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各地真题汇总

2019年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各地真题汇总

考点9 古代诗歌鉴赏1.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答案:1.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

【诗歌鉴赏】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画中山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

起笔十字,独造其妙,化实为虚,意境全出,比正面、直接地说画山似真山要婉曲有味得多。

三、四句承接一、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言表。

五、六句写画中之树、云,物与心互相感发,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情感。

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的开拓。

2019届高三语文专题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专题重难点突破: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3模2真+技巧点拨)2019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必备参考资料诗歌鉴赏13.L2018·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第一小题时,可先说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解答第二小题时,可先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然后再分析达到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赏析】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课案一:读懂诗家语】PPT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课案一:读懂诗家语】PPT

古代诗歌鉴赏课案一:读懂诗家语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一、懂点诗歌基本常识(一)古代诗歌分类古代诗歌诗古体诗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

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

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定型于唐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词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

开始是用来为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

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曲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

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高考重点考查)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

(二)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二、读懂诗家语,方悟诗歌情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

名词活用作动词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考向三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诗歌
的表现手法很多,常考的有衬托、联想、想象、对比、起
兴、象征、渲染、抑扬等。
一、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
手法 衬托 效果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
或烘托
对比
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或烘托是为了凸显一方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对比或对照是为了凸显两方。这是衬托和对比 的区别,也是考生最易出错的地方
②联系内容,分析运用。 “ 故园松桂发 ” 是想象,属于 虚写;“万里共清辉”是说自己在万里之外,看到的是同一 轮圆月,是实写。 ③赏析效果。诗歌的结尾,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规范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 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 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秋天杜甫流 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
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 析。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明题干: 这是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诗歌最后两句。
第二步,思考角度:
①指明手法是“虚实结合”。
染力。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 生动活泼,使事物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 设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
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 说服力。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鉴赏.ppt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鉴赏.ppt
5、试题分值:11分
诗歌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
①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要求能够读懂关键的语句, 体会语言的精妙。
②在理解形象(意象)上设置考点,要求仔细体味诗中 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③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领略诗歌的意 境美。
④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要求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8、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 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5、熟悉诗歌的常见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抒情类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诗 1.表现手法描写类 动静,虚实,侧面

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说说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 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 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
练习2:请说说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蔑视权贵之高洁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绪
3、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 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 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鉴赏汇编5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鉴赏汇编5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鉴赏汇编52019年高考全国卷1(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案】14.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全国卷2(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4. D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2019届人教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统训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统训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统训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1. 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

2. 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 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 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2. 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周朴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

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余芳待使君。

1. 请对颔联“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进行赏析。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丙寅① 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张元幹②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③ 。

故人何处。

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

还知否。

燕将雏去。

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幹已去官多年。

②张元幹,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

③“暝鸦接翅啼榕树”,指傍晚乌鸦啼声不断,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宿巢。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9古代诗歌的鉴赏(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9古代诗歌的鉴赏(含解析)

专题09 古代诗歌的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桂枝香·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陈亮②天高气肃。

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

桂子初收,三十六宫③都足。

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

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

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

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

芙蓉④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

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注】①木樨:桂花的一种,逢秋开放,花小香浓。

②陈亮(1143—1194):一生力主抗金,忧心国事。

此词或作于孝宗淳熙六年(1179)秋。

陈去看望曾任礼部郎官的吕祖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到夜半。

吕说:不要以为当世不能用您。

并对陈亮表示支持。

陈很快慰。

③三十六宫:这里借指人间。

④芙蓉:暗指杜甫“芙蓉小苑入边愁”之句。

1.下阕“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一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芙蓉”语典表达边愁:秋芙蓉盛开,未尝不美,但一想起含有边关烽火之忧的“芙蓉小苑入边愁”,作者只能倍添愁思了。

②用“东篱黄菊”典故反衬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黄菊只能助人凄凉,暗指陶渊明遗世高蹈的做法不足取;而桂子可“唤回春意”,表达了作者积极用世的热忱。

2.此词处处摹花之魂,又处处见作者风骨,你从词中读出了哪些崇高之美?请结合写桂花之处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积极用世的热忱:桂花来自月宫,但“不辞”散落人间,而且愿“三十六宫都足”,可见作者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诗1[2017全国卷乙卷(Ⅰ卷),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诗2[2016全国卷甲卷(Ⅱ卷),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诗3[2016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4分)诗4[2015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诗5[2015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诗6[2015广东,10,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3分)(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诗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8—9,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诗8[2014山东,14,8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答案1.(1)BE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们肃静的状态,不是为了表现考生们的奋勇争先。

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他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手法。

2.(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骏,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理解诗句“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含意。

结合诗作来看,这句诗是杜甫对曹霸所画玉花骢的赞叹之辞。

曹霸画技过人,所画玉花骢神奇雄骏,形神兼备,其他画工所画“凡马”与此马相比黯然失色。

第二问,可结合诗中描述曹霸画马情景的诗句,概括曹霸画马前的准备和画马时的具体情景,即可得出答案。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骏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中对于曹霸画马的高超画技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亦有侧面衬托。

题目要求分析诗人突出曹霸高超画技所作的铺垫,通读诗作,可从其他画工画马不成功及真马的神采不易捕捉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而这正照应诗中“画工如山貌不同”“迥立阊阖生长风”两句,可结合这两句组织答案。

3.(1)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答本题,考生要对诗句仔细分析。

“争先”“鏖战”是人才有的行为,而作者却说“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这里显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缴缠”是有形之物才能做出的行为,而作者却说“诗和雪缴缠”,这里是将无形的“诗”形象化了,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另外,这三句又形成了排比,描写了诗情与风雪的关系。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

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本题,考生要对作品逐句分析,从作者所描述的意象中捕捉作者的情感。

“孤舟”“客船”“朔风”等意象往往表现孤独、羁旅之情,“诗豪”“鏖战”“缴缠”则蕴含一种豪迈的感情。

“一笑琅然”又体现了一种豁达乐观之韵味。

结合这些,不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4.(1)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解析】从题干来看,“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回答时要结合第二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重点是分析其“精细”体现在哪里。

具体分析时,要明确上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下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解析】解答本题需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四两联”“情怀”。

第三联写诗人秋夜病卧,而从最后一联中“思散关路”“驿前迎”可以看出,诗人仍然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想要报效国家。

5.(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屋门;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每一句中的景物特点和地点的转换。

第一句写出了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月映寒江的景象;第三句写月洒江波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月照绮席,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月挂空山;第六句写月明中天。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 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由诗歌尾联第一句中的“故园”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松树和桂花的情态,这应该是虚写;而最后一句月夜万里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清辉是虚写。

这样虚实结合,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6.(1)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轻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软”字既是作者看到的江面的特点,又是作者对风和江水的一种体验。

(2)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港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飘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

(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联写晨雾初散,朝阳将出未出,眼前一片迷蒙。

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集市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此处写出了“过”。

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云朵飘浮在九子山间,既写出了风、云之过,同时又写出了行舟之快。

尾联则将眼前所见之景浓缩为一幅画,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