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幸、善、事、谢、操、置、从”等的意义;积累常见文言虚词“以、因、于”等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及作者等相关知识;

(2)了解古人的座次礼仪。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

(1)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

(1)感受“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如无间”的行文特点。

(2)理解太史公如何“寓主意于客位”。

二、教学建议

1.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因此学习本文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思路,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又要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鉴赏情节、人物和笔法。

2.本文文言知识难度小于《烛之武退秦师》,易读易懂,然而其文学价值却高于前文,故本文的教学可偏重于情节梳理和人物赏析,重点放在本文的文学鉴赏。

3.本文中“因”和“为”的用法更具代表性,因此可重点关注文言虚词“因”和“为”的学习,对其进行系统梳理。

4.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文言难度低,老师可以将文中的文言字词句知识、字音字形知识以及文学、文化常识以导学案形式给学生提前做一次梳理,课堂上不再偏重于文言教学,重点字词句知识提点一下即可,学生在课前自读时对照积累,可省去课堂教学不少时间和空间。

三、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

因此学习本文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思路,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又要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鉴赏情节、人物和笔法。

另一方面,此文的故事性相较《烛之武退秦师》更强,情节安排更具可读性,人物形象更多样、丰满,老师可将课文内容分解,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解决翻译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大意。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掌握文言虚词“因”“为”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山东”“非常”“再拜”“属”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掌握判断句及省略句的判断方法,学会补充省略成分。

2. 客观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

3. 体会《史记》“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的行文特点。明确司马迁刻画人物的用意。

4.赏析课文波澜跌宕,“三起五落”的情节安排,精妙如间的人物描写,明确其文学价值。(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法,讲述文体知识,讲解文本切入,讲读重点语段,讲演文本透视,因此,可以说,不管哪种教学法,大多伴之以讲授法。

[拟用于文体知识,以及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仍无法理透的文本内容。]

2.问答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主要疑难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累积多人的智慧,生成答案,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

4.练习法:学练结合,力争学以致用。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检测)、课中(当堂达标)和课后(教学反馈)练习,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拟用于基础知识检测、句子的赏析及简单的(人物)特写练习。]

6.自读法: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惯。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切换到书本中,对当今一线教师来说,可谓迫在眉睫的。学生掌握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

[拟用于拓展延伸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

(四)设计课时:2-3课时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课前预习

1.查询资料:

(1)查询《史记》相关资料

(2)查询“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等六个关键词的内容。

2.学生课前自读课文三遍。速读一遍,扫除字音障碍;速读第二遍,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情节结构;细读第三遍,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梳理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句知识。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3.了解《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梳理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句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刘邦《大风歌》可以看出,他志向高远,并有清醒的忧患意识。项羽《垓下歌》中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危难之中仍不忘儿女情长,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可见一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看弱势刘邦如何利用项羽性格弱点,通过鸿门宴转危为安,全身而退。

二、文学常识积累:

1.关于《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2.关于纪传体通史

(1)纪传体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种名称,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史论,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大量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或交代所叙内容的由来与宗旨,而于本纪后论特注重于政治上得失成败、盛衰兴亡的评论,尤能反映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