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3.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一、组织1、含义;2、组织和环境;3、组织的演变;4、组织和管理二、组织行为:个体;团体;组织。
三、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四、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方法;2、实验方法;3、数量统计方法;4、比较研究方法。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历程和理论成就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1、管理学产生前的组织行为学思想: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劳动分工(工作专门化);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age):《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工厂制度贬低了工人的利益2 、古典理论时代(1900—1930年代中期)3、行为学派时代:人事办公室的诞生;闵斯特伯格(Huga Mǔnsterberg)与工业心理学的诞生;劳动法案;人际关系理论。
行为科学的兴起:霍桑实验4、人力资源学派: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的观点;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 Mc Gregor)的观点;权变学派——组织行为学的形成;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三节西方管理中对人性假设的理论一、西方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二、对人性的假设1、X理论: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为了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
2、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由于技术的发展与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因此,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组织行为学考点重点梳理
组织行为学课本梳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二、简答题(包含论述)1、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2、“新组织”的特征(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名词解释1、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外部,内部;物质,精神)2、动机: 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3、激励机制: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4、价值观: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5、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部分)在人脑中反映6、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7、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8、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9、工作满意度: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工作满意度高,就有工作的积极态度10、工作投入:个人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11、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12、人格:个体所有反应与交往方式总和。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
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
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组行》的相关学科有哪些: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2、基本概念: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有专门责权分工,在一系列连续的系统内工作,通过彼此协作追求成效最大化的人群结合体。
战略目标:全球环境中的行业竞争力,组织的良性变革与发展。
也有人认为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认同度、满意度、忠诚度、积极性高),获得健康、幸福、自我价值。
竞争优势:组织能在某个方面比它的竞争者做得更好,或者,可以用竞争者所不能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4、判断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因变量及其概念:因变量:1、生产率:生产效果+生产效率2、缺勤率:旷工的现象3、流动率:离职。
导致招募、选拔、培训费用增高;4、工作场所的越轨(反社会行为):侮辱、伤害、偷盗、传播流言、蓄意破坏;5、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良好公民感”行为——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主动工作,回避冲突,尊重组织6、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产生的积极感觉5、组织行为的三种自变量分析水平自变量:引起上述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
个体层面: 个人的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工作时间长短能力;情绪情感状况;需要动机价值系统;人格特征/特质;群体层面: 群体的沟通方式和水平、群际关系、领导风格与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管理;组织层面: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制度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力6、判断人力资本有效性的三种特征个人价值:个人具备的组织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的程度。
稀缺程度: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才干、个人特征方面在行业内的独一无二的程度;可模仿性: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才干可被其他组织复制的程度7、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不同任务:高层:花时间与组织内外部人员谈愿景、战略及其他与组织方向至关重要的问题,指导中层管理者界定其职责、处理冲突。
投入精力来塑造组织的内部规范和非正式行为(不成文规定的行为),即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考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1、行为科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借以解释、预测并控制行为,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目的服务的科学。
2、霍桑实验: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
3、瓦格纳法案:承认工会是工人的合法代表可以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因而也被称为“劳动宪章”。
4、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类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最早由F.海德提出。
5、人格(个性):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特征。
具有A.整体性和层次性B.独特性和一般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特点6、智商:智力商数的简称,表示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
7、组织承诺:译为“组织归属感”、“组织忠诚”等。
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
它不同于个人与组织签订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方面的合同,而是一种“心理合同”,或“心理契约”。
主要包括三个因素:情感承诺、连续承诺、规范承诺8、工作中的政治行为:“在存在不确定性及选择方案意见不一致时,获取、开发和使用权力及其他资源以取得期望结果的行为。
”9、团队情商:一个团队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
10、从众行为: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在受到团体的压力和影响时骑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倾向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做法11、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12、文化资本:由企业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等企业文化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
13、越级报告:是一种普遍发生的非正式上行沟通机制,常被誉为小报告。
14、管理跨度: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二、考点归纳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层次:个体。
这种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规律上,研究个体行为以及他们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群体,重在分析组织成员在群体工作中的相互影响,应用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
组织,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性化与团队合作的冲突 ⑤员工多元化
1、尽管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冲突”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一概念的如
下共同点:①冲突是否存在不仅是一个客观性问题,也是一个主观的知觉问题。②冲突
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某种形成的对立或不相容以及相互作用。③冲突的主题可以使组
织、群体或个人,冲突的客体可以使毅力、权利、资源、目标、方法、意见、价值观、
的集合 条件(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持续的互动关系 ③有共同规范 ④有共 同的目标导向 2、群体的主要功能 ①把个体力量汇集成新的力量 ②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③满足群体成 员的需求 3、群体的分类 ①假群体和实际群体 ②大群体和小群体 ③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和协调 群体 ④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⑤友谊群体和任务群体 ⑥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4、角色及各自包含内容 ①自中心角色: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 ②任务角 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 ③维护者:鼓励者、协调者、折中者、监督 者 5、群体行为特性 群体压力、从众性和去个性化;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 6、群体士气的七个特征:①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②群体 成员中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③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和处 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④各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⑤每一个成员都明确掌握群 体的共同目标 ⑥各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支持的态度 ⑦各成员承认群体的 存在价值,并且有维护此群体继续存在的倾向 7、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①群体成员间相处时间 ②进入群体的难度 ③群体规模 ④群体 中的性别构成 ⑤外部威胁 ⑥历史上的成功 8、群体发张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完成阶段、停止阶段 9、群体内互动:最常出现的现象:从众性和社会惰化 经常出现的现象:协同效应、社会 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
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知识要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要点一、组织行为学基础知识1、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基本概念答: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既是人的有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一、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行为的概念: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
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案例研究法,二、观察法,三·心理测试法,四·调查法,五·实验法(实验法又分为三种:实验室试验法;现场试验法;准实验法)3、组织行为学研究历史(人类系统研究组织行为的标志事件)4、组织行为学的学科边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个体行为分析(一)个体行为规律1、行为产生的机制2、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二)个体差异及其测量1、个性分析是组织行为管理的出发点,人性的假设2、个性的构成(定义、形成过程)3、个性的心理特征与管理(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在管理上应用)4、个性的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及行为的关系;价值观与行为;压力与绩效的关系)(三)感觉、知觉1、感觉、知觉的定义、关系;社会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知觉:是个体为了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结实感觉印象的过程。
也可以说,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书上p52)知觉是感觉的综合处理后的总体。
社会知觉的概念:知觉过程受社会因素所制约,是指人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即个人、社会群体和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有时又被称作人际知觉。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人际技能的重要性:①决定管理者的职业生涯能否真正腾飞②有助于组织吸引和留任高绩效的员工③拥有优秀人际技能的管理者可能会使工作场所更令人愉悦从而带良好的经济效益④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 人际技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概念技能(掌握和统领全局的能力)第二章组织中的多元化多元化劳动力的两种主要形式:表层多元化:导致员工通过刻板印象和假设来感知彼此深层多元化:人格和价值观关键的传记特征:年龄,性别,种族,残疾,在职服务时间在组织环境中的作用:这些表层特征间的差异可能会成为歧视员工的根源,抵制年龄歧视也许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
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多元化:①构建多元化的积极氛围努力理解并尊重员工个体独特的传记特征;招聘、遴选、晋升公平客观②群体中的多元化有助于群体绩效(可以利用差异的优势)③有效的多元化项目通过多种努力来充分利用多元化;为招聘、遴选及培训和开发制定策略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态度的主要成分:认知、情感、行为这些成分之间的关联:态度的认知成分是对事物的一种描述或看法。
它为态度的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成分——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
情感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能够导致行为结果。
态度中的行为成分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态度始终决定行为吗?为什么?态度不始终决定行为。
有时行为决定态度。
认知失调,即个体可察觉到的两种或多种矛盾的态度。
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不一致。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协调都会令人不安,因此个体会试图减少这种不一致。
他们将会寻求一种能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在所者源市得出结论,人们确实会在他们的态度芝间成者度与行为之间寻求一致性。
态度可以预测未来的行为,“调节变量” 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人们发现在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即为态度的重要性、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态度的可提取性、社会压力的存在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有过直接经验。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
于指挥下属;
5,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有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安全舒服;
6,工作群体协作氛围(个人归属感,上下级关系)员工之间充分沟通,能够相互供应有助于改进工作的信息; 一般认为,前两点酬
劳和工作本身是最重要的因素;晋升机会和治理是次重要的因素;工作群体和工作条件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
23. 工作中意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对工作中意度的爱好,就在于它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绩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中意
19.价值观的特性(一)稳固性(二)可变性
(三)差异性
20.态度与价值观: (判定) 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是对事物的评判;但是价值观与态度有所不同;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分;
价值观——比较抽象和概括,往往不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且一旦形成比较稳固长久; 态
度——较为详细,通常指向特定的明确的对象,而且随着对象物的变化态度也会变化; 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人的态度一般来说就是其价值观的详细反映; 价值观剧烈影
跨学科性 : 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科学(主要指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
,治理学(主要指人力资源治理学,组织治理学)的概念,理论,
模式和方法为主要学问基础, 同时吸取了政治资源治理学, 经济学, 历史学, 生物学, 生理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关论述人类行为,
心理的内容,充分表达了这门科学的跨学科性;
2. 治理者不能只留意指挥,方案,组织和掌握方面的问题,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育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 实行嘉奖时,不主见实行个人嘉奖,要提倡集体嘉奖,培育员工的集体精神; 4. 提出新型“参与治理”的形式,即提倡职工参与企业的治理;
12. “自动人”假设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其后,麦格雷戈将这一假设概括为 熟理论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1、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这种倾向使人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组织: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3、激励: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按钮。
4、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5、非正式群体: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
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
6、企业管理者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态度应该是善加引导。
7、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倒退。
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9、勒温认为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解冻、改变和冻结。
10、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11、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1)目标明确,功能齐全;(2)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3)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4)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社会效益;(5)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和配合;(6)明确和落实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12、简述ERG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ERG理论,又称成长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内容型激励理论。
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汇总
00152组织行为学-目录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和性质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优缺点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9.人性假设的4种基本观点10.X理论11.Y理论12.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13.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14.卢因的群体动力论15.认识过程16.情感过程17.意志活动的特点18.意志的表现19.个性心理的含义2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21.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
22.意志活动的特点23.意志的表现24.个性心理的构成25.亚当·斯密对管理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6.梅奥“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27.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28.“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含义29.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30.需要与动机的概念31.需要的特点3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33.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34.价值观的含义35.价值观的作用36.态度的概念37.态度的构成38.态度的功能39.态度对行为的影响40.工作满意度概述41.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42.知觉的内涵与特征;43.知觉的分类44.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45.知觉过程46.知觉的影响因素47.知觉偏差48.归因理论、“晕轮效应”、“刻板效应”49.个性的概念50.个性的特征51.气质定义52.气质类型53.能力的概念54.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55.能力的类型56.性格的定义57.性格的类型58.性格的培养需要注重什么59.情绪的概念60.情绪的特征61.情绪的的维度分类62.工作中的情绪管理63.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64.组织承诺65.组织承诺的三因素66.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67.组织行为的特点68.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69.建立组织承诺的意义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70.群体的概念71.群体的类型72.群体的作用73.群体发展阶段74.群体外部环境75.群体结构变量的内容76.群体凝聚力77.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78.群体决策方法79.头脑风暴法的优缺点80.名义小组法在具体操作时的步骤81.德尔菲法的操作步骤及缺点82.电子会议法的操作步骤是83.群体决策的优缺点84.防止群体决策弊端的方法85.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86.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和作用87.群体规范的作用88.从众行为89.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有90.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表面和内心的2个维度)91.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92.如何提升群体凝聚力93.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第四章沟通94.沟通的含义95.沟通的功能96.按信息沟通渠道分类沟通可分为97.正式沟通按沟通网络分类98.沟通过程99.正式沟通优缺点100.非正式沟通的特点101.非正式沟通网络类型102.按信息传递方式分类沟通可分为103.单向沟通104.双向沟通105.按信息沟通媒介分类106.有效沟通的含义及特征107.沟通障碍108.有效沟通的技能109.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及改进110.跨文化的原则111.跨文化的策略112.跨文化沟通的技能113.网络对沟通的影响114.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115.跨文化沟通第五章团队116.团队的概念117.团队的特征118.团队建设的发展阶段119.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120.虚拟团队及其特征121.虚拟团队的作用第六章冲突与冲突管理122.冲突的定义123.冲突的不同观念124.冲突性的特征125.冲突的类型126.冲突产生的根源127.冲突的过程128.冲突管理的原则129.冲突管理的策略130.群体间冲突的预防第七章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131.组织的含义132.传统的组织概念133.现代的组织概念134.组织的分类135.组织的功用136.古典组织理论分析137.近代组织理论分析——霍桑实验138.现代组织理论分析——巴纳德139.组织理论的发展140.构成组织结构的三要素141.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142.组织结构类型143.机械式结构及其缺点144.有机式结构及其特点145.组织变革146.组织变革的原因147.华尔顿认为成员的期望与组织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六点差异148.雪恩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适应循环”的方式149.组织变革的变量150.组织变革方式151.组织变革过程的观点152.组织变革的阻力153.克服组织变革阻力的策略154.什么是压力155.压力的症状156.减少压力的管理对策第八章组织文化157.组织文化的概念158.组织文化的特征159.组织文化的功能160.霍夫斯坦德的文化差异理论161.迪尔和肯尼迪的组织文化因素理论162.把文化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63.帕斯卡和阿索斯的7S管理框架164.彼得斯和沃特曼的革新性文化理论165.组织文化创建的影响因素166.组织文化创建的原则167.组织文化创建的具体程序168.创建组织文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69.社会化过程的三个阶段170.组织文化创新171.组织文化的发展趋势172.甄选过程、高层管理人员和社会化对组织文化维系的作用第九章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173.组织学习的定义174.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关系175.组织学习的作用176.组织学习的类型177.组织学习过程178.学习型组织的概念179.学习型组织的特征180.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181.学习型组织的构建182.影响组织成员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第十章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184.领导的含义及特点185.领导的特点186.领导的作用187.领导权力的来源188.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189.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90.现代领导者应具备哪些必要的心理素质191.费德勒权变模型主要内容192.影响领导行为效果的情境因素:193.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194.路径-目标理论的四种领导方式195.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四种领导方式30196.领导艺术的概念197.领导艺术的特征198.把握领导艺术的原则199.领导的用人艺术200.领导的时间艺术201.领导的授权艺术202.授权的必要性203.授权艺术的要点204.领导的决策艺术第十一章激励205.激励的概念206.激励三要素207.激励的作用208.激励的影响因素209.内容型激励理论2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2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212.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ERG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13.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14.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215.期望理论216.公平理论217.强化理论218.强化理论的四种强化类型219.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220.强化方式221.管理者实施强化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222.归因理论223.归因理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224.一般人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常做四种归因225.激励的类型226.激励的原则227.激励的方法。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和性质1 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研究范围:只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和政治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4.组织行为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心理学理论是基础,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必须从其所处的整个社会关系着手,人类学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也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
5.费恰特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2)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
3)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4)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和性格。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案列研究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调查法、实验法。
8.调查法的具体方法: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9.实验法的具体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试验法、准实验法。
10.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集中趋势分析、离中趋势分析、抉择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12.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由于人们的需要、经验和思想方法诸多方面的差异,常常造成人们的知觉与客观事物不一致,知觉不能全面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
造成思想方法:知觉防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
13.麦克里格X理论要点:表明领导者是如何看待被领导者,以及此行为依据所采用的相应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的理论。
Y理论的要点:和X理论相反,人干工作是主动的。
1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针对性、协调性、稳定性、两极性、间接性。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2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信息传递者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这些任务要求具备概念能力。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它在众多行为科学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对它有主要贡献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个体层次第二章组织多元化2.2个人特征\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残疾以及在职服务时间,是一些最明显区别员工的方式。
年龄:人们年龄越大越不愿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
年龄与缺勤率之间也存在着负相关。
与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看书。
性别种族和族群残疾其他个人特征如:任职时间、宗教、性取向、性别认同。
2.3能力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可以分为智力能力和体质能力两类。
智力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1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行为。
(三要素)陈述是态度的认知成分,这种态度是对事物方式的一种描述或者信念。
它为态度的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成分——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
情感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
最后情感能够导致行为结果。
态度中的行为成分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认知和情感是密切相关的。
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另一些包括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和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的重点知识azax4推荐于 2017.10.13组织行为学》归纳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应用: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
相反,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
2、投射现象:把别人假想成和自己一样,认为自己有的特制别人也有。
3、晕轮效应:当某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后,他的其他方面也得到好的(或坏的)评价。
4、社会刻板印象:类别化的产物,是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玻璃天花板)5、制约现象:是我们常常会根据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论与之相近的其他人也存在这种品质和个性特征。
6、对比效应: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
应用:企业形象设计;招聘面试;绩效期望;绩效评价;成就归因;印象管理及其识别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讨好技巧、做恰当的自我表露二、态度改变的理论:1、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依从、认同、内化)2、认知不协调理论(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改变或否定一方、同时改变双方的强度、引进新的认知因素)3、平衡理论(人际关系的平衡因素、费力最小原则)影响因素:1、态度改变情境模型(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周围情境)2、态度改变的具体影响因素(传达者、沟通信息、态度主体、沟通背景)改变方法:1、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2、参照群体引导(目标管理)3、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过度理论)4、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5、逆反心理的避免与利用(禁果逆反=潘格拉效应希望)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三、内容型与过程性激励理论内容型:1、Maslow需求理论:1、生理、2安全、3、友爱、4、尊重、5、自我实现2、 Mcclelland成就激励理论:1、权力、2、成就、3、亲和3、Weiner归因理论:可控因素:能力、努力;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机遇4、 Alderfer的ERG理论:1、生存需要(物质安全和基本生理需要)2、归属需要(社会和人际安全需要)3、发展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5、 Herzberg双因素论:保健因素(外因);激励因素(内因)过程型:Vroom期望理论; Adams公平理论; Skinner强化理论四、人际吸引的条件1、距离2、熟悉3、个人特征(才能、外貌吸引力、个性品质)4、相似与互补综合性人际关系改善技术:PAC技术、敏感性训练、角色扮演五、领导理论:1、特质:1、天资2、主动性3、洞察力、4、自信心5、与下级关系6、决断能力7、成熟度8、性别9、职业成就的需要10、自我实现的需要11、指挥他人的需要12、金钱的需要13、工作稳定性的需要2、行为风格:1、领导方式:专制、民主、放任2、参与式与指令式领导民主与专制的对比3、双维理论:结构与关怀、员工导向与生产导向、关心人与关心生产3、权变:1、费德勒模型:领导和被领导、任务明确程序化、领导全力与各方面参与度2、情境领导理论:领导与职工的关系行为、工作行为,低、高3、路径----目标理论:指令型、参与型、支持型、成就型。
组 织 行 为 学 知识点总结
1.简述员工能力差异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1.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2.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工作相匹配3.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4.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训室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5.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标准2.简述群体决策中:“冒险转移”现象发生的假设原因1.责任分摊的假设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4.效应改变的假设5.“文化放大”假设3.简述阻碍团队成功的潜在障碍1.团队成员内部的冲突2.团队得不到相应的资源3.管理层过分干预团队4.团队与外部合作不力4.简述非正式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1.暂时利益的一致2.兴趣爱好的一致3.经历背景的一致或相似4.亲属关系5.地理位置的一致5.简述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如何使设计的职位具有多样性1.按任务和目标需要设立岗位,不按人设岗2.干部的定期更换3.实施职工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使岗位人员有弹性4.实行多种用工制度,使组织内人员富有弹性1.论述在魅力型领导对下属的影响过程第一步,领导者清晰的描述宏伟前景。
这一前景将组织的现状与美好的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使下级对组织有一种连续组织。
第二步,向下级传达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并对下级达到这些期望表现出充分的信心。
这样可以提高下属的自尊心和自信。
第三步,通过语言和行动倡导组织的价值观,并以身作则。
第四步,魅力型领导者可以做出自我牺牲和突破传统的行为来表明他们的勇气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论述“二维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优点:由于矩阵结构是按项目进行组织的,所以它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它同样具有工作小组那种机动灵活性,可随项目的开始与结束进行组织或给予解散。
一个人还可以同时参加几个项目小组,这就大大提高了人员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职能人员直接参与项目,而且在重要决策问题上有发言权,这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早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1. 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 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 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 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2 )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2. 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p8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4.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组织行为学厂个体行为f 能力、知觉、性格1工柞态度、价值观激励如何认识人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r 群体规范J群休压力 1群体决策 群体眾聚力 群体沟通 J 团队卜如何协调人领导行为 组织结构 组织设计 组织文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如何让组织更 利于人的发展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 管理科学的发展p2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一一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一一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一一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 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产生原因一一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
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
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一一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3)工人不是经济人一一只追求经济利益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 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主要理论:x 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 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 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4. 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1. 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p302. 感觉和知觉1)感觉: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最初级形式。
感觉的偏差:错觉幻觉2)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3)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好的感觉引起好的知觉3. 认识过程:知觉对信息的加工过程1) 知觉是个体对于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储存、解释的过程。
2) 知觉的四个阶段:注意阶段、组织阶段、解释阶段、判断阶段4. 知觉的基本特征:1) 选择性: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2) 整体性:根据以往的经验将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3) 理解性:人们总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
4) 恒常性: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其稳定性。
5) 错觉:知觉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出现歪曲。
5. 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知觉者、知觉对象、情景性因素p336. 知觉过程的信息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闭合性、整体性7. 知觉防卫: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
8. 结论知觉到的世界M现实的世界你知觉到的世界工他知觉到的世界,并且两者可能都不是真实的人们的行为通常是以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而非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二、社会知觉1. 概念:指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 洞察力的本质:运用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本质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人际洞察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和行为原因的正确认识及社会知觉中表现出来的准确判断。
3. 社会知觉的分类1) 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2) 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 自我知觉: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知觉者自己的态度4. 社会知觉过程的偏差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与近因效应(最后出现的信息产生强烈影响)知觉陌生人时首因效应明显、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明显2)似我效应(知觉主体容易接受与自己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地缘、个性相似的对象)3)晕轮效应(知觉的整体性,以偏概全;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纱;一见钟情)4)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5)宽大作用(在缺乏足够的信息作出判断,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较多的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6)对比效应(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
)7)自我投射效应(个人能无意识地把一个反映自己人格特点的结构附加到刺激物或者人上去。
)8)期望效应(预先的期望会抑制对事件事物和人的认识,信息收集会倾向于知觉者预期的方向)5. 印象整饰:即个人在人际互动中,透过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企图操纵或引导他人对自我形成某种良好印象的过程。
印象整饰的功能:维持自尊、产生影响力、赢得社会赞许、建立稳定一致的公共形象印象管理目的:是为了让人感觉不错,而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
6. 克服社会错觉:获取足够的信息、认真加工信息、克服偏见: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信息;选择性比较三、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1. 归因的概念: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2. 海德归因理论:1)情景归因: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2)个人倾向归因: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3. 维纳理归因论:情景、个人倾向归因、稳定性(外在、内在、稳定、不稳定)p414. 凯利归因理论:归因于行为者、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作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时间或形态)。
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惯性、特殊性p405. 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成功归因:内在因素:令人感到满意、自豪外在因素:令人感到惊喜、满意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不稳定因素:提高或降低工作积极性失败归因:内在因素:令人产生内疚、无助感外在因素:令人产生气恼、敌意稳定因素:降低工作积极性不稳定因素:提高工作积极性6. 归因理论与员工绩效:发现和纠正员工对奖励、报酬的不正确知觉,减少归因误差;注意培养员工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归因倾向四、个人决策1. 概念: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 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感与情绪、情境因素3. 决策过程模型:纯理性人p47有限理性人p494. 前景理论的主要假设p505. 个人决策风格p52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量一、个性概述二、气质差异与管理三、性格差异与管理四、个性与职业匹配五、能力与职业的匹配六、心理测验第四章价值观与态度一、价值观二、态度及其改变三、工作满意度四、组织承诺五、激励中的心理契约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一、激励的原理二、激励的内容理论三、激励的过程理论四、调整型激励理论五、综合激励系统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别二、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三、群体动力: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四、群体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