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汪曾祺简介
第16课《昆明的雨》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 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 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 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 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 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还结识了后来与他 相知相爱的妻子。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 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雨中蘑菇
牛肝菌
青头菌
鸡枞
干巴菌
鸡油菌
缅桂花
• 作者“想念昆明的雨”,阅读全文,说说 实际上他是想念昆明雨季的哪些事物? • ①仙人掌 • ②各类菌子 • ③果子杨梅 • ④缅桂花
• 作者在第⑩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 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 “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 • “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 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 练却内容隽永多味。
赏析
1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 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 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 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 么好吃 ! “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 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 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 点明了文章中心,表达了笼罩全文的 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 结构: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 的画面介绍。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 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 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浓绿 的、使人动情的。
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 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
积累字词
知名作家生平介绍:汪曾祺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求学经历
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 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新华网评)
PART 04
人物评价
CHARACTER EVALUATION
纪念馆
2020年5月,汪曾祺纪念馆在其故乡江苏高邮正式开馆。汪曾祺纪念 馆总建筑面积9500余平方米,分为汪曾祺纪念馆、汪迷部落、汪氏家 宴以及汪氏客栈4个片区。汪曾祺纪念馆作为主体建筑,总体风格古朴 大方兼具现代简约,远看犹如7摞掀开的书稿,对应着汪老擅长的小说、 散文、戏剧、诗歌、书信、杂著、谈艺等7类文学体裁。整座纪念馆通 过形态错动与叠加,形成了多个内院,宛若当年汪家大院的院落天井, 充满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
解放前夕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 “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 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 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 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 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 关系。
PART 03
创作题材
THEME OF CREATION
创作手法-语言魅力
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学习文学表达的 方式。不但刻意从人民群众的口头吸取营养,还留心街头的各种文 字,能从引车卖浆者流的各种启事、告白中感受到口语的芬芳。
散文家:汪曾祺(中国)人物简介
汪曾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存在问题
• 研究深度不够,对汪曾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挖掘不够深入
• 研究视野狭窄,对汪曾祺作品的国际影响关注不够
原因
• 研究资料不足,汪曾祺的著作、手稿、书信等资料不够完善
• 研究力量不足,专门从事汪曾祺研究的学者较少
汪曾祺研究的未来展望及建议
未来展望
• 随着汪曾祺研究的深入,将对汪曾祺的生平、创作、思想等方面有更多的发现
深刻的人生哲理
• 作品关注人性、人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独特的历史视角
• 作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描绘,展现了
历史的风云变幻
• 通过独特的历史视角,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汪曾祺散文的审美价值
01
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葩”
《端午的鸭蛋》
• 是一部以端午节为题材的散文集,通过对端午节风俗的描绘,展现了
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
《受戒》
• 是一部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散文集,通过对故乡人物、事件的描绘,
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 作品具有很高的人性价值,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引导读者对人生
• 注重语言的音韵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
幽默、诙谐的个性特点
• 作品中常常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 通过幽默、诙谐的表达,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世态炎凉
⌛️
汪曾祺散文的文化内涵
浓厚的乡土气息
• 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水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 通过乡土文化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汪曾祺介绍
汪曾祺介绍汪曾祺介绍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汪曾祺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汪曾祺的介绍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可以说在那个极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识分子,在他20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这一辈子的荣光,他留下了许多散文集、小说集。
汪曾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联大同学办的一所中学中担任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也是他的创作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写了不少的文学小说,有名的如《复仇》,后来被刊登在文艺复兴的杂志上,并广为流传,人们开始认识了汪曾祺这样的一个人。
同样也是在教师生涯的过程中,汪曾祺认识了他的一生伴侣,施松卿。
她也同样是一名教师,由于在一起工作,从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因此喜结良缘,从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几经波折,历经过中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在这林林种种的是其中,汪曾祺依旧能够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态,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倒,反而能够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下了许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汪曾祺被后世的文人学者评价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
他的创作类型自然是少不了小说和散文。
首先,汪曾祺的一生是写下了不少的小说的,后来被收录成册,装订成集,流传于后世,传递于古今。
在小说的创作中,汪老最为有名的作品均收录于小说作品集《邂逅集》中,而在《邂逅集》中当属受戒这篇小说最为有名,那么受戒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意图呢?《受戒》整部小说中以一个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幸福的一生,既能够当和尚,但同样也能拥有爱情,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的,讽刺了当下的社会环境。
汪曾祺简介及其作品介绍
汪曾祺简介及其作品介绍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涂白一个孩子问我:干嘛把树涂白了?我从前也非常反对把树涂白了,以为很难看。
后来我到果园干了两年活,知道这是为了保护树木过冬。
把牛油、石灰在一个大铁锅里熬得稠稠的,这就是涂白剂。
我们拿了棕刷,担了一桶一桶的涂白剂,给果树涂白。
要涂得很仔细,特别是树皮有伤损的地方、坑坑洼洼的地方,要涂到,而且要涂得厚厚的,免得来年存留雨水,窝藏虫蚁。
涂白都是在冬日的晴天。
男的、女的,穿了各种颜色的棉衣,在脱尽了树叶的果林里劳动着。
大家的心情都很开朗,很高兴。
涂白是果园一年最后的农活了。
涂完白,我们就很少到果园里来了。
这以后,雪就落下来了。
果园一冬天埋在雪里。
从此,我就不反对涂白了。
粉蝶我曾经做梦一样在一片盛开的茼蒿花上看见成千上万的粉蝶——在我童年的时候。
那么多的粉蝶,在深绿的蒿叶和金黄的花瓣上乱纷纷地飞着,看得我想叫,想把这些粉蝶放在嘴里嚼,我醉了。
后来我知道这是一场灾难。
我知道粉蝶是菜青虫变的。
菜青虫吃我们的圆白菜。
那么多的菜青虫!而且它们的胃口那么好,食量那么大。
它们贪婪地、迫不及待地、不停地吃,吃得菜地里沙沙地响。
一上午的功夫,一地的圆白菜就叫它们咬得全是窟窿。
我们用DDT喷它们,使劲地喷它们。
DDT的激流猛烈地射在菜青虫身上,它们滚了几滚,僵直了,扑的一声掉在了地上,我们的心里痛快极了。
我们是很残忍的,充满了杀机。
但是粉蝶还是挺好看的。
在散步的时候,草丛里飞着两个粉蝶,我现在还时常要停下来看它们半天。
我也不反对国画家用它们来点缀画面。
昆明的雨汪曾祺(部编本八年级上册)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 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 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 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 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 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 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 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 《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 《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 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阅读课文,思考: 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文章中写到
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文章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以及印 象深刻的人和事。 文章写到了雨中的果子,缅桂花… …
缅桂花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
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 情的。 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儿淡淡乡愁的。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提起昆明,人们首先要说“翠湖”。有李霆锐的湖中亭 联:“赤鲤跃碧波,吞却三分明月;红莲开翠海,托来一瓣 馨香”。翠湖之美,楼阁屋舍,绿波拥簇,古今多有名士称 赞。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书写昆明时涉及人文、景物、饮食 等几十篇作品。其中《觅我游踪五十年》题诗:“羁旅天南 久未还,故乡无此好湖山。长堤柳色浓如许,觅我游踪五十 年。”这是汪先生对昆明最集中概括的书写称赞。
赏析
1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 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原情“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 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 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 么好吃 ! “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 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汪曾祺简介[教学]
汪曾祺简介[教学]汪曾祺 - 基本资料汪曾祺姓名:汪曾祺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汪曾祺 - 写作特点汪曾祺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
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汪曾祺caogao
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
一、延续了现代散文化小说传统
二、开当代‚寻根文学‛风气之先
二、创作特征
1. 文化乡情小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汪曾 祺的每篇小说都几乎都很用心地去描摹故乡 高邮的风土人情,“风俗即人”,而且不惜 大量笔墨;其二是这种风俗风情的描写绝非 停滞于风物志、风情志的叙述,而是有其深 刻的人文内涵的。他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 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 审美态度。
曾受业于沈从文: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 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 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 态度与理想境界。《受戒》刚发表的时候,受到很多 赞扬,也引起不小的争议,因为其写法确实与50-70 年代人们所习惯的小说写法大相径庭。它不但没有集 中的故事情节,其叙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地信马由缰。 表现在小说文本中,就是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 如果按照传统小说"情节"集中的原则,很可能会被认 为是跑题。例如,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 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 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 者枢纽。小说一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插入成分,叙述 当地"当和尚"的习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 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
“他们经常打牌,在大殿上打。牌客除了师 兄弟三人,常来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 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 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 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 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 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傅 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 卵生、息生,来自虚空来,归还虚空去,往 生再世,皆大欢喜。南无阿弥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文本解读
《昆明的雨》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呆就是七年。
入乡随俗,客居他乡。
汪曾祺很快融入了云南异样的生活,读书做学问的间隙,偶尔也会进进馆子,泡泡茶馆,喝喝小酒,谈谈国事家事天下事。
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段青葱的岁月,不怕山高水长,轻看人间风浪,因为年轻,因为没有什么不可以。
而汪曾祺先生,却以独特视角,体察细微,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过的青春风华。
——选自豆瓣读书《情迷昆明雨--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微一浅汪曾祺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
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昆明是我的第二故”。
作家的内心深有着深厚的昆明情节,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节,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曾经几度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昆明,寻找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闪亮的脚印。
2.文题诠释:《昆明的雨》交代了地点,点出了文章的行文线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旨:作者从“以小见大”的视角,通过对生活了七年的“第二故乡”昆明雨季景物事件的描写叙述,折射出了一位老人对昆明浓烈如火的思念之情。
4.内容解读:透过平实、淡远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汪老对“第二故乡”昆明一往深情。
文章以“我想念昆明的雨”开头,又以“我想念昆明的雨”结束,围绕“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一主旋律,把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缅桂花融为一体,奏出一曲蕴含淡淡乡愁的“春城雨曲”。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随意之中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首先是口语色彩浓厚,多用短句。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多么简洁明了。
“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短短的那么一句话,疑问、感叹、惊喜之情尽在其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昆明的⾬》是汪曾祺写作的⼀篇抒情散⽂。
作家的内⼼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度千⾥迢迢来到昆明,寻觅⾃⼰青年时代留下的⾜迹……本⽂便是这些“⾜迹”中⼀个鲜亮的脚印。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六课《昆明的⾬》教案 【知识⽬标】 了解昆明的⾬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标】 1、理清⾏⽂思路,了解作者闲适⾃由的风格。
2、品味本⽂平淡⾃然⽽⼜韵味⼗⾜的语⾔特⾊。
【情感⽬标】: 培养学⽣关注⽇常⽣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然⽽⼜韵味⼗⾜的语⾔,品读⽂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说诗情,导⼊新课 读汪曾祺的⼀⾸⼩诗: 莲花池外少⾏⼈,野店苔痕⼀⼨深;浊酒⼀杯天过午,⽊⾹花湿⾬沉沉。
让学⽣⾃由的读⼀读品⼀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学习的莘莘学⼦的苦闷和⽆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池清⽔,⼀尊陈圆圆着⽐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带。
⾼楼⼤厦、车⽔马龙,⽩天,⼈流如过江之鲫;⼊夜,灯⽕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排档。
⼊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仔、打⼯妹和附近⼤学⾥的男⼥⼤学⽣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和烧烤混合的怪味,⽊⾹花的清⾹早没了。
然⽊⾹花会有的。
猪头⾁也会有的。
只是“⼀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花湿⾬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的美丽的⽂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读⽂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再次默读课⽂,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季特有的仙⼈掌、菌⼦、花,既能突出昆明多⾬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昆明的雨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主要有《邂逅集》《羊舍一夕》《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汪曾祺是性情中人,他的趣味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他一心志在泉林,关注草木,体现的是宁静淡远的情趣。
他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生活七年,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情结。
本文正是作者选取昆明雨季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他思绪的事物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四十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解析】1.雨的特点二:明亮。
【段析】叙述雨的特点二:明亮。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2【解析】2.介绍昆明的仙人掌。
昆明菌子极多。
3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4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5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鸡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
一盘红烧鸡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部编 人教版 语文 八年级上 16课《昆明的雨》课件
语言赏析
•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 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 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 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 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 喜爱之情。 • 4.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
•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 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 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 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 、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 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 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这种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
•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 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 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 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 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 (为何要写女孩?)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 ,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 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 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 了。 • (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汪曾祺在文章中又会有古汉语的点缀, 又具有了典雅之美
•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 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 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 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 的旺盛”。 •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 相映成趣。
受戒汪曾祺的简介
受戒汪曾祺的简介受戒汪曾祺的简介内容简介: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
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
庵内和尚们并不恪守戒律,一样过着俗世的日子。
明海在第一次来庵上的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
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
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
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
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
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
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
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如今,汪曾祺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作品,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可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创作背景:文革结束后,中断小说创作多年的汪曾祺重新提笔写小说,这一阶段他的小说基本上以早年间在故乡高邮的生活为创作素材汪曾祺少年时为躲战火随父、祖在乡间小庙住过半年多,当时有一户赵姓人家住在庙的附近。
经过40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当时的那段生活经历,感到像小英子那样的农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诗意的,于是产生了创作冲动,决定要把那种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样态写出来。
除了和尚庙、庵赵庄中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他还把祖母擅长剪花样的生活细节嫁接到了小说人物赵大娘身上。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基本介绍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特色散文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被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备课资料
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主要有《邂逅集》《羊舍一夕》《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汪曾祺是性情中人,他的趣味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他一心志在泉林,关注草木,体现的是宁静淡远的情趣。
他早年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昆明生活七年,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对昆明有着很深的情结。
本文正是作者选取昆明雨季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他思绪的事物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四十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解析】1.雨的特点二:明亮。
【段析】叙述雨的特点二:明亮。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2【解析】2.介绍昆明的仙人掌。
昆明菌子极多。
3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4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5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鸡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
一盘红烧鸡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89年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博友们一读: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
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
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关爱生命,平安世界。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部编版八上17、《昆明的雨》
4、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 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满满的”:写盘中缅桂花多,也写花之饱满。 “软软的”:作者陶醉于缅桂花的明亮、丰满、馨香,也感动于房 东惜花又送花的善良、淳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zhà bìxié
yú líba
diào yāo he mù
乍 辟邪 鲜腴 篱笆 格调 吆喝 暮年
qíng
hén
zā
mián
情味 苔痕 密匝匝 连绵不断
jié
张目结舌
jùn
菌子
zhōng
中看
无可方比
chì
炽红
zōng
鸡
bān
扳尖
gū
花骨朵
yòu miǎn
绿釉 缅桂花
草茎 jīng 黄焖鸡 mèn 择净zhái 苔痕 tái
作用: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 滋润。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 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5、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 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 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 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品析第三部分(10—11段)
1、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 “爬”“遮”字的好处。
“爬”“遮”等动词,运用拟人手法,将木香人格化,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木箱的喜爱、赞叹 之情。
2、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 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简介
个人介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有关汪曾祺旅游景区: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文学馆、汪曾祺故居。
文学特点
散文写作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
小说写作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
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