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工程简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基岩构造裂隙水:含水层主要为志留系岩层。强风化基岩中的裂隙及断裂构造破碎带的构造裂隙,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受破碎带及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地形地貌与补给条件等控制,大多数路段富水等级为弱的,水量较小,埋藏较深。挖方路段一般无涌水问题。对路线影响不大。
本合同段内水文地质较简单,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基岩构造裂隙水两种类型。地下水对桥涵、边坡有一定影响;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一般无腐蚀性,局部具有弱腐蚀性。据调查, 沿线局部冲洪积的冲沟、低洼地段上层有软塑状粘土、淤泥质粘土,受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工程地质性质差,路基设计中应考虑做换填等特殊路基处理,并做好排水处理。
图3-13 粉砂岩 图3-14 砂岩
图3-13 粉砂岩图3-14 砂岩
(4)寒武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下统(∈)
主要分布于本合同段的主线K106+000~K109.972以及比较线BK106+015~BK109+937段
地层主要由寒武系(∈)页岩、砂岩、砾岩等组成(见图3-15、图3-16)。地貌主要为丘陵、谷地,丘陵区坡度一般在25~40°,坡体为第四系粘性土覆盖,覆盖层厚度较薄,局部地段较薄,强风化岩层出露,覆盖层厚度一般在2~20m之间,谷地较为发育,谷地多呈长条状,一般宽度约30~50m,与两侧低山丘陵相差100~150m。该路段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橡胶林为主的经济作物。
(3)《海南省横线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4)各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纲要等。
1.1.2项目背景
本项目是《海南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海南省公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海南省“田”字形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上属于横贯全岛的交通主干线,同时也是列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本项目横贯海南全岛,深入中部山区腹地,沿线分布着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涛水库国家AAA级风景区、蓝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六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尖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木色湖风景区等绿色生态风景区。本项目的实施将切实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有效地改善海南省公路网的等级结构;还将带动内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促进中部地区乃至全省旅游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本项目也是加强国防交通建设的需要。
图3-1 K60+000低山地貌图3-2 K68+000丘陵地貌
图3-3 K72+900花岗岩出露图3-4 K106+450页岩出露
图3-5 K89+200软土图3-6 手摇钻钻探确定软土层
3.2气象水文
3.2.1水文
本区地面水系较发育,河网密布,溪沟较密集,线路跨越河流主要为阳江、南渡江(见图3-7、图3-8)。由于受地形的控制,沟谷坡降较大,流速较快;受台风、季节等的控制,河水水量(位)变化较大,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流量相对悬殊,枯季河流水位较低,台风、雨季水位有短时暴涨暴落,工程进行过程中应注意洪水对工程的影响。沿线分布的水库、沟塘较多,本项目沿线较大的水库有里寨水库、松涛水库(见图3-9、图3-10)。地表水对混凝土一般无腐蚀性,局部具有弱腐蚀性。
主要分布于本合同段的主线K95+600~K106+000以及比较线K89+000~K97+000、K104+252.555~K106+015段。
地层主要由白垩系下统组(K1)粉砂岩、砂岩等组成(见图3-13、图3-14)。地貌主要为丘陵、谷地,丘陵区坡度一般在10~20°,坡体为第四系粘性土覆盖,覆盖层厚度较薄,局部地段强风化岩层出露,覆盖层厚度一般在0~2m之间。该路段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橡胶林和槟榔树林为主的经济作物。
图3-15 砂岩夹页岩图3-16 砾岩
3.3.3地质构造
拟建万宁至儋州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第五合同段)(K55+000~ K110+000)处在南华准地台华夏褶皱带海南隆起地带。经调查,本区未发现有新的、活动性的构造断裂,区域稳定性好。以下为沿线断裂统计情况。沿线断裂统计表:
表3-1 沿线断裂统计表
3.3.2地层岩性
本合同段内地层主要是中生代二期侵入岩体花岗岩,其次为白垩系、寒武系地层。此外第四系地层沿线广泛分布。沿线多为第四系覆盖层覆盖,局部地段有全~强风化岩石出露。
(1)中生代二期侵入岩体花岗岩(г5B)段
主要分布于本合同段的主线K55+000~K95+600段、比较线K89+000~K92+400段地层主要由中生代二期侵入岩体花岗岩(г5B)组成(见图3-11)。岩石为中粗粒结构为主,块状构造,岩体边缘地带局部有沉积岩围岩的捕虏体,并在接触带有接触变质和热液蚀变现象,在岩体内,近接触带附近常有轻微的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见图3-12)。花岗岩分布地段风化带发育普遍较齐全、深厚,微风化岩石致密坚硬,属坚硬岩,沿线局部可见中风化基岩出露;强风化带岩石多风化呈淡红色、黄褐色,风化裂隙纵横交错,岩石被切割呈块状,锤击易碎;全风化带多过渡为棕红色、淡红色砂质粘性土,岩石原有结构构造基本被破坏,仅见石英颗粒嵌填其中,易受降水冲刷流失;局部地段由于岩石坚硬及风化不均等,常见球状风化物。地貌主要为低山、丘陵构成。低山、丘陵区坡度一般在20~40°,坡体为第四系砂质粘性土覆盖,覆盖层厚度一般在2~20m之间,局部地段较薄,可见基岩层出露。该路段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橡胶林和槟榔树林为主的经济作物。
海南省横线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
第五合同段
初测验收汇报材料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十二月
1概述
1.1任务依据及项目背景
1.1.1任务依据
海南省横线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第五合同段初测工作主要有以下依据:
(1)2004年交通部颁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海南省公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
F3
K107+800段
90°
正断层,切割本路段寒武系地层。倾向180°,倾角70°。
稳定,与路线正交,对路线选线和路基稳定性影响小。
3.3.4水文地质条件
3.3.4.1地表水
本区地面水系较发育,溪沟较密集,沟谷坡降较大,流速较快。线路跨越的河流主要为南渡江、阳江。本项目沿线较大的水库有里寨水库、松涛水库,据调查,其中最大的松涛水库正常蓄水时的库容为26亿m3,设计的最大库容为33.45亿m3。
图3-7 K95+440阳江图3-8 K100+500南渡江
图3-9 里寨水库图3-10 松涛水库
3.2.2气象
1)总体特征: 拟建项目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季风区,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其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无霜冻。
2)气温: 本区年平均温度22.5℃,年最高温度33℃,年平均最低温度12.8℃,日夜温差大于10℃。
沿线除局部低丘间水田洼地表层分布薄层(一般厚约0.5m~3.0m)软~流塑粘土或软塑状粉质粘土外,其余未见大面积软土分布,路基条件一般较好,基本上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地基。软土分布区应根据软土性质和地形条件,对沿线水田、低洼地段表层软弱土进行挖除换填或排水疏干固结等方法进行处理,对局部软土较厚的地段可进行地基处理。
(2)特殊性岩土
本合同段出现的特殊性岩土主要为软土、膨胀土。
1)软土主要分布在沿线山间谷地低洼处、水田、水塘地段的浅层,在这些地段由于丘陵低矮,地势低洼,沟谷长期积水或地下水较丰富且地表水排泄不畅,造成水田和低洼地中常年积水,在低丘沟谷中常形成沼泽地,软土的主要分布情况见。由于长期受水浸泡而造成浅层土体软化及有机物的沉积,主要由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构成,多呈软~流塑状,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力学强度低,对公路路基稳定和沉降会产生不利影响,未经处理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
图3-11 花岗岩图3-12 绢云母化
(2)第四系(Q)
第四系地层在本项目沿线分布较为广泛。
1)洪冲积层(Qal+pl):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前及河流阶地、山间谷地等,主要由粘性土、砂砾、卵石等组成。
2)残坡积层(Qel+dl):广泛分布于丘陵坡地,以可塑~硬塑状砂质粘性土、粘性土为主。
(3)白垩系下统(K1)
3)日照: 区内全年日照量在 300天以上,日照1990~2100小时。
4)大气降水:本区年平均降水量1960~2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4%。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11月, 8~10月为降雨高峰,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差异主要受季风及台风影响。
5)台风: 本区台风季节是5~11月,主要集中在8~10月,对项目建设影响较大。冬春季节干旱少雨,适合路基土方工程施工。
3.3.5不良地质现象
(1)不良地质现象
沿线未见影响线路安全的大型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但局部可见小型滑坡、崩塌。
小型崩塌和滑坡与本区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在K58+800左侧200m处有1处小型土体滑坡,体积约为(长)150m×(宽)35m×(厚)1m。主要为修建山间道路时开挖边坡引发。在BK106+370左侧50m处,可见小型土体崩塌,体积约为(长)4m×(宽)6m×(厚)1m,主要为修建山间道路时开挖边坡引发,现已进入相对稳定期。
3.3.4.2地下水
本项目沿线气候温和、雨量较为充沛,给地下水提供了充足的来源,地下水的储存和排泄受地形、地貌、岩性和植被等因素控制。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性质,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1)孔隙水: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以第四系冲洪积砂砾卵石孔隙潜水为主,主要分布于河流的漫滩、一级阶地及山间谷地。含水岩组岩性为砂砾卵石,孔隙度大且贯通性好,水位埋藏浅,含水量呈季节性变化,水量中等~较丰富,接受大气降水入渗、部分孔隙裂隙水及河流侧向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良好,水质一般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6)蒸发:蒸发量分布与降雨量关系密切,一般降雨量大的地区蒸发量较小,降雨量小的地区蒸发量则相对较大,项目所在区年平均蒸发量在1824.1mm。
3.3工程地质
3.3.1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本区处在南华准地台华夏褶皱带海南隆起地带。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至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等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断裂,伴生有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其中,加里东运动使下古生代地层形成了北东-南西为主的弧形轴线的全形褶皱,并伴有断裂活动及轻度的区域变质,局部混合岩化;印支运动形成海岛雏形,伴随褶皱运动有中基性、中酸性岩浆活动;燕山构造期的断裂成为中酸性岩浆活动的通道;喜马拉雅构造变动期,在海水入侵区形成水下喷发的玄武岩夹层。新构造运动期,随着第四纪火山、地震活动,本区断裂较发育,而且均在缓慢上升。本区地质构造总体为较简单,局部偏复杂。
1.2本项目第二合同段采用的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100km/h;
(3)路基宽度:26m;
(4)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5)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路基及大(中、小)桥涵1/100。
3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3.1沿线地形地貌
拟建万宁至儋州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第五合同段)(K55+000~K110+000)位于海南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带(见图3-1、图3-2)。受地质构造与内外地质营力作用,沿线的地貌单元有低山、丘陵、山间谷地等,区域地形起伏较大。本合同段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斜坡坡度一般15~30,海拔高程一般在90~328m,最高处海拔为328米(路线走廊带中最高处位于琼中县湾岭镇里寨村附近,海拔328米)。溪沟较发育,常年流水不断,沿线周围水库分布较多,其中包括海南省最大的松涛水库。花岗岩分布区岩体风化较强,风化带普遍较厚,但局部基岩出露(见图3-3);碎屑岩区的岩体风化较弱,风化带普遍较薄,常见基岩出露(见图3-4)。在山间谷地,残积、坡积层广泛分布,多被改造为水田、林场。由于谷底有较厚的风化剥蚀残积物覆盖,地势较平坦,在常年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往往有软土发育(见图3-5、图3-5)。该地段植被较发育,自然山坡稳定。
序号
里程桩号
走向
断层特征描述
与线路的关系及对
线路影响评价
F1
K90+580段
K92+210段
310°
花岗岩和白垩系地层接触带断层。倾向40°,倾角50°。
稳定,与路线斜交,对路线选线和路基稳定性影响小。
F2
K102+125段
50°
正断层,切割本路段白垩系地层。倾向140°,倾角60°。
稳定,与路线正交,对路线选线和路基稳定性影响小。
本合同段内水文地质较简单,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基岩构造裂隙水两种类型。地下水对桥涵、边坡有一定影响;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一般无腐蚀性,局部具有弱腐蚀性。据调查, 沿线局部冲洪积的冲沟、低洼地段上层有软塑状粘土、淤泥质粘土,受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工程地质性质差,路基设计中应考虑做换填等特殊路基处理,并做好排水处理。
图3-13 粉砂岩 图3-14 砂岩
图3-13 粉砂岩图3-14 砂岩
(4)寒武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下统(∈)
主要分布于本合同段的主线K106+000~K109.972以及比较线BK106+015~BK109+937段
地层主要由寒武系(∈)页岩、砂岩、砾岩等组成(见图3-15、图3-16)。地貌主要为丘陵、谷地,丘陵区坡度一般在25~40°,坡体为第四系粘性土覆盖,覆盖层厚度较薄,局部地段较薄,强风化岩层出露,覆盖层厚度一般在2~20m之间,谷地较为发育,谷地多呈长条状,一般宽度约30~50m,与两侧低山丘陵相差100~150m。该路段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橡胶林为主的经济作物。
(3)《海南省横线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4)各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纲要等。
1.1.2项目背景
本项目是《海南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海南省公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海南省“田”字形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上属于横贯全岛的交通主干线,同时也是列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本项目横贯海南全岛,深入中部山区腹地,沿线分布着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涛水库国家AAA级风景区、蓝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六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尖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木色湖风景区等绿色生态风景区。本项目的实施将切实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有效地改善海南省公路网的等级结构;还将带动内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促进中部地区乃至全省旅游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本项目也是加强国防交通建设的需要。
图3-1 K60+000低山地貌图3-2 K68+000丘陵地貌
图3-3 K72+900花岗岩出露图3-4 K106+450页岩出露
图3-5 K89+200软土图3-6 手摇钻钻探确定软土层
3.2气象水文
3.2.1水文
本区地面水系较发育,河网密布,溪沟较密集,线路跨越河流主要为阳江、南渡江(见图3-7、图3-8)。由于受地形的控制,沟谷坡降较大,流速较快;受台风、季节等的控制,河水水量(位)变化较大,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流量相对悬殊,枯季河流水位较低,台风、雨季水位有短时暴涨暴落,工程进行过程中应注意洪水对工程的影响。沿线分布的水库、沟塘较多,本项目沿线较大的水库有里寨水库、松涛水库(见图3-9、图3-10)。地表水对混凝土一般无腐蚀性,局部具有弱腐蚀性。
主要分布于本合同段的主线K95+600~K106+000以及比较线K89+000~K97+000、K104+252.555~K106+015段。
地层主要由白垩系下统组(K1)粉砂岩、砂岩等组成(见图3-13、图3-14)。地貌主要为丘陵、谷地,丘陵区坡度一般在10~20°,坡体为第四系粘性土覆盖,覆盖层厚度较薄,局部地段强风化岩层出露,覆盖层厚度一般在0~2m之间。该路段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橡胶林和槟榔树林为主的经济作物。
图3-15 砂岩夹页岩图3-16 砾岩
3.3.3地质构造
拟建万宁至儋州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第五合同段)(K55+000~ K110+000)处在南华准地台华夏褶皱带海南隆起地带。经调查,本区未发现有新的、活动性的构造断裂,区域稳定性好。以下为沿线断裂统计情况。沿线断裂统计表:
表3-1 沿线断裂统计表
3.3.2地层岩性
本合同段内地层主要是中生代二期侵入岩体花岗岩,其次为白垩系、寒武系地层。此外第四系地层沿线广泛分布。沿线多为第四系覆盖层覆盖,局部地段有全~强风化岩石出露。
(1)中生代二期侵入岩体花岗岩(г5B)段
主要分布于本合同段的主线K55+000~K95+600段、比较线K89+000~K92+400段地层主要由中生代二期侵入岩体花岗岩(г5B)组成(见图3-11)。岩石为中粗粒结构为主,块状构造,岩体边缘地带局部有沉积岩围岩的捕虏体,并在接触带有接触变质和热液蚀变现象,在岩体内,近接触带附近常有轻微的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见图3-12)。花岗岩分布地段风化带发育普遍较齐全、深厚,微风化岩石致密坚硬,属坚硬岩,沿线局部可见中风化基岩出露;强风化带岩石多风化呈淡红色、黄褐色,风化裂隙纵横交错,岩石被切割呈块状,锤击易碎;全风化带多过渡为棕红色、淡红色砂质粘性土,岩石原有结构构造基本被破坏,仅见石英颗粒嵌填其中,易受降水冲刷流失;局部地段由于岩石坚硬及风化不均等,常见球状风化物。地貌主要为低山、丘陵构成。低山、丘陵区坡度一般在20~40°,坡体为第四系砂质粘性土覆盖,覆盖层厚度一般在2~20m之间,局部地段较薄,可见基岩层出露。该路段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橡胶林和槟榔树林为主的经济作物。
海南省横线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
第五合同段
初测验收汇报材料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十二月
1概述
1.1任务依据及项目背景
1.1.1任务依据
海南省横线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第五合同段初测工作主要有以下依据:
(1)2004年交通部颁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海南省公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
F3
K107+800段
90°
正断层,切割本路段寒武系地层。倾向180°,倾角70°。
稳定,与路线正交,对路线选线和路基稳定性影响小。
3.3.4水文地质条件
3.3.4.1地表水
本区地面水系较发育,溪沟较密集,沟谷坡降较大,流速较快。线路跨越的河流主要为南渡江、阳江。本项目沿线较大的水库有里寨水库、松涛水库,据调查,其中最大的松涛水库正常蓄水时的库容为26亿m3,设计的最大库容为33.45亿m3。
图3-7 K95+440阳江图3-8 K100+500南渡江
图3-9 里寨水库图3-10 松涛水库
3.2.2气象
1)总体特征: 拟建项目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季风区,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其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无霜冻。
2)气温: 本区年平均温度22.5℃,年最高温度33℃,年平均最低温度12.8℃,日夜温差大于10℃。
沿线除局部低丘间水田洼地表层分布薄层(一般厚约0.5m~3.0m)软~流塑粘土或软塑状粉质粘土外,其余未见大面积软土分布,路基条件一般较好,基本上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地基。软土分布区应根据软土性质和地形条件,对沿线水田、低洼地段表层软弱土进行挖除换填或排水疏干固结等方法进行处理,对局部软土较厚的地段可进行地基处理。
(2)特殊性岩土
本合同段出现的特殊性岩土主要为软土、膨胀土。
1)软土主要分布在沿线山间谷地低洼处、水田、水塘地段的浅层,在这些地段由于丘陵低矮,地势低洼,沟谷长期积水或地下水较丰富且地表水排泄不畅,造成水田和低洼地中常年积水,在低丘沟谷中常形成沼泽地,软土的主要分布情况见。由于长期受水浸泡而造成浅层土体软化及有机物的沉积,主要由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构成,多呈软~流塑状,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力学强度低,对公路路基稳定和沉降会产生不利影响,未经处理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
图3-11 花岗岩图3-12 绢云母化
(2)第四系(Q)
第四系地层在本项目沿线分布较为广泛。
1)洪冲积层(Qal+pl):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前及河流阶地、山间谷地等,主要由粘性土、砂砾、卵石等组成。
2)残坡积层(Qel+dl):广泛分布于丘陵坡地,以可塑~硬塑状砂质粘性土、粘性土为主。
(3)白垩系下统(K1)
3)日照: 区内全年日照量在 300天以上,日照1990~2100小时。
4)大气降水:本区年平均降水量1960~2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4%。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11月, 8~10月为降雨高峰,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差异主要受季风及台风影响。
5)台风: 本区台风季节是5~11月,主要集中在8~10月,对项目建设影响较大。冬春季节干旱少雨,适合路基土方工程施工。
3.3.5不良地质现象
(1)不良地质现象
沿线未见影响线路安全的大型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但局部可见小型滑坡、崩塌。
小型崩塌和滑坡与本区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在K58+800左侧200m处有1处小型土体滑坡,体积约为(长)150m×(宽)35m×(厚)1m。主要为修建山间道路时开挖边坡引发。在BK106+370左侧50m处,可见小型土体崩塌,体积约为(长)4m×(宽)6m×(厚)1m,主要为修建山间道路时开挖边坡引发,现已进入相对稳定期。
3.3.4.2地下水
本项目沿线气候温和、雨量较为充沛,给地下水提供了充足的来源,地下水的储存和排泄受地形、地貌、岩性和植被等因素控制。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性质,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1)孔隙水: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以第四系冲洪积砂砾卵石孔隙潜水为主,主要分布于河流的漫滩、一级阶地及山间谷地。含水岩组岩性为砂砾卵石,孔隙度大且贯通性好,水位埋藏浅,含水量呈季节性变化,水量中等~较丰富,接受大气降水入渗、部分孔隙裂隙水及河流侧向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良好,水质一般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6)蒸发:蒸发量分布与降雨量关系密切,一般降雨量大的地区蒸发量较小,降雨量小的地区蒸发量则相对较大,项目所在区年平均蒸发量在1824.1mm。
3.3工程地质
3.3.1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本区处在南华准地台华夏褶皱带海南隆起地带。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至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等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断裂,伴生有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其中,加里东运动使下古生代地层形成了北东-南西为主的弧形轴线的全形褶皱,并伴有断裂活动及轻度的区域变质,局部混合岩化;印支运动形成海岛雏形,伴随褶皱运动有中基性、中酸性岩浆活动;燕山构造期的断裂成为中酸性岩浆活动的通道;喜马拉雅构造变动期,在海水入侵区形成水下喷发的玄武岩夹层。新构造运动期,随着第四纪火山、地震活动,本区断裂较发育,而且均在缓慢上升。本区地质构造总体为较简单,局部偏复杂。
1.2本项目第二合同段采用的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100km/h;
(3)路基宽度:26m;
(4)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5)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路基及大(中、小)桥涵1/100。
3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3.1沿线地形地貌
拟建万宁至儋州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第五合同段)(K55+000~K110+000)位于海南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带(见图3-1、图3-2)。受地质构造与内外地质营力作用,沿线的地貌单元有低山、丘陵、山间谷地等,区域地形起伏较大。本合同段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斜坡坡度一般15~30,海拔高程一般在90~328m,最高处海拔为328米(路线走廊带中最高处位于琼中县湾岭镇里寨村附近,海拔328米)。溪沟较发育,常年流水不断,沿线周围水库分布较多,其中包括海南省最大的松涛水库。花岗岩分布区岩体风化较强,风化带普遍较厚,但局部基岩出露(见图3-3);碎屑岩区的岩体风化较弱,风化带普遍较薄,常见基岩出露(见图3-4)。在山间谷地,残积、坡积层广泛分布,多被改造为水田、林场。由于谷底有较厚的风化剥蚀残积物覆盖,地势较平坦,在常年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往往有软土发育(见图3-5、图3-5)。该地段植被较发育,自然山坡稳定。
序号
里程桩号
走向
断层特征描述
与线路的关系及对
线路影响评价
F1
K90+580段
K92+210段
310°
花岗岩和白垩系地层接触带断层。倾向40°,倾角50°。
稳定,与路线斜交,对路线选线和路基稳定性影响小。
F2
K102+125段
50°
正断层,切割本路段白垩系地层。倾向140°,倾角60°。
稳定,与路线正交,对路线选线和路基稳定性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