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银大厦建筑分析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结构分析
建筑立面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划破苍穹。整座大厦的立面 ,以蓝
灰色玻璃作为幕墙,它贯 灰色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的450角的斜向装 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 饰线 ,产生重叠感 ,又在重 叠中发生变化, 从而有了 向上的动感,形成一种颇 为突出的风格。创意来源于竹子,中 国古人有这么一句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贝聿铭正是从 中 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 ,汲取到这么一个美好的创 意 。 这与贝聿铭 一贯强调的建筑艺术观相吻合的 。
结构类型
•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 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 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 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 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 干。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 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 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 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 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平面图
4层平面图
6到16层平面图
• 沿对角线方向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区域向上 每隔若干层切去一个,到44层以上保留四 分之一,成为至屋顶的三角形,整体建筑 为多棱晶体形的独特造型。
25层平面图
26到31层平面图
38到44层平面图
51到66平面图
• 每层基本20个电梯,2个楼梯组成。还有2个防烟 楼梯间组成。电梯周围都为剪力墙,且这些设施 分布较集中,更有效地均衡了建筑物各个位置与 楼梯间的距离,使得流线更趋于合理化。建筑总 体布局规整,以避免出现不规则倾斜等情况。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概论
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一、建筑环境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
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二、空间功能分布A、内部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香港中银大厦
• 在接受委托于复杂的内陆 场地上设计中银大厦的时 候,贝聿铭不可避免被要 求在台风多发地带设计一 座独特的高耸的总部大楼, 这样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民 的壮志,同时表达出对当 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 的美好祝愿。设计方案同 时考虑建筑和结构,包括 一座作为城市天际线和街 景标志的非对称性塔楼。
பைடு நூலகம்
• 建筑的四个立柱构成 了现代感十足的复合 结构系统,不仅可以 抵挡高流速的风,也 避免了在室内使用竖 向支撑。因此,与同 等尺度的典型建筑相 比,中银大厦的钢材 用量更少。
• 中银香港与其母公司中国银行在法律 上为两个独立个体,但在行政管理及 保险证券等业务上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于中银国 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银国际”) 是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 国银行”)旗下的全资附属投资银行 机构,是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的主力平台。
商务版地理八年级下册_地理词典: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概况香港中银大厦位于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香港最现代化的建筑之一。
它还曾是香港最高和世界第5高的建筑。
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中国银行大厦全景历史沿革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4月破土动工。
大厦在建造之初备受挫折。
大厦尖削的外形像个三棱刀,有些香港人认为它是不吉之物,会切去阴阳之间微妙的平衡,殃及尖角对应的邻居。
贝聿铭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花了大把时间与港英当局及有关部门交涉,才使施工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周围有多条高架道路穿过。
香港中环区高楼林立,想要在这里“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大厦高达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厦及其周边建筑建筑介绍中国银行大厦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的产物。
大厦呈多面棱形,由四个高度不同、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
在阳光照射下,大厦呈现出不同色彩,好像璀璨生辉的水晶体。
大厦的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
在平面上,大楼呈正方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
这样的设计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取锐意进取之意。
这些对于银行而言,都是很好的希望。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则是玻璃帷幕墙楼层。
墩座顺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借着厚重的石材,增强建筑物稳定的感觉。
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石柱顶端有着四方菱形白色石饰。
中银大厦中的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最受瞩目。
三楼营业厅空间恢宏,以石材为主要建材更显气派。
位于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板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卢浮宫。
不同的是卢浮宫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则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激发出无尽的想象。
17楼是一个有20多米高的斜面屋顶的楼屋。
在北侧的休闲厅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汇总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的标 志性建筑
简介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 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 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 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 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 林立的香港中环地区“出人头地”, 唯有向高空发展地点。
创意来源于竹子,中国古人有这么一句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 居无竹。” 贝聿铭正是从中 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 ,汲取到这么一个 美好的创 意 。 这与贝聿铭一贯强调的建筑艺型“X”深表关注。 在 中国“X”意味着遭殃, 部分 的原因是已判罪犯人脖子上 带着牌子上面写有已经打过 叉名字。 经过大量的研究, 贝聿铭把分隔每13层都要应 用的 预制件的横向桁架隐藏 起来 起来,并十分精明地把 遗露 在外面的部分描述成一 系列互相交叉的宝石 种吉利 的形象使银行家们大为高兴。 同时,他把塔 楼比作雨后春 笋——中国传统中再生和希 望的象征。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 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 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 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 式,于是贝律铭采用合 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 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 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 力暨称重的主干。这样 就大大增强了大厦的稳 固性。
立面
香港的中银大厦看似一柄青凛凛的、 “刺破青天锷 未残”的利剑
整座大厦的立面,整座大 厦的立面 ,匀以蓝 灰色 玻璃作为幕墙,它贯 灰色 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 的450角的斜向装 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 饰线 , 形产生重叠感 ,但又在重 叠中发生变化,从而有了 向上的动感,向上的动感 , 形成一种颇 为突出的风格。
周围环境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 个庭园,园中有流水、 瀑布、奇石与树木、流 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
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之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之香港中银大厦香港中银大厦(1982-1991)是贝聿铭先生一切修建作品中最高的一幢, 1990年5月落成后他就宣布退休,这幢修建意味着贝氏事业的巅峰。
曾主编<修建论坛>的著名修建评论家Peter Blake赞赏它为继西格兰姆大楼后最优秀的玻璃幕墙大楼。
香港与贝聿铭自己一样,把东西方文明融合得如此出色。
贝聿铭家族与中国银行渊源甚深,早在1920年,贝聿铭的父亲就曾经是香港中国银行的主管,后来更曾任中国银行的总经理。
1982年,当中国银行的代表前往美国时,贝聿铭欣然接受了这一设计约请,并把这项约请视为对中国和中国银行所尽的义务。
事先,汇丰银行由著名修建师福斯特设计的那座里程碑似的大厦建在港湾边沿,位置显要,而且有庞大的10亿美元预算作后台。
贝聿铭可享用不到这些优势。
他只失掉1.3亿美元的资金,而且地皮面积小,环境荒芜,高架公路从三面把那里框死。
香港的港口和小山之间曾经挤满了密密层层的四五十层高的摩天大楼。
贝聿铭要想在如此不利的地皮上建造出有目共睹的修建物就必需把大楼造得出奇地高。
他自己也供认,地道依托垂直高度的表现手法与香山饭店深思熟虑的朴素作风相比,是〝180度的大转弯〞。
效果是,香港每一街段所拥有的摩天大楼数目已超越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
贝聿铭承诺说:〝银行大厦的西洋气派将不比任何其他修建物逊色。
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术也有方法修建一幢现代大楼。
〞在传统的高层修建中,大楼重量随楼层的添加而添加;楼越高,柱越粗。
修建师们给支撑修建物重量的长方形框架绑上横向拉结条起波举措用,防止大楼正面发作摇晃。
由于香港经常受台风袭击,其横向拉结条的规范是纽约的两倍。
假设换一位不像贝聿铭那样勇于大胆创新的修建师,在面临这种额外的担负和预算资金不充足的状况时,也许就满足于建造一幢规范的50层盒式楼。
但是,诺尔曼·福斯特那幢大受赞扬的银行大厦就坐落在两个街段之外的中央,不可防止的竞争促使贝聿铭尝试一切修建能够。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09物业管理1班吴菁芸090141397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当时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自于1990年完工,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众所周知,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既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又要在高楼林立的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从平面来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于是乎结构工程师罗伯森(ENR杂志1989年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因此,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体支撑体系”,此一混凝土——钢结构立体支撑体系,在改进结构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独到之处:1、采用几何不变的轴力代替几何可变的弯曲杆系,来抵抗水平荷载,更加经济有效。
2、利用多片平面支撑的组合,形成一个立体支撑体系,使立体支撑在承担全部水平荷载的同时,还承担了高楼的几乎全部的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立体支撑抵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3、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件,布置在建筑方形平面的四个角,从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时,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解析
风水之说
贝聿铭承认吸收了风水先生的一些说法, 在高楼两旁都有水下来,高 楼两旁都有水下来 , 贝聿铭说这个水是源 ,是财源,所以水到下面 变成一个池子,池子养鱼,中国人认为就把财给蓄住了。贝聿铭可以 充满诗意地把大楼比喻成充满希望的春笋,但在一些建筑师和客户眼 里 ,大楼是一柄带有三角形尖刃的寒光四射的尖刀。 据说,大楼有些尖角是直指总督府邸的,总督卫奕 信说 “ 由于在许 多人眼里,总督府代表香港政府,由于在许多人眼里 ,总督府代表香 港政府 , 我们在那个尖角和总督府中心位臵之间的直线上种 了两棵 柳树,算是采取了保护性措施 。柳树的形状 了两棵柳树,算是采取 了保护性措施。 柔和、圆润, 柔和、圆润,对大楼刀一般的尖利角 度起了缓冲作 用。就这样,问题解决,皆大欢喜。”就这样,问题解 决,皆大欢喜。 用柳树来以柔克刚,最后柳树也死了,“用柳树来以 柔克刚,最后柳树也死了,所以这个 都是迷信。
交通
38~44层平面图
51~66层平面图
交通
剖面分析
立面分析
香港的中银大厦看似一柄青凛凛的、 “刺破青天锷 未残”的利剑
整座大厦的立面,整座大 厦的立面 ,匀以蓝 灰色 玻璃作为幕墙,它贯 灰色 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 的450角的斜向装 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 饰线 , 形产生重叠感 ,但又在重 叠中发生变化,从而有了 向上的动感,向上的动感 , 形成一种颇 为突出的风格。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
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
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 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
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
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 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 尽致。
2014-5-8
外部
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 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 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四 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 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 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 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连 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 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 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良 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 幕墙楼层,这点是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 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 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 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 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 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石柱 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 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 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 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 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 些“似曾相识”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 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久弥新 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
论香港中银大厦及其美学价值
香港中银大厦及其美学价值赵云娟(大连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大连116034)摘要: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由华裔设计师贝聿铭所设计。
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细细推敲。
关键词:中银大厦;结构;美学价值作者简介:赵云娟,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香港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
由贝聿铭建筑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四角十二层高的举行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很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
中银大厦的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这也应证了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他始终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换花样、哗众取宠,建筑应该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一.中银大厦和其内部做具体的分析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桥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
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防震·建筑——抗震建筑的杰作:香港中银大厦
贝 氏 设计 的 高 楼 ,由 底 至 顶 通 体 只有 一 个 建 材 . 墩 座 是 因 应 基 地 的 斜 坡 而 设 计 , 时 希 望 借 着 厚 同
中 银 大 厦 整 栋 大 楼 以 三 楼 营 业 厅 .7楼 高 重 的 石 材 , 强 稳 定 的 感 觉 。 座 部 分 的 窗 框 呈 1 增 墩
级 职 员 专 用 餐 厅 兼 宴 客 厅 . 以及 与 顶 端 7 0层 的 “ 重 厅 ” 处 最 受 瞩 目。 七 等
“ 形 , 窗底 加一横 石 , 非 四边连 续呈 “ 几” 在 而 口” 字 形 ,相 同 的 窗 框 出现 在 好 莱 坞 的艺 人 经 纪 中
1 7楼是 第 一 个 有 斜 面 屋 顶 的 楼屋 . 面 达 7 心 ; 柱 顶 端 的 四 方 菱 形 白 色 石 饰 , 可 在 巴 黎 斜 石 则 层 楼 高 , 其 北 侧 的休 闲 厅 。 过 玻 璃 天 窗 可 以 在 透
设 计 配 合 , 为 建 筑 物 没 有 平 台 , 洁 工 作 台得 时 , 承 担 了 高 楼 的 几 乎 全 部 重 力 , 而 进 一 步 因 清 还 从 增 强 了立 体 支撑 抵 抗 倾覆 力 矩 的 能 力 将抵抗倾 覆力矩用的抗压和抗拉竖杆 件 , 布
大 厅 , 间 的 流 畅 性 在 此 表 现 得 淋 漓尽 致 。 空
7 0楼 的 “ 重 厅 ” 举 办 盛 大 宴 会 的 场 所 . 七 是 大厅中有张可坐 2 4人 的 大 桌 , 侧 有 数 组 沙 发 , 两
南侧 是 备 餐 间 , 储藏 室及 男 、 卫 生 间 . 层 就 是 历 练 的 设 计 结 晶 。 凡 能 经 得 起 考 验 的 , 是 历 久 女 整 就l 鞲 絮r’ ,
聚焦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贝聿明设计思想透析
建筑设计思维创作是思维活动、规则约束和个性表达三大方面互相协调的过程。
其中思维活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设计的始终,它对建筑的最终风格和效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思维活动就是构思的过程,涉及到建筑师潜在的、深层次的个人素质和性格背景,包含了建筑师对各种不同方案中功能、结构、形象、空间、意境等因素的把握,是建筑创作中最难以明确表达,也是不同建筑形式之所以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思维活动可以归纳为思维构建、思维发展和思维完善三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上述因素,发挥思维的个性特征?下面我们通过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建筑实例进行探讨。
1982~1991年,贝聿铭接受并设计完成了香港中国银行区域总部。
782006,13赴蒋该建筑位于香港中环区花园道上,维多利亚港附近,共70层,高度达368米,占地面积约8400m2,总建筑面积达128600m2,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分析一:建筑所在他的堕等设计思维的建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建筑所处的地段环境,可以通过现场勘察,相关信息的收集来进行,目的是形成建筑的基本体量和功能。
贝聿铭接受这一设计任务时已经确定了1997年香港回归,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银行的建造有着更重要的象征意义。
大厦基地处于四周被高架道路“绑缚”着的局促用地,周围高楼林立,既要满足建筑使用面积的需求,又要确立中国银行在香港这座金融城市的地位,而且基地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机场飞行航道之外,因此,建筑向高空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设计过程中,贝聿铭更加注重功能的合理和满足。
该建筑位于崎岖的山地之中,大厦南北两侧的入口标高相差一层,较好地顺应了地势。
建筑的正面朝向港湾,具有广阔的视野,临窗眺望,绚丽的海港风光一览无余。
除此之外,大厦内部功能设计更加令人惊叹和赞赏。
两层高的营业厅空间恢宏,尽显气派:中央询问台上方的天花呈锥形逐渐向上收分,造型独特,新颖别致;17层北侧的休闲厅,透过倾斜的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再现得淋漓尽致:顶层大空间宴会厅,高斜屋面,尺度宏伟,创造了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
香港中银大厦
3. 将抵抗倾覆力矩用的 抗压和抗拉竖杆 件 , 布臵 在建筑方形 平面的四个角, 在建筑方形平面的四个角, 从而在抵抗任何方 向的 水平力时,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水平力时,均 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利用立体支撑及各支撑平面内的 钢柱和斜杆 立体支撑及各支撑平面内的钢柱和斜杆。 4. 利用 立体支撑及各支撑平面内的钢柱和斜杆 , 将各楼层重 力荷载传递至角柱, 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传递至角柱,加大了楼 层重力荷 载作为抵抗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从而提高了 载 作为抵抗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 作为平衡重的有效性。 作 为平衡重的有效性。
模数的应用
采用了非常精彩的 模数制,并用它贯 彻设计的始终 , 从而取 模数制 得了近 乎完美的效果。 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 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 的尺寸 。 这个尺寸为 1150×575,是2 /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 6900, 层高为3450 ,它们分别为石材 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 是 3450的2 / 3 , 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 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 3450 的 为四块砖 的高度 , 门高。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 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 他根据不同 的 功能需要, 灵活变换模数。 6900×6900的基本柱网 , 是考虑 了办 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 系——无梁楼盖 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 隔 , 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 臵方式 , 采用 7800×7800的柱网 车库 正好位于中庭及54 米的大跨之下 7800×7800 的柱网 。 车库正好位于中 庭及 54 米的大跨之下 , 避免了两套柱 网的矛盾。
内部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 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 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 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 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 空间。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 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 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 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 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 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 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 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 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通常建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中银大厦 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 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这是 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
金碧辉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
金碧辉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金碧辉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因为其建筑风格独特而壮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瞩目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特色和壮丽之处。
1. 中环地标:中银大厦中银大厦(Bank of China Tower)是香港中环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全球最高的银行大楼之一。
这座摩天大厦的建筑造型独特,由国际知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新的结构设计,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最为显眼的象征之一。
2. 东方瑰宝: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是亚洲最大的会议与展览场馆之一,位于维多利亚港畔,是香港城市天际线的一颗璀璨明珠。
该建筑于1988年设计完成,风格独特,结合了现代和传统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瑰宝。
它作为世界级的会议中心,吸引了无数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
3. 引领未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是香港岛上的一座超高层建筑群,由两座塔楼组成,高耸入云。
其中,国际金融中心二号楼(IFC Two)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达到415米,以其壮丽的外观和现代化的设施而闻名。
这座建筑不仅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也是全球金融界的重要标志之一。
4. 全球贸易中心:九龙半岛之星九龙半岛是香港的一个主要商业区,也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在这个繁忙的地区,有许多充满活力的建筑物。
其中,九龙站(Kowloon Station)作为九龙半岛的地标性建筑,以其现代化的造型和空间设计,成为全球贸易中心的代表。
总结: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筑壮丽,代表了香港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银大厦、会议展览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九龙半岛的建筑物,都展示了香港在建筑美学和创新设计方面的卓越表现。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百科名片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Bank of Ch位于香港中西区花园道与金钟道交界处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香港最现代化的建筑之一,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该大厦曾经是香港最高和世界第5高的建筑。
建筑的顶部为会议中心,一般公众不被允许进入。
游客在大厦的第55层俯瞰壮观的香港城市风景。
简介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以及影响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设计以及影响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它是香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没有之一,设计暗藏玄机,令人过目不忘
它是香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没有之一,设计暗藏玄机,令人过目不忘夜晚时分,华灯初上,站在维港北岸往中环看去,高楼鳞次栉比,灯光璀璨夺目,一片繁荣的景象。
而在这不计其数的高楼之中,造型最为独特,也是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亲自操刀的香港中银大厦。
与四周四四方方的高大建筑相比,它那棱角分明、整面大玻璃的设计,独树一帜地矗立在这钢铁森林中。
痴迷港剧的人对于它的身影再熟悉不过,有近80%的港剧都会以此为景。
而且不管是在中环沿线,还是在星光大道、太平山上,几乎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香港中银大厦是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之一,已成为香港的地标性建筑。
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七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绑缚”着的局促土地。
中银大厦的建造很奇特,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曾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1、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往事1983年的香港,正赶上中英关于香港主权回归的谈判处在困难时期,人们信心低落,楼市萧条。
中国银行向国务院提出:在香港建造中银大厦,提振地产气氛。
也在中英谈判之即,给香港和全世界看到中银形像,稳定香港人心。
设计师是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师贝律铭,这一年正好是其父贝祖诒来香港开创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时候。
设计中银大厦正是延续父亲荣誉的机会。
中银北京总部只负责出资,预算在10亿港币(1.3亿美元),并且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
整个项目计划十分简单,要求如下:不能超出预算,新楼里要有一个气派的银行业务大厅,以及总面积140万平方英尺(130,000平方米)的写字楼,这其中40%供银行使用,剩下的出租。
贝聿铭接下了这个项目,但提出了两个跟选址有关的条件,他并不喜欢选中的这块场地,可无奈的是中银已经把这块在香港闹市中心的地买了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
上是玻璃帷计的高楼,由
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材,墩座是因
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
厚重的石材,增强稳定的感觉,墩座
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
横石,而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相同
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
石柱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
▪ 中银大厦的平面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 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 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象征著力 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 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
▪ 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 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 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贝氏正 是用简洁的图创造出了变换无穷的空间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分析
▪ 1设计者介绍 ▪ 2.建筑概况 ▪ 3平面分析 ▪ 4空间功能分析 ▪ 5立面分析 ▪ 6大厦周边景观分析 ▪ 7结构分析 ▪ 8总结
1设计者介绍
▪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童年时随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的父
亲来往于香港及上海。1935年,贝聿铭到美国求学,入读麻省理工学院及
哈佛大学,获建筑硕士。毕业后,他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达60年。他的设
计风格优美与气魄兼具,科技、人性与文化融汇,注重自然采光,被誉为
现代建筑设计大师。
▪ 贝聿铭于1982年获邀设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他表示接受这份委托,是因 为他父亲曾是这家银行分行的负责人。中银大厦于1990年落成后,成为他 作品中最高的建筑物,也象征着他事业的巅峰,他同时宣布退休。
▪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 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金字塔 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 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代间,同时为 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 底贝氏采用的最早之金字塔造型,是 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 案因为基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 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 同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同样的道理,香港中银大厦的金字塔 中庭采光功能是非常明显的.
在巴黎的罗浮宫整建与北京香山饭店
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遮阳设施,
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国家艺廊东厢与
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
侧的灯座,使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
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些“似曾相识”
的建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的设
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历
久弥新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
的原因。
▪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
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
.
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
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 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 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 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 伟,通常建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 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在其上层 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 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 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这是贝氏一贯 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
6大厦周边景观分析
▪ 大厦东西两 侧各有一个 庭园,园中 有流水、瀑 布、奇石与 树木、流水 顺着地势潺 潺而下。
▪ 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
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
.
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
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
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
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
▪ 这也正是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
4空间功能分析
▪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
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
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 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 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 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 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 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 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贝聿铭认为,时下大众喜爱的是刺激、时髦的事物,而非伟大的建筑
。对于目前美国最具争议性的世贸中心重建计划,他表示会像避开死亡一 样,对其敬而远之。
▪
贝聿铭曾9次获颁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以及普里茨克建筑奖和法
国荣誉勋章。而他此次即将获颁的终身成就奖,是专门奖励那些在当代实
用设计领域中,作出重大和深远贡献的人士。
▪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 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 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
于是贝聿泯铭采用合成的超强结 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 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 重的主干。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大 厦的稳固性!
3平面分析
▪ 以下是中银大厦的平面图~~
公共建筑常以一个单体或一组空间组合而成,在设计时是三度空间的设 计 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反映在交通组织上,是以垂直交通系统为主,这 也 是整个布局的关键. 高层建筑还需考虑水平的风力及地震的影响,因此还要让它具备一定抵 抗 水平推力的刚度.
5立面分析
▪ 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 特,清洁维护需要特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 没有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三十一、 四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 得由特别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 地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 工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是 连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 一幢建筑施工完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 护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师有责任藉着 良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2.建筑概况
▪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 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 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 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 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 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 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 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 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