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试卷及参考答案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3)不逾矩矩:___________(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2分)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4分)答案: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每句2分)18. 静躁(每空1分)19.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语专题

论语专题根据(西城区5月二模、东城区5月综合练习(一)、大兴区5月第一次综合练习、顺义区第二次统练、通州区一模、北京八中5月诊断性测试、北京四中统练二、朝阳区六校四月联考、丰台二中线上模拟)语文试卷汇编而成西城区5月二模(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
(共7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11.简要概括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有哪些特点?就君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文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7分)答:【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评价理解。
结合题干,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行评价。
【解答】第一则材料,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即有德、博学。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意思是说,君子应先做后说,不能眼高于顶。
说得再好而不付诸行动,属于本末倒置的行为,这种人永远也成不了君子,即要笃行。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可见,认为君子要有仁义。
最后一则材料:他认为应当广泛地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在第一问答题内容中选择一点明确认识,结合材料作分析。
可以不拘于此处所提供的句子,但另选句子时应对所选句子作呈现。
要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有简要分析。
答案:观点:有德,笃行,怀仁,博学,尊礼。
七年级(初一)论语过关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则过关试卷一、理解性默写:1、《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6、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7、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8、《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9、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10、孔子在《为政》中强调了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语句,。
11、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12、孔子借自己的经历论述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的句子是:,,,,,,。
13。
14、《论语》强调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语句是:,。
二、语文知识填空: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用体记录的古籍。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和家。
2、《》《》、《》、《》合称为“四书”;《》《》《》《》《》合成为“五经”。
3、写出三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4、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三、解释加点的字词:1.子曰:“学而①时.()②习.()之,不亦③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④亦.()乐乎?人不⑤知.()⑥而.()不⑦愠.(),不亦⑧君子..()乎?”2. 曾子曰:“①吾.()②日.()③三.()④省.()吾身:⑤为.()人谋而不⑥忠.()乎?与朋友交而不⑦信.()乎?⑧传.()不习乎?”3. 子曰:“吾十①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②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③天命....(),六十而④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⑤逾.()⑥矩.()。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 论语十二章-(试卷配答案)

寄语:亲爱的小朋友,在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就是逐级攀升的难度。
即使每一级都很陡峭,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一层又一层地跨越,最终才能实现学习的目标。
祝愿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下面对《论语》十二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改变的。
C.选文第七章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D.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2.下列关于《〈论语〉十二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中的”说”是通假字,同“悦”,愉快。
B.《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是具体数字,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一定有人可以做老师”。
D.选文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人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可以自得其乐;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等。
二、填空3.(1)《论语》是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之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2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二(含答案)257.阅读《论语》(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3)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答案】(1)①wǎng②dài(2)①愉快②学过(旧)的知识(3)B(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析】【详解】(1)本题是基础的字音题,注意拼音的拼写要正确,还有音调准确。
如“罔”:迷惑,迷惘之意,所以读“wǎng”。
注意据义定音。
(2)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内容,考生要重点积累。
“说”通“悦”,高兴;“故”,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的知识。
(3)本题考查的是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可以为师矣”中“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凭借;选项中,A,因为;C,可以;D,认为;只有B项是“凭借”,因此选B项。
(4)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因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本句中“知”通“智”,聪明的。
“是”:这。
这些是关键词语。
“是知也”判断句的翻译。
(5)本题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考查,需要注意两点:1、默写《论语》中的句子;2、不要有错别字。
《论语》修身篇测试以及答案

高二(上)《<论语>选读》教学质量检测试卷2011.12“修身”专题姓名:一、课文基础积累和运用(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譬.(pì)如数.落(shǔ)后稷.(jì)耻恶.(wù)衣恶食者B.孝弟.(tì)酒馔.(zhuàn)师冕.(miăn)不得与.(yù)于斯文C.怃.然(fǔ)箪.食(dān)溘.然(hè)敝.(bì)之而无憾D.沟渎.(dú)曲肱.(gōng)便佞.(nì)杀鸡为黍而食.(shí)之2、下列各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①忠告而善道之②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③孙以出之B.①吾其被发左衽矣②归孔子豚③子钓而不纲C.①知者不惑②周监于二代③五世希不失矣D.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则民无所错手足③女奚不曰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特点与“己欲达而达人”的第二个“达”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恶衣恶食者B.子钓而不纲.C.饭.疏食,饮水D.既来之,则安.之4、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请问其.目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C.尧舜其.尤病诸D.其.为人也孝弟5、下列句式的性质与例句“未足与议也”相同的一项是:A.先王以为东盟主B.信以成之C.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D.曾是以为孝乎6、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B.视其所以..C.尧舜其尤病.诸D.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7、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B、子贡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中“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高考语文试卷论语题

1. 下列关于《论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C. 《论语》分为“论”和“语”两部分,其中“论”主要论述孔子的思想,“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
D. 《论语》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著作。
2. 下列关于《论语》中“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根本。
B.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C.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D.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基础,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3. 下列关于《论语》中“中庸之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事物的方法,是达到平衡的关键。
B.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修养的境界,是人的最高道德。
C.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D.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遵循“礼”的原则,是人的行为规范。
二、简答题4. 简述《论语》中的“仁”的思想。
5. 简述《论语》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
三、论述题6. 试论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论语》对后世的影响:(1)思想影响:《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核心。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育影响:《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被后世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学者、教育家都以《论语》为教材,传承儒家思想,培养人才。
(3)文化影响:《论语》中的语言、成语、典故等,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语言、成语、典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民间传说等领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4)政治影响:《论语》中的治国理念,如“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等,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8年度尔雅《论语》导读考试试卷(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礼与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1.0分)1.0分我的答案:A2“无为而治”的意思是?()(1.0分)1.0分我的答案:B3“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乎?”中的“克”如何理解?()(1.0分)1.0分我的答案:C4“学而时习之”的“时”是什么意思?()(1.0分)1.0分我的答案:C5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这里的“闲”如何理解?()(1.0分)1.0分我的答案:C6“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什么意思?()(1.0分)1.0分我的答案:A7就为政者来说,什么最重要的()(1.0分)1.0分我的答案:C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哪位思想家?()(1.0分)1.0分我的答案:C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这里的“罔”如何理解?()(1.0分)1.0分我的答案:B10“信以结之,则民不倍”。
“倍”如何理解?()(1.0分)1.0分通“背”,背叛我的答案:B11“志于道”的“道”是什么意思?()(1.0分)1.0分我的答案:D12“知人论世”是哪位思想家的理论?()(1.0分)1.0分我的答案:B13孔子认为,政治的根本目的在于()。
(1.0分)1.0分我的答案:C14孔子周游列国长达几年?()(1.0分)1.0分我的答案:B15孔子最服膺以下哪个朝代的政治理念?()(1.0分)0.0分我的答案:B16“彻”是先秦的一种税收制度,具体的税率是?()(1.0分)1.0分我的答案:A17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的“文”指的是?()(1.0分)1.0分我的答案:D1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六艺?()(1.0分)1.0分我的答案:A19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贪财),虽赏之,不窃。
”这段问答反映的是孔子的什么政治思想?()(1.0分)1.0分我的答案:C20“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出自哪一部文献?()(1.0分)1.0分我的答案:B21“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出自哪部文献?()(1.0分)1.0分我的答案:C22“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1.0分)1.0分我的答案:C23古人把“君”解释为()?(1.0分)1.0分我的答案:C24“君子求诸己”是什么意思?()(1.0分)1.0分我的答案:A25孔子几岁有志于学?()(1.0分)1.0分我的答案:B2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出自哪一部文献?()(1.0分)1.0分我的答案:D27“今之学者为人”的“为人”如何理解?()(1.0分)1.0分我的答案:B28下列哪一选项能够体现孔子的政治思想?()(1.0分)1.0分我的答案:A29贾谊曾经比较过周朝与秦朝。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篇一:论语练习题】、知识要点填空:1.《论语》是记录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
《论语》是我国古代(体裁)的典范。
答案:《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
《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
2.孔子,名(朝代)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他是学派的创始人。
答案: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四书”。
答案:《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
4.《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答案:《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如: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举一反三。
二、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a.学而时习之(温习) b.不亦说乎(也)c.人不知而不愠(愤怒) d.不亦君子乎(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答案:( c )2.a.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b.可以为师矣(能够)c.学而不思则罔(利诱而无所得) d.思而不学则殆(肉体疲倦而无所得)谜底:( b )3.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称为) b.不耻下问(可耻)c.默而识之(记住) d.学而不厌(满足)答案:( b)4.a.诲女知之乎!(教导)c.不愤不启(启发,开导)谜底:( d )5. a.学而时习之(表顺承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关系)c.默而识之(表修饰关系) d.学而不思则罔(表并列关系)答案:( d )6.a.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 b.是以谓之文也(因为)c.可以为师矣(凭)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由)答案:( a )7.a.何有于我哉(对) b.学而不思则罔(就)c.不亦君子乎(吗) d.必有我师焉(啊)答案:( d )8.a.默而识之(它,进修所得的东西) b.学而时习之(助词,无实义)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他,代孔文子) d.诲汝知之乎(代孔子的训言)答案:( b )三、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 b.是知也(此,这)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返回)3.诲女知之乎!( ) 4.不愤不启( )5.不悱不发( )6.温故而知新( )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不亦说乎(高兴,愉快)答案:1.学而时习之(按时)3.诲女知之乎!(你) 4.不愤不启(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意思)5.不悱不发(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6.温故而知新(新的东西)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类推)四、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试卷参考答案

论语试卷参考答案论语试卷参考答案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被收录在《论语》中,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重要文献。
《论语》中的问题和回答,既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思考和学习的重要素材。
下面是一份《论语》试卷的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答: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仁爱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2. 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答: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德”,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品德上不断提高,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3. 孔子对于教育的观点是什么?答: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过程,他主张“教学相长”,即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和进步。
4. 孔子对于礼仪的看法是什么?答: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循传统的礼仪规范,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 孔子对于政治的观点是什么?答:孔子认为政治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便为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
二、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的“中庸”思想。
答:孔子的“中庸”思想强调人的行为应该遵循中道,既不偏激也不过于保守,而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找平衡。
他认为人应该坚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去处理各种事务,以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
2. 孔子对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答: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他主张学习应该持续不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他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3. 孔子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答: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他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繁荣。
4. 孔子对于君主的要求是什么?答: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他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治国,尊重人民的权益,关心人民的利益。
统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 同步训练(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同步训练一、填空题1.《论语》是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
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5)思而不学则殆( )(6)逝者如斯夫( )(7)曲肱而枕之( )(8)博学而笃志( )二、选择题3.同学们参与文学社讨论时,引用《论语》中的句子,下面有错误的一项是()A.当说起“学”和“思”的关系时,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在向同学介绍学习方法时,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当说起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时,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当说到交友要讲诚信时,他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下列句子均出自《论语》,其中没有涉及到学习方法的一句是()A.温故而知新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下列加点字词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传不习乎(传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B.不逾矩(规矩)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C.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D.思而不学则殆(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不堪其忧(能忍受)6.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下面句子中不是关于修身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 论语十二章-(试卷配答案)(2)

寄语:亲爱的小朋友,在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就是逐级攀升的难度。
即使每一级都很陡峭,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一层又一层地跨越,最终才能实现学习的目标。
祝愿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时练一、默写1. 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的句子是:______(2)阐述“吾日三省吾身”具体内容的句子:______(3)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语句:______(4)阐述人要有志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的句子:______(5)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______(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______。
2. 默写与“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内容相近的一则。
二、选择题3. 欣赏下面书法作品,评价正确的是( )A.甲是行书,精巧纤细,飘逸灵动B.乙是草书,纵任奔逸,急速张扬C.甲是楷书,丰厚饱满,阔大端正D.乙是隶书,笔意瘦挺,骨力遒劲4. 下面文化名人的尊称(别称)、姓名、他人的评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五柳先生柳宗元不为五斗米折腰B.诗圣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C.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六一居士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三、语言表达5.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四、其他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出现,______远流长。
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它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______的老人。
《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
”《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
”《诗经》中也有关于如何做到孝的具体表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以德,昊天罔极。
”可见,要做到孝,①父母是最基本的要求。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 仁2. 答案:C. 季氏3. 答案:A. 是非4. 答案:D. 大道5. 答案:C. 中庸二、判断题1. 答案:错误2. 答案:正确3. 答案:正确4. 答案:错误5.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仁的含义是什么?答案: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它包括爱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宽容待人等方面的内涵。
2.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欢乐之处。
它强调了学习不仅是一种苦差事,而且可以给人带来乐趣和满足感。
3. 什么是中庸?答案: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理念,意味着保持适度和平衡。
它强调了在行为和情感上避免过分和过犹不及的极端。
中庸是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境界。
四、论述题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了他们对于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论语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的言行和他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中。
首先,论语强调了仁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操守是评判他是否具备仁爱的关键。
他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上要有爱心、宽容和关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提倡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智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学习应该不断进行,并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勤奋。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中庸的理念。
中庸是指在行为和情感上保持适度和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行事稳重、恪守分寸,避免过分和过犹不及的极端态度。
只有在中庸的状态下,人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论语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言行的智慧,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论语》模拟试卷及答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论语》模拟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2.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论语》中的思想?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C.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 《论语》中提倡的“仁”是指什么?A. 仁爱B. 仁义C. 仁政D. 仁心二、判断题4.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
( )5. 《论语》一共有二十篇。
( )6. 在《论语》中,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三、简答题7. 请简要介绍一下《论语》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理解题8. 阅读下面的段落,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五、应用题9. 根据《论语》中的思想,你认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仁”?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A二、判断题4. √5. ×(《论语》一共有二十篇)6. √三、简答题7.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二十篇。
它记录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政治观点,涉及到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阅读理解题8.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遵循的原则,孔子回答说:“那应该是恕道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五、应用题9. 根据《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思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对他人保持仁爱、理解和宽容,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需求,不做对他人有害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行为准则,我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
《论语》阅读检测试卷含答案

《论语》阅读检测试卷含答案《论语》阅读检测试卷含答案一、填空题。
(31分)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与《》、《》、《》一起,被合称为家文化的四大经典作品。
2.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_____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4.子曰:“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__,而亲仁。
行有余力,________________。
”5.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理解书里面的内容,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什么也学不到。
正如《论如》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明复是研究的重要方法,且对研究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孔子关于这一意思的言论是:“________,”。
9.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___”12.子曰:“道不同,____________。
”13.孔子关于教诲人不该该有贫繁华贱之分的言论是:“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20分)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正确的选项是()。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记录哪位古代思想家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A. 孟子B. 荀子C. 孔子D. 老子答案:C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3. 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的相对句是什么?A. 君子喻于义B. 君子周而不比C. 小人比而不周D. 小人喻于利答案:C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患”的含义是?A. 害怕B. 担忧C. 痛苦D. 遗憾答案:B5.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哪两种品质的重视?A. 美德与智慧B. 勇敢与智慧C. 仁爱与智慧D. 仁爱与勇气答案:C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个人修养基础是“__________”,社会行为准则是“__________”。
答案:仁、礼2.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反映了他对__________的不同态度和表现。
答案:君子与小人3.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答案:以德治国4.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态度应该是__________。
答案:热爱并乐于其中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一条重要的__________原则。
答案:道德伦理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的“中庸之道”。
答: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中庸是一种平和、稳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既不过于激进,也不过于保守,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2. 孔子如何看待“学习”?答: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个人修养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教导他人的精神。
他还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
3. 请解释孔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北京市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五、名著阅读。
5.(7分)完成与《论语》相关的下列各题。
【材料一】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①,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②。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材料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材料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③,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④。
”
(1)材料一横线处应补出的句子分别是①、②;材料三横线处应补出的句子是③、④。
(2)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孔子的为政理念。
5.
(1)①名不正
②则民无所措手足
③君子之德风
④必偃
(2)正名,敬信,节财,爱民,修身以加强德治。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仁”的实质是什么?A. 礼B. 义C. 智D. 信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里仁篇D. 述而篇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指的是什么?A. 折中主义B. 极端主义C. 适度主义D. 保守主义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仁爱B. 礼仪C. 忠诚D. 智慧5.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A. 勇敢和智慧B. 诚实和善良C. 谦逊和宽容D. 所有选项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_________,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7. “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8. “_________,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9. “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泰伯》)10. “_________,然后能正。
”(《论语·颜渊》)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含义。
12. 孔子如何论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13. 根据《论语》,请简述孔子对“礼”的看法。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15. 根据《论语》,请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翻译题(10分)16. 将以下句子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君子不器。
’”六、附加题(10分,选做)17. 根据你对《论语》的理解,你认为孔子的哪些思想对当代社会仍有指导意义?请列举并简述。
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C4. A5. D二、填空题6. 学而不厌7. 君子喻于义8. 子曰:不患无位9. 君子周而不比10. 君子不器三、简答题11.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对自己所知和所不知有清晰的认识,不自欺欺人,这是真正的智慧。
小学五年级论语综合试卷【含答案】

小学五年级论语综合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里仁D. 公冶长2.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的学习态度是?A. 温故而知新B. 三人行必有我师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 以上都对3. 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的“四书”之一?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4. 《论语》中提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A. 仁爱B. 中庸C.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D. 礼仪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一篇的内容?A. 颜渊B. 里仁C. 泰伯D. 述而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6. 《论语》是孔子亲自撰写的。
(×)7.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
(√)8.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以德报怨”。
(×)9.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折中主义。
(×)10.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论语》。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1. “______,民无信不立。
”12. “知之为知之,______,是知也。
”13. “______,可以为师矣。
”14. “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15. “君子______,小人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6. 简述《论语》中“仁”的含义。
17.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18. 什么是《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19. 简述《论语》中“中庸之道”的意义。
20. 论述《论语》中关于“礼”的观点。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21.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将《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应用到学习中。
22. 举例说明《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23. 论述《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二模试卷《论语》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2024年北京市各区高三语文一、二模试卷《论语》阅读题一、海淀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及链接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②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百姓。
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链接材料:[1]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2]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3]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4]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
(钱穆《论语新解》)(1)根据链接材料中的[1][2],用自己的话解释①中“为己”和“为人”的意思。
(4分)(2)有些学者对“为人”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为人”与“为已”未必截然对立。
请根据②和链接材料中的[3][4],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6分)二、朝阳一模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
(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
(2分)(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4分)(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
(4分)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
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测试卷参考答案一、1、①公叔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②公叔老先生该说话时才说,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笑;该取时才取,别人不讨厌他的取。
2、言行举止要有分寸。
【参考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道:“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
老先生在该说话时才说话:别人不讨庆他的话;高兴时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笑;该取时才取,别人不讨厌他的取。
”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二、1、①检查自己的错误,不指责别人的错误,不是改正了过失吗? ②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改正过失,辨别迷惑。
2、做事争先,享受在后。
【参考译文】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改正邪念,辨别迷惑。
”孔子说:“问得好!把事情先争着去做,好处最后去得,不就是提高了品德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指责别人的错误,不就是去除了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忿怒,便忘掉自身的安危,甚至牵连到自己的亲人,这不是迷惑吗?”三、1、①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②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
”2、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可以向善。
【参考译文】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
”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这真是错误了。
”四、1、①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的人②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
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
’”2、与人交往,自己必须怀有宽容之心。
【参考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的人。
我是大贤吗,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是不贤的人,别人会拒绝我,我怎么能拒绝别人呢?”五、1、①译文:熟读《诗》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3分)②译文: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浅近的道理可以侍奉父母。
深远的道理可以事奉君主。
(3分)2、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提高修养,可以丰富知识;还应该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陈亢问伯鱼说:“您(侍奉在老师身边)听到什么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恭敬地快步走过中庭。
(父亲)问道:‘学过诗吗?'我回答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就不懂如何讲话。
'我退下来就学习诗。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志趣和联想,可以借助它观察事物,可以使人团结,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六、1、.C 2.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是,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刻苦勤勉,兢兢业业的态度【参考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如何),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对于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甚至)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七、1、①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
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②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参考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八、1、①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
孔子说:“不要懈怠。
”②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2、所讲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从政。
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
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做到,然后引导百姓。
还要善于选择贤才。
【参考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
孔子说:“不要懈怠。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对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能的人才。
”仲弓又问:“怎样知道哪些人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九、1、①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②耕田,免不了挨饿;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学不到道,而不担心生活贫穷。
2、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如果不可求就提倡“安贫乐道”,所以要提倡学道,和追求符合道的富贵。
【参考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学道,不谋求衣食。
耕田,免不了挨饿;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学不到道,而不担心生活贫穷。
”十、1、①复兴已灭亡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世族,起用隐居的贤人,天下的百姓就诚服了。
②宽厚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勤勉就能取得成功,公正就能使百姓高兴。
2、当权者(或君主)应该任用贤人,宽厚仁慈,德行高尚,为政正义,这样才能得民心。
【参考译文】(周武王说):“即使有至亲近戚,也不如有仁德的人。
如果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
”慎重确立度量衡,审查法度,重修官制,全国的政令就能畅通无阻。
复兴已灭亡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世族,起用隐居的贤人,天下的百姓就诚服了。
当权者所要重视的是:百姓、粮食、丧礼、祭礼。
宽厚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勤勉就能取得成功,公正就能使百姓高兴。
十一、1、①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②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2、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失去了礼的约束也是徒劳甚至会带来祸害,但如果在上位的人能以身作则,将会带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十二、《葬花吟》,林黛玉。
这首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体现了那种不屈不挠,冰清玉洁,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性格。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以落花为喻,体现了她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与绝望。
十三、“高”指的是妙玉是个出众的才女,诗书琴棋样样皆通,连林黛玉也曾称她“诗仙”。
“过洁”指的是她爱洁成癖,刘姥姥站过的地方她要用水冲刷,还不许送水的小肠跨进庵门一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了。
她出身宦门,聪慧无比,又自幼就与世隔绝,谁能理解她的苦闷?她又偏偏住进大观园里,同她年龄仿佛的贵族小姐们过着花团锦簇的繁华生活,她却凄凄楚楚地守着青灯古佛,敲着木鱼念经。
爱洁成癖的妙玉,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
最后被被强盗掠去“终陷淖泥中”。
十四、作者用了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这些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
十五、鸳鸯女誓绝鸳鸯偶邢夫人求凤姐为贾赦求娶鸳鸯,凤姐拒绝。
邢夫人先探鸳鸯心意,赞鸳鸯针线好,又浑身打量鸳鸯,为之道喜,说明缘故,要拉鸳鸯回老太太,鸳鸯则一直不说话。
鸳鸯对平儿说即使作大老婆她也不干。
贾赦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父金彩,亲唤鸳鸯之兄金文翔吩咐,鸳鸯咬定牙不愿意,到贾母面前剪发明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