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的解剖
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椎-基底动脉结合部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1e443ecfc789eb172dc836.png)
Y OU C h a o ,Z h u L e i ,C h e n H o n g - b i n, Ma J u n ,Ha t r G u o — q i a n g ,G a o F a n g - y o u ,Wa ng C h a o ,Wa ng Q “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
l a t e d a p p r o a c h e s w e r e c o n t r a s t e d .T he i r r e v e li a n g r a n g e w a s v a l u e d s u b j e c t i v e l y .R e s u l t s T he r e v e l a i n g d i s t a n c e o f p r e s i g m o i d
l a r a r t e r y t o v a l u e t h e i r r e v e l a i n g s c o p e . Me t h o d s 1 0 c r a n i a l c a d a v e r( 2 0 s i d e s )w e r e r e s e a r c h e d i n s i mu l a t i v e n e u r o s u r g i c a l a p ・
解剖学 研究 2 0 1 5年第 3 7卷 第 1 期
A n a t R e s . 2 0 1 5 , V o 1 . 3 7 。 N o . 1
3 9
・
论 著
・
椎一 基底 动 脉结合 部相关 手术人路 的显微解 剖研究
尹 浩 , 刘窗溪, 游 潮 , 朱 磊 , 谌鸿斌 , 马 骏 , 韩国强, 高方 友 , 王 超 , 王 曲
(完整版)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完整版)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c7ccbb3bcd126fff6050b81.png)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ACA及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
Willis环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P2:PCA环池段SCA:小脑上动脉OA:眼动脉ON:视神经CNIII:动眼神经CNIV:滑车神经大脑中动脉MCA分段: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 颈内动脉2. 大脑前动脉3. Heubner返动脉4. 颞前动脉5. 外侧豆纹动脉6. MCA分叉处7. MCA膝部8. 侧裂顶部1. M1分叉前段2. M1分叉后段3. MCA膝部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5. M2段6. M3段7. M4段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9. 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ACAACA前后位1. ACA A2段;2. 胼周动脉3. 胼缘动脉;4. 皮层支ACA侧位(椎动脉造影)1. ACA A2段2. 眶额支3. 额极动脉4. 胼周动脉5. 胼缘动脉大脑后动脉PCA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裂段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脑动脉解剖图解
![脑动脉解剖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d8a0071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2.png)
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楔前动脉 胼氏体动脉 亦称后胼周
动脉
前后位
1. ACA A2段 3. 额极动脉 5. 胼缘动脉
2. 眶额支 4. 胼周动脉
侧位
1. ACA A2段 2. 胼周动脉 3. 胼缘动脉 4. 皮层支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ACA)
2. 左椎动脉 4. 小脑后下动脉 6. 小脑前下动脉 8. 小脑上动脉 10. 后交通动脉
Anterior view
1a. nPtoesrtieorirovr iceewrebral artery 2.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3. Pontine branches of the basilar artery 4.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5. Internal auditory artery 6. Vertebral artery 7.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8. Anterior spinal artery 9. Basilar artery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内侧组 外侧组
迷路动脉 亦称内听动脉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 脉或眶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楔前动脉
胼氏体动脉 亦称后胼周
动脉
半球支 蚓支
内侧支 外侧支 中间支
缘支
丘脑后穿支 脉络膜后内动脉 脉络膜后外动脉
后胼周动脉 皮质支
颞下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裂动脉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
脑血管解剖(椎基底动脉系)
![脑血管解剖(椎基底动脉系)](https://img.taocdn.com/s3/m/9d1d0f801eb91a37f0115c4e.png)
基底动脉脑桥支
• 临床
– 脑桥长旋动脉闭塞的症状:
• 脑桥背盖综合征(Raymond-Cestan综合症):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对侧半身深浅 感觉障碍(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 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以及前庭蜗神经瘫痪
基底动脉脑桥支
• 临床
– 脑桥出血
• 来势凶,病情重,死亡率高,多为旁中央动脉破 裂出血。严重者开始即出现昏迷(上行网状激活 系统严重受累)和四肢瘫(双椎体束损害)。其 特异性体征为:双侧瞳孔极度缩小伴中枢性高 热。,这两个症状被认为是下丘脑下行经过脑干 的交感纤维受累的结果。
• 小脑后下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ies , PICA
– 椎动脉颅内分支中最大的一支,左右各一。出发 点较脊髓前动脉出发点低,发出后先弯行向后, 继而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合副神经背面,上行 至延髓上端或至脑桥下缘,转折向下,沿第四脑 室下外侧缘,进入小脑溪至小脑后下面。主要供 应延髓背外侧区、第四脑室和小脑,包括小脑扁 桃以及深部的齿状核。
左椎动脉脑膜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脑桥外侧支小脑上动脉sca大脑后动脉小脑半球支大水平裂sca的小脑半球分支小脑蚓上动脉pica的延髓段pica的延髓外侧段尾侧袢pica的延髓后段pica的脉络膜分支pica的扁桃体上段pica的半球及蚓部分支pica的扁桃体支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的上蚓支脊髓前动脉vapicacnxicnxiicncnviicnix小脑脑干皮质段半球分支延髓前及延髓外侧段pica的尾袢延髓后段扁桃体上段半球分支延髓前段anteriormedullarysegment
– 四联症:(1)椎动脉供血不全,伴上肢缺血症状; (2)左右两臂血压收缩压相差至少20mmHg;(3) 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血管杂音;(4)脉搏延迟。
大脑动脉分段解剖图文
![大脑动脉分段解剖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8a17c7767f5acfa0c7cd20.png)
后,沿延髓腹侧斜向内上,
V1
达延髓脑桥沟平面,与对
侧汇合呈基底动脉。
二、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分段(颅内段造影分 段):
C1:后膝段,也叫终段。在后床突 前向前上走行至分叉部,形成凸向后 的弯曲。此段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 丛前动脉。 C2:交叉池段,也叫床突上段。在 海绵窦上方的蛛网膜下隙(交叉池) 内,略呈水平后行。 C3:前膝段,也叫膝段。在前床突 内侧弯向后上,穿海绵窦顶部的硬脑 膜。此段发出眼动脉。 C4: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沿蝶骨 体两侧的颈动脉沟前行至前床突。 C5:岩段,也叫颈动脉管段。在颞 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走行,先向上, 继而弯向前内,在颈动脉管内口处, 隔着硬脑分段:
V1:横突孔段。是在颈6-
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走行
的一段。
V2:横段。从枢椎横突孔
开始横行向外的一段。
V3:寰椎段。从V2外端弯
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
椎横突孔为止的一段。
V4:枕骨大孔段。从V3上
端急弯,水平向内行一小
段,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
枕骨大孔。
V5:颅内段。入枕骨大孔
在侧位片上,C2、C3、C4三段形 成“C”形弯曲,即虹吸部,是动脉 硬化好发部位。
三、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分段: A1:水平段。起始后向前 内经视交叉背面折入大脑纵 裂,至前交通动脉。 A2:上行段。自前交通动 脉至胼胝体膝,向前上走行。 A3:膝段。与胼胝体膝的 弯曲一致。 A4:胼周段。位于胼胝体 沟内,也叫胼周动脉。 A5:终段。为楔前动脉。
M2、M4、M5合称为大脑外 侧沟动脉组。
五、大脑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分段: P1:水平段。为水平向外 的一段。 P2:纵行段。是围绕中脑 上行的一段。 P3:为从P2段向外发出的 颞支。 P4:为从P2段向上发出的 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
椎基底动脉病变及其临床
![椎基底动脉病变及其临床](https://img.taocdn.com/s3/m/ff746f54a26925c52cc5bff0.png)
医学影像科
孙志远
概述
颅内有两套动脉系统参与供血,一是颈内动脉系, 二是椎基底动脉系,前者主要供应脑的前部,占 全部脑供血量的70%~80%,后者主要供应脑的后 部,包括脑干、小脑、颞叶下面以及枕叶内侧面 皮质,占全部脑供血量的20%~30%。以往对颈内 动脉系病变的研究较多,目前,随着认识的提高, 椎基底动脉系病变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当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时,对侧椎动脉可发生代偿, 从而不至于影响到后循环的供血,临床上也不会出 现椎- 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但当对侧椎动脉病 变发生狭窄时,就不能完全代偿,从而出现椎- 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
椎动脉变异
起源变异: 1)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约占6%);右
部障碍,意识障碍、大脑脚幻觉、特殊虚构伴睡眠 障碍的意识行为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还表现为 大脑后动脉支配的半球缺血症状,包括偏盲、皮质 盲的视觉障碍以及神经心理异常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是中老年人颈椎病中较常见的类型, 是指因 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使椎动脉遭受刺 激与压迫, 致使血管狭窄、迂曲或痉挛, 而造 成以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临 床综合征 , 临床表现包括偏头痛、耳鸣、听 力减弱或耳聋、视力障碍、发音不清、突 发性眩晕及猝倒。
锁骨下盗血综合征:
正常生理情况下,主动脉及其分支与颈内动脉保 持一定的压力梯度,主动脉压力最高,分支动脉 压力依次递减,但当锁骨下动脉近段或无名动脉 发生阻塞时,可使正常的压力梯度颠倒过来,引 起血液由头部经患侧颈内-颈总动脉和椎动脉返流, 向患侧上肢供血。临床上患者除上肢缺血性症状 外,同时产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头颈部CTA及解剖
![头颈部CTA及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7ba2db336bd97f192279e9d1.png)
C7交通段 C6眼段 C5床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2岩段 C1颈段
40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
C1:颈段 C2:岩段 C3:破裂孔段 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穿入硬脑膜进入海绵窦,穿出硬脑 膜行于蛛网膜下腔
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 C2岩段(Petrous segment)、
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
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 C5床段(Clinic segment)、
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
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楔前动脉
胼氏体动 脉 亦称后胼 周 动脉
44
A5段(终末段)即楔前动脉 A4段(胼周段)扣带沟内 A3段(膝段)绕胼胝体膝 A2段(上行段)至胼胝体膝下方 A1段(水平段)起始部向前 内经视交叉背面至前交通动 脉
10
曲面重建 : 是一种特殊的 MPR ,首先应用于血管病变, 是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迂曲走行的器官,经计算机软 件后处理、数据重建,获得沿曲面拉直展开的图像。
MPR显示的冠状动脉及椎动脉
11
MPR显示:
腹主动脉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左侧髂总动脉
12
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 MIP ) ): 是将经视线所通过的螺旋CT扫描容积组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 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反映的是组织结构密度的差异, 故对比度很高。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认识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375592ab6529647d2728527a.png)
多数患者因头位或/和体位突然变动而诱发,也 提示颈椎活动及血压波动对VBI的影响之大。
VBI 是多机制的临床综合征
为预防持久性缺血所致不可逆性椎 —
基 底 动 脉 脑 梗 死 , 应 重 视 对 VB-TIA 和 VBI的研究。因为后两者均具有临床发作 历时短暂、症状与体征可恢复,提示局 灶Βιβλιοθήκη 灶缺血可逆。3.4.
5.
辅助检查眼震电图、椎动脉B超、经颅多 普勒有相应的改变。尤其以椎动脉B超及 眼震电图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很有帮助。
脑血栓、脑栓塞等梗死性疾病从 VBI 分离,
则原称VBI的实质性概念则趋模糊、笼统。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 ( 神经系统疾
病 —ICD-10-1990 和 脑 血 管 疾 病 ICD-9(R)1997)中有VB-TIA而无VBI。
我国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 过的脑血管疾病中,取消了上次 (1986年)会议 通过的“脑供血不足”而增加了VBI。
脑血流动力学说 脑血管痉挛学说
微栓子学说等
不同的学说各自有实验及临床证据,对以动脉
粥样硬化为背景疾患的人群研究,微栓子学说
得到推崇,随之有针对性的抗血小板聚集等疗 法也被广为重视和应用。
最近,对VBA供血区发生梗死的研究认为心源 性栓塞或动脉 - 动脉性栓塞占 40% ,也提示防 栓治栓无疑是正确的。
挛所致。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1
1、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或不稳感;
2、眩晕同时至少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 发作的其他症状; 3、有轻微或不恒定的脑干损害体征; 4、实验室检查有两项以上阳性检查( 包括CT、
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完整
![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d4c1746ccfc789eb162dc80d.png)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谢谢大家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 动脉系吻合形成封闭的 七边形血管环。
意义
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 侧枝循环最充分的供血 来源。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组成
前交通动脉 双侧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分叉部 双侧后交通动脉 双侧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顶端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主要分支:
1. 脊髓前、后动脉:
2. 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
的最大分支,在平橄榄下 端附近发出,向后外行经 延髓与小脑扁桃体之间, 分支分布于小脑下面的后 部和延髓后外侧部,该动 脉行程弯曲,易形成栓塞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
行至脑桥上缘,分成左 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末 支。
其它主要分支:小脑前 下动脉、小脑上动脉、 脑桥动脉、迷路动脉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动脉的两个系统来源
➢颈内动脉系
端脑前2/3 间脑的前部
➢椎基底动脉系
端脑后1/3 间脑后部 脑干、小脑
椎-基底动脉系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发自锁骨下动脉,
穿第6至第1颈椎
横突孔,经枕骨
大孔入颅后,左
脑血管解剖(脑动脉系-颈内动脉系)
![脑血管解剖(脑动脉系-颈内动脉系)](https://img.taocdn.com/s3/m/f6c4cdcddd36a32d72758162.png)
C1 C2
C3
C4
C5
颈内动脉
• Fisher分段:颈段、岩段、破裂孔段、海绵窦 段、床突段、眼动脉段和交通动脉段,共七段
C7
C6
C5
C4
C3 C2
C1
颈内动脉
• (1)岩骨段(C5) 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 外口起至穿过硬脑膜进 入海绵窦之前止。此段 自颈动脉管外口上行, 骤然转弯以近乎水平位 由后外走向前内,出颈 动脉管内口至破裂孔, 向前上穿过硬脑膜,续 为海绵窦段。特点:全 程大部行于骨性管道内, 翼管支 且通常在穿过硬脑膜进 入海面窦时形成一个正 常环状狭窄。分支:颈 鼓动脉、翼管支。
颈内动脉
• (5)终段(C1)
指颈内动脉参加
Willis环一段而
言。此段短,但 ACA
是颈内动脉所有
主要分支,包括 C1 后交通动脉、脉
C2
络膜前动脉、大 脑前动脉和大脑
MCA
中动脉均由此段
发出。
C4 C3
大脑后动脉直接起自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的临床相关病变
• 颈内动脉闭塞 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初发血栓多起于颈动
中央支和皮质支
• 动脉未入脑实质之前成为脑实质外 动脉,入脑实质后成为脑实质内动 脉。脑外动脉的分支可以分为两类, 即中央支(或旁中央支)和皮质支 (或回旋支)。中央支和皮质支之 间彼此几乎不相衔接,各成体系。
中央支和皮质支
• 中央支发自Willis环和大
脑前、中、后动脉邻近
Willis环的动脉主干上。
颈内动脉的重要分支
颈内动脉的重要分支
• 眼动脉 ophthalmic artery为颈内动脉的第一个较大的分 支,起源于颈内动脉的前面,初位于视神经外下方、动脉 及外展神经内侧,然后在视神经和上直肌之间通过,分为: 眼支,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体动脉,供血视网膜及脉 络膜;眶支,泪腺动脉及无名肌支(供血眼外肌及眶部骨 膜),泪腺动脉供血泪腺及结膜,其重要的分支为脑膜返 动脉,向后穿过眶上裂与脑膜中动脉的分支吻合;眶外支, 眶上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鼻背动脉、睑动脉、额 内动脉及滑车上动脉。这些动脉与颈外动脉有广泛的吻合 支,其中筛前动脉发出大脑镰前动脉,供血大脑镰。其中 最重要的一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 central artery of retina。
椎动脉解剖分段
![椎动脉解剖分段](https://img.taocdn.com/s3/m/d8521b0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0.png)
椎动脉是人体颈部供应大脑血液的主要动脉之一,它起源于颈总动脉,在颈椎的椎管内向上穿过颈椎,最终进入颅腔供应大脑。
椎动脉解剖分段是指将其分为四个不同的段落,每个段落在解剖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椎动脉解剖分段。
第一段:颈内段(V1段)颈内段是椎动脉的起始部分,从颈总动脉分出后,进入颈椎椎管内。
在这个段落中,椎动脉的外膜和鞘膜逐渐融合,内膜形成了管状结构。
此外,颈内段还与颈椎骨关节、颈椎椎间盘和颈椎椎旁肌肉密切相连。
因为这种解剖位置,颈内段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如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等,可能导致椎动脉供血受阻。
第二段:颈外段(V2段)颈外段是椎动脉从颈椎椎管内出来后的部分,它位于颈椎和头颈交界处。
在这一段落中,椎动脉逐渐向外弯曲并通过椎间孔进入枕骨下窝。
颈外段受到外力引起的损伤相对较少,因为它位于颈椎的上部,受到保护。
第三段:椎基底部段(V3段)椎基底部段是椎动脉通过颅底骨孔进入颅内的部分。
在这一段落中,椎动脉通过枕骨下窝后,与脑干、脑底动脉等重要结构相交叉。
因此,这个段落的解剖变异性较大,血液供应也更为复杂。
此外,由于椎动脉在这一段落中走行的曲折性,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等危险。
第四段:椎上段(V4段)椎上段是椎动脉从颅底骨孔进入颅腔后的最后一段。
在这个段落中,椎动脉经过脑底和大脑半球之间的裂隙,分布于大脑的后部。
椎上段的解剖位置相对固定,较少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
它为大脑提供了重要的血液供应,尤其是后脑部分。
综上所述,椎动脉的解剖分段包括颈内段、颈外段、椎基底部段和椎上段。
每个段落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对大脑的血液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椎动脉解剖分段对于临床医学和神经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血管系统的复杂性。
基底动脉的活体解剖学
![基底动脉的活体解剖学](https://img.taocdn.com/s3/m/dc5c32f4f90f76c661371a95.png)
is equal.
Fig.6 Type I n1.the bssilar artery is straight,the diameter of the left vertebral artery is widther than the ri#t
·138-
解剖学报
42卷,l期
同性别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P=
0.64>0.05)。
2.MRI检查 采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 MR扫描仪,头
部8通道线圈。以前后连合连线为轴位扫描基线。 MRA扫描范围包括脑前后循环的颅内段,采用3D— TOF法,TR 20ms,TE 3.2ms,层厚1.0ram。MRI包 括轴位及矢状位TI.FLAIR(TR 1750~3196 ms,TE 7.9—8.9 ms)、轴位'12一FSE(TR 5100 m8,TE 1 18 ms)、轴位1"2-FLAIR(TR 10002 ms,TE 1 15 ms)序 列。 3.图像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measure the basilar artery in rive by 3.0 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Method A total of 108 SUbjects experienced MRA and conventional MRI examination,the sex ratio was 58 male to 50 female,and the age ranged from 4 to 63 years[mean(39.86.4-14.57)years].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
大脑动脉分段解剖图文
![大脑动脉分段解剖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8a17c7767f5acfa0c7cd20.png)
一、椎动脉
椎动脉分段:
V1:横突孔段。是在颈6-
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走行
的一段。
V2:横段。从枢椎横突孔
开始横行向外的一段。
V3:寰椎段。从V2外端弯
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
椎横突孔为止的一段。
V4:枕骨大孔段。从V3上
端急弯,水平向内行一小
段,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
枕骨大孔。
V5:颅内段。入枕骨大孔
M2、M4、M5合称为大脑外 侧沟动脉组。
五、大脑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分段: P1:水平段。为水平向外 的一段。 P2:纵行段。是围绕中脑 上行的一段。 P3:为从P2段向外发出的 颞支。 P4:为从P2段向上发出的 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
四、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分段: M1:眶后段。从颈内动脉分出 后,水平向外行,长约3.0cm。 M2:岛叶段。在岛叶表面向后 上方走行。此段发出颞前动脉。 M3:外侧沟段。为从M2基部 发出向中央沟上升的升动脉, 分为小的眶额动脉和大侧额顶 升动脉。后者再分为中央沟、 中央前沟和中央后沟动脉,如 同蜡烛台样,故又称蜡台动脉。 M4:分叉段。为大脑中动脉分 出后动脉、角回动脉和颞后 动脉处。 M5:为大脑中动脉的终末支— 角回动脉。
后,沿延髓腹侧斜向内上,
V1
达延髓脑桥沟平面,与对
侧汇合呈基底动脉。
二、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分段(颅内段造影分 段):
C1:后膝段,也叫终段。在后床突 前向前上走行至分叉部,形成凸向后 的弯曲。此段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 丛前动脉。 C2:交叉池段,也叫床突上段。在 海绵窦上方的蛛网膜下隙(交叉池) 内,略呈水平后行。 C3:前膝段,也叫膝段。在前床突 内侧弯向后上,穿海绵窦顶部的硬脑 膜。此段发出眼动脉。 C4: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沿蝶骨 体两侧的颈动脉沟前行至前床突。 C5:岩段,也叫颈动脉管段。在颞 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走行,先向上, 继而弯向前内,在颈动脉管内口处, 隔着硬脑膜与三叉神经节紧邻。
椎-基底动脉分支、走行绘图
![椎-基底动脉分支、走行绘图](https://img.taocdn.com/s3/m/5a5e7c4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4.png)
椎-基底动脉分支、走行绘图
脑,只占体重的 2%~3%,但其所需要的血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15%~20%。
脑的血供来自两大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两大系统在颅底相互交通,构成Willis 环;Willis 环的各级分支一直延伸到血管神经单元。
从解剖、影像和手术三结合的视角,给大家呈现血从心到脑、从Willis 环到血管神经单元。
在从不同视角展示解剖的过程中,穿插经典的临床 keypoint,展示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的两大供血系统-冠状位
椎-基底动脉走行与分支
失状位—椎动脉走行
椎-基底动脉走行简图
锥-基底动脉与颅神经关系示意图
大脑后动脉分段脑动脉走行
环池处的脑动脉及比邻结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比邻解剖
椎-基底动脉与脑干、小脑幕的位置关系
Willis 环立体简图。
脑的血流
![脑的血流](https://img.taocdn.com/s3/m/1e3dba9ddaef5ef7ba0d3cd8.png)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1)眼动脉 (2)后交通动脉 (3)脉络膜前动脉 (4)大脑前动脉及前交 通动脉 (5)大脑中动脉
颈动脉解剖图
• • ⑽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前。 ⑺ 左侧颈总动脉,直接自主动脉弓发出,在气管旁向上 走行,远端分叉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⑼ 右颈总动脉,自头臂干动脉发出,远端隐去。 ⑾ 左侧颈外动脉,除一部分进入颅内供应硬膜外,主要 分支供应头皮及颌面部等。
1.脑部代谢特点:
(2)大脑中静脉 血流丰富、无葡萄糖和糖原储备 (3)大脑下静脉
2.脑血流调节:
自动调节(Bayliss效应):60-160mmHg
(二)脑的深静脉
• (1)大脑大静脉 • (2)大脑内静脉
• (3)丘脑纹状体静脉
• (4)隔静脉 • (5)基底静脉
三、正常脑血流量
• 脑血流量是指每 100g 脑组织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血流量 • 局部脑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局部脑 组织的血流量。供应脑组织的血液约占心 排出量的14%。
• 重度颅脑损伤时 , 可使脑血流调节功能严重 紊乱,脑血流锐减,加剧脑缺血、缺氧。
•
•
•
•
⒁ 左侧大脑后动脉,主要供应左大脑后 部。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的构成及意义
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 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使两半球及两个供血动脉系统间
的血供相互代偿。
但脑深部穿动脉的吻合支较少,脑血流的调节和代偿作 用较差。
(一)脑的浅静脉
五、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1)大脑上静脉
• •
•
⑿ 左侧颈内动脉,只供应颅内结构,自颈总动脉分出后 进入颅腔前没有分支。
⑶ 头臂干(又称无名动脉),从主动脉分出的粗短动脉 主干,分支成右锁骨下动脉和右颈总动脉等供应右上肢、 颈肩和颅脑右侧。 ⒂ 左侧眼动脉,供应眼球及眼眶内结构,供血不足时可 有黑矇等视力障碍发作。 ⒄ 左侧大脑前动脉,主要供应左侧大脑半球的前部及内 侧部分。 ⒃ 左侧大脑中动脉 ⒅ 及⒆,均为颈外动脉的远端分支,位于颅骨外。
椎基底动脉应用解剖学研究
![椎基底动脉应用解剖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99c3f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1.png)
椎基底动脉应用解剖学研究卢云;张奎启;王福【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4(026)003【摘要】[目的]观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行程、主要分支、变异与后8对脑神经的关系.[方法]35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标本用3种不同的方法取出脑干,观测椎动脉颅内段(V4)和基底动脉(BA)的行程、管径、重要分支、变异和与后8对脑神经根的关系.[结果]左右VA粗细明显不同(直径相差1.00 mm以上)11例,VA弯曲移位6例,移位的椎动脉可压迫7~11对脑神经.大脑后动脉(PCA)为BA 的终支,左右PCA近端有时粗细不等.细的一侧有粗大的后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左右有明显差别的5例.[结论]VA和BA主要分支的变异在影像诊断、脑血管和脑神经外科上有重要意义.【总页数】4页(P183-186)【作者】卢云;张奎启;王福【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1级,辽宁,大连,116027;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基础学教研室,辽宁,大连,116027;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基础学教研室,辽宁,大连,116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1【相关文献】1.股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与股动脉闭塞动静脉架桥术的临床应用 [J], 苏宝库;黄大伟;肖颖;宋东;郝学伦;张树才;李伟;王立重2.脑反射治疗仪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李明3.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何兴芳4.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在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J], 赵斌;张青青5.神经内镜脑室应用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J], 李俊;牛光明;秦尚振;李监松;马廉亭;徐国政;龚杰;李爱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 动脉系吻合形成封闭的 七边形血管环。
意义
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 侧枝循环最充分的供血 来源。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组成
前交通动脉 双侧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分叉部 双侧后交通动脉 双侧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顶端
基底动脉分支走行
1. 小脑下前动脉:自基底动脉起 始端发出,经展、面、前庭蜗 神经的复侧达小脑下面,供应 小脑下部的前份。
2. 迷路动脉(内听动脉):伴随 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进入内耳 道,供应内耳迷路。
3. 脑桥动脉:为一些细小的分支, 供应脑桥基地部。
4. 小脑上动脉:在近基底动脉的 末端处发出,绕大脑脚向后, 供应小脑上部
5. 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 末分支,绕大脑脚向后,沿海 马旁回的钩转至颞叶和枕叶的 内侧面,皮质支分布于颞叶的 内侧面、底面及枕叶。大脑后 动脉起始部与小脑上动脉根部 之间夹有动眼神经,当颅内压 增高时,海马旁回的钩可移至 小脑幕切迹下方,使大脑后动 脉向下移位,压迫并牵拉动眼 神经,从而导致动眼神经麻痹。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动脉的两个系统来源
➢颈内动脉系
端脑前2/3 间脑的前部
➢椎基底动脉系
端脑后1/3 间脑后部 脑干、小脑
椎-基底动脉系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
发自锁骨下动脉,
穿第6至第1颈椎
横突孔,经枕骨
大孔入颅后,左
右椎动脉渐靠近,
多在脑桥与Hale Waihona Puke 髓椎动脉交界处合成一条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椎动脉主要分支:
1. 脊髓前、后动脉:
2. 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
的最大分支,在平橄榄下 端附近发出,向后外行经 延髓与小脑扁桃体之间, 分支分布于小脑下面的后 部和延髓后外侧部,该动 脉行程弯曲,易形成栓塞
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
行至脑桥上缘,分成左 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末 支。
其它主要分支:小脑前 下动脉、小脑上动脉、 脑桥动脉、迷路动脉等。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