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教案

合集下载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故乡》教案 新人教版

故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⑵了解对比手法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2、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3、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理解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选自《野草》三、背景简介:“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四、小说知识:1、什么是小说: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十四章《农村生活》中的《故乡》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对故乡的描绘、对儿时玩伴的回忆、故乡的变化以及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讲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课文,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重点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3. 课文结构:描绘故乡→回忆儿时玩伴→故乡变化→眷恋故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方面的故乡?②作者为何对故乡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2)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作文。

2. 答案:(1)①描绘故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儿时玩伴②作者眷恋故乡的原因:故乡承载了作者的童年记忆,见证了他的成长,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注课堂氛围,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鲁迅先生所著,描述了作者的故乡,通过文字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和可爱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I. 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分析文中的文学特色。

(2)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形象特点与文中所描绘的精神特征。

(3)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

(4)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2. 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阐述鲁迅的文学特色。

(2)了解鲁迅在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

(3)能够分析,掌握课文所揭示的深层的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II.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当精读课文,并准备课堂所需的音视频资料及图片。

其次将设计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必要的教学用具。

2. 导入通过欣赏本节课的视频资料《故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氛围中。

然后与学生分享一下个人故乡的经历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 阅读理解(1)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和语篇,分析文学特色。

(3)整理资料,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作品特色并制作展板。

4. 练习与讲解(1)请学生回顾自己故乡的情况,并写下或讲述故事,互相分享。

(2)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人物,掌握其形象特点,了解相关表达方式。

(3)采用问题传递方式,问答有关课文的问题和有关鲁迅思想的问题。

(4)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5. 自主探究请学生自行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批评之类的文献,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

III.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原著中的文学特色,并能够分析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逐渐掌握相关表达方法。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

九年级上册语文14课《故乡》预习+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故乡》,依据教材的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修辞手法,以及探讨作者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过程。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修辞手法。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故乡、家庭的情感认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及修辞手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故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习检查:让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

4.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某一情节,进行随堂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乡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概括主人公心理变化重点词汇和短语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不少于200字描述你对故乡的印象。

分析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对故乡的印象描述(略)主人公心理变化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故乡的变化时,由最初的期待、激动,逐渐转变为失望、困惑。

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对故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充分,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故乡》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探讨故乡在人们心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故乡》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

2. 分析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故乡的短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理解文章大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 讲解:教师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讲解题目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故乡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1. 《故乡》情节: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人物:我、母亲、闰土、杨二嫂环境:农村、海边、城市主题:怀念故乡、反思现实2. 人物形象分析闰土:勤劳、朴实、善良杨二嫂:势利、自私、无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

答案示例:在小说《故乡》中,作者通过描绘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故乡在不同人眼中的意义。

闰土勤劳、朴实、善良,代表了故乡的美好;而杨二嫂则势利、自私、无情,反映了现实的丑恶。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美好回忆与现实冲突的感慨。

对于我们来说,故乡是根,是我们的精神寄托,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和传承故乡的美好。

《故乡》教案 (4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教案 (4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二)、写作特点: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二)、初读课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作业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课《故乡》教学,主要涵盖文本分析、语言点剖析、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写作训练等方面。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且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掌握主旨大意,把握文本细节;2. 加强对语言点的学习,包括语言的运用和句子结构等;3. 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读、写、说、听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 通过朗读、模仿、写作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悟家乡之美,形成珍惜家乡的情感;2.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引入1. 播放家乡地理位置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

2. 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特点等。

第二环节:文本分析1. 以全文导读的方式,解读《故乡》的主旨大意和文本结构。

2. 对文本关键词汇、短语、句子的语言表达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运用技巧。

第三环节:理解课文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和互动。

2. 通过讲解词汇、解释句子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环节:朗读课文1.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朗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2. 分组对课文进行录音,并进行对比、评价,提升朗读技能。

第五环节:写作训练1. 给学生提供文本选取写作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写作。

2.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四、教学建议1. 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教学,如情景演示、朗读、写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课内知识。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4 故乡》优质教案_22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4 故乡》优质教案_22

9、故乡【学习目标】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

【学习重难点】1、研习作者使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能说出“我”感情变化的脉络,朗读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很多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所以,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预习检查。

1、鲁迅及作品简介: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故乡》教案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教案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1、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杨二嫂”的变化。

4、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会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故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情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3. 分析课文:b.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c. 分析语言特点:赏析小说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主要人物:我、母亲、闰土、杨二嫂等。

3. 情节结构:离别→重逢→回忆→期待。

4. 语言特点:生动形象、朴实无华、情感真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乡的认识。

b. 从小说中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a. 略。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学会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二十四至二十六自然段,详细讲述了主人公回到故乡后与闰土、杨二嫂的相遇和对话,通过对比描绘了故乡的变迁以及人物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型,提高语文素养。

2. 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人物对话中提炼关键信息,把握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乡村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二十四至二十六自然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词语解释: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成语,如“蹒跚”、“憔悴”等,帮助学生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故乡的变迁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重点词汇、成语:蹒跚、憔悴、变迁等。

3. 对比手法: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故乡的变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乡变迁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情感变化、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情感。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4课《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第二十五章《寻觅》,详细内容为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故乡》的主要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家国情怀,培养热爱家乡、关注社会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故乡的短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小说《故乡》,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a.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b. 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变化。

c. 讲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闰土、杨二嫂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内容:a. 作者:鲁迅b. 情节: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c. 人物:闰土、杨二嫂等d. 思念之情:对故乡的怀念与关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概括小说《故乡》的主要情节。

b.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c. 谈谈你对作者思念故乡的理解。

2. 答案:a. 主要情节:回故乡、见故乡、离故乡。

b. 人物形象分析:略。

c. 理解: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家乡变迁带来的喜悦与忧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的情节和主题,掌握人物形象描写和情感描写的技巧。

2.掌握叙事文的阅读技巧,学会归纳总结。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发扬学生对乡土情怀的感触和热爱,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1.剖析《故乡》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的技巧。

2.学会叙事文的阅读技巧,掌握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听课前再读《故乡》一遍。

2.梳理情节:师生共同剖析故事主线,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把握情节高潮和结尾。

通过叙述和讨论,让学生彻底理解《故乡》的情节。

3.分析主题:根据情节梳理,讨论故事主题并梳理主旨思想。

重点分析家乡情感的描写和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美好和革命、进步的意义。

4.分角色表演:学生分组对故事情节进行扮演。

让学生感受人物角色的形象和情感,加深对故乡的认同和感情,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5.翻译练习:将课文中的重点段落翻译为中文。

在讨论《故乡》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短语或者句子要求学生翻译,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和语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总结归纳: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概括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在梳理主题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7.课堂拓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如通过小视频的形式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效果通过对《故乡》的讲解、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并从中体会出作者表达的对故乡的情感和家乡文化的传承意义,达到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目的。

同时,课堂教学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对党的信仰,从而加强了学生的乡土情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故乡》是9年级一篇小说。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说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人物形象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会给今天的中学生,特别给初三的学生以某种人生的启迪。

同时这四篇文章也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

而鲁迅的《故乡》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们就已经学过小说这一种文体了,学生们对于小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

如小说的三要素中对人物、情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是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提高!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②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③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②通过学生质疑提问、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③通过比较性阅读,深入领会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文主题思想的探讨,让学生体验旧社会中国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认识其社会根源,②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局面,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主题,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设计
一、课题:《故乡》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故乡》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

2. 通过作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让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的家乡,爱护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教学重点
1. 能够理解《故乡》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让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的家乡,爱护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学生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

五、教学准备
1. 准备《故乡》文本,并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准备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及讨论活动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1. 活动一: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美景。

2. 活动二:让学生阅读《故乡》文本,并讨论文章的主旨以及文章中的主要思想。

3. 活动三: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作文。

2. 预习下一课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故乡
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
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 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
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
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
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
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
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
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
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
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
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
小说。

【教学提示】
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
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其中包括“见到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
化”“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哪两个是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
明确:闰土和杨二嫂。

【分析闰土形象】
2.仔细阅读课文有关段落,关注少年闰土与长大后闰土形象的区别,说说闰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①肖像变化:“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像是松树皮”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

②称呼的变化:“迅哥儿”——“老爷”。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膜。

③语言变化:由少年的活泼健谈到中年的吞吞吐吐。

明确: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
的迟钝麻木。

④神态变化:“怕羞”“高兴”——“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闰土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
麻木,了无生气。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使闰土产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
木偶人了。

”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
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闰土拣“香炉”和“烛台”一事?
明确:这是个细节描写,旨在说明闰土也寄未来于神佛。

通过该
细节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
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探究:闰土形象之变化是作者“悲哀”的源头吗?
明确:闰土形象的变化是时代的反映,代表着时代的黑暗,诉说
着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同时,专制制度下的人变得麻木、迷信,这
无不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作者“悲哀”的源头。

【分析杨二嫂形象】
1.昔日的杨二嫂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昔日被称作“豆腐西施”,“擦着白粉”“终日坐着”,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妇女形象。

2.如今的杨二嫂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的?
明确:“凸颧骨”“薄嘴唇”“圆规”等肖像描写,“尖利的怪声”“大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了杨二嫂泼悍、放肆、尖刻的性格特征。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