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加歇别墅浅谈建筑现象学

合集下载

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

遍布室内各个角落白色弯曲的墙面上戏剧性的光通过隐 蔽的色板打在白墙上,形成了神秘的色块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学 生 公 寓
利用不同曲率的三维曲面,不同质感和 反光程度的材质来组织光的反射及漫反 射,使得空间的光呈现出一种连续变化 的形态来充满
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定居场所的?通过营建——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在《建居思》中提到人们并不因为建造而定居,人们因为定居而营建 营建包括了三个意义:1)营建实际上就是定居;2)定居是人类在世的态度和方法;3)作为定居的营 建展示为培养生长乊物的营建和建造建筑的营建
美国越战纪念碑——林璎
Steven Holl的光影
霍尔认为建筑与其他艺 术相比更全面地将人们的 知觉引入时间、光影和透 明度的流逝变化中,色彩、 现象、质感、细部均加入 到全部的建筑体验中。 建筑自身提供了有质感的 石块和光滑的木柱所表现 的那种有触觉的实体感, 那种运动的光线变化,空 间的气味和声音,以及与 人体有关的尺度和比例。 霍尔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 析与总结,将其称为“现 象区”(phenomenal Zones)。
建筑现象学
形而上派画家基里柯
“我们通过我们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起作用时,快得难 以置信,而这显然是我们人类需要的生存之道。…… ……我们有能力凭直觉 欣赏,靠自发的情感反应,于刹那间否决某件事情。…… …… “美存在于观者 的眼中”---柏拉图,言下之意美与否全在于我。” ——《建筑氛围》彼得 卒姆托
光与影 光与影是“现象区”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建筑的“知觉精神” (perceptual spirit)和 “形而上学的力度” (metaphysical strength) 来自实体与虚体塑造而出的 光与影、透明程度和光泽性。 自然光有着无穷的变化,它 主导着城市和建筑的强度。 视觉所见到的建筑是按照光 影的条件形成的。 “光线即可以在文字上读解为光 线的现象,也可以在科学上 读解为逛得压力……浸渍在 大量的光线中,明亮的空间 就如同梦境。短暂的强烈感 觉点燃了直觉。” ——Steven Holl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它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通过一系列著作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

他通过“重返于物”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1 场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的讨论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人为场所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有三种:形象化、补充和象征。

“形象化”指把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构想成有形和可见的形象,从而成为人工产品。

“补充”就是修正、改造自然环境,对既有的情境加以补充,使它符合自己的构想。

“象征”则是把一个理解了的世界再现在另一个场所。

书中原文是这样说的:“象征化意味着一种经验的意义被“转换”成另一种媒介。

象征的目的在于将意义自目前的情境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文化客体”,可以成为更复杂的情境要素,或被转移到另一个场所。

”“栖居”意味着“人能与其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从字面来看,“居”是存在的根本特性,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庇护所,也是我们成长和生活发生的场所。

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流浪者,总是在途上。

当他选择了一个场所,同时就选择了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场所是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当人体验到场所的意义时(具有归属感、方向感又发现自我),他的“世间存在”就被确定下来,也就定居了。

2 场所的特征——场所精神“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也就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

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浅析建筑现象学原理及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浅析建筑现象学原理及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07-0065-02浅析建筑现象学原理及其在实践领域的应用收稿日期:2007-11-14作者简介:白 云(1977-),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白 云摘 要:针对建筑现象学一直是建筑理论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胡塞尔、海德格尔、诺伯休兹的现象学和建筑现象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从现实角度提出了建筑现象学应用于建筑实践领域的可能,有利于人们对建筑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现象学,建筑现象学,本体论,栖居,场所精神中图分类号:T U -021文献标识码:A现象学 研究自其宗师胡塞尔(Edmund Husser l)以来,百余年来不断得以发展和扩充,至今仍是哲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胡塞尔的学生、著名的现象学大家海德格尔(M artin Heidegger)在1930年在其解释学现象学中提出了著名的 神庙 例子,现象学与建筑学从此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正式从现象学出发来讨论建筑则始自诺伯休兹(Christian No rberg -schulz)的 场所精神 (G e -nius Loc-i T owards A Phenomenolo gy of Architectur e)一书。

建筑现象学研究常常以海德格尔的思想为本, 场所精神 也是如此。

文中试图对上述提及的三位大家所持的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观点的粗浅理解,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其应用于建筑学的各个领域的可能性,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于建筑现象学的理解。

其中,对于胡塞尔思想的浅析主要着重于哲学角度,而对于后两者则是从建筑角度入手以期不要离题过远。

其中,海德格尔的思想是重点。

1 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现代意义上的现象学最早由胡塞尔在其巨著 逻辑研究 中提出。

胡塞尔现象学用一句口号阐明,就是 面向事物本身 ,他期望可以找到一种最严密周全的认知方式来进行哲学思维,检讨由自然科学发展带来的完全决定论和唯物质至上思想的局限,并企图修正哥白尼 伽利略 牛顿式的观点。

建筑现象学解读

建筑现象学解读
建筑现象学解读
胡奇志 林雪松
现象学
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学科,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 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 度…… ——埃德蒙·胡塞尔
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 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 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 “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 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 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 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学
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 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 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 象”或“现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 还原法。 通过对意向结构进行先验还原分析﹐分别研 究不同层次的自我﹑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和诸 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
建筑现象学
舒尔茨提出5种空间概念:
1、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
2、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 3、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 定形象的存在空间;
4、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 5、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并 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 了详尽的分析。
建筑现象学
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 场所概念和作为各种场所体系空 间的概念,是找到存在立足点的 必要条件,场所必须有明显的界 限或边界线。场所对于包围它的 外部而言,是作为内部来体验的。 “场所精神”也就是场所的特性 和意义。“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 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 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它的关系。” 自然场所和人为场所的造型特 性——浪漫式、宇宙式、古典式、 复合式——具体表达了特殊的场 所精神。
建筑现象学

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浅析

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浅析

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浅析自从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引入建筑学领域并产生建筑现象学以来,建筑现象学在各种评论声中不断发展与成熟,渐渐地从一种纯理论的态度转变为一种以梅劳·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理论依据的,带有实践指向的建筑理论。

这种“自下而上”的理论指导,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建筑设计的思路,以及指导。

1现象学的概念现象学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

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

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內容除了胡塞尔的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2 建筑现象学应用于建筑的实践现象学建筑设计方法表现在很多建筑师的作品当中,如L·克里尔,美国“环境雕塑”设计组的设计手法也曾被认为是现象学式的。

台湾的季铁男先生在这方面就做出了宝贵的尝试,他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现象学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可能方式,从现象学出发,给出了以下建筑设计的一些方法:第一,认真把握问题的本质。

运用现象学方法,透过表面,展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假设问题有关的情境。

根据问题的本质与解决方式,确立相关的存在情境。

第三,建立一个整体的大结构。

将情境转化为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应用的空间关系及状态。

第四,增加和丰富生活内容。

主要包括机能、物理以及社会行为因素等方面问题的解决,使设计与生活世界更加密合。

在最近的一个医院方案设计过程中,本人就运用了建筑现象学的设计方法去考虑问题。

这个方案是重庆市璧山县的一个医院的投标方案。

在诺伯格·舒尔兹的建筑现象学中就是认为建筑应该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为根本的体验。

本方案的总平面就是根据建筑现象学的所谓“场所精神”去思考。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建筑现象学概述
建筑现象学是一种将现象学原理应用于建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它强调对建筑 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从哲学、心理学和文化等多个角度研究建筑的本 质和意义。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类 对于建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场所塑造的重要性
二、场所塑造:建筑设计中的关 键
场所的塑造是建筑设计的核心任务,它关乎一个空间如何被感知、使用和体验。 场所的定义不仅包括空间和物质形态,还包括人们的活动、情感和文化内涵。 一个成功的场所不仅需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激发人们的共鸣和创造力。
场所的情感表达是塑造场所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法,如空间的组织、 光线的控制和材料的运用等,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著名建筑师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世界杯球场,运用了开放的建筑设计,强调了自然与 建筑的融合,传达出一种庄重、自然和和谐的氛围。
一、发现与创造:建筑现象学的 方法
建筑现象学强调对场所和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认为建筑设计应基于对场所的深 入理解和洞察。发现与创造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通过对场所的历史、文化、 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发掘和分析,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和创新。
例如,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设计中善于发现场地的独特之处,如对光线的精 准把握和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他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多个令 人叹为观止的场所,如“光之教堂”等。
然而,对于场所塑造的深入研究 远不止于此。
参考内容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 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引言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领域,人们对于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重视。建筑现 象学作为一种研究建筑与人类存在之间关系的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方法。本次演示将探讨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建 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影响分析

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影响分析

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影响分析现象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一门哲学方法,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意向性活动与其意向对象。

现象学是与科学、哲学、美学、道德哲学密切相关的学科。

胡塞尔为现象学的方法设计了几个相互递进的步骤。

首先是要求观察者在现象面前暂时中止相信有关该现象的任何成见,应把后者仅仅看作是现象的一部分而不是真理。

其次,观察者必须在他的意识中幻想对象的变体,并直觉出什么是对象保持自身特性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这样,观者就可以描述事物的共有本质。

在方法论的层面上确切地说,现象学是在反思的目光中对各种类型的原初意识构造,包括空间构造的描述分析。

在以建筑空间的现象学研究中,可以使人可以感知空間,了解不同形式空间意识的产生、空间与事物的关系等。

1 现象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1.1 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尝试1976年,诺伯格·舒尔茨的著作《场所精神:走向建筑现象学》出版,该书“描述了关于‘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即以具体、存在的词句来理解建筑的理论。

”其著作《存在、空间和建筑》、《建筑、意义和场所》提升了海德格尔的著作在英语建筑文化中的地位。

另外,梅洛-庞蒂的著作《知觉现象学》同样影响了一批建筑师与理论家。

斯蒂文·霍尔的《锚固》、《交织》和《知觉的问题》这几本著作和他另外一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创作过程中有一条从对海德格尔“居住”思想的关注逐渐向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和知觉强调转向的线索。

在中国建筑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有很多论文讨论海德格尔的“筑、居、思”,或者是单纯地介绍建筑现象学,但是仍旧没有引起建筑学界足够的重视。

1.2 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存在的误区目前在国内的设计实践研究当中,人们对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介绍和研究现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结合的建筑理论作者,并没有搞清楚所引用的哲学术语的真正内涵,有时仅仅是将范畴庞大的哲学概念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并且在后续的研究当中并没有应用到现象学方法。

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

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思考摘要:现象学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以现象学的研究开启了理性主义时代认识论的大门。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

他不再仅以人的意志理解事物,而通过对“在世存有”的研究来认识事物本身。

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地方,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而“场所精神”就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

笔者通过对路易斯·康,斯蒂文·霍尔和王澍三位大师的作品,深入的剖析了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以及由之而来的“场所精神”的有关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现象学;场所精神现象学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以现象学的研究开启了理性主义时代认识论的大门。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现象是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

意识作为现象,是纯粹的“描述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它可以而且只可以直观地把握。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

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这种“方法”意味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世界,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最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

与现代主义造成人际关系淡漠相比,现象学是一种更积极的人本主义思想,而诺伯格·舒尔茨将这种思想贯彻于建筑,奠定了建筑现象学的基石。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生活发生的地方,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而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建筑师的任务正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

人为场所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有三种:形象化、补充和象征。

加歇别墅案例分析ppt

加歇别墅案例分析ppt

加歇别墅案例分析ppt今天分享一套加拿大加歇别墅的设计案例。

项目概况:我们以加歇为例,展示一下整个别墅的结构设计。

别墅建筑面积:880㎡,为三层独栋别墅,占地面积为880㎡。

本项目主要使用四种建筑材料,即木材、石灰石、水泥和混凝土,其中以木材和石灰石最为常见。

室内结构:别墅将所有房间都布置在了一层,并将其中两个卧室与三层的一个阳台相连,作为两户室内的书房。

同时还在二层设置了公共空间以及三层家庭空间:一个私人休闲区,两个会客区域,三个卧室和一个卫浴空间。

室内设计部分:从别墅花园开始,我们考虑到花园和厨房所带来的视线问题。

因此整体庭院的设计是通过一个小花园来实现的。

一、设计概念设计师通过对住宅空间的重新思考,为业主提供一个全新的居住体验。

对于居住品质以及住宅功能的提升意义重大。

本项目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一个花园获得,以保证私密性和舒适性。

同时在花园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庭院和厨房空间,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提供了多项生活方式的选择。

设计理念:别墅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于普通住宅的体验特征,因此设计师主要对别墅空间进行了重新分析以达到个性化和功能化兼顾的设计方案。

在传统的别墅设计中,每个房间都被划分为若干个独立房间的区域。

每个房间都是独立的居住区域以及空间之间关系的总和。

这样在空间布置时所需要具备的功能性都需要被考虑在内。

这样可以使得人们有一个较高的生活质量和舒适空间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二、建筑材料在设计阶段,我们将木材、石灰石和水泥混合,以减少建筑的碳氢化合物,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根据气候条件及实际的使用需求,木材可以满足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石灰石和水泥是目前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建材;木材具有优异的性能(可耐受1000℃高温):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具有最稳定的性能(不会因为温度或湿度变化而破裂);在低湿度环境中也具有最佳性能(如干燥速度)和良好的抗腐蚀能力——木材几乎不含任何挥发性物质;木材还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防潮和防虫;与建筑物同寿命、防渗漏;是一种可再生、可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而且木材还可以被制成非常多类型的产品!在建筑材料种类上木材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在木材上可以节省很多木材,并且木材能够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并且木材还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与建筑物同寿命、防渗漏和防紫外线;因此木材是最适合建筑物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对于室内设计来说森林在室内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七讲 建筑现象学

第七讲 建筑现象学
宗教信仰、文化取向、宇宙观念、艺术旨趣等等精
神现象密切相关。建筑正是以其自身特有的空间与 形式,以某种结构化的方式,表达着、展示着这种深沉 的历史与精神的脉动。”
《冬天的薄暮》
飘落的雪花纷飞窗上,晚祷的钟声久久回荡; 舒适的室内令人陶醉,聚餐的饭桌也已收拾停当。
一群游子,在黑暗中来到了门前; 金光闪烁的恩赐之树,还带着清凉的露珠。 游子们静静地步入室内,辛劳已将门槛变为石头; 清澈透明的光线,照亮了桌上的面包和美酒。
“人存在于世界当中。”---海德格尔
“单体房屋、村落和城镇都是建筑作品,它 们在其内部和周围聚集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建 筑物是人们接近了作为居住环境的大地,与此 同时又将相邻的房屋置于广阔的天空之下。”
横跨于水面之上的桥梁“只是将已经存在的 两岸连接起来,因为只有当一桥飞架水面之时, 两岸才成其为两岸… …桥的两岸相互衬托。沿 水边延伸的岸边不再是无关紧要的边界干地了。 通过两岸,桥梁将其身后的大片环境带向水面。 桥梁使水面、岸边和土地成为邻居并且将水面 周围的大地聚集为有意义的环境。”
“建筑是一种具体的现象。它包括大地景观和 聚居地,以及房屋和有关房屋的种种阐释。然而它 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实在。远古至今,建筑帮助人们, 使人们的存在富有意义。通过建筑,人们拥有了空 间和时间的立足点。于是,建筑不仅仅关乎实际需 要和经济因素,它还关系到存在的意义。这种存在 的意义源自自然、人类,以及精神的现象,并通过秩 序和特征为人们所体验。……在建筑中,空间的形 式意味着场所、路径和领域,也就是,人类环境的具 象结构。因此,建筑定义的完满诠释,并不能从几何
本质也是现象,只不过是更为一般和纯粹的现 象。
所谓直觉,就是“看”或“体会”,去看意味 着观察者要“直接面对事物本身”,对所意识到的 现象和本质进行完整和准确的描述。

透明性、物理的透明性、现象的透明性

透明性、物理的透明性、现象的透明性

透明性、物理的透明性、现象的透明性在对透明性概念展开探究之前,有必要进行一次基本区分。

透明性既可能是一种物质的本来属性,例如玻璃幕墙;它也可能是一种组织关系的本来属性。

据此,人们可以查知物理的透明性和现象的透明性之间的区别。

——《透明性》首先,我们先阅读《透明性》的原文来查知“透明性”,以及在其概念下的“物理的透明性”“现象的透明性”的区别。

一、【透明性】的概念《透明性》中引用字典3的定义节选如下:透明性(Transparency),名词1.透明的性质或状态,透明。

2.透明的事物;特别是,供展示用的一幅画或其他物品,使用玻璃、薄布、纸张、陶瓷或类似材料制成,目的是在光线照射下可以透视;或者一种装置,框架外面覆盖着薄布或纸张、通过内部光源照明,用以进行公开展示。

【物理的透明性】原文提到“作为形容词的‘透明’”“被赋予了纯粹物理学意义”,因此,我们再次借助原文中引用字典对透明作形容词的定义,由字面理解“物理的透明性”:透明的(Transparent),形容词具备能够使光线穿透的性质,这样物体可以被透视;不能阻挡光线的、透亮的、清澈的;例如,透明的玻璃或湖泊;透明的树叶或肥皂;——与“不透明”(反义),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半透明”(translucent)的意义也不相同。

而在建筑学中“物理的透明性”,《透明性》以包豪斯校舍进行阐释,不再赘述。

【现象的透明性】,作为在“透明性”概念下,比“物理的透明性”“更深一层的解释”,“不妨参看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中进行的阐释:‘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叠合在一起,每一个图形都试图把公共的部分据为己有,那这个人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上的两难。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他必须假设一种新的视觉性质的存在。

这些图形被认为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同时保证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

’在此,容笔者引入一个通俗而生动的例子,它帮助笔者最先对“现象的透明性”具备朴素理解:一个坐着的人,前面有幕布将腿遮挡,观者看见的是幕布,但不会认为坐着的人没有腿,于是观者“看见”了腿,遮挡在前面的幕布可视为透明,是“现象的透明性”。

建筑分析建筑作品的现象重构

建筑分析建筑作品的现象重构

节点连接起水平和垂直构件,结构和非结构要素;它决定了建 筑的轻与重的不同意向,也传达了建筑的粗俗还是优雅的迥异 品质。材料的本质通过节点/结点的清晰度得以显现,结点是对 建筑本质的精妙体现。
连接首先是一种材料和营造上的技术性考虑,但绝不驻留于物 质性的世界,却终将达致概念的层面。

Barcelona Pavilion, 1929 Fansworth House, 1950
建构 Tectonic
A Humble Adobe Church
Le Thoronet
Katsura Palace
1.汇聚-炉灶-陶艺 gathering-hearth-ceramics 2.抬升-平台-砌筑 mounding-terrace/earthworkstereotomy/masonry 3.遮庇-屋顶-木工 roofing-roof/frameworkcarpentry/tectonics 4.围合-墙体-编织 enclosing-wall/membrane-weaving
细部/细节
1.连接 2.节点 3.关系
两种材料或者部件的接合是建筑表现 的最小单元,是任何明晰的建筑表达 的开始,并在最小的尺度上反映出建 筑整体的构思。
Swiss Pavilion, 2000
连接 Junction or joint?
产品设计
连接与结点
节点 Knot or joint?
隐藏与暴露
建成平面
设计平面
结构有事实上承重的,也有看起来承重的,即所谓概念性 的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而二者又常常是矛盾的。
B巴arc塞el罗on那a P德av国ili馆on,(11892289-29)
In order to look like a conceptual structure, a load-bearing structure must brazenly deny the fact of its burden.

1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1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分类

建筑现象学知识框架和应用来源:建筑现象学来源于哲学中的现象学, 创始人为胡塞尔, 对建筑影响深远的则是他的学生海德格尔。

受海氏启发, 诺伯格·舒尔茨写出《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 成为建筑现象学的重要论著。

建筑现象学主要研究的是: 人、建筑以及环境的关系,主张直接从现象到现象, 抛弃一切陈词滥调和先入为主的臆测。

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建筑现象学提倡任何场所都是有精神的, 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守护和延续这种精神。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 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

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 建筑现象学在不少论着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 人居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

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琴·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 Schulz) 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

”[ 1 ]由这一定义不难看出, 在建筑现象学其本质在于致力于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建构, 这样一种建构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角度的动态性, 以及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三个方面。

代表人物: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 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 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 C.No rb e rg Sc hulz) 。

他的一系列著作, 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的《居、住、思》(Build ing Dwe lling Thinking )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

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

他认为, 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 他才“定居”了。

“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 这就是场所。

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 )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 la c e )。

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

一、关于现象学及建筑现象学建筑学是一门复杂而多义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技术与逻辑,更依赖经验预与感知.就建筑设计过程而言,也并非绝对的客观推理,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设计者的"先验"不可避免的影响设计结果.正是这种"经验主义"的色彩,使建筑学与现象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现象学"直观、明察"的研究方法和注重主体经验的研究态度对认识纷繁复杂表象下的建筑本质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上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拉夫、西蒙、诺伯格·舒尔茨等人已将现象学引入建筑学,形成了建筑现象学的雏形.尤其是舒尔茨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基础上提出"场所精神",使现象学得到建筑界的广泛接受.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知觉现象学"的斯蒂文·霍尔,也一直是国内建筑界讨论的热点.通过对霍尔及其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哲学是作为建筑师的一种修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建筑师的喜好取舍、是非标准,进而间接地指导了建筑师的实践.现象学之于霍尔,并不是个人风格的标签,而是设计思想的来源.所以向霍尔学习,仅关注其风格问题和"叙事性"是不够的,还应该追问他的设计思想源泉和工作方法—尤其是后者—一种现象学的思考角度和工作方法.从胡塞尔提出主体意识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再到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时至今日,现象学已经是拥有近百个分支,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一种显学.美国现象学史学家施皮格伯格评论说,现象学"象一条河,包含有若干平行的支流,……它们有共同的出发点,但并不需要有确定的可预先指出的共同目标".可见将这些现象学运动各成员统一在一面大旗下的是一种"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胡塞尔的名言"回到事物本身去".这句看似简单却直指人心的口号所表达的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态度."面对本质"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个问题之前先将存在的判断放进括号中去,存而不论(哲学上称为"悬置"),因此现象学是反对预设结论、反对对文献的过分依赖的,现象学强调教授的知识并不等同于真理,"传授的对象"和"思考的对象"( 3 )两者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类型学的设计方法为主流的国内建筑界,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现象学有更深刻的意义.它指出了一条解放思想,寻求创新的通道,引导我们关注空间体验的主体,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活世界"的多样性.二、一个设计实例在接触现象学方法之后,本人曾将其应用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得到了崭新的认知体验.在设计实践中,更体会到借鉴现象学对我们的设计实践有多重的指导意义.如前文提及,哲学是无法直接做为设计方法用于实践的.所谓设计过程中借鉴现象学可以说是设计者带有现象学倾向的思想"渗透"到设计中的过程.南海实验幼儿园投标方案的设计过程正是其中之一.两万多平方米的项目用地位于新兴市区,周边紧邻实验中学和规划中的小学,并被几个大型住宅社区环绕.项目被定位为佛山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配套最完善、具有示范意义的幼儿园,拟招生1200 人,约40 个班,实行托幼一体化,考虑600 名幼儿寄宿.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办事处作为甲方,酝酿建设如此大型幼儿园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用地周边的住宅区建设"配套设施"的概念了,而是希望建设桂城区的"教育王牌",吸引更有实力的建筑开发商和相关教育产业的落户.设计任务具有挑战性.不光是因为四十班幼儿园的规模远超现行《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对一般规模幼儿园所要求的各种指标;而且这种规模的幼儿园建成实例极少,没有可参照的对象.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城市幼儿园,丰富的功能要求和充足的独立用地使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蕴含着丰富的创作可能,怎样使设计富有新意,不落窠臼呢?为了寻找创新性的方案,我们先将各种能够收集到的幼儿园"设计模板"悬置起来,回到建筑本身上去思考.以学龄前儿童为使用主体的幼儿园建筑具有不同于中小学建筑的特殊性.学龄前儿童由于尚无繁重课业与升学的压力,其行为模式更为自由、随性.幼儿园建筑应反映这种行为模式的特点,为儿童提供无拘无束、丰富有趣、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寄宿幼儿园,儿童将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持续生活在园内,因而要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来维持儿童对幼儿园的兴趣与依恋.同时,甲方也提出,不希望寄宿儿童晚上在本班活动室的寝室内寄宿,担心他们整天在同一个空间内生活,会产生厌烦心理.为此,方案采用一种灵活、自由的空间布局形式,使整个幼儿园更像一座游园而不是一所学校.这种倾向也反映在"游园式路径"的设置上—一种类似迷宫游戏的路径结构.活动单元如自然村落般错落布局,路径在节点、拐角、尽端处放大,形成行进过程中空间的变化(图1).图1建筑、路径、绿化与网格庭院和屋顶绿化平台的设计不仅将自然的因素充分引入建筑,也实现各班均拥有便捷、独立的活动场地.为了在有限的用地进深上实现这几方面的构思,没有采用通常的活动室平面做法,而是根据方案需要设计了一种10m x 14m 的单元,每个单元可以容纳一套幼儿活动室,同时两个相邻的单元可以容纳三套乳儿班(图2,图3 .一层平面由22 个单元和庭院组成,其中8 个单元内安排12 个乳儿班,另有两个单元抽空,形成架空的活动空间.二层变化为11 个单元和11 个屋顶平台,每个班都有自己独立的活动平台.三层只余 5 个单元和 6 个屋顶平台,单元之间均有连廊,方便同年级儿童共同游戏之用(图4).图2幼儿班单元图3乳儿班单元图4各层平面图楼梯跟随五个三层体量布置,是最有效率的交通布置方式.同时,为了将交通元素加以突出,方案中将这五个体量披上五种象糖纸一样的立面图案,形成路径中的节点,寓意"人生就象糖果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儿童可以以这五个"糖果盒"为路标,为自己定位(图5).图5"糖果盒"——立面构思除了这五个"糖果盒",建筑的其他部分均为白色,立面务求简洁.这样做的原因与其说是对现有幼儿园立面上的异形窗、卡通装饰及城堡、积木等"符号式"手法的厌倦,不如说是更愿意将方案的重点放在丰富主体感受的考虑上.不同高度的体量之间的错落经过精心的推敲,除了要在临街面形成起伏的轮廓,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每个活动室单元都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和通风.每个庭院都有一部分不处在建筑阴影之下,小型落叶乔木点缀其中,通过引入阳光和树影、风等自然元素的变化带来主体感受的变化.方案中的路径在建筑单元与庭院之间上下游走,其中的空间类型也是变化着的,也是希望带给主体丰富的个人体验(图6,图7 ).这种空间感觉糅合了设计者对中国园林中路径及游廊的个人经验,也是在有限空间中试图对主体感受进行扩展的一种尝试.方案虽得到了评标专家的一致赞同,但止于初步设计的阶段.因此有些对建筑材料的思考未能得以深化,只能期许将来有机会再予以实现.图6局部透视效果图7局部空间形态变化分析图三、对设计实践中现象学指引的启发与思考1 .回到建筑本身去寻找创作灵感在国内的建筑设计课上,老师往往让我们在着手设计之前先对建筑类型做一番资料收集的工作,此过程虽能让学生认识到某种类型建筑的"通常做法",但也往往成为此后设计的"思维定式".如果建筑师习惯在功能上套用通用的公式,则设计过程就只剩下如何给已确定的功能内容套上好看的外衣而已.2 .重视知觉感受的多重性帕拉斯玛在他的文章《建筑七感》中,列举了人对建筑的七种知觉,完整的阐述了作为现象学的"知觉"在建筑学中的作用.帕拉斯玛认为,不同的建筑可以有不同的感觉特征,除了通常流行的"眼睛的建筑学"或者说"视觉建筑学",还应该有一种"触觉的建筑学",一种重新认识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建筑学.在建筑空间的知觉过程中,尤其依赖主体的运动,因此除了看、听、摸等途径,在建筑中游走也应是知觉的一种形式.因此作为空间艺术的塑造者,建筑师不应仅仅执著于视觉符号,而罔顾身体对其它知觉形式的需求.3 .还原"生活世界"的丰富性胡塞尔指出,现象学的一项使命就是要还事物以本真的"丰富性",施皮格伯格进一步将其诠释为"对多样性的无所不包的欲望",现象学"与其说是对思维经济原则的有意识的挑战,不如说是对多样性现象的感受性的尊重" ,因为这种丰富性并不是附加在事物身上的多余物,而是直接构成了事物本身.换句话说,具有丰富感受的事物才是真实的事物.胡塞尔提出回到"生活世界",构成这个"生活世界"的不是概念、定义等虚无的、被归纳的或被提炼的东西,而是真正能感受到的、能被认知的、丰富的、真实的体验. "建筑的精神任务是构成和加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 ( 6 ) 帕拉斯马如是说.作为体现人类存在的物化隐喻,反映真实的经验世界从来就是建筑的重要使命.四、结语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实践,当今建筑界不断涌现着层出不穷的新鲜名词和繁杂变换的风格、手法,使人无所适从.借鉴倡导自身思义的现象学观看方式不仅对把握建筑的本质具有"拨云见日"的现实意义,也将会为缺乏原创性的国内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一种崭新的方法论——那就是在建筑设计实践中,不应过分依赖图片资料和通常做法,而应该回到建筑的本质寻找灵感之源.当然,如同海德格尔恰恰要研究被胡塞尔划到括号中的"存在"一样,我们并非要将那些既有的成果弃置到废品堆中,而是要在现象学直接直观的基础上予以反思和运用.也就是说,要在现象学的目光中重新认识既有经验,在学习理论之前先学会忠于现象,在借鉴他人手法之前先学会发掘自己的体验——"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概念才能得到直观的澄清,问题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出,尔后也才能得到原则上的解决."参考文献[1] 知觉现象学(法)莫里斯·梅洛- 庞蒂 . 姜志辉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1 .[2] 生活世界现象学(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 倪梁康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5 .[3] 空间之觉 . 一种建筑现象学 . 周凌 . 建筑师105 期.。

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

案例: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卒姆托
卒姆托喜好使用 木材,因为木材具 有的天然清香,会 将使用者引入置身 自然环境的错觉中。 他在2000年的汉诺 威世博会的瑞士馆 的共鸣箱的设计所 采用的木材就具有 天然的气味,穿梭 于其中,产生置身 于森林的错觉
感知建筑

2.6各种体验的相互作用——联觉
每一种物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询问物体,每一种感官都是综合的因素, 感官的五种感知是不可分割的。 ——海洛庞蒂
建筑现象学初探Biblioteka 1、建筑现象学缘起

建筑现象学的产生背景
20世纪,多种建筑理论流派百花齐放,竞相争鸣,虽各有千秋,但均 未臻完善 现代主义过于追求被简单分化了的功能,忽视人类生存的多种需求, 漠视历史传统,造成建筑形式的雷同和内容的空洞 语言学和符号学试图将抽象化、概念化的历史片段和符号组合、拼贴, 用于建筑,达到文脉的延续,却易使建筑流于表面和浅显 类型学力求按照建筑内在结构的相似性,分类抽象出先验永恒的类型, 据此维护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在实践中却不顾对象偶然的功能因 素而专注于“原型”形式,容易造成建筑冷漠僵硬的外表,难以把握 存在和生活的真实内涵
感知建筑
黑色花岗岩(埋大地)+细长勾缝 排练成直角的两面墙 墙面光鉴照人 刻着56132名越战阵亡将士的姓名
感知建筑

案例:瓦尔斯温泉浴场——卒姆托
各功能房屋顶之间的缝隙在室内形成了独 用集中的光线来表达物体的形式、肌理, 特的效果,让使用者在室内沐浴过程中也 创造一种闭合空间的迷人特征 能与自然接触
感知建筑

2.5嗅觉与味觉体验
在我对另一个世纪具有的回忆中,只有我自己能够打开那仍然对我 保留着独特气味的深深的橱柜,那种在柳条筐中晒干了葡萄干的气味。 那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气味,接触它,闻到它,需要的是你的想象力。这 种感觉正好会拉近你对相似味道的陌生空间的关系。 ——盖斯顿巴士拉《空间的诗》

建筑现象学的初探

建筑现象学的初探

建筑现象学的初探钟俊(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 要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由于现象学的引入导致了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新的探讨和思考。

面对各种哲学流派和建筑流派,现象学对于建筑设计的运用究竟该怎么样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正是值得现在正在进行大量建设和发展中的中国建筑师和学生进行思考的又一创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建筑理论; 现象学; 场所; 霍尔中图分类号 TU-021 文献标识码 A1 建筑现象学的概念以现象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的建筑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

舒尔茨的!存在、空间和建筑∀(Ex istance, Space,and A rchitecture)一书便是这一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

此后逐步引起了各方面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舒尔茨于70年代末写成的!场所精神∀一书,可以作为建筑现象学理论的代表作。

哲学家们从哲学的意义上谈论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探讨人与世界和空间的基本关系,其中有的学者还从释义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环境原初和本真的意义。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得#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关于人类存在属性和真理的研究,关于世界、居住和建筑之间关系的论述,为建筑现象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指导思想。

建筑学家走出了以往研究的狭小天地,借助和结合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探讨建筑环境形式与创造特定活动气氛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们从不同形式和特征的环境中获得有益经历的方式以及生活意义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复杂联系。

这些研究彼此穿插、相互渗透,力图更全面地从整体上认识人与世界、人与建筑之间的多重联系,进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危机产生了现象学,而现代环境的危机则引发了建筑现象学。

为了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这种居住、场所和环境的危机,许多学者把求助的目光转向了现象学,转向了现象学观察现象的方法。

现象学的思想和方法因而成为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

1.场所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世界包括的具体的[现象]有:人、动物、花、树和森林、石头、土壤、木材及水、城镇、道路、房子、门、窗户和家具。

也包括了太阳、月亮、星星、漂浮的云、夜晚、白昼以及季节的变换。

同时还包括了更多无形的现象;如感觉。

这些[即有的]东西是我们存在的[内涵]。

因此里尔克问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东西也许可以说是房子、桥、喷泉、大门、水壶、水果、树、窗户,一一甚至于:柱子、高塔......]。

所有其他的东西或工具如原子、分子、数学及所有的[原料] 都是抽象的东西或工具,只能满足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目的。

不过目前我们队工具欲望往往比对生活世界还要更重视。

构成我们既有世界的具体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复杂且也许是矛盾的关系。

有些现象可以包含其他现象。

森林包括了树木,城镇体有房子所构成。

[地景]是这么辽阔的现象。

一般我们可以说,某些现象为其他的现象创造了一个环境。

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

一般的说法是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如不考虑地方性而幻想的任何事件是没有意义的。

很自然的,场所是存在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场所]代表什么意思呢?很自然不只是抽象的区位而已。

我们所指的是由具体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物的综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是定型的、整体的现象。

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的特质,诸如空间关系,而不丧失其具体的本性。

而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行为要求是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

因此城镇与住宅包含了大量的特殊场所,当前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很自然的便将此事纳入考虑。

不过到目前为止,对这问题的处理都太抽象化。

场所的形成经常是定量的、机能的感受,意味着空间分布和向度化。

难道机能不是人所共通;放诸四海皆准的吗?不过事实上并非如此。

近似的机能,甚至最基本的机能,即睡觉、饮食,便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发生。

对场所的需求有不同的特质,以符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环境条件,因此机能的思路忽略了场所是具体的[这里],有特殊的认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所精神
纲要:
• 诺伯舒兹场所精神 • 由“脸”“眼”元素的认知讲解吾们对场所精神的理

场所精神
• 方向感(orientation) 认同感(identification) • (诺伯舒兹由人定居则置身于空间中,与环境特性中来做解释) • 鄙人以为: • 方向感:1对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知觉
2在人生道路上对自己所处位置及有所欲 求的知觉 • 认同感:前提“可识别性”,后置“归属感”(即可识别性→ 认同感→ 归属感)
总纲要:
• 海德格尔现象学中对筑造(建筑)的思考 • 海德格尔现象学对建筑现象学的影响:场所
精神 • 现象学中的透明性
海德格尔一系现象学
海德格尔一系现象学
• 筑造(即建筑)的本质是让栖居。筑造之本质的实行乃是通过结合位 置的诸空间而把位置建立起来。唯当我们能够栖居,我们才能筑造。
• 诸君兴许会问:什么是筑造?什么是栖居? • 答曰: • 筑造:一,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
二,栖居乃是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 三,作为栖居的筑造展开为那种保养生长的筑造
与建立建筑物的筑造。 栖居,即被带向和平,意味着:始终处于自由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 都保护在其本质之中。栖居的基本特征是这样一种保护。人通过栖居 而得以在四重整体(天,地,神,人(终有一死者))中存在。
“筑居思”p152-171 ,《演讲与论文集》海德格尔,孙周兴译,三联出版社200510
加歇别墅
三重界面 • 立面解读(从南立面出发) • 平面解读(以顶层平面为例)
立面解读
第一重界面:南立面。玻璃划分几乎等高的墙面,强化玻璃的平面效果,墙将 玻璃撑开,为玻璃带来整体张力。由这种划分方式,观者愉悦地猜测窗框隐于 墙之后(对比于包豪斯校舍)。这就产生了一种含蓄的求证的激情。
玻璃幕墙松弛地挂在顶层楼板上。从建筑外部向内看,楼板的结构清晰 可见,但与外墙无甚联系,仿佛层状主体外扣上一玻璃外壳;从内部向 外看,外景一览无余。玻璃物理的透明性带给建筑内外空间贯穿的可能 性。但是玻璃与结构的联系很弱,这里格鲁皮乌斯里更多的表现的是玻 璃的材料属性(物理的)
第二重界面:底层退进,屋顶 两片自由墙体收束
东立面一组玻璃门收束水平长 窗
吾们揣测,带状玻璃后有狭长 并行空间,进一步暗示狭长空 间内侧存一界面,而底层退进, 自由墙片,门内侧都是这一界 面的组成部分
第三重界面:屋顶花园的后墙, 顶层阁楼,顶层花园楼梯扶 手,屋顶平台切断处,二层 露台
吾们由二层露台后界面的退 让)
纲要:
• “透明性”的释义 • 以立体主义绘画入手 • 以柯布加歇别墅入手
“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
的释义
• 透明性(transparency),名词 • 1.透明的性质或状态,透明。 • 2.透明的事物;特别是,供展示用的一幅画或其他物品,使用玻璃、薄布、纸张、陶瓷
• 概念的基本区分: • 1物理的:透明性物质的本来属性,如玻璃幕墙 • 2现象的:组织关系的本来属性
• p24,《透明性》,金秋野与王又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
重叠 部分 的思 考?
属于 谁?
以立体主义绘画入手
纲要:
• 毕加索的《安乐椅中的女人》 • 与勃拉克的《读书的女子》 • 作为对比简要说明物理的透明性与现象的透明性
• 以下两张图片解释我所理解的“方向感”“认同感”
• P18,《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诺伯舒兹,施植明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若使诸君为左图下个具 象定义,是?或者如此 问:你看到了什么?
“脸”,具象
方向感 认同感
(眼 脸)
本张呢?(若使诸君为左图下个具 象定义,是?或者如此问:你看到 了什么?)与前一张不同的地方在? 还是“脸”,不同在“眼”
或类似材料制成,目的是在光线照射下可以透视,或者一种装置,框架外面覆盖着薄布 或纸张,通过内部光源照明,用以进行公开展示。 • 透明的(transparent)容词 • 1.具备能够使光线穿过的性质,这样物体可以被透视,不能阻挡光线的、透亮的、清澈 的;例如,透明的玻璃或湖泊;透明的树叶或肥皂,——与“不透明”(opaque)反义, 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半透明”(transparent)的意义也不相同。 • 2.不能阻挡射线的,对任何特定类型的能量辐射均适用,例如,对x射线或红外线透明。 • 3.发光的;明亮的;闪亮的(诗)。 • 4.材料松弛、高级或网格稀疏以至于不能遮蔽背后的事物;精细而透明的、薄的;像轻 纱一般的;例如,透明的布料或披肩。 • 5.比喻地:a.浅显易懂的;简单明了的;一目了然的;例如,透明的文字风格。b.容易 被看穿的;证据确凿的;无遮蔽的;不必付出努力就可获知的;例如,一个透明的计谋 或花招;透明的谄媚或小人。c.坦荡的;开诚布公;不矫饰的;例如,她像孩子一样透 明。
• “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柯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p23,《透明性》,金秋野与王又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110
据词典的“透明性”简化释义及概念区分
• 透明性质或状态(简化为): • 1物质条件——容许光或空气通过 • 2理性本能,先天的需求,希望事情易被感知,有无懈可击的证据,
无模棱两可处
左图:网格蕴含于主体之中,或作为周边元素引入作品,使主体更稳定 右图:提供了分别阅读网格与主体的可能性
左图:毕加索“安乐椅中的女人” 右图:勃拉克“读书的女子”
将透视引入的传统绘画与立体主义绘画的 区别
• 传统:物理的透明性与前景、中景、远景这种自然空间 中的透明物体所造成的视觉阻碍密不可分
• 立体主义:现象的透明性在此种表现为,试图摧毁纵深 空间的秩序,用平行透视力图表现抽象的浅空间中的事 物(浮雕般的绘画)
平面解读
以屋顶平面为例, 剖到墙体可以看作第一重界面 三层天花可以看作第二重界面 二层露台、楼梯桶可以看作第三重界面
深空间的现实不断遭到浅空间暗示的反驳,张力愈大,深入解读 的动力由此产生
三层平面
• 对于ppt所起作用的解说
• 本ppt与其说是一次作业的完成,或者说是一次踏上现象学征 程的开始,不如说是对于最近所学的一次小结,倒空自己然 后又如饥似渴的上路。
由加歇别墅浅谈建筑 现象学
建筑一班 指导老师:刘洛微 林阳20110910112 郭梦雪20110910107
• 由题目可知本ppt试图从现象学角 度解释或解答一些从建筑上发起 思考到的问题
• 为什么建筑 • 怎样建筑
• (这是建筑的两个终极问题,是认真做建筑的人一生要追问自己的问 题,在此提出并非要给出吾们自己的解答,而是通过讲解海德格尔一 系现象学的解答及柯布的由加歇别墅体现的他的应答方式,在此吾们 希望诸君能认真思考,并以未来所做的建筑给予自己的回应)
可以想象,当眼珠被单独搁置时 1在无尽中没有明确的位置,即没有了方向 2它们作为独立元素时,没有了识别情景, 即可识别性降低,即认同感生成前提削弱 从这里出发,论及人处在场地中的“方向, 感”“认同感”便容易许多。而且它的前 提,场所的可阅读性亦得到解释。 吾们由此想到一种对于建筑所承担角色的 解释——为使人的情感在建筑中得到寄托, 建筑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引 导者,而更应是一个和气的“对话者” (把主动权交给人(栖居者))再好不过。 这时建筑(或场所)应提供选择,正如观 者主动选择阅读“眼睛”或“脸”(整张) 或其他。而建筑设计者主要应帮助各“元 素”自我复位。而目前为止,由于鄙人学 识短浅,只见过这一种解决方法,即现象学 上的透明性(在揣测与求证之间才具有一 种含蓄的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