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节奏_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解析_王炎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TU242.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2)12-0053-04摘 要

摘 要 该文通过对以“建筑与文化”为主题的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展览馆设计过程的解析,明确了文化主题、基地环境、形体空间、功能流线等因素在设计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及各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通过解析学生的设计实践过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各个因素使其形成共同的节奏,从而使设计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由建筑形体空间所谱写的美妙乐章。关键词关键词 文化主题 基地环境 形体空间 功能流线 共同的节奏

Abstract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loc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design with the theme of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in junior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the essay explains the speci fi c position of culture theme site environment form and space function and circulation as well as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 the design process. Additionally, by presenting students' design process in details, the essay explains how the four elements integrate into a common rhythm as to create a good design with soul.

Key words

Key words Culture theme Site environment Form and space Function and circulation The common rhythm 建筑实践Architectural Practice

共同的节奏

——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解析The Common Rhythm:

Analysis of the Loc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Design in Junior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Wang Yansong Zhang Ying

王炎松张 莹

以梁思成先生“建筑师,其最本质的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为指导思想,基于武汉大学建筑学三年级“建筑与文化”的设计主题,三年级第一个设计选定湖北主要少数民族——土家族为其特殊文化背景,意图让学生体悟建筑设计与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彼此交融与 渗透。

下面即以武汉大学建筑学专业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的设计过程为例,进一步阐述对建筑设计中共同节奏的思考及把握。设计位于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拟在土家族最具代表的古村落彭家寨西面兴建土家族民俗文化展览馆。如何在特定空间环境、特定文化环境背景下以土家文化主题为

指导,有机协调建筑形体、空间、功能、流线,以形成共同的节奏,再现传统建筑空间氛围,表现传统文化意境是本次设计的重中之重。

1 设计要素

1.1 文化主题——目标与灵魂

贝聿铭先生曾说:“建筑是有生命的,

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对于以“建筑与文化”为主题的该展览馆设计而言,文化不仅是建筑所要体现的主体同时更是该建筑之所以独特的灵魂之所在。

设计源于理念,要使得该民俗展览馆具有灵魂,就应该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一个基于

土家文化内涵及个人体悟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理念就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它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帮助我们理解、组织、安排设计的各个方面。建筑不是所谓的空间划分再加上装饰材料的包装,它需要一个指导思想,就像人的灵魂一样,向建筑整体灌输设计者内心的情感。事实上这个指导思想并不虚幻,那些触动创作的元素也不要求太精确太理想。就像菲利普·巴格比在《文化:历史的投影》一书中说到的“……文化包含了思维模式,情感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点使设计者有所触动的文化因子都可以成为整个设计的灵魂,重要的是去思考如何将一定的(个人选择的)文化思想(或者甚至是某种意

境)与元素转换为我们设计中的物质空间,并在这个转化诠释过程中不断综合考虑建筑形态、空间、功能等多方面问题。这些文化因子可以是具体的物象,如土家族极具特色的吊脚楼,土家的民族服饰,土家传统织锦西兰卡普……如学生作业“可移动·干栏”(图1)则结合了土家寨“挑廊式”吊脚楼和“干栏式”吊脚楼这两种本土建筑形式,在设计中提出了“干栏”和“可移动”这个概念,给予设计者灵感的文化因子也可以是抽象的元素,如对武陵山区土家精神,彭家意象的感性认知与体悟,如学生作业“我的彭家故事”(图2)运用体块的排列,虚实的组织,意图用空间再造如彭家寨般叠落的韵律,营造土家朴实自然的意境。

1.2 基地环境——约束与契机

一个建筑的基地环境是它存在的根基,也是其客观不可变的约束条件,然而这个不可变正是该建筑之所以独特的源泉,也是设计者萌发设计灵感的契机。路易斯·沙利文曾说:“一个恰当的建筑应自然、逻辑、诗意的生长于其所处的环境中。”这里所说的环境一方面是指建筑的内部环境,即在建筑内部经人去围合或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也即是建筑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它也指建筑

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由建筑物外部

和它周围的构筑物所构成的三维空间,所

处地域所赋予它的自然环境,以及更深一

层次的文化场所环境。

就土家族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而言,基

地毗邻彭家村寨,北侧依山,东侧有小溪自

北向南流过,南侧有匡家河由西流向东,

河的南岸是过境公路。在给定的基地环境

内如何处理与原有村寨的空间关系,如何

和谐所处场地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如何

呼应场地原有的土家文化氛围是该设计的

基地环境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约束同时也

是契机,建筑基地依山傍水,毗邻村寨的

环境给了学生无数设计的奇妙灵感。有些

学生在有限的基地面积内,既充分尊重给

定基地范围、轮廓、高差、出入口等约束

条件,又充分借用场地环境的特征触发构

思,以环境背景中的“山”为契机,生发

出了“山路十八弯”“游走山石”等设计

理念,有些学生则以基地东侧的吊脚楼群

为契机,延伸出了“移动干栏”“活动盒

子”等独特构思。

1.3 形体空间——工具与结果

如果说诗文是感情引领下由文字谱写

的乐章,那么建筑则是在文化、情感指引

下由形体空间所谱写的乐曲。形体空间是

设计者表达感情的工具同时也是其所追求

的最终结果。从建筑诞生的时候起,建筑

就是一种空间。作为物质存在的固有形

式,“空间”是建筑的特质,也是建筑设

计真正的主角。而建筑的形体作为与建筑

空间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则是

建筑内部空间合乎逻辑的反应。形体与空

间作为一种表达感情、传达信息的工具,

彼此交融、相互作用,从而最终形成建筑

本身。

土家族民俗展览馆作为土家族文化的

载体,在其设计之初便应该以设计理念为

基础确定建筑的基本形体。对于是设计成

集中式大体量以形成匍匐于场地之势,或

是以分散式布局叠落以更好地呼应吊脚楼

群,或是围合以形成庭院内聚之感等都应

该是在设计之初就明确思考清楚的问题。

同时对于简单形体或是有机形体等的具体

选择也应该融于自己对环境,文化的理

解中加以同步思考。如学生作业“土家

织锦”提取了土家族西兰卡普作为设计

元素,将它简化为六边形,并作为展馆的

基本构成形体。设计者通过对大小不等,

虚实各异的六边形进行有机地组织和排列

最终形成了以六边形内庭为中心的和谐整

图1 学生作业1 —— “可移动·干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