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高一地理
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2023高二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2022·山东淄博·高一期末)下图示意黄上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
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
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
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A.冷湿B.暖湿C.冷干D.暖干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A.河床淤积抬升,洪水威胁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3.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A.B.C.D.【答案】1.C2.A3.D【解析】1.根据材料“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说明当地气候趋向寒冷,冬季风势力更加强大,降水少趋于干燥,因此该地区气候趋向冷干,C正确、ABD错。
故选C。
2.从图中可看出,仰韶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中有大型木骨泥墙建筑,消耗了大量的木材,说明森林砍伐量大;根据材料可知,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黄土的土质疏松,烧制陶器也需要砍伐森林,获取燃料,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植被遭到破坏,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积,河床抬升,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A正确;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人类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人口增长缓慢,BC错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土质疏松,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不是其向高处迁移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3.由图可知,该窑洞位于坡面位置,门上洞顶的土层厚度较小,越往里,窑顶的土层越厚,而挖掘窑洞为了避免坍塌,宽度应窄于洞顶覆盖土层,窑洞的宽度应随着窑顶的黄土厚度增加而增加,C错误,D正确;B迅速拓宽不符合坡面黄土厚度变化趋势,B错误;窑洞门口到窑洞里应是从窄到宽,A和D,A门口处宽度较宽,更易坍塌,A错误。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总复习: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湘教版

3.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 害的威胁。
河流地貌 自然灾害
冲积平原 洪水
一般分布在洪 聚落选址 水淹不到的地
方
山区河谷 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 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 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多发区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
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答案:B
解析:第2题,由比例尺可以推知,兰新铁路在该区域距离城镇过远,使铁路 促进城镇发展的作用大大减弱,这是其不合理之处。故选B。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下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 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下图所示 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 km/h、40 km/h。请从地 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6分)
线网 密度
一河线谷网般等密来人度说,口大平稠原密、、缓经丘济、发山达间的盆地地方、山这引运区样较量人可多,口以的增主方客加要便货经集人流济中们,效在的从益河出而谷行提地,高带吸营,
2.如何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1)山地对交通 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2)山地对交通运输 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具体如下
资源丰富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 藏布江谷地
山区
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 平原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原创版)目录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1.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与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1.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正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地球表面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又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海洋地貌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等。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地表形态的成因主要归因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如地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造成地表的变形和破裂,形成诸如褶皱山脉和平原等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侵蚀与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
侵蚀与沉积作用通过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气候变化则主要影响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形成,从而改变地表形态。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各异。
例如,我国地貌特征多样,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高原地区适宜放牧,山地地区则有利于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例如,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地表植被,可能导致土地沙化和侵蚀地貌;而人类兴建水利工程,则可能改变地表水文环境和湿地地貌等。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ppt

读图,完成 2~3 题。
2.影响海南岛高速公路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政策
C.气候
D.河流
3.关于甲、乙两聚落,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聚落的规模小 ②乙聚落空间分布分散 ③甲
为城市聚落 ④乙聚落聚居的人口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 2 题,读图可知,海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
地势起伏较大,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故海南岛高速公
路呈环状分布,故 A 项正确。第 3 题,甲、乙两聚落相
比,甲聚落位于沿海,地势平坦,规模较大,人口较多,
可能为城市,①错误,③正确;乙聚落位于山区,分布
较分散,人口较少,故③正确,④错误。故选 B。 答案:2.A 3.B
探究点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滥牧、滥 伐,破坏 地表植被
造成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土地 沙化,加剧土壤 侵蚀
2.荷兰从拦海造陆到退耕还海
(1)拦海造陆:荷兰国土面积小,地势低洼,历史上 深受海潮之害。1920 年开始修建的长达 30 千米的须德海 大坝,是荷兰近代最大的围海工程。
①修筑拦海大坝的目的: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 全年受西风影响,风暴潮多发;围垦区地势低,防止海 水入侵,保护现有土地;减小风浪,利于继续围垦。
利于飞机的升降且便于 排水,地基较稳定
便于筑港、建仓库、连 接交通线,便于船舶的 进出
1.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常分布在地势较高的高原、
山区,原因是( )
①气候凉爽 ②资源丰富 ③降水较多 ④排水流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热带干旱地区地势较高的高原和山区,气候
相对凉爽,同时降水较低地多,适宜人口分布。 答案:C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①气候变暖 ②围湖造田 ③引水灌溉 ④流水堆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近年来沙丘带范围扩大,最有可能是湖水下降导致的,气候变暖,蒸 发加剧,会使得湖水水位下降,沙丘带范围扩大,①正确;引水灌溉, 使得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沙丘带范围扩大,③正确;流水 堆积产生的沙丘应在河口地区,沙丘出现在湖东岸,并不只出现在河 口,④错误;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减 小,不一定会造成湖泊水位下降,②错误,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 选B。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 ②表现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
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分布特点 多分布在绿洲上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表现
(2)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合理的,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例如修筑梯田;也有 不合理的,违背自然规律的,例如毁林开荒。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思考
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 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梯田。 梯田相对较平坦,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 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 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 循环。
由题干限定条件“1990年大风浪后”“侵蚀 强烈岸段”“首选”可知,修建护岸设施是 短期内可采取的最有效的防御风浪措施,海 岸植树造林和海滩营造植被对海岸的防护作 用难以在短期内得以发挥,硬化海滩容易造 成生态环境破坏。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

解析:第4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 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第5题, “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 长度,减少工程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6.下表为山区和平原地区修筑同等级铁路每百米的工程量和
造价比较表(20世纪80年代)。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为节省投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山区地形起伏大,道路的坡度较大,采用“之”字 形分布可减缓道路的坡度,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故 C项正确。第(2)题,在山区修建平直的高速公路需要挖隧建 桥,工程难度大、投资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之提供了条件。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利于 缩短通行里程,与汽车性能改善无关。故A项正确。
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重难归纳
1.不同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和聚落形态的影响
地区 聚落分布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
高原 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
狭窄的河漫滩 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 呈狭长的条带状
平原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洪积扇、冲积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
山区 扇和河漫滩平 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 蜒分布于山前或沿
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重难归纳
地形对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的影响
项目 影响
山地、丘陵地区优 运输 先发展公路 方式 河网密布的地区优
先发展水运
原因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 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较低,成本 也较低 河网密布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 方便
新教材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1.要点提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面积 广阔,土壤肥沃,适宜农耕。
2.要点提示:分布不均衡,多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内的山地、丘陵,集中分布在 三大林区,即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西南林区(横断山区和藏东南 喜马拉雅山南坡)和东南林区(东南丘陵)。山地、丘陵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 大,平坦地面少而坡地占绝对优势,适宜发展林业,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
(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 (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 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 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 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 大。
(3)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 物需源自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 水保土。
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或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地理专业术语)
(22 分)
(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 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 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 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 较均匀。
里下河平原地势极为低平,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 形态,状如锅底,地面从周围海拔4.5米,逐渐下降到海拔 只有1米左右,并且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
当地居民为适应环境变迁、抵御频繁发生的洪涝 突害、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地压力,向水要地,在湖荡沼 泽地带挖土堆田,年复一年,堆垒抬高,遂成垛田。垛田 形状不规则,多呈长条形,面积几分到几亩不等。每块 操田四面环水,畦面高出水面1~4米。
图2-3-4为牧草场,划区轮流放牧牛羊等
图2-3-5为果园,大规模种植,品牌化,形成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等
赣南脐橙,江西省赣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高一地理都有哪些知识点

高一地理都有哪些知识点高一地理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简单介绍高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地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直径约为12742公里。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地壳最薄,地核最热。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既有自转又有公转,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交替,而公转使得地球形成季节变化。
4. 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一个地点到本初子午线的夹角,纬度是指一个地点到赤道的夹角。
经纬度系统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自然地理高一地理的自然地理部分主要学习地球表层的自然景观、自然地理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资源等。
以下是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点:1. 大气层和气候带:大气层是地球的外围气体包围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顶层等。
气候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形成的气候区域划分。
2. 水环境:包括水资源和水循环等内容。
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水的总量,其中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
3. 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景观,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与地质构造、水力作用、风力作用等有关。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洪水、干旱、台风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原因和防范措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高一地理的人文地理部分主要学习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运输等方面的知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资源,理解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对制定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不同地理条件会影响不同的农业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重点突破二: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影响交通线的方式、形状、走向、 密度、成本:
【思考】 平原地区修建交通线成本一定低吗?
不一定。 修建交通线一般平原地区成本低,山地丘陵地区成 本高;主要原因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修建交通线时工 程量小,故投资少;但在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需修建大 量的桥梁,建设费用会显著增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冲(洪)积扇 山前(山麓)
地势较高 防洪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课堂演练: 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处于汛期,下游流量大于下游
例1:江西省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暑假到附近农村进行野外
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某个国家或地区地 形类型多样
农业生产类型多样
规律总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影响
地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降水
太阳辐射 (光照、热量)
光照强,太阳辐射 量大,利于农作物 光合作用。
原因
聚落形状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 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水资源丰富
多呈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 呈明显的条
和河漫滩平原
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带状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 集,有的沿河发 展,形成沿河聚 落带;有的沿海 岸发展,形成沿 海岸聚落带
2.2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针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学习,学生普遍对地形、地貌的概念较为熟悉,但对于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作用等方面可能存在认知不足。因此,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结合时事新闻或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我国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等,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图片、实例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地形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知识联系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特征,引发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好奇心。
2.提问:“大家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形态?这些形态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通过操作三维地形模型,亲身体验地形地貌的变化。
2.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案例教学,引入真实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地形形成的原因。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地形的分类和特点。
-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全面理解地表形态对环境的影响。
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高一地理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HANGZHISHI/朝\序如铜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南北方聚落差异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
①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②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③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3)交通线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①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选择有利地形。
③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在增大。
各种人类活动不断的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2.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合理的,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例如修筑梯田、开挖沟渠;也有不合理的,违背自然规律的,例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魅0舜重点A」」BA^GZHONGDMN集"要嬴重点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力【重点探究】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2)地形影响聚落区位。
(1)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3)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4)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
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F【典幽析】(2017•海南高考)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的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讲义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讲义地表形态,简单来说就是地球表面的样子,它就像一个大舞台,而人类则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各种精彩的活动。
地表形态对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从我们居住的房屋到出行的道路,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布局,从城市规划到旅游开发,都与地表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山地与人类活动山地,往往给人一种雄伟壮观的感觉。
然而,对于人类的活动来说,山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交通方面,山地崎岖的地形使得道路建设变得极为困难。
修建盘山公路、开凿隧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些独特的交通方式在山地中应运而生,比如缆车,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
农业方面,山地的地势起伏大,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但人们因地制宜,发展了梯田农业。
在一些气候适宜的山区,还种植了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产品,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山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
但矿产的开采也需要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挑战。
在旅游领域,山地凭借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如奇峰怪石、飞瀑流泉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登山、滑雪、探险等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二、平原与人类活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平原是农业发展的理想之地。
平坦的地形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丰富的土壤和水资源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平原成为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在城市建设方面,平原地区有利于规划和布局。
宽敞的道路、整齐的街区、大规模的建筑群都能够在平原上轻松实现。
而且,平原地区的交通网络通常更加发达,便于人员和物资的流通。
工业发展也青睐平原地区。
广阔的土地可以建设大型工厂,便捷的交通有助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
三、高原与人类活动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候条件相对较为特殊。
在农业方面,高原上的农作物种类相对有限。
但一些适应高原环境的作物,如青稞、小麦等,依然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粮食保障。
鲁科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自然地理基础 第二单元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解析 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山坡上的公路呈“之”字 形,以降低坡度,但须避开陡坡和陡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方便人们出行, 山间谷地的公路应靠近聚落分布。 答案 C
课堂篇 主题探究
探究一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有哪些影响?
问题探究
下图为某地盘山公路景观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该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 (3)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 提示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 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 较小的公路。 (2)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迂回前行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利于车辆的行驶安全。
思考感悟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请简 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 提示 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黄河入海 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人口密集区的共同特征。( ) 答案 √ (2)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牧业和立体农业。
关键能力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 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 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 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
运
多,开挖航道方便
影响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南北方聚落差异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
①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②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③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3)交通线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①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选择有利地形。
③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在增大。
各种人类活动不断的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2.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合理的,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例如修筑梯田、开挖沟渠;也有不合理的,违背自然规律的,例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重点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2)地形影响聚落区位。
2.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1)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2)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3)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4)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
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2017·海南高考)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的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据此完成(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A.通风B.避灾C.采光D.美观(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①砾石多②退水快③历时长④流速慢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 A (2) B(3) C【解析】第(1)题,由文字材料可知,该县90%以上的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
第(2)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受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于该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慢,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
重点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2)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答案】(1) A(2) D【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
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
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
但是如果持续放水,则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过小,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
(2019·全国卷I)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A.原木B.农产品C.工业品D.石材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A.设施陈旧B.运速太慢C.线路过密D.运输需求太小(2020·石家庄模拟)如图是2000年和2010年云贵高原某流域(起始海拔1 210 m)乡村聚落在各海拔和坡度的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2000~2010年新增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 )A.较低海拔的山地陡坡B.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C.较高海拔的山地缓坡D.较高海拔的冲积平原5.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会使该流域( )A.农业规模下降B.暴雨灾害增加C.生态环境改善D.环境负荷加重(2020·临沂高二检测)我国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建村,较好保留了历史沿革,村落内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风民俗,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下图示意河南传统村落分布。
据此完成6、7题。
6.造成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B.地形C.气候D.文化7.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保留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出少B.中原文化历史悠久C.交通不方便D.现代化农业水平高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8、9题。
8.综合图中信息,制约a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河流C.地形D.资源9.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c港口城市的公路。
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 )A.①线路B.②线路C.③线路D.④线路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约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堆积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11.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背风坡B.避免被风沙掩埋迎风坡C.避免水灾高地D.避免水灾远离河流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边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
1963~2002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
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
下图示意“1963~2002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
据此完成12~14题。
12.1963~1972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上游( )A.毁林现象严重B.森林覆盖率提高C.含沙量减少D.水库数量大增13.与1972年相比,2002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河床不断变窄B.河床不断变宽C.主航道变深D.主航道南移14.针对1963~2002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B.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C.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D.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15.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16.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1.B 2.A 3.D【解析】第1题,图中可以看出铁路线大致与河流流向重合,故铁路线主要沿河谷分布。
图中中部为山峰,河流大致呈放射状分布,因此铁路并非沿等高线分布;山脊不会有河流存在,山麓处不会形成多处河流的分水岭。
第2题,图中铁路沿河谷修建,直达山顶。
从材料上可知该处为我国东北地区,结合经纬度可以判断大致位于长白山一带,为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分布区,可以判断主要是运输原木。
农产品、石材的分布与河谷没有必然联系,工业品多分布在人口密集区,而不是山地。
第3题,由于铁路主要是运输原木,随着东北地区天然林的减少及近些年对森林保护的加强,原木外卖量减少,对原木运输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导致铁路几乎废弃。
只要区域内有一定的产品运输需求,陈旧的设施会得到维护,不会导致铁路几乎废弃;山地地区,铁路运速本来就不太快,且当地以运输原木为主,对运速的要求并不高,因此运速太慢不会导致铁路废弃;图中只有三条铁路,并非同向且通向不同区域,故线路稀少。
【答案】4.B 5.D【解析】第4题,图a表示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较低海拔处,且2000~2010年较低海拔处分布面积增长较大,图b表示乡村聚落集中在坡度小的区域,且2000~2010年坡度小的区域分布面积增长较大,故新增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
第5题,读图可知,该流域乡村聚落密度、新增乡村聚落的坡度和海拔都在增大,故目前农业规模增大。
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不会使暴雨灾害增加。
为了获得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该流域人类活动逐渐向高海拔和较大坡度的区域扩展,这样势必导致环境负荷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答案】6.B 7.C【解析】第6题,由图可以看出,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村落基本集中于海拔200~1 000米且相对高差较小的位置,这样的位置不仅可以建房生活,还可以防黄河水患,可见,地形条件是主要因素。
第7题,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多位于海拔较高处的山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受人类干扰少,保留数量多。
【答案】8.C 9.A【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位于小盆地内部,四周山脉的阻挡制约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线路沿河谷分布,地形平坦,施工难度小;②、③、④线路都要穿过山地,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
【答案】10.A 11.C【解析】第10题,根据经纬度及图中等高线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有河流分布,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从图中等高线变化可知,该地海拔上升,应为流水堆积作用的结果;如果是流水侵蚀作用,海拔应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