震的威力;3.学习一些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对技能,如在地震时如何迅速地躲避危险,并作好自救,以及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法。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识别、防范和应对地震的能力,增强防震减灾意识;2.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地震应对态度,包括不害怕、有勇气,也不麻痹大意、自以为已经知晓应对措施。

二、教学过程1.活动一:观察图像(1)显示一张大量摇晃的住宅楼、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起伏不定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并描述这张图片里面在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和由谁造成的。

(2)完成后请课堂学生、以及通过课前家庭组网的学生,上传自己所在城市地震发生的过程,以及自己在地震中的所见所感。

形成一份学生的个人报告,内容共享至全班同学。

(3)教师通过一些主题活动或实践,如组织地震应急演习等,培养学生在地震来临时能够保持清醒和勇敢的态度,掌握基本的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对技能。

2.活动二:探究地震(1)通过PPT演示、图片等形式,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分类、测定方法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机理和特征。

(2)采用实践和情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震,如在教室中放置震动装置,让学生观察稳定瓶里沙的的行动等现象,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震现象的机理。

(3)配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危害,如包括建筑物的破坏、土地变形、山体滑坡等等,并介绍地震防震减灾的方法和技巧,如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安装防震支撑构件等方式,以利于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地壳内部因构造运动而产生的能量释放现象,它是地球上最强烈的自然现象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地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震的成因和分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参与地震逃生演练时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设计地震逃生游戏、组织地震逃生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震知识的学习中来。
再次,我注意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有限。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合作学习环节,如分组讨论、团队合作项目等。这些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学软件,分析地震数据,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地理观察能力。
3. 网络资源:邀请地震专家进行在线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和地震预测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地震观测站、地震遗址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实践素养。
5. 虚拟现实(VR):利用VR技术模拟地震发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提高学生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第19课《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地震》是冀教版小学科学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地表剧烈变化”。

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的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

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自然灾害,自主合作探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

(二)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

(三)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

设计意图:三个教学目标旨在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此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难点: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设计意图: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意图: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明确:学生交流感受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地震是最为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探究新知1、实验名称:树枝折断的实验实验准备:自备树枝'(1)说一说树枝为什么折断明确:树枝承受不住压力就会断裂。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断裂震动响声)(2)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地震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释放能量;岩层发生断裂;板块之间不断的碰撞、挤压,就会发生断裂。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

《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和地震造成的危害,了解地震的成因,懂得避震的一些应急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掌握避震的技能,学以致用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多媒体网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材料及准备: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活动一:观察地震现象1、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电影,大家想不想看?(唐山大地震)。

(播放《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2、1976年7月28号,在河北唐山发生了8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

3、通过观看资料,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4、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5、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猜想验证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大胆鼓励学生猜测)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活动三:实验验证猜想。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2、总结实验方案:①、把毛巾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向中金挤压。

②、用手压住木棒,用另一只手用力压木棍3、总结:地球的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引起的。

三、汇报交流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表格汇报、小组互评活动四:地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阅读资料卡:地震谚语介绍我国的伟大发明世界上的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张衡)避震小常识,播放逃生视频。

四、拓展活动: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前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原因、特征和应对方式,我设计了以下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2. 了解地震的特征和破坏性。

3.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救逃生知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地震模拟器、砖块或玻璃瓶(用于演示破坏性)。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准备一个地震模拟器(可以是手持装置)。

2. 向学生展示地震模拟器,引导他们思考:你们见过或了解过地震吗?地震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步骤二:概念讲解1. 讲解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上岩层发生破裂时释放出的能量引起的震动。

2. 讲解地震的原因:板块运动和断裂(注:不要涉及具体地理知识和地质活动)。

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地震的常见原因。

步骤三:特征介绍1. 讲解地震的特征:地震具有震中、震源和震感三个重要特征。

2. 用教学PPT展示地震震中、震源的概念,并在地图上示意。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会感受到什么?如何判断地震的强弱?步骤四:地震的破坏性1. 现场演示地震的破坏性:在教室中摆放一些砖块或玻璃瓶,然后模拟地震,让学生观察破坏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地震能够造成哪些破坏?常见的地震破坏有哪些类型?步骤五:地震的自救逃生知识1. 讲解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自救逃生:针对地震时的安全行为,给出简明易懂的建议,如躲在桌子下、远离玻璃等。

2.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地震发生时,如何判断自己所处地点是否安全?步骤六:巩固与拓展1. 提问复习: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地震的定义是什么?- 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地震的特征有哪些?- 地震的破坏性有哪些?- 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逃生?2.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继续拓展地震的相关知识,如世界各地的著名地震、地震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

新2024秋季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震》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地震发生的原因。

•学生能够知道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培养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如震动器、沙盘等)。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影响。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展示地震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震是什么吗?地震发生时,地表会有什么变化?2. 新课学习(1)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10分钟)•讲解地震的定义和地震发生的原因(板块运动等)。

•展示地震发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地震的等级和地震波的类型(5分钟)•介绍地震的等级(里氏震级)和地震波的类型(纵波、横波)。

•展示地震波传播的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

(3)模拟实验(10分钟)•利用模拟地震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4)讨论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方法(10分钟)•分组讨论: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防灾减灾?•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3. 整理•总结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强调地震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回顾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加深对地震的理解。

4.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地震的资料,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地质运动变化第19课地震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地质运动变化第19课地震教案

《地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说出地震的概念。

②举例说出地震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

③说出地震前的危害和征兆。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能通过动手操作,初步体验震动的感觉。

②能够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制作模型并分享感受。

③能通过观看地震纪录片和收集资料来了解地震的危害,并利用填写表格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观看感想。

④能通过避震演习的实践活动加深对地震的认识,加强应急自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养成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②愿意将本组活动与其他组分享,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说出地震的危害2.举例说出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教学难点:1.说出地震的危害2.举例说出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三、教学准备黑板、课件、课本、地震视频、薄木板或硬纸板、积木、饮料盒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唐山造成了这样的灾难吗?生:地震。

师:没错,就是地震,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地震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感受震动师:地震是目前人类社会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之一。

那么地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样的危害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震动吧!请同学们拿出硬纸板或薄木板,,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一下断裂时有什么感受呢?学生折断纸板,交流感受。

生1:我感受到了手在震动。

生2:我的手麻了。

生3:我听到了断裂的声音。

师:同学们都感觉到了震动,地震的时候会有更大的震动,给人类带来危害。

我们用模拟实验来看看地震的危害吧。

2、模拟地震师: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中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材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宅模型。

快速移动托盘下的两摞书,观察模型的变化。

同学们运用桌子上的道具,小组合作模拟地震,现在开始。

(小组合作,教师从旁指导)师:大家做完模拟实验的感受是什么呢?生1:我们用很长时间精心搭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真可惜!生2:把书抽出来破坏力大。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节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三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需要先了解地震的定义、分类以及地震的危害,然后再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震的定义、分类以及地震的危害。

2. 了解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3. 能够简单描述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教学难点:地震的成因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学情分析:本章节是小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三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震的成因和作用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 老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地震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例如,展示地震中房屋倒塌、道路破裂、人员伤亡等场景。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例如,老师可以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引起的吗?”第二环节:讲授1.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地震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地震波,它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根据地震的震源深度,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 地震的危害。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它可以引起建筑物倒塌、道路破裂、人员伤亡等。

例如,老师可以说:“地震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它可以把房屋倒塌、道路破裂,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3. 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的热力学活动,包括地球内部的热流、地幔对岩石的变形和地球自转等。

当这些能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起地震。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

老师可以在教室里放置一个弹簧,让学生在弹簧上不停地加力,当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弹簧就会弹起来,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学设计2篇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学设计2篇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篇)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第一篇)与研讨 1.交流: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对地震成因的看法,有依据地猜测地震形成的内部原因。

2.展示:全班展示交流,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出示:课件出示断开的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小铲子,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法。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教学提示: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成因、搜集证据、建构解释三个过程,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探索与研讨探索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提问:你们知道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吗?(预设:地震时,房屋在摇晃。

)是从哪里了解到的?(预设:从电视或网络上了解到的。

)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预设:地震会使地表出现塌陷;会引发泥石流。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探索与研讨4.小结:组成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板块边缘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火山、地震的高发地区。

板块会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皱、断裂等。

5.交流:指导学生分享地震发生时自救与互救的方法。

拓展与小结小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地带;来不及撤离时,可暂时躲在卫生间等小开间的墙角(蹲下,抱头或用枕头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撤离高层建筑物时不要乘坐电梯,不可选择跳窗逃生。

板书与设计教学反思亲历地震的学生只是少数,只凭借教材上的几个事例和图片,还不能使学生对地震有较深刻的认识。

所以在教学时,首先展示地震后的路面的图片,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中。

《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1

《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1

地震教材解读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中第2课的第一课时。

在上一课中,学生初步知道并概述有哪些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在此基础上,本课开始分述,了解主要属于地球内部的自然力量、剧烈力量且与我国实际情况联系较紧密的地震,帮助学生了解地震引发的自然灾害现象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材按照“了解”→“感受”→“防护”的顺序,编排了“了解地震”“感受震动”“地震时的自我保护”3个活动,同时继续发展学生整理资料、模拟实验、分析推理等能力,教育学生自我保护,关注地震监测技术,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学目标【核心概念】10.地球系统11.人类活动与环境【学习内容与要求】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5~6年级④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11.2自然灾害5~6年级③结合实例,知道地震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1)科学观念: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了解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2)科学思维:能对地震模拟实验中的发现进行合理的分析、比较,类推地震现象及现象产生过程,并尝试进行解释。

能根据现有材料设计地震现象的模拟实验,并利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表达自己的设计。

能根据地球结构的相关资料,分析、推理地震的成因。

能根据对实验现象和证据资料提出自己的假设和观点,并在相互交流分享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建立从发现地震现象到解释地震成因由表及里的联系。

(3)探究实践:能用模拟实验法或查阅资料法,初步推测地震的成因。

学生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地震模拟实验的构思、设计和实施,并且能用科学的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处理和描述。

(4)态度责任:学生能对地震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原因感兴趣,并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愿意与他人就科学想法上的分歧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尝试辩证看待地震现象,建立辩证的科学态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模拟实验法或查阅资料法,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引起的。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地震》,属于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带来的影响,通过学习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对地震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地震的定义、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地震的影响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的防范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影响,教学难点是地震的预测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定义、成因、预测和影响。

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震的预测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地震预测涉及到复杂的地质学和物理学知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此外,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可能缺乏相关的实际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2. 讲解详细讲解地震的定义、成因、预测和影响,重点强调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互动4. 实践5. 总结五、教学评价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例如,准备地震的成因和预测的图片、图表,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视频。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例如,准备地震模拟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小球、滑道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例如,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地震的相关知识;设置实验操作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模拟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科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地震的成因和作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震对生活的影响,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关注度和学习积极性。
在理论讲授环节,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和地震波传播的理解存在困难。为此,我采用了图解、动画和实验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突破了难点。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演示纵波、横波的特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防震减灾措施:结合实际案例,教授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伏地、遮挡、手抓牢”等。
-地震预警与预测:介绍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如地震波检测、预警信息发布等。
2.教学难点
-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运动的理解。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学生难以理解纵波、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及原因。
-防震减灾措施的实践应用: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防震减灾措施和地震预警预测等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探究、分析等方法,理解地震的成因、作用及防震减灾措施,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

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_(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_(教案)

第3课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为地球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当地壳板块在活动时,就会产生大小不一的地震。

2.地震的危害巨大,强烈的地震能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起,地表错位,河道堵塞,房屋倒塌。

3.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有关地震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向同学展示地震图片,图片呈现的是地震后公路被破坏了,房屋倒塌了。

师:地震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那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实验前,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含义。

比如,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土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收到的作用力。

然后挤压和拉开小盒观看小盒的变化。

(2)给学生看汶川大地震的相关图片。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师:同学们,挤压和拉开小盒后,会发生什么呢?通过演示实验,我们现实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我们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运动发生地震的情形。

现实中,组成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会相互碰撞,彼此分离。

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皱,断裂等。

板块边缘是地震的高发地区。

师:同学们,看过图片后,地震时会出现那些情景呢?生:思考并回答。

师:汶川地震后,7万人遇难,将近2万人失踪,三十多万人受伤,一千多万人失去住所。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板书设计】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是地壳运动形成的?2.地震发生时,会破坏公路及房屋,导致人员伤亡。

3.当我们感到地震将要到来时或已经到来时,要赶紧远离房屋,跑到安全且没有建筑物的地方。

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地表强烈变化19.地震教课目的:科学研究目标:能用模拟实验感觉地震给人类及生计环境带来的危害。

能描绘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觉。

能经过采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采纳的举措。

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该采纳哪些举措防止遇到损害。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把自己的感觉与其余同学沟通能经过沟通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良。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产业生敬重之情。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观点。

能说出地震会惹起哪些灾祸。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对认识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感情兴趣。

愿意认识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就。

教课准备:录像、课件分组实验资料:一块书籍大小的硬纸板,托盘积木、饮料盒或罐等。

课前准备的相关避震的资料。

教课过程:一、情形导入讲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各种各种的自然现象,有的琳琅满目,让人神清气爽;令人神清气爽;有的却让人没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祸。

请仔细观看以下片断,想一想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播放地震情形的录像片断。

师问:是什么灾害能够造成这么大的危害?( 地震 ) 地震好像风、云、雨、雪和雷电同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祸之一。

今日,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对于地震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设计企图: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形,地震到暂时鸡犬不宁的场面,房子坍毁人畜伤亡的惨状,以及那响彻云霄的响声,令人心悸。

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遇到地震的恐惧,认识到地震到暂时强盛损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觉。

】二、认识地震的危害1.模拟体验一:用硬纸板或薄木片做体验地震发生时惹起的地面的断裂。

方法: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平均使劲使它曲折,直至折断,领会断裂时的感觉。

2.与同学沟通自己的感觉。

3.模拟体验二:用托盘和书籍做的模拟地震发生时房子坍毁。

方法: A: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顶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资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所(包含楼房、池塘、电线杆)模型B:快速挪动托盘下的两摞书,察看模型的变化。

3.2地震(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2地震(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地震现象。 2.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3. 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科学思维
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模拟等方法,对地震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024年
湘科版 五年级上册 《地表的变化》单元 2.地震 教学设计
单元
《地表的变化》
课题
2.地震
课时
1
核心 10.地球系统
概念
学习 内容 及要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5~6年级 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 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
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那
么,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呢?
2024年
1.感受地震 [材料准备:海绵块,木片,房屋小模型;PPT] 提问1:你发现地震后路面是什么样的?
提问2:推测是什么造成路面扭曲呢?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3:猜想一下,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2.地震前的征兆有( )。
A.鱼出水面 B.鸡上树 C. 井水上涨 D.动物乱窜
四、练 一练
3. 自2009年起,每年( )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A.2月12日 B.3月12日 C.4月12日 D.5月12日
4.地震有可能引起( )。
A. 暴雨 B. 海啸 C.高山移位 D.泥石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
19. 地震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能通过搜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受到伤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
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

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对了解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情感兴趣。

愿意了解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
录像、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一块书本大小的硬纸板,托盘积木、饮料盒或罐等。

课前准备的有关避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

请认真观看以下片断,想想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
播放地震情景的录像片断。

师问:是什么灾难可以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地震)地震如同风、云、雨、雪和雷电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有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鸡飞狗跳的场面,房屋倒塌
人畜伤亡的惨状,以及那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心悸。

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


二、了解地震的危害
1.模拟体验一:用硬纸板或薄木片做体验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地面的断裂。

方法: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断裂时的感觉。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模拟体验二:用托盘和书本做的模拟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

方法:A: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中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材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宅(包括楼房、池塘、电线杆)模型
B:快速移动托盘下的两摞书,观察模型的变化。

4.怎样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的危害?说说自己做模拟实验的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我设计了在观看录像后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了两个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象成地城发生时剧烈的振响。

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使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拾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及时启发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造成的严重危害。


5.观看08年四川大地震后灾区的情况和世界发生的几次有影响的大地震录像。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地震的一些情景和危害,今年我国四川的大地震相信很多同学也知道了,现在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次大地震还有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几次有影响的大地震的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要求看完后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和地震的危害写下来。

观看大地震录像。

完成课本第72页的表格,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地震的危害。

我最深的感受是:
地震的危害有:
1.
2.
3.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地震?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

三、了解候风地动仪
1.学生独自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贡献。

2.交流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的谚语。

[设计意图]:通过独自阅读科学在线,让学生了解到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了预报地震方面的研究。

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预报地震的仪器。

激发学生对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通过收集地震有关谚语,让学生知道地震来临时的一些地震前兆,能够及时提高警惕。

积极预防,学会保护采取措施
(1)遇到地震来临时,我们该怎样自救?
(2)小组结合课前准备的有关避震的资料进行讨论。

(3)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老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当地震来临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做到。

①在平房,抱头迅速向室外跑,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侧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②在楼房,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空间,承重墙根、墙角等易形成三角空间处,勿使用电梯等。

③在街上。

抱头迅速跑到空旷地蹲下,避开高楼、立交桥、高压线。

④在郊外,避开山脚、陡崖,防止滚石、滑坡、山崩等。

⑤驾车行驶时,迅速避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尽快选拔空旷处停车。

⑥震后不急于回屋,以防余震。

(4)情景再现,模拟避震演习。

(提醒学生演习时要注意安全)
把参加演习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避震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进行避震演习,使学生了解一些避震的科学常识,懂得地震发生时要做到从容不迫,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采取一些保护自己的措施,以便减少对自身的伤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