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课件
合集下载
《有教无类》ppt课件卢新庭
![《有教无类》ppt课件卢新庭](https://img.taocdn.com/s3/m/6a1e7ae45ef7ba0d4a733b9d.png)
【评析】
•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 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 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 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 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 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选文5、6、7
•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 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5【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 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 就不要再教他了。” 6【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 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7【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 越想越头痛。”
•
选文9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
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 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 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 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 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 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 ‘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 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 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 (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 想。”
《有教无类》课件
![《有教无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5bdade240c844769eaee49.png)
惑:迷惑,糊涂。 敢: 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进:使……前进。 兼:胜过,超过 退:使……后退。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给出 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为什 么?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 令尹: 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 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 三: 虚数,多次。 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 仕: 做官。 乎?”曰:“未知。焉得仁?” 喜色: 高兴的脸色。 已: 使……停止,即罢免。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之: 指代子文。 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 愠色: 生气、怨恨的脸色。 子曰:“未知。焉得仁?” 焉: 哪里,怎么。 弑: 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 违: 离开。
6.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无益,不如学。”
尝:曾经; 终:尽。 食:吃饭。 寝:睡觉。 以:来,用来。 益:好处。
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而:表转折,却。 则:就。 罔:欺骗。一说通“惘”,迷惑。 殆;危险。
学思结合
资 料 补 充
与:跟。 诸:“之于”的合音。 往:过去的事情。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 都能达到怎样的理想境界?
贫而乐道 循 序 渐 进 富而好礼
启 发
切磋琢磨
【释义】: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
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 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出处】:《诗经〃卫风》:“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近义词】:取长补短、推本溯源 【反义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有教无类》ppt课件21全面版
![《有教无类》ppt课件21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f3d6256edb6f1aff001ffd.png)
【评析】
•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 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 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 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 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 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 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
• 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论语》书中,孔 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 君、为政),19次。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 12次。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 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其余, 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 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有人问过 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论 语·卫灵公》),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 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当然 也是回答。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趣。感 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其实即便是问 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政治伦理上去。
•【译文】 孔子说:“中上 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 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 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 学问。”
【评析】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 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 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 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 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 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 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 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 “殆”了,殆是什么意思? 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 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 这就是孔子。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 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 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 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 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 让他退一步想想。”
《有教无类》课件
![《有教无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e1de11c5da50e2524d7fc2.png)
讨论: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学观点?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天下不包 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 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 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 征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 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 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 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 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 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 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 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 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 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 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古子杀父、臣杀君 四十匹。古计物以四为乘 离开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表承接 至 别的国家 就
到了另外一国 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之一 算得上清白了
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 如?”
【译】又问:“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陈文子有四十匹马, 他却丢去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到了别的国家,就说: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啊。’于是离 知,焉得仁?” 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一个国家去,就又说:‘(这里的大夫) 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啊’又离开了这个国家。怎么 样?”孔子说:“算得上清白的了。”问:“算得上仁 吗?”答:“不知道,哪里算得上仁呢?”
《有教无类》ppt课件_高二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共19页文档
![《有教无类》ppt课件_高二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共19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925a5357f1922791788e82e.png)
《有教无类》ppt课件_高二语文_语文_ 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高三语文课件 《有教无类》参考课件【88页】
![高三语文课件 《有教无类》参考课件【88页】](https://img.taocdn.com/s3/m/ead079b252ea551811a6878f.png)
11/16/2020
第1则选文:“子曰:‘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是 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 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 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 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 而》)“修”是干肉,“束修”是指十条儿干肉。按照他这句 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儿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 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 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于子贡 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以“君子正身 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 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 “有教无类”的实践。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 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11/16/202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 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 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 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 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 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 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 那里,也无法动摇.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 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 '(《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 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 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 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 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 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 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 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 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 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 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 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 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 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 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 “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 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 想。
第1则选文:“子曰:‘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是 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 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 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 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 而》)“修”是干肉,“束修”是指十条儿干肉。按照他这句 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儿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 诲的。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 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于子贡 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以“君子正身 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 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 “有教无类”的实践。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 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11/16/202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 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 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 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 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 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 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 那里,也无法动摇.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 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 '(《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 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 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 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 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 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 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 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 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 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 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 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 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 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 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 “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 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 想。
《有教无类》经典课件
![《有教无类》经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78e53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3.png)
分析有教无类将如何影响 社会和教育
教育改革的呼吁
呼吁大家关注有教无类,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第五部分:总结
重要性
回顾课件内容,强调有教无 类的重要性
经验和方向
总结有教无类的实践经验和 未来发展方向
鼓励
结束语:鼓励大家积极探索 有教无类,为教育事业贡献 力量。
《有教无类》经典课件
这个经典课件将带领您深入了解《有教无类》的概念和实践,探索其重要性, 并展望其未来在教育领域中的巨大潜力。
第一部分:引言
主题和目标
介绍课件的主题和目标
有教无类的重要性
强调有教无类的重要性
发展历程
简述有教无类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有教无类的定义
概念和内涵
阐述有教无类的概念和内涵
背景信息和研究结果
提供有关有教无类的背景 信息和相关研究结果
优点和局限性
分析有教无类的优点和局 限性
第三部分:有教无类的实践
1
实践过程
探讨有教无类的实践过程
2
因
3
实践效果
比较有教无类的实践效果和传统教育的效果
第四部分:有教无类的未来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有教无类的未来发展 趋势
社会和教育影响
教育改革的呼吁
呼吁大家关注有教无类,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第五部分:总结
重要性
回顾课件内容,强调有教无 类的重要性
经验和方向
总结有教无类的实践经验和 未来发展方向
鼓励
结束语:鼓励大家积极探索 有教无类,为教育事业贡献 力量。
《有教无类》经典课件
这个经典课件将带领您深入了解《有教无类》的概念和实践,探索其重要性, 并展望其未来在教育领域中的巨大潜力。
第一部分:引言
主题和目标
介绍课件的主题和目标
有教无类的重要性
强调有教无类的重要性
发展历程
简述有教无类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有教无类的定义
概念和内涵
阐述有教无类的概念和内涵
背景信息和研究结果
提供有关有教无类的背景 信息和相关研究结果
优点和局限性
分析有教无类的优点和局 限性
第三部分:有教无类的实践
1
实践过程
探讨有教无类的实践过程
2
因
3
实践效果
比较有教无类的实践效果和传统教育的效果
第四部分:有教无类的未来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有教无类的未来发展 趋势
社会和教育影响
有教无类ppt课件
![有教无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5ca51fda38376bae1fae15.png)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 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 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 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 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 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 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 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 呢?”
• 二则:启发: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浅尝辄 止。
【二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
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 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 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 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 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 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 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 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 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 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 两次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文王操》
身体健康,
学习进步!
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 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 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 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 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 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观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 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 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 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 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 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 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 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 呢?”
• 二则:启发: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浅尝辄 止。
【二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
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 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 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啊。”过了 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 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 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 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 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 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 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 两次拜礼,说:“老师说的这乐曲叫做《文王操》
身体健康,
学习进步!
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 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 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 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 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 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观
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
《有教无类》ppt课件(21页)
![《有教无类》ppt课件(21页)](https://img.taocdn.com/s3/m/98d5d5cfba0d4a7302763a77.png)
选文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语气。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 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 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 “听到就去做!”
•【译文】 •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 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 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白色的 底子。” •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就是说礼是施于 人的本性上面的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 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诗三百》了。“
选文4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 “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 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 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 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 “(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 上仁呢?”
• 【评析】
•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 然,他是要“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 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 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 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 了。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 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 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 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 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子杀父、臣杀君 四十匹。古计物以四为乘 离开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表承接 至。今表另起一事 至
到了另外一国 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别的国家 就 之一 算得上清白了
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 如?”
【译文】又问:‚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陈文子有四十 匹马,他却丢去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到了别的国家,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 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杼 知,焉得仁?” 啊。’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一个国家去,就又说: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杼啊’又离 开了这个国家。怎么样?‛孔子说:‚算得上清白的 了。‛问:‚算得上仁吗?‛答:‚不知道,哪里算得
比得上 睡觉
思,无益,不如学。”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 不睡觉来思考问题,却没有效果i,比不上学习 啊。‛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就 危险 却
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 骗
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 惑
【译文】 孔子说:“只知学习却不去思 考就会迷惑无收获;只知思考却不去学习 就很危险
(举一反三)
资 料 补 充•
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
【解释】:将骨、角、玉、石加工制 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 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出自】:《诗经· 卫风· 淇奥》:“有 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近义词】:取长补短、推本溯源 【反义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 孔子的称赞。表明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同 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 • 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 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 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 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 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 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资 料 补 充
触类旁通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 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 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 识或规律。 【出自】:《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 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一窍不通
曾经
尽
吃饭
表目的,来,用来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
学
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敢于质疑
鉴赏探究
有 教 无 类
试结合《论语· 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的认识。
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广招学生,只要能交上十条干肉作 薄礼的人,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 等差别,他都一律收下来平等地施以教诲。 有教无类的思想以及实践,使接受教育的 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还为平民能通过 教育进入统治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 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评析】
•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 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 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 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 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 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郁结,指有凝难问题想弄明白 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 达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启发、开导 开导,启发 墙角 不
鉴赏探究
有 教 无 类
选文反映出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方 式和方法。
教育思想 教学方式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学思结合 教学相长
化抽象为具体 启发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
赏 析 评 价
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诵课文,分析总结:本 文阐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
教
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江西省安义中学
胡家道
“无类”指什 么?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 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 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 以教育。
成语积累:
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 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
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 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 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 不去启发他。
类推
不再次去教他 介词,把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 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 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 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 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因材施教
•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 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 孔子请教,为什么?
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 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 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 上称为因材施教。
资 料 补 充
因 材 施 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 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 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 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 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故不同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 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尽心 上》) • 注释:①王(wàng):作动词,称王,这里作征服 天下讲。②故:事故。③怍(zuò):惭愧。 •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 服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 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 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 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 天下并不在其中。”
虚数,多次 高兴的脸色
做官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
生气、怨恨的脸色 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
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
罢免。已之,让他停职 指子文自己 以之(旧令尹之政)告
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 哪里算得上仁。焉,哪里、怎么 “仁 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多次做官担任令尹,没 有高兴的脸色;多次罢免了他,也没有恼怒的脸色。他 每次被免官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政事告诉新一任的令尹。 怎么样?‛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 ‚(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 上仁呢?‛
赏 析 评 价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 育理念?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 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 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 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 白色的丝绢 形作名,艳 美好的笑 丽的衣裳 宾语前置
漂亮的眼睛
转动眼睛的样子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把它做成 在……后面 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绘事,绘画、 素。”
是礼后于人性吗? 图画。素,指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 启发 我 子夏的名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表判断 谈论,讨论 可与言《诗》已矣!”
已矣, 语气词连用,其 加强语气的作用
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知道将来的事情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 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 “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把求道当作 快乐,富贵却喜爱礼的人啊。”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上说‘好比 匠人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大 概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吧?”子贡啊,从现在 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 事情告诉你,你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 1、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 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yǜ)告诉。上:高深 的学问和道理。
学思结合
非…也,否定判断 句中表停顿
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对,对于 通‚悦‛高兴,喜 欢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的人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对于我说的话 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讨好、奉承别人
却,表转折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但)不如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喜欢 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表推测 动词,说的是 磨。’ 通‚欤‛ 介词,跟 《诗经》
这 定后标志 之于 过去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人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使…后退,压制 故
• 【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去实践它吗?‛ 孔子回答说:‚有父亲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 就去实践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时间它 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实践它!‛公西 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 ‘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 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我不明白, 冒昧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遇事退却, 所以我让他果敢前进;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 让他沉着冷静‛
古子杀父、臣杀君 四十匹。古计物以四为乘 离开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表承接 至。今表另起一事 至
到了另外一国 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别的国家 就 之一 算得上清白了
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 如?”
【译文】又问:‚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陈文子有四十 匹马,他却丢去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到了别的国家,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 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杼 知,焉得仁?” 啊。’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一个国家去,就又说: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杼啊’又离 开了这个国家。怎么样?‛孔子说:‚算得上清白的 了。‛问:‚算得上仁吗?‛答:‚不知道,哪里算得
比得上 睡觉
思,无益,不如学。”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 不睡觉来思考问题,却没有效果i,比不上学习 啊。‛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就 危险 却
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 骗
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 惑
【译文】 孔子说:“只知学习却不去思 考就会迷惑无收获;只知思考却不去学习 就很危险
(举一反三)
资 料 补 充•
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
【解释】:将骨、角、玉、石加工制 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 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出自】:《诗经· 卫风· 淇奥》:“有 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近义词】:取长补短、推本溯源 【反义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 孔子的称赞。表明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同 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 • 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 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 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 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 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 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资 料 补 充
触类旁通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 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 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 识或规律。 【出自】:《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 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一窍不通
曾经
尽
吃饭
表目的,来,用来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
学
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敢于质疑
鉴赏探究
有 教 无 类
试结合《论语· 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的认识。
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广招学生,只要能交上十条干肉作 薄礼的人,不论贫富、贵贱、老幼、国籍 等差别,他都一律收下来平等地施以教诲。 有教无类的思想以及实践,使接受教育的 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还为平民能通过 教育进入统治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 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评析】
•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 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 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 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 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 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郁结,指有凝难问题想弄明白 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 达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启发、开导 开导,启发 墙角 不
鉴赏探究
有 教 无 类
选文反映出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教学方 式和方法。
教育思想 教学方式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学思结合 教学相长
化抽象为具体 启发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
赏 析 评 价
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诵课文,分析总结:本 文阐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
教
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江西省安义中学
胡家道
“无类”指什 么?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 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 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 以教育。
成语积累:
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 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
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 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 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 不去启发他。
类推
不再次去教他 介词,把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 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 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 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 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因材施教
•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 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 孔子请教,为什么?
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 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 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 上称为因材施教。
资 料 补 充
因 材 施 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 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 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 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 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故不同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 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尽心 上》) • 注释:①王(wàng):作动词,称王,这里作征服 天下讲。②故:事故。③怍(zuò):惭愧。 •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 服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 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 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 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以德)征服 天下并不在其中。”
虚数,多次 高兴的脸色
做官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
生气、怨恨的脸色 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
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
罢免。已之,让他停职 指子文自己 以之(旧令尹之政)告
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 哪里算得上仁。焉,哪里、怎么 “仁 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多次做官担任令尹,没 有高兴的脸色;多次罢免了他,也没有恼怒的脸色。他 每次被免官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政事告诉新一任的令尹。 怎么样?‛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 ‚(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 上仁呢?‛
赏 析 评 价
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 育理念?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 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 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 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好看的样子 白色的丝绢 形作名,艳 美好的笑 丽的衣裳 宾语前置
漂亮的眼睛
转动眼睛的样子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把它做成 在……后面 绘画后于白色的底子。绘事,绘画、 素。”
是礼后于人性吗? 图画。素,指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 启发 我 子夏的名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 表判断 谈论,讨论 可与言《诗》已矣!”
已矣, 语气词连用,其 加强语气的作用
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知道将来的事情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 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 “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把求道当作 快乐,富贵却喜爱礼的人啊。”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上说‘好比 匠人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大 概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吧?”子贡啊,从现在 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 事情告诉你,你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 1、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 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yǜ)告诉。上:高深 的学问和道理。
学思结合
非…也,否定判断 句中表停顿
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对,对于 通‚悦‛高兴,喜 欢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的人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对于我说的话 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讨好、奉承别人
却,表转折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但)不如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喜欢 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表推测 动词,说的是 磨。’ 通‚欤‛ 介词,跟 《诗经》
这 定后标志 之于 过去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人
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使…后退,压制 故
• 【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去实践它吗?‛ 孔子回答说:‚有父亲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 就去实践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时间它 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实践它!‛公西 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 ‘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 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我不明白, 冒昧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遇事退却, 所以我让他果敢前进;子路勇气过人,所以我 让他沉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