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最新版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家的简短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简短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简短小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几个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有一位叫钱学森爷爷的科学家。

他特别厉害,在美国学习了很多先进的知识。

但是,他心里一直想着要回到中国,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

可是美国不让他回来,钱学森爷爷经历了很多困难。

但他没有放弃,最后终于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爷爷努力工作,为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一位叫袁隆平爷爷。

他看到很多人吃不饱饭,就下定决心要让大家都能吃饱。

袁隆平爷爷天天在田里,不怕太阳晒,不怕辛苦,终于研究出了高产的水稻。

因为袁隆平爷爷,现在我们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啦。

小朋友们,这些科学家是不是很了不起呀?《中国科学家的简短小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来讲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哟!有个叫屠呦呦奶奶的科学家。

她为了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尝试了好多好多的草药。

有一次,她失败了很多次,但是她没有灰心。

终于,屠呦呦奶奶发现了青蒿素,救了很多人的命。

还有一位叫李四光爷爷的科学家。

他小时候对石头特别感兴趣。

长大后,李四光爷爷努力研究地质,找到了很多石油,让我们国家有了更多的能源。

小朋友,你说他们是不是很棒呀?《中国科学家的简短小故事》小朋友们,来听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啦!有位叫邓稼先爷爷的科学家。

他为了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强大,默默地做着很重要的工作。

邓稼先爷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一直在努力。

还有一位叫竺可桢爷爷的科学家。

他天天观察天气,记录下来好多好多的数据。

通过他的努力,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天气的变化。

小朋友们,这些科学家是不是很厉害呢?。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200字左右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200字左右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200字左右篇一:袁隆平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

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

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

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

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

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

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

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

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

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篇二:钱学森钱学森,知名科学家。

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

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

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能够做英雄了。

”爸爸说:“你也能够做英雄。

可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

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

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先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异常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仅使同学们,并且使教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篇三: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家们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们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们的故事
1.屠呦呦:她是我国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她通过研发新型抗疟疾药物,帮助数百万人远离了疟疾的威胁。

2.郑南宁:郑南宁是中国有机化学界的泰斗,他成功合成了多种天然产物,如人参皂苷、紫杉醇等,通过药物研发,帮助治疗肿瘤等疾病。

3.李政道:他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开拓者之一,他首先提出了导带理论,奠定了半导体物理学的基础。

4.钱学森:他是中国火箭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导弹。

5.王恩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在核物理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6.华罗庚:他是我国数学家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现代数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发明华罗庚逆天数学方法,让许多非线性问题得到了解决。

7.邓稼先:他是我国航天领域的先驱者,他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并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8.张爱萍:她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她在基因编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人类基因编辑领域的重要代表。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有哪些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有哪些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有哪些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有哪些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科学家诞生,中国的科学家你认识谁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篇1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

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

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

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

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

这份小小的试卷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

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

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

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痴迷学术,组建“自杀俱乐部”1938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钱学森留校任教。

为从事火箭研究,他和几个同学结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

没有资金和设备,他们就到旧货摊上、废品仓库里去拣废旧零件自己安装;没有试验场地,就在自家房后草坪上进行。

由于成天和电机、火药、二氧化碳、废弃零件之类的物体打交道,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他们将这个小组戏称为“自杀俱乐部”。

科学家诺贝尔的励志故事(最新12篇)

科学家诺贝尔的励志故事(最新12篇)

科学家诺贝尔的励志故事(最新12篇)名人故事:诺贝尔篇一感情的十字架诺贝尔认为自己长相丑陋,不会得到真正的爱,加上工作的繁忙,对母亲的依恋等,他很早就下决心献身科学,在创造发明中寻求心灵安慰。

虽然他富有且名满天下,一生中许多时间住在繁华热闹的巴黎,但却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人们对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个人生活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个孝子,一个古怪、孤独的富翁。

实际上,诺贝尔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自己的烦恼、苦闷、失落。

在60多年的岁月中,他曾义无反顾地排除障碍,向科研领域进军,建立起巨大的工业王国。

然而,他也曾陷入感情的漩涡,备尝爱情的酸甜苦辣。

1876年,诺贝尔与一位在花店工作的女士莎菲娅·赫斯在维也纳邂逅。

莎菲娅出身寒微,所受教育很少,但是开朗、单纯、漂亮。

认识诺贝尔后不久她便辞去了工作,诺贝尔在巴黎给她买了房子、请了家庭教师,希望她专心学习、提高自己。

他把莎菲娅当做未婚妻,并准备带她去见自己的母亲。

然而,莎菲娅却无意去了解巴黎、了解法国文化、了解诺贝尔的事业,对学习也很快失去了兴趣,她只希望诺贝尔与她长相厮守。

这使诺贝尔很苦恼。

诺贝尔意识到,莎菲娅身上没有一条符合母亲的标准。

自己的家庭、事业与莎菲娅之间有着太大的距离,他决定中断关系,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轨道。

但再见莎菲娅时,他又犹豫不决,舍不得与她一刀两断了。

他们就像被不同的欲望驱使着的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依恋,又在奋力寻求爱情的庇护,哪怕这种慰藉很短暂、代价很昂贵!莎菲娅天真、任性、随意,经常欠账,诺贝尔不得不经常为她付账;她游历于上层人士喜欢的许多地方,俩人之间经常为一件事互相指责、猜疑、大发脾气、争吵不断。

诺贝尔的精力在衰退,头脑变得迟钝,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1879~1884年间,他甚至没有什么实验成果和专利申请。

对于这位以工作为最大乐趣,以发明为荣的人来说,没有工作安慰,又平添许多感情上的烦恼,心底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有时他把这种坏心情发泄到莎菲娅身上,他痛感莎菲娅并不是他渴望的爱人,除了金钱,自己也不是莎菲娅的需要,但他仍然舍不得放弃她。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

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

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

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

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

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

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

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1、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人物,他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一心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他在回国后,积极参与中国航天科技的研究,并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

2、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他成功研发出了高产、抗病虫害的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有了质的飞跃。

他还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帮助全球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3、杨振宁:杨振宁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因在粒子物理学和弦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物理学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4、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工作,并为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深知“惟有读书人,方能治国安邦”的道理。

因此,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生于1930年,曾经担任上海入室女科学家“蒲公英女队”的一员,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然而,她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她对疟疾病的研究,为全世界疟疾治疗带来了福音。

她的研究成果——青蒿素,更是荣膺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获诺贝尔奖的新药。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同样也是非常艰辛和漫长的。

她坚信“求知不暇,求医尚且不能不勤奋”,用一个人的孤独和喧嚣,同时也用毅力和聪明,探索了一个又一个路径,最终在草原上发现了青蒿的有效成分。

她的成果不仅保护了广大疟疾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启示了世界疟疾治疗研究的多元化道路。

2. 朱德孟——最早的生物物理学家之一朱德孟是一位杰出的生物物理学家,生前倡导“打好基础,走好路子”的创新理念,这句话的含义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他曾经研究过红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并在红细胞的光学显微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他甚至还开发出了一种遗传修复技术,被誉为“补血的技术”,为生物学技术领域注入良好的发展契机。

朱德孟在做任何一项研究前,都会对作品进行CRITICS:create, recognize, innovate, transmit、criticize, summary。

他认为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医生、化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才会有研发新药和新技术的可能。

他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当代的科技人士,也指引了在基础研究领域探索的科学家。

3. 郭永怀——中国自行研发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父自从1956年人造卫星产生以后,科学家和国防部门就开始了人造卫星技术的探索。

这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就是郭永怀。

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率领着我国的科研团队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实现了中国太空发射的里程碑,进而积累了人造卫星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一、朱棣与黄人气体研究朱棣是中国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他对气体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偶然发现一种黄色的气体,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他开始专注于研究这种黄人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朱棣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实验,观察黄人气体的变化和反应。

通过仔细分析,他发现黄人气体具有一定的毒性,并且在高温下有爆炸的可能性。

这些发现令他深感挑战和兴奋。

为了更好地理解黄人气体,朱棣开始探索它的制备方法。

他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成功发明了一种高效的制备黄人气体的方法。

这一创新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它的性质和应用。

朱棣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的成果被应用于多个领域。

黄人气体的性质和特点被进一步研究,并在医学、工业等领域找到了广泛的应用。

朱棣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气体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二、赵敏的科学发现与荣誉赵敏是一位年轻的生物学家,她对昆虫的生态行为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一次深入调查昆虫种群的研究中,她偶然发现一种新的物种。

对于这个新物种的发现,赵敏感到非常激动。

她用尽全力对这种物种进行详细观察和实验。

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她发现这种新物种对特定植物的花粉有着极强的依赖关系。

赵敏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她的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线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昆虫的生态行为和植物的繁衍方式。

赵敏的成果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还受到了多个科研机构的关注。

她的发现被刊登在了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她也因此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荣誉和赞誉。

三、王贞治与量子力学的突破王贞治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对量子力学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多年的实验和探索中,他遇到了一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

然而,王贞治并没有放弃,他反复思考和寻找突破口。

最终,他发现了一个量子力学中的关键问题,这对于解决他面临的难题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王贞治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试图解决这个关键问题。

通过不断的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他最终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他的研究让人们对量子力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的十个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的十个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的十个科学家的故事第一篇嘿,朋友!今天来跟你聊聊咱们中国了不起的十个科学家的故事。

先说钱学森爷爷,那可是航天领域的大牛!当年他一心想回国,历经千难万阻,终于回来了。

回国后,他带着团队搞火箭、导弹,为咱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简直太牛啦!还有光爷爷,他专注于地质研究。

到处跑,找石油、找矿产,就像个地质侦探。

他的努力让咱们国家发现了好多重要的资源,厉害吧!邓稼先爷爷也不能不提。

为了研究原子弹、氢弹,他默默付出,不怕危险。

在艰苦的条件下,成功让咱们国家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太了不起啦!袁隆平爷爷,那是解决咱们吃饭问题的大功臣。

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让产量大大提高,大家都能吃饱饭,他就像个稻田里的超级英雄!屠呦呦奶奶也很棒哟!她研究青蒿素,为治疗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得了诺贝尔奖呢,真给咱们中国人长脸!竺可桢爷爷,一辈子都在观察气象,记录各种数据,让咱们对天气变化有了更多了解。

侯德榜爷爷在化学工业方面很厉害,搞出了好多新的生产方法,让化工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童第周爷爷在生物学上有大成就,做实验可认真啦,为生物学的发展出了不少力。

茅以升爷爷建造的大桥那叫一个厉害,又坚固又漂亮,交通变得更方便啦。

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十个科学家的精彩故事,他们是不是超级棒?第二篇亲爱的,咱们来唠唠中国十个科学家的故事哈。

先说华罗庚爷爷,他数学特别厉害,虽然一开始条件艰苦,但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数学界闯出了一片天。

陈景润爷爷也牛得很,研究数学难题那叫一个专注,简直是数学迷中的战斗机。

苏步青爷爷在数学领域也是一把好手,培养了好多优秀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哟。

王淦昌爷爷为了核科学研究,默默奉献,那种精神让人佩服得不行。

周培源爷爷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可不小,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林巧稚奶奶是妇产科的专家,迎接了好多新生命的到来,就像生命的守护者。

钱三强爷爷在原子能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九章爷爷在气象学和空间科学方面很有建树,是个厉害的角色。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第1篇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一)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二)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最伟大的10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最伟大的10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最伟大的10位科学家的小故事》咱先来说说张衡。

我有个朋友特迷天文,他跟我说张衡就像个能看穿宇宙奥秘的魔法师。

张衡那地动仪超厉害,好像能跟大地对话,哪有地震它都能知晓,就像给大地装了个报警器。

你说他咋就那么聪明呢?难道是天上的星星给他灵感?再讲讲祖冲之。

我在科技馆碰到个小孩,他好奇地问祖冲之是不是有个超级大脑。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那可是相当厉害,他就像个数学王国的探险家,一点点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再精确,把那数字算得比头发丝还细。

这得多有耐心和智慧啊,换作咱普通人,是不是早晕头转向啦?李时珍咱也不能忘。

我邻居是个中医迷,他跟我讲李时珍像个行走的药库。

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走遍大江南北,就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

他尝百草,试药性,那胆子比天大。

你想啊,有些草药可能有毒,他就敢往嘴里放,他难道不怕吗?毕昇也很了不起。

我参加一个文化交流活动,有人说毕昇像个文字的魔法师。

他发明活字印刷术,让知识传播像开了火箭一样快。

以前抄书得费老长时间,有了活字印刷,就像给知识插上翅膀,能飞到千家万户。

这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得有多大啊?沈括也是个厉害人物。

我听一位历史老师讲,沈括像个全能的知识宝库。

他啥都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就像个好奇宝宝,对世间万物都要探究一番。

他写的《梦溪笔谈》,里面的知识就像星星一样多,是不是让人惊叹?徐光启可不得了。

我在图书馆碰到个农业大学的学生,他说徐光启像个农业的守护天使。

徐光启引进和推广好多农作物,像红薯啥的。

他就像把希望的种子撒遍大地,让老百姓能多些食物填饱肚子。

他咋就这么有远见呢?宋应星就像个工业革命的先驱者。

我跟一个搞科技史研究的人聊过,他说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把各种工艺技术都讲得清清楚楚。

宋应星就像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大师,把当时的工业技术都展示出来,好像在告诉后人,咱老祖宗也很牛,这是不是很让人自豪?华罗庚那可是数学界的巨星。

我有个学数学的同学说华罗庚像个数学战场的将军。

他在数学难题面前从不退缩,就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中国科技名人故事

中国科技名人故事

中国科技名人故事中国科技名人故事在人们的印象里,科学家应该都是象牙塔里的幸运儿,文质彬彬的科学家们带着眼镜,穿着雪白的大褂,在仪表闪烁的实验室里做着各种奇妙的科学实验。

这的确是现代科学实验室里的景象,而且也的确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为科学做着贡献。

下面来看看中国科技名人故事吧!中国科技名人故事【1】现代科学的传入竺可桢一代的留学生归国后,很多人成为了学科奠基人。

丁文江、翁文灏开创中国地质学,是现代科学中国本土化的先锋,后来生物学方面也出现很多开创性的学者。

继地质学与生物学之后,在竺可桢的领导下,气象科学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体制化,1930年元旦中研院气象研究所开始发布我国领土领海的气象预报,结束了由外国人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

“他们归国后,办刊物、学会,建系教课都是从无到有,正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走出那么一大批大师”,樊洪业说。

“几乎空白”是竺可桢这代留学生归国后面临的科学上的大环境。

不妨先梳理一下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对第一代科学家当时的处境大致有个印象。

“世界史上的近代科学是16到17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果,最早是随着天主教及古希腊的东西传入中国,晚明时期中国人跟着传教士接触到西方科学,看到了世界地图,知道了地圆说。

”樊洪业说,现代科学传入中国是一个渐变过程,这个过程断断续续,时有波折,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西方科学的传入历经300余年,一直到1840年的战争,西方大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人才意识到,要想船坚炮利,就得有理化知识,现代科学这才全面引入中国。

可以说,等到竺可桢等人归国,中国已有了一些科学传播的土壤,比如一些崇尚西学教育的新式学堂,但早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依然占据着很多人的头脑。

“竺老一生除了研究气候、气象,专注更多的是科普,尤其对看风水、祭祀祈雨这些封建迷信非常痛恨,他认为这是中国人思想没有解放,不想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反而寄希望于神灵,这是没有走出中世纪。

”何亚平说,竺可桢为此写了许多科普文章,他一直提倡科学文化就要用科学精神来改造国民性,也一直在为科学扎根中国做着“土壤改良”。

新整理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新整理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第1篇: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一):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二):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引言中国科学家一直以来都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的成就不仅为国家争光,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为您讲述一些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展示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科学探索精神。

一、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和中药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

她对中药的研究以及对疟疾的治疗方法的改进,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赢得了全世界科学界的尊重和赞誉。

二、钱学森:航天工程的奠基人钱学森是中国的航空航天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工程的奠基人。

他在上世纪50年代组织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发工作,并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先河。

钱学森的成就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屠守锷: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屠守锷是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计算机的运算方式,领导了中国首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并在计算机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屠守锷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屠呦呦、钱学森和屠守锷的共同点虽然屠呦呦、钱学森和屠守锷的研究方向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还为中国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他们的辛勤努力、卓越成就和顽强精神激励着新一代科学家,推动中国科学事业不断发展。

结论中国科学家以其杰出的成就和科学探索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赏。

他们的小故事不仅是中国科学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国科学家顽强奋斗精神的写照。

希望这些小故事能够激发更多人投身科学研究,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科学家的一些小故事,他们的故事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科学舞台上的地位和贡献。

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为他们点赞!。

中国科研故事

中国科研故事

中国科研故事一、科研故事之青蒿素的发现你们知道青蒿素吗?这可真是个超厉害的东西。

青蒿素的发现那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有个叫屠呦呦的科学家,她带着团队一直在研究对抗疟疾的药物。

他们试了好多好多的药材,就像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里翻找最珍贵的宝贝。

那青蒿啊,一开始可没被大家那么重视。

但是屠呦呦他们没有放弃,反复地做实验,从青蒿里提取有效成分。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这个青蒿素可不得了,它拯救了全球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呢。

这故事告诉我们,做科研就得有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哪怕一个东西看起来不起眼,也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二、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科研之路袁隆平爷爷可是咱们中国的大英雄。

他看着人们吃不饱饭,就下定决心要让水稻产量提高。

他整天在田里忙活,和那些水稻就像是最亲密的伙伴。

他要找到一种特殊的水稻,能够让产量大大增加。

这过程可不容易啊,要不断地去寻找合适的稻种,进行杂交。

袁隆平爷爷的脚常常踩在泥水里,风吹日晒的,但是他的眼神里永远充满着坚定。

他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让好多人都能吃上饱饭。

他的故事就像一颗种子,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种下了希望和努力的信念。

三、量子卫星背后的科研团队咱们国家的量子卫星那也是超牛的科研成果。

背后的科研团队那可是一群超级聪明又超级努力的人。

量子的世界很神秘,他们要在这个神秘的领域里探索出一条路来。

这个团队的成员们要克服好多技术上的难题,像怎么保证量子通信的稳定性啦,怎么把卫星送上天并且让它正常工作啦。

他们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做实验,调试设备。

有时候一个数据不对,就得重新来。

但是他们就这么坚持着,最后成功地把量子卫星送上了天。

这让咱们国家在量子通信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这就说明,只要齐心协力,没有什么科研难题是攻克不了的。

四、5G技术研发中的故事5G技术现在大家都在用了,可研发的时候那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

那些科研人员就像一群探险家,在未知的通信技术领域里探索。

他们要研究怎么让数据传输得更快,信号更稳定。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1. 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解开物理难题。

杨振宁和李政道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合作解开了物理学上的重大难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成就,为中国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2. 丁肇中,探索宇宙奥秘。

丁肇中是中国著名的宇宙物理学家,他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奥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的宇宙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朱熹,传承中医药文化。

朱熹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医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重要的抗疟药物,为世界的抗疟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5. 钱学森,探索航天科技。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陈景润,解开数学难题。

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解开了许多重要的数学难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7. 丁肇中,探索宇宙奥秘。

丁肇中是中国著名的宇宙物理学家,他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奥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的宇宙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8. 朱熹,传承中医药文化。

朱熹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医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9.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重要的抗疟药物,为世界的抗疟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10. 钱学森,探索航天科技。

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陈景润,解开数学难题。

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解开了许多重要的数学难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家故事

中国科学家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 一)邓稼先(1924 —1986) 是我国出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安徽人,今后在北京大学当物理老师, 1948 年 10 月,邓稼先去美国读研究生, 1950 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他获取学位后的第9 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6 年荣耀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取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此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邃的友谊。

邓稼先领导睁开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加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研究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路子。

领导并亲自参加了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趣闻】1999 年 9 月 1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浩大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伟绩奖章”,邓稼先就是为此付出了一世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 ; 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 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办的灿烂伟业。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 6 月 17 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登攀现代科学巅峰征途中创办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景。

“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巅峰的空前壮举。

中国科学家爱国奉献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爱国奉献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爱国奉献的小故事“哇,爷爷,快给我讲讲那些厉害的科学家的故事呀!”我一脸期待地看着爷爷。

爷爷笑了笑,开始给我讲起了钱学森爷爷的故事。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钱学森爷爷在美国已经是非常有名的科学家啦。

他有着超级厉害的头脑,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就。

可是呀,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的祖国——中国。

有一天,钱学森爷爷对他的朋友们说:“我要回中国去,那里才是我的家,我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朋友们都很惊讶,说:“钱学森,你留在美国多好呀,有这么好的条件和待遇。

”但钱学森爷爷坚定地摇了摇头,说:“不,我的祖国需要我,我必须回去!”就这样,钱学森爷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可是,美国政府却不想让他走,他们设置了好多好多的障碍。

钱学森爷爷遇到了好多困难呀,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努力着。

终于,钱学森爷爷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和其他科学家们一起努力钻研。

他常常工作到很晚很晚,都顾不上休息呢。

“爷爷,钱学森爷爷不累吗?”我好奇地问。

爷爷摸了摸我的头说:“傻孩子,他心中有着对祖国深深的爱和奉献精神呀,这点累算什么呢。

”我想了想,又问:“那钱学森爷爷的努力有结果了吗?”爷爷笑着说:“当然有啦!钱学森爷爷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呢,就像给我们国家的前进加了一把力,让我们跑得更快啦!”我听着爷爷的讲述,心里充满了对钱学森爷爷的敬佩。

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我也要像钱学森爷爷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要成为一个爱国奉献的人!钱学森爷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是当他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去努力时,就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我们都应该向钱学森爷爷学习,不是吗?。

现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现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现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那我给你讲讲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吧。

袁隆平爷爷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简直就是稻田里的“大神”。

袁爷爷一辈子就跟水稻较上劲了。

他年轻的时候啊,看到很多人吃不饱饭,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儿。

那时候的中国,粮食产量不高,很多人都在饿肚子的边缘挣扎呢。

袁爷爷就想啊,我得让大家都能吃上饱饭。

于是,他就开始在田间地头忙乎起来。

每天顶着大太阳,弯着腰在水稻田里观察那些水稻。

他可不是随便看看哦,他在找那些长得又高又壮、结穗又多又大的水稻。

可是啊,找来找去,传统的水稻产量都有限。

后来,袁爷爷就有了一个超级大胆的想法——杂交水稻。

这就好比给水稻找对象,让不同品种的水稻“结婚生子”,然后培育出产量更高的后代。

但是这事儿可不容易啊,水稻的繁殖很有自己的脾气。

好多人都觉得袁爷爷这想法有点异想天开。

不过袁爷爷可不管这些,他就一头扎进稻田里,年复一年地做实验。

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黝黑的,整个人就像从泥地里钻出来的一样。

有时候,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水稻苗,一场大风或者一场洪水就给毁了,那打击可不小。

但袁爷爷就像个打不倒的小强,每次失败了就重新再来。

经过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袁爷爷终于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这杂交水稻啊,产量那叫一个惊人。

一下子就让很多人告别了饥饿的日子。

袁爷爷还特别可爱呢。

他年纪大了,还心心念念他的稻田。

他经常去稻田里看看他的那些“宝贝”水稻,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而且他也特别幽默,跟年轻人聊天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感觉特别亲切。

他的这个杂交水稻技术啊,还分享给了全世界很多国家呢。

他就是现代中国科学家的一个传奇,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科学家在解决粮食问题上有多么了不起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

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

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

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

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

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

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

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

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

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

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

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

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

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粒子。

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粒子。

之后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粒子。

J/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

这证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

J/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透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带给了实验依据。

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带给了实验依据。

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

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

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

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七):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

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

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

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八):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能够放下那里的一切,但不能放下祖国。

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

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

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下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带给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但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

透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九):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

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

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威胁说: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明白。

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

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十):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期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

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

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能够随时离去。

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十一):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

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之后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善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必须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辰都飘浮在气体中。

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比较贴合观测实际。

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

水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透过它的等速旋转,能够报告时刻。

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十分接近。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十二):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期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

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

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