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合集下载

最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策略

最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策略

新课改,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也已经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把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列为明确的目的,教师应该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实践操作中结合学法指导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演示应与学生实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演示对学生的方法起到“点拨“和“导航”的作用,为学生创设在实践操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理想境界,以实现指导学法与掌握学法的优化组合。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作某些猜想,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再引导他们进行概括,提高了理性。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在操作中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通过操作寻求知识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手段,而数学的目的是发现抽象的数学规律,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时,要注重操作过程,既要加强直观性的操作,又要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比较,及时进行抽象,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用铁丝做了一个圆,让学生求它的周长。

由于铁丝可以拉直,所以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够想到化曲为直的方法――把铁丝拉直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

接着,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让学生测量其周长,学生一时束手无策。

老师启发学生把圆和正方形进行类比: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周长是边长的几倍?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圆片、圆柱、细线等实物,测量必要的数据并进行计算,看是否能找出规律。

学生经过动手实践、自我探究,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极富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一步步自主探究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思维品质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中“迁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迁移摘要:本文以《圆的面积》教学中如何应用数学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变式、联想与可逆联想为例,简单讲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关键词:迁移;变式;联想与可逆联想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还包含着观察、想象、记忆与思维等智力活动。

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过程的发展水平有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的教学,谈谈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变式、联想与可逆联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迁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片段一]1.确定策略师:你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吗?(学生沉默)大家好像遇到了困难,请你思考一下,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生:可以把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比如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

2.尝试转化师:那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教师提示)我们可以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那么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

我们把这些近似的三角形重新拼组,就可以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他图形了。

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圆纸片和准备的工具在小组内研究。

(学生汇报交流)3.寻找联系师:刚才同学们都把圆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不管转化成哪种图形,什么是始终不变的?生:它们的面积。

师:对,以长方形为例,那么就有: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并且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

4.推导公式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吗?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圆的面积呢?生:用圆周长的一半去乘圆的半径。

(推导出圆的公式)[分析]上述片段中,通过对比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圆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

“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投稿邮箱:***************.com 数学教学通讯2020年8月(上旬)<作者简介:侯凤梅(1979-),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所谓“迁移”,从心理学上看,是指“学生在一个情境中的学习对在新情境中学习的影响”。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负迁移,有时候会干扰学生的迁移。

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迁移原理,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当然,在实践中,教师要让“负迁移”发挥正能量作用。

为迁移而教,应当是教师的教学追求。

要想做到为迁移而教,教师就必须研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与认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迁移,这是教师应用“迁移”理论指导自己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运用“正向迁移”,建构数学新知从根本上来说,数学教学应当充分地运用“正向迁移”。

只有通过正向迁移,才能建构数学新知。

正向迁移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助推学生原有经验的内化,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的生成,可以完善学生的独特的经验结构。

在教学中,通过正向迁移,可以让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得到丰盈、充实,也可以让原有认知结构积极同化学生的新知,将新知顺利地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中。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这样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这种经验的改造、重组,可以指导学生经验进程的形成。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同化性迁移。

一般来说,正向迁移的学习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会促进学生数学新知的积极内化。

比如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师就必须进行先行组织,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能同化新知的知识内核。

比如“计算3800×3”时,重要的不是教师“强化书写的格式”,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意义”。

事实上,如果学生理解了“3800乘3”,其本质就是“用38个百去乘3”,那么,学生在书写时自然会将乘数3和百位上的8对齐。

知识迁移,以旧带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知识迁移,以旧带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知识迁移,以旧带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作者:阎秋梅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11期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授之以鱼,受用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

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

活泼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

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

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新的学习。

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学习新课变成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就学会新知识。

一、知識迁移,以旧带新在三角形分类中的作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课要求学生按角的特征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图形的知识,而且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比较轻松和顺利。

所以,教师可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索思考交流,比较、发现三角形中角的特征,采用“知识迁移,以旧带新”的教学方法来掌握知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谈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谈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即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心理学上把迁移分成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也称积极迁移,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也称消极迁移,对学习产生消极的倒退作用;零迁移也称不确定迁移。

因此,要想使课堂“减负增效”,教师应利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总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正迁移
两种活动之间有共同的因素,是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同样也是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该共同因素的不同解释。

同时教师在知识传授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该因素,使其能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引起正迁移。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1 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道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 米。

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 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

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本题重要因素,花圃原来的宽不变,只是长增加了而引起了花圃的面积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用增加的面积除以增加的长,就等于原来的宽。

由于学生抓住了本题的重要因素和解题关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知识迁移与应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知识迁移与应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知识迁移与应用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知识迁移指的是学生能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新的问题,而知识应用则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知识迁移与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与应用。

首先,知识迁移与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知识迁移和应用,学生能够将已学的知识更好地巩固和掌握,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如购物、旅行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其次,为了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与应用,教师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衔接,将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整合和归纳,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的概念体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体验和应用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知识迁移与应用中也起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到知识运用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应该学会灵活运用知识,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该培养良好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启发和促进。

最后,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从而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辅导。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或开放性的评估任务,旨在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拓展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知识迁移与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浅议“迁移”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浅议“迁移”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浅议“迁移”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作者:严洪亚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迁移理论,对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行之有效的。

本文从扎实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加强新旧知识联系、提示知识间的差异等方面来阐述,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迁移;认识规律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25-02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数学思维和方法;并且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学习、理解和巩固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而在运用的过程中,又常常会出现知识的迁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基础,新旧知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教材本身的编排也十分重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间迁移,掌握新的知识。

所谓"迁移"教学,是把学过的旧知识整体迁移到新知识的教学环境中来,使之发挥"柱石"、"先导"作用,让学生产生更新、更多、更广的知识。

"迁移"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很重要,因为小学数学教学是对学生加强数的最基本知识的认识与运用的过程。

迁移教学作整体搬迁,便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积累,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

教师正确认识与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一块一块重叠扩大,大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被称之为"正迁移";相反,如果教师运用不当,就会破坏与干扰教学的进行,这又被称之为"负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正迁移而避免负迁移呢?1.扎实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小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以扎实的数学学科基本功为基础。

“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也是指学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态度、方法等)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近年来,人们在教学中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纷纷提出要“为迁移而教”。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学习中普遍的现象,是检验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是否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的一个最可靠的指标。

小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特别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迁移,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悉心指导。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迁移中自主探索,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

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迁移性教学。

一、引导“反思”,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

数学思想、方法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学生具备数学素质的前提。

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悟”性。

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反思”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后,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和探究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评份,会提高学生的“悟”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有效之举。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之一——反思,主要指学生主体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及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省,分析评价所选择的解题过程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方法是否能推广,并从中领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增强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师生以计算“盒子里有9只杯子,盒子外有3只杯子,一共有几只杯子?”为原型,经过操作、观察、分析和综合、概括,得出了如下的数学模型:9 + 3 = 12\/\\ 1 2然后,引导学生反思,要求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思维过程,即“看到9,想到l,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

浅谈知识迁移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雷朝阳

浅谈知识迁移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雷朝阳

2013年第3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知识迁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中的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使知识的迁移顺利实现。

下面我将自己在“知识迁移”教学法中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享。

一、“打蛇找七寸”,找准新旧知识连接点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教师就应在恰当寻找新旧知识连接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上下功夫。

当围绕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旧知识后,教师及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共点,引导学生以旧探新,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如何处理小数点来设计一组复习题,为引导学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作好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

(1)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100倍呢?(2)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扩大100倍呢?在新课结束后,还可以设计一组专门训练小数除法中专门处理小数点的基本训练题,只要求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不必再去计算。

例如: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7÷0.4=()3.7÷0.04=()3.7÷0.004=()4.735÷5=()47.35÷5=()473.5÷5=()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体现教学角色的转变,注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突破难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二、突出比较,灵活迁移,适时升华教学新知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各种思维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启发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抓住知识间的联系点和区分点灵活迁移,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升华。

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很广泛,如在混合运算、文字题、复合应用题、专项思维训练等教学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迁移规律;题型;恰当;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就知识讲知识,而要能够以旧带新,做到知识的迁移。

当然,知识迁移既有正的一面,也有负的一面。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增加正迁移,减小负迁移。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简单谈谈迁移规律在苏教版教材的混合运算、文字题、复合应用题、专项思维训练教学中的运用。

1在混合运算教学中的运用任意一个有理数,既有它的可合性,又有它的可分性。

数学运算中的加或乘可视为合,减或除可视为分。

像35既可分成10与25的和,又可以看成7乘以5的积;35既可看成40减去5的差,又可以看成70除以2的商。

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学表达式呈现。

我们只要把数的认识及加、减、乘、除单项运算作为学生学过的知识经验进行概括,那么,从一种情境(加减、乘除)到另一个情境(混合运算)的迁移是可以实现的。

例如,教师先出示85减去56得多少?让学生读题列式85-56=(29)。

接着问:哪个数与38的和是85,学生不难3在复合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在复合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在学习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上的迁移。

例如,已知甲班的总人数和乙班的男、女生人数,求两班的总人数(题略)。

通过讨论学习,学生很快懂得了:要求两班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甲班的人数和乙班的人数。

现在乙班的人数不知道,就应先算出乙班的人数。

要求乙班的人数,就必须用乙班男生人数加乙班女生人数等于乙班的总人数。

还有学生根据乙班男、女生人数而求出乙班的总人数;再根据两个班级的人数,可以求出答案,这样效果更好。

教复合应用题,教师可以先把它拆开,让学生练习后再复合,这样迁移,学生基本上不需要教师讲解,就能很快地找出题目的要求。

浅谈迁移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浅谈迁移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好家长 / 小学教育研究浅谈迁移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重庆涪陵城区第三小学校/周智慧【摘要】本文是针对一段学生巧妙地迁移所学知识而解决新问题的教学情景而引发的思考。

迁移既是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如何在平时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正迁移的能力,避免出现负迁移,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迁移 思考 深入思考缘起:利用成语故事求不规则物体的周长——利用《曹冲称象》求不规侧物体的周长。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内容,本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途径。

其中涉及怎样求枫叶的周长时,笔者遇到了这样的情景: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那生活中的事物我们能不能也探索到它们的周长呢?比如说枫叶的周长?生:(通过仔细观察后讨论后,交流):不能直接用直尺,我们可以用绳子先量一量,再在绳子上作出叶子周长长度的记号,最后拿尺子量绳子的长短,所得的数据就是叶子的周长。

就像曹冲称象一样,不能直接称出大象的重量,我们可以先衡量出跟它一样重量的石头,只要称出石头的重要,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思考剖析:“用绳量——在绳子上作记号——量绳子的长度”,十分有趣的一场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把所学的语文成语故事的方法策略给灵活运用于数学问题解决了。

把未知的转化为了已知,令抽象变为了具体、直观,化弯曲为笔直了,这就是迁移的魅力。

通过合理地迁移,学生就能把握对问题的再探索和解决的能力与技巧,从而达到从“此岸”到“彼岸”的目的。

而笔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发现了诸多这样的正迁移,对此笔者对此方面做了以下的几点归纳总结:一、妙趣横生的横向迁移两种不同截然不同的学科或类型,虽然所学的知识、技能、思考方式可能带给我们的是有区别的收获,但是有时把它们巧妙地融合、迁移,带给我们的也将是妙不可言的意外收获。

如同上述所讲的曹冲称象和枫叶求周长,虽然是两门完全不同学科中的知识、技能,但是一旦我们把它们的思考、探索方式相并拢了,学生就发现了一种能灵活运用于许多生活实际的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引言知识迁移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或问题中,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还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

一、建立关联,强化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的网络。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通过数轴来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它们是互逆的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二、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教师应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通过切蛋糕、分糖果等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

通过在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讨论问题,有助于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交流思路、分享解题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使用开放性问题促进深度思考开放性问题具有多种解答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多角度的知识迁移。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数”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如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来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多种表示方法,还能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五、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购物时的找零、测量房间的面积等,通过这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及时反馈和鼓励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迁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迁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迁移”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摘要:迁移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数学知识是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通过不断学习,学生自动重组知识的知识网络,数学知识才能联系起来,并获得发展。

作为教师应该系统把握知识体系、合理定位学生学习起点,寻找迁移点,因势引导,促进正迁移;同时注意强化辨析,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在新旧知识间架设“迁移”桥梁,打造高效课堂,追求智慧课堂。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学习起点迁移正迁移负迁移智慧课堂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总是螺旋上升的,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或组合,两者之间必有很多相通之处。

因此老师们在课堂上最常运用的就是“迁移”思想。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在教学中,要尽力搭建“桥梁”,帮助学生顺势学习,自主完成认知结构迁移。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迁移规律,寻找迁移点,因势引导,促进正迁移;同时注意强化辨析,防止负迁移的干扰,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导学,准确定位,寻找迁移点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都是前后密切联系的,备课时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才能寻找合理的迁移点,让迁移导在关键处。

课前导学可以帮助学生唤醒旧知,进而轻松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同时可以帮助老师准确定位:学习本节新课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和转折点在哪里?学生学习时思维障碍点在哪里?。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单: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就是之前学过的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即本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密切关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课前设计了动手分一分的任本,就是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联系之美,让小学数学课堂开出迁移之花

联系之美,让小学数学课堂开出迁移之花
是 5厘 米 , 求 三 角形 的 面积 。” “ 桌 上 的相 框侧 面 可 以 组成

师: 我 们 跟 整数 乘 法并 无 太 大 区别 , 只 是 在 乘 完之 后 , 根 据 乘数 的 小
数位 数 给积 打上 相应 的 小数 点。
因为 小学 生 对 于知 识 的理 解 和运 用 毕竟 还 很稚 嫩 , 让 他们 自己去 找迁 移 , 完 全 放 任 不 管显 然 是 不 行 的 , 教 师 的 引导 必不 可 少 。
片段 一 : 在 学 完 三 角 形 的 面积 这 一 知 识 点 后 , 让 学 生
师: 那 4个 6角是 多少钱 呢 ?
学生 恍然 大 悟 , 对 于 小数 乘 以整 数 的 知识 点 很容 易 就
掌握 了。要 实现 新 旧知 识 点 的迁移 , 关 键 是要 抓 住知 识 点 之间的共同点, 以 共 同 点为 基 础 建 立 联 系 , 知 识 迁 移 就 好 像顺 水 推舟 , 轻 而 易举 了 。
帮 助爸 妈 统计一 天家 庭 的收支 。每 个月 让学 生上 交他 们统 计的 账 单 , 发 现 学 生 不 仅 将 每天 的金 额 、 种 类 用 表格 分 得
学数 学 课 堂教学 上 开满 迁移 之 花 , 对于 发挥 学 生 自主 性 和 探 究性 , 提 高 学生 素 质 及 数 学 教 学效 率 , 无 疑 都 是 具 有 重
大意 义 的 。

半, 即等于 2 的一半—— 呢? ( 学生纷纷点头) 那这个
长方形 的 面积 怎 么算 呢? 圆的 面积 又等 于 多少呢 ? 生 : 长方 形 的面积 = 长× 宽, 因 为长= ' t r R, 宽= R, 所 以 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迁移小学数学迁移法的例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迁移小学数学迁移法的例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迁移小学数学迁移法的例子【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积极地运用迁移的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技能对新的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根据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入乎其内,又需乎其外,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形成一张严密的知识网。

【关键词】迁移渗透主动建构不同学科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而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存在。

因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

而数学活动就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运用迁移规律,在数学课堂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合理地迁移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更进一步的实现学科间的整合。

一、从生活实际迁移到数学教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目标指出:“使学生通过亲历数学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享受体验的乐趣,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凡,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的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也指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经验,简单的,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的经验。

(一)课堂上,营造宽松的实践活动环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

在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摘要】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
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
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本文围绕“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应用“生活即课堂的理念”进行知识的正迁移”等方面进行了详实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正迁移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
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
用于现实。

”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

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
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串联性强、前后知识点关联密切等特点,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需要从小学数学内在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不同的内容产
生的有趣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

学生探寻知识的兴趣有了,自主学
习的动力也就自然有了。

学生懂得了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正迁移”,也就掌握
了数学学习的精髓,学习效率将会事半功倍。

一、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万事皆学问。

将数学知识教学融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紧紧结合日常点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实践。

将一切纸面上的数学问题,迁移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万花筒,既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致,又可以提升学生的
接受速度,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

例如: 在学习图形相关知识时,需要教会
学生计算面积、周长、表面积和体积,这不仅仅只是书上、练习题中的平面图形,更是现实存在的生活实物,只教会学生用公式计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抽象化
的平面图形与生活中真实实物联系起来,这个时候,需要借助孩子们的玩具,玩
是孩子的天性,玩具对于孩子刻骨铭心,对于相关知识的教学,可让孩子带自己
的玩具到课堂,从玩具中去找寻数学知识,纸牌中去研究长方形、魔方中去找寻
正方体、饮水杯中去探究圆柱等等。

从生活实例中运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法,
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也许每个学生所感悟的未必相同,但对于这些知识
的掌握方向绝对是一致的。

将数学问题迁移为生活问题,再反过来把生活问题总
结成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本质内容。

二、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学会知识的迁移,能够促使学习事半功倍,但迁移中有“正”、“负”之分。


迁移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性现象,而负迁移则是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
影响的不良现象。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尚幼,心理稚嫩,学习能力还正在塑造当中,出现了知识的负迁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习进度和效果。

教师的教学
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与安排要照顾到学生的认识水平,要考虑
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解决问题经验。

负迁移是学生已学会的知识和经验造成的,
受到以往经历的影响,下意识地按照以前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做好对迁移
效果的处理工作,激发知识的正迁移,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形成知识正迁移的方法有很多,而防止负迁移则需要教师寻找巧妙的方法,
因为知识的负迁移经常是难以预料到的。

例如,简便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计
算44×25时=(40+4)×25=44×25,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先计算括号里的,
又回到了44×25这个式子,并未真正理解简便计算。

数学中的数据与生活脱离,
导致学生无法判断。

如某题中的条件是“甲同学10分钟走了850米,乙同学走
630米用了7分钟。

问谁快?”此时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如:答甲同学快,
因为他走的远,而忽略了时间这个条件,可以看出脱离生活实际,此时就需要教
师及时作出引导与解析,对知识的负迁移进行改变,将学生带到正确的方向。

三、应用“生活即课堂的理念”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未形成,教师应充当学生最好的帮助者,引导者。

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实际问题,实现课堂知识的正迁移。

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远远比课本和练习册上的问题经典深刻,一旦关注到
实际问题中条件的密切联系,知识点的相辅相成的,就会形成正迁移。

例如,圆
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 生活中还能够找到哪些是圆形的呢?车
的轮子、方向盘、电风扇中心、沙井盖。

仔细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好多东西都是圆
形的。

蒙古包为天穹式,呈圆形,木架外边用白羊毛毡覆盖。

因为它是圆形的,
所以立在草原上,大风雪中阻力小,再大的地震中也不会变形,顶上又不积雨雪,寒气不易侵入,是非常安全的住所。

植物茎的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
的袭击。

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植物茎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
方向,植物茎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植物茎不易受到破坏。

当知识的阀门打开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收获也就不在局限于枯燥乏味的数学书本知识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
理清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强化基本概念和算理的教学,全面培养和多角度训
练学生的各种迁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