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一、什么叫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最新整理)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如下:
结构对称,词性相对;
成分搭配,语义相配;
字音字形,通假异义;
邻字帮助,同义反义;
联想迁移,前后联系;
古今对比,各有所异;
先分后总,寻找规律;
结合语境,突出重点。
以上口诀仅供参考,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内容来理解记忆。
另外,还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实词推断:
1. 形声字推义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可根据形旁推知字义。
2. 通假字推义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通假字,可根据通假字推知本字的含义。
3. 偏旁部首推义法: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提示其所表示的意义类别,可根据偏旁部首推知字义。
4. 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句子结构、词语搭配等推断词义。
5. 联想迁移法:根据已知的词语含义,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词语的含义。
6. 古今对比法:通过古今词义的对比,了解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之处。
7. 字典查阅法:通过查阅字典,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①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 大体 大的方面 ②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遭受 (2011年高考湖北卷)
(2011年高考北京卷)
③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2009年高考四川卷)
学习
想一想
有规律吗? 双目失明 赏赐 用绳子拴着 从上往下送 绳子
①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②抚军厚赉成。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 ④系燕父子以组。
①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通“掌” 执 掌 ②乃易其弊衣。 通“敝” 破 (2010年高考天津卷) 旧 ③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2010年高考山东卷) 通“猝” 仓 促
(2011年高考全国卷)
方法七:邻字帮助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 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 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 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 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用已知邻字推断 未知实词词义。
瞻前顾后 合理推求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 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 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 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推断方法
想一想
(2009年高考课标卷)
六法轻松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六法轻松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在2015年高考来临之前可认真复习,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2.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为“辶”,联系后面的“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其是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10大技巧,建议收藏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10大技巧,建议收藏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近年各地的高考试卷古诗文分值都在30分以上,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不少同学在文言文翻译上总会丢分,其实文言文翻译也是有技巧哒。
文言文翻译口诀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接下来小书为大家一一解析: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常用方法归纳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⑤不以外夷见忽
一、联想推断法
⑥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 ⑦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⑧韩轨遂投城遁走 ⑨使老弱女子乘城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③去郑而之许 ④齐人追亡逐北
蹈僧暇:用脚踢和尚,但踢不中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2、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3、眄庭柯以怡颜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夫子将焉适
因形推义法
常见偏旁义类 王:瑕、瑜、琉 反文:手执棍棒。教(督责教导孩子学)、 益(一盆水满出来了) 月:即肉。臆(即胸)、脱(肌肉削减)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 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 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 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 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 也,而自智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 者,皆是类也。 (〈韩非子· 说林〉)
汤 ( 商汤 ) 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 日 :“ 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 者,皆人吾网。”汤日:“嘻,尽之矣! 非桀 ( 夏桀 ) 其孰为此 ?” 汤乃解其三面, 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日:“昔蛛罞(蜘蛛) 作网罟,今之人循序。欲左者左,欲 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 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日 :“ 汤之 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 面,未必得鸟。汤去三面,置其一面, 以网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二、 语言结构推断
⑤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⑥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⑦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⑧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 信义著于四海 ④ 怀信侘傺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以课本为本,掌握常用实词、虚词、句法和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也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文言文口诀全文翻译
原文:文言文者,古汉语也。
古汉语,汉语之古也。
故文言文,亦称古文。
古文者,文之古也。
故文言文口诀,亦称古文口诀。
夫文言文,字义浅显,而意蕴深长。
欲习文言文,必先识其字,明其义,而后方能作文。
故文言文口诀,首宜识字。
一、字义浅显,易于识记。
字义浅显,易于识记,故学者宜先从浅显之字入手。
二、字义深长,难以理解。
字义深长,难以理解,故学者宜从字义入手,深究其义。
三、字义相同,易于混淆。
字义相同,易于混淆,故学者宜辨别其异同,以免误用。
四、字义相近,易于误用。
字义相近,易于误用,故学者宜明辨其异同,以免误用。
五、字义相反,易于误解。
字义相反,易于误解,故学者宜辨别其异同,以免误用。
六、字义繁多,易于遗忘。
字义繁多,易于遗忘,故学者宜反复温习,以免遗忘。
七、字义易变,易于混淆。
字义易变,易于混淆,故学者宜掌握其演变规律,以免混淆。
八、字义难解,易于误解。
字义难解,易于误解,故学者宜求助于师友,以免误解。
九、字义多变,易于误用。
字义多变,易于误用,故学者宜明辨其义,以免误用。
十、字义独特,易于误解。
字义独特,易于误解,故学者宜细心揣摩,以免误解。
译文:文言文,即古汉语,是汉语的古老形态。
因此,文言文也被称为古文。
古文,即古代的文字。
所以,文言文口诀,也称为古文口诀。
文言文的特点是字义浅显易懂,但内涵丰富。
想要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认识文字,理解其意义,然后才能进行写作。
因此,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是识字。
一、字义浅显,容易记忆。
字义浅显,容易记忆,所以学者应该从浅显的字开始学习。
二、字义深奥,难以理解。
字义深奥,难以理解,所以学者应该从字义入手,深入探究其意义。
三、字义相同,容易混淆。
字义相同,容易混淆,所以学者应该辨别它们的异同,以免误用。
四、字义相近,容易误用。
字义相近,容易误用,所以学者应该明确它们的区别,以免误用。
五、字义相反,容易误解。
字义相反,容易误解,所以学者应该辨别它们的异同,以免误用。
六、字义繁多,容易遗忘。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全面)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一、什么叫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能够叫断句读。
二、方法指津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协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很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准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持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能够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方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局部前后能够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协助。
我们也能够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古诗词顺口溜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实用口诀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实用口诀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实用口诀易错题诊断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顺口溜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顺口溜1. 初中常用文言文实词虚词常见文言虚词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 ... ,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翻译实用口诀
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翻译实用口诀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翻译实用口诀每个人都会经历文言文翻译这一关,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实用口诀,欢迎大家查看!易错题诊断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我的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口诀
末的 “ 而已”这个语气词以外 , “ 讲章句 、课 文字 ” 结构完全相 同。可根据对应位置上 的 “ 讲”字断定 “ 课”字亦应解释为 “ 讲授”而非 “ 抄写” 。 3 . 成语语素作参考 ,即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 ,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的词 语素的成语 ,即能推断出它的词义。 ̄ 1 ] 2 0 0 6 年高考 A . 民不堪命 ,旧尹莫敢诘问
4 . 偏义复词 ,即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
相反的语素构成 ,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
几倍 ( 2 0 0 个 以上) ;二是赋分多 ,不仅是释义正误判 语素的意义 ,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只有一个
形式 , 只起到构词 的 作用。例如 : “ 契阔谈宴 , 心念
旧恩。 ” “ 契阔”中的 “ 契”是投合 , “ 阔”是疏远 ,
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 “ 契”的意义。 “ 契阏谈宴” 如湖J g 2 0 1 3 年高考卷第l 2 题3 个翻译的语句 ,既有
一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靠推断 。为帮助学生 以简 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驭繁,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我编写出如下推断
口诀 :
词多义,如 “ 拜” 、 “ 顾” 、“ 差”等 ;又有古今异
特 级 教 师 三 人 行 薯 i
似结构的这个特点 ,从对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语的含义可以推断出 词义。如2 0 0 9 年四川高考题 中将 “ 讲章句 、课 文字而
已”中的 “ 课”解释为 “ 抄写” 。实际上 ,本句除了句
不 能主观 臆断 。如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孙早孤,事母孝 孤,幼年丧父
特级教师三 人行
文言文断句口诀及翻译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_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_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摘要: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易被发现言叙述人物对话常用曰云言等这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我们学习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用法尤其是它们句常处位置有助断句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句首相对独立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面可断句、什么叫断句韩愈《师说》说彼童子师授而习其句者习其句就是教学生断句国古代没有标甚至都是汉挨着汉地写下所以前人都要己断句常常句话末了用断开叫句;句语气停顿地方用、断开叫()给古断句也可以叫断句二、考析00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考试说明》作项能力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古代诗3项是容理(包括翻译、断句等)005年复旦主招生试题也出现了给言加标题目断句是考言传统方式是学习言基功明辨句要综合运用古汉语词句及古代历史化等方面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言能力高低重要标志古人所以重视断句是因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理断句失误必然误古原古就有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错误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故事鲁哀公问孔子曰吾闻夔足(足只脚笔者)信乎?曰夔人也何故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声尧曰夔而足矣使乐正故君子曰夔有足非足也这故事对人们认识断句重要性其义是不言而喻三、高考试题回放0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试卷(北京卷).将下面言画线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近塞上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其父曰何遽不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其父曰何遽不能祸乎富良马其子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其父曰何遽不福乎居年胡人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人死者十九独以跛故父子相保故福祸祸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参考答案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③ 富良马其子骑堕而折其髀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人死者十九⑤ 故福祸祸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据00年北京高考语试卷分析数据言断句题得分统计如下难06区分057全市853名考生平得分30分;满分56人,占8%;0分0人占5%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做这道5分题对我们语总分得分是很重要从试卷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言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言语感缺乏语感原因无疑是平只做题不诵太少而没有必要积累语学习很程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言学习更应如四、方法指津不少考生畏惧言断句题那么给言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言断句有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我们遵循了定方法抓住了些关键就会给言断句带方便笔者言断句教学量不断摸总结出了套较实用断句方法请先记住下面口诀古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段休问长与短熟精思是关键法容全理始可动手把句断系全前看先易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条件;相词语紧相连般要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培养语感;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段休问长与短熟精思是关键容全理始可动手把句断学生给言断句常犯毛病是边看边断看完了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又觉得有许多不妥处其实这种步到位方法是行不通理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熟精思理是正确断句前提因不懂就不断不理就不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遍两遍、晃而也不行我们拿到没有标古首先要通全反复钻研俗话说遍其义见遍数多了其义然就理了然根据容先断出几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地方断开比如北京卷试题我们通就能了及层次该段讲述了近塞上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事与坏事福与祸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化基上了断句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发展程抓住人们看法和塞翁态逐层、逐句断系全前看先易难细分辨给段加标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致掌握了思凭语感将能断开先断开逐步缩围然再集分析难断句子这是种先易难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可以断开这就我们理段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些明显标志(如下面讲到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识对不易断开地方要系上下思认真推敲确定适当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做北京卷言断句题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干扰其实只要系下富良马其子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断所以人皆吊应该断起再看①②句人皆吊人皆贺形式与相而且都是写人们看法所以断句就不会出错了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易被发现言叙述人物对话常用曰云言等这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容如北京卷多次出现其父曰何遽不乎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言乎者也类虚词特别多欧阳修《醉翁亭记》通用了二十七也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传美谈言虚词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重要标志我们学习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用法尤其是它们句常处位置有助断句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句首相对独立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句首关词如苟纵是故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多可以断句;④常句首词如顷向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助断句例如清人彭端淑《学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则难者亦易矣;不则易者亦难矣吾昏不逮人也吾材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聪倍人也吾材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用岂有常哉?这段相当型全段共有十七句子用了十七标其成断句标志句末语气词共十(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则而然则)代词两()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情态副词)当然我们抓虚词标志断句也要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乎用句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句舒缓语气可断也可不断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言习惯句式如何有 (宋何罪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秦则无礼何施?);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助断句记住言习惯上较固定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何所孰若至足以得无无乃何以是然则等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语感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言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则容易现代汉语样言主语和宾语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两题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处所胡断胡人将将而归误断归人另外主语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主语应断句)谓语如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作谓语要和它宾语断开宾语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心词般不断句言语序和现代语序基相即主语前谓语、宾语修饰语般心词前如掌握了言语序规律就会准确标言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助准确断句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条件;相词语紧相连般要断古人写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相照应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效比如北京卷其父曰何遽不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容和断开句都有很助古两相词语连用如不属形容词、名词重叠形式般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断开例如北京卷故福祸祸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细检验题目做完通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言断句基要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言断句基要即应该做到断句都能讲得通如有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地方;做到断每句话容都合情理、合逻辑如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虽然每句话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兵士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了活命而不是杀因正确标应争投水加上逗9打牢基础看课培养语感;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方法只是登堂入室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殿堂因进入身是要行动也就是要身能力能力从何而?以课掌握实词、虚词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言功底;熟些言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晓声多做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能力就会形成实践成熟运用提高四、巩固练习用斜线给下面两段言断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不至太丘舍乃至元方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元方曰君与君期日日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五》983年高考语言标题))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者胜客曰何以知谢公曰吉人辞寡躁人辞多推知(《世说新语品藻九》)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宝故敢献子罕曰我以不贪宝尔以玉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璧与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金矣以和氏璧与道德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七》)参考答案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不至太丘舍乃至元方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元方曰君与君期日日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元方入门不顾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者胜客曰何以知谢公曰吉人辞寡躁人辞多推知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宝故敢献子罕曰我以不贪宝尔以玉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璧与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金矣以和氏璧与道德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所宝者至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口诀
麻城博达学校项锦华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一是数量多,相对于文言虚词(只有15个,或者说18个)来说,多出十几倍(200个以上);二是赋分多,不仅是释义正误判断题,还有文言翻译题,文意理解判断题等,共有15分之多;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如下文所言四点)。
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个浩繁的工程。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靠推断。
为帮助学生以简驭繁,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我编写出如下推断口诀:
文言实词求真训,四点知识须记准。
语法分析来断定,相似结构看对应。
成语语素作参考,联想课文寻佐证。
依文断义是前提,断之有据为根本。
开头两句讲内容,中间四句讲推断方法,后两句是推断原则。
“文言实词求真训,四点知识须记准”是说要正确解释文言实词,必须准确记住四点文言实词的知识,即:
1.一词多义,即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句中表达不同的意义;
2.古今异义,即同一个词在古代汉语和在现代汉语中分别表达不同的意义,又可细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几种情况;
3实词活用,即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词类或功能的变化,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等;
4.偏义复词,即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如湖北2013年高考卷第12题3个翻译的语句,既有一词多义,如“拜”、“顾”、“差”等;又有古今异义,如“亿”、“予”等;还有实词活用,如“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入”(使动用法,使…进、引进)等。
关于文言实词的推断,应在一定量的文言词义的积累的基础上,学会采用如下四种方法:
1. 语法分析来断定,即用语法分析法推断词义
实词在句子中都有一定的语法作用。
如: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多为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的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的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可以推出其意义。
如2010年重庆高考题D选项将“贫甚,质女婢于人”中的“质”字解释为“人质”。
我们根据“质”字用在“女”字之前充当谓语以支配“女”字的语法特点,可以断定它不可能作名词“人质”而只
能作动词“抵押”。
而“婢”字用在介宾短语之前,只能活用作动词,表“为婢、做婢女”之意。
全句可译为“非常贫困,将女儿抵押给别人做婢女”。
2. 相似结构看对应,即根据类似结构推断词义
古文讲究对称,常使用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
和谐。
根据类似结构的这个特点,从对应的词语的含义可以推断出词义。
如2009年四川高考题中将“讲章句、课文字而已”中的“课”解释为“抄写”。
实际上,本句除了句末的“而已”这个语气词以外,“讲章句、课文字”结构完全相同。
可根据对应位置上的“讲”字断定“课”字亦应解释为“讲授”而非“抄写”。
3. 成语语素作参考,即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的词义和用法。
我们在解释文言实词时可通过联想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即能推断出它的词义。
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中解释了四个词: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见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依次可以联想到成语“狼狈不堪”“袖手旁观”“封侯拜相”和“少安毋躁”。
其中“堪”“袖”和“少”的意义正与句中解释相同,说明A、B和D是正确的,而“拜”字则应为“任命”之意,故C项错误。
4.联想课文寻佐证,即联想课文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所考查的实词,大多在课文中见过。
因此,我们根据课文中的同义实词举一反三,可以正确推断词义。
如2010年全国高考第Ⅱ卷中也解释了四个词:
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就
看到“及”可联想到《左忠毅公逸事》中“及左公下厂狱”与此相似,而《左》文中的“及”应理解为“等到……时候”,不能理解为“趁着”,故A项错误;看到“寻”字,可联想到《陈情表》中与此结构类似的句子“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寻“也表”不久“之意,看到”会“可联想到《促织》中”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中的”会“亦作”适逢“讲,看到”遂“可联想到《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遂“亦解释为”于是、就“。
可见,B、C和D都是正确的。
依文断义是前提,断之有据为根本。
这是指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两条原则必须遵循:一是依文断义,这是前提,必须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反复揣摩,把词义代替相应的词语之后能文从字顺;二是断之有据,这是根本,断定词义应考虑两方面的依据,即古汉语工具书上所列的义项和古文实例,不能主观臆断。
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孙早孤,事母孝孤,幼年丧父
B、若敢以身任之耶若,如果
C、幸毋遽决,冀得徐辨幸,希望
D、吏民输山木,即高阜为仓即,就着、依着
答案是B。
解析:解释文言实词要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方法。
断定A项中的“孤”,可以“成语语素作参考”,成语“鳏寡孤独”中的“孤”正是“幼年丧父”之意,且可以《祭十二郎文》中“吾少孤”为旁证;断定B项的“若”,可通过“语法分析来断定”,该句是个完整的反问句,“若”是全句的主语,应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而“若”正可作第二人称代词,意为“你”,并可以《捕蛇者说》中的“若毒之乎”为旁证,B项将“若”解释为假设连词“如果”,明显不合语法,是不正确的;C项“相似结构看对应”,与“幸”对应的字是“冀”,“冀”意为“希望”,故C项解释正确;看D项的“即”可以“联想课文寻佐证”,《滕王阁序》中“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的“即”与D句的“即”意义相同,都表“就着、依着”之意,故D项正确。
又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第9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诣:前往
答案为C。
解析:断定A项中的“氏”,可用“语法分析来断定”“氏”在句中活用作动词,带上宾语“吾宗”,可见译为“作为姓氏”是正确的;断定B项中的“假”,可用“成语语素作参考”,成语“久假不归”的“假”正是“借”的意义,可见B项正确;C项中“浼”字解释为“派遣”,根据“依文断义是前提”的原则,怎么也讲不通,可见是错的,为本题选项。
“浼”应为“恳求”之意。
至于D项“诣”解释为“前往”,文从字顺,还可“联想课文寻佐证”,《出师表》中“由是先主遂诣亮”中的“诣”,正是“前往\拜访”之意,可见正确。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须记住口诀,反复练习,切不可主观臆断,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