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2023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7篇
2023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7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的: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三、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3、学生齐读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词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3)通过创意写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文学素养;(3)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背景知识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 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2. 学生准备教材和相关资料;3. 教学场所准备完毕,教室环境安静舒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杨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词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词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研究性学习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词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
6. 创意写作7.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8.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9.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背诵诗词,深入了解词的背景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10.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三篇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分重要的作⽤。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了解⾟弃疾其⼈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的⽤典的艺术特⾊。
能⼒⽬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学⽣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赏析诗词的基本⽅法。
3、通过理解⽂句,分析意境,提⾼学⽣理解和鉴赏词的能⼒。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词的意境。
2、指导学⽣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导⼊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壁怀古》,下⾯我们来齐背⼀遍。
⾚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限遐想,他怀念古⼈,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华发早⽣、壮志难酬的东坡⾃然会⽣发⽆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致⼒于抗⾦,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的⾟弃疾登上京⼝北固亭,⼜会借古⼈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弃疾的《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 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的⼀种⽅法。
请同学们齐读⼀遍。
⼆、新授 (⼀)、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齐声读⼀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纠正。
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名,封是动词,封⼭,是在⼭上筑⼟为坛以祭⼭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遍。
(⼆)课⽂研读 学⽣再读⼀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词的特点是什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3. 能够恰当运用一定的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精髓;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与文化内涵;3.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诠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和哲理;2. 运用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1. 小组研讨法:先让学生阅读这首古诗,组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难点,思想深度和感情寓意;2. 课堂讲授:针对学生阅读体验及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文学知识点精讲,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个人分析法:学生个人分析诗歌意境和哲理,学生需要自行研究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提高诗歌文学鉴赏能力与文艺素养;4. 报告汇报法:整个课程结束前设计一个小小汇报会,让学生分别汇报他们的分析,并相互评论和加强。
五、教学内容1. 唐朝的时代背景:学生应该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是几十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时代变迁非常快,政治制度也非常优越。
2. 杜甫的创作背景:生于唐代,少年时遭逢战乱,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职业生涯波折,被流放到各地,在流沙河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思绪和感动的景,这些都是他“情感溢于言表”的诗文材料来源。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蕴:这首诗的主题是乐观,写的是一首悼念亡妻的哀歌,写的是如何通过生命的创伤,转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观,伤心离别变成了永不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是两情相悦的缅怀。
4.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拥有着卓越的想像力和抒发情感的才华,他善于运用古人的形象和意象,以及周遭环境和声音等细节,表达对于历史的爱和对于爱情的思念和自己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意;(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关注时事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词的内容和意境;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难点:1. 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深入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3.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词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4. 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这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1篇【设计思想】“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教学目标】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教学方法】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怀”,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触动情怀机关的古迹和与古迹、情怀密切相关的古人古事;“怀古”,即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二、析词作用典结合课前预习,背诵全词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上片先后有: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下片先后有: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2.结合词题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明确:成词背景与典故的联系,为后面分析打基础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口(镇江)直接有关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3.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4.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讨论并从形象描写或语言形象性入手,化难为易,提取有关“形象”,还原有关“意境”,体味有关“情理”,突破难点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④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三、感词人情怀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背诵全词进一步理解:1.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感情?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2.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次分明,因果相关,情理交融四、整合1.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重要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语评“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怀古》很好地诠释了王国维的评语2.关注本词用典质与量兼备、意与境互动、情与理相合的特点五、迁移结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诵全词1.进一步体会“慷慨愤世的词家当以辛弃疾为代表”(宛敏灏《唐宋词》)的特点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学习,在用典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作简要比较,从词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典故理解。
2. 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诗词情感的把握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艺术特色。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和诗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引导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词背诵和默写。
(2)运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 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牧及其文学成就。
(2) 通过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学习如何写一首有内涵、有情感、有艺术价值的诗歌。
2. 教学重点:(1) 了解“永遇乐”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掌握诗歌的艺术特征。
3.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永遇乐”事件对于诗人的影响。
(2) 理解“怀古”与“吟咏”的区别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4.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意义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 课堂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和探讨。
(3) 手抄诗歌,贴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品味。
5. 教学过程:(一) 杜牧及其文学成就的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书法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歌风格以自在妙想、含情脉脉、清新豁达、明察事理为特点,对唐代诗歌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 “永遇乐”事件的介绍公元848年,唐玄宗在草原上设宴招待回纥可汗,乐曲声声,胸怀大志的杨贵妃弹奏了《永遇乐》曲子,引起了玄宗深深的爱慕。
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永遇乐”事件,对唐代政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1)永遇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永遇乐”是指杜牧向往永远置身于这种欢乐和宁静的境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憧憬和否定。
他认为,相比于春季的繁华和热闹,秋季的宁静和萧索更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2)怀古2.北固楼凭栏远眺,烟波江上,中有一舟摇楫送行亲友,惜不与风雨同舟。
离愁渐远若梦,无妨依旧杏花闹。
此去绝域,天涯淡饭,坐看牛山戏水,滔滔流水无终期。
“怀古”是一种对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追溯和回顾,是表达思乡之情、慨叹社会变迁的一种手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分析作者的情感和观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3)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文化背景;(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分析;(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观点阐述。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读;(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作者情感和观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背景;(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 朗读与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应用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或解读其他诗词;(2)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讨论活动,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3)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三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水平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个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升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水平。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实行纠正。
可能存有的错误:(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二)课文研读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特点是什么。
(用典很多)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个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1.1.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1.1.3 掌握诗词的平仄、韵律和结构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1.2.3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忧虑;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1.3.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1.2 诗词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1.3 诗词的平仄、韵律和结构特点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2.2.1 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2.2 诗词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把握;2.2.3 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字词、意象、典故等;3.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3.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3.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介绍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4.2 新课导入:讲解诗词的字词、意象、典故等;4.3 课堂讲解: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4.4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背诵诗词,并回答相关问题;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并在课堂上分享;5.3 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并在课堂上展示。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6.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主动性和合作精神;6.1.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6.1.3 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时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3)能够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情怀。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鉴赏的作业。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古诗文鉴赏手册。
3. 网络资源:有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相关论文。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情况。
2. 针对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赋”,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本篇课文详细内容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这首词的解读、赏析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字词、句式及全文结构,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了解作者的感情世界,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解读和赏析,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把握课文的历史背景,理解词中的意象和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讲解背景: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课文解读:详细解读词的字词、句式,分析课文结构。
4. 赏析课文:分析词中的意象、寓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进行词的仿写,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作者:辛弃疾3. 背景介绍:南宋,瓜洲,京口4. 课文结构:上阕、下阕5. 重点词语:春风、明月、怀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词人的感情世界和创作风格。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解读:详细解读词的字词、句式,分析课文结构。
2. 赏析课文:分析词中的意象、寓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精选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精选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4 .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6 .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背景和词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3. 词的意境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字词解释、翻译和赏析;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他的词风特点。
2. 阅读词句(10分钟):让学生自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字词解释(10分钟):解释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4. 翻译和解读(10分钟):对词进行逐句翻译,解读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赏析和讨论(10分钟):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词的美感,讨论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词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解释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使学生了解了辛弃疾的词风特点,提高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0分钟):选取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6分钟)(完成教学目标1)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
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用典很多)(三)、找典故。
(8分钟)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
明确了。
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
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
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18分钟)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
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
“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
抗金,收复中原。
)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
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
抗金北伐。
)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
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
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五)总结:(3分钟)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
(板书:伤今)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
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六)作业: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
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
怀古--- -----伤今-------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