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二 唯物史观

合集下载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一(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含解析)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一(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一(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含解析)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社会主流思想(1)古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想的发展演变:百家争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等。

(2)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救国思潮;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思潮,资产阶级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潮(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潮(民主与科学);无产阶级学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等。

2.社会文学艺术形式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西方世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文学、艺术等,均体现着上述唯物史观原理。

1.(20xx·保定联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20xx·烟台联考)“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与累积,又是现存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

高考历史:重视唯物史观引领,学会正确的解题思维

高考历史:重视唯物史观引领,学会正确的解题思维

高考历史:重视唯物史观引领,学会正确的解题思维对高考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高考中注重用多元史观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

这七个史观分别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

其中生态史观和革命史观的考查稍微少一点,但其它五大史观应该是我们在历史学习和历史考试中经常会提及到的。

这篇文章,我从唯物史观这个角度来讲讲近些年的高考。

唯物史观在新课程的顶层设计中及2019年的高考考纲中都特别强调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估计在今后的高考中应该会进一步的贯穿其中。

它应该是统领其它史观的最为重要最核心的史观,也是我们需要特别用心研究的一个史观。

所以,大家在复习中需要牢牢把握。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什么是唯物史观,我这里不多去谈那些理论,讲一点实用的东西。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如下一些,这些基本观点我们经常可以使用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学习中,在高考试题的解答中,它也能成为我们的一方宝剑。

1、生产是所有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3、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4、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5、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看下面这个高考题:(2019年全国Ⅰ卷33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这个题对美国和拉美国家在独立后出现不同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大家清楚,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而拉丁美洲大部分是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的殖民地。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讲座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讲座
不要盲目相信历史结论,甚至可以质疑某些历史结论。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杨宁一
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
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
——发现、捕捉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
历史知识的准备性与连贯性
——系统掌握知识,并能有效、准确地调动。
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特性
——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不停留在表面,
历史视野宽广,探究内在动因和规律, 利用已掌握史实和分析方法提出见解与看法, 增加知识的“可溶解度”和“粘连性”。
经济史: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性质决定其性质);
思想文化史:关于文学艺术版块的人文主义、古典
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 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
2、串线:线索清晰,轻重得当
(一)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 ——商周时期 内容精讲: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 (二)社会转型与文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精讲:集权政治、铁器牛耕、百家争鸣 (三)社会进步与文明嬗变——秦汉唐宋时期 内容精讲:集权政治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发 展经济的发展情况。 (四)近代前夜的挑战与应对——明清时期 内容精讲:集权政治的异化、批判思想的出现、 新经济因素的萌芽
1. 19世纪后期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
式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
2.北洋政府由外债支持建立的官办企业也构成官僚资本一部分。
3.1936年以后,近现代史文献中使用的官僚资本一词,主要指国
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 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 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工商企 业。尤其是在抗战时期,四大家族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和战时经 济统制手段大发横财,进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官僚资本主义,是通过权利寻租,以获取超额暴利为目的的 资本主义形态。官僚资本主义是国家权力和财产私人所有制的结 合,其基础是国家权力的寻租和财产的私人所有制度,其目的是 追求超过自身(财产私人所有制)创造能力之外的财富。

唯物史观素养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及复习策略举隅

唯物史观素养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及复习策略举隅

唯物史观素养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及复习策略举隅一、理论阐释:唯物史观素养内涵及地位唯物史观素养属于史学史的范畴,高中传统必修教材并没有直接涉及到此内容,受这一教材思维固化及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的影响,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灵魂同时也是诸要素得以达成的重要理论保证。

高中生需要领会唯物史观六大理论内涵。

表1:唯物史观内涵表1从理论层面,要让学生领会到唯物史观是个概念体系,其内涵的丰富性、整体性,要求学生学会用全局性视野去认识历史,因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为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1]二、试题分析:唯物史观素养在近三年全国Ⅰ卷第42题的体现身处大格局、大时代、大变革的新时代,高考历史学科因时而变,已由过去的“知识型”考察变为“素养型”考察。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必须牢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根据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特质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角度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它既回答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中高考“怎么考”的问题,也回答了在高考这一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

[2]图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

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唯物史观类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唯物史观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8.罗马法创设了“应继承份”这一法律概念,并形成“不合义务遗嘱之告诉” 制度,规定遗嘱人必须为其近亲属保留法定的继承份额,否则执法官有权以 非常方式撤销遗嘱法定继承份额。这一做法旨在( A ) A.避免家族财产的流失 B.打破家族间的平衡 C.收回公民的遗嘱自由权 D.维护罗马法的权威 解析 根据材料“规定遗嘱人必须为其近亲属保留法定的继承份额,否则执 法官有权以非常方式撤销遗嘱法定继承份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就“应继承份”制定了“不合义务遗嘱之告诉”制度,以法 律的形式规定遗嘱人为近亲属保留法定的继承份额,旨在避免家族财产的 流失,故选A项。
训练1 唯物史观类
1.(2023河南洛阳新高三摸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 技术也随之出现;秦汉以来,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 期,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 南水田。这说明( B ) A.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B.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 D.的特色,他创造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 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不隶,行不行,草不草。这种书体他自己称 为“破格书”。这种“破格书”( D ) A.反映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B.迎合商人尚奇求怪的心理 C.颠覆了传统艺术表达方式 D.体现创新和追求个性解放 解析 材料“他创造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 不隶,行不行,草不草”表明这种方法打破常规,不是中规中矩的书法形式,超 出了以往书法的格局框架,体现了创新性和追求个性解放的特点,故选D项。
1949年3月
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下继续经营
“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也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人民的企业, 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4届全国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走向整体的世界

2024届全国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走向整体的世界

2024届全国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 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词提示
1.全球航路的开辟:《马可·波罗行记》、 1.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
地圆学说、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卡 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
伯特父子 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
2.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文明的不同影响。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思考 史料中“哥伦布大交换”有何特点? 提示 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 (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1.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1)欧洲具有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扩张进行。 (2)内容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3)范围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4)结果具有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 了影响。 (5)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 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视角2 早期殖民扩张
史料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 大事业。西方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①。他们的事业与欧洲 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 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②。那帮在海外掠 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 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③。
4.阅读必修教材P40“思考点”:全球物种大交换人类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 的影响? 提示 物种的交流,特别是人种的重新分布,逐渐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 自然环境状态;同时传染病大流行也给原住民带来了灾难;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建 立。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共25张ppt)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共25张ppt)

3、(2017年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 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 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
反映出官修史书( C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学科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 家国情怀实际上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1.(2017年江苏卷)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 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 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
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2、(2018全国Ⅰ卷•41)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 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 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 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3)13世纪后半期, 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 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 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
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

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

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科当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我们考试的一个考点知识,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三复习历史唯物主义总结注意:1、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3、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群众观点4、人生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一、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详细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高中 历史 二轮复习指导----五大核心素养

高中 历史 二轮复习指导----五大核心素养

即学即练
1.(2017·山东威海二模)论及古代某制度,某学者指出,(它)“以皇 帝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达到了机构精简、迅 捷高效、机密严谨、运转和谐,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界”。该制 度是( ) A.丞相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 D.军机处
解析:D 判断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以皇帝个人之 力独揽国家一切繁杂军政事务”判断这一制度出现于明代废除丞相后, A、B两项自然排除。由“迅捷高效、机密严谨”的信息可以判断该机构是 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一定的保密性,C项错误, D项正确。
历史解释指对历史事实(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客 观的原因背景解释,过程分析及功能性定位(作用、影响) 的问题,如本题的A项; 历史观点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的定性和评判,带有较强烈 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
(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示例二: 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阐述: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三位一体,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 对经济结构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保持着地主经济的稳定。同时,地主经济又是 大一统的基础,只有存在大量自耕农和中小地主,国家才会有充足的税收,用以供 养皇室和从中央到地方庞大的官僚机构。没有儒家的正统地位和儒家国家学说 的指导,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也不能形成。总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之间 的关系不能割裂,它们互为因果,相互适应、相互调节。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研讨---- 五 大核心素养部分
潜心思考 确保方向 明晰思路 理性备考 锻造思维 提质增效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素养一唯物史观__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课件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二部分素养一唯物史观__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课件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6)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 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一、唯物史观核心理论的基本内涵 1.唯物史观题目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指导思想,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 的叙述和评判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 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4.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 济的反映。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 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第二部分 聚焦五大核心素养,引领高考突破高分
3.(2022·湖南衡阳一模)宋代由于政治上的弱势,使得它在朝贡贸易中不再追
求政治目的,回归了贸易中的经济本性,这反而让政府和民间商人集团在这
种经济联系中获得了好处。“好处”体现在( )
A.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E.继承和发展。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

高考历史四大热点详解: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二+唯物史观+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四大热点详解: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二+唯物史观+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二:唯物史观背景材料:2017年全国I卷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考查。

2018年考试大纲更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这就要求复习备考无论到哪一阶段都要紧紧围绕“问题意识”这一核心,特别注重“发现问题”能力训练与培养。

要突出问题意识,强化“唯物史观”在历史认识方面的指导作用,注意把问题意识与理论指导相结合。

“唯物史观”也是当今历史教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和解读。

什么是唯物史观,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下面就根据高考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解读一下。

(一)、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高潮到衰亡的历史。

如我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七大史观 1 唯物史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七大史观 1 唯物史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唯物史观【概念内涵】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无相对固定的关键词【真题回顾】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某某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某某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某某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项。

[精品]高中历史解题指导(2):唯物史观

[精品]高中历史解题指导(2):唯物史观

历史解题指导法(2):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试说明》规定的十项能力要求之一是:“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

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

第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第一、对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

劳动对象是猪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或,物质条件,其中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智能和知识、智力的人。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往往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重大变化,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因此,在分析某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就应该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归纳总结。

以战国为例:劳动对象方面表现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劳动资料方面表现为铁器、牛耕的推广,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修,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劳动者方面表现为百家争鸣解放思想,天文、历法等知识被劳动者所掌握;科技方面表现为农耕、冶铁、煮盐、建筑等技术的进步。

第二、对生产关系观点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物质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是构成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因素。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因素,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二:唯物史观背景材料:2017年全国I卷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考查。

2018年考试大纲更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这就要求复习备考无论到哪一阶段都要紧紧围绕“问题意识”这一核心,特别注重“发现问题”能力训练与培养。

要突出问题意识,强化“唯物史观”在历史认识方面的指导作用,注意把问题意识与理论指导相结合。

“唯物史观”也是当今历史教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和解读。

什么是唯物史观,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下面就根据高考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解读一下。

(一)、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高潮到衰亡的历史。

如我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明朝权力大都由内阁和宦官控制,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的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8、顶峰(清朝):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

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这种制度也就走向了终点。

再如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就体现了这样一种规律。

(见下图)(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当生产力发生变化,而生产关系没有相应的改变,这样的生产关系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就产生变革,变革之后,寻求到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此时,生产关系则对生产力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社会文明更进一步!比如战国时期,虽然是战乱时期,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

这就说明“马儿”有了好吃的“草”,也就是说新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所以封建经济日益发展。

再如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战争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但从长远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影响经济发展,引起工农群众不满,引起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事实证明,在当时的条件下企图借此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则用经济手段为主,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质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其实质是对当时俄国生产力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是一次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成功曲范。

这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也为美国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

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出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它同相适应。

实际上我们所学的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或政治现象的出现都源于经济的发展。

如中国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其有关系是: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再就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初期的分封制有利于中央的巩固,而到汉时,井田制瓦解还实行分封制,就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了,它不利于中央的统一,地方势力崛起,形成对中央的威胁。

刘邦实行的分封制,是想笼络人心,但却给他及后代都埋下了祸根,所以才有汉武帝时削藩、同姓王造反的事。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和推广,井田制日益瓦解。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被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所代替。

小农经济由于采用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所以具有自给自足和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它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

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在其基础之上只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

(四)、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可以比喻成鸡蛋与石头的关系。

“石头放在鸡窝里,永远也孵不出小鸡”。

石头既使具备再优越的外部环境,它也孕育不出小鸡。

但鸡蛋即使在外界条件不很充分的条件下,也有可能孕育出小鸡。

这说明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外因只是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英国的坚船利炮,而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过于强大,而是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造成的。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世界人民的支持。

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因为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援。

国民党虽然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持,但因统治不得人心,还是被共产党赶到了台湾。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穿龙袍,也还是打洞的命”。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制定方针政策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看待问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比如在中国革命道理上,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走俄国人的路”,先后发起以大城市为目标的三大武装起义,结果都受到严重的挫折。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在文家市作出决策,将队伍带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后来成功地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毛泽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后来王明照搬俄国革命经验,主张城市暴动,“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长征。

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取得革命的胜利。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这就是正确的社会意识,也就是能正确引起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客观真理。

相反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和大量的冤假错案,文化大革命更使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停滞不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元。

事实证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党的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是错误的,是造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严重挫折的左倾错误。

再如资本主义发展前期曾实行自由放任主义。

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有效。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被称为“看得见的手”。

所以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就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利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

在国家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黄金时期”。

(六)、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历史问题,而不要孤立的看待历史。

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看待一种历史现象一定要放在世界范围内去探究其原因影响等。

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我们不要只局限于教材中提到的影响,联系一下对中国的影响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就可以发现对中国影响也很大:经济上:1、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朝中后期从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中南美洲带来的玉米、红苕、马铃薯、花生、烟草、南瓜、向日葵、辣椒、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红苕、马铃薯和玉米,使清朝人口急速增长有了粮食保障。

2、欧洲商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购买、运输,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3、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货币经济的确发展。

西欧殖民者用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商品,使白银在明朝中后期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外交上:1、中国开始遭到西欧殖民者的入侵。

明朝葡萄牙骗居澳门,西班牙和荷兰侵略台湾,中国开始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2、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后又实行“闭关”。

特别是清朝入主中原后,因为害怕汉人和西方殖民者勾结起来威胁满洲人的统治,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使清朝丧失了同欧洲充分交流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