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行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2022-2021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四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 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担忧”,“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见。
2. 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方来增加说服力的特点。
3. 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无乃……与”和“何(以)……为”。
●重点、难点重点:1.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的特点把握。
2.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难点:对孔子强调以德服人的政治主见的理解。
●设计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是一篇经典的教材,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幻想”的“经世济民”模块,标示为研习的课文。
同学在学校阶段已经接触过《论语》中的文字,对孔子的生平及其“仁政”的思想有了一些了解。
高一阶段又已经学习过近十篇文言文,初步把握了文言文的词法、句式的特点。
积累了比较多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力量。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状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同学开展对文本的研习。
孔子以师德、人德、政德服人,我们要从今文深深地感受这位宏大的思想家的和善、正直,爱国爱民。
●教学资源1.背景介绍春秋时鲁国有一有名的历史大事,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由于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
三桓者: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大事。
第一次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得其一;其次次是一分为四,季孙氏得两份,其他各得一份。
这篇文章所说的季氏,即指季孙氏。
当时季孙氏力气强大,长期把持着鲁国的朝政。
他一方面大肆搜刮老百姓,一方面自己组织军队向外扩张。
季孙氏的后裔在费(距今山东费县城80里,现称颛臾村)那个地方,西北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附属国。
季孙氏把持着鲁国朝政,他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把颛臾吞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就发生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活动一探究文本,疏通第二节1、齐读注意字音和停顿2、理解字词①陈力就列施展充任职位②颠而不扶跌倒③彼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④尔言过矣错⑤是谁之过与这错⑥危而不持表转折⑦焉用为什么⑧虎兕出于柙介词从⑨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3、掌握句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宾短语后置4、疏通内容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
①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脱责任②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③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5、尝试背诵活动二再探文本,疏通第三节1、齐读注意字音和停顿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理解字词①君子疾痛恨古今异义②必为之辞托词,借口③不患寡担心,忧虑少④均无贫平均⑤以来之目的连词使动用法⑥则安之使动用法⑦相夫子辅佐⑧季孙之忧忧虑⑨固而近于费表并列3、提炼成语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4、疏通内容①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学习重点】1. 归纳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二)背景资料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yú) 论.语(lùn) 邦域.(yù) B .扶.持(fú)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C .龟.玉(ɡuī) 患寡.(ɡuǎ) 毁于椟.(dòu) D .分崩.(bēnɡ) 社稷.(jì) 萧.墙(xiào)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 .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 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 D.⎩⎪⎨⎪⎧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危险,不稳定。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段背诵二、讲析第二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二、预习指导:1.简介孔子: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了解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3.解题:将:伐:4.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5.成语积累: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辨析: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
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字音:颛臾()()冉()有虎兕()出于柙()3.翻译下列实词: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固而近于费()相夫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一词多义:是: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无乃……与”()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6.古今异义:有国有家者(古:今:)东盟主:(古:今:)7.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固定句式:四、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成语梳理:1祸起萧墙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句: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2,分崩离析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句: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3季孙之忧解释: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
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开柙出虎解释:柙:关猛兽的木笼。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
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5既来之,则安之释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6,大动干戈〖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虎兕出柙〖出处〗《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和犀牛跑出了笼子,龟甲和美玉毁坏于匣中,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呢?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二,写作素材:(1)写作素材: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角度点拨:①守土有责;②在其位,谋其职(2)写作素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角度点拨:①公平、公正方能立国;②安定、团结才有国家的兴旺发达3,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3课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第3课季氏将伐颛臾(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学而不厌的人——孔子孔子在学习方面很是虚心,尤为刻苦。
年轻的时候,曾向鲁国一位乐官学琴,这位乐官姓师名襄,被人尊称为襄子。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以后,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曲子。
”孔子回答:“不行啊,我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但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却说:“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啊。
”就这样,孔子始终在弹奏同一首曲子。
有一天,孔子在弹奏中忽然心有所悟,他站起来眺望着远方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了,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修长,胸怀开阔,志向高远,除了周文王还会是谁呢!”师襄子听后马上站起来,一边向孔子行礼一边说道:“你真是圣人啊,这首曲子就叫作《文王操》。
”(一)背景链接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而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它的贡品为鲁国国君专有。
季康子要讨伐颛臾,一方面是因为“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掎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1.《论语》。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现存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实词、诵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预习安排】1.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和注释。
2.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
3.回答下边的问题: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说的“远人”是指什么人?【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2.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初步印象。
(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
)二、《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
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晋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季氏、颛臾两国的地理位置;2.熟悉《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历史事件的内容,能够准确描述其中的细节和情节;3.学习掌握史料解读和历史研究的方法,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事件、其背景和影响;2.教学难点: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材料解读方法对该篇事件的选择和判断进行评价。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时间内容教学活动第1课时导入:初步了解晋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季氏、颛臾两国的地理位置1. 在地图上让学生找到晋国和其中的季氏、颛臾两国;2. 给学生讲解这两个国家的大致历史背景、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
第2-3课时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事件及其背景1.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历史事件;2. 分析该篇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并带领学生探究其中的选择和判断。
第4课时运用材料解读方法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评估1. 结合历史文献,带领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分类及其特点;2. 采用多种材料解读方法,让学生了解对该篇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评价。
第5课时复述《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事件1. 要求学生自己复述该篇事件的主要情节和细节;2.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评估。
第6课时总结评价 1. 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该篇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2. 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带领学生思考历史事件选择和判断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1.组织学生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历史文献对该篇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评价;2.常识小测:通过提出几个问题,检验学生对该篇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和对历史文献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方案步骤1.导入:通过地图和课件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晋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季氏、颛臾两国的地理位置;2.讲解:通过浓缩式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快速了解该篇历史事件的主要情节和背景知识;3.运用材料解读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献的分类、特点,并采用不同的材料解读方法,让学生对该篇历史事件进行评估;4.复述:要求学生自己复述该篇事件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形成对该篇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评价;5.总结评价: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该篇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影响,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思考历史事件选择和判断的问题。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字词和句式。
2.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驳辩艺术。
【教材助读】(根据教材、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2.孔子和冉有、子路之间有几次对话,孔子分别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预习反馈:【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冉有为什么故意将讨伐之事轻描淡写,说成“有事”,而不说“季氏将伐颛臾”?明确:伐颛臾是无道之举,不合礼法。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译文: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
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出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去的。
)补充春秋时的等级制度:王→诸侯→大夫学生活动2孔子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明确:孔子义正言辞,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无乃尔过是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学生活动3孔子是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明确:针对冉有的开脱之词“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对弟子的自我辩解予以反驳。
引用古人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相”职责类比;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设喻,说明冉有、子路即使“不欲”也难辞其咎。
【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过.犹不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故尝与过.宋将军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曹刿请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归纳总结】1.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顼》教案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五、课后作业:整理虚词于、之、夫。
附:《季氏将伐颛臾》课堂巩固训练题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颛臾()()(2)社稷()(3)何以伐为()(4)虎兕()(5)椟()(6)无乃尔是过与()(7)冉有()(8)柙()(9)固而近于费()二、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代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行,大量记载在《》一书里。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1. 导入: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文言文单元。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板书)。
2. 本文出自《论语》。
《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
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
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3. 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4. 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
(播放录音)5. 分析课文。
⑴.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孔子当即给予反驳。
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 度是什么?
孔子认为季氏 伐颛臾会给国 家带来什么影 响?
孔子提出的解 决季氏伐颛臾 问题的方法是 什么?
季氏将伐颛臾 的原因是什么?
请解释“无乃 尔是过与”的
含义。
孔子对于季氏 伐颛臾的态度
是什么?
请分析“吾恐 季孙之忧,不 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 这句话的深层
季氏伐颛臾的影 响:对当时社会 及后世的影响与 评价
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这与“仁”的道德原则相违背 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这会导致国家之间的战争和破坏 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这会导致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这会导致季氏的道德败坏和政治危机
成为《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被后世广 泛引用和讨论。
引发了关于政治、道德和人性的深入思 考,对后世的哲学、政治思想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的事件和孔子对它的评价 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史和政治 事件之一,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孔子的思想和立场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无数 文人墨客和政治家。
修辞手法:运用排比、对偶等 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句式变换:采用长句与短句相 结合,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词语选用:选用富有表现力的 词语,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表达方式:采用叙述、描写、 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语言 更加多样化。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季氏与颛臾的矛盾冲突,突显主题。 象征手法:通过季氏伐颛臾这一事件,象征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 人物塑造:通过对主要角色的描写,展现其性格特点,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 语言特色: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季氏将伐颛臾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doc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诵读、质疑、探讨一、文章背景1、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 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论语》是■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1、重要字音:冉()有颛臾()社稷()虎兇()出于柯()毁于犊()中2、古今异义词: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⑶、昔者先土以为东蒙主()3、词类活用:⑴、则修文德以来之()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⑶且尔言过矣()⑷君子疾夫舍Fl “欲之”而必为之辞()()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5、文言句式(1).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6、成语积累:⑴祸起萧墙⑵既来之,则安之⑶分崩离析三、文本探讨: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2、孔子为什么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3、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4、你怎么看孔子的“仁政”思想?四、拓展延伸:你认为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五、达标测试: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A.陈力就列行列B .危而不持扶持C.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D .安无倾倾覆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项是()A.则修文德以来之B.既来Z,则安之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3、翻译下列句子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C、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能够正确地朗读、翻译和解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地朗读、翻译和解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朗读、翻译和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学术论文、教学课件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1.1.1《季氏将伐颛臾》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孔子生平】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 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文言句式
⑴.何以伐为()
⑵.无乃尔是过与()
⑶、是社稷之臣也()
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6、成语积累:
⑴祸起萧墙
⑵既来之,则安之
⑶分崩离析
三、文本探讨:
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孔子为什么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
3、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4、你怎么看孔子的“仁政”思想?
四、拓展延伸:
你认为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A.陈力就列行列
B.危而不持扶持
C.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
D.安无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则修文德以来之
B.既来之,则安之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
3、翻译下列句子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C、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E、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查阅工具书,翻译下面的短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
子贡请往说之。
毕辞,野人不听。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
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4、比较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
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