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7)(优.选)
抗震课程设计
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技能,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波的特点;掌握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和逃生技巧;了解我国抗震救灾的历史和成果。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正确保护自己,迅速逃生;能够参与防灾减灾活动的和实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知识、地震逃生技巧、抗震救灾实例和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地震知识: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地震波的特点等基本知识。
2.地震逃生技巧:教授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躲在桌子下、捂住头部等;教授学生地震时的逃生路线和技巧。
3.抗震救灾实例:分析我国历史上重大的抗震救灾事件,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抗灾精神。
4.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如检查房屋结构、储备应急物资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讲解地震知识、逃生技巧等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抗震救灾实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逃生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逃生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地震逃生书籍,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地震逃生知识和实例。
抗震建筑设计教案
抗震建筑设计教案教案标题:抗震建筑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抗震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2. 掌握抗震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设计出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建筑物。
教学内容:1. 抗震建筑设计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2. 抗震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点。
3. 抗震建筑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4. 抗震建筑设计的实际案例分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入抗震建筑设计的概念和背景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15分钟)1. 讲解抗震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点,包括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地震力的计算和分析等内容。
2. 介绍抗震建筑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地震烈度的确定、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计算和设计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实际的抗震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思路、结构形式和抗震性能,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设计原理和经验。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建筑物。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指导和建议。
第五步:展示和评价(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互评和讨论。
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学生改进设计。
第六步: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抗震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学资源:1. 抗震建筑设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抗震建筑设计案例分析材料。
3. 设计工具和软件(可选)。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和合理性评估。
3. 学生对抗震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抗震建筑设计比赛或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学科竞赛水平。
2. 组织学生参观抗震建筑物,加深对抗震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3. 引导学生进行抗震建筑设计的研究和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抗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如地震波、震级、烈度等。
–了解工程抗震的基本原理,如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等。
–学习地震工程的相关知识,如地震风险评估、地震损失预测等。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工程抗震设计。
–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抗震相关问题的能力。
–学会查阅和应用相关规范和标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工程安全的重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波、震级、烈度等。
2.工程抗震原理: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等。
3.地震工程:地震风险评估、地震损失预测等。
4.工程抗震设计实例: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工程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5.相关规范和标准:介绍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抗震原理和方法。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实验法: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工程抗震学》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如地震模拟实验设备、结构试验设备等。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相关学术期刊、地震工程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地震工程学概论(2014年)
震是 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49
第四十九页,共108页。
什么叫震源、 震中、震中距 ?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44
第四十四页,共108页。
45
第四十五页,共108页。
我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图
46
第四十六页,共108页。
4.目前的地震形势
地震的发生有间歇性,一段时间内发生较频繁,一段 时间内较平静,我国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期。
三、抗震减灾的的任务
47
第四十七页,共108页。
结构工程师的任务:
1.对地震区域作抗震减灾规划; 2.对新建筑工程作抗震设计;
35
第三十五页,共108页。
第三十六页,共108页。
7.8 级 地 震 造 成达180公里的破 碎带,水平和垂 直错距都很大, 引起地表沉陷、 隆起、裂缝、液 化等地表破坏, 同时造成建筑物 的大量毁坏。
36
伊兹米特市一楼房底层空旷,结构不合理,房屋整体倾斜, 二楼成了一楼。
37
第三十七页,共108页。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 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64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
54%;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 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1.7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
大学抗震教程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土木工程专业地震工程授课对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分类、特点等。
2. 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4. 培养学生应对地震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地震的基本知识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教学难点:1. 抗震设计计算方法的掌握2. 抗震设计规范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震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
2. 提问:什么是地震?地震的危害有哪些?二、地震基本知识1. 地震的成因:介绍地震的形成过程,包括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
2. 地震的分类:讲解地震的类型,如浅源地震、深源地震、构造地震等。
3. 地震的特点:分析地震的震级、震中距、破坏程度等。
三、抗震设计基本原理1. 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介绍结构抗震设计的定义和目的。
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讲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刚度、强度、稳定性等。
3. 抗震设计方法:介绍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如抗震系数法、等效静力法等。
四、抗震设计规范应用1. 介绍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2. 以实际工程为例,讲解抗震设计规范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分析抗震设计规范在实际工程中的注意事项。
五、抗震设计计算方法1. 介绍抗震设计计算的基本方法,如抗震系数法、等效静力法等。
2. 通过实例讲解抗震设计计算的具体步骤和计算公式。
3. 分析抗震设计计算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地震基本知识、抗震设计基本原理和抗震设计规范应用。
2. 强调抗震设计在地震工程中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地震基本知识和抗震设计原理的理解。
2. 分析一实际工程案例,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抗震课件第七章
抗震课件第七章第7章单层厂房抗震设计7.1 震害分析和其他结构相比较, 单层厂房的震害总的来说较轻, 且主要是围护结构的破坏。
围护墙实际上起到了承受和传递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其刚度和质量分布对厂房的动力反应有很大影响。
震害调查表明,围护墙布置不合理是造成厂房震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大型墙板的震害明显轻于砌体墙。
例如海城纺织机械厂和营口中板厂都因墙体和柱拉结不良而在地震时发生墙面大片倒塌的现象(图7-1)。
厂房的山墙也易倒塌。
如果山墙上直接铺有屋面板, 山墙的倒塌也引起有关屋面板的坠落。
∏型天窗是厂房抗震的薄弱部位,在6度区就有震害的实例。
震害主要表现为支撑杆件失稳弯曲,支撑与天窗立柱连接节点被拉脱,天窗立柱根部开裂或折断等。
这是因为∏型天窗位于厂房最高部位,地震效应大。
在大型屋面板屋盖中,如屋面板与屋架或屋面梁焊接不牢,地震时往往造成屋面板错动滑落,甚至引起屋架的失稳倒塌。
历次地震的震害调查表明,厂房受纵向水平地震作用时的破坏程度重于受横图7-1 中板厂震害向地震作用时的破坏程度。
主要的破坏形式有:(1) 天窗两侧竖向支撑斜杆拉断,节点破坏,天窗架沿厂房纵向倾斜,甚至倒下砸塌屋盖。
(2) 屋面板与屋架的连接焊缝剪断,屋面板从屋架上滑脱坠地。
屋盖的纵向地震力是通过屋面板焊缝从屋架中部向屋架的两端传递的,屋架两端的剪力最大。
因此,屋架的震害主要是端头混凝土酥裂掉角、支撑大型屋面板的支墩折断、端节间上弦剪断等。
(3) 在设有柱间支撑的跨间,由于其刚度大,屋架端头与屋面板边肋连接点处的剪力最为集中,往往首先被剪坏;这使得纵向地震力的传递转移到内肋,导致屋架上弦受到过大的纵向地震力而破坏。
当纵向地震力主要由支撑传递时,若支撑数量不足或布置不当,会造成支撑的失稳,引起屋面的破坏或屋盖的倒塌。
另外,柱根处也会发生沿厂房纵向的水平断裂。
(4) 纵向围护砖墙出现斜裂缝。
作为主要受力构件的柱,由于其在设计中考虑了水平力的作用,故从整体上看,在7度区一般无震害,在8度和9度区出现裂缝,仅在烈度为10度的区域才有少数的倒塌。
桥梁抗震电子教案
4、重点:震级与烈度的概念,基本烈度的概念及应用,地震动的概念及特性
5、难点:地震动的特性及应用,设计地震分组的含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名词解释:
震级、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0分钟授新课:100分钟安排讨论0分钟布置作业0分钟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讨论□示教□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内同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桥梁抗震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1.5地震动
(一)地震动特性
地面运动(地震动)的一般特征可用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曲线来说明。
1.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
3.强震的持续时间
(二)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
震源、传播介质与途径、局部场地条件
(三)地震动的估计
通常利用烈度与地震动的对应关系将烈度换算成地震动设计参数。
§1.6地震震害现象
2.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用I表示。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震中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设防烈度。
二、次生灾害:
主要的次生灾害有: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地震及地震工程概述1.1 地震的成因及分类1.2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1.3 地震工程基本概念1.4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第二章: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2.1 地震烈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2.2 地震动参数的定义及测定2.3 地震动参数对工程结构的影响2.4 地震区划及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选用第三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3.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3.2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3.3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3.4 结构抗震计算的基本假定第四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与应用4.1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简介4.2 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4.3 抗震设计要求及构造措施4.4 抗震设计规范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第五章:常用抗震构件及连接设计5.1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设计5.2 钢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5.3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连接设计5.4 钢结构构件的连接设计第六章:地震防护措施6.1 隔震与减震技术6.2 地震防护结构体系6.3 场地与地基的抗震措施6.4 地震紧急疏散与救援设施第七章:抗震加固技术7.1 抗震加固的基本原则7.2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7.3 钢结构加固方法7.4 抗震加固技术的应用实例第八章:抗震试验研究8.1 抗震试验的基本类型与方法8.2 结构模型试验与振动台试验8.3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8.4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试验数据分析第九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9.1 案例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9.2 案例二:钢结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9.3 案例三:桥梁结构抗震设计9.4 案例四:生命线工程抗震设计第十章:抗震设计软件与应用10.1 抗震设计软件简介10.2 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10.3 软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实例10.4 抗震设计软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地震及地震工程概述地震工程是一门研究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学科。
了解地震的成因、分类、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地震工程基本概念是理解抗震设计的基础。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
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82.7%。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基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
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7、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过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参考资料电子教案全套课件
3.8 简述规范中给出的抗震设计反应谱a-T 曲线的特点 和主要影响因素。
3.9 计算结构自震周期的方法有哪些? 4.1 何谓“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有何不
同? 4.2 什么叫结构的刚心、质心?
4.3 建筑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控制房 屋的高宽比? 4.4 抗震结构体系在结构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中应注意哪 些问题? 4.5 何谓“多道防震防线”? 4.6 为什么说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部件在地震作用 下协调工作的必要条件。 4.7 什么是延性?如何提高钢筋砼柱的延性?
5.1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有哪些结构体系? 5.2 抗震概念设计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具
体是如何体现的? 5.3 抗震设计为什么要限制各类结构体系的最大高度和高
宽比? 5.4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为什么要划分抗震
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5.6 如何计算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5.7 框架柱的刚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5.8 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破坏机制? 5.9 如何进行内力组合? 5.10 什么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在设计
1.6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关系是什么? 1.7 什么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 1.8 《规范》规定的设防烈度范围是多少? 2.l 场地土分为哪几类?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2.2 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建筑场地的类别? 2.3 什么是场地土的液化?
3.1 什么是地震作用?计算结构地震作用的方法有哪些? 3.2 什么是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怎样确定它们的
系数?
3.3 什么是地震系数和地震影响系数?什么是动力系数? 它们有何关系?
工程抗震-7
• 竖向设计加速度反应谱由水平向设计加速度反应谱乘以下 式给出的竖向/水平向谱比函数R。 – 基岩场地: R=0.65 (偏于安全考虑) – 土层场地:
5) 计算方法
• 抗震分析时可将桥梁划分为规则桥梁和非规则桥梁两类 ,分别采用对应的方法。
• 时程计算方法、反应谱法在第5章已经作了详细的阐述, 与建筑结构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分隔带撞击破坏
3)承载能力不足
百花大桥桥墩破坏情况
小渔洞大桥完全垮塌
日本阪神地震桥梁震害-剪切破坏
日本阪神地震桥梁震害-弯曲破坏
4)支座破坏
落梁
地震时桥梁破坏特征
(1)上部结构强度破坏比较少 (2)地基基础除液化外因承载力问题引起的破坏实例比较少 (3)主要的破坏形式:
桥墩的剪切破坏(延性不足) 桥墩的弯曲破坏(具有良好的抗塌能力) 支座破坏(落梁)。 独柱式结构破坏尤为严重
剪切破坏的机理
4个阶段: • 截面弯矩达到开裂强度时截面出现水平弯曲裂缝; • 随着裂缝的发展和荷载强度的提高,柱内出现斜方向的剪
切裂缝; • 局部剪切裂缝增大,箍筋屈服导致剪切裂缝进一步增长; • 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弯曲破坏的机理
4个阶段:
• 当弯矩达到开裂强度时截面出现水平弯曲裂缝; • 随着裂缝的发展和荷载强度的提高,受拉侧的纵筋
• 不考虑塑性(不容许发生损伤或者不会发生损伤)的构件 ,用弹性梁单元;相反考虑塑性影响的单元采用弹塑性梁 单元。
• 细长的单元(长细比大于8),宜考虑P-Δ效应。
• 一般用地基弹簧来考虑土与 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计 算模型中直接考虑。
比 下部结构类型
地基条件
参数值
≤ 90m
工程结构抗震教案-职称评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4学时)授课内容:1.1地震基本知识;1.2地震震害地震的破坏作用基本要求: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分类。
掌握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基本概念:①震源:在地层构造运动中,由于发生比较剧烈的破坏性变动,并从这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从而引起地震的这个区域叫做~。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就是~。
③震中距:震中与震源之间的距离叫做~。
④等震线:在地面上,把地震烈度相同的地区以线连起来,这条线就叫~。
⑤地震波:当岩层断裂错动或者其他原因引发地震时,地下积蓄的变形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就是~。
⑥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某一个地区、地面及房屋建筑等工程结构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由于各地区所遭受到的地震影响程度不同,故一次地震对于不同的地区有多个地震烈度。
⑦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在今后一定时间内(一般指100年),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⑧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重点:地震波、震级和烈度的概念要点:1.地震的分类地震按产生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地震波、震级和烈度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
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尺度,用符号M表示。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的区别。
授课内容:1.3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抗震设计中的抗震设防思想及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本概念:①地震动的振幅(amplitude):可以是指地震动加速度、速度、位移三者之一的峰值、最大值或某种意义的有效值。
②频谱(spectrum):凡是表示一次地震动中振幅和频率关系的曲线,统称为~。
地震工程中常用的频谱有三种:傅立叶谱、反应谱和功率谱。
③持时(duration):地震动的持续时间。
工程抗震概述教案设计方案
工程抗震概述教案设计方案一、教育背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地震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是防止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震防护意识和抗震设计能力,需要在工程教育中加强对抗震工程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理解地震的发生原理和地震带来的危害。
2.了解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建筑物的抗震评定标准和抗震等级。
4.增强对抗震工程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指地壳发生断裂、摆动引起的地表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学生需要了解地震的发生原理、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带来的破坏等知识。
2.抗震设计基础知识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在结构和构造设计上采取一些措施,使建筑物能有效抵抗地震力,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
学生需要了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设计、结构受力分析、抗震措施等。
3.抗震加固技术在一些原有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部位进行强化处理,以提高其地震抗力的技术称为抗震加固。
学生需要了解抗震加固的类型和方法,包括附加抗震结构、加固构件的钢筋混凝土加固、预应力加固等。
4.抗震评定和等级建筑物的抗震评定是指根据建筑物的地震抗力水平,对建筑物进行评定和等级划分。
学生需要了解抗震等级的含义和标准,以及如何进行抗震评定。
五、教学方法1.理论结合实践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将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讲解,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的情况。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经典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实际效果。
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组织学生围绕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深入。
六、教学评估1.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日常评估,以及结合期末考核的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8.1 三种烈度关系示意图
2、与反应谱有关的几个参数
1)地震系数 k k = ap g
k—以重力加速度g为单位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ap—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
2)动力系数 β β = Sa ap
β—以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ap为单位的反应谱;Sa—加速度反应谱。
0 0.1Τg
5Τg
6.0 T(s)
图 8.3 地震影响系数 α 曲线(5%阻尼比)
其它阻尼比的地震影响系数 α 曲线可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需要强调的是反应谱的特征周期Tg不是场地的特征周期,它综合了地震动特性和场地特 性的影响。 周期 T=0 点的 α 值可以用下式根据地震动力系数 β 的值确定:
4、设计用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 α 谱曲线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设计地震动是用 α 曲线给出的,规范给出了对应于不同阻尼 比 ζ 的 α 谱曲线,当 ζ=0.05 时的 α 谱曲线如图 8.3 所示。
α α max
( ) Τg
0.9
α max
Τ
0.45αmax
[0.20.9-0.02(T-5Tg)] αmax
8.2 地震加速度时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超过一定高度范围的高层结构, 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下面介绍获得用于抗震验算的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方法。
1、直接法
1)直接用已有的地震记录 有两种情况可以直接应用已有地震记录: ① 用实际场址处获得的地震记录; ② 选用与场地的震地质条件相同的地震记录,即要求: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
F = mSa
用地震影响系数 α 表示最大地震作用:
F = mg Sa = Gα g
G=mg—单质点体系的重量。
用动力系数 β 表示最大地震作用:
F = mg a p Sa = kGβ g ap
k—地震系数;G—单质点体系的重量。
3、地震动力系数 β
实际给出的反应谱一般以自振周期 T 为自变量,T=2π/ω。在对场地的反应谱进行统计 分析时,为寻找反应谱的统计规律性,首先需要对反应谱进行归一化(标准化)。研究中一 般是采用峰值加速度进行归一化,即采用地震动力系数 β 完成统计分析。下面简要介绍采用 统计分析给出的平均反应谱—地震动力系数 β 的特点并讨论 β 反应谱与震级 M、震中距 R 的关系以及 β 与场地条件(土性和厚度)的关系。
α(0) = kβ (0) = β (0) = 1 ≈ 0.45 αmax k βmax βmax 2.25 因此,α(0)=0.45αmax。 在确定了α曲线形状后,最大值αmax可由地震动区划图或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即根据 峰值加速度ap确定)。 例如,对 8 度设防,对应于(水平地震动)中震和小震的峰值加速度分别为 中震:ap=0.2g 小震:ap=0.0714g(70gal) 因此,相应于中震和小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分别为
这样就把非平稳的随机过程分解成一个确定性函数与一个平稳的随机过程之积。
3)强度包络函数 f(t) f(t)一般由统计分析方法得到,也可以根据半经验半理论化的方法得到,在我国一般采 用如下函数形式:
f (t)
=
⎧ ⎪ ⎨
(t / T1)2 1
⎪ ⎩
e−β (t−T2 )
0 ≤ t ≤ T1 T1 < t ≤ T2 T2 < t1
开始段:高频成分相对丰富; 频率: 中间段:中频成分相对丰富;
中后段:长周期成分相对丰富。
图 8.4 地震加速度时程特征
对这一非平稳过程可以采用数值方法获得满足一定要求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常用数值方 法有三角级数法,随机脉冲法,自然回归法等。其中三角级数法最为常用,下面介绍三角级 数法:
1)拟合的要求 人造地震波应满足对加速度时程三要素-频谱、振幅和持时的基本要求。 频谱:一般是给出反应谱Sa(T),称为目标谱; 振幅: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ap; 持时:地震动的持续时间Td。 其中,峰值加速度ap和持时Td可由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反应谱Sa(T)可以根据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或采用相应的分析方法得到。ap也可以直接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值。
)
/{−2
ln[−
π ωk Td
ln(1 −
p)]}
Td-地震动持时;ζ-阻尼比;p-反应超过反应谱的概率,取 p <0.15。
相位谱φk也有其分布规律,其分布规律可以用相位差谱找出,但一般可假设相位谱φk在 [0, 2π]内均匀分布,可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模拟。
5)加速的时程的合成过程 人工地震波的合成过程如图 8.8 所示,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首先根据给出的目标反 应谱求得功率谱;再由功率谱求得幅值谱Ak,同时假设相位谱φk在[0, 2π]内随机分布;(2) 采用三角级数叠加法得到平稳时间过程a1(t);(3)对a1(t)乘以时间包络函数f(t),得到非平稳 的加速度时程a(t);(4)再对a(t)进行局部幅值调整,使合成的加速度时程的峰值加速度等于 ap。 可以对 a(t)进行局部幅值调整的原因是局部调整对谱的影响不大。
根据场地类别,对近震、中震和远震地震动记录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我国给出的不同场 地条件下 β 平均反应谱曲线(5%阻尼比)如图 8.2 所示。
β
2.25
ζ=0.05
1
0.1 Tg
T
图 8.2 β 反应谱曲线(5%阻尼比)
Tg—反应谱的特征周期,与场地条件,地震远、近有关,β与震级M的关系间接反映在近、 远震中。近震时中、小地震相对较多,远震时中、大地震多。
地震类别
多遇地震 基本地震 罕遇地震
表 8.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设防烈度
6
7
8
9
0.04
0.08(0.12) 0.16(0.24)
0.32
0.11
0.23(0.34) 0.45(0.68)
0.9
-
0.50(0.72) 0.90(1.20)
1.4
反应谱特征周期Tg的分区实际反映了近、中、远地震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震 级M的影响。
1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生课讲义
抗震工程概论教案 第 7 讲
3)地震影响系数 α α = Sa g
α—以 g 为单位的反应谱。 由以上三个系数的定义,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时也直接称 β 和 α 为反应谱。
4)地震作用最大值与 α、β 的关系
根据反应谱的意义,结构上的最大地震作用可以表示为:
m—单质点体系的质量。
度时程 a(t)在幅值和时间上乘以适当系数,使地震动参数满足给定要求。 改变地震加速度的幅值座标也称为调幅,具体方法是将a(t)乘以一常数,使调幅后的峰
值加速度等于所要求的ap。 改变地震加速度的时间座标也称调频,通过对时间坐标乘以固定常数,拉长或者缩短地
震记录的持时,并达到改变地震记录的频谱及卓越周期的目的。
中震: αmax
=
kβ max
=
ap g
β max
=
0.2g g
2.25 =
0.45
小震: αmax
=
0.0714g g
2.25
=
0.16
分析地震影响系数α曲线可以发现,当阻尼比ζ确定时,α曲线的形状由反应谱特征周期 Tg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确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给出了考虑不 同场地类别和不同地震水平的Tg和αmax,如表 8.1 和 8.2 所示。
统计分析表明:β 与结构阻尼、场地条件、震级、震中距有如下关系:
2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生课讲义
抗震工程概论教案 第 7 讲
① 阻尼比 ζ 变小,则 β 变大; ② 土介质软,土层厚,β 向长周期方向移动; ③ 震中距大,β 向长周期方向移动; ④ 震级大,β 向长周期方向移动。 从图 8.2 可以看到,β反应谱仅有一个控制参数Tg,因此希望其能准确反映以上影响因 素是困难的,这一反应谱仅仅能在一定近似程度上,综合反映以上因素的影响。
3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生课讲义
抗震工程概论教案 第 7 讲
设计地震分组 (特征周期分区)
第一组(区) 第二组(区) 第三组(区)
表 8.1 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Tg(s) 场地类别
I(坚硬)
II(中硬)
Ш(中软)
0.25
0.35
0.45
0.30
0.40
0.55
0.35
0.45
0.65
IV(软弱) 0.65 0.75 0.90
f(t) 1 (t/T1)2
e–β(t—T1)
T1
T2
t
图 8.5 强度包络函数
强度包络函数f(t)包含三个参数:T1、T2和β,包络函数也同时确定了持时Td。国外也常 用指数窗作为强度包络函数。
4)平稳随机过程a1(t) a1(t)用具有不同频率和随机相角(位)的三角级数的叠加
N
∑ a1(t) = Ak cos(ωkt − ϕk ) k =1
S(ωk)
Δω
ωn ω1
ωk
ωN ωu
ω
图 8.7 功率谱及其离散化
如果给定的目标谱是功率谱,则由上式可直接由功率谱S(ω)得到幅值谱值Ak,但实际工 程问题中,一般给定的是加速度反应谱Sa(ω),可利用如下近似转换关系由反应谱Sa(ω),得 到功率谱S(ω)。
S(ωk )
=
2ζ πωk
Sa2
(ωk
中震
—
设防地震(设防烈度)—
基本地震(基本烈度);
⎪⎩大震 — 罕遇地震(罕遇烈度)。
这里的“地震”应理解为地震动。 不同设防地震的概率水平: 1)多遇地震(众值烈度):50 年内超越概率 P=63%,重现周期 T=50 年。 2)基本地震(基本烈度):50 年内超越概率 P=10%,重现周期 T=475 年。 3)罕遇地震(罕遇烈度):50 年内超越概率 P=2~3%,重现周期 T=1642~2475 年。 通过对 45 个城镇地震危险性分析发现:众值烈度与基本烈度相差的平均值为 1.55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