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十七年散文

合集下载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十七年散文——精选推荐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概况以及散文创作实绩。

2.散文随笔体的发展,创作情况。

3.三大散文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散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大散文家的散文创作情况并比较他们散文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

第一节散文随笔创作概观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语境中,我们来谈作为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现代随笔在建国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沉重、很艰难的话题。

但是历史无可回避,中国现代随笔仍然在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两个阶段相比,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滞外,建国后的“十七”年,建国后的“十七”年,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第一次第一次是1956年上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第二次是1961年至1962年。

在1956年第一次随笔“复兴”之前,许多知识分子由于亲眼目睹或亲身领教这一场场的文艺政治化的批判场面,犹如惊弓之鸟。

大多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沉默不语。

那种具有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随笔是难得一见的。

当时影响较大的是陈笑雨以马铁丁笔名发表的一些随笔。

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正面立论,对青年、工人、知识分子进行和风细雨的教育,而对时政的谏言或批评,那是比较少,而且也相当的谨慎。

而像夏衍的《报喜与报忧》、严秀的《论“数蚊子”》,韩川的《部务会议》、呼加诺的《狗为什么会叫?》等,那种将笔锋针对社会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随笔杰作,可谓凤毛麟角,委实不多。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至1956年上半年。

这一年的四月份,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 6月13日,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进一步阐述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 性。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 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 有《荔枝蜜》、《蓬莱仙境》、《 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 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 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 、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 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 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 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古战场春晓》、《土地》、《潮 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 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 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 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 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 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 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 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 活和知识根底,这是秦牧有别于 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土地 》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 厚,注重创作诗的意境。他写 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 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 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 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 题的重要手段。

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采取寓大于小、寓远 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初看常有 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 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 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 寻味。

周痩鹃的一批花木园艺小品 文显出性情依然自得其乐的 气韵。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50年代,老作家周痩鹃、周作人曾 发表一些疏离于当时文坛主流的文字 ,这是散文园地中不显眼的两丛。他 们不显眼,却凭借幽兰暗香的韵致入 心,以看似无心插柳的闲情逸致,在 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写真心、抒性灵的 中国现代散文精神。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五章 十七年的散文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五章 十七年的散文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五章十七年的散文第五章十七年的散文马铁丁:陈笑雨的笔名“司马龙”,张铁夫的本名,郭小川的笔名“丁云”中各取一字合成。

后来为陈笑雨一人专用。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桥梁专家罗立正,保守顽固,居功自傲,在抗洪关键时刻延误抢救时机,造成损失,但免予处分;青年工程师曾刚因坚持原则和锐意改革而被挤出了桥梁工作队。

《本报内部消息》,陈立栋,“传令兵”式的官僚主义者,但善于揣摩上级意图,博得了好名声。

两篇受到了苏联作家奥维奇金“批评特写”的直接影响,采用了小说典型化的写法,深刻反映了人民内部的复杂矛盾,批判了官僚主义及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体制内存在的严重弊端。

郁风《浩伯伯——三十年的医生》,揭示农村缺少医药,生存窘境依旧。

关于人性与人情问题的文艺短论:1957年1月,巴人在《新港》发表《论人情》,共和国以来呼唤人性的滥觞之作。

1957年6月7日,《文汇报》,徐懋庸《过了时的纪念》1957年7月,《新港》发表王淑明的《论人性与人情》钱谷融《文艺月刊》,《论“文学是人学”》,从文学的对象、题目、目的、人道主义精神、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典型本质论的错误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文学是人学”的合理性。

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最著名的是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还有陈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1961年,《文艺报》第3期发表《题材问题》,指出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齐放,必须广开文路,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破除题材上的清规戒律。

文艺八条:中宣部、文化部根据周恩来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文艺八条”,其中第一条就是进一步贯彻执行双百方针,以纠正“左”的文艺思潮。

有人将1961年定为“散文年”。

邓拓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设《燕山夜话》专栏,《三家村札记》:邓拓与吴晗、廖沫沙合用“吴南星”的笔名在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

中国当代文学(5)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5)散文

第三节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是一位部队作 家 , 在当代文学史上 以散文著称。 以散文著称。 他是北京人, 他是北京人,生于一 九一六年, 九一六年,从三十年 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 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 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和 通讯报告, 通讯报告,引起过文 艺界的注目。 艺界的注目。
刘白羽散文分为两个阶段: 刘白羽散文分为两个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5)
主讲人: 主讲人:杨迎平
第五章 十七年的散文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年至1956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一 两个时期,1949年至 年至 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一 个时期。这个时期通讯报告空前发展, 个时期。这个时期通讯报告空前发展,其主题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二 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个时期是1957年至 年至1966年,是当代文 第二个时期是 年至 年 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以杨朔、 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以杨朔、 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 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以他们 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 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
比较刘白羽、杨朔和秦牧的散文特点: 比较刘白羽、杨朔和秦牧的散文特点:
(1)新奇的故事、精粹的引文、有趣 的知识。 的知识。 (2)优美如诗、热烈似火、广阔像海。 )优美如诗、热烈似火、广阔像海。 (3)清丽如水粉、浓艳如油彩和多彩多姿 )清丽如水粉、 的风俗画。 的风俗画。
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 情意绵 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情意绵 绵。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妙趣横 生。 刘白羽:战士,雄浑、鲜明、飘逸、刚健、 刘白羽:战士,雄浑、鲜明、飘逸、刚健、气势 磅礴。 磅礴。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三家村札记》:《前线》杂志专栏 (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专栏(马 南邨——邓拓)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 杨朔:《茶花赋》、《樱花雨》、 《雪浪花》
❖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 瑙》、《樱花漫记》
❖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秦牧杂文》(1947)
❖《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50、60年代)
❖《长街灯语》、《花蜜与蜂
刺》、《晴窗晨笔》等(80年
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知识小品型散文
❖ 知识性 ❖ 哲理性 ❖ 趣味性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古战场春晓》 ❖《土地》 ❖《潮汐和船》 ❖《花城》 ❖《社稷坛抒情》
❖ 革命的哲理和革命的人生哲学 ❖ 情感空间广阔,气势宏伟 ❖ 语言色彩绚丽,注重夸饰形容
(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 ❖ 总体风格:粗放、雄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日出》 ❖《长江三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散文的缺憾
❖ 主题重复与单调 ❖ 政治宣传式的思维模式 ❖ 语言放纵繁冗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的第一次崛起
❖ 老舍《养花》 ❖ 杨朔《香山红叶》 ❖ 秦牧《社稷坛抒情》 ❖ 魏巍《我的老师》 ❖ 丰子恺《庐山真面》 ❖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 马铁丁:《思想杂谈》 ❖ 巴人:《况钟的笔》 ❖ 任晦:《废名论存疑》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长短录》:《人民日报》专栏(夏衍、 唐弢、吴晗、孟超、廖沫沙)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
《海市》、《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香山红叶》
2、“以诗为文”的美学风 格
杨朔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对诗意
的执着追求。在艺术构思,意境 创造,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方 面都注意营造一种诗的意境,形 成诗化散文风格。 “以诗为文”成为杨朔自觉的艺 术追求。 《雪浪花》
3、“三段式”艺术构架
第七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
散文

广义上包括通讯特写、艺术散文、 杂文、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 等; 狭义指艺术散文(抒情性散文)。

中学时代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 说明文等。
一、建国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
1、通讯特写的兴旺(49—56) 反映及时,制作迅速,表现生动,灵活多 样,时效性强的特点,正好适应奔腾前进 的大时代。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英雄传》 《志愿军一日》《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巴金《英雄儿女》 叙事色彩浓烈,抒情成分淡化,新闻性强、 宣传性强,但艺术单一。

秦牧的创作不足

作家独创的散文构架被当作创作模式固定下来时, 不利于创作者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的充分展开。 而且,创作时“形”再散也要受“神”的制约, 必须要受时代观念的控制,这样许多人生体验、生 活图景如果与时代潮流不合拍就不能被展示,所以 真正的“散”也不可能达到。
以生活常识代替生命体验,文章显得四平八稳,个 性不足、缺少知识分子独立的思想。
思考题:
1. 2.
3.
试论杨朔散文的“诗化”特征。 简述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谈谈十七年的杂文创作与时代政治的 关系。
2、 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
• 秦牧极力提倡内容异常广泛的
散文,强调散文的知识性,作 品知识全面,海阔天空,包括 日月星辰、山川土地、花鸟虫 鱼、珍禽异兽、名胜古迹、风 土人情、历史传统、轶闻趣事, 古今中外,组成知识大世界, 被称作“博物馆”。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民歌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2、山西的作家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主要人物有赵树理、马烽、西戎。

3、伤痕小说得名于卢新华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小说《伤痕》,而伤痕小说潮流的开山之作则是刘心武创作的《班主任》,小说通过宋宝琪和谢惠敏这两个畸形儿形象的塑造,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4、陆文婷、李双双、林道静这三个女性形象分别出自小说《人到中年》、《李双双小传》、《青春之歌》,这些小说的作者分别是谌容、李准、杨沫。

5、王朔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商业写作第一人,其作品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看上去很美》。

6、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共发表了150篇作品。

7、“三个崛起”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8、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

9、高行健的戏剧《野人》是一部多声部现代诗剧。

10、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包括《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

11、十七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

12、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是为了纪念和歌颂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四人帮”压力,被残害的革命烈士张志新所作。

13、邓友梅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

在北平召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和文艺组织文联。

(2在北京召开。

(3)建国初期,文艺界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①电影《武训传》的导演是孙瑜,主演是赵丹。

②《红楼梦研究》的作者是俞平伯,修改后重新出版《红楼梦简论》,对此首先提出批判的是山东大学的李希凡,字蓝翎。

十七年散文概述

十七年散文概述

二、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 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61 年被称为 “散文年”。
(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 《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 (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3)尖锐泼辣的杂文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 泼辣。
——《雪浪花》
…… “是叫浪花咬的,” 老渔民慢条斯 理说:“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 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 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 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 …… 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 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 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 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雪浪花》
三、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1、思维的模式化。 以上我们讲到杨朔散文经常使用 托物言志的方式,这种方式后来形成 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在“十七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表达 一定的政治主题,日常生活、寻常的事物不具 有独立的意义。
杨朔之前,很多散文直接写到重要的政治 事件、政治人物。 杨朔散文把日常生活、日常的场景引入了 散文。但是日常生活在杨朔散文中仍然不具备 独立的意义。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政治主题在 作品中才能获得合法性。
2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 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 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 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 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 有人据此给他总结了一个公式: 动情→反复思索→形成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索最为重要。正是 在这个环节中,作者将政治思想注入其中;让 政治思想与诗的意境结合起来。

中国当代文学 17年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  17年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 17年散文
一 概述
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 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常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 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广义:通讯、报告文学、特写、 艺术散 文、杂文、日记书信、随笔
狭义:艺术散文(美文,小品文)
(一)、两个时期: 1949—1956(通讯);
(142页)
第三、构思上,杨朔讲究艺术构思。他 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抓住一人 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 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思想得到寓大 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 诗的视角和容量。
第四、杨朔注重创作诗的意境。很多散 文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 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意境。
以诗化为主,同时伴有“小说化”“通讯 化”倾向
1、诗化主要表现:
(1)注重意境的营造,托物言志,象征 求譬,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茶 花赋》以茶花象征祖国面貌。
(2)卒章显其志(结尾升华)《荔枝蜜》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歌颂劳动 人民。
• 2、“小说化”“通讯化”的主要表 现:
• “小说化”:重视写人物,注重场 景和对话,有一定的情节。
二 风格与艺术特色
风格:博大精深。 它的形成得力于秦牧散文的审美追求。
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 知识化、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 作主张,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社稷坛抒情》《天坛里九的故事》
讲究散文的表现技巧
第一、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第二、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 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第三、秦牧散文具有情趣性与幽默性。 第四、秦牧散文的语言流利酣畅、凝练 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瑕瑜互见
1、知识性的材料反 复使用,失去了新 鲜感。 2、罗列材料过多有 冗长拖沓之感。 3、浓重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气与 哲理失之肤浅。

十七年散文(推荐5篇)

十七年散文(推荐5篇)

十七年散文(推荐5篇)第一篇:十七年散文三、十七年散文概述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萧乾的《万里赶羊》等。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

主要的歌颂性的,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出现。

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是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

刘白羽的《红玛瑙集》、巴金的《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北极星》、碧野的《情满青山》,方纪的《挥手之间》、峻青的《秋色赋》等。

报告文学体现出时代感、新闻性和歌颂性,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特征。

报告文学直接服务于政治和政策倾向逐显端倪。

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田流的《忠心耿耿》、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祁连山下》等。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的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

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个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十七年,是一段漫长的时光。

回首过往,我仿佛可以看到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努力与坚持。

十七年前的我,正年少而懵懂,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好奇。

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将会经历怎样的风雨,也不知道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但我一直相信,只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追寻到属于自己的梦想。

记得那时的学校,师长的指导和同学们的陪伴让我渐渐成长。

无论是在教室内还是操场上,我都努力追求卓越。

每天的学习和练习,都让我不断提升自己。

尽管有时会感到疲惫与无力,但我从未放弃过。

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就自己心中的目标。

十七年过去了,我已经从学生变成了职场人。

工作中的每一天,都是我成长的见证。

在职场上,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时刻面对着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适应不同的挑战。

工作中的每一次奋斗和付出,都在提醒我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十七年,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与可贵。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经历了喜怒哀乐,也经历了成功与失败。

但这些经历都成为了我成长的催化剂,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十七年里,我遇到了许多人。

有些人给予了我力量和鼓励,有些人教会了我谦卑和宽容。

他们在我生命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让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我也学会了乐于助人,回报社会。

十七年,写下了我生命的篇章。

这是一段辛劳与汗水的历程,更是一段丰富与宝贵的经历。

回顾过往,我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懵懂少年。

我变得成熟和坚定,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从现在开始,我将怀着感激和希望,奋力向前,开启新的十七年。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用一种奇异的手记形式,写下了 这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虽然这篇手记仅仅是作家在病中的“呓 语狂言”,但它富有象征意味地记录了 一部分失意的知识分子在大转型时代里 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病中的沈 从文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世界 在动,一切在动”。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人民日报》开设“长短录”的杂文专 栏 • 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五人 作为专栏的特约撰稿人。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2、后期:批判性杂文 • 《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 专栏 •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这部家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儿 子学习和生活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二是发 表自己对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文艺问题以及时 局的看法。施蛰存在《纪念傅雷》一文中说: “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 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步的了解傅雷。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热烈。 他要把儿子塑造成符合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 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 然而傅雷成功了。”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的《从文家书》 • 沈从文用一种奇异的手记形式,写下了 这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的《从文家书》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从散文看十七年文学 正文

从散文看十七年文学 正文

从散文看十七年文学十七年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浓重的一笔,期间更是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我想就散文这一方面谈谈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的散文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十年代前期,第二个阶段是六十年代前后。

两个阶段的作品都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时代特色,从两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人们关心的话题,也可以看出十七年文学做出的贡献与存在的不足。

首先,五十年代前期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写的是一位名叫陈伊玲的女子在一次音乐考试的复试中发挥失常,因而引起音乐专家苏林教授的疑惑,在散文最后由陈伊玲的弟弟交代出事情的缘由,结局柳暗花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文中这样写到,“从孩子口里知道,他的姊姊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上海后就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

她是个青年团员,——一个积极而热心的人,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还是在两三天前,这里附近因为台风而造成电线走火,好多人家流离失所,陈伊玲就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有睡,终于影响了嗓子。

第二天刚好是她去复试的日子,她说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从陈伊玲复试失常的真相描述中,可以看到作者着力点染一个看似平凡实则不平凡的人物形象,介绍其先进行为,在中国革命建设中贡献着自己微弱而又关键的力量,在为难关头,一心只想着集体想着帮助别人,而忘了自己,她所富有的这种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正是那个年代所提倡与歌颂的。

同样,正面叙写人物形象的作品,还有六十年代前后穆青创作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作品主要写了焦裕禄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十八年间,一贯听党的话,对党的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

全文大篇幅详细地叙述焦裕禄的服务人民,不顾自身的事迹,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焦裕禄同志在党的哺育下,从一个受尽日寇、地主残酷压迫的长工,迅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怀着刻骨的仇恨,大智大勇的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在暴风骤雨的土改运动中,他不畏艰险,勇作勇为,积极参加了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勤学苦练,又红又专,成为工业战线上的一名尖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他以最大的胆略,喊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最强音:“不制服兰考的‘三害’死不瞑目!””焦裕禄同志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不愧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不愧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第4章:“十七年”散文

第4章:“十七年”散文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的具体发展;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散文三大家的创作及其比较。

【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散文的发展概况(一)建国初到57年上半期——散文创作的繁荣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生活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繁荣,艺术上比较民主。

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发展,给作家提出了迫切的任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深入生活,改造思想和写作实践,作家们方向更明确,生活更熟悉,技巧更精进,因此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1)对党和领袖和新时代的歌颂: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老舍:《我热爱新北京》(2)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杨朔:《石油城》、柳青:《1955年在皇甫村》、秦朝阳《王永淮》、《老羊工》、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

(3)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中间》。

(4)抒情散文: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冰心:《小桔灯》、郭风:《叶笛》、叶圣陶:《游了三个湖》、碧野:《天山影物记》。

(5)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作品: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这一时期散文创作题材多样,群众创作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涌现出许多散文新人。

(二)1957年下半年至1959年——散文创作的裂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1958年大跃进,散文创作受到一定影响。

但同时,人民群众的冲天劲,昂扬斗志,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特别是革命回忆录作品空前繁荣。

代表性的作品有: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万炮震金门》,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巴金:《廖静秋同志》,李若冰:《祁连雪纷纷》,陈残云:《珠江岸边》,菡子:《黄山小记》,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等。

3第三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

3第三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

第三章十七年的散文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和主要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十七年诗歌的特点和分类、杨朔的散文创作、秦牧的散文创作。

教学难点:十七年散文艺术价值的评判、对十七年时期杂文创作风格的分析。

学时数:9第一节十七年散文创作概述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大致经历两个阶段:五十年代中前期(49—56年)的散文创作、六十年代初期的散文创作。

一、五十年代中前期的散文创作。

总体来讲,五十年代初期的散文承接了中国三四十年代散文的传统,他们的审美功能、自我意识、主观抒情的成分减少,而功利意义、群体意识、客观记叙成分增加。

表现在创作中为叙事散文为本时期创作的主体。

从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把这时期的散文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新中国的成立、歌颂党、歌颂领导人。

当代散文的开端是同新中国成立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对新生国家的歌颂是当代散文作家第一药物。

代表作品有林韦的《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杨刚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巴金的《一封信》。

巴金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我第一次在广大群众中间,如此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民光辉灿烂、如花似火的锦绣前程,我感受到心要从口腔中跳出来,人要纵身飞向天空,个人的感情消失在群众的感情中间,我不住地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写,我要写人民的胜利和欢乐,我要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歌颂伟大的人民,我要歌颂伟大的领袖。

当时的散文创作有一个共同点:感情真挚而强烈。

新中国成立,一切蒸蒸日上,使这类歌颂表现出激情、豪情、真情,朴实自然,绝无矫揉造作之态,更没有无病呻吟之声。

2.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生活。

时代的巨大变革,沸腾的建设生活是作家反映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表现农业建设新人新风的有:秦兆阳的《王永淮》、《姚良成》、《老羊工》、柳青的《王家斌》,沙汀的《卢家秀》。

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有:杨朔的《石油城》(石油工业)、北桥的《我怎能不歌唱》(汽车工业)。

此外还有,如我们书本上所提到的一些作品。

第7章:十七年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7章:十七年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七章十七年散文和报告文学一、发展脉络(一)第一个时期(49—56)1、通讯报告抗美援朝: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平建设:秦兆阳《王永淮》华山《童话的时代》2、散文与杂文抒情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杂文马铁丁《思想杂谈》巴人《况钟的笔》(1956)(二)第二个时期(57—66)反右——大跃进——调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1、抒情散文吴伯箫《菜园小记》碧野《天山景物记》冰心《一只木屐》(《樱花赞》)杨朔《雪浪花》秦牧《土地》刘白羽《长江三日》2、报告文学刘白羽《万炮震金门》陈广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3、史传文学革命回忆录和“三史”写作《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陶承《我的一家》罗广斌《在烈火中永生》。

4、杂文及小品文《北京晚报》“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马南邨)《前线》杂志“三家村札记”(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人民日报》“长短录”杂文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邓拓杂文A. 深刻的思想性;《事事关心》B. 强烈的现实性;《说大话的故事》C. 于知识中见思想,在议论中藏情趣,文学与史学交融。

《一个鸡蛋的家当》徐懋庸杂文对“鲁迅式”杂文文体的继承和发展。

以杂文为消炎药和手术刀,具有现实的敏感性和批判性。

批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特权思想。

《不要怕民主》《宋士杰这个人》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黄秋耘《犬儒的刺》二、审美追求1、着眼于国家大事,反映生活面貌,追求“时代精神”。

2、“诗化”的艺术特征。

3、“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色。

六十年代初期,萧云儒提出。

“形散”指运笔自如,清淡自然;“神不散”指中心明确,单纯和谐。

三、散文三大家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情意绵绵。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妙趣横生。

刘白羽:战士,雄浑刚健、鲜明飘逸,气势磅礴。

(一)杨朔(1913—1968)1、内容国内题材:通过新旧对比写新生活,歌颂普通劳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五方、五行的观念被古代思想家用来分析许许多多的事物, 音乐上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天上二十八宿的分隶 青雀、黄龙、白虎、玄武(乌龟)四方,都是和这种观念紧密地 联结起来的。把世界万物的本源看做是木、火、金、水、土五 种元素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这和古代印度哲学家把万物说成 是由地、火、水、风所构成,古代希腊哲学家说万物的本源是 水或者火……那思想的脉络是多么地近似啊。

刘白羽及其散文
《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
1、经常用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
相交织的构思方式。
2、好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秦牧《社稷坛抒情》

“五行”的观念和我们这个民族一样地古老,东、 南、西、北是人们很早就知道的,人们总以为自己所 处是大地的中间,于是在四方之外又加上了一个“中 心”,东、南、西、北、中凑成了五方五土的观念, 直到今天我们还看到好些人家的屋角有“五方五土龙 神”的牌位。烧陶方法和冶铜技术发明了,人们在熊 熊火光旁边,看到火把泥土变成了陶器,把矿石烧成 溶液,木头燃烧发出了火光,水又能够把火熄灭。这 种现象使古代的思想家想到木、火、金、水、土(依 照《左传》的排列次序)是万物的本源。于是木、火、 金、水、土把五行的观念充实起来了。
散文小品的复兴
1、1956-1957《散文小品选》
老舍《养花》丰子恺《南颖访问记》姚雪垠
《惠泉吃茶记》叶圣陶《洲了三个湖》杨朔 《香山红叶》魏巍《我的老师》 这些作品表现了作家回到个人性情、体验上 来的努力,并探索着个性化的语言的表达方 式。
老 舍《养花》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 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 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 花,我就高兴。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 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 下了暴雨,邻居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 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 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其中心点是改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题材、 风格上提倡有限度的多样化。 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在这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散文的成绩首先表 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的概念,并形 成了以此为“专业”的作家群
当时被告称为“散文作家”的有:袁鹰、魏
钢焰、秦牧、碧野、柯蓝、郭风、何为、陈 残云、巴金、冰心、吴伯箫、吴晗、邓拓、 翦伯赞等学者。

陶铸《松树的风格》:“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 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刘白羽《日出》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 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 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 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 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 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 本上去欣赏。 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 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 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十七年时期散文
当代散文的概念
20年代——散文小品:鲁迅先生提到“散文
小品的成功,几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30年代——杂文和报告文学:主要受战争及
政治时局的影响

钱理群先生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评论到:三十年代散文 的功能多向发挥,散文创作五光十色,流派纷吴,将五四时 期所开创的现代散文推上了成熟的阶段。
秦牧及其散文
《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社稷坛抒情》
《花城》《土地》
1、重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特点 2、用杂文和随笔的调合体 3、文章有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
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 术作出贡献的作家,作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 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 在一个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杨朔《荔枝蜜》

养蜂员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广东天 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 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 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 不辞辛苦„„”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 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 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 啊!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酿造 着未来„„„„„„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我虽然喜欢吃茶,但对于吃茶一道完全外行。因为我不会吸 烟,又没别的嗜好,坐在房间里需要一点淡淡的刺激,所以 常常吃茶,久之便成习惯。既是找刺激,所以茶不在好,只 要苦香就行;有时兼为解渴,喜欢把大杯倒满,大口大口地 吃。古人文章中讥村俗人吃茶只要“浓、热、满”三个字, 我正是这种俗人。 但尽管我对吃茶一道很外行,这次去惠山吃茶却决心要仔细 地、慢慢地、小口小口地、用舌尖品着滋味吃。许多年来, 我不知遇到过多少人,人人都称赞惠山的泉水最美,而且我 在许多古人的笔记中也常常见到有关赞扬惠泉的掌故逸闻。
刘白羽《樱花》:“它那种迎春风而怒放的精神,不是正蕴蓄着日本人民革命 精神与革命热情吗?”

秦牧《花城》:“我们赞美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也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 福生活。”

袁鹰《井冈山记》:“明亮的,灿烂的茨坪灯火,你的每一盏灯光,岂不就是 井冈山人的一颗跳动的、炽热的心?”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表白:“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 以不蹲防空洞呀„„”
“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细故、掀天
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 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 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古典诗词和散文对他们的创作所产生重要作用: 讲求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的营造,谋篇布 局 上的曲折有致,对语言在传神达意的表现力的 锤炼。
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主义建设”的描述。

李若冰、华山表现大西北(柴达木盆地、祁连山等) 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柳青、秦兆阳有关50年代 农村合作化的特写。
50年代散文两大主题
第二是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60年代之后,特写与报告文学又有多次高潮
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 孙谦《大寨英雄谱》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40年代——通讯、报告和特写:“反映生
活”“包含个人体验,表达个人价值”“一 切的文艺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十分之七八) 发表报告文学,读者以最大的热忱期待着每 一篇新的报告文学的刊布;既成的作家(不 论小说家或诗人或散文家或评论家)十之八 九都写过几篇报告”
50年代散文两大主题
第一是对“新时代”的歌颂,对当时展开的

魏巍《我的老师》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
好像要落下 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 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 她也笑了。我用 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 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 一点呵。
散文小品的复兴
2、1960年代初期——文学界进行“调整”,


杨朔模式

《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拿着当诗一样
写”“常用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1、“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
2、言此而意彼、先扬后抑的思维方式


3、笔墨简洁、叙述明白,但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4、句式泛滥
杨朔《茶花赋》:“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