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分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基本性质,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需要在本节课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充满好奇,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能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现象的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分析身边的物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和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分类,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难点:对身边物质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方法分析物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运用分类法,让学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固体、液体、气体样品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你们认识的物质有哪些?”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物质的分类,展示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蜡烛、打火机、纸、记录纸、剪刀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1、同学们,我们教室有很多物体,我们具体来看其中一种:桌子,你能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木头)2、科学上,把像木头这样,做成物体的东西叫做物质。

(多媒体展示)其实,在教室中就存在很多的物质,能举几个例子吗?(塑料……)3、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说到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看到、摸到,它们都实际存在。

(副板书:物质:实际存在)4、其实在我们教室里还存在一种物质,同学们没有提到,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它,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

(可提示学生:我们呼吸需要它)5、空气、电、光、火、声音它们也是物质,虽然这些看不到、摸不到,但它们是实际存在的。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案标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物质的性质。

3. 知道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4. 领会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观察、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水、冷水、冰块、热水、透明玻璃杯、塑料袋、铁块、塑料块、石头、树叶、粉末状物质、蜡烛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思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类物质,并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Step 3:探究(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1. 实验一:观察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变化。

2. 实验二:观察铁块、塑料块、石头和树叶在火焰下的变化。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4: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关系。

Step 5:总结(10分钟)总结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6:拓展(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物质的性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实践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入、探究和巩固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通过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物质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材简析: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

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的变化。

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的现象,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

同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

学生通过讨论岩石、房屋、马路的变化速度,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的观念。

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它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观点。

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让物体发生变化,并记录所用方法和观察变化的现象。

本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的是人为因素可以造成物质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背景: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实验记录单。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以及物质的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物质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的物质。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固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你们知道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利用物质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和性质的重要性。

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知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火柴(或打火机)、蜡烛、A4纸(打印过的纸也行)、塑料杯(或易拉罐)、剪刀、美工刀(或钉子)、冰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展示PPT:我们看到的蓝天、白云、河流、湖泊、山石、建筑、大树、小草都是物质构成的,甚至我们自己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引出问题:我们使用的电,看到的光、燃烧的篝火、听到的声音也是物质吗?引发学生思考,并确认这也是物质的。
这些能够直接观察到事物是物质的。那么我们看不到的电磁波,X光是物质吗?
是的。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些物质,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仪器间接的观察到它们,并能够对这些物质进行研究,进行测量。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的,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观看,思考,
认可世界是物质的。
通过能看见可触摸的实际物体引入物质。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
重点
确认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物质。
教学
难点
观察描述各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受,认可有些物质是看不见的。
教学
七课堂评价
学生完成自我评价
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能直接观察到的物质
能间接观察到的物质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还有很多人们不知道的物质
有些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慢
物质总是变化的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还有很多变化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物质体的不同形态和性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认识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形态的物质体,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3. 物质体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重量等。

4. 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如溶解、熔化、冻结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
物质体是什么,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
讲解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形态的物
质体,并探讨它们的性质。

3. 实验活动
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物质体的
改变和转化。

例如,将固体糖溶解在水中,观察糖的颗粒是否消失,引导学生讨论糖溶解的过程和结果。

4.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整理物质体的不同性质和形态,以及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规律。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质量和实验结果来评价学生对物质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物质体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编制实验报告或展示作品,拓展对物质体的深入理解。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和改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2.认识常见的物质。

3.了解物质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2.了解常见的物质。

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课件、物质的示例。

教学过程:Step1导入呈现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出新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询问学生他们身边有哪些物质,他们对物质有什么了解。

Step2导入新课呈现PPT,介绍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1.物质有质量和占空间的特性。

2.物质根据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根据形状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通过具体事例提供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

Step3实验展示1.展示物质电导实验:将纯净水和盐水分别通过两个电灯泡进行电导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水能导电呢?根据实验结果,引出物质的分类:纯净水和盐水都是液体,但纯净水是混合物,而盐水是化合物。

2.展示物质导热实验:用两根铁棒分别加热,并用手触摸不同位置的温度。

观察铁棒的导热性质。

通过实验,引出物质的导热性质,例如金属能够导热。

Step4学习常见物质引导学生列举身边常见的物质,并了解它们的特性和用途。

例如:水、空气、木头、金属等。

Step5课堂练习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Step6总结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Step7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材料市场或超市,观察、收集更多的物质,并进行分类和研究。

Step8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家中收集一些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并写出它们的特性和用途。

Step9板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的特性和分类- 状态:固体、液体、气体- 形状:纯物质、混合物- 纯物质:元素、化合物- 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常见物质- 水、空气、木头、金属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的一些特性,提高了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摘要:.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是变化物质变化有相和不处,展示根铁丝变化、杯水变化、张纸变化、支蜡烛变化,插入【教学实验我们身边物质、教学目标.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是变化物质变化有相和不处.知道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3.能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方法对物质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能通具体实验体验物质变化5.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物质是不断变化着二、教学重、难重能通具体实验体验物质变化难接感受抽象物质存性以及物质变化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白纸张、彩色笔若干、剪刀把、火柴若干、水若干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四、相关【教学实验】蜡烛烧实验五、教学程【新课导入】【组织活动】请学们观察我们教室说说我们教师都有什么?【预设】桌、黑板、粉笔、电风扇、椅子等【讲述】环顾我们四周我们观察到桌、椅子、电风扇等我们还观察多媒体设备、课等这些我们能直接观察到实际存东西叫做物质【渡】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我们身边物质我们研究我们身边到底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会发生怎样变化呢?【新知讲】知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提问】吊扇是物质当我们打开吊扇候随着吊扇动我们感觉到了什么?【预设】凉风【讲述】通以前学习我们知道了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种然现象【提问】那么空气是物质吗?【预设】是【提问】每当夜晚临候我们通常要手电筒或电灯助我们看清周围物体现老师打开日光灯你看到了什么?【预设】灯光【提问】什么灯泡通电会发出光亮【预设】因有电了【提问】那么电是种物质吗?【预设】是【提问】刚才我们说到黑板是种物质现老师敲击黑板发出了声音那么声音是种物质吗?【预设】是【提问】老师手里有根蜡烛现老师将蜡烛烧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火焰【提问】火焰是种物质吗?【预设】是【总结】我们能直接或接观察到实际存东西叫做物质整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知识二物质变化【展示】展示米变成米饭、钢笔写、下雨水坑水慢慢消失、岩石风化变成沙子【讲述】我们周围物质不断发生变化烧饭候米变成了米饭写候纸上留下了迹;下雨路上积水慢慢变成水蒸气消失空气;然界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等等【展示】展示面包变馊、天然气烧【提问】请学们说说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呢?【预设】快慢不样【总结】学们回答很根据我们日常生活验面包变馊其实是比较缓慢程而天然气烧这是快速氧化反应这说明有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展示】展示易拉罐变瘪和水结冰【提问】请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变化有什么相处呢?【预设】易拉罐变瘪是形状发生改变水变成冰是状态改变【总结】这两种变化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展示】展示火柴烧和铁钉生锈【提问】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相处呢?【预设】有新物质生成【总结】火柴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铁锈是不铁种新物质所以我们知道了物质变化可分两种种是有新物质生成另种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渡】世界上有不变等物质吗?岩石、房屋、马路这些不动物质也发生变化吗?【总结】岩石会受到风化只是比较久因而岩石会发生变化;房屋会变旧;重卡车开到马路上马路比较容易会变形不这些变化都比较慢物质直不断发生变化只是有快有慢知识三让物质发生变化【展示】展示材张纸、根铁丝、瓶水、根蜡烛【提问】请学们想想你有什么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吗?【组织活动】请学们分组讨论并动手试试【展示】展示根铁丝变化、杯水变化、张纸变化、支蜡烛变化【讲述】我们可以通用力弯曲让铁丝形状发生变化可以通加热让水变成水蒸气可以通折叠让纸形状发生改变通让蜡烛发生烧变化;这些变化有只是物质形状和发生了改变有是变成了新物质我们通视频了蜡烛烧到底生成了什么?【展示】展示蜡烛烧实验插入【教学实验】蜡烛烧实验【总结】物质总是不断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形态、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六、课堂结通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能直接或接观察到东西都是物质;物质不断发生变化有缓慢有剧烈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形态、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七、板设计我们身边物质物质我们能直接或接观察到实际存东西叫做物质物质不断发生变化易拉罐变瘪水结冰物质形态、发生改变折叠纸张铁生锈产生了新物质蜡烛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活动1:物质在变化1、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那么,物质本身会发生变化吗?◆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说明物质会发生变化。

2、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如,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

植物的生长是缓慢的,岩石风化为沙子更是缓慢的。

3、我们还能说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吗?4、观察与讨论(1)展示图片: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组物质发生了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易拉罐被压扁,形状发生改变;易拉罐本身没有变化,还是易拉罐。

水结冰,状态发生改变;水结冰后,冰是水的固态变化。

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5、观察与讨论(2)展示图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组物质发生了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火柴燃烧,产生气体、发光发热、有烟,颜色变黑。

火柴燃烧后,已不再是火柴,产生新的物质。

铁钉过一段时间后,由银白色变成黄褐色,即铁锈。

铁钉具有磁性,铁锈没有磁性,它们不是同一物认真听列举回答填写表格回答物质是在变化的。

有的产生新物质,有的没有。

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

质。

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6、世界有不变的物质吗?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吗?明确:岩石会风化为沙,房屋会剥皮裂缝,马路会隆起、塌陷、断裂,它们也会发生变化。

世界上没有不变化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是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有的是人为的。

二、活动2:让物质发生变化1、我们有哪些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一根铁丝、一杯水、一张纸、一支蜡烛明确:一根铁丝:弯、折一杯水:加热、冷冻一张纸:撕、折一支蜡烛:燃烧、折断2、下面的几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铁丝弯曲、折纸飞机、一杯水加热、蜡烛燃烧明确:铁丝弯曲和折纸飞机,形状、大小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2. 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2. 物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实验器材,相关实物。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通过问题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兴趣。

Step 2 学习新课(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物质,如金属、塑料、纸张等,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Step 3 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用水试验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用磁铁试验不同物质是否具有磁性等。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

Step 4 复习和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复习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不同物质的实物,并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Step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梳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Step 6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册的相关练习。

2. 观察身边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物质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单元,本单元主要通过学生身边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共包含3课时,分别是《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探究物质性质、组成和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物质的认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的微观组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加深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重要性。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旁的物质教课内容:六年级义务教育版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旁的物质。

【教课目的】: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老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剖析、概括、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剖析。

2.经过组内对照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课要点】能经过详细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课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课准备】教师:纸杯、一杯水、火柴 1 盒、铁生锈图片、回形针、小纸片、粉笔、多媒体等。

学生:回形针、纸、粉笔等。

【教课过程】一、导入课题:我们身旁的书、笔、衣服、树、昆虫等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我们直接或间接察看到的实质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世界是由物质所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一)有些物质变化后仍是本来的物质1.出示一次性纸杯,把它捏扁,问纸杯发生了哪些变化?(形状、体积)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发生哪些变化?(状态、形状、大小)3.比较这两种变化的同样之处: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仍是本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1.取出两根火柴,把此中一根折断,另一个点燃,问这两种变化同样吗?2.哪一种变化跟纸杯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像?3.火柴折断和火柴焚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样的地方?前者:不过形状、体积、状态的改变;后者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 ,并发光、发热了。

4.再出示铁生锈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是属于哪一种变化?5.它的变化跟火柴焚烧的变化有什么同样点?不同点?(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个迅速、强烈,一个迟缓、轻柔)6.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问房子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岩石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公路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7.小结:因此世界上的全部物体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方法让回形针、纸片、粉笔、蜡烛发生变化?2.分组实验:如何使物质发生变化?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分组做回形针、纸张、蜡烛、粉笔的实验,自己着手使物质发生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物质,并能运用物质的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概念,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物质分类和物质性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知道常见的物质有哪些。

2.让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的概念和特点。

2.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课件。

2.实物模型或图片。

3.实验器材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物质性质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运用物质性质的例子。

教师点评并引导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 properties in dly life.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有哪些,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认知,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物质。

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物质的分类意识也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并培养他们分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进行分类。

2.难点: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样本: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铁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称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物质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物质的性质,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盐是白色固体,糖是有甜味的固体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性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在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物质性质、分析物质变化方面,学生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质,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到物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管等。

3.准备课件,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物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特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外观、质地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生锈、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物质有哪些基本性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固体、液体、气体;有颜色、有气味、有味道等。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 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由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组成,具有铺垫的性质。

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直观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很难分清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会用科学的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苹果、课件。

学生:纸、蜡烛、火柴、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预设3 分钟)1、出示实物苹果,引发学生兴趣,讲解物质的定义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的周围,有哪些是和苹果一样能直接看见的物质呢?(沙发、桌子、椅子等)3、我们刚才说的这些物质,都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除此之外像空气、火、声音、电、光等,它们也能被我们感受到,说明它们都是存在的。

所以在科学上,我们把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只要是实际存在的东西,都叫做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棍、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玻璃瓶、装有冰的玻璃瓶四组物质;白纸、蜡烛、火柴(装在材料袋中)、小刀、盛燃烧物的器皿、观察记录表、探究记录表。

演示材料:锥形瓶、小苏打、白醋、气球、蜡烛、火柴、白纸、课件、视频、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你们知道的魔术师有哪些?他们的表演都很精彩,其实呀,在你们身边就有一位很厉害的魔术师,他叫肖健,你们认识吗?(生笑)师:对就是我,怀疑我是吧,下面我就露一手给你们瞧瞧!师:请看,这是什么?(师出示一个气球)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气球鼓起来?(吹、气枪打气,让生现场吹胀气球)师:用嘴吹,那算什么本事!不用嘴巴直接吹气球,就远远的吹气,也能让气球鼓起来,那才叫本事呢!师:(演示“小魔术”,让生先看扁的气球)注意哟,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让生一起向气球吹气)。

很神奇是吧,同学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不知道没关系,今天我们就要开始第二单元的学习,谁学得又快又好,谁就能越快给魔术揭秘。

下面进入到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学习,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

(师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师:(物质是什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物质呢?)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学教科书第26、27页内容,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材教学:
1、世界由物质构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为主,辅助以举例例证的方式进行。

(1)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质?让学生举例,例子越多越好,这样归纳的结果越有说服力。

在举例的基础上,得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2)讨论空气、火、声音、电、光是不是物质,为什么?对声音、电、光的辨别,从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进行辨别,最后确定它们都是物质。

得出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也是物质。

(3)总结:整个世界都是物质构成的。

2、物质在变化。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例子开始的。

结合教科书的内容,要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

而且要讨论,有些物质变化的速度相当缓慢。

(1)观察把易拉罐或者饮料瓶压扁,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
(2)观察水结冰和冰融化成水的图片,回忆水的这种变化是否是变成了其他物质?
(3)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4)点燃火柴,观察火柴的燃烧,它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火柴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5)观察生锈的铁钉,思考铁与铁锈是否相同?
(6)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7)岩石、房屋、马路在发生变化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8)你认为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3、让物质发生变化。

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便于观察的、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丝的弯折、观察燃烧的蜡烛等。

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

最后总结出物质变化,两类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在教学1、2环节中学生自由表达的内容、时间过长,以至到第三环节时间不足。

在教学“让物质发生变化”这一教学环节时,原本让学生填写相应的报告单,由于前面时间花得太多,后面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布置学生课后自由实验,下节课汇报交流,事实也证明这样处理是对的。

2、本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性强,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学生也比较守纪,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性强,教学效果较好。

3、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物质变化的速度快慢是一个相对概念,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列的几种物质变化进行比较再确定快慢,这样比较科学。

教学特色:
1、反思从教以来:科学课改以来,也及时地参与了各种培训和其他学习。

对科学课程的新理念也有所体会。

自认能合格胜任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

2、做学生的朋友。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双方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

在没有辈份、没有权力障碍的因素下,师生之间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关系以诚相待,互相信任,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是难能可贵的。

教学中我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培养亲和的师生情感,并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多彩的研究方法展示科学学科的魅力。

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索问题创造良好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包袱,心理放松,则必然会活跃思维、富于想象、乐于探索,学习也就成了非常快乐的事情和为之追求的目标。

3、轻松活泼、幽默有趣。

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能得充分以实现。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似乎没有后进生(有个别学生上课积极,就是不做作业等)。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