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校本练习: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书利华教育网 为您收集整理)
高一地理练习题(湘教版必修1) 3.1-3.2《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整体性》
必修一3.1-3.2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整体性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一、选择题1.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 C.环境变迁 D.全球变暖2.下列生物发展经历的演化过程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D.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3.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A.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B.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C.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4.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②陆地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5.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具有A.差异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单一性6.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A.土壤肥力 B.水文状况 C.地形起伏 D.气候条件7.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
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形8.对土壤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A.人类活动 B.生物 C.气候 D.河流9.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
草原土壤出现的地区是:A.内蒙古地区B.江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10.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A.植物的呼吸作用B.动物的呼吸作用C.植物的光合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1.郑板桥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破岩”说明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气候 B.地貌 C.生物 D.水文二、综合题12.图17表示的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课后练习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课后练习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必修1【基础过关】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A.物理演化过程 B.化学演化过程C.生物演化过程 D.大气演化过程2.下列关于生物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生代寒武纪出现了鱼类B.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C.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哺乳动物D.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陆上孢子植物时代②被子植物时代③裸子植物时代④海生藻类时代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4.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特殊作用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C.生物制约着地理环境D.动物的迁移作用5.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B.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C.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达到了可与自然扰动相类似甚至更强的程度D.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能力提升】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据此回答6~8题。
6.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C.0.7亿年前 D.6亿年前7.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A.元古代 B.太古代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8.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9.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10.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 )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B.不受环境影响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D.对环境无影响11.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 )A.停止或减退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不加控制地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发展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1)图示景观为地质历史上距今________年至________年的________代,动物界正是________动物的时代,植物界为________植物的时代。
2019-2020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练习: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基本要或1.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A. 有机进化B.化学演化C.生物演化D.有氧环境演化2. 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 原始鱼类B. 古老的两栖类C.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D. 蕨类植物3.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影响生物进化B. 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C. 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4.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古生代的是()A. 侏罗纪B.寒武纪C.泥盆纪D.志留纪5.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A. 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B. 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C.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图L3-1-1 ),完成6〜8题。
图L3-1-16. 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 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7. 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8. 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 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 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9. 对比下面甲、乙两图,乙图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象正确的是( )图 L3-1-2A. ②真核细胞生物岀现B. ③恐龙灭绝C. 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岀现在地球表层D. 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岀现10. 全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许多地区气候暖湿,森林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动物从海洋向大陆发展,该地左古代傷易朮古世 即生牝| |fr 生世A 4.ft甲圈中敗字衷不虚V :i 代(单也:W )质年代是()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读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完成11〜12题。
2020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填一填)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
(2)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1)原因: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实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影响:破坏自然环境,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3)启示: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做一做)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B )A.物理演化过程B.化学演化过程C.大气演化过程D.生物演化过程解析: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2.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B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地质年代顺序,各地质年代动植物演化的特点。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影响不大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解析: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误;光合作用对环境影响大,B错误;氧气是光合作用的结果,因此C错误;D正确.4.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C )①印尼海啸②长江流域特大洪水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④广州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城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超采有关;特大洪水主要是自然原因产生的,因此C正确.主题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
湘教版版高一地理(必修1)课时同步练习: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选择题1.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B.原核细胞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答案:C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2~3题。
2.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 (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③3.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答案:2.A 3.B如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
读图完成4~5题。
4.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5.该河最有可能是(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C.淮河 D.珠江答案:4.C 5.A如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类 B.鸟类C.两栖类 D.鱼类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 B.中生代C.元古代 D.新生代答案:6.D 7.B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8~9题。
8.判断如图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9.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8.C 9.D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练习与解析 湘教版 必修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练习与解析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岩石的相互切割状况,判断图中A~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从老到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曾发生过哪些地质作用?(3)可能存在生物化石的岩石有(填字母)____________。
(4)如果B岩石为石灰岩,则E可能为____________,该地的古地理环境有何特点?解析:根据岩石的相互切割状况,D侵入A中,A侵入B中,E是A在侵入B过程中,B岩石受热变质而成,因此,A、B、D、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B、A、E、D,而C岩层在最上面,且没有受下面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
根据岩层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壳变化的过程。
答案:(1)B—A—E—D—C(2)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
(3)BC(4)大理岩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2(2001年广东、河南,27~30)下面是2001年3月6日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图。
读图回答(1)~(4)题。
(1)各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相比较…………………………………………………()A.太原优于天津,天津优于兰州B.重庆优于郑州,郑州优于上海C.哈尔滨优于昆明,昆明优于珠海D.昆明优于重庆,重庆优于兰州(2)按“城市——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排列,与图示情况相符的有…………………………………………………………………………………………()A.上海——可吸人颗粒物——燃煤取暖B.太原——可吸入颗粒物——扬尘及燃煤取暖C.珠海——可吸入颗粒物——沙尘暴D.重庆——SO2——燃煤(3)冬季兰州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原因有…………………………………………()A.地处黄河谷地,污染物不易扩散B.工业废气及居民取暖的烟尘数量较大C.偏北风从西伯利亚带来大量工业废气D.K时期受低压系统控制,污染物难以扩散(4)减轻西北及华北冬季大气污染的可行措施有……………………………………()A.变分户燃煤取暖为集中供热B.该季节停止各类建筑施工C.将石油化工企业迁至南方D.大力植树种草,减少裸地面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020高中地理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我国研发的钻机“地壳一号”在2013年曾前往东北平原执行“中生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任务。
在中生代白垩纪地层中可能发现的化石是( B )A.大象化石B.恐龙化石C.三叶虫化石D.金丝猴化石解析:中生代是恐龙繁盛的时代。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C )①陆上孢子植物时代②被子植物时代③裸子植物时代④海生藻类时代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解析:生物进化顺序:单细胞生物→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 C )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③解析:自然原因造成的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人类活动只是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并不是说地球物种的灭绝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4.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B.原核细胞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解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核细胞生物,诞生在无氧环境中。
藻类植物属于真核细胞生物;藻类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加速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生物进化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地理要素是( D )A.气候B.地形C.土壤D.水源解析:降水量属于气候中的要素,排除A;用水量对地形、土壤影响小,不能和其他因素形成对应,排除B、C;根据图中各要素对甲的影响,应该为水源。
2019年秋高一地理必修1练习: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4分)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据此回答1~3题。
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A.20亿年前B.14亿年前C.0.7亿年前D.6亿年前答案:B解析: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14亿年前。
2.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是( )A.原核细胞生物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D.无脊椎动物答案:D解析:无脊椎动物是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生物。
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寒武纪D.新生代答案:B解析: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
4.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能实行光合作用的海生藻类植物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合变化的环境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动生物进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原核细胞生物。
藻类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其光合作用效率提升,加速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同时环境变迁促动了生物进化。
5.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B.经济发展太快破坏和改变下垫面性质C.释放废热是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D.人只要能顺应规律办事,就能改变气候的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三种途径:即消耗矿物能源和生物能时释放的余热;向大气中排放各种废气,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另外人类的耕作、毁林、造林、矿物的开采都对下垫面有不同水准的改变,进而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
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环境变迁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探究其他自然要素(如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①________演化过程。
(2)生命出现后,②________进化即③________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时期灭绝物种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④____________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⑤__________全部灭绝;⑥______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⑦________全部灭绝;海洋中50%以上的⑧____________动物种类灭绝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因素的特点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⑨________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⑩____________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地理环境产生显著变化⎩⎪⎨⎪⎧原因:对⑪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程度: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行为: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⑫等结果:⑬、臭氧层破坏等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有利通过⑭____________和⑮____________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社会不利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启示尊重和顺应⑯____________,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⑰____________的关系探究点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探究材料】猛犸是鞑靼语“地下居住者”的意思,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
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地区的一种古哺乳动物。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 繁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C.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 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B.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C.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D. 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3.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的含义是()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分解作用D. 化合作用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为重要的全球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A.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初期B. 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初期C. 元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D.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5.生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 整体功能B. 平衡功能C. 调节功能D. 生产功能6.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7.生物演化说明了()A. 只能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B. 只能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C. 生物演化与整体环境演变无必然联系D. 既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又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8.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3.1-3.2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整体性例题 湘教版必修1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3.1-3.2自然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整体性例
题湘教版必修1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句反映了
A生物循环 B.岩石圈物质循环 C.能量交换 D.大气循环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某方面特点。
据此回答各题。
2.我国南、北方传统建筑屋顶具有“南尖北平”的特点,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地形B.太阳辐射C.降水D.冬季风力强弱
3.我国少数民族——傣族的典型民居高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A.气候特征B.地形特征C.水文特征D.土壤特征
4.下图表示我国江南某林场,其树木砍伐后在地面留下的一截树桩,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左作长途飞行。
据此回答题。
据图分析此时的季节是
A.夏季
B.秋季
C.春季
D.冬季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图8),回答。
5.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生物D.成土母质
6.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26684 683C 格25707 646B 摫36507 8E9B 躛36061 8CDD 賝]37678 932E 錮34190 858E 薎40357 9DA5 鶥c28748 704C 灌D! 35168 8960 襠24005 5DC5 巅。
(湘教版)地理必修1练习【第3章】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练习(1)(含答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同步练习1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岩石的相互切割状况,判断图中A~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从老到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曾发生过哪些地质作用?(3)可能存在生物化石的岩石有(填字母)____________。
(4)如果B岩石为石灰岩,则E可能为____________,该地的古地理环境有何特点?解析:根据岩石的相互切割状况,D侵入A中,A侵入B 中,E是A在侵入B过程中,B岩石受热变质而成,因此,A、B、D、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B、A、E、D,而C岩层在最上面,且没有受下面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
根据岩层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壳变化的过程。
答案:(1)B—A—E—D—C(2)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等地质作用。
(3)BC(4)大理岩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2 (2001年广东、河南,27~30)下面是2001年3月6日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图。
读图回答(1)~(4)题。
(1)各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相比较…………………………………………………()A.太原优于天津,天津优于兰州B.重庆优于郑州,郑州优于上海C.哈尔滨优于昆明,昆明优于珠海D.昆明优于重庆,重庆优于兰州(2)按“城市——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排列,与图示情况相符的有…………………………………………………………………………………………()A.上海——可吸人颗粒物——燃煤取暖B.太原——可吸入颗粒物——扬尘及燃煤取暖C.珠海——可吸入颗粒物——沙尘暴D.重庆——SO2——燃煤(3)冬季兰州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原因有…………………………………………()A.地处黄河谷地,污染物不易扩散B.工业废气及居民取暖的烟尘数量较大C.偏北风从西伯利亚带来大量工业废气D.K时期受低压系统控制,污染物难以扩散(4)减轻西北及华北冬季大气污染的可行措施有……………………………………()A.变分户燃煤取暖为集中供热B.该季节停止各类建筑施工C.将石油化工企业迁至南方D.大力植树种草,减少裸地面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三章:训练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训练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1~2题。
1.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3.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4.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5.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完成6~7题。
6.图中数字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B.②为滥采滥用自然资源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7.该图所反映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具有对立性C.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D.向恶性循环发展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9.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课后强化训练第三单元:训练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训练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下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完成1~2题。
1.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A.海拔B.降水C.冰川D.土壤2.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③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④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D.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雪线是指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读以北半球为主的一些著名山脉与山峰雪线高程图,完成5~6题。
5.影响图中雪线高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坡度B.降水C.海陆位置D.气温6.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数量最多的是()A.珠穆朗玛峰B.横断山C.乞力马扎罗山D.阿尔卑斯山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完成7~8题。
7.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①B.②C.③D.④8.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
读图完成9~10题。
9.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A.甲>丁>丙>乙B.丁>甲>丙>乙C.乙>丁>甲>丙D.丁>乙>丙>甲10.丙地可能是()A.天山B.秦岭C.大兴安岭D.阴山读某岛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回答11~12题。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练习
基础巩固1.下列生物发展经历的演化过程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D.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2.生物大灭绝的两大时期是()①古生代初期②中生代中期③古生代末期④中生代末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在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中,恐龙绝迹出现在()A.太古代末期B.元古代末期C.古生代末期D.中生代末期1.2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
湖岸上,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林木之间遍布蕨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叫声。
体长十几米的蜥脚类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个体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只体长1米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身材很小的哺乳动物捕食着各种昆虫……正是一幅“万类竞自由”的景象!据此回答4-6题。
4.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5.该时期出现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C.孢子植物D.蕨类植物6.下列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选项是()A.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可能含有恐龙化石B.晚期出现了人类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D.这一时期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7.对比下面两图,图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B.③恐龙灭绝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8.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①引起地壳下沉,海水淹没陆地②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受热膨胀③极地温度升高,造成冰川融化④造成降水增加,入海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19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
A.有机进化B.化学演化C.生物演化D.有氧环境演化
2.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3.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运动→两栖动物
4.右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地质代。
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
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
单位:亿年)()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
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代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5~7题:
5.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6.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属最古老的一种是()
A.①地地层化石B.②地地层化石C.③地地层化石D.④地地层化石7.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8.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B.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
C.人类应停止或减缓发展,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D.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综合题
9.根据事物的联系把下列内容前的代号填入图中适当位置:
A..温室效应B.两极冰川融化C.大量使用矿物燃料D.海平面上升E.全球降水、干温状况变化F.海水膨胀
CO2气候变暖
沿海低地被淹
各国经济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