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四年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版)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5a5f5fda38376baf1faecb.png)
三、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2.教师总结 3.情感升华。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下搜集更多关于扬长避短、见贤思齐的故事和诗词。
三、博学研思
1.学生自由朗读《读书如走路,切莫贪 坦途》,教师巡视导,帮助朗读有困 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 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学生画出文中关于郭沫若读书方法 的句子。 3.学生回答问题:郭沫若的故事对你的 学习有那些启发?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 4.资料卡 (1)学生自由朗读资料卡的内容,画 出你认为关键的信息。
学生能够记住关于《史记》的知识常识。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次备课
一、交流讨论
1.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古人读书 方法的故事和诗词。 2.学生从交流中总结出古人的读书方 法。 3.教师总结。
二次备课
二、忆事思辨
1.学生观察课本第四页的三张图片,思 考:他们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 么? 2.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言。 3.教师总结。
教学重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两句古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感悟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并内化为自 己的行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次备课
一、读典明理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 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 人也。”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 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笃学善思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笃学善思](https://img.taocdn.com/s3/m/31b80f4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0.png)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笃学善思本册教科书分析及活动建议一、教科书体例和体系1.体例说明根据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内容构建体系要求,小学高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借鉴传统文化蒙学养正经验,选编儒家经典及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作为教学内容,依据格言、章句蕴含的道德价值主题进行编排。
每册四个主题单元,涵盖培养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和养成善良、谦恭、俭朴、礼让的优秀品格。
每单元由四个活动主题组成,主题名称简练而醒目。
每个活动主题均设置灵活的活动版块,共设有“读典明理”“学文立志”“忆事思辨”“博学研思”“学以致用”五大版块。
其中,主要内容版块的设置形式是:“读典明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中选取与主题有关的章句,引领学生进人祖国传统文化的圣殿,初步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让学生在诵读中结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等古圣先贤,明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怀养成方法,知道不偏不倚的为人处世之道等。
“学文立志”,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中选取古圣先贤的故事,引领学生仰慕古圣先贤的丰采,走进他们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庄严。
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走进由国学经典构筑的看似古老、实则鲜活的文化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温润与美好,进而帮助他们积累文化知识,构筑文化大厦。
尚友先贤,耳需目染,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
“忆事思辨”,提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经历或见到的情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启发智慧、学生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思考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辩证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利弊,启发学生表这真情实感,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觉悟,拓展视域,兼收并着,进面使德行的培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四年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四年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https://img.taocdn.com/s3/m/250df682e53a580216fcfe11.png)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周次课题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第四周《月夜》《乡思》第五周《山中》《济上作》第六周《断句》《宣城见杜鹃花》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第十周《塞下曲》《秋望》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曹雪芹第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版传统文化四年级上学期教案齐鲁书社
![版传统文化四年级上学期教案齐鲁书社](https://img.taocdn.com/s3/m/f5c772399b6648d7c1c74671.png)
传统文化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笃学善思”“博文约礼”“交友之道”“修身养德”四个单元。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阅读名人故事、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古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工艺,古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
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措施: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30dbd6998fcc22bcd10d4b.png)
1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 ,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周次课题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第四周《月夜》《乡思》第五周《山中》《济上作》第六周《断句》《宣城见杜鹃花》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第十周《塞下曲》《秋望》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曹雪芹第 1课时《千字文》 (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 (一)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一)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最新齐鲁书社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
![最新齐鲁书社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0a78a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7b.png)
最新齐鲁书社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1 熟读精思教学目标:1、了解朱熹的《读书之要》和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2、通过读文,了解读书的方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读典明理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读书之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之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读书的方法:就是要由易到难,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反复的阅读仔细的思考。
古代的典籍值得读很多遍,读的多了,仔细思考过,你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方以智好学勤记》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4 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里面的人物行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全班交流。
五、博学研思。
自读郭沫若的故事《读书如走路切莫贪坦途》。
交流该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1、同学们读了古今名人对学与思的理解和相关故事,你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有哪些问题?赶快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今后应当如何去做。
七、课后作业自读资料卡,了解“二十四史”书目,选取自己喜欢的2、敏以求之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述而》和《子张》篇中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3、通过读文,了解学习知识的方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想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欲望。
教学过程:一、读典明理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子张》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学,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四年级第一单元4、专心致志
![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四年级第一单元4、专心致志](https://img.taocdn.com/s3/m/9b95740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5.png)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三次备课
一、读典明理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学生齐读,单读;
学生谈体会。
2、师生交流互动点播学生的迷景。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老者捕蝉》的故事,明白做事不分心,集中精力的
2、办一期“学习与毅力”的手抄报。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今后应当如何去做。
一、导入
孟子写过一个故事,叫做《学奕》,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七、课后作业
再读资料卡,了解“江南四大才子”的其他人,选取自己喜欢的才子故事在网络一下,读一读,学一学。板书
设计
专心致志
课题
专心致志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告子上》和《荀子劝学》节选内容意
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2、通过读文,了解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学会在学习上持之以恒。
教学难点
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学会在学习上持之以恒。
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一定古文基础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PPT
学法指导
重要性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19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里面的人物行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
全班交流。
五、博学研思。
自读《量伸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交流该故事对你的
学习有哪些启发?
指名学生读资料卡,了解董子读书台的由来。
六、学以致用。
1、讨论:把自己知道的专心致志学习的好方法和故事讲。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f6123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d.png)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典故、名言、古诗词等。
3. 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京剧、民间故事等。
4. 传统习俗:拜年、祭祖、赏花灯、包粽子、做月饼等。
5. 传统美德:孝道、礼仪、诚信、友善、勤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艺术、习俗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每课时20分钟2.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时,共15课时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内容: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印象。
2. 讲解:讲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有趣故事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齐鲁书社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全册
![齐鲁书社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747bf9ef121dd36a32d8281.png)
设计
对外交流
教后
反思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导学案13
课题
13、玉器青铜器漆器
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导学
目标
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教学目的:;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难点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导学
目标
1、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知道中国书画离不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导学
重难点
重点
体验用文房四宝成功作画的快乐。
难点
了解文房四宝
教学
准备
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参观书画王国,引出文房四宝:
探究
新知
笔墨纸砚在一起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文房四宝,它是咱们中国人发明的。咱们中国人真是了不起,我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好孩子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文房四宝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古诗。
探究
新知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巩固
应用
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板书
设计
诗歌诵读
教后
反思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8、苏轼关汉卿曹雪芹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20a64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a.png)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第二单元:传统习俗1. 拜年2. 贴春联3. 吃年夜饭4. 扫尘第三单元:传统艺术1. 剪纸2. 年画3. 陶艺4. 京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4. 采用调查法,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兴趣和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传统文化》(齐鲁书社版)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3. 实物材料:剪纸、年画、陶艺等传统艺术材料4.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2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2课时)4. 实践环节: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1课时)5. 总结与评价(1课时)八、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讲解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山东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f1762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a.png)
山东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山东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山东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材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山东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山东的传统文化,包括齐文化、孔子文化、泰山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东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山东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2. 学会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山东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教学准备:1. 山东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
2. 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
3. 绘画材料、纸张、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通过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山东传统文化的兴趣,预热学习氛围。
Step 2: 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使用PPT或图片等多媒体教具,向学生介绍山东的传统文化,重点包括齐文化、孔子文化、泰山文化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山东的传统文化背景和特点。
Step 3: 深入学习(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选择一个山东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包括历史、地理、风俗等。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Step 4: 总结与展示(15分钟)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口头表达等形式展示。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Step 5: 小结与延伸(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并提出一些延伸问题或活动,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山东的传统文化。
教学扩展:1.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文化景点,如孔庙、泰山等。
2. 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传统舞蹈等。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ad8f61e87101f69f31954b.png)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
(北魏)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齐鲁书社四(下)传统文化学案
![齐鲁书社四(下)传统文化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12bbed8762caaedc33d403.png)
备课<传统文化)四年级2018年2月全册备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b5E2RGbCAP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p1EanqFDPw教案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案重点: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2、在教案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DXDiTa9E3d教案难点: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案难点。
RTCrpUDGiT教案措施:1、教案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案。
教案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案进度表:教案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案,分别是《1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9古诗两首》<《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山东出版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亲师信道》
![山东出版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亲师信道》](https://img.taocdn.com/s3/m/ded1fe6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7.png)
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并填写评价量表
五、布置作业:
把学过的经典语句背诵给家长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尊师的好学生。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学习气氛是很浓厚的,在老师的引领下,采用全班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展开诵读,学生能流利诵读并理解背诵选文。学生对“亲师信道”的内涵理解得很深刻,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印证亲师信道。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过这几年不断地学习领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同学们已经喜欢上这门开阔视野、重温历史的课。学生的理解力有所提高,对于经典作品都能结合自身知识水平加以理解。学生的记忆水平很高,一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讲解、讨论、探究等
教学准备
课件、文字资料、视频等
教学过程
自己和同桌交流对选文的理解。
指名学生谈对选文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见解。
3.引导学生背诵,并检查背诵。
三、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尊师的名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四、课堂反馈
谈话:在本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表现的怎么样?
一、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尊敬老师的经典选文,你们做到尊敬老师了吗?哪些行为是尊敬老师的?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尊师的经典选文。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课件,诵读《亲师信道》
引导学生谈自己对题目“亲师信道”的理解
老师范读选文
全班齐读选文
男女生比赛读
分组比赛读
指名读
2.结合注释和温馨点击理解文章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7e660a7c2f60ddccda38a092.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四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 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一、教学目标:1.了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二、重点难点:明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韩信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品德高尚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小明成绩优秀却瞧不起别人,班干部竞选落选了,他很苦恼。
2.说一说,小明落选的原因是什么?他应该怎么做才能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对人真诚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2.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范读课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赵奢不畏强权。
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大度的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周次课题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第四周《月夜》《乡思》第五周《山中》《济上作》第六周《断句》《宣城见杜鹃花》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第十周《塞下曲》《秋望》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曹雪芹第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一)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2页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八、课外延伸: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2课时《千字文》(二)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二)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5页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
——荀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时《千字文》(三)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三)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7页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背一背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明)徐祯青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1、说一说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2、读一读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断句(北魏)刘昶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
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