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民族学复习笔记
民族学复习资料
![民族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511ed4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f.png)
《民族学》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习惯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也有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组织。
物质文化:生产工具和技术、衣食住行精神文化:节日、风俗习惯、历法和医学、民族传统文学艺术、宗教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第一,生活文化——衣食住行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民族体育等第四,科技工艺文化第五,信仰和巫术文化第六,节日文化民族文化有三性:民俗性、凝聚性、稳定性、变异性第二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基诺族长老制——基诺族的政治制度是村社长大制。
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为“卓巴”,次为“卓生”,前者为寨父,后者为寨母。
由特定的古老氏族最年长者充任。
他们是村社中最受尊敬的领导人,基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方面,在调解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瑶老制——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功能。
瑶老制产生于原始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瑶老是村寨的首领,由民主选举或自然形成,一般由经验丰富、办事公道,由村民中享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
瑶老不脱离生产劳动,无特权。
黎族合亩制——是海南岛1947年以前部分黎族特有的一种生产和社会组织。
“合亩”的黎语为“大伙做工”,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单位,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
景颇族山官制——山官是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现的世袭贵族,分为大、中、小三类,有自己的辖区,在边区内行驶独立树立权力。
辖区内的社会成员一般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三个等级,等级界限严格,互不通婚。
山官必须出生于官种血统,实行幼子继承的世袭制。
凉山彝族家支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完全按照血缘关系并参照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及在生产中的地位,严格划分为五个等级:兹莫(土司、土舍和土目)、诺(黑彝)、曲诺(白彝)、阿加(由主人强制配婚而分居的奴隶)和呷西(单身奴隶)。
政教合一制度——宗教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影响较广泛,西藏农奴制和新疆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农奴制社会中,都存在着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而西藏藏族政教合一制尤为典型。
民族学通论笔记
![民族学通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fde39e2aa00b52acfc7ca32.png)
第二章人类的种族人类的种族又称人种,严格说来,所指的是现生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
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现代民族学家将其理解为经常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的种群。
种族这个概念所要表示的主要是存在于外表体质特征上的人类变异,是人类进化和发展中必然出现并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
研究这个课题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从科学意义上讲,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起源以来的进化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与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社会意义上讲,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全人类各个种族一律平等的科学基础,破除种族偏见,维护人类尊严。
局限性:从科学上讲,没有任何生理上的障碍能把人类不同种族之间的成员隔离开来,拿任何种族中的任何成员身上的任何特质作标准,都能发现种族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列文丁发现只有 6.7%的变异能在地理种族的水平上得到解释,即在种族的水平上偏离标准类型的比率高达94%左右。
认为传统的种族概念只能解释人类遗传变异内容的15%,剩下的85%的内容都要靠村落与村落、家庭与家庭,甚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来加以说明。
对策:人类遗传学家主张限制种族的使用范围,代之以繁育种群或人类变异的概念。
体质人类学家尝试采用新的方法,即渐变群,又译倾群,是指人体特质中的某种基因频率在空间上的渐次分布。
种族和民族从科学意义上讲,二者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种族所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而民族所涉及的则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
种族和民族是两套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人类这个统一体所作的划分,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后者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因素。
因此,从理论意义上讲,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中包含了若干个民族,或者一个民族中包含了几个种族或种族类型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最新民族学复习笔记
![最新民族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d42e4d80b1c59eef9c7b42f.png)
一.德国的文化圈学派•传播学派的正宗,工作范式是文化圈理论,即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自有文化的创造和变迁中心,中心文化向外传播扩散。
•文化圈理论有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空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分布动态。
一个文化圈内的文化特质有中心和边缘时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叠压关系,即共处于一个文化中的不同特质在时间上的顺序后来者居上,构成地层分布那样的文化层。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1).主要研究人文地理,认为迁徙和其他形式的接触是各地文化相似的主要原因。
(2).主要贡献:第一,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集,其主要做法是将文化要素的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再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
文化要素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扩散开去的;第二,提出“形式的评判标准”概念,物品形态和形式的所有特殊相似性都必定来自同一个渊源,都是由于传播才出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3).概括要点:•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文化特质是伴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
•每个民族都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
•民族迁徙导致文化转移或变化。
•研究方法。
(地理与人类学)2.费罗贝纽斯(1)著名的非洲民族学家,拉策尔的学生,用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非文化圈”的存在。
(2)第一次提出“文化圈”的概念。
(3)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
(4)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或者说是文化的“搬运工”。
3.格雷布纳(1)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2)文化亲缘关系:鉴别标准:①形的标准: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相同。
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
②量的标准:形似事物的量的增加,大量事物的相同。
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关系。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a5644a6ddccda38366baf39.png)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目录上编民族学理论概括与探索第一章20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当代西方民族学理论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下编民族学研究方法第五章民族学实地调查法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跨文化比较研究法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历史文献研究法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民族学中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法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研究生系列教材《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民族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民族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民族学相关资料对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资料下载地址:/Ebook/108076.html来源:【弘博学习网】或关注公众号【弘博学习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一、文化进化论1文化进化论的思想渊源文化进化论之所以是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并非偶然,而是有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在18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思想家的学说中,关于社会进化的思想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①维柯意大利史学家、法学家、哲学家维柯,通过对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事象比较来研究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并根据古希腊史、古罗马史、希伯来人史等说明原始的、简单的家庭演进为家族、宗族、部落的过程。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公开课学习笔记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公开课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30db0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8.png)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公开课学习笔记在参加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公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对于民族学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笔记和总结。
第一部分:民族学概述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民族群体的学科,通过对民族身份、文化传承、语言、宗教、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共性。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涉及世界各国的民族群体。
第二部分:民族身份与认同民族身份是指个体或团体所归属的民族群体,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身份,这种认同感可以通过语言、传统习俗、血缘关系等多种方式来体现。
了解民族身份的形成和认同对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民族文化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通过对其语言、宗教、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传承。
同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民族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第四部分:民族语言与多样性民族语言是民族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音、语法和字符体系。
通过研究民族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同时,语言多样性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第五部分:民族宗教与信仰民族宗教是不同民族群体所信仰的一种特定宗教形态。
宗教对于民族文化和社会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之一。
通过对不同民族宗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各个民族的思想信仰。
第六部分:民族社会组织与发展民族社会组织是一个民族内部形成的特定组织形式,包括家族、部落、村落、组织等。
民族社会组织在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法律制度、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民族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
结语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公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对于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研究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127页PPT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127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d24240e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44.png)
谢谢!
127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
民族学概论高永久笔记
![民族学概论高永久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dd7460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c.png)
民族学概论高永久笔记民族学真是个有趣的领域,简直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五光十色的人类文化。
想象一下,每个民族就像是一个大熔炉,里面熔合着各种历史、习俗、语言,甚至是饮食。
说到饮食,谁能不爱那口味各异的美食呢?从西北的烤羊肉串到东南的海鲜大餐,各地的美味让人眼花缭乱,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民族学就像一位热情的厨师,调配着不同的文化香料,让我们更懂得这个世界。
每次看到不同民族的庆典,那热闹的场面、绚丽的服饰,简直像是在看一场视觉盛宴。
你能想象吗?人们在一起跳舞、唱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瞬间就能把心融化。
说到习俗,真是百花齐放。
有的民族热爱节庆,像是过年一样,真是欢乐无比;有的则比较内敛,讲究的是家庭的温暖和团聚。
每个习俗背后都有故事,有些甚至传承了几百年,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究。
比如,南方某些地方的人,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龙舟赛,大家都热情参与,气氛火爆。
这背后可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对先祖的敬仰和对团结的向往。
民族学家们就像探险家,深入这些文化的海洋,挖掘出那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珍宝。
再说语言,这可是各民族独特的标志。
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韵律和魅力,有些话听起来就像在吟唱,有些则是直截了当,让人一听就明白。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
比如,某些地方的俚语和方言,那真是妙趣横生,常常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
你能想象用方言和朋友开玩笑的感觉吗?那种轻松愉快,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笑。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语言正在逐渐消失,这可真是让人感到遗憾。
保护语言文化,传承下去,真是民族学的重要任务。
说到民俗,那真是一门大课题。
各地的民俗都有它的独特风采,比如,北方的冰雪节,南方的水灯节,哪一个都能吸引成群的游客,大家热情地参与。
那些华丽的表演,欢快的歌声,仿佛把时间都暂停了一样。
就像我们小时候放烟花,心里满是期待,兴奋得不得了。
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更是凝聚人心的时刻,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归属感。
民族学家在这方面可是下了不少功夫,记录、分析这些习俗,试图揭示背后的意义。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b9b8d227284b73f3425045.png)
民族学通论复习资料一、民族的定义: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已经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二、民族学的定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
三、民族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各地区寻找原料和市场。
为了扩大殖民地,统治当地的国家和民族,必须研究殖民地各民族的社会情况。
在长期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为适应当时的需要,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1 为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贡献了力量2 大力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3 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性质五、种族的定义: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六、种族的分类:蒙古人种: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
特质特征是:皮肤浅黄,头发黑直,胡须体毛较少,颜面扁平。
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程趋势,眼内角多蒙古褶。
此人种分亚洲和美洲两大支系。
亚洲支系包括北、东、南三个分支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混合类型;美洲支系指因纽特和印第安各族。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约占世界人口41%。
赤道人种:亦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
特征为:皮肤深色,头发黑卷,体毛不多,但大洋洲部分却相当发达;脸型较窄,鼻形低宽,唇厚颔凸,身材高矮不等。
赤道人种分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个支系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包括热带非洲、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民族。
民族学复习笔记
![民族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46e658783c4bb4cf6ecd170.png)
民族学复习笔记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一.德国的文化圈学派传播学派的正宗,工作范式是文化圈理论,即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自有文化的创造和变迁中心,中心文化向外传播扩散。
文化圈理论有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空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分布动态。
一个文化圈内的文化特质有中心和边缘时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叠压关系,即共处于一个文化中的不同特质在时间上的顺序后来者居上,构成地层分布那样的文化层。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1).主要研究人文地理,认为迁徙和其他形式的接触是各地文化相似的主要原因。
(2).主要贡献:第一,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集,其主要做法是将文化要素的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再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
文化要素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扩散开去的;第二,提出“形式的评判标准”概念,物品形态和形式的所有特殊相似性都必定来自同一个渊源,都是由于传播才出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3).概括要点: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文化特质是伴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
每个民族都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
民族迁徙导致文化转移或变化。
研究方法。
(地理与人类学)2.费罗贝纽斯(1)着名的非洲民族学家,拉策尔的学生,用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非文化圈”的存在。
(2)第一次提出“文化圈”的概念。
(3)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
(4)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或者说是文化的“搬运工”。
3.格雷布纳(1)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2)文化亲缘关系:鉴别标准:①形的标准: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相同。
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f6994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f.png)
民族学理论及方法复习资料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民族群体的历史、语言、宗教、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顾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民族学的起源和发展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加速,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产生兴趣。
早期的民族学家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考古、语言和民间传说的研究,来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现代民族学家除了关注传统领域如语言、宗教和社会结构外,还开始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如移民、种族关系和民族认同等。
二、民族学的理论框架民族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化相对论、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学等。
文化相对论强调不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和意义,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则认为社会和文化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各个要素在整体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符号学则关注人类对符号和象征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研究语言、仪式和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来理解人类文化。
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式,来获取有关特定民族群体的详细信息。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民族群体进行对比,来发现共性和差异。
历史研究则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来了解特定民族群体的演变和变迁。
四、民族学的应用领域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民族学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有关民族关系、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的建议。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民族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民族学概论大一知识点
![民族学概论大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cfd8b9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f.png)
民族学概论大一知识点民族学概论是大一学生接触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差异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民族学概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民族的定义与特征、民族形成与发展、民族关系研究等内容。
一、民族的定义与特征民族是指具有特定地域、共同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群体。
民族的定义可从血统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看。
从血统上讲,民族是因共同的遗传因素而形成的人群。
从文化上讲,民族是因共同的语言、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共同文化特征而形成的人群。
民族的特征包括共同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
二、民族形成与发展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融合、分化和变迁三个阶段。
融合阶段是指不同民族相互接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形成新的民族群体。
分化阶段是指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人群由于各种因素分散、分离而形成不同的子民族。
变迁阶段是指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演变的过程,包括民族的兴起、发展、辉煌和消亡等。
三、民族关系研究民族关系研究是民族学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民族之间的合作、冲突、融合等。
民族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冲突与误解。
四、人类文化多样性民族学概论还关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包括语言、宗教、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表现。
这些文化形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点、历史与文化传统。
人类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促进各个民族交流、和谐发展的基础。
五、民族认同与文化保护民族学概论还研究了民族认同和文化保护的问题。
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认同感。
文化保护则是指为了保护各个民族的语言、习俗、传统等文化元素而采取的措施。
民族认同和文化保护对于维护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民族学概论作为大一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差异的本质。
中国民族概论笔记手写版
![中国民族概论笔记手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5970f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6.png)
中国民族概论笔记手写版摘要:一、前言二、中国民族的定义与分类1.汉族2.少数民族三、中国民族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民族的融合2.近现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四、中国民族政策及其实践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族优惠政策3.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五、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与传承1.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六、中国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1.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2.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七、结论正文:【前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 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近90%,其他55 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本文将对中国民族的概念、分类、形成与发展、政策及实践、文化特点与传承、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概述。
【中国民族的定义与分类】中国民族是指在中国境内居住、繁衍、发展的具有共同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人们共同体。
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中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近90%,其他55 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民族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代民族的融合主要通过战争、贸易、文化交流等途径进行。
近现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则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中国民族政策及其实践】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繁荣与和谐发展。
具体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优惠政策等。
在实践过程中,各民族地区认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努力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
【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与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字、艺术、风俗等。
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各民族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借鉴,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
【中国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中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目标。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313566d480eb6294dd886c2b.png)
第二节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资产阶级民族学的 一个重要区别 二、社会形态研究的意义(213页,214页) 三、民族社会形态研究的特点
第九章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
第一节 处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 诸社会形态 二、民族学研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 会形态
民族学通论
第一单元 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民族学是研究民族共同体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⒈劳动创造说 ⒉劳动“推动力”说 ⒊突变选择说
第二节 人类的远祖
第三节 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标志: 第一个标志是人类体质发展的突破 第二个标志是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 第三个标志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
第三节 凉山彝族奴隶制
一、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由来发展和延续 二、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特点 ⒈闭塞的自然经济和落后的生产力 ⒉凉山彝族奴隶制的阶级关系通过特有的等级森严 的等级关系表现出来 ⒊特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以黑彝父系为纽带的家 支制度 ⒋在凉山彝族奴隶制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复 杂的民族关系问题
第一节 民族的概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
第三节 西方民族学流派
第四节 苏维埃民族学派
⑻ 民对 族经 区济 的文 研化 究类 型 和 历 史
⑺ ⑹⑸⑷ ⑶⑵⑴ 进对 研重 对 重 与人 对 对 特 行物 究视 西 视 民类 民 原 点 了质 民 方 对 族学 族 始 十文 族 民 国 学( 起 社 分化 学 族 外 相指 源 会 细和 理 学 民 结体 问 史 致精 论 的 族 合质 题 的 的神 问 批 的 人 的 研 研文 题 判 研 类 研 究 究化 的 究 学究 )
民族学复习资料
![民族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e9ce9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68.png)
民族学复习资料民族学复习资料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之间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学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1. 民族学的定义和起源民族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等领域。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和生物学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人们对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民族的概念和分类民族是指一群共同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历史和传统的人们。
民族的形成通常与地理环境、历史事件和社会互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民族学中,人们常常使用语言、宗教、血缘关系和文化传统等因素来对民族进行分类和研究。
3. 文化和社会结构文化是民族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括民族的价值观、信仰体系、艺术、习俗和技术等方面。
文化是民族认同和社会组织的重要基础,它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和行为等方式传递给后代。
社会结构是指民族内部的社会组织和关系,包括家庭、部落、社区和政治制度等。
社会结构对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影响。
4. 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世主义在民族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世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
文化普世主义则强调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认为有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和价值观可以超越文化差异。
5. 文化变迁和文化接触文化是不断变化和演变的,它受到历史、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影响。
文化变迁可以通过文化创新、文化扩散和文化冲突等方式发生。
文化接触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它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文化失落。
6. 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可以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形成。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共127页文档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共127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6d7e66e84254b35effd349d.png)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民族学通论笔记演示文稿.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料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db21af3ad02de80d5d84099.png)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关注薇公号-精研学习网-查找资料上编民族学理论概括与探索第一章20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1.1复习笔记一、文化进化论1文化进化论的思想渊源文化进化论之所以是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并非偶然,而是有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在18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思想家的学说中,关于社会进化的思想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
①维柯意大利史学家、法学家、哲学家维柯,通过对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事象比较来研究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并根据古希腊史、古罗马史、希伯来人史等说明原始的、简单的家庭演进为家族、宗族、部落的过程。
②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波斯人的书札》、《罗马盛衰原因论》、《法的精神》等著作中,不仅利用了民族学的材料,而且阐述了进化的思想。
③孔多塞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思想家孔多塞的进化思想更为突出,他在《人类进化史图解》一书中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在知识、道德、生活等方面都是不断进步的,并且这种进步将继续下去。
(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用进化思想撰写的民族学著作为19世纪中叶系统文化进化论的产生确定了方向。
①法国传教士拉菲托的《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一书,被后来的民族学家誉为开了民族学比较法之先河的民族学奠基人和先驱;②英国人亨利·霍姆《人类简史》;③苏格兰史学家罗伯逊《美洲史》;④英国学者亚当·弗格森的进化论思想更是突出,他明确主张用进化的观点观察现实的社会,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的特征,而动物是没有文化的。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①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认为通过自然选择,所有生物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种类较少到种类较多地发展着。
②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就是指生物在进化发展过程中,凡能适应环境的(地理、气候、生物竞争)的物种,即能发生有利于生存的变异的物种,便逐代地累积加强,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而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即不能产生有利于生存变异的,或产生不利于生存变异的物种便会被淘汰或灭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德国的文化圈学派•传播学派的正宗,工作范式是文化圈理论,即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自有文化的创造和变迁中心,中心文化向外传播扩散。
•文化圈理论有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空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分布动态。
一个文化圈内的文化特质有中心和边缘时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叠压关系,即共处于一个文化中的不同特质在时间上的顺序后来者居上,构成地层分布那样的文化层。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1).主要研究人文地理,认为迁徙和其他形式的接触是各地文化相似的主要原因。
(2).主要贡献:第一,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集,其主要做法是将文化要素的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再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
文化要素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扩散开去的;第二,提出“形式的评判标准”概念,物品形态和形式的所有特殊相似性都必定来自同一个渊源,都是由于传播才出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3).概括要点:•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文化特质是伴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
•每个民族都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
•民族迁徙导致文化转移或变化。
•研究方法。
(地理与人类学)2.费罗贝纽斯(1)著名的非洲民族学家,拉策尔的学生,用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非文化圈”的存在。
(2)第一次提出“文化圈”的概念。
(3)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
(4)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或者说是文化的“搬运工”。
3.格雷布纳(1)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2)文化亲缘关系:鉴别标准:①形的标准: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相同。
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
②量的标准:形似事物的量的增加,大量事物的相同。
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关系。
在‘量’和‘形’的基础上提出①性质标准:是形式标准的补充,指的是质的方面的相似性②连续标准:相隔遥远或不接壤的两地,如果在其中间地区能找到具有相似文化要素的民族,那么这两地从前有相互传播关系的极大,中间地区的民族是这两地从前在空间上相连的残存物或痕迹。
“亲缘关系程度标准”是指在相互隔离的两地文化之间,只要文化特质的形式十分相似,而数量又较多,便可断定两个文化之间曾有过传播关系。
二.英国的传播论学派1.里弗斯化论的观点是他的进步,他提出了要将现在的文化状态的过去背景重新复原起来的观点,如在两种文化相对的程度上“借用”的重要:少数移民发生重大的文化影响的可能等。
2.史密斯的“埃及中心论”(1)主要著作:《古埃及人》《早期文化的移动》《文化的传播》(2)主张:埃及是世界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船舶是古埃及人首先发明的,是传播工具,传播路线是向东、经阿拉伯海、波斯湾、印度到印度尼西亚,继续向东到大洋洲,后经太平洋到北美洲;将埃及文明称为“太阳文明”或太阳石文化,由崇拜太阳和建筑史前巨石等文化特征而得名;古埃及文化向世界传播了建立史前巨石的习俗。
3.佩里的“太阳之子”论(1)主要著作:《印度尼西亚的史前巨石文化》《太阳之子》(2)主张:古埃及人是航海民族,名为“太阳之子”,为寻找贵金属和珍宝而四处航海,在找到宝物的地方停留下来,把他们的文化发明和技术、宗教、政治制度等传播过去。
(3)主要成果:a.比较深入细致地观察了不少民族共同体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扩大了研究视野。
尤其是重视对文化横向传播现象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b.正确地指出了文化传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c.指出了文化圈在地球上是客观存在的。
用文化圈的方法来认识民族文化,并对世界上的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系统地划分。
三、历史特殊论以实证和经验论为哲学基础,反对文化进化论关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阶段论,反对文化传播关于传播是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论点,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论。
文化人类学得一般任务就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就是用人类学调查资料来重新恢复某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全貌,即重构历史。
(一)博厄斯的理论和方法论贡献1.提出人类学的目的和任务(1)重建人类历史。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
(2)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支配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是存在的,我们的任务是发现规律。
(3)探讨变迁的动力。
2.特殊论与相对论的文化观(1)文化观的最大特点:将某一文化的历史研究置于首位,而非研究全人类的普遍文化的历史。
(2)核心:历史特殊论,理解或解释某一特定文化,应重建该文化走过的独特道路,即拟购该文化的历史(3)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价标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3.在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上的贡献(1)体质人类学:遗传变异不是固定的因素,它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有一定的限度,到一定的时候就稳定了下来(2)语言学方面的贡献:每一种语言有他自己的一套语言、形态的意义和结构、词汇的特点。
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它自己的结构来描写。
(3)考古学上的贡献:史前考古材料揭示了人类进化的时间,并证明了人类的分支活动。
考古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学科之一。
4.方法论的贡献(1)反对演绎法、重视归纳法(2)重视田野调查及其学科性:参与观察发,多科学结合法(3)民族学方法四、法国社会学学派一.杜尔干(一)社会学思想1.苏格兰启蒙哲学家亚当·弗格森,强调人是社会动物,而且只能通过社会来认识,不研究群体就无法了解个体等社会决定论命题。
杜尔干继承了弗格森的这些思想,但更强调研究方法的实证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
2.社会决定论范式:(1)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先在的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简化到心理和生物层次;(2)社会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3)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而以圣/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4)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分类,社会文化分类则依据两元对应原理;(5)上述所有社会现象都有现实功能,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3.社会生活的进化论研究(1)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个人专门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也就是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是社会合作的真正源泉。
《社会劳动分工论》“机械的结合与有机的结合”传统社会:人们的结合关系是以“同质”为基础的机械结合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一种惩罚性质的社会规范;机械结合的基础是把个人通化为具有共同信仰和感情的整体,其团结的取得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周期性的宗教仪式同机械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代工业社会:人们的合作关系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
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关系产生一种倾向于赔偿性质的法律;有机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
(2)强调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来自个体的组合,但是超越了个体,拥有独特的性质构成了一个实体,不但不受个人的影响,相反,个人要受它的支配和影响,社会现象只能依据对社会本身的研究来解释,社会事实只能依据其他的社会事实来了解。
(3)人有两种意识一种是个人的,表现每个人富有特征的意识形态;另一种意识是整个社会集体共有的,不会随着个体的主观意愿而改变或消失。
他把这种不是个人从直接经验中取得、而是由社会加给个人的意识,成为集体观念或者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客观存在,可以通过感官和知觉来体会得到,并能进行客观的观察与说明。
“判断社会事实的三大标准”:社会现象的“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
“社会事实的分类”①制度化、结晶化的现象:法律、道德、宗教信仰、习俗、语言等社会现象。
②比较不固定、尚未制度化的现象:流行、舆论、时尚、艺术形式或群众运动中的狂热情绪。
(二)民族学思想《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1.建立的两个前提(1)在原始宗教中能够发现所有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因素(2)广泛的验证可以建立理论的权威。
2.定义:宗教就是“一整套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活动”3.特征:神圣事物的存在,与组织的仪式活动相联系。
4.起源和本质:社会、社会环境是宗教观念产生的唯一根源;任何“神”,都不过是通知人类的社会化身。
5.功能:(1)宗教可归为两种,宗教是集体情感与观念的沟通关系(2)宗教使个人坚强和自信。
五.英国功能主义学派学派的诞生标准:布朗的“安达曼岛民”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岛上的航海者”功能的含义:满足需要,事物与制度的作用。
主要任务:将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弄清这个有机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马林诺夫斯基——经验功能理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从“功能”出发,提出“文化”学说2.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反对拟构历史3.需要理论:基本需要和派生需要,即人的生物需要和文化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一套秩序4.文化功能的划分(1)满足人们的生物性需要(2)满足于社会调适5.巫术宗教问题(1)巫术可以帮助人摆脱在关键时刻出现的困境。
(2)宗教是社会组合的粘合剂,可以有效地维持社会道德。
(3)宗教为人们提供心理慰藉,促进情感交流。
6.方法论的贡献整体性的田野工作法:建立在人类学家本人对某一地区的社会-文化制度的参与观察之上。
(1)时间性(2)田野工作理论的三大原则:①习惯和传统所规定的日常事物②这些事物执行的方式③当地人头脑中对事物的评价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一)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学1.以往的错误:(1)忙于寻找起源问题(2)心理学与人类学相混淆,从个人心理角度解释社会现象。
2.主张:采用归纳法进行人类学研究,并回到实践中检验,比较研究(二)强调共时性研究历时性研究存在的缺陷:1.历史资料残缺不全2.任何有关起源理论的基础都是一种假设3.对无法确认的过去进行的拟构和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能解释,推测和预测未来的发展(三)建立结构功能主义理论1.结构功能论:生命通过功能的延续维持结构的延续,社会整体也类似,社会生活中的每个风俗与信仰在该社区①社会结构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组合的各种群体及个人在群体中的位置,群体有阶层和类别两种形式。
②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制度”支配的,制度是指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
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变动不居的,因此,社会结构也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现象,但社会结构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四)结构功能主义方法1.一切文化现象都有特定的功能,是一个功能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