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30 人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 的熏陶。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 识。苏洵、苏轼、苏辙,时称“三苏”。苏轼一生遭受政 治磨难。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多方面 创作才能的大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 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 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 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 家”。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 (1) 通假字 • 至莫夜月明(莫,通“暮”。莫夜,即晚上)。
• 汝识之乎(识,通“志”。读zhì。识:知 ) 道。
(2)古今异义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 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 此世所以不传也 古:表缘故。今:表结果的连词。
• 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 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省略句,代作法。
磔磔于云霄间 省略句 有大石当于中流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判断句:
所在皆是也
或曰此鹳鹤也 则山下皆石穴罅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研习、思考
得名 由来
作者 态度
作者 依据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人 常 元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疑 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自以为得之矣
尾)微波入焉
(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代词,指石缝石洞.)
(从。介词)
搏
得
水石相搏 (击,打。动词) 得双石于潭上
森然欲搏人
(得到,Leabharlann Baidu到。动词)
(抓,扑。动词)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莫
(能够。助动词)
至莫夜月明
鼓
(通“暮”,日落的时候。名 如钟鼓不绝
词)故莫能知 ( 没 有 谁 。 否 定性无定指代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B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青,取之于蓝 C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家祭无忘告乃翁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与“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 相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得双石于潭上
(3)词类活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名词作状语)
事不目见耳闻
(名词作状语)
微风鼓浪
(名词作动词)
而此独以钟名
(名词作动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动词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
余 余韵徐歇 (剩余的。形容词) 余固笑而不信
云
水经云 (说。动词) 云霄间 (名词) 焉
(我。代词)
崆崆焉
自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
(一种乐器。名词) 微风鼓浪
词)
(振动。名词作动词)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 (这样。代词)
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
(送给。动词)
(5) 特殊句式
• 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
•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今以钟磬置于 水中 省略句 余固笑 之而不信也
1.与“项伯杀人,臣活之” 的“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 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得其实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 中而多窍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课文结构
游因——质疑
郦说 ——人常疑之 李说 ——余尤疑之
记 游历——解疑
看法 ——因声命名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游感——结论: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石钟山记》是一篇 考察性游记。文章通过记 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 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 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 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尤 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研习、思考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惜)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 的熏陶。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 识。苏洵、苏轼、苏辙,时称“三苏”。苏轼一生遭受政 治磨难。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多方面 创作才能的大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 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 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 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 家”。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 (1) 通假字 • 至莫夜月明(莫,通“暮”。莫夜,即晚上)。
• 汝识之乎(识,通“志”。读zhì。识:知 ) 道。
(2)古今异义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 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 此世所以不传也 古:表缘故。今:表结果的连词。
• 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 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省略句,代作法。
磔磔于云霄间 省略句 有大石当于中流 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判断句:
所在皆是也
或曰此鹳鹤也 则山下皆石穴罅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研习、思考
得名 由来
作者 态度
作者 依据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人 常 元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疑 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自以为得之矣
尾)微波入焉
(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代词,指石缝石洞.)
(从。介词)
搏
得
水石相搏 (击,打。动词) 得双石于潭上
森然欲搏人
(得到,Leabharlann Baidu到。动词)
(抓,扑。动词)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莫
(能够。助动词)
至莫夜月明
鼓
(通“暮”,日落的时候。名 如钟鼓不绝
词)故莫能知 ( 没 有 谁 。 否 定性无定指代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B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青,取之于蓝 C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家祭无忘告乃翁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与“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 相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得双石于潭上
(3)词类活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名词作状语)
事不目见耳闻
(名词作状语)
微风鼓浪
(名词作动词)
而此独以钟名
(名词作动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动词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
余 余韵徐歇 (剩余的。形容词) 余固笑而不信
云
水经云 (说。动词) 云霄间 (名词) 焉
(我。代词)
崆崆焉
自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
(一种乐器。名词) 微风鼓浪
词)
(振动。名词作动词)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 (这样。代词)
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
(送给。动词)
(5) 特殊句式
• 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
•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今以钟磬置于 水中 省略句 余固笑 之而不信也
1.与“项伯杀人,臣活之” 的“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 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得其实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 中而多窍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课文结构
游因——质疑
郦说 ——人常疑之 李说 ——余尤疑之
记 游历——解疑
看法 ——因声命名 方法 ——实地考察
事不目见耳闻, 游感——结论: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石钟山记》是一篇 考察性游记。文章通过记 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 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 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 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尤 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研习、思考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惜)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