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

1. 适应在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的细胞和组织为了避免损伤,可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与之协调的过程称为适应。
2. 化生是指一种己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3. 变性变性是指新陈代谢障碍时,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
4. 细胞水肿即细胞内水、钠积聚过多,引起细胞体积肿大,胞浆疏松、透明、淡染。
5. 脂肪变性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HE染色的切片脂滴呈空泡状,冰冻切片苏丹III染色呈橘红色,锇酸染色呈黑色。
6. 玻璃样变性是指细胞外间质或细胞浆内出现伊红染,均质半透明、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壁、细胞内。
7. 纤维素样坏死发生于间质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
病变部位组织结构消失,变为颗粒状、小条状、小片状无结构物质,类似纤维素(伊红染成深红色,磷钨酸-苏木素染成紫蓝色),故称纤维素样坏死,是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
8. 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凝固,变为灰白色比较干燥、坚实的凝固体,但细胞和组织的结构轮廓仍可保留一段时间。
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
9. 干酪样坏死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彻底崩解,形成无定形颗粒状物质,肉眼观颜色淡黄、质地松软似干酪。
10.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血凝块、血栓及渗出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11. 脂褐素系细胞内自噬溶酶体中的细胞器碎片发生了某种理化改变,不能被溶酶体酶消化而形成的一种不溶性残存小体。
12. 病理性钙化在病理情况下,骨和牙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钙盐的沉积。
13. 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变性坏死的组织和异物内,无全身钙、磷代谢障碍。
14. 细胞凋亡是真核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启动自身内部机制,主要是内源性DNA内切酶的激活而发生的细胞自然死亡过程。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完全康复:致病因素作用已经停止,疾病全部症状已经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损伤完全恢复正常充血:某些组织器官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一般分为动脉型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是由小动脉多张引起的局部组织器官血液含量增多。
淤血: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被动性充血。
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槟榔肝:(见后)心力衰竭细胞:慢性肺淤血时,常在肺泡腔中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因为这种细胞多见于心力衰竭病例中,因此又称心力衰竭细胞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为出血,流出体外为外出血。
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为内出血血肿:破裂性初学时,流出的血液宁挤在组织内,并挤压周围组织形成的局限性血凝块瘀点:渗出性初学时。
出血灶呈针头大的点状积血:外出的血液流入体腔或官腔内溢血:外出的血液进入组织内出血性浸润:由于毛细血管壁同柔性增高,红细胞弥漫性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的局部组织呈大片暗红色出血性素质:机体有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粘膜、各脏器可见出血点血栓形成: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并凝集形成固体团块的过程。
血栓: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并凝集形成的固体团块白色血栓:血小板粘集堆扩大,形成血小板血栓,此为血栓的起点。
眼观呈灰白色,质地坚实的小丘状,与心瓣膜血血管壁紧密相连,故称混合血栓:白色血栓进一步发展,形成血小板梁,挂有不溶性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网罗有白细胞和红细胞,形成红白相间的层状结构。
红色血栓:血栓增大,血管完全被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条索状血凝块透明血栓/微血栓:在微循环血管内形成的一种均质无结构并有玻璃样光泽的微型血栓血栓机化:较大而未完全溶解的血栓,通常在血栓形成后的1-2天内从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这一过程称为机化再通: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血栓干燥收缩或血栓自溶,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裂隙表面由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最后形成与原血管相同的一个或数个小血管,并有血液重新通过,此现象称为再通栓塞:循环血液中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1、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组织与器官体积的缩小,实质就是细胞数减少,细胞体积缩小。
2、肥大:实质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引起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3、化生(metaplasia):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4、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鳞状上皮。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原因,造成心肌内不同部位缺氧程度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不一样,重者呈黄色。
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称虎斑心。
6、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7、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8、坏死: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9、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比较结实的凝固体,称为凝固性坏死。
10、液化性坏死:有些坏死组织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液体囊腔称为液化性坏死。
11、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并含较多脂质,因此坏死组织微黄色,质软似奶酪,不易吸收。
12、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13、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的过程。
14、凋亡(apoptosia):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不发生质膜崩解,结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5 、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内的红染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6 、水变性: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的实质细胞胞浆。
表现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淡染,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成囊泡状。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为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化生(metaplasia)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功能障碍,使细胞质内或细胞间质内呈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度积蓄的现象,常伴有细胞,组织或器官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又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可逆性损伤的一种形式,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可由缺血,缺氧,感染和中毒引起,是钠-钾泵功能降低细胞内水分增多,胞质淡染、清亮,好发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
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r fatty change)指非脂肪细胞的实质细胞内中性脂肪(或甘油三酯)的异常蓄积称为脂肪变性。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常保持其轮廓残影,这可能是由于坏死局部的酸中毒使坏死细胞的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变性,封闭了蛋白质的溶解过程。
机化(organization)由新生薄壁的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其他异物的过程。
再生(regeneration)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始终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病理状态下,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为病理性再生。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①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②炎细胞浸润;③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再生: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组织缺损的过程。
6.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7.病理性钙化:骨.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沉积。
8.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9.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 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10.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11.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12.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如果体液积聚在体腔则称为积水。
13.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14.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15.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6.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7.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8.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9.溃疡: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
20.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1.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22.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结大全

组织和细胞的适应与损伤1.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2. 变性(degeneration):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3. 萎缩(atrophy): 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4. 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5. 增生(hyperplasia):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
6.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是由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干细胞或结缔组织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发生转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性质细胞之间。
)7.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由于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
(轻度水肿: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胞浆内出现红染细颗粒。
高度水肿:细胞基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染色变淡,极期为气球样变。
)8. 脂肪变性(fatty change/steatosis):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多见于肝、心、肾、骨骼肌等实质细胞,其中以肝脂肪变最为常见)9. 脂肪肝: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
10.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与正常心肌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11.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
12. 玻璃样变/透明变(hyaline degeneration),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嗜伊红的半透明状蛋白蓄积。
病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1.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间质结缔组织和脂肪细胞增生,造成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细胞体积增大,使该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3.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该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代替的过程。
5.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细胞内水钠聚集过多,引起细胞体积重大,胞浆疏松,透明淡染。
6.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和四氯化碳中毒时,干细胞水肿,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
7.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浆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在严重贫血时,常在心内膜下,尤其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的条纹,如虎皮斑纹。
9.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在HE染色情况下,细胞外间质或细胞质内出现易红然、均质、半透明、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0.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细动脉持续性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均匀红染玻璃样物质。
11.脂褐素:积蓄于包浆内的黄褐色细微颗粒,本质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
12.病理性钙化:在病理情况下,骨和牙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钙盐的沉积。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在变性坏死的组织中或异物内。
14.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钙和/或血磷升高,钙盐沉积于未受损的组织中。
15.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
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分解、液化而呈液体状,有时还形成含有液体的腔。
17.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坏死区脂质较多,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18.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败性变化,腐败菌在分解坏死组织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并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的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致使坏死组织臭而发黑。
19.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血凝块血栓及渗出物等的过程。
病理学名词解释

1、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取代的过程。
并非由一种成熟的细胞直接转变为另一种成熟细胞。
主要类型有:上皮细胞的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
2、变性degenaration: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称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3、虎斑心tigroid heart: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虎斑心。
4、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目的减少。
可分为: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和老年性萎缩)5、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及异物的过程。
6、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7、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坏死可由致病因素较强直接导致,但大多由可逆性损伤发展而来,其基本表现是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
8、瘢痕组织scar:肉芽组织成熟转变而来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肉眼见局部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色半透明状,质硬韧,缺乏弹性。
镜下见大量平行或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9、坏疽:gangrene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前两者多为继发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坏死。
10、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起因于细胞容积和胞质离子浓度调节机制的功能下降。
11、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病理学名词解释

疾病——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因——能引起某种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即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的过程。
(同源细胞之间发生)坏疽——继发腐败菌感染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干酪样坏死——特殊的凝固性坏死,常见于结核病,光镜观细胞结构完全崩解消失呈现一片红染的无定形颗粒状物。
槟榔肝——肝细胞脂肪变性区呈灰黄色,而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因淤血而呈深红色,形似槟榔的切面。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发热——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度是称为发热。
水肿——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过多。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常表现为肿块。
原位癌——异型增生的细胞及全层上皮,但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生长,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功能不全或障碍。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持续性供血中断引起一定范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
肺气肿——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因过度充气呈持久性扩张,并且伴有肺泡间隔破坏,导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支气管和肺疾病的常见合并症。
大叶性肺炎——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小叶性肺炎——化脓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
常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又称支气管肺炎。
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肝硬化——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特征是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和肝内血管系统改建,使肝脏体积变小,质地变硬,表面和切面呈结节状,形成肝硬化。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论)l、肥大: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长大,或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长大,致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2、增生:细胞分裂增殖,数量增多或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3、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缩小;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致器官实质部分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通过增生,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有的物质数量显著增多,称为变性。
6、细胞水肿:细胞内含水量显著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7、组织水肿:组织间隙内含水量显著增多,称为组织水肿。
8、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中性脂肪滴)或脂滴数量明显增多。
9、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血管壁或细胞内出现H.E.染色为均匀一致的红染的物质,称玻璃样变性。
10、纤维素样坏死:结缔组织、血管壁原有结构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红染的、有折光性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样变性,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
1l、黏液样变性:组织间隙内出现了类黏液(粘多糖和蛋白质)聚积,称为黏液样变性。
12、病理性钙化:除牙和骨外,机体其他组织内出现了固体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除牙和骨组织外,变性坏死组织内出现固体钙盐沉积,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14、转移性钙化:因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清中钙、磷比例失调导致牙和骨以外的正常组织内固体钙盐沉积,称这为转移性钙化。
15、坏死: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经溶酶体酶的自溶作用,出现的死亡后形态改变,称为坏死。
16、凋亡:是通过机体细胞内的基因协调活化(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宿主细胞“自杀性"死亡,故也称程序性死亡,死亡细胞膜系统不破裂,不发生自溶,也不引起炎症反应,以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的形式出现,类似树叶凋枯脱落,故名。
17、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伴腐败细菌生长,使坏死组织变黑、发臭,称为坏疽。
病理的名词解释

病理的名词解释
1.病理:指病变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包括病因、病理生理、病理解剖等方面的研究。
2. 病变:指生物体在疾病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的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3.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外因素,如遗传、环境、感染等。
4. 病理生理:指疾病过程中涉及的生理学改变,包括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的变化。
5. 病理学家:指从事病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士。
6. 病理解剖:指对死亡人体进行解剖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7. 细胞病理学:指研究细胞异常、代谢紊乱等疾病的病理学分支。
8. 组织病理学:指研究组织异常、结构和功能异常等疾病的病理学分支。
9. 免疫病理学:指研究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疾病的病理学分支。
10. 分子病理学:指以分子水平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的病理学分支。
- 1 -。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适应: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反应。
2.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组织、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的肥大所致,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加3.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可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萎缩的器官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5.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性质相似的细胞的过程。
6.线粒体渗透性移位:线粒体损伤常导致线粒体内膜高导电性通道的形成,称为线粒体渗透性移位。
7.自由基:具有未配对外层电子的化学基团。
主要包括羟自由基(OH。
)、全羟自由基(HO2。
)、超氧离子(O2-)、CCl3。
自由基和不属于自由基的过氧化氢(H2O2)。
前三者称为活性氧基团。
8.髓鞘样结构:是指细胞质膜和/或细胞器膜脂质片断的螺旋状或同心圆层状卷曲。
见于细胞不可逆损伤。
9.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病变,系因线粒体受损ATP 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9.脂肪变:中性脂肪(甘油三脂)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10.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时,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未受侵犯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形成状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11.心肌脂肪浸润:指心外膜下有过多的脂肪并向心肌内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
见于高度肥胖者或饮啤酒过度者,大多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因心衰而猝死。
12.黄色瘤:吞噬大量胆固醇的巨噬细胞胞质呈泡沫状。
这些细胞可成团出现于皮下,形成瘤样肿物,称为黄色瘤。
13. Russell小体:浆细胞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积聚在内质网中,使内质网明显扩张形成大的均质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Russell小体。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可逆性损伤: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活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出现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适应(adapta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XXX)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脂肪变(fatty change)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细胞浆内蓄积。
心肌脂肪浸润: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构造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
严峻者可致心肌破碎而猝死。
虎斑心(tigroid heart):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肌,肉眼观脂肪变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XXX斑纹。
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等处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淀粉样变(amyloidosis)细胞外间质内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
粘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病理性色素沉着: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
病理性钙化:软构造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
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粒堆积。
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
细胞死亡:细胞因受严峻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当代谢截止,结构破坏和功用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分为坏死和凋亡。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
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病理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解1.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脂(中性脂肪)的蓄积。
2.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内的钙化。
3.包裹: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质难干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是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4.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见于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呈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似虎皮斑纹6.化生:由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7. 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过程,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8.溃疡:皮肤和粘膜的坏死组织崩解或液化后脱离原来的组织,可留下局部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9. 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10.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有人也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 修复: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名。
见于损伤的纤维性修复。
3 瘢痕组织:即纤维化的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纤维细胞越来越少,剩下少量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合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这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血管稀少的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
1 变质 :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3分)2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1.5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及粘膜表面的过程,(1.5分)称为渗出。
3 窦道: 深部组织的脓肿,(1分)向体表一侧穿破,(1分)形成一条仅有一端开口的通道,(1分)称为窦道。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萎缩(atroph):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可逆性细胞损伤(reversible injury):旧称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脂肪变(fatty change/steatosis):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多发生于肝cell、心肌cell、肾小管上皮cell和骨骼肌cell。
玻璃样变(hyalinization):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或称透明变。
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
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坏疽(gangrene):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窦道(sinus):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
瘘管(fistula):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
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凋亡(apoptosis):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的方式。
再生(regeneration):修复过程中,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淤血。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即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或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的现象,常伴细胞功能低下。
1.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变现为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蛋白质变性。
2.凋亡:活体内单个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表现形式,由于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在形态学和生化特征上有别于坏死。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是因为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可伴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4.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导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
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
5.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
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的萎缩可伴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6.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7.再生:组织或细胞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修复过程,如果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称为完全再生。
若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成为瘢痕修复。
8.充血:器官或者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增多。
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是一个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9.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
10.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1.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2.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一般由于动脉阻塞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止缺氧,也可引起梗死。
13.炎症: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损伤因子作用于机体,造成器官、组织、细胞的损伤时,机体局部或全身会发生一序列复杂反应,以局限或消灭损伤因子,消除和吸收坏死组织或细胞,并修复损伤,机体这种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称为炎症。
病理名词解释+大题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主要发生于上皮组织,亦可见于间叶组织。
萎缩(atrophy):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体积缩小或伴有细胞数目的减少。
凋亡小体(apoptosis body):细胞发生凋亡时胞膜皱缩内陷、分隔包裹胞浆形成的泡状小体。
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肥大(hypertrophy):细胞和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即肥大与增生并存。
包括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
肥大与萎缩相对应。
虎斑心(tigerd-effect heart):心肌脂肪变性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严重贫血所致的心肌脂肪变,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虎斑心。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等有形成分组成。
肉眼上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暗绿色等特殊改变。
1)干性坏疽:大多见于四肢末端,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等疾患而致的肢体缺血性坏死。
2)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如:肠管、子宫、肺等。
3)气性坏疽: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适应: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
损伤:细胞和组织遭受不可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引起功能的降低或消失,代谢障碍或停止,结构异常或破坏等系列的病理过程称细胞和组织损伤。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坏死: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
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所形成的特殊形态改变。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
再生: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淤血:器官、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血栓形成: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凝集和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或出血,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这种含有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中央静脉及其附近肝窦淤血呈红色;由于淤血缺氧,部分肝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呈黄色,以致肝切面呈现红黄相间,似槟榔状花纹,称槟榔肝。
再通:血栓中出现新生血管使血流得以部分恢复。
栓子与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的物质,随血液阻塞相应大小的血管腔的过程。
这种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梗死:局部器官、组织由于血流中断所发生的一种缺血性坏死。
贫血性梗死:又称白色梗死,由于动脉血流阻断所引起的梗死,梗死区呈贫血、缺血状,坏死组织凝固、质实、灰白,故称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又称红色梗死,常见于肠和肺等组织结构疏松、侧支循环丰富或有双重血液循环的脏器,梗死前有严重的淤血、出血,然后动脉血流阻断,组织坏死,因此坏死组织内有大量淤血、出血,这种梗死称出血性梗死。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一种防御反应。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化脓性炎: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
蜂窝织炎: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主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脓肿:指局限性化脓性炎,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多为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限局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菌血症;细菌从局部病灶入血,并从血中查到细菌。
毒血症;细菌毒素吸收入血,机体有明显中毒症状。
败血症;致病力强的细菌入血后,在大量繁殖的同时产生毒素,机体有明显中毒症状。
脓毒败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
炎症水肿:在炎症过程中血管内的液体渗出,并在组织间质中聚集,引起组织的肿胀称为炎性水肿。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素。
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
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
卡他性炎:发生在黏膜的、以渗出为主的、渗出物能顺势下流的炎症。
表面化脓和积脓:浆膜或黏膜表面的化脓性炎症,中性粒细胞主要向表面渗出,而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和溶解破坏,这种化脓性炎症称为表面化脓;如果脓液不能排出,在某些管腔内蓄积,则称为积脓。
绒毛心:心包纤维素性炎症时,渗出的纤维蛋白不能被分解吸收,在心脏搏动的作用下,心外膜上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质,故称绒毛心。
肿瘤: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肿瘤组织从原发灶侵入血管、淋巴管和体腔,被带到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癌前病变:某些有恶变潜在可能的良性病变。
非典型增生:指增生上皮呈现一定程度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
可分为三级。
原位癌: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几乎累及全层,但未穿过基底膜。
间变性肿瘤:间变性肿瘤是指高度恶性的缺乏分化的肿瘤,但大多数恶性肿瘤显示某种程度的分化。
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
主要侵犯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在其动脉内膜发生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的疾病。
冠心病: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机缺氧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是由于心机耗氧量和供氧量暂时失去平衡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表现为心前区阵发性疼痛或紧迫感,疼痛常放射至左臂和左肩。
Aschoff小体:是一种肉芽肿性病变,中心部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各种细胞成分。
风湿细胞(Aschoff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
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状似枭眼;纵切面上,染色质状如毛虫。
少量淋巴细胞和个别中性粒细胞。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为特征,且症状每年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以上。
肺气肿:是指呼吸细支气管以远的末梢肺组织因残气量增多而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的肺的纤维素性炎。
肺肉质变:某些大叶性肺炎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及时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
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
小叶性肺炎: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发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布的肺化脓性炎。
因其病变以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
肺炎:通常是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肝硬化: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运行,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点状坏死:肝小叶内散在的单个至几个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同时该处伴以炎症细胞浸润,常见于病毒性
肝炎。
桥接坏死:常见于慢性活动性病毒性肝炎,肝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肝细胞坏死带。
碎片状坏死:常见于慢性活动性病毒性肝炎,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界板遭到破坏,界板肝细胞呈灶状坏死、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
毛玻璃样肝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
光镜下,肝细胞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嗜酸性小体:当细胞嗜酸性进一步发展,胞核浓缩以至消失,胞质浓缩成为密集深红染的圆形小体。
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局部引流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合称肺原发综合症。
结核性肉芽肿:是结核病的一种基本基本病变,由上皮样细胞、郎罕氏巨细胞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结合球:直径为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树胶样肿:又称梅毒瘤,是一种肉芽肿性病变,该病变质地韧而有弹性,如树胶,故称树胶样肿。
卫星现象: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胞体周围;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
噬神经细胞现象: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形成吞噬细胞;包围、浸润和吞噬坏死的神经细胞。
胶质结节: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型细胞增生,积聚成团;常位于血管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
血管套或围管状浸润: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病;脑血管周围间隙中有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浆细胞围绕血管浸润,似袖套。
阿米巴痢疾:由溶组织阿米巴寄生于大肠组织内所致,临床上有痢疾表现,故常称其为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肝脓肿:其发生是肠阿米巴滋养体通过侵入肠壁小静脉并经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到达肝内所致,最终引起肝组织局部溶解性坏死和出血。
血吸虫性肝硬化:是慢性肝血吸虫病,大量的慢性虫卵结节形成和纤维化,及沿门静脉分支的纤维组织增生,致肝体积缩小,质硬,表面可见散在的浅沟纹及大小不等的结节。
假结核结节:为死亡的虫卵壳、上皮样细胞、异物巨细胞及淋巴细胞围绕而成为慢性虫卵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