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合集下载

传统民间工艺

传统民间工艺

吉祥图案有“八吉”、“八宝”、“三多图”、 “鹤寿图”、“福寿图”、“福禄祯祥”、“猿猴盗 桃”、“鱼跃龙门”和多种形式的吉祥文字等,多用于 耳环、耳坠、手镯、串饰、钮扣和什器上。
另外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纹,构成同一画 面,结构舒展,造型优美大方,在各类的银饰上都能见 到。
猿猴盗桃挂链 传世 山西省
染织绣类的民间艺术实际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纺织、刺绣、织锦、缂丝 等几大类别。
印染是民间服饰和日常居室装饰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主要有蜡染、扎染、
蓝印花布、彩印画布等,主要用在服装、帽子、被褥、床饰、门帘、包袱布 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布艺。
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 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 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 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 “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 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麒麟送子挂件 清代 云南省
究其原因,一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迁徙,使各地流 传的题材广为交流,结合风土人情而形成了地方特色;一是 在汉唐时期,边疆为对外贸易的必经区域,常来常往的商人 们将中原的时尚不断地带到各地;再者,则是由走村串户的 银饰加工艺人将在各民族中流传的传统精美纹样传播了开来。
猴挂件 清代 云南省
中国素来享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染织绣品为服
饰材料以及官室车舆仪仗装饰材料的国家。中国生产染织绣品的历史,可 以上溯到有史以前。在中国古代染织绣品不仅衣被天下,而且曾经充作贡 纳税收之用,也曾作为官吏和军队的供给和赏赐,甚至充当交换的媒介, 所以它也具有货币的功能。同时,染织绣品也是具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 它不但拥有美学价值,而且也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 带有极明显的象征意义。

传统民间手工艺——草编

传统民间手工艺——草编

传统民间手工艺——草编历史悠久顾名思义,草编是用草本植物的皮叶、枝条、根藤作原料,竖经横纬,纯手工采用多种手法、技巧而编织成的生产生活用品,如用稻草编织的蓑衣、斗笠、草鞋等;用荆条编织的筐、篓、筛、笆等;用麦秆编织的草帽、篮盒、坐墩、虫笼等;用高粱杆编织的锅盖、馍垫、花篮等;用玉米皮编织的坐垫、包装、鞋帽、篮盘、饰物、玩具等。

草编的制作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

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 000年之久。

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

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

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

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

除了用蒲草编制的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我国草本植物资源丰富,南北方均有不少适宜编结的原材料,因此各地草编种类繁多,且各具地方特色。

草编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主要产区有浙江、山东、广东、河南、江苏等地。

草编制品以草席、草帘、草垫、草篮、草扇、草帽、草鞋等实用品为主,也有一些用作陈设的观赏品。

从19世纪40年代起,草编开始远销国外。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草编得到迅速发展,花色品种越来越多。

种类多样作为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的一种传统手工艺,草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著名的草编有浙江金丝草编、山东和河南的麦草编、广东黄草编、湖南龙须草编、台湾草席等,其中以浙江金丝草编和山东麦草编质量最高。

草席类江南苏席、仪征朴席、浙江宁席并称“全国三大名席”。

朴席镇在历史上就有“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之说,所产朴席麻筋结实、织工考究、席面光洁、色泽一致,有着“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的美誉。

目前当地已建成华东地区 早在远古时代,编结就已成为中华先民制造实用物品的重要手段。

传统手工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哪些)

传统手工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哪些)

传统手工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哪些)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手工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文化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华传统手艺都有哪些2、非遗文化有哪些手工艺3、传统手工艺有哪些?中华传统手艺都有哪些1、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

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中国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

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

3、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4、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

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

5、篆刻起源于殷商时代,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的结合,是用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

篆刻可分为周玺印、秦汉官印等多种。

非遗文化有哪些手工艺非遗文化有皮影、木偶、剪纸、年画、刺绣,皮影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工作可以为生活提供保障,更好生活则是工作的目的。

人如果不工作的话,生活不仅没有保障,还会碌碌无为,失去价值和乐趣。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自隋唐始,青铜铸造工艺基本走向了末路。唐代铜器的制作 原料,以红铜为主,质地泛红偏黄的铜器逐渐盛行。红铜也 称紫铜,杂质少接近纯铜,韧性、延展性好,有利于精工细 作。因此此时期流行精制而小巧的铜器,除香熏炉外,大件 铜器主要为宗庙和寺庙的祭祀器。在装饰上,唐代的铜器多 用溜金工艺,是当时社会风尚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青铜工艺在此时期已受到冷落,但是铜镜铸造业却非常繁荣。 铜镜铸造是隋唐时期重要的手工业之一,由于官方的重视得 到高度的发展,工艺水平高超,特别是继承前朝的高浮雕技 艺,达到了如火纯情的地步。唐镜普遍厚重,金属配比更加 科学,锡、铅成分的增加,据检测铜约占70%,锡、铅约占 30%,多呈银白色。其在造型上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 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纹饰上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 铭文等外,还出现了表现现实生活的打马球等场景,以及源 自西方的海兽葡萄纹。

青 铜 铸 造 分 铸 法 示 意 图
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中叶以后,青铜冶铸技术出现 了重大进步。据《周礼·考工记》记载,此时期的“攻 金之工”有六种,分工明确,对熔铸铜器时的火色变 化和“六齐”合金配比都有具体规定。春秋时期的青 铜铸造,已从原先较为单一的范铸,发展为综合运用 浑铸、铸接、失蜡法、铸焊(锡焊、铜焊),红铜镶 嵌、错金银等多种新工艺。就先铸附件后铸器身的分 铸工艺而言,不但器身和附件分别做模,而且器身也 按着形制的弧度做出多种模型,因此此时期的青铜器 的器型变得更加精致。这种方法不仅使器件的结合较 为牢固,还有利于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战国时 又出现了印模、叠铸等批量生产技术,青铜合金比例 更趋于科学和稳定,所铸器物壁薄而轻巧,更为实用。

唐 打 马 球 纹 镜
宋代铜器铸造业,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铜的产 量有很大提高。据相关文献记载,采铜业规模相当大, 有的矿区采矿者常以万计。宋代冶铜技术有较大进步, 尤其是胆铜和白铜生产工艺在此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应用。自宋代始,在铸造货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上, 常常是用黄铜代替青铜。黄铜是纯铜与锌的合金,韧 性、延展性差,硬度高。在各地宋墓或窖藏内所发现 的种类繁多的铜制品,以日用器皿居多,造型简练, 素面为主,或饰有弦纹、几何纹、动物纹,不过多雕 饰,尤其文房用品风格内敛。

《中国民间美术》——面塑

《中国民间美术》——面塑

河南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洛川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洛川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山东面塑
山东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临汾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山西面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代表形象: 《火烧琵琶精》、《老寿星》、《嫦娥奔月》、《天女散花》、
《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霸王别姬》等古装人物作品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二)山东冠县郎庄面老虎
题材:取材广泛,十二生肖、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故事、
花鸟虫鱼、菜蔬水果样样俱全 。 制作:太都用精麦发面,制作简单,用捏、揉、搏、粘等万法 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涂胶, 然后晾干,做成的面塑表面光亮,不易干裂。 艺术特色:郎庄面塑为圆雕造型,太都为扁平状,既宜于平放 和吊挂,又宜于晾干。色彩丰富艳丽、纯度高,除了太面积的 品红、黄、绿以外,还用少量的白粉、钴蓝柞点缀,最后用墨 线细致勾勒,整体感觉活泼跳跃,绚丽多彩。图中的金鱼与童 子活泼而有情趣,造型夸张、简练,太面积色块中又有五官及 鱼鳞的细致刻画,细致传神。
清明节的寒燕面塑、七月十五的面羊儿、婚礼迎娶的喜饽饽等 面人——用于收藏和观赏的面塑形体通常较食用面馍要小一些 : 单人面塑,多为文雅官员、风流仕女、武将侠客、天真儿童等, 其做工细致,色彩复杂;有声面塑动态面塑,多为儿童玩具; 盒装组塑,在一礼盒内,塑几个人物,表现一个故事, (一)胶东面花 种类:面灯、巧饽饽、面老虎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面 塑

(完整版)中国传统民间工艺

(完整版)中国传统民间工艺

• 夏、商、周三代的陶器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
、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简 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 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 法留取肌理效果。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 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 等等 。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 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 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 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 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瓷器
•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 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 物器。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 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中 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瓷器的历史发展
•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 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 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 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 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 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 ,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 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 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 始青瓷"。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 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长期烧造 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 料的选择与加工,至商代中期出现了原 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 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 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 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
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 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 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 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52个非遗手艺有哪些

中国52个非遗手艺有哪些

中国52个非遗手艺有哪些每一份文化遗产都历经沧桑,饱含历史风雨,凝结情感和知识因素。

中国遗产,盘点那些让时光惊艳的非遗手艺。

图为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青花瓷是一种白底蓝花的高温釉下瓷器,起源于中国,流传于世界各地。

常简称青花瓷,也用来指这种装饰工艺。

这个品种清新亮丽,简单大方。

它不仅是工业化前最有影响力的瓷器,也被视为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代表。

因此,中国景德镇的青花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泥人雕塑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民间艺术。

它以粘土为主要材料,混合不同的颜色,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各种形象。

泥人雕塑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时代人们的记忆。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

2006年5月20日,景泰蓝制作技艺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老虎是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手工艺。

它也是一个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装饰,礼品和个人收藏。

种类繁多,流传甚广。

这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2008年6月7日,布鲁胡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被誉为中国“江南一绝”,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艺美术棕编,唯湖南长沙一处,棕编之巧与湘绣之美、菊花石刻之奇,并称为“长沙三绝”。

长沙农村生长着去多棕树,为棕编工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相传工艺美术棕编起始于三国时代,已有1,700余年历史。

由于久远地传承,发展成“纯叶”、“全棕”两大派别。

传统工艺中国刺绣精品多幅赏析

传统工艺中国刺绣精品多幅赏析

传统工艺中国刺绣精品多幅赏析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在中国差不多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广绣山水渔读图【名称】:广绣山水渔读图【类别】:纺织品(广绣)【年代】:清乾隆年间【文物原属】: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纵44cm,横35cm。

山水渔读是历代画家经常选用的绘画题材。

此图以工笔将远山近景层次鲜亮地表现出来:恬适古朴的茅屋农舍,庄重肃穆的古刹,清幽的江水渔帆,迷漫的远山云蔼,天地之间,渔父书生各得其趣,表现了一派宁静安闲、典雅风流的意境。

此图景致宏富,构图繁而不乱,每一局部景色均可独立成图。

此图绣工除采纳广绣的铺针、直针、洒插针等传统针法外,还使用竹织针绣茅屋顶,以施毛针、网针绣乌篷船的篷,以方格网针绣墙面,以扭针绣云纹、水纹等,细微之处一丝不苟,均以最适合的专门针法真实地表现出来,这是广绣针法繁复、穷其巧变的特点。

全图以棕、褐、驼、香色为主色调,配以深绿、浅绿、蓝色等,典雅古朴而又不乏鲜丽明快,表达了广绣的配色特点。

图上方题有唐人诗句“飞泉挂碧峰”和绣工王田的题字,并绣“王田”朱文印。

粤绣《仙童献寿》粤绣(Guangdong embroidery)是指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此《仙童献寿》变为粤绣经典著作之一,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收录此幅绣画。

此绣轴以素绫为地五彩施绣,追求绘画的淡雅和细腻。

绣丫髻仙童着紫衣云裳,执双桃灵芝,引鹿前行,一只红蝠(鸿福)迎面飞来,寓“洪福齐天”的祝寿意味。

针法工整纤秀,配色散淡古雅。

清乾隆苏绣作品《福禄寿三星如意图》福禄寿三星公是众所周知喜闻乐见的吉庆图案,在绘画、织绣、瓷器及其他工艺品上都有使用。

此《福禄寿三星如意图》是清朝的乾隆时期的苏绣作品。

图正中绣的授人官禄的天神禄,他头戴如意翅冠,身着大红官袍,腰系玉带,怀抱如意;左为持杖捧仙桃的寿星,寿星即南极仙翁,以予人长寿的形象显现;右为一着道装高士,手执阴阳太极图道符极为福星。

传统手工艺.ppt

传统手工艺.ppt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 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 可以是纸张、 金银箔、树皮、 树叶、布、皮 、革等片状 材料。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民间剪纸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 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 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 。
中国结是由旧石器时代的 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 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 汉朝 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 仪礼记事, 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 的装饰手艺。 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 饰,而战国时代铜器上也 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 有中国结的图案, 清朝中国结真正成为流传 清朝中国结真正成为流传 于民间的艺术,当代多用 于民间的艺术, 来室内装饰、亲友间的馈 来室内装饰、 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 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 饰物 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 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 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 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 中华民族 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 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 习俗和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 为中国结。 为中国结。
一根红绳,就这么三缠两绕;一种祝福,就这样编结而成。
当年底的商场里挂满中国 结艺时,人们不禁发现, 这蕴涵悠悠古韵的手工编 织艺术,正是“另类”的 祝福,可以为现代人的 “咖啡生活”添加一点茶 的芳香。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结艺的传统就有多长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结艺的传统就有多长。
各种结
1.方胜结——一路平安 2.双蝶结——比翼双飞 3.如意结——吉祥如意 4.团锦结——前程似锦 5.祥云结——祥云绵绵 6.双喜结——双喜临门 7.桂花结——富贵无疆 8.团圆结——团圆美满 9.双全结——儿女双全 10.双线结——财源亨通 11.双鱼结——吉庆有余 12.盘长结——长寿百岁 13.平安结——如意平安 14.同心结——永结同心 15.双联结——双双成对 16.鲤鱼结——吉庆有余 17繁翼磐结——磐石如山

传统民间美术之刺绣PPT课件

传统民间美术之刺绣PPT课件
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一般多采用喜庆、吉利的象征。或是通过字音 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
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 花”、“凤凰戏牡丹”、“鲤鱼穿莲”、“百鸟朝凤”、“狮滚绣球”等
• 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 中国的刺绣艺术,还将进一步征服世界人民的爱美之心! 中国的刺绣文化将会翻开新的一页!
29
30
耳套
31
上衣
领口
32

红绣衣
33
绣鞋
34
肚兜
35
围嘴
36
童鞋
37
38
虎枕头
39
腰包 钱袋
荷包
40
鞋垫
41
香袋
42
2019/10/31
43
25
祭献物品
常用于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 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的绣 制送葬礼议用“棺罩”和亡人的“寿在” “寿裤”上的刺绣。
26
艺术价值
• 题材丰富广泛
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 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 。
• 寓意吉祥
小组成员—朱礼鑫 袁富中 张玉倩 郝就笑 邹佳君 刘盈 周增辉 周旭阳
1
2
3
4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 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 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 刺绣同样展现了劳动人民对幸福和美的追求。
5
精湛的传统艺术—刺绣
发展历史 主要流派 艺术形式 民间刺绣 艺术价值

五种传统手工艺特点

五种传统手工艺特点

五种传统手工艺特点中国结中国结不知什么时候起,现代人又把老祖宗那时候流行的饰物重新从箱子底下找出来,然后依葫芦画瓢,加上更多的想法,更多的点缀,于是,彩色丝线编扎成的粗粗细细带子,有图腾纹样的小环儿,婀娜多姿的穗坠儿,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奇特的中国结。

让人惊叹一根红绳原来可以变出这么多的花样。

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人们追求随意、祈盼平安的一种意趣。

“结”是绳编饰品,它同我国的布艺、刺绣并称为祖国的三大手工艺品。

它朴实无华,庄重雅气。

说起中国结可谓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

“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

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

”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感情的字眼,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

“结”与“吉”谐音,“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品之一。

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

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其中苏州的苏绣和缂丝最为盛名。

苏州刺绣发源于苏州。

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

苏州绣娘有 10 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特色。

剪纸民间手艺术非遗文化介绍课件PPT

剪纸民间手艺术非遗文化介绍课件PPT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历史沿革。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 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 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 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
历史沿革。
近现代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 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 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 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历史沿革。
明清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 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 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 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 离不开剪纸。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 裱糊在外面的。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 龙凤团花剪纸。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 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以外,基本没有差别

《中国民间美术》——刺绣

《中国民间美术》——刺绣

一 民间刺绣历史寻踪
三、刺绣的发展历史?
(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
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 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 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 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 (黼黻fǔfú古代礼服上锈的半白半黑的花纹)
物品名称: 对凤对龙纹绣浅绢面衾 织绣年代:战国中期 材料:绢 出土时期:1982年 出土地点:湖北江陵
一 民间刺绣历史寻踪
三、刺绣的发展历史?
(三)秦汉时期
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 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 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 马被缋(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 缛绣罗纨(细绢)、素绨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 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绨(tí厚绸子)高 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 总称)囊缇(tí橘红色)橐(tuó)——囊橐,口袋”。
• 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 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 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 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 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 色的民族刺绣。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素雅秀美的自然环境 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孕育了一朵朵璀璨的艺术明珠。
•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 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 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 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 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PPT课件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PPT课件

糖塑、吹糖人、
糖画、蜡塑、雕
塑、瓯塑、灰塑、
皮影、脸谱等
-
38
捏面人是一种制作简单 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 艺。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 载。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 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 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 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 团。
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
手中几经捏、搓、揉、掀,
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
点翠艺术最终在1940-19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时期消亡。
现在有部分恢复仿制点翠的工艺, 但仿制的原材料毕竟不是真正的翠 羽,不可能形神兼备。
-
70
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每 一手工艺绝活,都显示着民间手艺 人的慧心巧手,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与传说。同时,也见证着,传统工 艺的盛衰沧桑。
当人们走过这一段日子,回首 往昔,再度重温这些即将消失的民 间技艺时,既是对这些身怀绝艺手 艺人的一种敬重,更是对往昔慢节 奏生活的一种眷恋。
两千年来,中国一直在用 翠鸟的蓝色羽毛作为镶嵌的精 致艺术品和装饰,从发夹,头 饰,和扇子到屏风。自古的帝 王服装王后的凤冠,就采用翠 鸟鸟羽作为装饰,经历漫长岁 月仍是鲜艳闪亮。
-
点 翠
Kingfisher art. (翠鸟蓝艺术品)
67
-
68
-
69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据说翠 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 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故而导致了 人类对许多翠鸟物种的大规模屠杀。
-
10
-
11
-
12
-
13
-
14
羽毛画的代
表作,以虎为题
材浮雕粘贴出的
老虎,各具情态,
形神兼备,气韵

[精彩]五种传统手工艺特色

[精彩]五种传统手工艺特色

五种传统手工艺特点中国结中国结不知什么时候起,现代人又把老祖宗那时候流行的饰物重新从箱子底下找出来,然后依葫芦画瓢,加上更多的想法,更多的点缀,于是,彩色丝线编扎成的粗粗细细带子,有图腾纹样的小环儿,婀娜多姿的穗坠儿,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奇特的中国结。

让人惊叹一根红绳原来可以变出这么多的花样。

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人们追求随意、祈盼平安的一种意趣。

“结”是绳编饰品,它同我国的布艺、刺绣并称为祖国的三大手工艺品。

它朴实无华,庄重雅气。

说起中国结可谓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

“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

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

”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感情的字眼,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

“结”与“吉”谐音,“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刺绣又称丝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品之一。

据《尚书》记载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另在《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

宋代时期崇尚刺绣服装的风气,已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这也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

其中苏州的苏绣和缂丝最为盛名。

苏州刺绣发源于苏州。

苏州女子性情柔和,心灵手巧,擅长慢针细活。

苏州绣娘有 10 多万人,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特色。

【田野·旧时记忆】十大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田野·旧时记忆】十大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

【田野·旧时记忆】十大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文明飞速前进的今天,很多传统技艺因为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被人们所忽视、遗忘,落寞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其实,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试问,一棵没有根的树如何能茁壮成长呢?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应竭力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与技艺,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生机,展现出更大的价值。

1、糖塑糖塑,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俗称吹糖、糖人模,从事这行手艺的人叫吹糖人,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尤以湖北天门、沔阳(今仙桃市)为最。

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蓝、黑等色素,根据需要可以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然后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经由艺人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形。

天门沔阳糖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制作上高人一筹,常见的有连年有鱼、二龙戏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等等,是一种传统工艺品。

2、傩面具雕刻傩面具是汉族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

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傩面具是汉族传统工艺的一种,在日本称为能面。

3、面塑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4、瑶绣瑶绣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刺绣的一种,是我国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美术手工艺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美术手工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民间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武强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省苏州市漳州木版年画福建省漳州市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省潍坊市高密扑灰年画山东省高密市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省开封市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省隆回县佛山木版年画广东省佛山市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凤翔木版年画陕西省凤翔县纳西族东巴画云南省丽江市藏族唐卡西藏自治区(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画派)衡水内画河北省衡水市剪纸河北省蔚县、丰宁满族自治县(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山西省中阳县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辽宁省锦州市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江苏省扬州市傣族剪纸、安塞剪纸)浙江省乐清市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云南省潞西市、陕西省安塞县顾绣上海市松江区苏绣江苏省苏州市湘绣湖南省长沙市粤绣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广绣、潮绣)蜀绣四川省成都市苗绣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县水族马尾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挑花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挑花、花瑶挑花)湖南省隆回县庆阳香包绣制甘肃省庆阳市象牙雕刻北京市崇文区、广东省广州市扬州玉雕江苏省扬州市岫岩玉雕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阜新玛瑙雕辽宁省阜新市夜光杯雕甘肃省酒泉市金石篆刻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青田石雕浙江省青田县曲阳石雕河北省曲阳县寿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县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临夏砖雕甘肃省临夏县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四川省色达县潮州木雕广东省潮州市宁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宁波市乐清黄杨木雕浙江省乐清市东阳木雕浙江省东阳市漳州木偶头雕刻福建省漳州市萍乡湘东傩面具江西省萍乡市竹刻上海市嘉定区(嘉定竹刻、宝庆竹刻)湖南省邵阳市泥塑天津市(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凤翔泥江苏省无锡市塑、浚县泥咕咕)陕西省凤翔县河南省浚县塔尔寺酥油花青海省湟中县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县灯彩浙江省仙居县、海宁市(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福建省泉州市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广东省东莞市青海省湟源县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传统手工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石湾陶塑技艺广东省佛山市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喀什市、吐鲁番地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市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磁州窑烧制技艺河北省峰峰矿区德化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德化县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澄城县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江苏省南京市宋锦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蜀锦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土家族织锦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江苏省南通市苗族蜡染技艺贵州省丹寨县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建省龙岩市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江西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贵州省雷山县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阳城县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江苏省南京市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浙江省杭州市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陇川县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市崇文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北京市朝阳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西藏自治区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甘肃省兰州市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雕漆技艺北京市崇文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山西省平遥县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江苏省扬州市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浙江省天台县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建省福州市厦门漆线雕技艺福建省厦门市成都漆艺四川省成都市茅台酒酿制技艺贵州省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四川省泸州市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山西省汾阳市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浙江省绍兴市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山西省清徐县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江苏省镇江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江西省铅山县皮纸制作技艺贵州省贵阳市、贞丰县、丹寨县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藏族造纸技艺西藏自治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竹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浙江省富阳市湖笔制作技艺浙江省湖州市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江西省婺源县端砚制作技艺广东省肇庆市金星砚制作技艺江西省星子县木版水印技艺北京市荣宝斋雕版印刷技艺江苏省扬州市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江苏省南京市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四川省德格县制扇技艺江苏省苏州市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桦树皮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浏阳花炮制作技艺湖南省浏阳市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潍坊风筝、南通板鹞风筝、拉萨江苏省南通市风筝)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凉茶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鎏金银八角盘
元代版图辽阔,多民族的共存和发达的 海陆交通贸易,促进了各种手工艺的发 展,呈现出多种文化熔合的时代特征。 元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手工 业生产的措施,并将掠掳于欧洲、阿拉 伯及西夏、金、南宋的工匠聚合在一起, 组织了庞大的官办手工业,而且设立世 代相传的匠籍,有利于技艺经验的积累。
动物纹锦 ·长 30,宽16.5 厘米 1967年 新疆吐鲁番 阿斯塔那八 号墓出土
隋唐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期,国家统一,社 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手工艺业取得全面的巨大 的成就。隋唐手工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均超越前代, 而且由于思想的开放和中外文化的交融,造物呈现 出舒展博大的气势,具有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官 营手工业在规模、组织、分工、工艺水平等方面占 主导地位,隋朝工部下设的太府寺,掌管宫廷手工 制造;唐朝廷官设手工业管理机构庞大,分工更细, 例如少府监掌管百工,总管中尚、左尚、右尚、织 染、掌冶五署,作监掌管土木建筑,军器监掌管铸 造甲弩,不同工种的工匠需要接受为期九个月到四 年不等的技术培训。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船形壶
夏、商、西周三代手工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造物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进一步融合,精神性内 涵得到丰富和加强,呈现出一种崇高庄重的形 态。出现了手工艺分工制度,称为“百工”的 手工匠人直属于王室,他们“营城郭,建都邑, 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三代有“青 铜时代”之称,手工艺以青铜器铸造为代表, 在商中后期和西周初期达到兴盛阶段,作坊规 模巨大,品类繁多而系列化。商周青铜器主要 使用陶范工艺铸造,造型和纹饰在我国手工艺 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汉 绿 釉 陶 楼
汉代硬陶器烧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造 型浑厚而饱满,器物表面广泛施釉,其 规模和质量后世难以超越,而且青瓷烧 制技术的发展,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 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期的建筑用陶, 所谓“秦砖汉瓦”以及画像砖,成为制 陶工艺的代表。另外,秦汉时期在铜器、 金银器、漆器和染织工艺等方面都得到 了充分的发展。
金银器工艺在隋唐时期有重大发展,隋 代的金丝工艺已达成熟,唐代的金银细 工水平高超,无论是官营金银作坊院的 “官作”,还是民间作坊的“行作”, 都独具风采。另外,此时期在陶器、漆 器、铜器、染织刺绣、玉器、冶铸、车 船、造纸印刷等工艺上,同样取得了辉 煌的成就。
乐伎八棱金杯·唐 乐伎八棱金杯 唐 侈口,弧腹内向,喇 叭形圈足,足沿以环 状联珠缀成,环柄。 柄上有平鋬(pàn),上 饰高鼻深目长髯的两 个胡人头。杯身呈八 棱形,浇铸成型。杯 体每面以錾出的连珠 纹为栏界,内有执拍 板、小铙、洞箫、曲 颈琵琶的乐伎,另有 抱壶、执杯及两名空 手作舞者。人物均系 胡人。其背景衬以忍 冬卷草、山石、飞鸟、 蝴蝶和鱼子纹地。这 种八棱形的器物造型, 显然是受到了波斯萨 珊、粟特金银器风格 的影响。
白釉罐·隋 罐唇口,无 颈,溜肩, 肩下垂直至 足,平底无 釉。胎骨呈 白色,较为 厚重。内外 施白釉,外 壁施釉不及 底。釉薄而 匀净,纯白 无瑕,布满 细碎开片纹。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唐 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 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唐代民间手工业逐渐向城市集中,称为“铺”或“作 铺”的手工作坊兴盛,涉及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工艺 种类,并产生了民间行会组织,成为后世手工行业运 作的模式。唐代民间手工艺行会组织能协调行业内部 关系,规定产销条例,并争取官府的承认和保护,不 仅进一步促进了手工艺的发展,而且提高了手工业者 的社会地位,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标志。唐代建 筑是我国建筑艺术的典范,呈现出气魄宏伟、严整而 又开朗的风格,从整体布局到结构造型,都达到了极 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已发展 成熟。
宋代是我国瓷器手工艺发展的高峰,瓷器烧造突破 了前代“南青北白”的局面,出现了分布南北的 “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瓷器造型精巧 雅正,单色釉高度发展,以印花、画花、刻花、剔 花、贴花、镂花等工艺制作的纹样精致优美,而具 有内敛、典雅的形态。宋代织染刺绣工艺非常发达, 少府监设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 等生产机构,地方组建了官办织造作坊,丝织品种 类繁多,以锦最为著名,采用了镂印、刷印、彩绘 和销金等十几种工艺,质量和产量较之前代均有明 显提高。
元初陶瓷工艺较为衰落,随着景德镇青花、釉里 红的烧制成功,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朝 廷在此专设浮染瓷局,负责烧造皇家用瓷。元代 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继宋、金之后取得了 一定的进步,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称为 “纳石失”的织金锦的发明,是当时丝织工艺的 主要成就。棉织业在元代获得空前的发展,棉织 匠人黄道婆对此作出巨大贡献。另外,元代的建 筑、玉器、漆器、金工、玻璃、珐琅器、文房器 具等手工艺,也有一定的进步。
复建的唐大明宫含元殿
隋代瓷器烧造仍以青瓷为主流,其工艺 成就主要体现在白瓷的烧制成功上,为 后来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基础。唐代 瓷窑已有名称,并以窑名来代表瓷器的 品种和特色,南方以越窑、北方以邢窑 为代表,瓷器的器型皆浑圆饱满,器表 釉色多种多样,并出现了洒釉、流釉、 绞胎、绞釉等施釉工艺,装饰手段有印 花、划花、刻花、堆贴和捏塑等。
战国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二、秦汉至隋唐
秦汉时期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统一,社会较 为稳定,加之国家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 手工业的发展,其造物规模的巨大性和形态的 统一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实力和意识形 态。秦汉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负责管理手工 业的专门机构,西汉的手工艺经营方式已分为 官营和私营两类,前者规模宏大、行业众多、 分工细致,后者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两者相辅相成,促使手工艺在前代的基 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之传统手工艺 第一讲
主讲教师:陈建军
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 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 才能。我国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 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 分为:1.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 画、扇面画等。2. 雕塑,有彩塑( 奇观彩塑 、 小型泥人)、 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3. 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 纸玩具、蜡玩具等。4.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 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5.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 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6.家具器皿, 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 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7.戏具,包括木偶、 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8. 剪纸 ,包括窗花、礼花、刺绣、 刺绣花样、挂笺等。9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10. 编织,包括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 纸编等。11食品 ,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糖果造型等。
玉 琮 ( 西 周 早 期 )
复 原 的 西 周 兽 面 凤 鸟 纹 嵌 螺 钿 鼍
岐 山 宫 殿 甲 组 遗 址 复 原 图 - 轴 侧 剖 图
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由于铁器的使用导致社会生 产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和商业的发展,都推动了手 工艺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 手工艺突破礼制的局限,造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 由形态。春秋中叶以后,手工业中心由周王室转移 至各诸侯国,造物出现了地域性特征,出现了官府 和民间手工业的分流。春秋晚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 总结手工技艺的专著——《周礼·冬官考工记》,记 载了其时百工的社会地位与分工、工艺思想、城市、 宫殿、器物制度、技艺经验等。据《考工记》记载, 当时手工艺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博 埴6部,分30个工种。
秦建筑营造规模空前,修筑了万里长城和通达 全国的驰道及部分水利工程,在咸阳建造了庞 大的都城、宫殿、陵墓;两汉可谓是中国建筑 的成年期,木构架结构已趋成熟,砖石建筑已 得到普及,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另外, 建筑装饰在秦汉时期也得到迅速发展,壁画、 画像砖、画像石得到大量使用。在陶瓷工艺上,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 迹”,是我国陶塑工艺的巅峰之作。
东汉画像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艺发展,一 方面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从日用器皿到 衣冠等文物制度,都以汉代旧制为典范; 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转折、外来 文化的影响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造 成了生产格局的变化,如南方青瓷业的 发展,而且使造物形态尤其在装饰方面 出现了变化,如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 莲花纹得到广泛应用。
战国早期彩绘漆棺
在建筑营造方面,木构架在春秋时期已成为主 要的结构方式,建筑装饰得到发展,出现了高 台建筑,涌现出许多“高台榭,美宫室”的诸 侯城市;战国时期,铁制斧、锯、锥、凿等的 应用,促使木构架施工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 板瓦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装修用砖和彩画。 另外,此时期在玉石、琉璃、陶瓷、金银、丝 织刺绣工艺等方面同样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南 朝 青 瓷 莲 花 尊
至南朝齐梁间,手工艺造物着重装饰,风格趋 向华丽,而成为隋唐手工艺的前驱。在建筑上, 从魏到北齐的都城——邺城的布局对后世影响 很大,石窟寺佛教建筑得到大量营造。陶瓷工 艺自东汉末年青瓷烧造技术成熟后,形成了符 合中国传统审美观的类玉特质,已分为南北方 两个系统。染织与服饰工艺,采用了源自西域 的纹饰,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另外,此时 期在金属、漆器、玻璃工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 定的进步。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碗
哥窑鱼耳炉
宋花绫
宋芙蓉山茶栀子花罗
宋 缂 丝 八 仙 介 寿 图 ·
宋代金属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宫廷 所用的金银皿由少府鉴、文思院掌造,已摒弃 异国情调,尤其是北宋时期的铜镜在形制上有 所突破。另外,宋代在漆器、玉石、玻璃、文 房器具、家具、牙角竹木等手工艺领域,同样 取得了区别于前代的发展。
西 周 龙 纹 五 耳 鼎
玉器雕琢工艺得到继承性发展,礼玉造型规范化, 装饰性玉造型生动,纹饰表现一般概括为“夏玉尚 忠、商玉尚质、周玉尚文”。此时期的陶器多为红 陶与灰陶,由于烧成工艺的逐步提高,出现了原始 青瓷和质地较细密的白陶。漆器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装饰手法多样,尤其西周漆器的色彩配置符合礼制 规定,并大量用于车辆等的制造。在建筑营造技艺 上,夏商时期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 相当规模的宫室和陵墓,西周筑城和宫室的制度日 趋完善,开始使用瓦盖顶,出现了型制完整的四合 院型的居室。此外,三代的织造、金工、竹木牙骨 雕刻等手工艺也都有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