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别名心口痛——俗称。

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胃心痛——古称。

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心胃痛——《寿世保元》流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1.胃痛首见于《内经》。

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病因病机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浅谈胃痛的中医辨治

浅谈胃痛的中医辨治
2 0 1 3 年第 1 3 期
1 临床 资 料
6 1
蛎3 0 g ( 先煎 3 0分 钟 ) 、 防己 1 0 g , 每 日1 剂, 水煎服 , 早晚分服 。 本组 3 0例 患者 , 大 部 分来 自住 院病 人 。其 中年 龄最 小 为 5 4 服 药 2天后 , 患者心率 6 1 次/ 分, 精 神好转 , 气短 、 乏 力 症 状 消 岁, 年 龄最 大 者 为 7 1 岁, 平均 年 龄 6 2 . 5 岁, 病程 最 短 半 年 , 最 长 失 、 出汗 症 状 已缓 解 。嘱 患者 继 服 5剂 , 日1 剂水煎服 , 早 晚 分 达数年。 且 这 些 患者 均 属 家庭 拮 据 、 安起 搏 器 有 困难人 群 或足 因 服 。第 6 天后 , 患 者心 率 6 5次, 分, 心 悸气 短 、 乏力、 下 肢 肿症 状 年龄太大, 合并 症 多 的患 者 。 症 状 表 现为 : 头晕 、 心悸、 胸 闷不舒 、 已 消失 。嘱继 续 服上 方 1 5 剂后 , 症 状完 全 消 失 , 且 持续 好 转 , 治 胸脘痞满 、 形寒肢冷 、 小便 短 少 、 下肢浮肿 、 恶心吐涎 、 腰酸 、 气 疗 1 5天痊 愈 出 院 , 随访 3 个月 未 复 发 。
短、 乏力 、 面 色苍 白 、 唇 甲淡 白或 青 紫 暗 、 脉 沉 细 或 沉 微 欲绝 、 心
率 5 6 次 以下 。
2 治疗 方 法
病案 2 : 张某, 男, 6 1 岁。 煤矿工人退休。 2 0 1 2 年8 月2 4日 莱
诊 。主诉 : 近1 0日来感 觉 心悸 、 气短 、 乏力、 双 脚 至小 腿 肿 甚 、 上 楼 费劲 、 遂来诊。 查体 : 心率 4 1 次/ 分、 手 脚冰 凉 , 下 肢肿 、 按之 凹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胃痛,中医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为主的一个病,包括西医学所说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出现胃痛症状者。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胃痛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阻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常见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爽、脾胃素虚、药物损伤等等,因此,在辨证治疗上也是按照这几个病因进行治疗的。

1、寒邪犯胃表现为胃痛发作急骤,喜暖喜按,得温则减,遇冷加重,有受寒或吃生冷饮食史。

治疗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常用方剂:良附丸、小建中丸、理中丸、维U颠茄片、胃气疼片等。

如果病情比较轻,生姜红糖水即可缓解。

2、饮食停滞表现为胀满疼痛,拒按,嗳气吞酸,或伴随呕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大便不利,舌苔厚腻。

治则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常用方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山楂丸、健胃消食片、木香槟榔丸等。

3、肝气犯胃表现为胀痛,情绪不好会加重,嗳气、放屁后疼痛减轻。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片)、金铃子散、香砂平胃片、逍遥丸、越鞠丸、气滞胃痛颗粒、健胃片、沉香化滞丸、气滞胃痛冲剂等;4、肝胃郁热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

治则:清热和中,理气和胃。

常用方剂清中汤、连朴饮、加味逍遥丸、四方胃胶囊、三九胃泰颗粒。

5、瘀血停滞症状为: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常用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元胡止痛片。

6、脾胃虚弱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痛处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加重,胃酸嘈杂,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治法:健胃和中,制酸,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胃灵颗粒、虚寒胃痛颗粒、健脾丸、参桂理中丸、温胃舒片等。

7.胃阴不足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虚实1。

胃痛而胀,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无闭结者多虚。

2.痛而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

3.食后痛甚多实,空腹疼痛者多虚。

4.脉盛气盛者多实,脉虚气怯者多虚。

、..5.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6.新病体壮者多实,爽病体弱者多虚。

7.补法治疗痛剧者多实,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二)辨寒热1.胃痛暴作,遇寒凉过度则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

2。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濡数,为热证。

(三)辨气滞与血瘀.1。

若以胀痛为主,伴见嗳气者,多属气滞,痛如针刺或如刀割者,多为血瘀。

2.痛处攻窜不定者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者属血瘀。

3.初病多在气,久痛入络,若痛久不愈者,多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胃痛的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

同时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者应以祛邪为急。

如食滞中阻,则消导以和中,瘀血内阻,宜活血化瘀,肝气犯胃,宜疏旰和胃等,若属虚证当以补虚为先,如脾胃虚寒,当温中健脾,胃阴不足,宜养阴益胃等。

若属虚实夹杂,当以扶正祛邪,并根据正邪的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此外,中医对痛证治疗有。

通则不痛。

之说,但不能狭义的理解,更不能把。

通。

看作是。

通下。

法。

解除致痛原因,以达止痛之效,即为。

通则不痛”。

还当注意,应用理气药时谨防伤阴。

因理气之药多有辛燥耗气伤阴之弊,故不宜大量久用,对胃阴不足或肝胃郁热者,尤当慎重。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急慢急性胃脘痛具有发病急骤,疼痛剧烈,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病情变化迅速,病程短等特点;慢性胃脘痛具有起病缓慢,疼痛渐发,或反复发作,疼痛可耐受,服药可缓解或症状消失,病势较缓,病程长等特点。

2.辨虚实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若补之则痛剧,大便常闭结不通,多见于新病体壮之人;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若攻之则痛剧,大便无闭结,多见于久病体弱之人。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精选课件)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精选课件)
代表方剂
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
饮食伤胃证治疗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使用保和丸治疗,以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等中草药组成,能够消食导滞 、和胃止痛,主治饮食伤胃所致的胃痛。
代表方剂:保和丸。
肝气犯胃证治疗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使用柴胡疏肝散治疗,以柴胡、芍药、川 芎、香附、陈皮等中草药组成,能够疏肝 解郁、理气止痛,主治肝气犯胃所致的胃 痛。
VS
柴胡疏肝散。
代表方剂
04
胃痛的日常预防与保健
饮食调理
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平衡 。
适当饮水
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消化和排泄 。
饮食宜清淡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 刺激性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物中毒等不良事件发生。
运动保健
适度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 跑、游泳等,以增强身体素质。
治疗
调理脾胃功能,常用中药 有黄芪、白术、砂仁等。
寒邪客胃
症状
胃痛急剧、遇寒加剧、得 温则舒、口淡不渴等。
病因
外感寒邪,侵犯胃腑,或 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寒 从内生。
治疗
温胃散寒,常用中药有桂 枝、干姜、吴茱萸等。
饮食伤胃
症状
胃痛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 吐、大便不爽等。
病因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食入辛 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损伤胃腑。
胃痛的症状
症状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嗳气和呕吐等。疼痛可因病 因、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多为隐痛、胀痛、钝痛、灼痛或刺痛等,可伴有嗳气、反酸、嘈 杂、心等症状。

中医护理:胃痛的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胃痛的辨证施护

(1)气滞胃痛型:①气遇寒则凝,得热而散。

故应注意气候、时令的变化,随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勿使患者复寒感邪而加重病情。

②情志不畅,气恼郁怒均可诱发胃痛和加重病情,故应重视调节情志,使期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达,减少发作机会。

③针灸治疗效果明显,常用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④胃脘部用水袋热敷或用大盐1斤炒热加葱白数段,装入布袋,在局部做熨贴疗法。

亦可采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红外线等疗法。

⑤饮食和中药宜温热服,少食生冷及甜粘食品。

大蒜、韭菜、香菇、萝卜、柑橘等有行气开胃作用,可适当食用。

⑥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等,并指导患者注意陶治情操,保持稳定情绪。

(2)血瘀胃痛型:①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宜注意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劝慰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

尤其是对病情较重或有大出血表现者,更应加强情志护理。

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和危重症,如见患者黑便时,应立即留取标本送验,鉴别是否胃出血。

患者呕血时,一般胃出血,血量较多,为暗红色或棕黑色,多随胃中食物一起呕出,且在呕吐前患者有胃脘嘈杂不适,恶心等症状。

患者发生胃出血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严密观察其血压、脉搏、神志等变化。

如果出血量多,伴冷汗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微欲绝,乃气随血脱之危象,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③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并注意发生阳脱之证。

④指导患者饮食,在除外并发症的前提下,可选用有健胃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酒酿、山药、茴香、桃、荔枝等。

(3)食滞胃痛型:①若进食不久即发生胃痛,可选择探吐法;尽量使积食吐出,胃痛得以缓解。

②严格控制饮食,必要时暂禁食,待症状缓解后,先给予清淡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指导患者多食萝卜、金桔、苹果、山楂等有宽中理气作用的食品,有助于消化。

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蛔积 ,五 日郁火 ,六 日伤食 ,七 日血瘀 。【在祖 国医学 中,胃 】 J
1 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选择 2 0 09年 1 月 ̄2 1 0 0年 1 2月本 院收治的胃痛患者 10 2
例 , 中男性 7 其 8例,女性 4 2例 ,年龄 2  ̄7 0 4岁 , 平均 ( 21 4 .9 ±78 .)岁 ,病程 l  ̄2 h 5年 。主要治病诱 因包括饮食因素、情 绪 因素 、感受外邪 因素 。具体病 症见表 1 。
M eh d : c r i g t e c n i o fp t n swi t ma h c e f r id g si n o d c a u a in b o d sa i, n a i g t e so c , t o s Ac o d n t o d t n o a i t t s oh i e h o c a h o n i e t ,c l o g l t , l o t ss i v d n t ma h o o h so c i e c e c n a n s ft e s le n t ma h r s e t e y t a e t a e n s n r me d fe e t t n Re u t: e t ma h y n d f in y a d we k e s o p e n a d so c , e p ci l , r t n s d o y d o i r n i i . s l Th i h v em b ao s
..
9. 6 .
C ii lo rao C iee dc e 0 1 V 13 No2 l c un l f hn s in 1 o. ) n aJ Me i 2 ( . 0
中 医 辩 证 施 治 治 疗 胃 痛 的 临 床 研 究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因为胃靠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经常说的“心痛”和“心下疼痛”是指胃痛。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有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西医上面所说的疾病。

当人发生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让疾病进一步的加重。

一、发病的病机胃的发病病因主要就是因为外感寒邪,饮食等造成的胃气郁结引起的疼痛。

(1)寒邪害胃:人的身体比较虚寒或者是外感寒邪,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让胃受到损伤,使寒气侵入到胃内,导致胃内的气血淤滞,引起胃气不适然后引起的疼痛。

(2)饮食让胃受到损伤:不恰当的饮食,比如暴饮暴食,过饱过饿,冷热随意,就会损伤脾胃,气虚,让胃出现疼痛。

当人不相信吃太多的辣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酒等的饮料,就会让胃出现疼痛。

(3)肝气伤胃:肝是刚脏,比较喜欢心情欢乐,抑郁和愤怒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损伤肝,肝衰竭,就会影响到胃,气血瘀滞,就导致胃痛。

气滞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血瘀、内充血、胃络阻塞,那么就不通就会疼痛。

气滞如火,就会消耗胃阴,引起胃侧支营养不良,引起胃痛。

(4)脾胃虚弱:脾胃不足,阳气不足,内生性寒冷;或者是长时间的生病影响到胃,导致胃阴虚,胃部营养流失,胃气不调,那么就会引起胃痛。

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一样,但一般都是由于胃气的丧失以及下降引起的疼痛,主要的表现有寒冷、食物滞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瘀等等的表现。

二、辨证论治胃病的治疗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调理气血以及给胃止痛为原则进行治疗的,一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然后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等等的方法进行治疗。

(1)气滞引起的胃痛胃痛会影响到胸胁部位,可能会引起胃病或者是让胃病加重,还会有呕吐、反酸、吞酸、大便不利、舌苔泛白等现象。

主要的治疗方法:舒缓肝脏,调理气血,对胃进行止痛等。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其疼痛的性
刺痛常见。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
【诊断】
.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
.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诱因引起。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
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
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
分证论治
1.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
良附丸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方中高良姜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方中柴胡、白芍、川芎、
4.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
5.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
6.脾胃湿热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脉微欲绝Biblioteka ,为气随血脱的危急之候,如不及时救治,
【预防与调摄】
对胃脘痛患者,要重视生活调摄,尤其是饮食与精神方面
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清中汤。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

中医辨证治疗胃病科普知识胃病,是许多疾病的总称,它们的症状都很相似,但病因和治疗方式都不同。

胃病大多是慢性病,比起西医,中医在治疗胃病上更有优势。

在中医的认知中,治病并不是仅针对治疗炎症,而是要找出病根并拔除,胃病的种类有很多,这就需要中医在治疗中体现辩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经典的“望闻问切”来收集患者的症状,根据症状选择不同的药方来治疗。

“中焦如恒,非平不安”,体现的就是脾胃对人体功能和身体安康的重要性。

一、胃病的种类在《中藏经》卷上,胃病的描写是“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

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

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

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

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

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癫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

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

胃中风,则溏泄不已。

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

”现代医学中,胃病有很多临床表现,其中比较常见的要数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结石、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扩张等。

他们的症状都是腹部或胃部疼痛不适,胀气反酸和恶心呕吐等。

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排便异常,如黑便和血便。

二、胃病的成因有哪些对于胃病的成因,中医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因:1.外邪不通则痛,是中医一个比较出名的理论。

中医认为,外感寒热或湿阴,就会在胃上显现出来,气的运动阻止滞,导致胃痛。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人吃了很多生冷的食物后,很多人就会胃痛,这就是风寒侵体导致的。

2.饮食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但是并不是这样的。

不干净的食物会刺激胃,导致胃痛。

除了不干净的饮食,饮食无度、过饥过饱,长期过度饮酒饮浓茶,吃油腻辛辣的食物等都会伤害脾胃,使脾胃正常的功能失常,引起积食,长久以往就会导致胃病。

3.情绪在中医眼中,人的情绪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人一旦忧思过度,身体也会产生病痛,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精神因素与胃病关系的病例。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

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

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

中医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胃痛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过度进食、神经紧张、感染等。

中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治疗胃痛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胃痛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对于胃痛患者有所帮助。

一、中医对胃痛的认识中医认为,胃痛是由于胃气不和、脾胃虚弱、湿气阻滞、肝胃不和等原因导致。

胃气不和常表现为胃脘疼痛、胀闷不适;脾胃虚弱则主要表现为胃口不佳、消化不良、腹胀等;湿气阻滞则会引起胃痛、呕吐、泄泻等症状;肝胃不和则常伴随着胸胁胀痛、嗳气、恶心等。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1. 草药治疗:中医常常会选择一些具有消炎、镇痛、健脾胃的草药来治疗胃痛。

比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的草药可用于消化道感染引起的胃痛;人参、党参等具有补气健脾作用的草药可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症状;茵陈、白术等具有健脾化湿效果的草药可用于湿气阻滞引发的胃痛。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胃痛的症状。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改善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内关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等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缓解胃痛。

可以使用指压、搓揉等手法进行按摩,每次约15-20分钟,每天1-2次。

4. 调整饮食习惯: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改善胃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常常建议胃痛患者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可适量增加消化易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香蕉等。

5.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的情绪紧张、焦虑会导致胃痛等不适症状。

中医常常采用调理情绪的方法,如中药杜仲、远志等可用于缓解焦虑症状。

三、中医治疗胃痛的注意事项1. 就医选择:如果出现胃痛症状,应及早就医,选择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病因病机]
• 一、病因 • 1.外邪犯胃 • 2.饮食伤胃
• 3.情志不畅
• 4.脾胃素虚
• 二、病机
寒、热、湿诸邪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胃气不和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胃失和降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不 通 则 痛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 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 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 三、 相关检查 •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 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等 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 • 2.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 3. 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 B超、CT等检 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 4. 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 • 5. 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 • 6.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 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
初病在气 气虚: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或空腹痛明显外, 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 色少华,舌淡脉弱等。 久病在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 三、 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症状: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 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2020中医确有专长考试:胃痛的辨证论治

2020中医确有专长考试:胃痛的辨证论治

2020中医确有专长考试:胃痛的辨证论治“2020中医确有专长考试:胃痛的辨证论治”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为此整理了“2020中医确有专长考试:胃痛的辨证论治”,详情如下: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证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减。

常用高良姜、香附、吴茱萸、乌药、陈皮、木香。

寒邪客胃证,如兼见恶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散以疏散风寒;如兼有纳呆、身重、恶心欲吐、苔白腻等寒湿症状,可用厚朴温中汤以温中燥湿;若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饮食伤胃证,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若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剧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和胃,此时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肝气犯胃证,若疼痛较著者,可加用川楝子、延胡索等,以增加理气止痛之效;若嗳气频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加炙乌贼骨、川贝母、煅瓦愣子等和胃制酸。

若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

中医护理常见症状及辩证施护——胃痛

中医护理常见症状及辩证施护——胃痛

一、概述(一)概念胃痛,亦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讨论范围凡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疾患表现为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脾胃虚弱。

(二)病机总结1.病位: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2.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3.病理因素:气滞、血瘀、寒凝、热郁、湿阻、食积。

4.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异,且可相互转化兼夹。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经常性疼痛为特征,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2.体征: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部剑突下压痛的体征。

3.发病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史。

4.相关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若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则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进行鉴别:其不同点,见下表。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主要根据起病原因、痛势、疼痛加重与缓解因素、口渴情况等进行辨证。

2.辨虚实:主要根据起病、疼痛特点、病程、脉象等进行辨证。

3.辨在气、在血:主要根据病程、疼痛特点、兼症、诱因等进行辨证。

(二)护治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并需审证求因,辨证施护。

胃痛属实者以祛邪为主,属虚者以扶正为先,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

(三)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症状: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饮食停滞➢症状: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得食更甚,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或实。

3.肝气犯胃➢症状: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大便不畅,嗳气、矢气则舒,苔多薄白,脉沉弦。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枳芍草,香附川芎二味妙,
疏肝理气兼止痛,肝胃气滞此方好。
2021/6/23
.
3、胃中蕴热
主症:胃脘灼痛,得凉则减, 遇热则增。
兼次症:口干口苦,喜冷饮, 或口臭、口舌生疮,小便黄, 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2021/6/23
.
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药: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 邪去则胃安。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 者,则治疗难度较大,易反复发作。 久病伤及血络,可至呕血便血,有时 可危及生命。
2021/6/23
.
【预防及护理措施】
注意饮食起居,保持情绪乐观。
有胃出血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出 血情况。
【结语】
胃痛初起病在胃,久病伤及肝与脾。
不通则痛是病机,寒热虚实要辨知。
2021/6/23
.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 寒痛:胃脘部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舌质淡, 脉沉迟。 热痛:胃脘部灼痛喜冷,口干口苦,舌质淡红, 脉数。虚痛:胃脘部隐痛或饿痛,喜温喜按, 大便烂,舌质淡嫩或胖有齿印,脉细缓无力。 实痛:胃脘胀痛或刺痛,拒按,大便干结、舌 质红、脉弦滑。
大枣。
2021/6/23
.
2021/6/23
.
2021/6/23
.
2021/6/23
.
2021/6/23
.
二、治疗用药原则
1、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 为基本原则。
2、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 养阴谨防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 瘀宜兼理气。
2021/6/23
.
3、分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
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
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
气虚、气滞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二)辨证分型
1.寒邪客胃
证候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护治法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治疗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
证候表现: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护治法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治疗代表方:保和丸加减)3.肝气犯胃
证候表现:胃脘胀闷,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嗳气频繁,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

护治法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治疗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
证候表现:胃痛,痛势急迫或痞满胀痛,口苦口干,口渴而不喜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治疗代表方:清中汤加减)5.瘀血停胃
证候表现: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呕血黑便。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护治法则: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治疗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虚
证候表现:胃痛引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护治法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治疗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
证候表现: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护治法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治疗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