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口腔
(2)食管
(3)胃
(4)肠及肠道菌群
(5)肝
(6)消化酶
(7)婴儿粪便
熟练掌握
(一)口腔
新生儿舌短而宽,口腔黏膜柔嫩,足月新生儿生后即具有较好的吸吮功能、吞咽功能;早产儿则较差。
新生儿唾液腺发育不成熟,3~4个月时唾液分泌逐渐增多,5~6个月时更为显著,尚不能及时吞咽所有分泌的唾液,故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开始出现生理性流涎的年龄为
A.5~6个月
D.6个月以后
E.新生儿期
『正确答案』B
(二)食管
新生儿食管下端贲门肌发育不成熟,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在小儿8~10个月时症状消失。
新生儿食管长约10cm,1岁时11~12cm,5岁时16cm,学龄儿童20~25cm。
新生儿食管具有与成年人相同的3个狭窄部位,其中通过膈部的狭窄相对较窄。
(三)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肌发育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易发生溢乳和呕吐。
新生儿胃容量约30~60ml,1~3个月90~150ml,1岁时250~300ml,5岁时700~850ml,成人2000ml。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新生儿胃内容量为
A.10~20ml
D.50~100ml
E.80~100ml
『正确答案』C
新生儿胃对牛乳的排空时间,以下正确的有
A.0.5小时
B.1~1.5小时
C.1.5~2小时
D.2.5小时
E.3小时
『正确答案』E
(四)肠及肠道菌群
婴儿肠道相对成人较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坐高的10倍。吸收面积较大,利于消化吸收。
肠系膜相对较长且活动度大,易患肠套叠及肠扭转。
早产儿肠乳糖酶活性低、肠壁屏障功能差和肠蠕动协调能力差,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全身性感染和功能性肠梗阻。
小儿肠道菌群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儿则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五)肝
小儿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肝细胞发育尚未完善,解毒能力较差。婴幼儿在右肋缘下1~2cm处易触及肝,6~7岁后肋缘下不能触及。
(六)消化酶
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淀粉酶产生较少,婴儿胃酸分泌比成人少,各种酶的活性较成人低,6个月以下小儿胰淀粉酶活性较低,1岁接近成人。
(七)婴儿粪便
1.正常粪便
(1)胎粪:新生儿于生后第一次排出粪便呈墨绿色,质黏稠,无臭味,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便,持续2~3日,逐渐过渡为黄糊状粪便。
(2)人乳喂养儿粪便:纯人乳喂养儿粪便呈金黄色,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不臭,有酸味,每日2~4次。
(3)牛、羊乳喂养儿粪便:呈淡黄色,较稠,多成形,为碱性或中性,量多,较臭,每日1~2次。添加淀粉或糖类食物可使粪便变软。
(4)混合喂养儿粪便:母乳加牛乳喂养者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比较软、黄。无论何种方法喂养,添加谷类、蛋、肉及蔬菜等辅食后,粪便性状均接近成人。
2.异常粪便
在食物量及种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粪便次数突然增加、变稀,为异常。
若平时粪便一直为每日4~6次,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体重增长正常,属生理性腹泻。
若粪便呈黑色,系肠上部及胃出血或用铁剂药物或大量进食含铁食物所致;
若粪便带血丝,多系肛裂、直肠息肉所致;
若粪便呈灰白色,则表示胆道梗阻。
第二节小儿腹泻
2.小儿腹泻﹡(1)病因及发病机制熟练掌握(2)临床表现熟练掌握(3)辅助检查掌握(4)治疗原则熟练掌握(5)护理措施熟练掌握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2个发病高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且消化酶活性低,容易消化道功能紊乱。
2.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多,消化道负担重。
3.胃肠道防御功能较差婴儿胃酸偏低,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加之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lgA和胃肠道slgA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差。
4.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
(二)病因
引起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两类。其中感染性约占85%以上,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1.感染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有细菌、病毒与原虫等,肠道内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肠道外感染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酶、双糖酶缺乏或气候突然变化等因素所致腹泻。
(三)发病机制
1.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侵入消化道,致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等病变,使食物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未消化的食物被细菌分解(腐败、发酵),其产物造成肠蠕动亢进及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引起腹泻。
另外,病原体产生毒素,使小肠液分泌增加,导致腹泻。
腹泻后丟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2.非感染性腹泻当摄入食物的量过多或食物的质发生改变,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食物发生腐败和发酵造成肠蠕动亢进,引起腹泻。
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可分为:
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
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二、临床表现
根据病情可分为:
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
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腹泻
轻型腹泻与重型腹泻的最主要鉴别点是
A.腹泻次数
B.呕吐次数
C.大便性状
D.末梢循环状态
E.尿量多少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