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正三角形巧解几何问题
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四种技巧
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四种技巧在几何学中,全等三角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全等三角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理解并能够构造全等三角形,对于解决各种几何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四种技巧:利用公理:全等三角形的公理是: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公理可以用来构造全等三角形。
确定你需要构造的全等三角形的所有边长,然后根据这些边长画出两个三角形。
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将会完全相同。
利用角平分线:角平分线定理指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将对应的边分为两段,这两段与角的两边形成的两个小三角形是全等的。
通过这个定理,你可以通过一个角的平分线,构造出一个全等三角形。
利用中垂线:中垂线定理指出,一条中垂线将一个线段分为两段,这两段与线段的两端形成的两个小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个定理可以用来构造全等三角形。
确定你需要构造的全等三角形的所有边长,然后通过中垂线将这些边分为两段。
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利用平行线:平行线定理指出,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这个定理可以用来构造全等三角形。
确定你需要构造的全等三角形的所有边长,然后在两条平行线上画出对应的线段。
由于这些线段成比例,因此它们形成的两个小三角形是相似的。
如果这些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度相等,那么它们就是全等的。
以上就是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四种技巧。
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对于解决各种几何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已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对应边上的高也________;对应角平分线也________;对应边上的中线也________。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以下________判定。
已知三角形ABC全等三角形DEF,且AB=18cm,BC=20cm,CA=15cm,则DE=________cm,DF=________cm,EF=________cm.做衣服需要依据身体部位的大小来选择布料,而教学则需要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来选择教学方法。
中考数学压轴题重难点突破十 几何图形综合题 类型五利用三角函数解决与√2 ,√3,二分之一有关的问题
(3)Ⅰ)如图②,由(2)知△ADG∽△ACE, ∴DCGE=AADC= 22,∴DG= 22CE,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D=BC=8 2,AC= AB2+BC2=16, ∵AG= 22AD,∴AG= 22AD=8,
∵四边形 AFEG 是正方形, ∴∠AGE=90°,GE=AG=8, ∵C,G,E 三点共线, ∴CG= AC2-AG2= 162-82=8 3, ∴CE=CG-EG=8 3-8,
(1)解:如图①中,设 AC=CD=x. 在 Rt△ACB 中,AB=10,AC=x,BC=CD+BD=x+2, ∵AB2=AC2+BC2,∴102=x2+(x+2)2, 解得 x=6 或-8(舍弃), ∵12AC·BC=12AB·CE,
∴CE=61×08=254.
(2)证明:如图②中,作 DH⊥CF 于点 H. ∵∠ACD=∠AEC=∠DHC=90°, ∴∠ACE+∠CAE=90°,∵∠ACE+∠BCE=90°, ∴∠CAE=∠DCH,∴△ACE≌△CDH,∴AE=CH, 在 Rt△DHF 中,∵∠DHF=90°,∠F=30°, ∴HF=DF·cos 30°= 23DF, ∴CF=CH+FH=AE+ 23DF.
(3)AB=8 2,AG= 22AD,将正方形 AFEG 绕 A 逆时针方向旋转α(0°<α <360°),当 C,G,E 三点共线时,请直接写出 DG 的长度.
解:(1)∵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四边形 AFEG 是正方形, ∴∠AGE=∠D=90°,∠DAC=45°, ∴AAEG= 2,EG∥CD,
若题中已知一条边,常以这条边为直角边或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就会出现 2倍数量关系.
方法二:构造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 3,12倍数量关系)
解析几何法巧解三角形的范围问题
b
n+1+c
n+1=
b
n+c 2
n
+a1,
所以b n+1+c n+1-2a1=
1(b 2
n+c
n-2a1)=…=
21n(b 1+c 1-2a1)=0援
所以bn+cn=2a1援 淤
因为bn+1-cn+1=- 12(bn-cn),所以{bn-cn}是以b1-c1为首
蓸 蔀 项,-
1 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bn-cn=(b1-c1) -
2
2
姨3 援 解法2院如图1,以A B的中点为
原点O,直线A B为x轴建立平面直 角 坐 标 系 ,则 A(-1,0),B(1,0).
y C
A
B
-2 -1 O 1 x
设C(x,y)(y屹0),据题意,a=姨 3 b,
求 得 点 C 的 轨 迹 方 程 为(x +2)2+
图1
y2=3,S=
1 2
|A B||y|=|y|,易知x=-2时S取到最大值 姨
a1|yn|,故{Sn}为递增数列援
例4 (2016年咸阳市二模·理
16)如图5,在 吟A BC中,O是外 接 圆
的圆心,若OB·OC=- 1 ,A = 仔 ,则
2
3
B
吟A BC周长的最大值为_____援
解法1院设吟A BC外接圆的半径
A 仔 O3
a= 姨 3 C 图5
为R.由OB·OC=R2cos
b1>c
1,b 1+c 1=2a1,an+1=an,b n+1=
an+c n 2
几何法巧解三角形“三线”问题(两篇)2024
引言概述: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许多性质和定理。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三角形的“三线”问题。
通过几何方法解决三角形的“三线”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关系。
本文将以几何方法巧解三角形“三线”问题为主题,通过分析和推导,介绍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正文内容:1. 角平分线1.1 定义角平分线就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将角平分为两个相等角的直线。
1.2 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内部的一点,称为内心,且与三个角的顶点连线相交于三边的中点。
1.3 求解方法通过给定的三角形,我们可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简化求解。
首先,画出三角形的三边,然后利用直尺和圆规,将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画出,并延长到三边上。
连接三个角平分线的交点,就是三角形的内心。
2. 中位线2.1 定义中位线是指连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非对顶顶点的中点的直线。
2.2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交于一点,称为三角形的质心,且质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即三条中位线的交点是三角形重心。
2.3 求解方法同样地,通过给定的三角形,我们可以利用中位线的性质求解。
首先,根据给定的三角形,求出三个顶点的坐标,然后根据坐标计算出中位线的中点坐标,并连接这些中点。
通过求解三个中线的交点即可得到三角形的质心。
3. 垂心线3.1 定义垂心线是指从一个三角形的顶点作出垂直于对边的直线。
3.2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垂心线交于一点,称为三角形的垂心,且垂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3.3 求解方法在给定的三角形中,我们可以通过直尺和圆规画出垂心线的步骤。
首先,选取一个顶点,在对边上找一个点,使得与该顶点与对边上的点连线垂直。
然后,用圆规以该垂直线段为半径,画个弧与其他两条边交于两点,连接这两点与原始顶点,就得到了三条垂心线的交点。
4. 重心线4.1 定义重心线是指从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分别作出三角形的对边的中垂线,即垂直于对边的直线并且通过对边的中点。
4.2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重心线交于一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且重心到三边的距离与各边的长度成正比。
五年级数学能力提升巧解三角形轻松应对几何难题
五年级数学能力提升巧解三角形轻松应对几何难题提高数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掌握好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巧解三角形问题的方法,帮助五年级学生轻松应对几何难题。
一、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在开始解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图形,根据三边的长度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此外,根据角的大小又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对于每种类型的三角形,我们需要了解其特点和性质,以便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准确判断。
二、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题1. 等边三角形的解题技巧等边三角形是指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的三角形。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来简化计算,例如有以下题目:"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5cm,求三角形ABC的周长和面积。
"解题思路:由于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相等,所以三角形ABC的周长等于边长的三倍,即周长=5cm×3=15cm。
另外,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公式Area=s^2√3/4计算,其中s为边长,所以面积=5cm×5cm×√3/4=25√3/4 cm²。
2. 等腰三角形的解题技巧等腰三角形是指两条边的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简化计算,例如有以下题目:"已知等腰三角形DEF的底边DE的长度为6cm,高DF的长度为4cm,求等腰三角形DEF的面积。
"解题思路: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公式Area=1/2×底边长度×高计算。
所以面积=1/2×6cm×4cm=12cm²。
3. 使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度为90°的三角形。
在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即a²+b²=c²,其中a、b为两直角边的长度,c为斜边的长度。
构造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构造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所谓构造法就是根据题设条件或结论所具有的特征和性质,构造满足条件或结论的数学对象,并借助该对象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构造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
运用构造法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构造什么和怎么构造。
充分地挖掘题设与结论的内在联系,把问题与某个熟知的概念、公式、定理、图形联系起来,进行构造,往往能促使问题转化,使问题中原来蕴涵不清的关系和性质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恰当地构造数学模型,进而谋求解决题目的途径。
下面介绍几种数学中的构造法:一、构造方程构造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认真分析,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挖掘潜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因素,从而构造出方程,使问题解答巧妙、简洁、合理。
1、某些题目根据条件、仔细观察其特点,构造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求解,从而获得问题解决。
例1:如果关于x的方程ax+b=2(2x+7)+1有无数多个解,那么a、b的值分别是多少?解:原方程整理得(a-4)x=15-b∵此方程有无数多解,∴a-4=0且15-b=0分别解得a=4,b=152、有些问题,直接求解比较困难,但如果根据问题的特征,通过转化,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再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使问题得到解决。
此方法简明、功能独特,应用比较广泛,特别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3、有时可根据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特征,构造出方程组,从而可找到解题途径。
例3:已知3,5,2x,3y的平均数是4。
20,18,5x,-6y的平均数是1。
求的值。
分析:这道题考查了平均数概念,根据题目的特征构造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出x、y的值,再求出的值。
二、构造几何图形1、对于条件和结论之间联系较隐蔽问题,要善于发掘题设条件中的几何意义,可以通过构造适当的图形把其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构造出几何图形,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解决.增强问题的直观性,使问题的解答事半功倍。
巧解几何图形——边长比例与面积比例
巧解几何图形——边长比例与面积比例几何学是一门研究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等性质的学科,而边长比例与面积比例是几何学中常见的概念。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利用边长比例与面积比例来推导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本文将从几何图形的不同特点出发,探讨边长比例与面积比例的应用。
一、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其特点是其中一个角为90度。
在直角三角形中,边长比例与面积比例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考虑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比例。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假设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为c,那么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a² + b² = c²。
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比例,就可以通过这个关系式推导出其他边长的比例。
例如,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的比例为3:4,我们可以设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3x和4x,那么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得到(3x)² + (4x)² = c²。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斜边c的长度,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比例。
其次,我们来考虑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比例。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直角边的乘积再除以2。
假设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和b,那么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面积 = (a * b) / 2。
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比例,就可以通过这个关系式推导出面积的比例。
例如,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的比例为3:4,我们可以设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3x和4x,那么根据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面积的比例为(3x * 4x) / 2。
通过化简,我们可以得到面积的比例为6x²。
二、正方形和矩形正方形和矩形是几何学中常见的图形,它们的边长比例与面积比例也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考虑正方形的边长比例。
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所以它的边长比例始终为1:1。
这意味着无论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的四条边的长度始终相等。
构造直角三角形解代数最值问题
2020年第3期中学数学研究•51•综合上述探究,得出正确结论共有(2)(3)(4).点评:以上解题方法均是为了实现将双变元的不等式转化为单变元不等式,方法一、四利用构造新的函数来达到消元的目的,方法二、三则是利用构造新的变元,将两个旧的变元都换成新变元来表示,从而达到消元的目的.3.解法反思含参数的极值点偏移问题,在原有的两个变元冋严2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参数,故思路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想尽一切办法消去参数,从而转化成不含参数的问题去解决;或者以参数为媒介,构造出一个变元的新的函数.通过上述解法探究,可知用构造函数法求解极值点偏移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步:(1)求导,获得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情况,作出图像,由题意得知冋严2的范围(数学结合思想);(2)构造函数:①幻+%2>(<)2x0型的结论构造函数/'(%)-/(2%-x);②t=x2-x x,t=竺换元构造函数;久1③替换函数法构造函数;④对数平均不等式构造函数;(3)求导,限定范围,判断符号,获得不等式,证明得出结论.构造直角三角形解代数最值问题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225300)刘兴龙构造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可以根据问题的条件结构,构造出一个载体把所给的数学元素及其关系全面准确地载入,实现将已知问题转化的目的.此法新颖独特,对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转化等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解代数最值问题,供师生教学参考■例1设m、n、p是正数,且+n=p',求巴土2的最大值.p解:由已知条件知m、n、p均为正数,且rn2+n=p2,故可构造RtAABC如图1.在RtAABC中,sinA=—,cos4p(sinA+cos4)P二#sin(A+45°).而sin(A+45°)W1,二P #.故空土2的最大值为P评注:本题难度较大,用一般方法不易求解,且过程十分繁琐.于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将数转化为形,其构思精巧,令人耳目一新.例2求二次根式y=V%2-8%+25-Vx+1的最大值.解:如图2,将已知函数变形为y=y(4-X)2+323 -启+],作佃=4,在二同侧作CA丄AB于A且CA=丄于B且DB=3.在图2AB上取点P,令AP=x,易知PD=7(4-x)2+32,PC=W+1.由CD3:1PD-PC I可知y的最大值为CD=/(3-I)2+42= 275.由少血5“呦,得(阳):(旳)=1:3,解得PA=2.但AP与AP在4点异侧,与AP方向相反.所以%=-P'A=-2.即y取最大值时%的值为-2.评注:本题是一道数形结合的综合题,解题关键是应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及不等知识,通过构造•52•中学数学研究2020年第3期直角三角形,使代数问题得以转化,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例3已知实数a,6满足条件a>0,6>0,且a+b=4,求代数式+1+/>2+4的最小值.解:因为两个根号内都是岂p 平方和的形式,所以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如图3,作/AE丄丄AB,P是线段AP上的一个动点,设=4,AP=a,BP=b,AE=1,BD=2.过点E作EE丄于F,图3连接DE.根据勾股定理得PE=Va+1,PD=后+4.所以7a2+1+后+4=PE+PDMDE =^32+42=5.故+1+Vb2+4的最小值是5.评注:有些代数题,用代数方法很难解决,但如果抓住“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赋“数”以“形”意,把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构造直角三角形.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可使已知和结论间的关系变得更明确、更形象,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例4求二次根式//+4+7(12-%)2+9的最小值.解:构造直角三角形2UPP和ADCP,使CP+ BP=12丄BC,CD丄BC,AB=2,CD=3.并设BP=力,则PC=12-x,由图44得AP+PD=囲+4+27(12-^)2+9,显然,当仲直+PD=AD时为最小值.为此,延长DC至E,使CE=连结AE.在直角三角形ADE中,AP+PD=AD=7122+52=13,故J/+4+最小值为13.评注:因为W+4、丿(12-%)2+9均与直角三角形的边相关联,故设想用勾股定理解之.又考虑到力与(12-%)之和为12,为此将这两线段放置在同一条线段上,构造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4).然后通过变形,合二为一,使问题得以转化.综上所述,构造直角三角形求代数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其关键在于要从问题的背景出发,根据题设的结构特征,构造出相应的图形求解,有助于培养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能力.并且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美,实现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转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解题水平大有益处•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能直观发现解题捷径,而且能避免大量的计算和复杂的推理,大大简化解题过程,因此,在平常解题过程中,要多给学生渗透这种思想方法,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和速度,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利用“同解方程”简化解析几何的运算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解析几何是指借助笛卡尔坐标系,利用方程来研究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和性质的一门几何学分支•高中阶段所学曲线都是用方程来表示的,曲线上所有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即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本文重点关注利用“同解方程”以减少解析几何的运算量.(226600)潘新峰—、同解原理原理:已知二次函数/(%)=a^2+b A x+C[、g(力)=a2x2+b2x+c2,若f(x1)=/(x2)=0且g(衍)=g(x2)=0,其中%#%2,则存在入e R且A MO,使得a】=Xa2^b1=Xb2^c1=Ac2-证明:因为g(%)=a2x2+b2x+c2,若/(冋)= /(%2)=0且g(%i)=g(%)=0,所以根据因式分解。
数三角形个数的巧妙方法
数三角形个数的巧妙方法数三角形个数的巧妙方法三角形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它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计算机图形学、统计学、数据挖掘等领域中,经常需要对三角形进行计数。
本文将介绍一种巧妙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三角形个数。
一、问题描述假设有一个n个点的平面图(n>3),其中任意三点不共线,求该平面图中包含多少个三角形。
二、解决思路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考虑一个简单的情况:如何在一个正方形网格中找到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1. 遍历网格首先,我们可以遍历整个网格,找到所有可能存在直角三角形的点。
具体地说,我们从左上角开始遍历每一个格子,在每个格子里判断是否存在直角顶点。
如果存在,则记录该顶点所在的行和列。
2. 构造直角三角形接下来,我们根据记录下来的顶点坐标构造直角三角形。
具体地说,在每个记录下来的顶点处向右和向下各找一个顶点,并判断是否构成直角三角形。
如果是,则将其计入结果中。
3. 计算结果最后,统计所有的直角三角形个数即可。
以上方法可以解决正方形网格中直角三角形的计数问题。
但是,对于一般的平面图,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加通用的方法。
3. 利用计数公式事实上,我们可以利用组合数学中的计数公式来解决该问题。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根据平面图中点的个数和边的条数来计算三角形个数。
首先,我们知道n个点之间最多存在n(n-1)/2条边。
因为每个点都可以与其他n-1个点相连,但是由于重复计算和自环等原因,实际上只会有n(n-1)/2条边。
其次,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来说,它必须由三条不同的边组成。
因此,在所有可能存在的三条边中选择任意三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概率为C(n,3) / C(n(n-1)/2,3),其中C(m,n)表示从m个元素中选择n个元素的组合数。
最后,根据乘法原理将所有可能存在的三角形概率相加即可得到答案。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将上述概率乘以总共可能存在的三角形数量C(n,3),得到最终结果为C(n,3) * C(n(n-1)/2,3)。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巧解高中数学题例析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巧解高中数学题例析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形式,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且更加灵活地使用各种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高中数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下面通过几个高中数学题例来具体分析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巧解的方法。
例一:已知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s,点P在AB上,Q在BC上,PR=QB=s/3,则△PQR 的面积为多少?解析:首先我们可以将已知的情况用图形表示出来,画出正三角形ABC和点P、Q,并连接PQ。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给出的条件进行分析,发现△PQR实际上是一个梯形,因为PR 和QB是平行的,并且分别等于s/3。
我们可以通过求解梯形的面积来得到△PQR的面积。
由于梯形的面积公式为(S1+S2)×h/2,其中S1和S2分别为上底和下底的长度,h为梯形的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求解出S1、S2和h的值,然后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最终得到△PQR的面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图形,然后通过图形的性质和几何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在高中数学中经常用到,对于解决各种几何问题都有一定的帮助。
例二:已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则y=f(x-1)的图像与y=f(x)的图像有怎样的关系?解析:这个问题涉及到函数图像的平移和对称性质,我们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
我们可以先分析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出当(x,y)在y=f(x)的图像上时,(-x,y)也在上面。
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y=f(x-1)的图像,因为函数中x-1的变化,导致了图像在x轴上的平移,我们可以得出当(x,y)在y=f(x)的图像上时,(x-1,y)在y=f(x-1)的图像上。
也就是说,y=f(x-1)的图像相对于y=f(x)的图像向右平移了1个单位。
构造图形,以形解数
角的角平 分 线 得15
°角,再 由 角 平 分 线 性 质 求 边 的 关
系,进而求解;解 法 3 是 利 用45
°与30
°的 差 是15
°,使 问
题转化为线段的 比 而 获 解;解 法 4 是 利 用75
°与60
°的
差是15
°,通过构造直 角 三 角 形 来 求 解;解 法 5 是 利 用
67
直观、化繁为 简、简 捷 实 用”的 巨 大 优 越 性,值 得 参 考
与学习 [3].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运用构造图 形 法 解 决
究,
2012(
2):
67
G
68.
[
构 造 几 何 图 形,解 决 代 数 问 题 [
中 学 数 学,
2]李国峰 .
J].
2020(
8):
49.
[
构造几何图形 妙解代数问题[
路开阔,摆 脱 了 仅 对 “数”与 “式”进 行 变 形 的 束 缚,在
全面深 入 观 察、合 理 联 想 的 基 础 上,构 造 了 边 长 为
a+x,
b+y,
c+z(都等于 k)的等边三角 形,又 从 结 论
联想到面积公式,得到了一种新颖的证明方法 .
与证法
1 相比较,证法 2 显然更简捷 .
a+x)(
b+y)(
c+z)
入手,经过恒 等 变 形 和 适 当 缩 放,即 可 得 到 欲 证 的 不
等式 .
证法 1 是站在代数 的 角 度 思 考,采 用 综 合 法 来 证
明.
但是这种方法的缺陷也较明显,主要表现在思路 不
易畅通,较难 看 出 或 建 立 已 知 与 未 知 的 联 系,如 果 缺
数学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思维方法和技巧
数学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思维方法和技巧在数学学习中,几何问题一直是学生们普遍认为复杂和难以掌握的领域之一。
然而,几何问题也有一些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解决这些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数学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思维方法和技巧。
1. 利用图形特征解题几何问题的第一步通常是仔细观察所给图形并发现其特征。
例如,变换形状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相似三角形或共圆性等特征,通过利用这些特征来解题。
另外,我们还可以关注到对称性、平行性和垂直性等概念,从而推导出几何关系。
2. 运用等式和角度关系数学中的等式和角度关系在几何问题中也非常重要。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推导出其他角的大小,或者通过平行线和交角的性质来得到所需的角度。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等式和角度关系,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
3. 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有些几何问题可能过于复杂,我们可以考虑将其转化为代数问题来求解。
这需要我们建立一些方程或不等式,将图形上的几何关系转化为代数表达式。
通过解这些方程或不等式,我们可以得到几何问题的解。
4. 合理利用辅助线或构造在解决一些特殊的几何问题时,合理利用辅助线或构造可以大大简化问题。
通过在图形中加入合适的辅助线或构造新的图形,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几何关系。
这些新的几何关系常常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
5. 利用相似性解决比例问题在几何问题中,比例问题是非常常见的。
当我们遇到比例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相似性来解决。
通过观察图形的特征,我们可以找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建立相应的比例关系。
通过求解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得到几何问题的解。
6. 利用三角函数解决三角形问题在涉及三角形的几何问题中,我们可以运用三角函数来解决。
通过使用正弦、余弦和正切等三角函数,我们可以计算三角形的各个边长或角度,并求解复杂的几何关系。
总结起来,数学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思维方法和技巧包括利用图形特征、等式和角度关系、代数转化、辅助线和构造、相似性和三角函数等。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解题例析
构造三角形中位线解题例析作者:高贤莲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3年第08期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通过添加三角形的中位线来解决几何证明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解答某些与中点有关的几何说理题时,若能根据题意巧妙地作出中位线,就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几道题予以说明,以供参考.【例1】如图1所示,在△ABC中,∠B=2∠C, AD是三角形的高,点M是边BC的中点,求证:DM=12AB.解析:取AC的中点E,连接ME,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ME∥AB,ME=12AB,所以∠EMC=∠B,又因为∠B=2∠C,所以∠EMC=2∠C,已知AD⊥BC,所以DE=12AC=EC,∠EDM=∠C=∠DEM,所以DM=ME,易得DM=12AB.【例2】如图2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 AD+BC=AB, M是CD的中点,求证:AM⊥BM.分析:证法一:取AB的中点N,连接MN,由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易得NM=12(AD+BC),又已知AD+BC=AB,所以MN=12AB=AN=BN,可得AM⊥BM.证法二:延长AM交BC的延长线于P点,∵AD∥BC,∴∠D=∠DCP,∠DAP=∠P,又∵M为CD中点,∴DM=CM,∴△ADM≌△PCM(AAS),∴AM=PM,AD=PC,又∵AB=AD+BC,∴AB=PC+BC=PB,所以AM⊥BM(利用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图4【例3】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AC=BD,M,N分别是AB,CD的中点,MN分别交BD,AC于点E,F,试说明OE=OF.证法一:取BC的中点P,连接PM、PN,∵M是AB的中点,∴PM是△ABC的中位线,∴PM∥AC且PM=12AC,∴∠PMN=∠OFE.同理可证,PN∥BD, PN=12BD,∴∠PNM=∠OEF,又∵AC=BD,∴PM=PN,∴∠PMN=∠PNM,∴∠OFE=∠OEF,可证OE=OF.证明二:取AD的中点P,连接PM, PN,∵M是AD的中点,∴PM是△ABD的中位线,∴PM∥BD且PM=12BD,∴∠PMN=∠OEF,同理可证,PN∥AC, PN=12AC,∴∠PNM=∠OFE,又∵AC=BD,∴PM=PN,∴∠PMN=∠PNM,∴∠OFE=∠OEF,可证OE=OF.总之,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定理.它是一个遇到中点,必须联想到的重要定理,但是在解题时,往往只知道一个中点,而另一个中点就需要同学们根据题目的特点自己去寻找.关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这部分知识在初二几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梯形中位线》、《平行等分线段定理》、《相似形》等的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学好中位线定理很重要,特别是如何正确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求学生要善于觉察图形的有关定理的基本图形.涉及中点问题联想到有关定理,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责任编辑黄春香)。
构全等三角形巧解几何问题
即 a1 =.
当 n1 , = 时 分式方程
增根 .
X- J -
求 出含 n的式子表 示方程 的解 , 代人 的值
就可求出 0 的值.
解 :。 . - — + —
X-3 J- - " X
由以上几例 可以看 出 ,解 决这类 问题 时 ,
=, 5
先求 出关 于某个 字母 的表达式 ,再借助增根 , 就可求 出这个 字母的值 .
所 以AA D为等腰三角形 , B 再取 A B的中 点 E,连 D . 据等腰 三角形 的性质 ,得到 E 根
D A . B = A = c, = , D B E3 B 由 E B B /l /2 B = D, _
二
得到 AB AB C 肌 D ,
根据全等三角形 的对应 角相等的性质 , 得
分 析 : 要证 B = C 可把 C D 2 E, E延长 一倍
( 或取 B D的中点 ) 延 长 C B . E、A交于 点 F 因 ,
为B E平分 /C F B B ,E上C ,所 以AB F为等 F C
腰 三 角形.根据 等腰 三 角形 的性质 得 到 C = E E , C - C 再 由/B = A = 0 . = F 即 F 2 E, AD /C F 9 。AB
到 /B D /B D 9 。即 AC上 C C = E = 0, B .
例 2 如图 2 ,在等腰 R AAB t C中 , = 厶4
9 。 B的平分 线交 Ac于 D,过 点 c作 B 0, D
的垂线交 B D的延长线于 E, 试说 明 :D 2 E B =C .
F
/
C
分 析 : 要 证 B = G, F C 只要 能构 造 以 B 、 F
解析几何法巧解三角形的范围问题
解析几何法巧解三角形的范围问题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中,关于直线的斜率或纵截距的取值范围,关于圆锥曲线的离心率、长轴长(或实轴长)、短轴长(或虚轴长)等有关参量的取值范围,是解析几何高考命题以及备考复习的重点问题。
对此,一般情况下的解题思路,首先寻觅出(或直接利用)相关的不等式,进而通过这一不等式的演变解出有关变量的取值范围。
在这里,我们对寻觅所给问题中相关不等式的主要途径和策略作以研讨。
一、“题设条件中的不等式关系”之运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对于题设条件中明朗或隐蔽的不等关系,既可作为推导或求解的条件而增加难度,也可作为探索或寻觅范围的切入点而提供方便。
在解决范围问题时,不失时机的利用明显的不等关系或发掘隐匿的不等式,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环节.例1、已知双曲线中心在原点,右顶点为A(1,0),点P、Q在双曲线右支上,点M(m,0)到直线AP的距离为1.(1)若直线AP的斜率为k,且,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当时,△APQ的内心恰好是点M,求此双曲线方程.分析:对于(1),已知直线AP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要求m的取值范围,首先需要导出k与m的关系式;对于(2),则要利用三角形内心的性质,三角形内心到三边距离相等;三角形内心与任一顶点的连线为相应的角的平分线;三角形面积等于半周长与内切圆半径之积等.至于运用哪一性质,还要视题设条件的具体情况来定夺.解:(1)由已知设直线AP的方程为y=k(x-1),即kx-y-k=0∵点M到直线AP的距离为1∴①∵∴,解得或∴所求m的取值范围为.(2)根据已知条件设双曲线方程为当时,点M的坐标为().∵A(1,0),,∵点M到直线AP的距离为1,∴△APQ的内切圆半径r=1,∴∠PAM=45°。
(完整版)三角形中几何计算、解三角形实际应用举例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解三角形的实质应用举例1.仰角和俯角在视野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野在水平线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的角叫俯角 (如图① ).2.方向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 B 点的方向角为α(如图② ).3.方向角相关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图③ )(1)北偏东α°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抵达目标方向.(2)北偏西α°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α°抵达目标方向.(3)南偏西等其余方向角近似.【思虑研究】 1.仰角、俯角、方向角有什么差别?以平面几何图形为背景,求解相关长度、角度、面积、最值和优化等问题,往常是转变到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加以解决.在解决某些详细问题时,常先引入变量 (如边长、角度等 ),而后把要解的三角形的边或角用所设变量表示出来,再利用正、余弦定理列出方程,解之.以平面几何图形为背景,求解相关长度、角度、面积、最值和优化等问题,往常是转变到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加以解决.在解决某些详细问题时,常先引入变量 (如边长、角度等 ),而后把要解的三角形的边或角用所设变量表示出来,再利用正、余弦定理列出方程,解之.如右图, D 是直角△ ABC 斜边 BC 上一点, AB=AD,记∠ CAD=,∠ ABC=β.(1)证明: sin+cos 2β=0;(2)若 AC= 3 DC,求β的值.【变式训练】 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 AD⊥ CD,AD =10,AB=14,∠ BDA= 60°,∠ BCD= 135°,则 BC 的长为________.求距离问题要注意:(1)选定或确立要创立的三角形,要第一确立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余量已知则直接解;如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立三角形中求解.(2)确立用正弦定理仍是余弦定理,假如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例题 2.如下图,甲船由A岛出发向北偏东45°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航行,速度为15 2海里 /小时,在甲船从 A 岛出发的同时,乙船从 A 岛正南 40 海里处的 B 岛1出发,朝北偏东θtanθ=2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航行,速度为10 5海里 /小时.(1)求出发后 3 小时两船相距多少海里?(2)求两船出发后多长时间距离近来?近来距离为多少海里?丈量高度问题一般是利用地面上的观察点,经过丈量仰角、俯角等数据计算物体的高度,这种问题一般用到立体几何知识,先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变为平面几何问题,再经过解三角形加以解决.例题 3,如图,丈量河对岸的塔形建筑 AB,A 为塔的顶端, B 为塔的底端,河两岸的地面上随意一点与塔底端 B 处在同一海拔水平面上,现给你一架测角仪 (能够丈量仰角、俯角和视角 ),再给你一把尺子 (能够丈量地面上两点间距离 ),图中给出的是在一侧河岸地面 C 点测得仰角∠ ACB=,请设计一种丈量塔建筑高度 AB 的方法 (此中测角仪支架高度忽视不计,计算结果可用丈量数据所设字母表示 ).【变式训练】3. A、B 是海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在A 点测得山顶C 的仰角为 45°,∠ BAD=120°,又在 B 点测得∠ ABD=45°,此中 D 是点 C 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 CD.丈量角度问题也就是经过解三角形求角问题,求角问题能够转变为求该角的函数值.假如是用余弦定理求得该角的余弦,该角简单确立,假如用正弦定理求得该角的正弦,就需要议论解的状况了.例题 4,在海岸A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处(3-1) n mile的 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 A 处北偏西 75°的方向,距离 A 处 2 n mile 的 C 处的缉私船受命以 10 3 n mile/h 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 10 nmile/h 的速度从 B 处向北偏东 30°方向逃跑,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变式训练】 4.如下图,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 105°方向的 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抵达 2 处时,A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 B2处,此时两船相距 10 2海里,问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1.解三角形的一般步骤(1)剖析题意,正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特别要理解应用题中的相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仰角、俯角、方向角等.(2)依据题意画出表示图.(3)将需求解的问题归纳到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经过合理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相关知识正确求解.演算过程中,要算法精练,计算正确,并作答.(4)查验解出的答案能否拥有实质意义,对解进行弃取.2.解斜三角形实质应用举例(1)常有几种题型丈量距离问题、丈量高度问题、丈量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2)解题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要注意仰角、俯角、方向角等名词,并能正确地找出这些角;②要注意将平面几何中的性质、定理与正、余弦定理联合起来,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才能顺利解决.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与丈量、几何计算相关的实质问题是高考的热门,一般以解答题的形式考察,主要考察计算能力和剖析问题、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常与解三角形的知识及三角恒等变换综合考察.1.(2012 ·江西卷 )E,F 是等腰直角△ ABC 斜边 AB 上的三平分点,则tan∠ECF= ()16233A.27B.3C. 3D.42.(2012 ·陕西卷 )如图, A,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 3 )海里的两个观察点,现位于 A 点北偏东 45°, B 点北偏西 60°的 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 B 点南偏西 60°且与 B 点相距 20 3 海里的C点的营救船立刻前去营救,其航行速度为 30 海里 / 时,该营救船抵达 D 点需要多长时间?。
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一类几何问题
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一类几何问题教案设计思路:本节课因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解题能力了解的不够深入.故此,本课设计了三个教学方向,三个教学开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方向展开教学.因考虑到对一道“好题”来说.三个方向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有探讨、交流的价值与必要.故此本节课在此都略有涉及.希望对部分教师,特别是对年轻教师能有一点借鉴.能引发一点思考.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类型;掌握一种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初步学习一些改编习题的方法与技巧.2.经历改编试题,寻找解题思路,探究解题方法,总结发现解题规律的学习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逐步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并注意把所学方法纳入已有方法体系中.3.体验探究发现知识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教学难点:添加辅助线,探求、寻找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一、对全等三角形的再认识引例:如图,原来是一块三角形的教具,不小心小明把它摔成了三块,如果让你带其中的一块去厂家配一块和它完全一样的,你会带那一块?为什么?从实际问题出发,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 A S,A S A,A A S,S S S,H L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三角形全等问题的研究,我们决不仅限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下面的几道数学题的解答,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类型.掌握一种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通过对这些题的解法探究,锻炼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能力.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一).层层深入,改编试题1.已知:如图,线段AB,CD相交于点O,且OA=OB,OC=OD.求证:△AOC≌△BOD.这道题比较简单.是“显性全等题”.直观感受模型ABC DOODCBADC2. 增加一个难度,更上一层楼已知:如图,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OA=OB ,OC=OD. 求证:(1)AC=BD(2)A C∥B D(3)∠CAD+∠ADB= 180° 本题没有明确说明证全等,是一道“隐性全等题”.3.再增加一个难度,再攀新高峰已知:如图,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OA=OB ,OC=OD.分别以AC,AD 为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EC 和△AFD, 连接EF,猜想EF 与AB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正确.分析:图形又复杂了,猜想EF 与AB 的数量关系,如何猜想?如何证明猜想正确?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再同学交流, 总结:本次改造,难度加大,但仍然是一道“隐性全等题”.只是隐得更深,在众多的三角形中需要先判断出哪两个三角形全等,再找条件证明.以上改编的三题:是由一道简单的基础题一步步改造,添枝加叶而来. 一道显性,两道隐性,下面该是什么类型了呢? (二).深入探究,建立模型4.以ABC ∆的两边AB 、AC 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 ABD ∆和等腰Rt ACE ∆,连接DE ,M 是BC 的中点.探究:AM 与DE 的数量关系.(1)如图1: 当ABC ∆为直角三角形时, 线段AM 与DE 的数量关系是 ;(2)将图1中的等腰Rt ABD ∆绕点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θ(0<θ<90)后,如图2所示,(1)问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E图1E(1)(2)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同学先独立思考.再同学交流.师引导:改变后,两个三角形不再全等,怎么办?先猜,再量,最后证明,如何证?“长变短,短变长”.把AM延长一倍,构造“8”字全等.解:(1)12 AM DE=(2)结论仍然成立.证明:如图,延长AM至G,使GM=AM,连结GC.∵GM=AM,BM=CB,∠BMA=∠CMG ,∴△AMB≌△GMC(SAS).∴AB=CG, ∠1=∠G,∴AB // CG,∴∠1+∠2+∠4=180°,∵∠BAD+∠CAE=180° ,∴∠1+∠2+∠3=180°∴∠3=∠4,∵AB=CG,AB=AD,∴CG=AD在△ADE与△GAC中∵CG=AD ,∠3=∠4,AE=AC,∴△ADE≌△GAC(SAS).∴DE=AG,∴12 AM DE=分析:上面题目的全等三角形没有出现,我们就构造了一对全等三角形.这种题目为全等的最高境界.称为构造形全等.那么如何构造?挖掘已知,找关键条件.此题我们如果以“M是BC的中点”为突破口.我们就会想到倍长中线. 即得到解题模型(或规律):见中点,倍长中线,构造“8”字全等.如果我们以:“等腰Rt ABD∆和等腰Rt ACE∆”,这一条件为解题突破口.即有同一端点的等线段,就是下面的构造全等的方法了:AGBB BB通过旋转变换,构造“旋转全等”.再利用中位线,解决问题.此环节根据课堂上体现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教学.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强.在此处进行重点解法探究,交流.如果难度过大.就只要求学生掌握“见中点,倍长中线,构造“8”字全等”这一解题方法.并进行下面的巩固新知,提高能力训练.三.巩固新知.提高能力5.已知: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E 为AC 边上一点,BE 与AD 交于F ,若AE=EF. 求证:AC=BF.证明1:延长AD 到G 使GD=DA ,联结BG ,∵AD 为BC 边 上的中线, ∴BD=DC ∵∠1=∠2∴△BDG ≌△CDA(SAS) ∴ BG=AC,∠G=∠3 ∵AE=EF.∴∠4=∠3,∴∠4=∠G, ∵∠4=∠BFG, ∴∠BFG =∠G, ∴ BG=BF, ∵ BG=AC, ∴AC=BF.证明2:延长AD 到G 使GD=DF ,联结CG ,∵AD 为BC 边上的中线,∴BD=DC ∵∠1=∠2∴△BDF ≌△CDG(SAS)∴ BF=CG,∠G=∠BFD,∵AE=EF.∴∠4=∠3, ∵∠4=∠BFD, ∴∠3 =∠G, ∴ CG=AC, ∵ BF=CG, ∴AC=BF.教师引导学生:如果你做出来了,请把你的做法与同桌交流,并努力使人家听懂,在交流的过程中让思路更清晰.当我们做一道几何题时,题中条件有“中点”,又不能直接作出,我们就要考虑做辅助线了,辅助线如何做?我们不妨试一试“见中点倍长中线,构造8字全等”此处,如果学生掌握了上面的方法,很快做出来,就把此题进行如下改编: 改编1 (条件结论互换)已知: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E 为AC 边上一点,BE 与AD 交于F ,若AC=BF.求证: AE=EF.改编2 (条件与另一结论互换)已知:在△ABC 中,AE=EF.E 为AC 边上一点,BE 与AD 交于F ,若AC=BF.求证: BD=DC.改编3 (改变一个条件) 在Rt △ABC 中,∠BAC =90°,点D 是BC 边中点,过D 作射线交AB 于E ,交CA 延长线于F ,请猜想∠F 等于多少度时,BE=CF ,并说明理由.以上我们做了几道题.总结一下今天的收获.四.小结:1.常见全等题显性全等、隐性全等、构造全等构造全等2.做完一道题,我们要站一站、停一停、想一想:(1)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有没有规律或方法该记下来?(“见中点倍长中线,构造8字形全等三角形”)(2)还可以怎样解?(旋转变换构造旋转全等.)养成“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题归一”.“多解归一”习惯.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得到锻炼.(3)此题可不可以改造?(试一试)或改变一下条件,或改变一下结论.或条件变结论,或结论变条件.或改变一下图形的形状.(本节课一题是改变的图形的形状.二题是改编的条件与结论).有时一道好题就如同某种蘑菇,它们很多时候都成串生长.当我们找到一个以后,还要再四处看看,很可能在很近的地方又能找到更多.有更到的惊喜.(4)做完一道题同桌说一说,口述一遍解题思路和方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记住: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锻炼自己.五.作业:上面哪个环节没完成,就把哪个问题留做作业.2012.1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正三角形巧解几何问题.
构造正三角形巧解几何问题
余凤冈
例1. 如图1,已知在△ABC中,AB=AC,∠BAC=80°,P为△ABC内一点,∠
PBC=10°,∠ACP=20°,求∠APB的度数。
图1
解:如图1,在△ABC的BC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BCD,连结AD
在△DBA和△CBP中
∠DBA=∠DBC-∠ABC
=60°-50°
=10°
因为∠CBP=10°
所以∠DBA=∠CBP,
因为∠BCP=∠ACB-∠ACP
=50°-20°
=30°
BDC
平分∠ DA显然.
所以,BDA=∠BCP所以∠BC
=因为 BD
)(ASA △DBA≌△CBP所以,=BPBA ABP是等腰三角形。
即△
所以
评注:考虑到作等边三角形后形成∠DBA=60°-50°=10°为证全等创造条件是本题的关键。
例2. 如图2,已知在△ABC中,AB=AC,∠BAC=100°,延长AB到D,设AD=BC,连接DC,求∠ACD的度数。
图2
AE
,连结BCE的外侧作等边三角形BC的ABC,在△2解:如图
在△ACE和△CAD中,
因为∠ABC=∠ACB
∠ACE=∠ACB+∠BCE
=40°+60°
=100°
所以∠ACE=∠CAD
因为 AC=CA,CE=BC=AD 所以△ACE≌△CAD(SAS)故∠CEA=∠D
因为 AE平分∠BEC,
有
所以∠D=30°
∠ACD=180°-∠DAC-∠D
=180°-100°-30°
=50°
例3. 如图3,已知在△ABC中,AB=AC,∠BAC=20°,在AB上取AD=BC,求的度数。
ACD∠.
图3
解:在△ABC的BC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BCE,连结AE。
在△ACD和△CAE中,
ABC∠
∠ACE=∠ACB-∠ECB
=80°-60°
=20°
所以∠CAD=∠ACE=20°
AC=CA,AD=BC=CE,
所以△ACD≌△CAE(SAS)
因为 AE平分∠BAC,
,所以
10°。
∠ ACD=∠CAE=所以例4. 如图4,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D=12°,∠DBC=36°,∠ACB=48°,的度数。
ADB°,求∠24=ACD∠.
图4
解:因为∠ABC=∠ABD+∠DBC=12°+36°=48°
又∠ACB=48°
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
在△ABC中,BC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BCE,连结AE,在△DBC中,
BCD -∠180°-∠DBC∠BDC=°)48°+24=180°-36°-(°=72 °=72 ∠BDC=∠BCD所以BC
BD= ABD中,在△ABE和△°60=°-48∠EBA=∠EBC-∠ABCDBA °=∠=12BD ==BCAB=AB,BE )(≌△ABDSAS△所以 ABEBDA =∠∠BEABEC
EA平分∠因为
所以
°。
30=BDA∠所以.
例5. 如图5,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D=∠ADB=15°,∠CBD=45°,∠CDB=30°。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图5
解:因为∠ABD=∠ADB=15°,所以△ABD是等腰三角形。
在△ABD和BD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BDE,连结AE。
在△BAE和△BCD中,
∠EBA=∠EBD-∠ABD
=60°-15°
=45°=∠DBC
因为 EA平分∠BED,
所以
因为 BE=BD,
所以△BAE≌△BCD(ASA)
所以 BA=BC
因为∠ABC=∠ABD+∠CBD
=15°+45°
°60=
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
例6. 如图6,在正方形ABCD中有一点P,且有∠PAB=∠PBA=15°,求证△PCD 是等边三角形。
图6
分析:如图6,在△PCD的同侧作等边△P”CD,
因为 CD=CP”=CB,
所以△CP”B为等腰三角形
且∠BCP”=90°-60°=30°。
所以∠P”BA=15°
同理∠BAP”=15°
由条件知AP与AP”为同一条直线,BP与BP”也为同一条直线,
故 P与P”重合。
所以△PCD是等边三角形。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用叠加的方法作等边三角形可使一些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几何问题变得简单,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