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生入学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小学生入学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摘要:针对当前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儿童入学后出现环境适应不良、学习技能欠缺、身心健康欠佳、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深入探究原因,试图从家长教育方式、学生个人特质,教育环境三方面着手,通过幼儿教师、家长和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共同努力,从不同侧面提高小学生入学的适应性。
关键词:小学生;入学;适应性;策略
儿童年满6周岁就可以进入小学学习,这是中国的教育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要求。进入小学后,很多儿童就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因环境的陌生而感到不安、孤独、焦虑,严重的还会呈现躯体化现象,如:一上学便头疼、恶心、尿频。这种状态会降低孩子的学校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进而影响了孩子是身心发展。小学入学适应性问题,试图从家长教育方式、学生个人特质,教育环境三方面着手,应在幼儿园教师、家长和低年级教师三方面对小学生入学适应的足够重视,创造条件让孩子走进小学校园之始,能尽快接受新环境,融入新群体,为学校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孩子今后一生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生入学适应性的内涵
在对“适应”这个概念进行界定时,国内学者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取得与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1]
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组织系统、群体或文化经济因素的变化中,其生存功能、发展目标相应变化的能力。” [2]
我们认为,在对“入学适应性”进行界定时,既应反映一般适应性的本质特征,又要符合儿童的切身特点。基于此种考虑,我们认为,小学入学适应性是指儿童在
进入学校生活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生活条件(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变化,主动作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自身和生活学习环境相平衡并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基本类型
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是指儿童在进入学校生活学习过程中,不能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积极有效地进行身心调整,从而导致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达不到应有发展状态的干扰现象。根据适应的内容把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一)环境适应不良型
由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儿童生活的一大转变。对儿童来说,学校校园、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教育方式,一切都是陌生的。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作息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多数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而且还不能自己照料自己日常生活,包括按时吃饭,喝水,上厕所,整理书包,打扫卫生等,与能力强的孩子相比较而言,就显的过于自卑,很自然地会产生孤独、无助、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二)学习技能欠缺型
部分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听老师讲课、没有基本的阅读能力、没有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不会学习的学生。他们无论在听讲、做作业、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应考等方面总是不能得心应手,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效果,这些儿童在起点上的差距将被逐渐扩大,比其他人更可能发展成为学校中的学业落后者或问题儿童。这类学生由于没有良好愉快的学习经历,对学习没有兴趣,对未知领域没有好奇心,缺乏学习热情,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学习质量。
(三)身心健康欠佳型
部分学生本身身体素质低,经常生病,又因在学校生活学习因“技”不如人,会感到心理压力大,他们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家长教师通常也不能关注这些学生的真实感受,不给表达的机会,总是给予压制、命令,时间一长,这些学生的心理困扰会躯体化,感到体力不支、头昏脑涨、精力不足、思维迟钝等,
这类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再加上学习负担重,休息不充足,确实出现身体问题,从而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人际关系不良型
儿童入学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将成为他们学校生活的主要人际环境,但由于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很强的自我中心状态,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多儿童没有谦让、合作的意识,他们不善于与小伙伴商量,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很不利于儿童的社会性的发展。
三、小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的影响
结合学者们研究总结了有五种特质和孩子适应性的影响。分别是:
(1)外倾性:好交际、爱娱乐、感情丰富;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这类孩子天生的社交家,所以很容易适应陌生的学校环境。
(2)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烦恼、不安全感、自怜,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这类性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比较内敛,适应环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开放性:富于想象、寻求变化、自主;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这类孩子天生理智服从型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
(4)随和性:热心、信赖、乐于助人: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这类孩子的交往能力很强,很乐意接受上学,所以适应也很好!
(5)尽责性;有序、谨慎细心、自律对: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这类人比较严于律己,对自己要求严格,适应会有些压抑情绪,相对来说会慢些!
(二) 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1.早教≠提早书写运算画
现在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为大众所知,然而有人把早期智力开发的功能鼓吹到大变神童的程度,这违背了孩子的身体自身的发展。许多家长认为,在竞争激烈
的社会背景下,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都要求孩子学习拼音、汉字、英语、计算等知识,参加各种艺术训练班,家长与孩子一道忙得不亦乐乎。但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精神也会委靡不振,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还有的学者报告,在催早熟的领域恰恰会导致较为低下的发展水平,而且会使整体的发展发生紊乱 [3]。结果,孩子在不适当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对学习的被动和无奈态度。
2.家长包办制≈人造低能儿
凡事包办代替,尤其是简单的生活常识能力,比如说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孩子多吃一口饭,全家人乐的像中了彩票似得,拿孩子吃饭的事当做自己的重要事情来做,让孩子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出门怕宝宝走路总是担惊受怕,怕遇到坏人,怕摔倒,怕危险,必须得抱着或用车推才感觉是安全了,殊不知这样也把孩子的探索和感知世界的能力的给剥夺了;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比如幼儿园请家长一起观看孩子比赛系鞋带,可有些家长一面对孩子说“这很容易”,一面就替孩子把鞋带给系起来了。这种包办代替的结果: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溺爱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如小孩子喜欢小动物那样,爱不释手地把它抓在手里,揣在怀中,捏得紧紧的,塞得饱饱的,它们不会因饥饿寒冷而死,却会因太多的爱抚而窒息。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入学适应困难,将来社会适应也会困难。
(三)家长急功近利,幼儿园无法科学施教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应该注重幼儿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关注幼儿身体成长。在教育方式上,让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但家长对幼儿园的要求总是很具体,要为幼儿打好文化基础,要学会汉语拼音、要学会汉字、要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要背诵古诗词等,家长的这种急功近利的要求刻不容缓,通常是幼儿入园,就要看到孩子在这里学到知识。所以,幼儿教师不得不用大量的时间去教孩子识字、学拼音、学计算。如果幼儿在园里开心的生活了一天,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习交往、体验交往的愉快,这是家长不关注的,可能就意味着留不住幼儿。
幼儿园小学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幼儿入园不管是4岁还是5岁都要拿铅笔写字,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导致很多孩子握笔姿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