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 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 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 敬和感激之情。关于长妈妈的六个情节: ①阿长名字的由来。②切切察察的毛病。③睡相不好,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④令 人烦恼的规矩。 ⑤讲长毛的故事。⑥给“我”买《山海经》。
人物 形象
长妈妈: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
体验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 看法 腐朽的事实。
【能力训练】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 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复习
黄金考点讲练测
第一部《朝花夕拾》
目录
01 作者简介 02 写作背景 03 作品主题 04 艺术特色 05 情节勾连
01 作者简介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 1898年改为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 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 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一)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朝花夕拾》主要内容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朝花夕拾》主要内容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朝花夕拾》主要内容一.基本常识1.《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被选入初中教材;小说集《呐喊》、《彷徨》,其中《社戏》《故乡》《孔乙已》选入初中教材。

《朝花夕拾》原题是“旧事重提”,用“朝花夕拾”做题的好处是显得含蓄,而且富有文采,原来的文题则显得直白。

《朝花夕拾》十篇分别是:对猫的讨厌和仇恨《狗·猫·鼠》、怀念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批评封建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描绘封建家长制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无常》、描写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写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范爱农》。

内容主旨篇名人物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朝花夕拾是鲁迅在中年时期写的一本短篇文章集。

里面的文章都是记录了他童年与青年时的发生的事情。

期中最多的就是在他家乡时的回忆在叙述事件时,加入了许多讽刺,批评,批判,对反动,封建的势力进行尖锐的批评与嘲讽。

表示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

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是又有朴实善良的爱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汇总+考点大全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汇总+考点大全

《朝花夕拾》知识点汇总+考点分析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等。

二、分类概况及主题明晰1.《狗•猫•鼠》(1)概况: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主题分析:《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1)概况: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2)主题分析: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1)概况: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2)主题分析: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初中语文中考 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

初中语文中考 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

专题二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10年3考)
哭竹生笋:晋朝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 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 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 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 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专题二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10年3考)
陆绩怀橘:陆绩,三国时期吴国人。六岁时,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 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 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 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 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 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天寒地冻,继母想吃鲤鱼,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 冻得通红,仍在冰上求鲤鱼。忽然,他身边的冰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 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 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专题二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10年3考)
专题二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10年3考)
专题二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10年3考)

(完整版)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

(完整版)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

《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及练习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内容精要主要篇目:共十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无常》《范爱农》《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考点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考点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七上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一)知识梳理【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作品详情】《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内容导图】【人物分析】《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以及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
/ 8 《二十四孝图》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及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我”(鲁迅先生):对迎神赛会极其盼望,知道要看会后很激动、兴奋。父亲让背书后很失望,扫兴 父亲:严肃,对孩子管教严。 《无常》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一个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的形象,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过渡段(9)从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长妈妈:老迷信 作者:充满志趣的天真孩童。 寿镜吾老师:知识渊博,但不古板(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父 亲 的 病 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表明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同时作者也在其中变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疾,文中最后一段,作者在封建社会的习俗上呼唤自己的父亲,反而令父亲不能走好。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衍太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等。

二、作品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全书收录了《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等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三、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四、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狗•猫•鼠》——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了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远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与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七年级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名著阅读 +真题

七年级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名著阅读 +真题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作者简介】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名著概要】《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回忆性散文。

作品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

《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原题是《旧事重提》,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重点文章简介】1、《狗·猫·鼠》——表达对猫的讨厌和仇恨《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文章《狗•猫•鼠》核心内容表现了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通过三种动物之间详尽的论述来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景况,也正因为那时,发现了鲁迅的隐鼠并不是长妈妈故意杀死的,也为后《阿长与<山海经>》作了铺垫。

2、《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就是集中写长妈妈的一篇文章,长妈妈这是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爱唠叨、“满脑子是麻烦的礼节”的女性。

但她竟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事情,那就是给童年鲁迅买来了他梦寐以求的书——《山海经》。

3、《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通过鲁迅的青年时代对于《二十四孝图》的理解,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也同时通过此来批斗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封建。

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

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篇章简介】1.《猫•狗•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部编版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1

部编版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1

1.作者简介: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宏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运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呼喊》《彷徨》等。

2.全书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后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

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是鲁迅回忆童年, 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验与体验的文字。

它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忱。

4), 在《琐记》中提到离开家乡的缘由是。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这个学堂四天教授,一天教授,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宠爱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 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答案:躲避流言和中伤, 水师学堂, 英文, 中文, 乌烟瘴气, 矿路学堂, 《天演论》5), “在百静中,我好像头里要伸出很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父亲却要我,让我感到苦痛,表现了无知,含蓄地批判了的不合理。

答案:五猖会, 热切渴望着五猖会, 却在我要走的时候叫我背《鉴略》, 无知, 封建教化制度6), 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黑无常又叫,人们宠爱的是。

专题15: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通关训练)-2023年小初衔接语文通关宝典(解析版)

专题15: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通关训练)-2023年小初衔接语文通关宝典(解析版)

专题15: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知识点梳理+通关训练)一、作品简介“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三、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四、作品思想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专题四:名著阅读第八讲《朝花夕拾》【考点解读】考试分值:10分左右考纲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查形式:主观题、知识识记类客观题。

【精华提炼】1.命题规律:题型:大致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题型。

考点:侧重对重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考查,以及名著主题的深刻理解。

2.方法技巧:一定要熟读名著,对其基本内容、情节、人物要非常熟悉,准确记忆;另外在此基础上要横向纵向的对比阅读,深入思考,这样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去做答。

3.注意事项:许多同学要么是对作品内容不熟,要么是张冠李戴,要么答非所问,才导致在名著阅读上失分较多。

其实名著题一般都较为简单,关键是要阅读,要熟知,并且要记准。

【知识梳理】《朝花夕拾》导读创作背景:《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

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作品介绍:《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又名《旧事重提》,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

共10篇。

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朝”表示早晨,这里指早年时候,“夕”表示傍晚,这里指晚年时期。

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七年级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名著阅读+真题

七年级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名著阅读+真题

七年级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名著阅读+真题《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作者简介】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名著概要】《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回忆性散文。

作品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

《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原题是《旧事重提》,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重点文章简介】1、《狗·猫·鼠》——表达对猫的讨厌和仇恨《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文章《狗?猫?鼠》核心内容表现了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通过三种动物之间详尽的论述来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景况,也正因为那时,发现了鲁迅的隐鼠并不是长妈妈故意杀死的,也为后《阿长与<山海经>》作了铺垫。

2、《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就是集中写长妈妈的一篇文章,长妈妈这是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爱唠叨、“满脑子是麻烦的礼节”的女性。

但她竟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事情,那就是给童年鲁迅买来了他梦寐以求的书——《山海经》。

3、《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通过鲁迅的青年时代对于《二十四孝图》的理解,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也同时通过此来批斗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封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专题四:名着阅读第八讲《朝花夕拾》【考点解读】考试分值:10分左右考纲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查形式:主观题、知识识记类客观题。

【精华提炼】1.命题规律:题型:大致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题型。

考点:侧重对重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考查,以及名着主题的深刻理解。

2.方法技巧:一定要熟读名着,对其基本内容、情节、人物要非常熟悉,准确记忆;另外在此基础上要横向纵向的对比阅读,深入思考,这样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去做答。

3.注意事项:许多同学要么是对作品内容不熟,要么是张冠李戴,要么答非所问,才导致在名着阅读上失分较多。

其实名着题一般都较为简单,关键是要阅读,要熟知,并且要记准。

【知识梳理】《朝花夕拾》导读创作背景:《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

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作品介绍:《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又名《》,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

共10篇。

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朝”表示早晨,这里指早年时候,“夕”表示傍晚,这里指晚年时期。

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阿长与<山海经>》《》《》《》《》《》《》《》《》《》等组成。

《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作者介绍鲁迅 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

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女子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的基石,后与《》、《药》、《》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发扬人。

内容和思想《狗·猫·鼠》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嗷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人物形象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以朴素而平凡的语言描写了藤野的第一次出场,他以朴实的自我介绍,简朴的衣着,严谨的治学,热忱的工作,给鲁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鲁迅是在借藤野的形象提倡一种认真、实干、献身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藤野不仅没有民族偏见,给了鲁迅无限的温暖和极大鼓舞,而且藤野的思想与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相通的。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的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的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母亲朴实,慈爱,爱护孩子,端庄,知书达理。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的人。

庸医《父亲的病》中两个庸医陈莲河和叶天士自高身价,毫无真才实学,医蛊不分,草菅人命。

无常爽直,公正,善良,颇具人情味。

远房叔祖《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远房叔祖,爱花的读书人,藏书,字画,花草众多,喜欢舞文弄墨,寂寞,悠闲而疏懒,喜爱并尊重小孩子;胖而和蔼。

正人君子《藤野先生》中“正人君子”之流,虚伪,追名逐利,迂腐。

【巩固训练】【2016 东城一模】【材料二】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

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2)材料二出自鲁迅先生散文集《①》中《二十四孝图》一文。

从该材料可以看出,他对郭巨埋儿这种②的“孝”持反感态度。

(2分)【2016昌平二模】(3)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封建色彩的糟粕。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这让我们懂得了传承传统文化要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分)【2016 平谷一模】8. 《朝花夕拾》中的许多句子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需要认真品味。

对下列句子出处及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A.“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是《五猖会》中开篇的句子,鲁迅先生直笔批判,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B.“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抒发了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的深切怀念。

C.“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是《父亲的病》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对传统医学的质疑。

D.“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是《藤野先生》中蕴含无奈之情的句子,表现鲁迅先生在民族自尊心受到损害之后的悲愤。

9. 古今中外不少名篇佳作中都有类似的情节:《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感激唐僧的释放之恩,不畏艰险保护他去西天取经;《水浒传》中,武松为了答谢施恩的照顾之恩,①(情节),帮他夺回“快活林”;《三国演义》中,②(人名)为了回报曹操的知遇之恩,华容道义释曹操,放他一条生路;《鲁滨逊漂流记》中③(人名)为了感念鲁滨逊的救命之恩,和他在荒岛上相依为命,忠诚陪伴┅┅从以上这些典型形象的相同表现中,我们可以获得④的启示。

(4分)【2016 怀柔二模】11.按要求完成(1)-(3)小题。

(5分)(1)《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散文的结尾这样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作者以深厚、真切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句中的“她”指的是(1分)(2)下列对《朝花夕拾》中有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