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最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

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

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

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

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

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

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

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

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

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

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

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

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

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粒子。为此,他

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

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

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

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粒子。之后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粒子。J/粒子具有奇特的

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证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

发展。

此外,透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

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带给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带给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

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

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

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

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七):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八):

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

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能够放下那里的一切,但不能放下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

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