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行。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有效应用
许多人已经发现了经络腧穴学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作用,并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1
穴位
特定的身体部位,有着不同的生理、病理反应。
2
经络
是人体内经气之流注液之道,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桥梁。
3
特点
经络系统是一种复杂的传递信息的系统,具有全身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特点。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论、技术开发、临床应用、心理
内对中医的渐趋重视,经络腧穴
中体现。
学等方面均有不断的突破。
学的今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总结与展望
1
全面总览 ⚡️
课件详细阐述了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应用,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文
化,提高中医文化素养。
2
新时代
在当前大环境下,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对中医古老智慧进行深入挖掘,并与现代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也为经络
腧穴理论提供经络系统和腧穴系统之间正反馈形成相
互依存的关系,进而形成人体调节与恢
复的完整机制。
经络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
中药
按摩 ♀️
经络腧穴学重要的应用方向
中药理论中提到的“药到经脉,
利用手法按摩经络腧穴可改
之一,可调节气血、神经、
科研相结合。
3
展望未来 ⏭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经络腧穴学的中医技术在未来一定可以更好的应用于生产生
活中。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
课件
随着中医的普及和世界的认可,经络腧穴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课件
将为您带来系统全面而易懂的经络腧穴学知识。
经络腧穴学的概述
历史悠久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经络腧穴总论课件
经络的作用
生理方面
联系全身,
病理方面
经络是病邪 传导的通路, 如:
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 营养全身; 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
心火下移小肠; 胃火牙痛
经络的作用
经络学说指导临床实践
解释临床现象: 肝气郁结,出现两胁胀痛
指导治疗: “经气所至,主治所及” “面口合谷收”
十二经的命名
到手不到足,到足不到手 (1)手足:
(2)阴阳
三阴
太阴 少阴 厥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阴行于内
三阳
阳行于外
(3)脏腑
如
属于本脏腑,主治本脏腑之病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经 络 的 主 要 内 容:十二正经
十二经的分布
十二经在身体的分布是左右对称的 十二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
手足三阳经
阳明在前 少阳居中 太阳在后 太阴在前 厥阴居中 少阴在后
经 络 的 主 要 内 容: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循行
督脉:后正中线
任脉:前正中线
经 络 的 主 要 内 容: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特点
不内联脏腑,无表里相配。
除任
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外,其余 六经无腧穴。 起调节溢蓄作用。象自然界的湖泊。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经络的定义 经络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作用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经络的定义 经络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作用
经 络 总 论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 行气血的通路,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 总称。
经络、腧 穴 模 式 图
水井
地 下 河
水井
地面 水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循行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十二条经 脉在人体上按照特定的路径循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循环体系。
主治
十二经脉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大肠病证等。同 时,十二经脉还主治各自循行经过部位的病证,如足阳明胃经主治头面、口齿、鼻咽部病证等。
拔罐疗法:在经络腧穴上拔罐,以形成负压,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效 果。
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在经络腧穴上,通过皮肤 吸收药物成分,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理的目 的。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在经络腧穴上进行刮拭,以 疏通经络,驱邪外出,治疗感冒、中暑等病症。
综上所述,经络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仅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在其他疗法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
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腧穴三络气血输 注的部位。
功能
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 里上下的作用。它能够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主治
03
腧穴理论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作用和特性,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三类。经穴 主要分布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奇穴则不在经脉上,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 穴则是根据压痛点取穴。
命名
腧穴的命名多与其所在部位、形态、气血流注、功能主治等因素有关,如“足 三里”表示该穴位位于足部,可治疗脾胃疾病,“合谷”则表示该穴位位于手 掌合拢时的凹陷处,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十二条经 脉在人体上按照特定的路径循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循环体系。
主治
十二经脉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大肠病证等。同 时,十二经脉还主治各自循行经过部位的病证,如足阳明胃经主治头面、口齿、鼻咽部病证等。
拔罐疗法:在经络腧穴上拔罐,以形成负压,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效 果。
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在经络腧穴上,通过皮肤 吸收药物成分,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理的目 的。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在经络腧穴上进行刮拭,以 疏通经络,驱邪外出,治疗感冒、中暑等病症。
综上所述,经络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仅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在其他疗法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
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腧穴三络气血输 注的部位。
功能
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 里上下的作用。它能够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主治
03
腧穴理论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作用和特性,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三类。经穴 主要分布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奇穴则不在经脉上,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 穴则是根据压痛点取穴。
命名
腧穴的命名多与其所在部位、形态、气血流注、功能主治等因素有关,如“足 三里”表示该穴位位于足部,可治疗脾胃疾病,“合谷”则表示该穴位位于手 掌合拢时的凹陷处,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30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经络腧穴总论ppt课件
16
十二经脉
经脉 表里
后
前
足
中
后
内侧(里) 外侧(表)
太阴经(肺) 阳明经(大肠) 厥阴经(心包) 少阳经(三焦) 少阴经(心) 太阳经(小肠) 太阴经(脾) 阳明经(胃) 厥阴经(肝) 少阳经(胆) 少阴经(肾) 太阳经(膀胱)
17
十二经脉的走向及交接
头
手三阳
胸
手三阴
腹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 属胃 络脾
足厥阴肝经 属肝 络胆
足少阳胆经 属胆 络肝
足少阴肾经 属肾 络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 络肾
23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
下肢者为足经。
2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 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 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15
手三阴经联系于胸部,内属肺、心包、心; 足三阴经联系于腹部,内属脾、肝、肾; 手三阳经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内属于胃、胆、膀胱
2.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统率之义。
(1) 调节阳经气血, 为 “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26
任脉
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
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 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 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 分行至目眶下。 2.基本功能
十二经脉
经脉 表里
后
前
足
中
后
内侧(里) 外侧(表)
太阴经(肺) 阳明经(大肠) 厥阴经(心包) 少阳经(三焦) 少阴经(心) 太阳经(小肠) 太阴经(脾) 阳明经(胃) 厥阴经(肝) 少阳经(胆) 少阴经(肾) 太阳经(膀胱)
17
十二经脉的走向及交接
头
手三阳
胸
手三阴
腹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 属胃 络脾
足厥阴肝经 属肝 络胆
足少阳胆经 属胆 络肝
足少阴肾经 属肾 络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 络肾
23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
下肢者为足经。
2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 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 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15
手三阴经联系于胸部,内属肺、心包、心; 足三阴经联系于腹部,内属脾、肝、肾; 手三阳经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内属于胃、胆、膀胱
2.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统率之义。
(1) 调节阳经气血, 为 “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26
任脉
1.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
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 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 环绕口唇(内侧),沿面颊, 分行至目眶下。 2.基本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3、十二经脉的在体表的分布 规律
• A 在四肢的分布与脏腑的位置有关 • B 在头部的分布规律 • C 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PPT学习交流
16
4、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 2、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属胃)、脾经(络脾)、 肺经(还循胃口)、小肠经(抵胃)、肝经(夹胃) 共五条。
•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 肺)、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 共五条。
•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 心)、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手……经”“足……经”。 • C阴阳 • 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PPT学习交流
14
十二经脉的命名
• “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 “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 “少阳”、“太阳”。“三阴”“三阳”之间 有对应关系,即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 阴与少阳。
PPT学习交流
•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含义、
特点及作用
PPT学习交流
26
教学重点、难点
•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督脉 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 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PPT学习交流
23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胆经、肝经。
•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胆经。
PPT学习交流
24
经络总论2
•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PPT学习交流
25
教学目的和要求
• ㈠、经络学说的形成 • 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 •
PPT学习交流
7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PPT学习交流
8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发展
•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PPT学习交流
17
5、 ★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 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 经从足走腹胸。
头
胸
手
足
PPT学习交流
18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运行之 气及其功能活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PT学习交流
5
经络学说
•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 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尤其在针灸方 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PT学习交流
6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 2.熟悉经络学说的形成。 3.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
PPT学习交流
1
教学重点、难点
• 1.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
PPT学习交流
2
一、经络的概念
•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经”, 即路径、主干,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即网络、分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 支。
PPT学习交流
9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 概括为“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
PPT学习交流
10
PPT学习交流
11
(一)十二经脉
• 1、概念
•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 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 为“正经”。
PPT学习交流
19
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
• 中焦——>手太阴肺经——>(食指端交接)手 阳明大肠经——>(鼻旁交接)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端交接)足太阴脾经——>(心中 交接)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交接)手太 阳小肠经——>(目内眦交接)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阴肾经——>(胸中 交接)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交接)手 少阳三焦经——>(目外眦交接)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端交接)足厥阴肝经——>(肺 内交接)——>手太阴肺经……
PPT学习交流
20
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
• 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 • 2、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 • 3、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 • 4、有五行属性。 • 5、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
PPT学习交流
21
6、与脏腑的联络关系
PPT学习交流
22
特点
• 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 贯肝、入肺中,络心)。
PPT学习交流
3
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
经脉
脉络
意义
路径
网络
经络中的 地位
分布
主干部分 纵行的(直大深长)
深度
深
分支
主要是横行(横小 浅短) 浅
数量
少,有一定数目
除十五络脉外多无 具体数目
功能上
主导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 补充作用、纽带作
道
用起渗濡灌注气血
的作用
PPT学习交流
4
经络系统和经气
•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 接而构成的体系。
PPT学习交流
12
经脉的命名
• A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二经脉、十 二经别、十二经筋,(手太阴肺经)。
• B以穴位来命名,如十五络脉。 • C以特殊名称来命名,如十二皮部。
PPT学习交流
13
十二经脉的命名
• A脏腑 •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属”、
“络”来概括。 • B手足 •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