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

合集下载

环境、文化、旅游相协调的水景观规划途径——以安庆市破罡湖流域为例

环境、文化、旅游相协调的水景观规划途径——以安庆市破罡湖流域为例
以安庆市破 罡湖流域为例
吴 益 。程玉 祥 。周丹 丹 ,袁 勋
( 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 司,浙江 杭州 3 1 0 0 2 0 )

要 :通过对破罡湖流域水景观 规划 的分析 、解读 ,阐述 一个 以维 护滨水 区生态 、保 护提升 文化 、丰富
发展旅 游为 目标的水景观规划模式 ,促使 生态环境保 护与 水资源 有序开 发 、促 进宜 城环境 与经济和谐 发展 ,达 到构建 “ 生态宜城 、文化宜城 、旅游宜城 ”的 目标 。
安庆历史悠 久 ,人 文荟萃 ,是 国家历 史 文化 名城 ,国
减少外部 干扰对 湖泊 、长 江的生 态环境 影 响,增 强整个 生
态系统 的抗 干扰能力。 通过规划 ,维 护 滨水 区生 态 性、保 护提 升 宜城 文 化 、 丰富宜城旅游 内容 、促使生态环境 保护与水 资源有序开发 、

要从事水文 、水 利计算 下 游重要 的综 合交通枢 纽 , 长江中下游 商 贸物 流 中心 ,安 徽 省 重要 的旅 游 服务 基 地 ,
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 ,滨江 山水 园林 城市 。
目前 ,破罡湖流 域在水 系整 治和 城市 建设 中 ,已经考
收 稿 日期 :2 0 1 4—0 3—2 2
行 的水景 观 规划 措施 ,并提 出相 应 的景 观生 态修 复 方案 ,
破罡湖流域面积 3 4 6 . O 0 k m 2 ,流域 内河道纵横交错 、湖泊 星 罗棋布 ,水 面 率近 2 0 % ,较大 湖 泊有 破罡 湖 、石 塘湖 等 , 水 面面 积 分别 为 2 3 . 0 0 ,1 4 . 4 7 k m 2 ,是 “ 江南 水 乡 ”的典 范 ,水景观文脉深厚 、特 色浓郁 。

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风景区工作的若干意见

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风景区工作的若干意见

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风景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文号】水综合[2013]455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风景区工作的若干意见(水综合〔2013〕455号)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近些年来,各地结合水利工程兴建和改造,建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山水怡人的水利风景区,不仅治理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有效发挥了水工程的综合功能,而且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拓展了水利的社会服务功能,深受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现就进一步做好水利风景区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水利风景区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水利风景区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利风景区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人水和谐发展,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弘扬水文化为内涵,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水利风景区建设是民生水利的重要体现。

水利风景区依托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而建,集水利功能提升、水利文化弘扬、水利科技知识普及于一体,使人们在享受优美水环境的同时,了解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丰富的水利知识,感受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达到热爱水利、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弘扬水利精神和水文化的目的,是民生水利的重要举措。

(三)水利风景区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利风景区建设,促进了工程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地方党委政府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水利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水利风景区工作的总体要求(四)指导思想。

以水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水利风景资源,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积极营造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人水更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浅论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

浅论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

浅论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摘要:本文通过浅谈水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说明水文化建设必将促进水利事业迈向新台阶,为“人水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水文化建设意义途径水与人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水文化则是反映人和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水文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因此水文化是最直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的水文化。

现代水利活动既包括人们对水的治理、开发、利用、研究、配置、节约、管理、保护等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也包括了人们对水的认识、观赏、歌颂、宣传等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

因此,水文化建设的内涵既包括各种治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还包括各种文化教育、技术、文学作品等,除此之外,公众的心理、行为、价值观念中与水有关的部分都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水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不足(一)水文化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省水文化研究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一批有勇于探索、卓有成效的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水文化研究和建设在社会文化领域逐步占有了重要地位。

水利发展正处在变革时期,水文化研究和建设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发挥出先进文化在水利变革中的引领作用。

这门边缘学科脱颖而出,在新时期水利发展和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二)水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从当前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实践来看,这项事业还存在着发展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是偏重于历史水文化的研究,对现实水文化发展及水文化与水利发展的关系研究不深;二是偏重于水文化自身的研究,对水文化与整体社会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深;三是部分研究领域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理性深度和理论支撑,对现实水利发展实践的影响力偏弱。

四是水文化建设的领域还偏窄,没有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水文化建设还有许多盲点。

认识这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当前水文化建设必须进行的工作。

水文化在水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水文化在水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书名:水文化导论作者:蒋涛吴松秦素粉ISBN:9787564351533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2定价:38元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侧重水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内容涵盖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各大河流域塑造的人类文明,包括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明确了水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伴相生。

第三篇主要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水相关的民俗与思想,内容包括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古代水文化相关的故事、民俗、思想、治水、事迹等内容总结了水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第四篇主要讲述了著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芍陂、郑国渠、灵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

第五篇从人水关系的角度出发,从水患、水利2个角度说明和谐的人水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城市发展探究了现代社会城市发展下的“驭水之道”,推动现代社会人水和谐的实现。

该书围绕水文化相关内容,对水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展开了深度探究,内容详略得当,既可以作为高校水利专业相关教育资料,也可以为水利行水文化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推动作用。

由第八章可知,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长江、黄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古代人民兴水之利,除水之害,创造了流传水利工程建设是充分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并进行改造的有效途径。

考虑到水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的紧密相,与水相关的文化观点也不胜枚举。

特别是在我国古代时期,水文化中的思想观点与水利设施建设密不可分。

在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都江堰建设的第一期工程中,需要将岷江的水进行分流,使其进入成都平原,从而达到防洪抗旱的目的。

在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之后,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灌区渠系网络,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排水问题,同样也解决了雨季和旱季的用水问题。

其次,水文化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都江堰与都江堰水文化

都江堰与都江堰水文化

都江堰与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约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发现成都平原是西北高,东南低,倾斜度较大的扇形平原,由于玉垒山拦住岷江东去的道路,江流被迫折转向西,流到宜宾,汇入长江,使得成都平原大部分土地得不到岷江的灌溉。

李冰充分地利用当地山川平原的优越性,提出了“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治理方案,经过精心计算,合理地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艰苦奋战了几年,终于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工程和灌溉渠道两大系统组成,渠首工主要由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迄今为止,世界水利史上没有一个水利工程能经二千多年而不衰,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都江堰能够两千多年仍经久不衰?是都江堰工程本身还是都江堰的治水思想、都江堰的水文化?我认为,真正经久不衰、传承千年的应该是都江堰的治水思想、都江堰的水文化。

众所周知,最初的都江堰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江堰是截然不同的。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修了毁、毁了修,是人与自然此进彼退、和谐共存的一个动态过程。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江堰是现代工程技术对历朝历代治水先贤的治水思想不断总结、完善、发展的结果。

浅谈水文化

浅谈水文化

水文化浅议陈兴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38)摘 要:根据当前水文化的重要地位,指出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给出水文化的定义,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水文化进行了分类,指出了水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分析了水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我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文化,定义,必要性,分类,意义一、水文化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水文化作为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水的斗争中形成的关于水的各种传说、民谣、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各项服务设施的功能需求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

水利作为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工作理念也在逐步地从“兴利”“除害”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主向人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水利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积极调整工作思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

新时期,我国水利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劣,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

缓解这种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

水利工作者认识到,意识形态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一种特殊存在物,会对治水思路、治水理念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积极开展水文化的宣传工作,对水利行业职工加强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通过学习优先的水文化,增加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培养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从而对水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人类正在积极开展如何恢复水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和恢复水域景观自然美的活动。

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水景观重塑正成为当前我国水利工作的热点。

景观建设必须以良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作为基础,否则没有景观可言。

然而,光有景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填充。

城市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文化上的区别,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上的竞争,凌驾于城市硬件设施之上的文化底蕴可以穿过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影响力。

水工程文化内涵

水工程文化内涵

水工程文化内涵【中文摘要】水工程文化就属于物质形态的水文化,它有物质的载体,它有可以看到的,可以接触到的实体,同时凝聚人的行为。

水工程通常又称为水利工程,它是为了兴利除害而兴建的,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创造。

水工程既有科技属性,也有文化属性。

【中文关键词】水工程;都江堰;坎儿井;红旗渠;精神从古道今,我们中华民族建造的水工程不计其数。

成功的水工程,优秀的水工程,数量也很多。

成功的水工程,不仅具有实用价值,符合科学原理,而且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

我国三个著名的水工程:都江堰、坎儿井和红旗渠,它们有的是古代的,有的是现代的,有中原地区的,有内陆地区的,也有边疆地区的。

这3个水工程是有代表性的。

1、都江堰都江堰所在的地方原来叫灌县,现在的名字叫都江堰市,是成都下面的一个县级市。

这个县级市在中国是很特殊的,因为一个县级市有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一个是都江堰,另一个是青城山。

秦代有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秦代三大利水工程之首。

李冰建造都江堰的目的是开发岷江水利,发展成都平原农业和航运。

在都江堰没有建成以前,成都平原一到洪水季节就饱受洪涝灾害,但是到了农业需要灌溉的时候,又不能保证充足的水源。

都江堰建成以后,成都平原才改变了原来的面貌。

古人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也就是说,是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国。

如果到都江堰去,能够看到很多对联和匾额,上面写着“一堰开天府”,这就是都江堰的贡献。

都江堰的工程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

都江堰工程最先修建的是宝瓶口,它是一个引水的咽喉。

但是宝瓶口建成以后,引水效果并不好,就是逢到大水的时候,水还是流走了,所以才有了鱼嘴。

鱼嘴的作用是分水。

而飞沙堰的作用是溢洪排沙。

都江堰的精神文化就是放水节了。

都江堰祭祀水神有很久远的传统,原来是每年祭祀水神,都江堰建成以后,当地的群众就变成祭祀李冰,叫祀水节,现在变成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水文化遗产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

但由于对水文化遗产重视不够,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现状依旧不容乐观,影响了水利风景区的整体开发和利用。

建设应当从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实施监管等方面入手,保护水文化遗产,加大对水利风景区水文化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1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水利风景区发展迅猛,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实践证明,规范、有序、适度的开发可以有效促进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盲目、无序、过度的开发则可能给水文化遗产带来损害甚至是毁灭性灾难。

做好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十分必要、非常紧迫。

1.1提升水利风景区文化品位、推动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水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水文化遗产是水利风景区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现代文明无法取代、不可复制和仿造的。

叫响水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水利风景区文化品位,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在更高水平上推动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3增强水利风景区文化特色、促进水利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水利风景区生存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水文化遗产是十分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水利风景区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对各类水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促进水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推动水利旅游业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提供持续不断的原动力。

2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状况水利风景区主要依托水利工程及相关水域发展而成,与水文化遗产密集分布的区域高度重叠,存在合理利用的基础,更有科学保护的责任。

从已获得命名的景区来看,很多水利风景区都拥有十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资源,不少景区甚至依托的主体就是具有重要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的水利遗产,近年来,随着水利风景区生态、文化、经济效应越来越突出,全国各地申报水利风景区的热情日益高涨,申报主体和对象日益多元化,水利风景区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

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建设
水资源管理
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监测和 评估,合理配置和调度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开展水 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提高水资源保护水平。
实践案例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
水生态系统修复
01
通过生态工程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修复受损的水生
水与生态环境
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化的价值
精神价值
水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 观念、价值观念等,对于人类精
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物质价值
水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 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人 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
基础。
这些实践经验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还提高了公众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展望
深化“水”文化研究
拓展“水”文化建设领域
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 地区的水文化遗产,加强水文化研究,为 “水”文化建设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撑。
将“水”文化建设延伸到水资源管理、生 态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促进多领域的 协同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建 设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述 • “水”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价值 • “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水”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水”文化不仅具有上述特 点,还与工程本身的特点紧密相关。中线工程以输水 为主,沿线经过多个省份和城市,将水资源输送到北 方地区,对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

浅谈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

浅谈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對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水利工程;景观设计;存在问题;设计要点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

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

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一、水利景观设计的水文化主题人和水长期的接触过程中,人们以各种载体表达水和人的关系、人对水的感情,这就是水文化。

缺乏文化就是缺乏灵魂,我们在水利建设中应该注意发掘和保存优秀的水文化,同时要宣传和发扬,这就构成了水利景观设计的主题。

以淮安为例,将其概括为三大类:(1)以淮安水利发展过程和文化为主题;(2)以水和历史典故及人物故事为主题;(3)以水对地域民俗的影响为主题。

以洪泽湖为例。

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洪泽湖为依托,创建了淮海、淮北抗日根据地。

围绕这一历史文化和人物主题,通过景观元素保留和发扬洪泽湖水文化,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尊重。

以主题为中轴,围绕主题而展开,这就需要我们在景观设计的前期对历史文献和地方文化充分收集和分析。

二、传统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传统水利工程对于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得到防洪抗灾安全保障的同时,对自然的河流湖泊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由于大量兴建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河道的自然形态,堤岸硬化、河流渠化现象严重,河岸泛洪区消失。

这些改变使得洪水快速排泄,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无法有效地补充地下水的储量。

2、对生态的影响水生动植物尤其是两栖动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使其难以生存,水利工程隔断水域也使得鱼类的生存繁衍受到限制,水污染使水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水利水电工程的景观设计

水利水电工程的景观设计

水利水电工程的景观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程设计规划,工程设计规划是在水利工程专业基础上建立的,两一方面是景观设计规划,景观设计规划需要景观规划、自然环境学、社会学等相关的生态学知识所辅助,本文主要从我国水利水电景观设计方面做具体分析,旨在用新的理念来完善对水利水电景观的设计。

目前,中国的经济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快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许多经济支柱产业,使之发展的更加迅速,比如,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快速发展。

这些产业的迅速崛起,在为我国经济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国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对各个行业提出了生态型发展的要求。

随着城市进化的进程,人们的生存居住环境面临着很严重的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是所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水利水电景观设计也同样要从生态型的角度出发,把水利水电工程景观设计从生态、资源、美感等方面相互结合,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水水电景观的设计现状水利水电景观区是一些风景较好、规模较大、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休息、观赏的大型休闲场所。

由于世界旅游业的不断进步,国家也推出了大量的扶持政策,水利工程旅游景区也在不断的进行改变,许多水利水电景观区已经把自然和人文历史相结合,设计出人文观赏性质的水利景区,景区自身具备的水利水电资源、人民相对富裕的生活、与乐观点也逐渐发生改变,为我国水利水电旅游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观设计缺乏创意:目前,我国的各个旅游景区的设计没有一点新意,单靠规模来吸引游客,许多景区内可以游玩的项目一般都千篇一律,像农家乐、游泳、划船等。

2、景区布置没有合理规划:首先是独立性。

对于水体景观的设立,最基本的设施在于水,在布置景点的时候,对于周边景点之间的联系比较漠视,只是围绕水来设计建设,这就让景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脱节。

其次是封闭性,目管理者从方便治理的角度出发,对水体景观只设置一个或两个出口,使得游客进出都得从同一个出口进行,但是水利工程景区一般都拖的线有点长,由于游客在花费很长时间还不能走到尽头,使得许多后边的景观根本没有人有耐心去观看,对于景观管理者和维护者,对景观的维护不重视,导致景观的破坏。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评《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评《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

广告•书评水利风景区水丈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评《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朱伟利中国/文化涂师平著 宁波出版社出版 定价:40.00元水文化遗产是水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

切 实明确水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推进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与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协同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是作者涂师平常年投身水文化遗产宣传教育研究的成果总结,本文将在该书的指导下,对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开发进行探讨。

具体来看,该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水文化遗产鉴赏,介绍了跨湖桥文化独木舟:世界上最古老的 舟船,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水乡建筑的杰作,河姆渡文化骨耜与水稻耕作,从河姆渡水井谈井文化;河姆渡文化木 屐:世界上最早的水乡鞋;红陶束腰尖底瓶:仰韶文化的神秘水器,人面鱼纹彩陶盆与半坡人的鱼神崇拜等内容, 基于代表性文物的选取,从历史地理、人文风俗、思想观念等方面提炼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第二部分,水 文化遗产论略,介绍了古代镇水神物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与创意设计,古代排水文化 考略,古代排水术语择要图说,古代御咸排水图说,古代兵防设施排水举要等内容,深入论述了水文化文物和遗产 的价值、流传、保护和利用。

近年来,各地水利风景区在自身开发建设中,不断加大对相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并收获了一定成 效,然而从整体层面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缺乏先进的保护理念。

我国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起步较晚,不 同领域对水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在水利风景区建设中,过去强调开发自然风光,而不重视保护开发水 文化遗产。

一些水利风景区对于水文化遗产既不保护也不利用,使得水文化遗产处在闲置状态下。

一些水利风 景区一味进行开发利用,使得水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些水利风景区秉持传统保护理念,使得水文化 遗产价值难以有效发挥。

其次,缺乏明确的管理职责。

生态护岸的水景之美——以慈溪市潮塘横江防洪排涝工程景观设计为例

生态护岸的水景之美——以慈溪市潮塘横江防洪排涝工程景观设计为例

生态护岸的水景之美——以慈溪市潮塘横江防洪排涝工程景观设计为例浙江省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共有河道6万多km。

河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线,也是灌溉、排涝、航运、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线。

但是,近年来浙江省河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河水污染、堤防坍塌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省政府提出争取用5年时间,整治重要河道1万km,工程总投资200多亿元,基本改善水环境、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再现扛南水乡“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风貌。

一、背景慈溪市潮塘横江防洪排涝工程是慈溪市重大水利工程,全长9公里,计划括疏河道面宽80米,两岸设置20—50米宽休闲景观绿化带,总绿化用地约75公顷,计划投资9亿人民币,通过水工与景观的联合设计,力求营造一个舒适、优雅、有情趣、有文化内涵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憩、赏景的活动场所。

其中生态护岸的水景设计是该工程主要特色之一。

本文将主要介绍生态护岸的生态性及亲水性的设计。

二、挑战与目标以往的城市河道的治理一般采用直立式(矩型)护岸,这种方法节约土地、解决防洪和排水问题,但是,它破坏了自然河流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结构,河道、航道整治使自然河流渠道化,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栖息地和河流形态的多样化,减弱河流的自然净化能力,破坏岸边生态系统,缺乏河道的水景之美。

因此景观设计的机遇是联合水工设计,从生态护岸入手,引入公园水景设计理念,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同时,设计一个植被葱郁的生态化的水陆边界,并使人能近距离、安全地与水亲近,使水-生物-人得以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相融共生。

三、方法初探1、引进层级放坡的设计方法.具体设计:驳坎按照1:3间隔放坡,间隔位置设计游步道;临水1:3坡体设计土工格室,内种植水生植物,常水位与土工格室中部.2、引进隐型驳坎的设计方法.具体设计:降低生硬、呆板的距型驳坎的设计高程,使驳坎的顶部高程低于设计常水位,高差控制在20~50厘米.两侧绿带通过堆土造坡,使沿线的竖向设计高程满足城市相应的防洪要求.土坡从后侧绿地延伸至驳坎的顶部,隐型驳坎与土坡水线之间形成水生植物种植槽,宽度变化丰富.种植槽内依据水生植物适应水深情况,配植选种多样水生植物,与两侧河滨绿地的乔、灌、木景观形成呼应,重构水生植物、鱼类、岛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营造丰富水景景观。

中国水文化水利水文化内涵与演变

中国水文化水利水文化内涵与演变

中国水文化水利水文化内涵与演变中国的水文化水利水文化的内涵与演变摘要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

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

通过阐述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内涵,并从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论述了水利、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之间的辩证耦合统一关系。

关键词水利水利工程水文化地球上的人类要生存、繁衍,绝对离不开水。

人类社会的演替和发展以及其相对应的水文化也都离不开自然生态水环境所提供的客观基础。

一、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内涵从古至今,在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和各种水利事业中都必然要创造与其相适应的水文化。

而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的水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重新认识,并把这种观念、思想、行为、价值观等反映于水利工程建设和所从事的水利事业工作中,形成新型的对应于这种水文化时代或时期的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

因此,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持续演替发展的辩证耦合统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文化是人类对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与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以及人与人之间对于在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事业工作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与评估其效果、效益及其价值的准则。

同时,水文化也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

中国的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

我国水利工程、水利事业与水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中华民族自古迄今在对于水的领悟规律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带有独具中国特色的观念,从而形成我国水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我国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历史沿革与演变我国治水历史非常悠久,治水经验十分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我国秦代以前的水文化我国水利建设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由遍布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遗址可以明显地看出,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些遗址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全国几乎每处江河、湖泊和宜牧草原,都有先民活动的遗迹分布在这些水源的附近。

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中国水利学会

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中国水利学会

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刘树坤摘要:人类在长期与水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各种载体表达的水文化,中国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水利建设事业中应当注意发掘和保存优秀的中国水文化,同时要满足现代人对水文化的需求。

伴随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水域空间的景观和休闲娱乐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

改善水域空间的景观,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也成为现代水利建设应当追求的目标。

1.社会的发展与水利事业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数千年来人们对水利的需求基本保持在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方面。

即使如此,限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人们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洪涝灾害一直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类对大江大河的干扰能力也比较小,一直到近代大多数河流还能够保持比较自然的景观和特征。

但是在建国后的近五十年,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在得到防洪抗旱的相对安全保障的同时,人们发现,人类活动对这些自然的河流湖泊的干扰过分严重。

水系污染、江河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美丽的自然特征消失、……等重大问题相继发生。

与此相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流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人们要求河流能够给社会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除了防洪、抗旱的安全保障之外,在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水环境,8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水域的景观,90年代以来又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

社会的要求必然推动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水利建设的同时如何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主流。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水利事业的进步。

在湖泊水环境的治理中,比较普遍重视湖泊的生态修复,采用生态技术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

如湖滨带的修复、湿地净化、生物氧化塘、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分解等。

在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一些大城市,在城市河道的整治中,把改善城市景观作为主要的目标,深受市民的欢迎。

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

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Each of them has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The contents of the two types
are described. Discussions are also made on the types of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evaluation
为摸清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遗 存现状,2010 年水利部在我国第一次
收 稿 日 期 :2012-10-12 作者简介:谭徐明,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水利部前期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规划;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古代水利工程发明创造文化遗产科学价值研究试点。
1水
古代水利工程如果以工程效益 作顶层的划分,应该基本包括:灌溉 工程、防洪工程、城市水利、运河工 程、园林工程等。 但是,古代水利工程 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例如北京城市河 湖水系源于元代,为通惠河供水而建 设的西山引泉工程及供水工程体系, 同时具有城市供排水、园林景观等多 方面的效益。 都江堰灌区从来就不仅 是农田水利工程,历史上水运、行洪 都是它重要的效益。
建筑或遗址,人工水道或遗迹,水利 纪事碑,水神实物及其建筑;从属于 工程的管理规章制度、本土特有的水 利知识与技术体系,水(河)工工具、 水管理制度及其文书档案,与工程维 护相关的仪式或民俗活动(如都江堰 开水节)、水崇拜仪式等。
非工程类遗产有特定的主体,外 延则包括主体遗产的多方面文化影 响力。 自东汉以来国家订立了水神的 石刻和画像,以及供奉祠庙、寺殿的 规制,祭祀仪式和节日,这一传统延 续至 20 世纪 前 ,因 此 水 文 化 遗 产 中 , 水神及其崇拜建筑占有较大比重。 水 神有两种:人神和自然神。 人神最普 遍的崇拜是治水先祖大禹。 大禹代表 了华夏民族部族社会与农耕文明的 历史转折,也折射了史前大洪水与文 明的关系,大禹治水还成为历代王朝 尊崇的道德楷模。 大禹石刻、画像以 及供奉祠庙建筑, 遍及中华大地,官 方祭祀活动延续至今。 自然神中最常 见的是龙、牛崇拜,供奉这些水神的 龙王庙、河神庙或镇水宝塔,既是官 方和民间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场所, 也是与水有关的民俗活动场所。 还有 一类非工程遗产是区域或国家的 “水”管理机构建筑或遗址,如水利同 知衙门、 都水监遗址以及相关碑刻、 档案、文书等。 总之非工程水文化遗 产是体现水利与社会、政治、文化、民 俗等密切关联的真实见证。

水文化传播与水利风景区建设

水文化传播与水利风景区建设
[ 摘 要 ]水 文 化 传 播 与 水 利 风 景 区 建设 问题 成 为 一 重要 课 题 。 文章 研 究 认 为 : 一 , 文 化 传播 具 有 新 的 丰 富 内 第 水
涵; 第二 , 利 风 景 区建 设 与 水 文 化 传 播 之 间是 相 互 促 进 的 关 系; 三 , 水 第 水利 风景 区 建设 与 管 理 在 价 值 认 识 、 学 规 科 划 、 文 化 内 涵 、 游 特 色、 续有 效 管理 等 方 面存 在 问题 ; 四 , 出水 文 化 元 素 、 视 水 文 化 传 播 是 水 利 风 景 区 水 旅 持 第 突 重 建设 的 关键 , 在 水 文 化 资 源的 挖 掘 、 生 态 水 环 境 保 护 、 源 整 合 、 应 水 资 宣传 、 利 旅 游 、 日经 济 、 文 化 传 播 途 径 、 水 假 水
第 9 第 2期 卷
21 0 0年 4月
江 南大 学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 人
J u n lo i n n n Un v r iy Hu n t s& S c a ce c s o r a f a g a ie st ( ma i e J i o i l in e ) S
YU ini g Ka— n ,
SUN n , Pi g
H OU a —o 。, YANG n Xi n l ng Ya
( . S ia h a g Unv ri f Ec n mis hjah a g 5 0 1 1 hj z u n iest o o o c ,S i z u n 0 0 3 ,Chn i y i ia;2 Colg o d oo y a d Wae . l e f Hy rlg n tr e Re o re , h iUnv riy s u c s He a ie st ,Na jn 1 0 8,Chn ) nig 2 0 9 i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报告《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发表日期:2008-06-11作者:刘树坤来源:中国水利网评论0条本文章系网络收集转载,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有谬误或者任何侵犯权益的地方,请联系QQ 31184摘要:人类在长期与水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各种载体表达的水文化,中国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水利建设事业中应当注意发掘和保存优秀的中国水文化,同时要满足现代人对水文化的需求。

伴随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水域空间的景观和休闲娱乐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

改善水域空间的景观,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也成为现代水利建设应当追求的目标。

1.社会的发展与水利事业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数千年来人们对水利的需求基本保持在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方面。

即使如此,限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人们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洪涝灾害一直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类对大江大河的干扰能力也比较小,一直到近代大多数河流还能够保持比较自然的景观和特征。

但是在建国后的近五十年,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在得到防洪抗旱的相对安全保障的同时,人们发现,人类活动对这些自然的河流湖泊的干扰过分严重。

水系污染、江河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美丽的自然特征消失、……等重大问题相继发生。

与此相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流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人们要求河流能够给社会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除了防洪、抗旱的安全保障之外,在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水环境,8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水域的景观,90年代以来又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

社会的要求必然推动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水利建设的同时如何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主流。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水利事业的进步。

在湖泊水环境的治理中,比较普遍重视湖泊的生态修复,采用生态技术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

如湖滨带的修复、湿地净化、生物氧化塘、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分解等。

在成都、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一些大城市,在城市河道的整治中,把改善城市景观作为主要的目标,深受市民的欢迎。

图1 成都府城河河岸亲水景观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中考虑了生态景观,比较注重文化氛围,受到了联合国的奖励(图1)。

引进法国的现代技术观念,以喷泉和水幕电影为主的宁波水广场,深最受群众喜爱,居民经常网上相约,志愿打扫广场。

上海市提出了投入1000亿打造上海市的水系统。

北京市也提出了在奥运会之前建设环城河、奥运湖的计划,同时在温榆河的改造中提出了把河道两岸建成绿色生态走廊的规划。

广州市在最近完成的珠江堤防规划中,充分考虑了景观、亲水、生态等方面的要求。

在我国的城市水利建设中已经提出了景观环境、生态修复、水文化等许多新的课题。

水利建设的工作内容、基础理论、施工方法等都在不断丰富和进步,对水利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丰富多彩的水域景观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

水域的景观由水域的基本特征所决定,或是碧波万顷的湖泊,或是奔腾咆哮的大河,或是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

几乎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水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风貌。

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

过渡域的景观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在平原地区湖泊和河流周边多是水草茂密的湿地,大片的苇草,鸟飞鹤舞。

在山区的河流两岸、湖泊的周围大多是因为水位剧烈变动造成的裸露坡地。

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

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长江、黄河源头的涌泉、沼泽、草原;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绝壁;……。

各不相同的水域、过渡域、陆域景观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域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成为祖国的宝贵自然遗产,成为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赞叹、欣赏、讴歌、献身的壮丽河山。

现在又成为祖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为世界所认知,许多自然景观由于长期人类的巧妙营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这样宝贵的自然遗产,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域的自然特征正逐渐消失,自然景观被人工化。

如大江大河的堤防多采用人工材料;两岸湿地消失;沿河开山修建公路,边坡岩石裸露,植被破坏;城市的河道用混凝土包裹,完全变成了人工渠道;……。

同时,由于河道水质的污染,许多城市河道变成暗渠,原有的河道空间变成了道路或其它建筑,自然景观彻底消失。

目前我国的很多河流已经变得和运河没有什么两样。

现在,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立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其中特别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人类自身健康发展、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因此,保持环境的自然特征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景观问题,它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必须的条件。

所以现代水域景观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景观建设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几百年不变的单调人工景观很难满足几代人的审美要求,每天看着同样的人工环境,用不了几年就会感到厌倦。

而具有自然特征的环境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显得多姿多彩,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景观的审美要求。

回归自然成了水域景观建设发展的主流,先后提出了“多自然河流”、“建设家乡河”等概念。

多自然河流意味着河流应当具有更多的自然特征,比如尽量少采用人工建筑材料,或用天然材料覆盖必须使用的人工材料(图2);又如在已经被渠化的河道中恢复弯道,变均匀断面河道为宽窄不一,深浅变化的,适合多种鱼类生存的河道(图3)。

家乡河更多地表达了成年一代对于童年时代家乡河流的记忆和怀念,几十年前的河流有着丰富的自然特征,童年时代大多有戏水、捕鱼捉虾、野游等美好的记忆。

实际上家乡河就是指这种具有丰富自然特征,可以给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的水域环境。

城市河流的景观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要求,建设一些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和谐的河流公园,使城市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最引人入胜的休闲娱乐空间(图4)。

为了便于居民欣赏水域景观,在景观建设中还需要有亲水性,即创造人与水接近的条件。

如亲水平台、亲水广场等(图5、图6)。

河道的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可能到达的角度和位置。

比如站在桥上沿水流方向所看到的景观称之为“流轴景”;站在此岸看另一岸的景观称为“对岸景”;乘船在河上由近处看到的河岸景观称为“水上景”;由空中看到的河流景观称为“俯瞰景”。

好的景观设计应当使各种景观都精彩。

河流的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到整体景观的和谐、景观的个性化、景观的透视效果、景观的耐看和居民的接收程度。

设计的内容包括:岸线形状、护岸形式、护岸材料的选择、护岸材料的纹理和亮度、河岸休闲娱乐空间的创立、亲水活动空间、近岸水生物的活动空间等。

河流景观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工程的要求,又要考虑景观和生态的要求,不能简单地把园林设计搬到水边来,要创立独立的河流景观设计理论。

3.历史悠久的中国水文化河流的景观以及河流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对人的感官产生刺激,人们对这种刺激会产生感受和联想,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和活动都可以称为水文化。

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

历史水文化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灾害和社会变迁等。

我国的水文化大致包括了以下一些形式和内容。

诗歌类:在唐宋诗词中,讴歌大江大河、湖泊壮丽景观的作品随手可得。

表达水灾之后民众流离失所的悲惨民谣也有很多记录。

碑刻类:在石碑和岩石上刻记曾经发生过的水现象。

如三峡白梦梁的鱼纹石刻及相应文字记录了历史上发生过的长江枯水位;都江堰的石碑记录了李冰的治河原则;黄河花园口蒋介石题刻的石碑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人工决堤的惨剧。

绘画类:山水画一直是我国文化的主流,表达了人们对水域景观的追求和向往,其中以清明河上图最具代表性,它精细地记录了黄河下游曾经有过的繁荣。

史记传说类:在中国数千年的治水活动中,涌现过许多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被文字记载,或经过长期口头流传,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学。

如关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

信仰类:由于人们对水灾的恐惧和对治水人物的崇拜,逐渐形成有宗教色彩的信仰。

如随处可见的龙王庙、禹王庙、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纪念韩愈治理韩江的韩王庙等。

英雄人物逐渐被神化,至今香火不断。

祭祀类:在历史上每当遇到干旱和洪水,民众苦不堪言,迷信地认为是上天在发怒,常常举办各种祭祀活动,祈求降雨、平安。

民俗类:长期在水畔生活的人群或民族,为表达人与水的亲密关系,或为了纪念某一事件和人物,或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而举行的活动,长期以来演变成为民俗。

如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洞庭湖区的赛龙舟等。

科学著作类:在长期的治水活动中,人们也加深了对水的认识,也涌现了一些治水的专家,形成理论,汇聚成书。

比较有名的如《山海经》、潘季训的治水方略等。

我国的水文化内容极其丰富,有很多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

4.倡导现代的水文化“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这话十分深刻。

水域的严重污染,说明流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文明,缺少优秀的水文化。

优秀的水文化可以促进人水关系的协调,落后的水文化使人水关系紧张。

在现代的水利建设中也应当倡导水文化,既要注意保存我国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

既然有水文化存在,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充分注意保护该地区的优秀水文化,这应当成为水利工作者的职责。

例如对三峡白梦梁鱼纹石刻等文物的保护;在水文化活动、民俗盛行的地方,要为居民从事水文化活动保留足够的场所(图7)。

如在赛龙舟盛行的水域,堤岸建设要方便人群观看比赛,又如钱塘江堤防的建设既要便于大规模的观潮活动,又要有足够的安全保证。

但是,如果在水利建设中缺少水文化意识,就有可能破坏了当地的水文化。

例如河流污染、断流、渠化等都可能从根本上破坏了地方水文化的基础。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样家喻户晓的歌词,如今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

由长期历史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特定水域周边的人文景观,例如能够充分体验江南人水和谐的有代表性的古城镇,也应当通过综合整治,使其重现当年风貌。

在保存历史水文化的同时,还应当将现代技术、文化、观念引进代水利建设中来,创造现代水文化。

如在河岸建设高技术手段的水文化展览馆、现代雕塑(图8)、大型喷泉(图9)、水上娱乐、水幕电影、音乐广场、水上夜景游览、焰火晚会等。

现代水文化的创立的基本原则是满足现代人们对水文化的基本需求、反映现代人与水的关系、体现现代科技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