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初中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对比

初中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对比

初中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对比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对比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涉及多个学科和方面。

以下是对初中和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些主要对比: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o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o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在继续重视语言、审美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思维品质和跨学科素养的培养。

2.数学学科核心素养:o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o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在继续培养上述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o初中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o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在继续重视语言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信息素养。

4.科学学科核心素养:o初中科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等方面。

o高中科学核心素养在继续培养探究精神和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影响的全面理解。

5.社会科学核心素养:o初中社会科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历史意识、地理意识和经济意识等方面。

o高中社会科学核心素养在继续培养这些意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总体来说,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都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初中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高中则更加注重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科内容也变得更加深入和复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核心素养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案中如何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

教案中如何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

教案中如何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导语: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科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案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教案中如何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分别是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目标设计在教案中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学科的核心素养通常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创新、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来体现这些方面的培养。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个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另一个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案中,可以明确这些目标,并通过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案中的教学内容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抓住学科的重点和难点,推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发现,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富有意义的文本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观察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例如,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探究法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手段,开拓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他们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结语: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合理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运用,可以有效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

教师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出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科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全面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科学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以及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在特定学科领域内,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观。

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

科学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科学素养是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

在学习任何学科之前,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历程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够理性思考、分析问题,并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科学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

学科核心素养是科学素养的拓展和应用。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观,是对科学素养的深化和发展。

在学科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特定学科的核心内容,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质量和水平。

科学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科学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而学科核心素养又是科学素养的拓展和应用。

科学素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所需的知识和方法,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科学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学科教育中能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因此,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科核心素养则是科学素养的拓展和应用。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科学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科学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个学科的核心素养

20个学科的核心素养

20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令狐采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述数学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逻辑推理在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能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表述论证的过程;能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

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数学建模强创新意识。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

2022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解读随着2022年新课标的实施,四大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四大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基本素养,分别是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方法素养、思维品质素养和情感态度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科学素养、历史素养、地理素养和艺术素养。

这些素养涵盖了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学生在学术领域中取得进步的基础。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英语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技能,能够理性地认识自然界,并具有创新科学的能力。

历史素养和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理性地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

艺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美术和体育技能,能够欣赏和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取得学术成就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水平,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方法素养学习方法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素养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过程的规划、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语文〔4〕言语建构与运用言语建构与运用是指先生在丰厚的言语实际中,经过自动的积聚、梳理和整合,逐渐掌握祖国言语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构成集体的言语阅历,在详细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言语文字停止交流沟通的才干。

言语建构与运用是语文中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语文素养全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先生语文运用才干的构成、思想质量与审美质量的开展、文明的传承与了解,都是以言语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先生集体言语阅历的建构进程中得以完成的。

先生言语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聚较为丰厚的言语资料和言语活动阅历,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曾经积聚的言语资料间树立起无机的联络,能将自己取得的言语资料整分解为有结构的系统;能了解并掌握汉言语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仰仗语感和言语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详细的言语情境有效地运用行动和书面言语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详细的言语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明情境中了解、剖析和评价;能经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取得的言语活动阅历逐渐转化为富有特性的详细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战略,并能在言语实际中自觉地运用。

思想开展与提升思想开展与提升是指先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取得的思想才干开展和思想质量的提升。

言语的开展与思想的开展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因此,思想开展与提升也是先生语文中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先生语文素养构成和开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取得对言语和文学笼统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求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厚自己对理想生活和文学笼统的感受与了解,丰厚自己的阅历与言语表达;可以辨识、剖析、比拟、归结和概括基本的言语现象和文学笼统,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言语规律和逻辑规那么剖析、判别言语,有效地运用行动言语和书面言语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明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运用批判性思想审视言语作品,探求和发现言语现象和文学现象,构本钱人对言语和文学的看法;能自觉剖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阅历,提高言语运用的才干和思想的深入性、灵敏性、矫捷性、批判性、首创性。

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解、技能和能力。

学科素养涵盖广泛,可以包括语言沟通、数学思维、科学实验、文化传统等不同学科的要素。

2.创新与创造素养:创新与创造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解决问题、提出新想法、设计新产品等创新能力。

这种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学生有效获取、评估、使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涉及信息搜索、信息筛选、信息分析和信息传达的技能,也包括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社会与文化素养:社会与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具备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以及参与社区、社会和全球事务的责任感。

这种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公民意识和全球视野。

5.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素养: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学习与自我管理素养:学习与自我管理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有效学习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

这种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等学习技能。

这些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另外,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还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能力。

这种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生成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跨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在不同学科领域内进行综合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这种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视野、系统思维和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力。

9.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理解和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这种素养培养学生的电子信息获取、数字内容创作和信息安全意识,帮助他们在数字时代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和沟通。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水平划分

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与水平划分素养1:时空观念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涵分解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水平划分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素养2:史料实证概念界定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涵分解1.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水平划分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略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具体制定,这里我
以语文学科为例,提供一些一般性的策略:
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生动的课堂讲解、有趣
的课堂活动、生动的多媒体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
习积极性。

2. 鼓励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布置任务、小组讨论等方式来
实现。

3. 加强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加
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4. 创设文化情境: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结合当地的文化背
景和资源,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5. 注重实践和应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注重实践和
应用,通过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文化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
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建立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7.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学生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培
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
技能、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

对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也可以参考上述策略,结合具体学科
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同时,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学校、家
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以上策略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中国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学科核心素养

一.学科核心素养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建立“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将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总体来说,都把学科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一对总的关系,即每门学科课程都要承担起所有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

如新西兰一对分的关系,即一门学科课程有侧重的对部分核心素养作出独特贡献。

如台湾。

二.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语言建构与应用(奠定语言基础)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奠定认知基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奠定文学基础)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奠定文化基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数学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逻辑推理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一、概念的区别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研究某学科过程中形成的、体现该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一个阶段的研究中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方面,学科教学并非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

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重要而关键的能力,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说并非关键能力,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

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改的重心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于学校课程。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被认为是课改新阶段的破题之作。

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新的要求,又该如何行动?一)新起点:认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总结十多年课改经验基础上,对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课程设计的反思,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及回应,更是当前深化课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近十多年来,中国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素养之间的交互关系。

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素养之间的交互关系。

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素养之间的交互关系。

(1)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两者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
(3)两者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为本,包含学科思维、学科知识、学科交流、学科情感四个构成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具有层次性与继承性,核心素养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指引,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协调两者之间的转化脉络是完善教育育人功能的前提。

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普通高中九个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普通高中九个文化学科核心素养语文(4)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物理1.物理观念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

“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2.科学思维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3.实验探究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

“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数学1.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能通过抽象、概括去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哪五个方面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哪五个方面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哪五个方面
答案:
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指的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水平划分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水平划分

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与水平划分素养1:时空观念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展观察、分析的观念。

涵分解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表达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展考察。

水平划分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表达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表达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能够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展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展分析、综合、比拟,在此根底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素养2:史料实证概念界定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水平划分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重构历史中的根底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展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核心素养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学科核心素养”是时下谈论较多的一个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个具有一定造诣的教师,已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课堂教学具有自然的“艺术性”,能让听过其课的师生无一不深受其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所震撼与熏染。

细加剖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是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得到位。

具体而言,其含义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即让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可以迁移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开拓进取、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

其实,关键是“如何教”的问题。

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也是讨论太多的问题,似乎没有定型的答案,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供遵循。

还是魏书生先生说的好,若你善于讲,就发挥讲的优势,若你善于启发学生自学,就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总之,寻求你所擅长的高效做法。

这篇文章里,我从常规的生态课堂教学入手,主要从分层设计、课堂操作、过程评价三个方面作一点说明,供大家参考。

一、分层设计
《礼记学记》提出“学不躐等”,其含义有二:一是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和水平有差异,二是处于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层次,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设计。

十一学校的做法是:第一,以入校前测的结果指导分层,印发《选课指导手册》,提出选课建议,实施“小班化”教学;第二,在起始年级配备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发现那棵树,即关注个体、张扬其个性。

导师的三个基本功能是:学业指导、心理疏导、人生引导。

二、课堂操作
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自学方法的示范;各学科都要设计能让师生有共同收获、共同成长的活动。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即通过设计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事实——概念——性质(关系)——结构(联系)——应用”的完整过程(以此为教学内容的明线),使学生完成“事实——方法——方法论——数学学科本质观”的超越(以此为暗线)。

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角度看,若要从事实到概念皆融“数学抽象”于其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理解概念到明了性
质,这一过程应使学生得到“数学推理”的基本训练,包括通过归纳推理发现性质,通过(逻辑)演绎推理证明性质;从明了性质到形成结构主要也是“数学推理”,因为这是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形成结构功能良好、迁移能力强大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从理解概念、明了性质、形成结构到实践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重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之外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数学建模”的有效训练。

在上述几个步骤的关键处,应注意适时引导,加强“一般观念”的指导作用,如“如何思考”“如何发现”“从什么角度观察”;观察结构特征可从
“数”“形”两个角度(静态)入手,若从动态角度入手,可改变目前问题的形式,进行等价转化后再让学生观察,进行必要的模式识别,学生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学生又可得到“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的训练。

我以课题《空间角的计算》的同课异构课型为例来具体说明。

【教师甲】
直接给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二面角的定义,稍加解释后引入空间向量方法,然后教师用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例题讲解、题组练习,重点训练学生对于用向量方法求解三种空间角的能力。

学生不感到难,接受情况好,听课老师也普遍反应课堂效果好。

【教师乙】
1.创设情境(事实)
首先投影,给出四个画面让学生观察: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电线短路放电的瞬间(异面直线的距离)、比萨斜塔倾斜度的测量(线面角)、蝴蝶展翅(飞翔)来回扇动翅膀的过程(二面角的大小)。

2.引入概念(数学抽象)
演示从平面到空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如异面直线可看成两条相交直线(就地取材,权且用两根粉笔取代),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在空
间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而成;还可看成两条平行直线,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绕其上一点在空间转动而成。

这种演示,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发现表征异面直线的两个要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距离,同时也为学生能进一步抽象出异面直线的定义提供直观的形象载体。

3.求法研究(即性质、结构的探究)
图形均为空间图形,难以直接测量,其求法应当考虑转化与化归到平面上,用平面角来表示,即寻找一个典型的截面。

如上述演示,回归即可引出作表征异面直线所成角用平面角的想法。

这既分析了空间线面关系,又给出了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基本方法,即在具体图形中过某定点(最好选在这两条线上某个固定的点)作其中一条的平行线,将题设相关条件有效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解此三角形即可。

同理,线面角转化为斜线与其在平面上射影的夹角,二面角则用垂直于棱的平面所截的两条射线夹角来表示,但在具体解题中不实用,可引导:仿照线面角的寻找来找二面角,即:先过其中一个半平面上一点P(不在棱上)向另一个半平面引垂线,过垂足H向棱引垂线,垂足为A,连结PA(易得AP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过点P分别向棱和另一半平面引垂线,垂足分别为
A、H,连结AH(易得AH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解三角形PAH即可。

再启发:还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可以求这些角吗引入空间向量,介绍向量方法。

引导学生:对于直角结构明显的空间图形,可建立坐标系,用向量坐标法解决,而直角结构不太明显者,可酌情考虑选一组基底,用向量几何法解决,或化斜为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坐标法解决。

(作者系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市十一学校)
(微信编辑:吴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