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作家作品⑵掌握生字词音、形、义⑶了解小说的三要素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在描写人物的语句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⑵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母语和祖国。

二、教学重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爱国是一个伟大的主题,爱国不一定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俗、风情、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简介:1、作家及作品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

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故事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小说文体简介:1、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A、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由科代表组织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疑难。
3、各组交换意见,解答疑难问题。
4、老师筛选部分重点问题给予精讲。
小组质疑,讨论,归纳概括。难度较大的,全班讨论,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
课题
最后一课1
课型
新授
课时
1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难点
目标3









一、自主学习阶段:阅读课文独立完成黑板上自学提纲。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3:“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4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2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2.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有一篇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4.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思量(sī liang)捂耳朵(wǔ)诧异(chà)郝叟(hǎo sǒu)钥匙(yào shi)哽住(gěng)祈祷(qí dǎo)踱步(duó)二、快速浏览,感知课文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1

最后一课[教学建议]一、教学理念:1.“长文短教”抓住文章重点, 突出文章精髓。

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 可学点、可教点较多, 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 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 突出最精华的部分, 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读写相联系, 以读促写作。

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 值得学习的地方。

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 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 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听读, 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③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情感目标: 领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引导学生创新写作, 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三、教法:1.文献法: 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与历史。

2.诵读法: 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 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 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 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与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 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 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 《最后一课》)2、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文章, 你知道这段历史吗?本文体裁是什么?师生交流:本文写于1873年, 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2、学科长组织,语文学科长要关注组员的教学并组织成员记录交流成果。
3、小组长评价。
班级合作问题生成
12分钟
创设交流教学情境
各小组将问题整合后,在全班进行展讲,一讲答案,二讲思路,三讲方法。
其他小组记录、补充、质疑。(教师适时补充)
学生能够主动地展讲。
认真地记录
随堂训练体现能力
6分钟
创设思考情境
通过问题训练评价单来检查一下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程序要素
时间
创作情景
教师行为
期待的学生行为
创作情境引入主题
2分钟
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一、介绍故事背景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
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
4.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5.教师补充。
生总结知识点
谈体会
专家评价
对新课充满兴趣
感知目标
2分钟
创设目标情境
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具体情感。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讨论问题,各组代表发言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
课题
最后一课2
课型
新授
课时
1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3
教法
讨论、交流、互动
教具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导

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组内代表回答问题,语言简洁
快速读课文,认真思考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回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学生朗读课文,品读有关段落,思考上述问题。
2、由科代表组织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疑难。
3、各组交换意见,解答疑难问题。ຫໍສະໝຸດ 4、老师筛选部分重点问题给予精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7 最后一课都德教学目标:1、查阅工具书,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最后一课与平学上课的不同点的分析比较。

2、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

教学难点:对比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看到《最后一课》这个题目,会想到些什么?本文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主旨,能简述故事情节;3.通过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本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

难点:扩展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及其实践。

三、教学准备教师:封面图片及视频,故事背景介绍,课堂活动设计学生:文本《最后一课》四、教学过程1.教师根据封面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来历和背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朗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后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讨论。

将高傲、爱国、激动等情感融入到讨论中。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张国旗照片,让学生知道各国国旗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国旗的寓意。

5.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买家国情感和家国情怀等问题。

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爱国主义。

6.最后,教师安排一个作文活动,通过本堂课程学习和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写作。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1.学生的讨论质量和活跃程度;2.学生的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3.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和实践;4.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提升。

六、教学总结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背景介绍,了解了爱国主义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在课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和活动,不仅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家国情怀。

这次课程让学生成为真正有爱国情怀的公民,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写作和分析能力本次课程是一堂注重情感渲染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设计背景《最后一课》是法国文学家阿尔朗·帕维尔的小说,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

该小说以一个老教师的最后一次课为主线,反映了法国教育体制变革对法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带来的沉重打击,同时寓意深刻,意味深长。

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这篇小说被列为阅读课文之一,而本篇教学设计正是围绕这篇课文展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最后一课》的阅读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能够理解和寻找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性意义;2.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语言文字和文学技巧;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文本;4. 能够认真思考,反省自己的生活和学习;5.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最后一课》的文本,理解其中的意义。

可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最后一课的意思是什么?(2)文中的人物有谁?(3)最后一课体现了哪些思想和感受?(4)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什么启示?2. 教师导读让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找出其中的生词与难点。

同时,教师可以分析小说中的数字对于小说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1) 100 个框桶,是什么意思?(2)这篇文章到底是说了些什么?(3)短短的课文中,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学生阅读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记录文本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可以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用什么形象,表述了什么思想?(2)作者采用了什么语言方式和句式,让文章更加感人?(3)你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些什么?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个人的阅读体会,借鉴他人的思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最后一课的主题是什么?(2)文中的桶和号召是什么象征?(3)教育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4)文章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5. 个人思考让学生自主思考,写出自己的所悟所想。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的:1.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基础知识。

2.揣摩课文词语,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积累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

代表作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而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人,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我们学习小说要从故事情节人手,读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看看小说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小说的主要人物,用序号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

6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知识及能力】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开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及方法】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开展及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展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小弗郎士及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立作奉献。

导语设计设计1:〔文学角度〕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

?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设计2:〔激发兴趣〕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答复——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设计3:〔激情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提醒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第1课时学习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重点〕2.理清小说情节开展的四个阶段。

〔重难点〕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及灾难,也使我们认【教学提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高潮与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3、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加点的字注音,教师出示小黑板):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四、小说常识: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1、解题: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1>、( 1—6 )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2>、(7—23 )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3>、( 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六、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

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

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

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他们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

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

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

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

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

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等的地位,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

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

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

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

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更是一位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1)、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

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

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

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他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家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7、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

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

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8、“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4)、注意场景描写:三、布置作业:四、板书设计:7 、最后一课(都德)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一、(1—6 )上学路上(开端)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人物形象: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