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规范及处置
学校内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

学校内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1. 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内传染病疫情,保障师生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 报告主体学校内任何师生员工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均有责任及时向学校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3.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班级/部门、联系方式;- 症状描述、发病时间、就诊情况;- 可能的传播途径及接触者信息;- 其他有助于疫情分析的信息。
4. 报告流程1. 发现疫情的人员应立即用电话或其他快捷方式向学校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2. 学校卫生防疫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初步核实,并启动应急预案。
3. 学校卫生防疫部门应在2小时内填写《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表》,并上报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如有必要,学校应配合卫生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提供相关资料。
5. 疫情处理1. 学校卫生防疫部门应根据疫情情况,采取隔离治疗、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2.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必要时实施隔离观察。
3. 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通风。
4.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5. 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疫情调查和控制工作。
6. 培训和演练1. 学校应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控能力。
2. 定期开展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提高学校的应急响应能力。
7. 记录和归档学校卫生防疫部门应详细记录疫情报告和处理过程,并按照相关规定归档保存。
8. 法律责任违反本制度,不及时报告疫情,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9. 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以上便是学校内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的详细内容,希望所有师生员工认真遵守,共同维护学校的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

传染病概述
(二)、传染性 传染性是指感染轻易传播给新宿主旳程度
。全部旳传染病都有一定旳传染性,这是 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旳主要区别。例 如耳源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 临床上都体现为化脓性脑膜炎,但前者无 传染性,不必隔离,后者则有传染性,必 须隔离。
传染病概述
(三)、流行病学特征 在自然和社会原因旳影响下,传染病旳流
传染病概述
2、经水或食物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旳传染病涉及许多肠 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也可经过食 物传播。
经饮水传播旳疾病常呈暴发流行。其流行特征为: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停用污染水源或采用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 即可平息。
传染病概述
临床症状期病人旳传染源作用不但取决于所排出 旳病原体旳数量,也有赖于病人旳行为特点,因 为这些特点能够限制或增进疾病旳传播。
如重症病人在隔离条件下,其向外传播旳可能性 大大降低。假如隔离条件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传播 。轻型或非经典病人往往不加隔离,能够自由活 动,故流行病学意义相对较大。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潜伏期 旳意义: 5)潜伏期旳长短可影响疾病旳流行特征。
一般短潜伏期传染病来势猛,常呈暴发型 ,如流行性感冒;而长潜伏期传染病旳流 行连续较长; 6)根据潜伏期评价疫源地旳消灭。只有在 传染源被消灭,采用了终末消毒措施,并 经一种最长潜伏期后不再有新发病例,才 干宣告消灭疫源地。
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 素)旳特异性保护性免疫。 部分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流行性出血 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一次得病后几乎 不再感染。 而其他许多传染病其病后免疫状态均不能 连续终身,当免疫力下降或消失时,可第 二次得病。
传染病处置规范与流程

传染病处置规范与流程一、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传染病的爆发和传播,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规范的处置规范与流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处置规范与流程的主要内容。
二、传染病处置规范1.制定并实施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强化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监测体系、加强卫生监督与检查、提高职业防护措施等。
2.建立早期检测和报告机制,对可能出现传染病疫情的预警信号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和报告。
3.建立传染病疫情调查体系,对疫情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调查和分析,确定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感染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4.明确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措施,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隔离措施和治疗方案。
5.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在疫情信息的收集、传递、共享等方面加强交流,提高传染病处置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传染病处置流程1.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警(1)建立传染病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传染病的发病和传播情况。
(2)建立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传染病疫情的预警信号进行快速反应和处理。
2.传染病疫情调查(1)采集病例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职业、病情发展过程等。
(2)追踪传播途径,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为隔离和治疗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样品,包括空气、水、食物等,进行检测分析,确定传播途径。
(4)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和隔离观察,防止二次传播。
3.传染病预防与控制(1)采取隔离措施,将患者隔离治疗,防止传播。
(2)加强职业防护措施,对医护人员、患者密切接触者等进行个人防护和环境消毒。
(3)加强宣传与教育,向公众传达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提高防控意识。
4.传染病疫情报告与共享(1)对传染病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各相关部门间及时、准确地共享传染病疫情信息,加强交流与合作。
5.传染病疫情后期处理(1)对疫情的结束或控制情况进行评估。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23版引言传染病信息报告是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为了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管理和规范,提高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目的是明确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相关要求和流程,保障传染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机构。
一、报告要求1.报告对象:所有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机构等单位应当按照本规范要求报告各类传染病病例和疫情信息。
2.报告种类:传染病信息报告包括病例报告、疫情报告、传染病预警报告等。
3.报告内容:传染病病例报告应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就诊经过、病原学检测结果等信息;疫情报告应包括病例数量、地理分布、传播途径等信息;传染病预警报告应包括疫情趋势、传染病监测结果等信息。
二、报告流程1.报告责任人:每个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确保报告的及时准确性。
2.报告时限:传染病病例报告须在发现初次病例后的24小时内上报,疫情报告须在疫情发生后的48小时内上报,传染病预警报告须在发现异常情况后的2小时内上报。
3.报告途径: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可通过电子报告系统、电话报告以及纸质报告等方式进行,其中电子报告系统为首选方式。
4.报告接收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工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三、信息管理1.信息收集: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的收集机制,定期收集病例和疫情信息,并记录相关数据。
2.信息存储:传染病信息应以电子化方式进行存储,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加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信息分析: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收集到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并将分析结果用于制定防控策略和决策参考。
4.信息发布:传染病信息发布应及时准确,采取多种方式发布,包括网站公告、媒体通报等,提醒公众关注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及上报程序

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及上报程序该文档旨在规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规范及上报程序,以确保有效的疫情监测和控制。
以下是相关的要求和流程。
1. 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 所有医疗机构和实验室都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要求,及时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疫情。
- 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必须属于法定传染病范围内的疾病。
- 报告内容需准确、详尽,包括疫情的传播路径、病例数量、发病情况等。
2. 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a. 医疗机构报告程序1. 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负责人。
2. 发现传染病疫情后,负责人应立即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要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报告内容应遵循相关卫生部门的指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报。
b. 实验室报告程序1. 实验室应设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
2. 实验室在检测到患者样本中存在传染病病原体时,应立即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供详细的检测结果。
3. 实验室应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的排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协助。
c. 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程序1. 卫生行政部门应设立传染病疫情报告接收和处理体系。
2. 当收到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的疫情报告后,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核实信息的准确性。
3. 如有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应向上级卫生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汇报疫情情况。
3. 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保密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疫情报告中的个人信息应严格保密,确保患者隐私权不受侵犯。
- 卫生行政部门应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疫情信息的保护,防止泄露和滥用。
以上是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规范及上报程序。
所有相关方应按照要求严格执行,以确保传染病的及时监测和有效控制。
Note: This is a general outline of the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for reporting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The actual report format 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may vary depending on the jurisdiction and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consult the local health authorities for the most accurate and up-to-date reporting procedures.。
传染病的处置规范与处置流程

传染病的处置规范与处置流程一、传染病处置规范1.必要的疫情报告:任何机构和个人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必须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或疾控中心报告,包括疫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员和病情等信息。
2.制定可靠的防控措施: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消毒、检疫等,确保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止传播。
3.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病例数量、流行趋势等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分析,为后续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积极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提高大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5.加强协作与合作:各级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健全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确保疫情处置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二、传染病处置流程1.疫情报告与初步调查:当地卫生部门或疾控中心收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初步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和可能的感染范围。
2.确认疫情和制定应对计划: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包括疫情控制措施、人员调配和物资准备等。
3.隔离和医疗救治:对已经感染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医疗救治和护理,提高他们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5.消毒和清洁:对疫情发生的地点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洁,包括病人的居住场所、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等,以杀灭病原体,降低传播风险。
6.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宣传和教育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提高大众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7.监测与分析: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的监测系统,对疫情的发展趋势、病例数量、病原体变异等进行持续的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控策略。
8.终结疫情和总结经验:随着疫情的控制和防止传播,对疫情的处置工作进行总结经验,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类似疫情的处置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结起来,传染病的处置规范与处置流程涵盖了疫情的报告、调查、隔离、医疗救治、联防联控、流行病学调查、消毒清洁、宣传教育、监测分析以及总结经验等各个环节,旨在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传染病疫情报告异常事件处置制度及处置流程

传染病疫情报告异常事件处置制度及处置流程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传染病疫情报告异常事件处置制度及处置流程1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促进传染病的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按照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制度。
二、全年度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先进科室给予元年终奖励,科主任50元奖励。
三、对发现传染病未能及时填卡上报或漏报者根据情节,依据院部指定的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理:1、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谁漏报、迟报,谁负责,扣首诊医生20元/例,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扣科主任20元。
情节严重者,造成疫情播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
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2、对累计漏报、迟报超过3例者,除处罚外,还要通报全院,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四、凡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未能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且后果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处理:第六十九条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2、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3、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4、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5、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6、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6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一、对辖区内服务人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监测二、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镇卫生院、村内卫生室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三、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____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病人后,按要求填写《____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按照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四、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或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五、发现____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____、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____小时内报告。
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____小时内报告。
六、订正报告和补报。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七、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八、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模版(5篇)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为了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三、报告流程1. 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后,医务人员应立即按照规定的报告程序进行报告。
2. 医务人员首先应向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控制科或感染管理科报告。
3. 疾病控制科或感染管理科应在24小时内将报告信息上报给所在地区的卫生主管部门。
4. 卫生主管部门应及时进行确认,并按照相关规定将报告信息上报给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四、报告信息内容1. 报告信息应包括疑似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 报告信息应包括疑似病例的病情信息,如症状、体温、医学检查结果等。
3. 报告信息应包括疑似病例的接触史,如接触过的人群、接触的场所等。
五、保密与安全1. 报告信息应严格保密,仅用于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2. 报告信息的存储和传输应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被篡改。
3. 报告信息的查阅和使用应受到授权人员的限制,确保信息安全。
六、责任与处罚1. 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疫情报告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2. 对于未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的医务人员,将依法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3. 对于故意隐瞒、虚报传染病疫情的医疗卫生机构,将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七、监督与评估1. 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卫生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八、附则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卫生机构所有,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为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的模板,具体制度的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法规进行调整。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模版(2)一、背景介绍传染病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监测手段,及时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疫情对于疫情的控制和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报告规范和处置

实验室诊断病例:某种诊断方法对某种 疾病的诊断有特异性,如病原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等等,用这些方法确诊时选 择。(隐性梅毒只能填写实验室诊断)查 体、血象检查、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 等),做出诊断时选择。 疑似病例:医生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和 一般非特异性检查(如查体、血象检查、 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等),不能做出 准确诊断时选择。 病原携带者:责任报告单位的实验室或 在健康体检过程中检出传染病病原,但 受检者无明显症状、体症时选择。
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
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
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卡的填写 完整性:缺任一项,则为不完整 准确性:卡片填写清楚可认,合乎逻 辑,与门诊及住院登记信息相符。 填报时按以下要求进行:
1卡片编号 :由责任报告单位按年度编制并填 写,格式为:如“2005-09-0001” 。直报时不 需录入,由系统自动生成。 2报卡类别 :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 标识“ 初次报告” 。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 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 填报,标识“订正报告” ;其中,死亡病例的 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例,患传染病但 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 报告卡。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 应分别报卡。
为配合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新生儿破伤风病 例的职业按以下方式选择:Ⅰ.出生场所为医 院时(住院分娩)选择“其它”;Ⅱ.出生在 其它场所时(住院分娩之外其它方式分娩) 选择“散居儿童”。此项分类仅仅为了区分 婴儿出生场所,无其它统计学意义。 12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乙 肝、血吸虫病例根据所作出的“急性”或 “慢性”诊断进行相应的填写;对“急性” 或“慢性”诊断不明确的,可不填写,按 “未分类”录入。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5篇)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一、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一)我院承担责任范围内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报告任务,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执行首诊负责制。
谁发现、谁报告,疫情管理实行责任追究。
(三)医院在门、急诊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发热、疱疹和腹泻病人进行预检、登记、分诊,及时监测、分诊传染病患者。
(四)传染病专职员随时通过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另设专人对疫苗针对传染病进行主动和被动监测。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一)《____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____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____种)、乙类(____种)和丙类(____种)。
甲类。
鼠疫、____。
乙类。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____、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____、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3、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等和其他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4、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5、群体性疾病、疑似或确诊的罕见传染病及在同一单位、同一地点和同一家庭发现三例以上的传染病例。
(二)报告时限1.报告时限的计算。
以检验科(或放射科)阳性结果确定时间或门诊日志、病历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截止时间。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五篇)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4、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小组。
5、中心领导小组组织中心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区疾控进行漏报抽查。
并将检查结果报中心主任,必要时通报全中心。
6、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7、中心领导小组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
广瑞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1、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质量要求:(1)内容填写完整,不得漏项:____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现地址应填写到最小单位,城市应填写到区(县)、街道、门牌、幢、室,农村应填写到乡、自然村。
对于单位内宿舍应在单位前写明____区____路;户口地:卡片除填写现住址外,还应填写户口地,以确定该病人是否为外地人口,否则为不完整卡片。
(2)填报订正卡或初报卡均要做出标记。
(3)填写各项目要准确,病人住址要详细具体,字迹工整易辨认。
(4)按规定时间报告,初诊日期为医院对病人做出明确诊断的日期,应与报告日期在同一天,否则为不及时。
2、社区负责网络报告的传染病卡片质量,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诊断依据、病名、医生填卡日期、地址,地址应选择到街道(乡镇),否则为不合格卡片。
卡片生产日期即为网络直报日期。
实行网络报告的医疗机构保存传染病报告卡,保存期____年。
责任报告单位应设立《专用疫情登记簿》。
在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的同时,按规定进行疫情登记,《专用疫情登记簿》保存____年。
3、中心建立核对和每月自查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二)一、本单位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传染病报告制度标准版(8篇)

传染病报告制度标准版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士有义务做好传染病的登记、报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填写专卡和传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行政自然村,不得有缺项、漏项。
二、发现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须在两小时内报告防疫科,乙类及丙类传染病须在六小时内报告。
三、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以最快的速度报告防疫科。
四、防疫科每月对辖区内的门诊和住院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
五、医院防保人员应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对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按要求时限网上直报。
六、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甲、乙、丙类传染病不按要求瞒报、缓报、谎报,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一、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依照有关法规对责任疫情报告人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或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
疫情管理人员在报告疫情的同时应及时向单位负责疫报的科主任(组长)或分管领导进行通报。
必须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或创造条件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
三、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填写人上交单位疫情报告责任人员或由单位指定的疫情报告人统一到各科室收集,统一通过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四、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是指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及疫情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预防传染病的扩散。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特制定以下管理规范:一、报告范围。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范围包括各类传染病病例和疫情。
传染病病例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
疫情包括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聚集性疫情。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实验室和其他相关单位都应当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疫情进行及时报告。
二、报告程序。
1.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疫情的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样本。
2.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调查和处置,并将调查结果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公众。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信息报告的网络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交换。
三、报告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病情发展情况、治疗情况、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对于疫情报告,还应当包括疫情的传播途径、暴发地点、暴发时间、暴发规模等详细信息。
四、报告要求。
1.传染病信息报告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不得隐瞒病情或虚报疫情。
2.报告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报告程序操作,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报告人员应当对报告内容进行认真核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报告效果。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完整对于及时制定控制措施、减少疫情扩散、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报告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监测和隔离,遏制疫情的蔓延。
六、报告责任。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传染病信息报告责任制,明确报告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对于故意隐瞒病情或虚报疫情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报告监督。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 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 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报告:1.传染病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处置: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员管理
3.流行病学调查 5.落实预防性措施
2.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
4.疫点疫区处理 6. 宣传教育
服务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 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 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 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 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中应注意重点事项
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的病例必须有肝炎的临床症状 或者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如转氨酶高于正常值.携带 者或非活动型肝炎无需上报.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11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沙眼衣 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报告方式: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单位进 行网络直报
(一)鼠疫:注明旅行史或感染地. (二)甲肝和乙肝:病例在15 岁以下需注明疫苗接
最新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流程【优秀4篇】-最新

最新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流程【优秀4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4篇《最新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流程》,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流程篇一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医务人员在诊疗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时,应遵循《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2. 传染病报告病种(37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甲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 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2小时;乙、丙类传染病24小时。
4. 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医教部,医教部应于2小时内向医院领导及上级卫生部门报告,首诊医生于2小时内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5、出现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应按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和方式报告疫情。
6、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7、地方传染病病员向区疾病控制中心网络直报,部队传染病病员应向医院预防保健科报告,由预防保健科向卫生处报告。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1. 背景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些事件,制定并遵守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2. 报告要求2.1 及时报告在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时,相关单位应当立即向所属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应准确、详尽,并包括以下信息:病例或事件的类型、严重程度、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以及可能的原因。
2.2 报告渠道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报告渠道,确保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可以及时上报,并能够准确地传达给上级部门。
报告渠道可以包括电话热线、网上报告系统或其他方便快捷的方式。
2.3 报告范围除了报告已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外,还应报告疑似病例和不明原因的疾病。
这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和诊断,避免疫情扩散或进一步恶化。
3. 处理服务要求3.1 快速响应卫生行政部门接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要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现场处理,确保及时控制疫情。
3.2 信息发布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的信息。
这包括疫情的发展动态、防控措施、预防建议等。
信息发布应准确、透明,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3.3 多部门协作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形成合力应对疫情的工作机制。
4. 结论《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将提升社会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的防控能力。
各单位和部门应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各级人员的应急意识和能力,为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一、前言二、组织与管理1.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分工。
2.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程、流程等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报告意识和技能。
3.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奖惩制度,激励和规范工作人员的报告行为。
三、报告流程1.卫生行政部门应明确传染病报告通道和方式,确保信息的畅通传递。
2.医疗机构应针对发现或疑似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立即进行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并详细描述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程和治疗情况。
3.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核实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对新发现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4.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将报告结果通知相关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确保及时的控制和处置。
四、信息管理1.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安全,并确保信息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2.医疗机构应及时、准确地将传染病报告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并做好数据的备份和存储工作。
3.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的监测和审计,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发布传染病报告信息的情况,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的公共卫生信息。
五、保密与公开1.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保护报告人的隐私和医疗机构的商业机密。
2.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遵循信息管理的原则,严格保密传染病报告信息,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3.卫生行政部门应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传染病的流行情况、预防措施和防控进展,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控能力。
六、质量控制1.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传染病报告质量控制机制,定期进行报告工作的质量评估和监测。
2.卫生行政部门应对新发现的传染病病例进行风险评估和跟踪管理,做好病例的处置和后续管理工作。
3.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报告质量核查制度,加强对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监督和抽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Ⅱ 本市其它县区:指病人为本市其他县(区) 的常住居民。
❖ Ⅲ 本省其它地市:指病人为本省其他地(市) 的常住居民。
❖ Ⅳ 其它省:指病人为其他省的常住居民。
❖ 10现住地址:指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 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 旅店、医院。应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 病例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 随访到的住址。如病例发病时地址不明确,应 填写首先被发现及隔离治疗所在地址,以便开 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后续追踪。如北京甲型 H1N1流感。
❖ 首诊医生负责制
报什么?
❖ 甲、乙、丙类传染病 ❖ 其他传染病 ❖ 重点监测疾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 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 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 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 未列入本卡的职业须填写在“其他”项中,如 警察、飞行员、军人等。有些特殊人群如劳教 人员、和尚、道士和乞丐等,虽不属职业,也 可填写在“其他”项中。个体经营者应根据其 经营活动的行业,选择相应的职业。
❖ 职业选择了学生和幼托儿童一定要填写清楚所 在学校或幼儿园及班级。
❖ 为配合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新生儿破伤风病 例的职业按以下方式选择:Ⅰ.出生场所为医 院时(住院分娩)选择“其它”;Ⅱ.出生在 其它场所时(住院分娩之外其它方式分娩) 选择“散居儿童”。此项分类仅仅为了区分 婴儿出生场所,无其它统计学意义。
辑,与门诊及住院登记信息相符。 ❖ 填报时按以下要求进行:
❖ 1卡片编号 :由责任报告单位按年度编制并填 写,格式为:如“2005-09-0001” 。直报时 不需录入,由系统自动生成。
❖ 2报卡类别 :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 标识“ 初次报告” 。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 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 报,标识“订正报告” ;其中,死亡病例的报 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例,患传染病但因 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 告卡。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 分别报卡。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 H7N9禽流感 (26种)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 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 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 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 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11种)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 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3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真实姓名。 4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 者家长姓名。 5身份证号:应尽可能填写。 6性别:填写社会性别。 7出生日期:应详细填写出生年月日(公 历)。新生儿不填写出生日期。(小于28 天,应填写日龄)
❖ 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出生日期与实足年龄, 只选择填写其中一项。出生日期不详时才填写 实足年龄并选择年龄单位。大于等于1个月、 不满1周岁的,按月龄填写,年龄单位选择 “月”;不满1个月的只填写日龄,年龄单位 选择“日”。
❖ 8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 名称(含农民工);学生(托幼儿童)详填发 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无 “工作单位”者填写“无”。
❖ 联系电话:填写可与患者保持联系的电 话号码,以便追踪、核实和随访。
❖ 9病人属于:用于标识患者常住地址 (居住时间≥3月)与报告单位的相对 位置,在相应的类别前划“√”。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 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 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 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 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 报告卡的填写 ❖ 完整性:缺任一项,则为不完整 ❖ 准确性:卡片填写清楚可认,合乎逻
水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不明原因肺炎 AFP 其它
怎么填?
❖ 必填项11项
▪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人属于、现住址 ▪ 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 ▪ 疾病名称、密切接触者有无相同症状 ▪ (纸质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电子报告卡
年底导出电子表格存档)
❖ 疑似病例:医生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和 一般非特异性检查(如查体、血象检查、 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等),不能做出 准确诊断时选择。
❖ 病原携带者:责任报告单位的实验室或 在健康体检过程中检出传染病病原,但 受检者无明显症状、体症时选择。
❖ 11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划“√”。选 择职业的目的是为了在卡片汇总时发现传 染病可能的高发职业,以便管理。
❖ 若病人的职业同时符合卡中一种以上职业时, 选择原则是:①选择主要职业;②选择与该病 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如食品厂工人、 熟食店售货员都应填写餐饮食品业,而不填工 人或商业服务。
❖ 12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乙 肝、血吸虫病例根据所作出的“急性”或 “慢性”诊断进行相应的填写;对“急性” 或“慢性”诊断不明确的,可不填写,按 “未分类”录入。
❖ 实验室诊断病例:某种诊断方法对某种 疾病的诊断有特异性,如病原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等等,用这些方法确诊时选 择。(隐性梅毒只能填写实验室诊断)查 体、血象检查、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 等),做出诊断时选择。
传染病报告规范及处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传染病报告
❖ 传染病监测信息 主要通过传染病 报告卡采集,并 通过《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信息系 统》进行网络直 报。
❖ 谁报告? ❖ 报什么? ❖ 怎么填? ❖ 怎么报?
谁报告?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均 为责任报告单位;
❖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 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