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转变
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转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进行转变.一、由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虽已很久,但在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逐步丧失.新课程倡导教师以学定教,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新课程要求教师每教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应改变以往教师先按照教材体系导出结论的模式,采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试验和总结,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例如新课程初一实验教材(华师大版)在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先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事实上,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因为运动的结果与行走方向有关.为此,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学生可通过画数轴对四种情况进行讨论,再探索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新课程就是充分考虑了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观察、实验、探索,充分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局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无味的状况.二、由注重“传授”向注重“引导”转变课程目标的个性和弹性化是目前数学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是成功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是一种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支持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可接纳的、具有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三、由注重“模式”向注重“个性”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里所指的创造性,主要是指首先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其次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再次是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目的,使每个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使每个学生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四、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所谓重视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甚至让学生去背一些所谓的典型习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知识、思想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例如,我们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先让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即举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然后让学生用求根公式探索并证明得到的一般结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五、由注重“成绩评价”向注重“多元评价”转变新课程需要建立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方面:教师教学实践的评价应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成绩的评价,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逐步转化,将评价重心从知识内容转移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技能获得上来,多方面评价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学生评价方面: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是:(1)完善考试考查的机制内容和方式,把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考查结合起来;把单项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起来;把知识技能与创新精神结合起来.(2)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的评价反映出来.(3)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心理态度、情感等情况进行连续性的真实记录,建立学生记录档案.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
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应该不断地进行升级和变革。
针对当前许多教师固守旧有的教学习惯,如死记硬背、讲授式讲课等问题,本文将讨论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不仅受到教育培训背景的影响,更取决于其个人的素养和修养。
因此,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帮助教师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从而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行为。
二、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离不开技术的帮助。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互动课件和网络平台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
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将面临许多困难。
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应该是教师的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设计一些任务等来刺激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互动。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需求。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心理变化等方面,帮助他们提高情商,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学习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创建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合作学习、游戏学习等多种方式来创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作者:王春萍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6期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送来了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切均以崭新的面貌呈现。
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媒体都在发生着改变,同时,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会顺应改革的要求,从传统的、固定的角色中冲破出来,尽快转变师者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全面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
新课程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它要求我们教师注重自我审视,以较快的速度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给自己定位,以便适应新课程、新形势、新要求的快速发展之变化。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学言教的先进理念,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我们给学生所呈现的所有教育教学行为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为广大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的。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
要将遗留下来的陋习及呆板的师者形象彻底改变,扔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陈旧模式,摒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找寻合理、恰当的最佳学习方式。
为我们的学生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致,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要清楚,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师者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那种学生自发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助人、指导者。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到自主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调动师生的多边互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白这样的道理:教师教学的过程不只是师生之间的单一互动,而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
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知识构建的参与者,师生之间要有那份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师应该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有效形式,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合作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新课程的认识(一)对教、学认识。
通过学习和实施新课程,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不言而喻!同样,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由相对独立的个体的学习,向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转变;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为多元评价体系,也非一蹴而就!不论从形式到内容,从模仿到成形,在思想观念上,行为体现上总有一个过渡、培育形成的过程。
(二)对学校价值的再认识。
学校的现代价值是: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发展的场所,学校的功能是既成就了学生,又成就了老师。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作为社会组织,其特点是:学习性,自主更新型及可持续能力增强性。
学校要关注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力量,要充分关注:社会的期望,学生的期望,家长的期望,自身的期望。
(三)对课改的认识。
应该消除一种误解,认为课改是政府层面、社会方面的事,上面热热闹闹,而老师的课堂依然如故,我行我素,担心成绩下降,升学率下降,学校排名落后……种种理由,担心、顾虑、导致心态保守。
课改,学校作为主战场,要学校的组织与领导、教师的热情与参与,教研组的合作、商讨、研究,平等交流,课堂改革做为主渠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专业的寻求与帮助,经验的推广与成果分享,体现分工协作民主意识,团队精神。
既有自我的反思,又有同伴合作和专业引领和示范性。
二、教师职业反思教师是一个期望值很高的职业,但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把它上升为事业。
表现在:不注重师德修养,不继续学习读书,不自觉的学习,进取,更少有创新,几十年如一日,惯性作为,没有新观念、好奇心,形成了封闭的,稳定的模式化状态,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几年后产生职业倦怠,磨炼到四五十岁后,就在光荣的等待中消沉下去,确实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应该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史:适应期(1年─3年),崛起期(30岁之前),重复期(35岁左右),教学研究期(40岁以后)。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但在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有改革意识和理念上的转变。
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
经过教学实践及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我以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如下的几个转变。
一、传授者向"传授、研究"者的转变。
每一个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所以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尤为重要。
例如:在课堂上讲课有时学生会在那窃窃私语、自由地讨论或争论不休等;在课间更是乱成一团······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个研究者去弄清:学生为什么这么吵闹?当学生吵闹时我应该如何处理?二、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
"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中心稿)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中心稿)山东光远中学王新伟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所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教学行为,就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以往教学行为的不足。
1、教学目标的狭窄化2、教学设计的程式化3、教学结果的短期化我们怎么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有关专家归纳的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儿个主要因素。
影响教师教育行为转变的儿个主要因素:* 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育观念有关,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
* 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教育策略有关。
* 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评估有关。
学校的管理方式、评估标准的制定及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性,对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 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外界的支持与指导有关。
如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同事、同学的帮助与支持、家长的帮助与支持等。
* 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其对学生心理行为的理解与评价有关。
教师只有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正确理解,并能得出正确的评估,才能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其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
教师的教育行为,往往是其日常性格特别的反映,例如,对其亲属的伽1去往往反映到对待学生问题的处理上。
下面根据我自己对这几点的体会,来谈谈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注意点。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不会孤立存在的,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做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是做好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工作的前提。
只有新的教学观念,才会给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注入鲜活的动力,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就不可能转变。
1、加法的思维方式我们先来分析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极大关注。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的关注。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但是,教师从教材出发制订的关于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围绕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更没有考虑到数学教学是为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只是关注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深层次的思维状态。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1)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2) 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3) 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
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通过研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
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一是设置问题情境。
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浅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行为
浅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行为步入21世纪,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学应运而生,新的课堂评价标准为教育改革送来了新的东风。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这场春风中把语文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边学习,我也一边在思考自己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很多不足,觉得新课程理念应该走进每一个老师的心中,我们要在教学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以“老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往的教学设计老师以自我为主体,往往想到的是这一节课我怎样去教,而没有想到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老师觉得这节课我设计得很好,可是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效果没达到老师预期的那样,原因在于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不要把学生当成是听众,是记录者,真正好的课堂,老师和学生要有交流,在交流、在探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好学生。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预设,同时又要注意生成和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把课堂给学生了,但不意味着老师完全的放手,象西瓜皮当滑板一样,滑到哪里算哪里。
好的教学设计要有更高的要求,学生在什么地方能问出问题,老师要心中有数。
针对学生设计好教学内容,既要有教学目标,又要有留白,即要有让学生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理解。
对同一个问题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三、教师要离开教学参考书的束缚,对文本要有自己的解读在教授一篇新课之前,老师一定不要先看教参,一定要先读几遍文本,一定要多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就是学生容易发现问题的地方,这样就容易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在还没有讲课文之前就拿来参考书,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你就永远没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发现问题,更不能提出好的解决办法,你和学生之间也不能有良好的沟通。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当今我们正处在新课改关键期,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因此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产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这个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不论智力发育如何,成绩是否良好,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过错、有缺点和缺陷,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和自己达成一致意见,我们都必须尊重他们,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不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兴趣、爱好、专长,赞赏他们所得到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与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只要哪怕是一点点的优点,我们都要给予肯定。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己,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习的是什么,想获得什么知识,并为了这个目标而学。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第一篇: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课程、新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必然又会引发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新变革。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我,尽快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重新定位自我,以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发展变化。
(一)树立服务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教师要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
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任何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进步服务的。
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要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形象,彻底摒弃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的单一“灌输式”教学。
主动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意义的行为。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彻底释放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引导、点拨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二)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调动多边互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多边互动作用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是建构知识的合作者。
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积极的互动合作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等形式,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
让师生之间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坦诚沟通、广泛交流,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支持、团结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相互合作,共同交流,互为补充,不断进步。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新庄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浅谈邵生明课改思路:“一个改革”、“两个转变”。
一个改革即:改革教案的备写,两个转变即:着力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具体做法:一、教案方面:采用表格教案,严格时控把握,统一教学环节。
即预习—展示—点拔—训练—反馈小结—作业,六环节教学流程。
落实“20+20”时控模式。
把教案变成学案,用学案指导课堂教学,真正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校在业务检查,批阅教案,听课时重点看流程,学生学习时间分配,备与上是否同步。
同时每周坚持推门听课一轮,重点解决备与上不同步,教案无实用性等问题。
本期以来通过听、查、督、导。
教师教案得到了一定改变。
教师都能按新模式备课、上课。
二、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和教研教改活动。
用听评课等方式彻底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首先是利用每周周二、周三上午最后一节课按排两名教师上课改改进课。
周三业务会上进行说课、评课、改课活动。
要求授课者说自己的教学目标及落实情况,说教法、学法,更主要的是说新模式的运用。
说展示率和训练率。
评课者侧重于评时控把握、流程运用、课堂互动率、叫板率、课堂检测率以及教学效果。
同时授课者还要在说课的同时,针对自己的授课内容及反思写出成功的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形成小论文,在会上的做主题发言,全体教师进行讨论,解决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
从而形成以听、评课为切入点,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以教研教改为主旋律,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向高效课堂迈进。
三、抓细节、抓习惯。
着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首先是中高年级要求当天下午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预习提纲或预习题,第二天利用早自习检查点拨后,在课堂进行展示。
一二年级布置适量的预习内容,第二天同样用早自习进行点拔后,在课堂上展示。
但低年级主要以课内教师指导预习为主。
其次是科任教师紧跟自习,跟踪督促和督查;每天定内容,力争向日日清迈近。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的观念及教学行为做出深刻的变革,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
一、变传统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我们过去的教育是一种“学生适应”的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则是知识进行灌输的两个“容器”。
人们常说“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把旧教育模式中师生知识传递作了形象的比喻。
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只有顺从教育的预先安排,被动、消极地等待、接纳教师的灌输。
长此以往,学生变得内向、恭顺、缺少自信,窒息了人的创造力。
新课程的进展,为学生个人实现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都要做根本的转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环境,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
具体地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明确自己想学什么并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途径以达到目标。
2. 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最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3.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中反思成长。
4.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以形成自己的个性。
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行为的转变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做到:一、变枯燥的知识灌输为生机勃勃的认识活动很多知识比较枯燥,老师如果强硬灌输势必造成机械模仿和记忆,假如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设计成学生可操作的活动,把原本枯燥的没有感情的书本知识变成富有生命力的认知素材,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
如教学9加几时,假如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方法,然后让其记住,学生就缺少亲自操作和体验的结果,而通过学生研究讨论、摆小棒等方法,学生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更透彻。
另外教师的观念转变了,相应的就伴随着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自我为中心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变生硬的知识为可探求的目标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外,更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以唤起追求实现学习目标的欲望。
因为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认知的需求,假如我们能把知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必然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牵动他们的情感,从而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
三、变由教师权威的教授为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一切灌输,师生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凸现和个性的张扬。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议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摘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将会产生终身的影响,新课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之中。
转变教学行为就是要改变教师对教材、课堂、学生的主宰者的做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及平时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科学性;层次性;创新性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将会产生终身的影响,新课程的改革要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之中。
转变教学行为就是要改变教师对教材、课堂、学生的主宰者的做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及平时应过多地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行为前的教学规划,这个规划可以是长期的规划,即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是跨学年的几个学段的规划。
也可以是短期的规划,即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体系的规划。
在实际的教学中,每学期开学,我们会对自己所代科目做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但平时主要做的是每一节课的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设计就是教师的教案。
我们常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
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说:备课要先备课标,即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来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下,笔者认为科学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即变知识目标为能力目标。
二、教学行为的层次性从教材内容看,任何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要考虑从基础知识到延伸知识的拓展过程,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
教学行为具有的层次性是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
备课首先要考虑面对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对应着同样层次的学生,对应着某种层次能力训练。
课堂教学不应看教师做了什么,而在于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教师培训的教学行为变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培训已经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教师培训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培训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培训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分析教学行为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1. 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教师培训使教师逐渐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从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在教师培训中,教师逐渐认识到,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
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从教师权威到合作学习教师培训使教师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学会了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实现合作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1.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培训使教师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学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培训注重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学会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3. 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师培训使教师认识到,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教学行为的优化1. 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教师培训使教师掌握了课堂管理的基本技能,如课堂纪律的维护、学生行为的引导等。
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 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培训强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行为。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写作提纲一、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
二、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教学行为怎样转变?1、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转变。
(1)、过去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2)、教学要把学生作为主体。
(3)、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2、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1)、统一规格的教育行不通了。
(2)、承认差异性教育.(3)、差异性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
(1)、以教师为中心的危害。
(2)、以学生为中心是课改的要求。
(3)、重视学生学法的培养。
4、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
(1)、重视结果的危害。
(2)、学生构建知识过程的意义。
(3)、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4)、过程的重要性。
5、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1)、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转变.(2)、在教学方式方面的转变.(3)、在教学空间方面的转变。
6、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关系转变。
(1)、造成师生关系不良的原因.(2)、教师角色的转变。
(3)、教师应是怎样的角色.(4)、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关系的意义。
四、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投身课改,为课改做贡献。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宜宾高县落润中学校杨儒龙准考证号:1501023024581599指导教师:莫华林内容提要:文章开头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为什么要转变?接着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的行为要向六个方面转变: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关系转变。
最后,教师教学行为要为新课程改革作贡献.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行为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力军,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将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
程 改革 的重点之一是 如何促进 发和身心发展的 。
程改革 式展开, 而基础教 育课 师 “ ” 讲 为中心 的教学 , 是不 利予学生 的潜 能开 : 功半 , 新课 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 和谐 的新 型师 : 生关 系。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 注学生在语言逻辑
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其最大的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不是 “ 教教材” 而是“ 教材 知识形成 的过程上 , , 用 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 , 学 让
教” 即通过知识 、 , 技能的传授 , 生通过“ 感知——概括一—应用 ” 的思维过程 去 : 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 , 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 最大 限度 地发 挥课程 潜能 , 发现真理 , 实 掌握规律 , 使学生在教学 过程 中思维 : 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 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
、
特点 , 要变革学 生的学习方 式 , 的交往 , 教学过 程是 师生交往 、 积极互动 , 同 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心态 的开 共 教师除 了要认 真解读 、领悟新 发展 的过程 , 基于这一理; 师生关系应是平等 : 岔, 放 主体性的凸现 , 个性 的张显 , 创造性的解放 。 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 , 树立正
。
, ,
确的教育观念 , 还应根据新课程
教 学 是 主 ,学 围 是 快和;教 而 ,往 味 上 不 传 知 而 与 应 民 的教 氛 应 愉 、 对 师 言交 意 着 课 是 授 识,
的要求 , 自 改变 身的教学行为。
一
、
教 师教 学行 为从 注重
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课堂教学要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
这种以教师讲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中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遵循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继而思考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培养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引导学生反思。
只有教师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后,新课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学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丧失,教也走向了其反面, 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新课程课堂上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要体现“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它的计划性。
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进行设计与实施。
教师更多的是按照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设计与实施应该是“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
所谓生成即指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现场思维成果或疑难问题, 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教学流程。
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转变教学习惯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化行为倾向。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它可以主宰人生”。
我们在谈到教育学生时,经常说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习惯、行为习惯等等,可见养成好的“习惯”是育人的重要手段。
其实好的教学行为也需要养成习惯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以往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下我们教师主要是完成知识性的任务,把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考虑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教材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要关注知识性的要求,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更少提及。
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完成教案的过程,教师习惯于课前预先设计好一个周密而详尽的方案,为学生预先拟定好一条知识演进路线,教学中,教师千方百计地牵引学生遵循这一路线,直到顺利完成知识结构变化的历程,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标,很少以教学实际情境需要调整教学走向或以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动教材或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同时教学主要是用讲授法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主宰整个教学过程,以教材为中心,通过讲授、板书及多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只注重概念与结论、知识的单向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以教定学,学生围绕教师转。
在这种教学行为下,我们的学生往往都会出现几乎规律性的演变,从起初强烈的学习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渐变成消极怠工、被动学习,然后就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少部分学生越学越好,而大部分学生则越来越差,甚至完全散失了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焦虑、退缩、自卑等消极心态;从学生表现出的困倦的眼神里,我们可以感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慢慢流失其生命的活力。
一位名人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习惯,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习惯的事物即使是落后的而因为习惯而适应,先进的事物可能因为不习惯而遭到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所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教学行为,就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以往教学行为的不足:1、教学目标的狭窄化 2、教学设计的程式化 3、教学结果的短期化,我们怎么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行为不会孤立存在的,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做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是做好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工作的前提。
只有新的教学观念,才会给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注入鲜活的动力,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就不可能转变。
1、加法的思维方式
我们先来分析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极大关注。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的关注。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但是,教师从教材出发制订的关于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围绕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更没有考虑到数学教学是为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只是关注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深层次的思维状态。
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师对“人”的问题的忽视。
2、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在很多教师看来,开放的教学与基础的扎实是一对矛盾,一旦实施教学的开放,就会丢失基础的扎实。
因此,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以下几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在教师的浅意识里,封闭教学的结果是基础的扎实,开放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是成绩会下降,因此,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是封闭的,但是为了确保
考试的成绩,宁可采取封闭的教学,但是为了确保考试的成绩,宁可采取封闭的教学.第二种状态,教师的主观意愿是想开放,但在教学的过程中,长期习惯的行为方式,使教师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控制意识,欲把学生拉到教师行进的轨道中。
第三种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放开,因为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于是教学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往往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只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学生则被一马放到天边。
第四种状态,新的秩序开始建立,由于教师对开放的目的性缺乏思考和认识,在教学中往往为开放而开放,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开放教学后,发现学生的成绩开始下降,便对开放产生怀疑,于是又回到从前的封闭。
在上述这些状态中,教师表现出要么就收、要么就放的教学行为,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些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一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困扰着教师,成为阻碍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
1.课程。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
课程也即复杂的“会话”,显然,课程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会话的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会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会话”。
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就非变革不可了。
2.教学,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
所谓交往,即共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的统一,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的“师道尊严”就非要摒弃不可了。
教师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
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
是愉快、和谐的。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
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气”、“一刀切”、“一锅煮”了:学生也不会昕你讲,学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3.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提问面明显扩大,更大层面的学生有了回答问题或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教学的知识标高适度下调,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对传统意义的中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策略的把握
1. 打破封闭,走向开放
(1) 教学设计要开放 (2) 教学过程要开放
2. 以学定教,探究质疑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在教学形式上,要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
在教学了流程的设计上,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一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既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风格,又要帮助学生改掉旧教育观下形成的学习习惯。
3.有意失配,因材施教
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
策略。
比如有意失配策略,就是针对学生的短处,采取弥补性的措施,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
4.相机诱导,纳入喜好
将学生的喜好纳入课堂教学,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的最好体现。
教师要着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学习行为投入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将学生的喜好纳入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尊重学生的喜好,
三、教学行为的落实
1、带着微笑进课堂。
表情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中我们随时面带微笑,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对一堂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反之如果你面露凶相,那本堂课学生就会在防备和压迫当中学习。
课堂的效果就不会体现出来
2、能倾听不同的声音。
3、尊重学习个性化发展。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把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很好的发挥出来,展示自己。
全文共:268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