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围湖造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 素养检测(含解析)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外流区为主【新特色·常考地图】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图中阴影部分为中国的内流区。
读图,回答1—3题。
1.(2023江苏盐城盐都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内流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B.内流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季风区C.中国的河流以外流河为主D.外流区的河流都自西向东注入了太平洋2.(2023江苏盐城盐都期中)中国最大的内流河是()A.①B.②C.③D.④3.(2023江苏盐城盐都期中)图中四条河流中,汛期最长的是()A.①B.②C.③D.④4.青海湖和鄱阳湖分别位于下列哪两个省()A.青海省和江西省B.湖南省和云南省C.江西省和福建省D.湖北省和黑龙江省知识点2滚滚长江【跨学科·语文】古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描述了长江干流某河段当时的特点。
下图示意长江流域,读图完成5—7题。
5.(2022福建中考)白帝城位于长江的()A.源头B.上游C.中游D.下游6.(2022福建中考)古诗句反映长江此河段当时()A.水量大B.汛期长C.水位低D.流速快7.(2022福建中考)现今,对此河段水文特征变化产生影响的工程是() A.龙羊峡水电站 B.小浪底水利枢纽C.三峡水利枢纽D.丹江口水利枢纽维护长江流域环境对保障中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示意长江各河段五种生态保护功能所占比。
读图完成8—9题。
8.(2022山东聊城开发区东昌中学期中,27,★★☆)综合来看,长江生态保护功能最强的河段是() A.上游 B.中游C.下游D.河口9.(2022山东聊城开发区东昌中学期中,28,★★☆)如果中游流域调蓄功能减弱,可能引发()A.水质污染B.水土流失C.洪涝灾害D.物种锐减知识点3滔滔黄河【新独家原创】【新特色·常考地图】2022年11月3日消息,黄河即将进入2022—2023年度凌汛期。
近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向山西、内蒙古、河南、宁夏、陕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出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考虑本年度防凌存在的不利因素,落细落实防范应对措施,确保江河防凌安全。
2021年高考地理微专题03 长江流域(解析版)
专题03 长江流域基础知识1、概况:(1)源流: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长江干支流众多,大多流经湿润地区(干湿地区)亚热带(温度带),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无结冰期。
(2)河段划分: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湖北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入海口。
(3)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4)流经省区(简称):青→藏→云(滇)→川(蜀)→渝→鄂→湘→赣→皖→苏→沪。
(5)主要支流和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2、长江的开发和利用长江水能开发:长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宝库”,水能蕴藏量占全国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约占全国的一半。
水能分布集中河段:水能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即从源头到宜宾,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河段,其中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水能更加丰富。
开发利用方式:建立水电站,其中著名的水利工程有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
考向预测(一)长江经济带1.长江经济带概况(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4、区位优势:(1)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长江流域“退田还湖”政策的思考
作者:胡苑网友点击量: 1588 次添加时间:2003-9-16 15:35:19对我国现阶段长江流域“退田还湖”政策的思考胡苑(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武汉430072)摘要“退田还湖”政策建立在对湿地价值的重新认识之上,其提出的直接原因是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
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退田还湖”政策和其实施的现状、效果评价以及该政策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长江流域退田还湖湿地一、全面解读“退田还湖”政策(一)“退田还湖”政策的原理分析“退田还湖”的政策,实际上是建立于对湿地重要功能与价值的重新认识之上。
因而要说明我国实施“退田还湖”政策的原因,必须先说明湿地及其功能的重要性。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1根据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因而湿地类型包括有河流型湿地、湖泊型湿地、沼泽型湿地、浅海、滩涂型湿地以及人工湿地等。
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由于湿地多处于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生物物种以及生态类型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生产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及生活资源。
然而,更不容忽视的,是湿地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具有很高的持水能力,能够削减洪峰和均化洪水过程,有助于保持区域水平衡的稳定性。
湿地又是自然过滤器,可以去除环境污染物,被誉为“自然之肾”。
湿地还可以提高空气湿度,起到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
2由于湿地特有的生境为多种多样的物种提供了栖息、繁殖的场所,因而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湿地还具有航运、科普研究、美学、休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它由众多类型的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冲积平原组成,我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均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所提供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因而被誉为我国的生命之河。
长江流域“退田还湖”政策的思考
作者:胡苑网友点击量: 1588 次添加时间:2003-9-16 15:35:19对我国现阶段长江流域“退田还湖”政策的思考胡苑(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武汉430072)摘要“退田还湖”政策建立在对湿地价值的重新认识之上,其提出的直接原因是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
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退田还湖”政策和其实施的现状、效果评价以及该政策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长江流域退田还湖湿地一、全面解读“退田还湖”政策(一)“退田还湖”政策的原理分析“退田还湖”的政策,实际上是建立于对湿地重要功能与价值的重新认识之上。
因而要说明我国实施“退田还湖”政策的原因,必须先说明湿地及其功能的重要性。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1根据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因而湿地类型包括有河流型湿地、湖泊型湿地、沼泽型湿地、浅海、滩涂型湿地以及人工湿地等。
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由于湿地多处于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生物物种以及生态类型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生产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及生活资源。
然而,更不容忽视的,是湿地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具有很高的持水能力,能够削减洪峰和均化洪水过程,有助于保持区域水平衡的稳定性。
湿地又是自然过滤器,可以去除环境污染物,被誉为“自然之肾”。
湿地还可以提高空气湿度,起到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
2由于湿地特有的生境为多种多样的物种提供了栖息、繁殖的场所,因而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湿地还具有航运、科普研究、美学、休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它由众多类型的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冲积平原组成,我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均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所提供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因而被誉为我国的生命之河。
【精品推荐】鄱阳湖围湖造田的影响
鄱阳湖围湖造田的影响
小编希望鄱阳湖围湖造田的影响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由于受到围湖造田的影响,鄱阳湖的湖面积已经减少很多,这样会产生产生哪些影响呢?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
鄱阳湖,为长江流域的重要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水湖泊。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中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
鄱阳湖是流域的汇水中心,仅以湖口与长江相通,控制着流域与长江的水量吞吐平衡,多年平均年入出湖径流量1509亿立方米。
它不仅接纳流域五大河来水,湖区周边还有14条30公里以上的河流直流人湖,在一定的情况下还接受长江水倒灌。
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受到与水争田,围湖造田的影响,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围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其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不断下降,数量减少。
由于围湖造田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
易错点15长江与黄河-备战2022年中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原卷版+解析)
易错点15 长江与黄河一、长江开发与治理1、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发源地位于青海省2、注入海洋:东海,从上海市注入海洋3、我国第一大河:长度6300千米,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河流。
4、流经的省区11个: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5、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6、流经的温度带:青藏高原区、亚热带(大部分地区)从而导致水文特征:大部分流域无结冰期7、流经的干湿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大部分地区)从而导致水文特征:干流水量大、汛期长8、主要支流:干流以北——雅砻江、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④汉江(武汉)干流以南——乌江、湘江、赣江9、主要湖泊:洞庭湖(湘江)、鄱阳湖(赣江)10、水利枢纽:三峡、葛洲坝11、主要港口城市:宜宾、重庆、宜昌、武汉、湖口、南京、上海(入海口)12、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城市:宜昌、湖口二、黄河治理与开发1、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发源地位于青海省2、注入海洋:渤海,从山东省注入海洋3、长度5464千米,我国第二长河4、流经的省区9个: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5、流经的地形区: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华北平原6、流经的温度带:青藏高原区 、中温带 、暖温带(水文特征:有结冰期、凌汛)7、流经的干湿区:干旱区 、半干旱区 、半湿润区(水文特征:水量较小、汛期短)8、主要支流(均位于中游):c渭河、d 汾河 山脉:a 太行山 b 秦岭 e 贺兰山9、水文特征:水量较小、径流量小,有结冰期、凌汛(初春或初冬,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 ,含沙量大,汛期短10、水利枢纽 :f 三门峡、g 小浪底11、划分黄河上、中、下游分段城市:⑤河口、⑥桃花峪12、图中有凌汛的河段是②④(②宁夏、内蒙古河段,④山东河段)13、黄河的贡献:(1)塑造平原: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河流(第2课时)精品教案
《河流》教学方案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2.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
三、教学策略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河湖的特征”和“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从课标要求看,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应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长江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三是掌握黄河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对长江而言,应突出其开发利用的价值,通过三峡水利枢纽、“黄金水道”等方面来说明其对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对黄河而言,应突出对“黄河之害”和“治理对策”的把握,让学生领会治理黄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以外流河为主,重点归纳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第二是“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主要阐述长江概况,上、中、下游划分自然特征,巨大的水能资源和“黄金水道”等内容。
第三是“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主要阐述黄河的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综合治理,黄河上、中、下游的水能开发等内容。
课时分配上分为3个课时。
此为第2课时。
在教学策略上,以《早发白帝城》诗词作为引入,引导学生形成对长江的感性认识。
正文部分首先通过读图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的基本概况(包括干支流形状、源头、入海口、各河段的划分以及主要支流和湖泊、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
接着通过数据来展示长江的水量、长度及流域面积,并结合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地图来分析长江的水文特征。
第三部分是从水能开发和“黄金水道”两方面来了解长江流域的开发。
黄河长江特点及治理
1、黄河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大量流失,泥沙注入黄河,使河水含沙量极大,至下游地区。
由于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2、黄河特点各段特点: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有“地上河”的美称3、黄河为舒适含沙量大?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夏季降水强度大。
使大量泥沙注入河水。
人为因素:人类乱砍滥伐,破坏植被,造成黄土层的裸露。
4、治理黄河上中游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些自然措施与自然环境特征有什么关系?上游着重水能资源的梯级开发,中游着重水土流失问题的综合治理,下游着重清淤防洪。
上游流经我的地势的一二级阶梯,尤其是在阶梯交界处,水能蕴藏量大;中游流经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的黄土高原区,加上长期以来乱砍滥伐、过度垦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需要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综合治理;下游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淤积,地上河问题一方面有赖于中游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主动排沙清淤、加固防洪大堤也也很必要。
简记:(1)、上游:水能资源开发。
在阶梯处修建水电站(2)、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流失。
(3)、下游:排沙清淤,加固大堤,防止洪水泛滥。
5、黄河下游为什么成为地上河?由于中游黄土高水土大量流失,注入黄河,含沙量极大,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慢,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6、长江洪涝灾害止频繁,且愈演愈烈的原因:上中游植被破坏、中下游河道湖泊淤塞,人为围湖造田、湿地开发等7、长江多洪涝灾害原因及措施(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3)围湖造田;(4)中上游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
上游: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库;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退耕还湖,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8、长江中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原因及措施(1)自然方面:长江流域降水丰富,干流水流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公布日期】2018.03.22•【文号】环生态〔2018〕3号•【施行日期】2018.03.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环生态〔2018〕3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渔业厅(局)、水利(水务)厅(局):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做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制订了《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
附件: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2018年3月22日附件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多等特点,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生境类型复杂多样,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繁衍空间,尤其是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重点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水生生物宝库,维系着我国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水生经济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近年来,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就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是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水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部分流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加剧,水生物种资源严重衰退,已成为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确立了以长江为代表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方向和基本遵循。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推进,为破解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难题,提升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提供了有利契机。
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逐步提高,为重点流域共抓大保护凝聚了社会共识。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单元第一节第2课时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时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及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学生用书P67])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1.上游地区(1)优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的开发。
(3)三峡工程⎩⎪⎨⎪⎧位置: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综合效益: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 (4)存在问题: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
(5)整治重点及措施①重点:生态环境建设。
②措施a .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
b .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经营与开发。
2.中游地区(1)优势: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商品农业基地、制造业基地。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①问题:洪水灾害。
②原因a.自然因素: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洪水使平原湖区积水而无法外排入长江。
b.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地表覆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减弱。
(4)整治重点及措施①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②措施a.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
b.搞好分洪工程。
c.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并修建水利工程。
3.下游地区(1)优势⎩⎪⎨⎪⎧以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密集,利于农业发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利于与国内外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2)突出的环境问题: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及措施①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②措施⎩⎪⎨⎪⎧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通过各种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的核心应是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合作第三节第2课时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2课时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长江流域面积广、人口多,合理开发长江流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针对水体污染治理,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是有效手段之一。
下图是长江流域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甲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及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分别是( )A.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不合理排放B.洪涝灾害围湖造田C.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化D.水土流失毁林开荒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长江下游,人口多、工农业发达,污水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2.关于加强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B.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C.推行环境负责制,只管好自己家的环境D.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答案:C解析: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一方面,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
清江是长江中游南岸的重要支流,流域面积近17 000平方千米,流经鄂西山地,总落差1 500米,历史上多洪涝灾害。
现在清江上已建有高坝洲、隔河岩、水布垭等水利工程,对流域内的开发建设有积极意义。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清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支流少,流域面积广B.降水多,季节变化大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D.落差大,多曲流答案:B解析:一般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包括来水量大、落差小,导致排水不畅等,而材料中显示该河落差大,故可从来水量大角度分析。
该地位于长江中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季节变化大,雨季易出现洪涝灾害。
4.清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是( )A.实行梯级开发,实现全流域通航B.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C.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河谷农业D.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答案:D解析: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发展以山水、大坝、水库为景点的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2.我国西部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下图邮票所示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自治区的行政中心是( )
A.宁夏B.银川
C.乌鲁木齐D.南宁
3.“大兴安岭,雪花飘飘;长江两岸,柳树发芽;海南岛上,鲜花盛开.”这是王先生对在外出差一周时间内拍下的三张景观照片的描写.造成三地景观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 )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纬度位置的差异,要求学生理解掌握.
4.《舌尖上的中国》介绍过粤菜、川菜、湘菜、鲁菜等我国著名菜系,其发源地分别是
A. 福建、四川、湖南、山东B. 广东、四川、湖南、山东
C. 湖北、云南、河南、山东D. 广东、四川、河南、山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每个省级行政区都有自己的简称.其中广东省简称为粤;四川省简称为川或蜀;湖南省简称为湘;山东省简称为鲁.因此粤菜、川菜、湘菜、鲁菜发源地分别是广东、四川、湖南、山东,故本题选B .
材料三:亚洲局部地区图.
(1)根据材料一、三,填出亚洲局部地区图中数码所代表 地理事物名称:
岛屿:①,海峡:②.
(2)结合材料二、三判断,A、B、C、D四国中以“地理邻近”为借口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的国家是(填国家名称).
(3)根据材料三中的地图信息,请你概括A国所在半岛山河分布的主要特征.
(4)长期以来,我国南海海域受到周边国家的觊觎(非分的企图).试从资源与交通地位两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考点:民族的分布特点.
3.“大兴安岭,雪花飘飘;长江两岸,柳树发芽;海南岛上,鲜花盛开.”这是王先生对在外出差一周时间内拍下的三张景观照片的描写.造成三地景观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 )
关于长江流域开发的几个知识点
关于长江流域开发的几个知识点
开发长江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自然条件
直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流量大
水能资源丰富(集中在中上游地区)
自然资源
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
上中下游开发的重点
开发重点:水能
上游宜昌
三峡工程
取得的效益:防洪、发电、航运、旅游、水产养殖
中游: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农业:鱼米之乡
工业: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下游
重点工作:治理水污染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
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人为原因: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面积萎缩
治理措施:上游地区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中下游地区退田还湖,疏通河道。
加强蓄洪能力。
开挖入海新河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位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亚欧大陆中部。
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地形的阻挡(北有天山,南、东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湿润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河流补给主要是天山、昆仑山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每年7-9月为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减,中下游地区河流经常出现断流。
上游: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壤此生盐碱化。
下游:由于中上游用水过多,导致下游断流,河流干涸,土地沙化。
流经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
塔里木河流域治理是全流域性的,上游修水库,老灌溉区节水防渗改造;中游加固堤防,跨流域调水,并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增加向下游地区的输水量,同时用水开始征费,使节水观念深入人心。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课后练习湘教版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课后练习题一:关于长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发源于唐古拉山B.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C.注入渤海D.航运价值高,有“黄金水道”之称题二:读“长江水系及干流主要城市图”。
关于长江水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干流以南的支流每年先进入汛期B.下游的支流多、水量大C.上游大型湖泊众多D.下游水能资源丰富题三:关于长江的叙述,错误的是()A.长江河段的治理已经进行了裁弯取直B.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位于中游C.长江水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三峡D.长江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题四: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不但要打造“黄金水道”,还应构建生态屏障,建成“绿色长廊”。
(1)长江发源于_________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_________海。
(2)长江流量丰富,支流众多,_________(有/无)结冰期,航运条件优越,被称为“_________”,沿江有重庆、_________、南京、上海等主要工业中心。
(3)洞庭湖位于长江的_________游河段,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这可能造成中下游地区_________灾害更加频繁。
(4)对于构建生态屏障,保护长江,你有何建议?题五:长江上游水能特别丰富的主要原因是()①流经中国地势第一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②支流少,水流集中③流域内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多,流量大④湖泊众多,提供大量水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题六: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这是因为它()A.航运价值巨大B.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C.地理位置重要D.水能资源丰富,建设了许多大型水电站题七:读“长江水系及干流主要城市”示意图,完成1~2题。
1.长江自西向东注入的海洋是()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2.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城市分别是()A.宜宾和湖口B.重庆和宜昌C.宜宾和武汉D.宜昌和湖口题八:“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强化训练18 河流 自然灾害
(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巩固1.(2021·黑龙江)如图四条河流中,流量最大的是()A BC DB解析:由图中四条河的流量分布图可以看出,流量最大的河流是长江,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流程最长的河流,流域内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大;其次是珠江。
2.(2021·湖南张家界)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蕴含地理知识,与事实不符的是()A.“天上”指黄河发源地唐古拉山脉B.“天上来”形容落差大,蕴藏丰富水能资源C.“奔流到海”说明黄河是外流河D.“到海”中的“海”是渤海A解析:“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上”是指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天上来”形容落差大,蕴藏丰富水能资源,“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海”是指黄河最终注入的海洋——渤海,说明黄河是外流河。
如图是长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2022·肥城检测)《长江之歌》中“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的“高山”“大海”最有可能是() A.秦岭、南海B.唐古拉山、东海C.巴颜喀拉山、渤海D.昆仑山、黄海4.(2022·肥城检测)下列关于长江流域防治洪灾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修建水利枢纽B.加固河堤C.围湖造田D.退耕还林3.B4.C解析:第3题,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最终流入东海。
第4题,长江流域降水量丰富,围湖造田会导致水域面积缩小,容易发生洪灾。
荆江是指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
读图完成5~6题。
5.(2021·山东枣庄)图示荆江河段属于长江的()A.上游B.中游C.下游D.入海口6.(2021·山东枣庄)下列防治荆江河段洪涝灾害的措施,不可行的是() A.加固堤防B.裁弯取直C.减排污水D.建蓄洪区5.B6.C解析:第5题,长江上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河段是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江。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拓展资源-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是指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活动。
围湖造田
大量的围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长江流域就是个例子,新中国
成立以后长江中游大量的围湖造田,洞庭湖由原来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积迅速下降。
其他淡水湖的面积也迅速减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
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着接纳长江洪水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减小,直接导致了
长江水没有足够的空间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灾。
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
我国的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来被大规模
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
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万亩,经多次围湖累计达30万亩,现存水田53万亩。
由于湖容减小,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洪涝灾害频繁、低湖田土壤环
境恶化,效益下降。
围垦使水禽赖以生息的大片芦苇、草丛环境遭到破坏,使水生动、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有些种群几乎绝迹,使江湖隔断,洄游、半洄游鱼类的游动通道受阻,破坏了繁殖、肥育的生态条件,使湖区水产资源受到极大损害。
所以,围湖造田必须通过综合调查,保证湖泊生态的协调,发挥湖泊的调蓄、水产、农业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以获得生态、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
新教材高中地理 长江流域的概况及其协作开发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1.结合材料,掌握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和生态效益。
(区域认知)2.运用资料,从不同角度掌握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运用资料,掌握长江水能资源及其协作开发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4.学会描述流域不同河段的特征,并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的方式和内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第1课时长江流域的概况及其协作开发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长江流域概况1.河流特征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最终注入① 东海。
长江穿越我国西南、中部和东部,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是我国② 水量最丰富的河流。
温馨提示河流特征主要包括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两个方面,对这两方面的分析应注意因果关系,如下图所示:2.人文特征要素概况人口、面积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农业长江流域土地肥沃,是我国的“粮仓”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达,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分别为长江上、中、下游和城市河口的中心城市温馨提示长江为沿岸地区人民提供的有利条件是为中下游两岸带来了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土壤、平坦的地形、便利的水运、清洁的水电等。
3.生态功能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具有强大的③ 涵养水源、繁育生物、④ 释氧固碳、⑤ 净化环境功能,是我国主要的⑥ 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1.开发方针长江流域的开发建设,需要统筹、协调处理好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发展关系,河源和上游地区要重视⑦ 生态环境保护,中下游地区更要注重⑧ 绿色发展和人居建设。
2.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依托⑨ 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做大⑩ 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促进“两头”开发开放。
精品导学案:第4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3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学习目标] 1.理解湿地的概念以及中国湿地的特点。
2.结合实例理解湿地减少的原因。
3.理解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
一、什么是湿地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①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②6米以内的海域。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水量、③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④地球之肾”。
3.中国湿地(1)特点:⑤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⑥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2)代表:东北⑦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⑧青藏高原是我国几条大江大河的源头,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
1.湿地为什么号称“地球之肾”?答案湿地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1.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⑨湖泊和沼泽。
2.人为原因(1)⑩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2)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水体⑪富营养化。
(3)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4)大量⑫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湖沼缩小、变浅,直至干涸。
3.我国湖泊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过度⑬引水灌溉和盲目⑭围湖造田。
2.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而现在国家明确规定禁止开垦东北地区的沼泽地,为什么?答案“北大荒”主要是指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在未开发前它以沼泽湿地为主,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旱涝灾害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加重,珍稀动植物减少。
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国家下令停止了“北大荒”的开发,并对不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湿地,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
3.东北三江平原成为世界上最大湿地之一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夏秋季多雨;(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纬度高,气温低,蒸发较弱;(4)地下有多年冻土层。
长江流域的围湖造田
长江流域的围湖造田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大规模移民的浪潮,那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至唐末、宋金之际的靖康之乱。
这些移民迁徙的方面主要是长江流域。
据粗略估计,第一次移民从北方迁往南方的大约为90万,第二次大约有650万,第三次约有1000万。
这三次大规模北方人口南移的结果,造成南方土地的大量开辟。
第一次北人南迁时,长江以南尚有许多荒地,北来居民在地广人稀处建立起府州郡县,王公贵族尚可以广据田宅,占而不垦,发展起庄园经济。
第二、三次北人南迁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数量数倍于前,又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成都平原和三峡以东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苏轼说:“吴、蜀有可耕之地人,而无其地。
”当时东南地区平原地带已“野无闲田,桑无隙地。
”于是将目光投向不宜开垦的山地与湖滩,开始了大规模以围垦江、湖为主的造田运动。
宋代长江中下游两岸圩田不知其数,如皖南、江西鄱阳湖区的圩田即始于此时,东南的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更是大兴围湖垦田之风,绍兴的鉴湖、上虞的夏盖湖、镇江的练湖、余姚的汝仇湖、宁波的广德湖都在这时被垦成平地。
太湖流域在宋前无大灾,围湖造田后,“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
”当时人就指出东南水旱之灾,“弊在于围田”,南宋政府也三令五申禁止围田,但由于人口压力和豪门霸占,且湖田高产,故政令如一纸空文,两浙地区围田反而愈演愈烈,直至宋亡。
至于无湖滩可围的丘陵地区,则以垦辟山地为主。
江西、福建因平原狭小,寸土皆耕,“步丘皆力穑,掌地也成田”。
出现“一寸之土,垦辟无遗”的现象。
进一步解决人稠地狭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将丘陵山地都辟为梯田,于是“山化千般障,田敷百级阶”,“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成为赣、闽山地的普遍景观。
湖田的围垦、山地梯田的普遍开发,对农业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使东南地区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
宋代江西、福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当与农耕业发展有关,而太湖流域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誉,其代价则是山区的土壤侵蚀,下游的河湖蓄水面积缩小,水旱灾害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的围湖造田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大规模移民的浪潮,那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至唐末、宋金之际的靖康之乱。
这些移民迁徙的方面主要是长江流域。
据粗略估计,第一次移民从北方迁往南方的大约为90万,第二次大约有650万,第三次约有1000万。
这三次大规模北方人口南移的结果,造成南方土地的大量开辟。
第一次北人南迁时,长江以南尚有许多荒地,北来居民在地广人稀处建立起府州郡县,王公贵族尚可以广据田宅,占而不垦,发展起庄园经济。
第二、三次北人南迁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数量数倍于前,又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成都平原和三峡以东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苏轼说:“吴、蜀有可耕之地人,而无其地。
”当时东南地区平原地带已“野无闲田,桑无隙地。
”于是将目光投向不宜开垦的山地与湖滩,开始了大规模以围垦江、湖为主的造田运动。
宋代长江中下游两岸圩田不知其数,如皖南、江西鄱阳湖区的圩田即始于此时,东南的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更是大兴围湖垦田之风,绍兴的鉴湖、上虞的夏盖湖、镇江的练湖、余姚的汝仇湖、宁波的广德湖都在这时被垦成平地。
太湖流域在宋前无大灾,围湖造田后,“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
”当时人就指出东南水旱之灾,“弊在于围田”,南宋政府也三令五申禁止围田,但由于人口压力和豪门霸占,且湖田高产,故政令如一纸空文,两浙地区围田反而愈演愈烈,直至宋亡。
至于无湖滩可围的丘陵地区,则以垦辟山地为主。
江西、福建因平原狭小,寸土皆耕,“步丘皆力穑,掌地也成田”。
出现“一寸之土,垦辟无遗”的现象。
进一步解决人稠地狭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将丘陵山地都辟为梯田,于是“山化千般障,田敷百级阶”,“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成为赣、闽山地的普遍景观。
湖田的围垦、山地梯田的普遍开发,对农业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使东南地区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
宋代江西、福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当与农耕业发展有关,而太湖流域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誉,其代价则是山区的土壤侵蚀,下游的河湖蓄水面积缩小,水旱灾害加剧。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环境进一步恶化,其原因是16世纪中叶美洲耐寒、耐旱、耐瘠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使灾害之年的人口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长由此加速。
17世纪初中国人口约有1.5亿,至18世纪中叶达到了3亿。
人口的
大幅度增加,而耕地却没有增加,再加上土地兼并、赋役繁重等原因,在全国范围内有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离乡背井,形成一股流民浪潮。
流民主要趋向是进入南方山区,成为棚民,从事伐木、造纸、烧炭等生业。
北部的秦岭、大巴,南方的浙西、闽西、赣南、湘西等山区大批原始森林被毁,引起长江各支流上游的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下游河道和湖泊的淤浅,新生的滩洲,相继被垦成田。
以两湖地区为例,明清以前两湖地区人口稀少,荒地甚多,农业不甚发达。
入明以来大量江西移民进入湖广,有所谓“江西填湖广”之说,移民主要集中在江汉洞庭平原。
在重大人口压力下,耕地不足,唯一出路就是大规模围江围湖,开辟垸田,与水争地。
清乾隆年间湖北江汉两岸,“百姓生齿日繁,圩垸日多,凡蓄水之地,尽成田庐。
”清代前期(顺治至嘉庆)洞庭湖区10县有大小垸田544个,共有湖田122万余亩。
对湖区的稻米生产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因种植棉花、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两湖地区成为全国粮食输出大省,明中叶开始“湖广熟,天下足”之谚,替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清代“湖广为天下第一出米之区”,每年平均出境大米在600万石以上,最高时可达1000万石。
然而,清代洞庭湖区水灾也与日俱增,1644至1820年,湖北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129次,其中水灾83次,占64.3%。
湖南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92次,其中水灾60次,占65.2%。
灾害造成的损失很大,即所谓“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
”清代乾隆年间湖北巡抚彭树葵就指出:“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为殃”。
由于湖区灾害严重,垸田也开垦饱和,于是清代中期以后,人口向山区移动,“与水争地”变成了“与林争地”了。
近现代以来,虽然出现不少新兴工业,但农业仍是我国基本产业,农民仍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曾经有过“以粮为纲”、“大炼钢铁”的政策失误,再加上人口的压力,造成全国性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的局面。
——关于加强对人地关系历史研究的思考(邹逸麟)《上海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