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目标及改革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改革思路
1.1 进行社会调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解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从2001年开始,课题组针对我校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培养质量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需求重点在:软硬件设计和实践动手能力;基础理论与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而我校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程实践能力不强;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创新精神和能力弱;团队和协作精神差。
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培养的需求和我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如何加强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成为课题组及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们追求的建设目标。
武汉大学关于展开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讨论的有关文件
学院进行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
1.2 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提出“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改革思路
如何通过大学四年教育,培养出受社会欢迎,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实现我们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针对如何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发展潜力大、适应面广、创新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课题组进行了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历年的学院暑期工作会议和教代会中,如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均成为核心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形成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1.2.1 学院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节选)(2002年12月学院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
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电子信息学院发端于1945年建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游离
层实验室。新武汉大学组成后,她由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测
绘科技大学和原武汉水利大学三校中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
与信息工程、无线电科学与技术、空间物理与探测技术、光
电信息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
组成。
电子信息学院学科涵盖面广,部分学科在国内有较大影
响,主流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市场需求旺盛,具
有较大发展空间,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科学研究成绩明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人才培养基础厚重、就业市场需求旺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形势严峻
1、教师学历、学缘和知识结构都不尽合理。我院学科合
并调整后,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共有97名,占教师总数的69%,但45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19人,约占其总数的20%,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比例明显偏低;教师大多数是学校自身培养,学缘结构及不合理;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不宽,面对开设、讲授新课、进行创新研究和交叉研究时,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2、师德和教风建设任重道远。
3、各学科的学术梯队不够健全,尤其缺乏能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创新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带头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有些学科后继乏人,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发展后劲不足。
(二)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急待改善
1、人才培养的硬件已成为制约我院发展的瓶颈:
第一、教学、科研、办公用房极度饱和。学院教学、科研的办公用房较为分散,无法统一规划,资源
不能共享,极大地制约了学院的发展。
第二、本科教学实验设备落后。学院的教学实验设备大多数为80末、90年代初的产品,虽然学校给予了一定投入和改善,但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学生人数规模较大,致使实验仪器设备超负荷运转,实验设备损坏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2、软件建设急待加强。
第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还不能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培养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未真正落实。教师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真正懂教学、会教学的教师为数不多。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较少。教学手段不够先进,还承袭着“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缓慢。现代化的电化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还未全面启动,学生创新实验基地、EDA实验室还未实质建立。
第二、教风、学风建设急待加强。师德状况不尽人意,部分教师教书育人不尽到位,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关心、指导不够。少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令人忧虑。
(三)学科优势不明显、发展极不平衡、创新能力弱
第一、主流学科带头人缺乏,基础薄弱。
第二、学科交叉、融合难以进行、难以找准新的生长点。
第三、科研究设备奇缺。
“十五”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十五”期间,在学校的领导下,通过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力争达到的目标是:建设一支基本能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引进和培养1-3名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基本改变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建成三至五个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研究基地,形成若干个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群体;培养一批具有“三创”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完成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使电子信息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有明显提高,若干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前列。具体建设任务如下:
一、办学规模(略)
二、教学工作
1、人才培养:积极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课堂与实验教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和完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每年有一至二篇博士论文入选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争取在各类与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有关的全国大赛总成绩居于前十名。
2、课程建设:重点投入建设一批名牌课程,其中本科生十一门。本科生重点建设课程为:数学物理方法、电子线路与实验、计算机原理与实验、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通信原理及实验、电磁波传播与天线、自动控制原理、激光原理及实验、EDA及实验。使其均达到学校名牌课程。
3、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创新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达到全天候开放,使其成为优秀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全国电子设计制作大赛的重要基地。力争电子信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整体进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一定规模、水平较高的EDA实验室和DSP实验室。
4、教材建设:切实加强教材建设,到“十五”末期,出版五至十本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教材。
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1、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