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汇总
煤矿地质学地质构造褶皱构造
3. 按轴面产状分类
(1) 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 相反,倾角近相等
(2) 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 相反,倾角不相等
(3)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 相同,其中一翼地层倒转
(4) 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其中一 翼地层倒转
(5) 反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8
A
B
C
A.大型平卧褶皱—新疆中巴公 路盖孜检查站
1166
Rickard 分类表
枢纽倾伏角γ 轴面倾角α
近直立(80°-90°)
水 (0平°-10°)倾 伏(10°-80°)近直立(80°-90°)
Ⅰ 直立水 平褶皱
Ⅱ 直立倾伏褶皱 Ⅲ 倾竖褶皱
倾 斜(10°-90°) 近水平(0°-10°)
Ⅳ 斜歪水 Ⅵ 斜歪倾伏褶皱
平褶皱
Ⅶ 斜卧褶皱
Ⅴ 平卧褶 皱
槽线:同一褶皱面上最低点的连线
8. 拐点:由向形向背形转折过渡(公 共翼上)的几何点
3
• 褶曲的几何要素
翼部
345°∠65°
轴面
核部 实际褶曲的几何要素
转折端
160°∠25°
翼部
4
第二节 褶皱的描述
一、正交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正交剖面(横截面)-垂
直褶皱枢纽的剖面
1. 按转折端的形态分类 (1)圆弧褶皱
(2)尖棱褶皱 (3)箱状褶皱
(4)挠曲(膝折)
5
新第三系红层中的大型箱状褶皱 ——新疆库车克孜纳努尔
6
2. 按翼间角大小分类
(1) 平缓褶皱:180°-120° (2) 开启褶皱:120°-70° (3) 中常褶皱:70°-30° (4) 紧闭褶皱:30°-5° (5) 等斜褶皱:5°-0°
图中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
NE
、
两个背斜与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
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
属褶
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与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
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
、
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
断层名称
(
地名
+
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
约
500m
,长约
2750m
,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
5
∶
1
,近线形背斜。两翼
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就是:西北翼就是
NW315
°∠
60
°
-55
°,东南翼
就是
SE135
°
-
∠
40
°
-25
°;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
80
°,转
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
80
NE-SW
,两端分别延
出图外,图内全长约
180km
。断层面倾向
NW
,倾角
20
°
-30
。上盘
(
即上升盘
)
为组成奇峰
-
寸
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
(
即下降盘
)
为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
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
800m
。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1
、褶皱描述
地质构造-褶皱
倒转褶皱和平卧褶皱-一翼为正常层序, 一翼为倒转层序(上老下新)
直立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皱
断层
Open folds 直立褶皱
in Spain
Overturned syncline 倒转向斜
in Spain
Recumbent folds 平卧褶皱
in the Canadian Rockies
褶皱翼部:顺层滑坡
J
T
P
T
J
K
O
S
D
C
P
T
J
Anticline -背斜
Anticline -背斜
向斜
一般岩层向下弯曲,两侧岩层向内倾斜,核部 为新地层,两翼为老地层,并且两边对称出现。
D
C
P
T
J
K
E
K
J
T
P
C
O
S
D
C
P
T
J
K
Syncline 向斜
in Pennsylvania
褶皱的形态特征
按轴面产状分类:
返回
Folds-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受力明岩层 发生了塑性变形。
褶皱要素
一个弯曲称为褶 曲,是褶皱的基 本单位。
轴线 翼部 翼部
核部与两翼
轴面与轴线
核部
轴 面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背斜 向斜
背斜
一般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岩层向外倾斜,核部 为老地层,两翼为新地层,并且两边对称出现。
褶皱构造的识别
垂直岩层走向,地层对称重复,两翼地层 不能缺失; 确定地层新老组合关系,背斜新包老,向 斜老包新; 形态分析:轴面产状(直立、倾斜、倒转、 平卧),轴线产状(水平、倾伏); 一般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地形倒置现象。
构造地质学-褶皱
3)强岩层对整套地层的褶皱起控制作用。
4.岩层埋藏深度及应变速率对褶皱形成的影响
较深的埋藏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致使岩石韧
2、独立小褶皱:与主褶皱既无成因联系,也无 向斜构造,负向地形上出现背斜构造。
褶皱形成时代性与增不整大合所,代故有利于褶皱的形成。
压扁作用对褶皱的形态及其中应变分布(伴生小褶皱)有
层理或成层构造使岩石具不均一性,致使岩层受 力发生变形时,可以通过层间滑动或层内物质塑
性流动而弯曲成褶皱。
2、岩层厚度的影响:
岩层厚度越薄,形成褶皱的波长越小,曲率越 大,褶皱越紧闭。 相反,厚岩层
3. 岩层力学性质的影响:
1)强弱岩层组合地层形成的褶皱,强岩层通常呈 等厚、较平缓开阔,转折端常见扇状楔形张节理; 2)弱岩层常为顶厚、较紧闭,转折端见反扇形劈 理。
阿尔金山脉
扎伊尔山
准噶尔盆地
天山 塔里木盆地
2、查明地层层序和追索标志层:
地质制(填)图。 标志层是指厚度不大、层位稳定、分布广泛,
在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或所含化石方面具有 明显的特征的岩层。
3、观测褶皱的几何形态:
1)确定轴面和枢纽产状(包括直接测量和赤平 投影间接测量); 2)确定褶皱类型(如:等厚、相似?); 3)观察分析褶皱的出露形态和平面形态(不同
岩层在纵弯褶皱过程中,在垂直s1方向上发生
压扁作用,其结果:
1、应变椭球的长轴(λ
1)逐渐趋向与轴面平行。
2、翼部趋薄,转折端趋厚,向相似褶皱和顶厚褶
皱转化。
3、使岩石中的鲕粒、砾石及具对称要素的化石发生变形
4、翼部的能干岩层拉伸成香肠、透镜状,不能干
岩层形成轴面劈理,两者互层岩层出现“无根钩状 褶皱”。
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褶皱
岩⽯变形与地质构造--褶皱岩⽯变形与地质构造褶皱⼀、褶皱的定义弯曲的地层称为褶皱(fold)。
褶皱是岩⽯发⽣塑性、韧性或流动变形(连续变形)的结果。
在地壳深部⾼温⾼压条件下,加上地壳应⼒作⽤缓慢,岩⽯可以表现为塑性,从⽽形成各种各样的褶皱。
⼆、褶皱的基本类型褶皱形态虽然复杂繁多,但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类型:即背斜和向斜。
背斜(anticline)是向上弯曲的褶皱,从两边到中间地层逐渐变⽼;向斜(syncline)是向下弯曲的褶皱,从两边到中间地层逐渐变新(图)。
判断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主要依据地层变⽼或变新的顺序。
如果中间地层较两侧⽼,但却表现为向下弯曲,则仍是背斜,但却具有向斜的形态,称为向形(synform)(图);如果中间地层较两侧新,但却表现为向上弯曲,则仍是向斜,但却具有背斜的形态,称为背形(antiform)(图)。
具有向形的背斜和具有背形的向斜往往由地层多次褶皱或复杂倒转造成。
如果地层层序不清,则也可以把具有背斜形态的褶皱称为背形,具有向斜形态的褶皱称为向形。
三、褶皱⼏何要素和变化类型1. 褶皱的⼏何要素为了对褶皱进⾏描述、测量和分类,必须把褶皱抽象出线、⾯、体等若⼲⼏何要素。
褶皱两侧的地层称为翼(limb);褶皱中部的地层称为核(core);褶皱轴两翼夹⾓的平分⾯称为轴⾯(axial plane);褶皱⾯各最⼤弯曲点(转折端)的连线称为枢纽(hinge),枢纽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褶皱中过不同地层枢纽的⾯⼤致能够平分褶皱两翼,构成轴⾯,所以轴⾯⼜称为枢纽⾯(hinge plane)。
2. 褶皱的变化类型(1)按褶皱轴⾯与两翼产状的分类轴⾯直⽴、两翼倾向相反的褶皱称为直⽴褶皱(erect fold)(a);轴⾯直⽴、两翼倾向相反但倾⾓不等的褶皱称为倾斜褶皱(inclined fold)(b);轴⾯倾斜、两翼地层倾向相同但倾⾓不等的褶皱称为倒转褶皱(overturned fold)(c);轴⾯近于⽔平、两翼底层产状也近于⽔平的褶皱称为平卧褶皱(recumbent fold)(d)(2)按褶皱枢纽产状的分类枢纽近于⽔平的褶皱称为⽔平褶皱(horizontal fold);枢纽倾斜的褶皱称为倾伏褶皱(plunging fold)。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褶皱构造
A
A
TP C P T
T1 T2 T3 T2 T1
褶皱的构造形态
(二)褶曲要素
——指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形态的几何要素。
1、核:又叫核部 2、翼:又称翼部 3、转折端 4、枢纽 5、轴面 6、轴迹 7、脊、脊线 8、槽、槽线
核:出露在地表上的褶皱中心部分的岩层。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
形似树枝分叉、一端 收敛、一端撒开。
当延伸方向分成多枝、 形为帚状时称为帚状 组合。
由旋扭运动形成。
帚状褶皱:一系列相间排列的背斜和向斜,向一端收敛,
向另—端撒开,形如扫帚。由区域水平旋扭应力场所形成。
弧形褶皱:
排列成弯弧,不均匀的 水平挤压运动所造成。
四、褶皱的形成机制
1、纵弯褶皱作用——顺层或水平方向的挤压力。
闭合面积:闭合构造内最低—条完全闭合的构造 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指的是平面面积。
溢出点:油气充满 后最先溢出的点。
二、褶皱的形态描述及分类
(一) 横剖面上的褶皱形态
1、根据轴面产状,结合两翼产状特征,褶皱形态分为
(1)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2)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3)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倒转。 (4)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其中一翼倒转。 (5)翻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按照轴面产状分为: 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
2、根据两翼夹角大小
平缓褶皱:翼间角120°~180° 开阔褶皱:翼间角70°~120° 闭合褶皱:翼间角30°~70° 紧闭褶皱:翼间角<30° 等斜褶皱:翼间角近于0°
a-开阔褶皱; b-闭合褶皱; c-紧闭褶皱; d-等斜褶
地质构造—褶皱构造(工程地质课件)
1.褶曲基本类型
1、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向斜
背斜
向斜
共用翼部
1.褶曲基本类型
1、背斜的特点:
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两翼产状倾向相背。 核部岩层老、翼部岩层新。
2、向斜的特点:
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两翼产状倾向相向 核部岩层新、翼部岩层老
1.褶曲基本类型
注意:背斜和向斜是指岩层的弯曲情况 ,应该与地形的起伏区分开。
平行于岩层走向观察,了解枢纽是否倾伏,确定纵剖面形 态
2.褶皱构造野外观察方法
• 露头良好的小型褶皱可以直接观测褶皱的形态 特征;
• 露头不完整的大型褶皱需要系统的地层对比、 测量地层产状,再用作图的方法确定轴面和枢 纽产状;进而确定褶皱形成的时代。
褶皱构造与工程地质问题
褶皱构造与工程地质问题 (1)褶曲与裂隙(完整性、水通道)
曲类型 • 4.理解褶皱的类型
褶皱构造观察和研究
• 1.褶皱构造在平面图上的特征 • 2.褶皱构造野外观察方法
1.褶皱构造在平面图上的特征
• 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中心岩层老,两侧 岩层对称且依次变新;
• 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侧 岩层对称且依次变老;
• 水平褶曲在近水平面上露头线近平行, 倾伏褶曲露头线弯曲;
形成初期,背斜成山、向 斜成谷,称为正地形
经剥蚀作用后,可造成背斜 谷,向斜山, 称为负地形;
褶曲要素
2.褶曲要素
➢ 1)核部:是指褶曲的中心部位的岩层; ➢ 2)翼部:泛指褶曲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 ➢ 3)转折端:指褶曲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
的弯曲部分;
2.褶曲要素
➢ 4)枢纽:同一褶曲面上最大弯曲点 的连线;
3.褶曲分类
地层与地质构造第四节褶皱构造
1-8km,褶皱作用,脆性变形(褶皱、断层、节理) (3)中层构造:
8-15km,强褶皱作用,塑性变形 (紧密褶皱、韧性剪切带)
(4)深层构造: >15km,流变作用、熔融作用 (柔流、韧性剪切带、混合岩化)
脆性破裂域 ——
塑性流变域
一翼岩层倒转。
第四节 褶皱构造
2. 按纵剖面分类: (按枢纽产状分类)
倾伏向斜
水平褶曲: ❖ (枢纽水平)
❖ 倾伏褶曲: ❖ (枢纽倾伏)
倾伏背斜
地层界线平行延伸。
地层界线向一端 封闭弯曲。
A. 对称褶皱(直立) B. 等斜褶皱(直立) C. 不对称褶皱(倾斜) D. 倾伏褶皱(倒转) E. 平卧褶皱
第四节 褶皱构造
四. 褶曲判别(基本类型、按横剖面分类、按纵剖面分类)
判别步骤: 1. 首先按地层对称重复关系确定褶曲基本类型。
背斜:中间老,两边新。 向斜:中间新,两边老。 2. 再按两翼岩层产状确定褶曲横剖面分类 直立褶曲: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相等。 倾斜褶曲: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褶曲:两翼岩层倾向相同,一翼产状为倒转。 3. 最后按地层界线确定褶曲纵剖面分类 水平:地层界线平行延伸。 倾伏:地层界线一端弯曲封闭。
的弯曲部分
❖ 拐点:褶皱面上相反凸向的转折点
第四节 褶皱构造
三. 褶曲分类:
❖ 1、按横剖面分类:横剖面上轴面和两翼岩层产状
❖ 直立褶曲:
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相等。
❖ 倾斜褶曲:
轴面倾斜,两翼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
一翼岩层倒转。
❖ 平卧褶曲:
轴面水平,两翼岩层水平,
褶皱构造形成机制以及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A)短轴褶皱
(B)线状褶皱;a、b、 c…h等代表地层层序
线 状 褶 皱
穹隆构造
(三)褶皱的产状分类
理卡德(M.J.Rickard)根据褶皱轴面倾角、 枢纽倾伏角和侧伏角这三个变量的关系,绘 制了一个三角网图,据此把褶皱分为七种主 要类型。
(1) 根据各层厚度变化分类: 平行(同心)褶皱和相似褶皱
铅直剖面 正交剖面(横截面) 水平剖面
褶皱
平行褶皱
相似褶皱
特征
平行(同心)褶皱
厚度
相等
平行轴面测 的视厚度
不相等
曲率中心
有共同的 曲率中心
曲率
向外弧方向变小,向 内弧方向变大
褶皱形态
平缓-尖棱-平缓- 深处消失
发育在岩性均一的强 构造层次 岩层中,位于地壳的
发育于水平挤压的构造 活动带。
认识复背斜和复向斜: 根据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 核部地层的新老关系,核部 地层老于两侧者为复背斜, 新于两侧者为复向斜。
湖北汤池峡复背斜剖面图 河南嵩山五指岭复向斜剖面图
(八)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指已经褶 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沉积岩区的叠加褶皱可分为六种类型:
弯曲形态: a
b
(1)圆弧褶皱(a) (2)尖棱褶皱(b) (3)箱状褶皱(c) (4)扇状褶皱(d) (5)挠 曲 (e)
C e
圆弧褶皱
尖棱褶皱
箱状褶皱
(二) 褶皱在平面上的露头形态
线状褶皱:长宽比大于10︰1,是一种狭 长褶皱。
短轴褶皱:其长宽比介于3︰1~10︰1 之间的褶皱。
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3︰1的背斜构 造。褶皱面从中心向周缘倾斜,常无法确 定枢纽。
构造地质学 04章-褶皱
或者褶皱的面不是沉积岩岩层面而是其它的构造面
2008-4-3
《构造地质学》-李强
17
一、褶皱几何要素
1.核部-指褶皱中心部
位的岩层,简称核
2.翼部-指褶皱核部两
侧的地层,简称翼
3.枢纽-褶皱的横剖面
上同一层面上最大
弯曲点的连线。
2008-4-3 《构造地质学》-李强 18
1. 横剖面上的描述 根据轴面和两翼岩层产状:
2008-4-3
《构造地质学》-李强
38
1.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 翼岩层产状, 将褶皱描述为: 直立褶皱:褶皱轴面直立或近 于直立,两翼岩层产状倾向 相反,倾角相等或近于相等。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斜歪褶皱: 褶皱轴面倾斜,
两翼岩层倾向相反但倾角不
等,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第4章 褶皱
内容: 要点: 1.褶皱的几何要素。 1. 褶皱和褶皱要素 2.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赤 2. 褶皱的几何形态及褶皱的描述 平投影方法求取 3. 褶皱的类型及褶皱的组合型式 3.褶皱几何形态的兰姆赛分 类 4. 褶皱的形成机制 4.褶皱产状的里卡德分类 5.褶皱的纵弯和横弯形成机 5.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制 6.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构造盆地: 向斜构造的纵向和横向长度之比小于3:1,
褶皱面从四周向中心倾斜。
2008-4-3 《构造地质学》-李强 70
2008-4-3
《构造地质学》-李强
71
卫星照片拍摄的线状褶皱
卫星照片拍摄到 的穹隆构造
2008-4-3
《构造地质学》-李强
构造地质学
第四章 褶 皱
第4章 褶皱
地质构造褶皱知识点总结
地质构造褶皱知识点总结地质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物质变动、形态变化以及地球表层形态、构造、地层及古地理环境变化的学科。
褶皱是地质构造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地壳岩石因受到外部地质力作用而发生的挤压性变形。
褶皱具有复杂的形态,可以以不同角度出现在不同的规模上,广泛分布于地球上每一个大陆与洋岸地带。
通过对褶皱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的演化过程,对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褶皱的形成原因地壳岩石受到外部构造力的作用,会产生应力和应变,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力时,岩石就会发生变形。
褶皱的形成是在岩石的受挤压作用下,发生了塑性变形,并伴随着破碎、节理变化等现象。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褶皱的形成:1. 地壳构造作用:地球内部材料的构造作用是造成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地壳板块发生构造断裂、推覆或平移时,就会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弯曲和变形,从而形成褶皱。
2. 地震作用:地震波的传播,会对地壳岩石产生振动和应力作用,这些应力会导致地壳岩石发生塑性变形,形成褶皱。
3. 地球潮汐作用:地球表面潮汐的周期性变化,也会对地壳岩石产生一定的挤压作用,这种挤压作用不断地作用于地壳岩石,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4. 地球自转效应:地球自转引起地壳板块的受力状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对地壳岩石产生挤压作用,这种挤压作用也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以上是导致褶皱形成的一些主要原因,不同的地质构造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但是地壳岩石的塑性变形是褶皱形成的本质。
二、褶皱的分类褶皱在地质学研究中具有复杂的形态特征,根据其形态特征的不同,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
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 根据形态特征分类按照褶皱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对称褶皱和不对称褶皱两类。
对称褶皱是指两侧对称的褶皱,而不对称褶皱是指两侧不对称的褶皱。
对称褶皱通常出现在挤压作用较小的地质构造区域,而不对称褶皱则通常出现在挤压作用较大的地质构造区域。
道路养护与管理专业《地质构造——褶皱构造》
二、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指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后形成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产生的永久性变形,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根本构造之一。
〔一〕褶曲要素褶曲是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是褶皱构造的组成单位。
每一个褶曲,都有核部、翼部、轴面、轴及枢纽等几个组成局部,如图2-9所示。
ABC所包围的岩层-核ABH、CBH-翼部DEFH-轴面DH-轴BH-枢纽图2-9褶曲要素核部褶曲中心部位的岩层。
翼部位于核部两侧向不同方向倾斜的岩层。
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面。
它可以是平面,亦可以是曲面;它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或近似于水平的。
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轴的长度,表示褶曲在轴线上延伸的规模大小。
枢纽是褶曲中同一层面与轴面的交线,也是褶曲中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它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斜的或波状起伏的。
〔二〕褶曲类型1.褶曲的根本类型背斜褶曲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核部岩层较老,从核部向两翼,依次出现的较新的岩层。
向斜褶曲岩层向下凹陷的弯曲,核部岩层较新,从核部向两翼,依次出现的较老的岩层。
当地面受到剥蚀,造成背斜在地面上的特征是,从中心到两侧,岩层由老到新对称重复出露;而向斜从中心到两侧,岩层由新到老对称重复出露。
如图2-10所示。
(a) 未剥蚀(b)已经剥蚀图2-10 背斜与向斜2.褶曲分类〔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地层层序正常,另一翼地层层序发生倒转。
平卧褶曲轴面水平或近似水平,两翼岩层产状也近于水平,一翼地层层序正常,另一翼地层层序发生倒转。
扇形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两翼地层层序均发生倒转。
在褶皱构造中,褶曲的轴面产状和两翼的倾斜程度,常与岩层的受力性质及褶曲的强烈程度有关。
在褶曲不太剧烈和受力性质比拟简单的地区,一般多形成直立或倾斜褶曲;在褶曲强烈和受力性质比拟复杂的地区,一般常形成倒转、平卧等褶曲。
构造地质:褶皱及其要素
二、褶皱的基本形式
背形: 岩层变形向上弯曲, 但是岩层的新老层序不明, 或者褶皱的面不是沉积岩岩层面而是其它的构造面。 向形: 岩层变形向下弯曲,但是岩层的新老层序不明, 或者褶皱的面不是沉积岩岩层面而是其它的构造面。
三、褶皱要素
(6)轴迹:轴面与任何平面(或地面轴线、轴):对圆柱状褶皱而言,是指褶皱面 上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能描绘出褶皱面的弯曲形态的直线。
三、褶皱要素
(8)脊、脊线 脊:背斜或背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 脊线:脊的连线。 (9)槽、槽线 槽: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低点。 槽线:槽的连线。
褶皱及其要素
01 褶皱的概念 02 褶皱的基本形式 03 褶皱要素
三、褶皱要素
(1)核部(核):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 (2)翼部(翼): 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
三、褶皱要素
在横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称为“翼间角”。
三、褶皱要素
(3)转折端:褶皱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的部分。
三、褶皱要素
(4)枢纽: 在褶皱的横剖面上, 同一褶皱岩层的各最大弯 曲点的连线。 (5)轴面: 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连成的面, 它是大致平分褶皱两翼的对称面。
构造地质学
褶皱及其要素
褶皱及其要素
01 褶皱的概念 02 褶皱的基本形式 03 褶皱要素
一、褶皱的概念
褶皱是指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它是由岩石中各种原来近于平直的面变成了曲面而表 现出来的。
构造地质学-读褶皱区地质图
实习五读褶皱区地质图一、目的要求读褶皱发育地质图及描述褶皱。
编制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图切剖面。
二、说明(一)褶皱形态分析分析褶皱发育区地质图,首先要确定背斜和向斜,进而再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类型及形成时代。
分析时,除遵循一般的读图方法外,具体步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褶皱其重点又有所不同。
1.区分背斜和向斜首先根据地层的对称重复以及地层新老关系和产状区分背斜和向斜。
若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新地层者,为背斜:若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依次为老地层者,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分析两翼产状是认识褶皱形态的关键。
根据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确定轴面和枢纽产状。
两翼产状可从地质图上直接读出。
在大例尺的地形地质图上,两翼产状也可根据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关系求出岩层产状。
3.判断轴面产状根据两翼的倾向、倾角大致判断轴面产状。
若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表示轴面直立。
如两翼倾角不等,轴面是倾斜的。
在斜歪和倒转褶皱中背斜的轴面均与缓翼倾向一致。
4.枢纽产状的确定当地形近平坦褶皱两翼平行延伸,表示两翼岩层走向平行一致,则褶皱枢纽是水平的;如两翼岩层走向不平行,两翼同一岩层界线交会或呈弧形弯曲,说明该被皱枢纽是倾伏的;背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枢纽倾伏方向,向斜两翼同一岩层地质界线交会的弯曲尖端指向扬起方向(图24)。
另外。
沿褶皱延伸方向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变化,也能反映出枢纽的产状。
核部变窄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方向,或为向斜枢纽扬起方向。
在地形起伏很大的大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岩层界线受“V”字型法则的影响,岩层界线弯曲不一定反映枢纽起伏。
枢纽水平的褶皱,会因地形起伏的影响,表现出两翼交会。
此时,从褶皱两翼产状、褶皱岩层界线分布形态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关系等方向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认识枢纽产状。
5.转折端形态的认识在地形较平坦的地质图上,褶皱倾伏处(扬起处)的轮廓大致反映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地质学褶皱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雁行式褶皱:在区域性水平力偶(水平扭力)作用下,往往形成一组
短轴背斜向斜相间斜列的褶皱构造。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五、如何在野外认识褶皱构造
地貌方法:
水平岩层往往是大型褶皱的转折部分(或构造盆地的底);
单斜岩层往往是大型褶曲的翼或构造盆地的边缘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二、褶曲的形态分类
翻卷褶曲:轴面翻转向下弯曲,此种褶曲在外观上是向(背)斜,
实际上是背(向)斜,通常由平卧褶曲转折端部分翻卷而成。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二、褶曲的形态分类
根据转折端形状及两翼特点分类: 圆弧褶皱 尖棱褶皱 箱状褶皱 扇状褶皱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四、褶皱的组合类型
同斜褶皱和等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 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如果一系列相连 的倒转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不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其倾角几 乎相等,这样的褶皱称为等斜褶皱。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平缓褶皱:翼间角>120º
开阔褶皱:翼间角120º -70º
平缓褶皱 开阔褶皱
中常(闭合)褶皱: 翼间角70º -30º 紧闭褶皱:翼间角<30º
中常褶皱 紧闭褶皱
城 市 与 环 境 科 学 院㊣黄昆
三、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不同形态的褶曲,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地质图上分析褶
曲,首先要注意岩层的新老关系,其次要注意岩层的产状,第三要注意地
箱状褶皱
经典地质图集,彻底搞明白褶皱!
经典地质图集,彻底搞明白褶皱!作为地壳中最基本的构造型式和最引人注目的地质现象。
褶皱是由岩石中的各种面的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图源@Diane Earl)(图源@Mikenorton)(图源@Callan Bentley)(图源@Callan Bentley)(图源@PAILIN-SAPPHIRES )褶皱的形态千奇百怪、复杂多样,其规模小可至显微镜下的微型褶皱,大可至卫星图上的区域性褶皱。
(图源@Canyonlands by Night & Day)(图源@James St. John)(图源@Oklahoma University)褶皱究竟如何形成?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01根据形态特征和组成褶皱的地层面向,褶皱可被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背斜( anticline)和向斜(syncline)。
(图源@Velosqueak)背斜外形上多为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
背斜(图源@E. R. Degginger)向斜岩层则一般为向下突出的弯曲,岩层愈往中央,愈年轻。
原始形态使向斜可成为谷地,但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难被侵蚀,整体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
向斜(图源@Wilson44691)褶皱要素是褶皱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拐点以及脊线和槽线。
(图源@文献[1])核(core)是褶皱的中心部分,翼(limb)为褶皱中心两侧平弧状的部分。
相邻背形和向形共用翼的褶皱面上凸与下凹部分的分界点(翼部曲率为零)被称为拐点。
(图源@Learning Geology)翼间角是指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而单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为枢纽。
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被称为转折端(hinge zone)。
(图源@Brews ohare)同一背形褶皱面的最高点的连线称为脊线;反之,同一向形褶皱面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槽线。
综合地质学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编制褶皱构造剖面图
1. 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 2. 剖面位置选定 3. 绘制地形剖面图 4. 绘制地质内容 5. 整饰剖面 • 图名、图例、比例尺(数字、线长) • 编制责任表
• 作地形剖面
• 地质内容
• 将地质界线按产状投影在地形剖面上 • 确定地层界线及其倾向和倾角
• 用圆滑曲线(基本保持地层厚度不变)将背 斜、向斜转折端勾绘出来
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等斜褶皱——两翼倾向、倾角大致相等 若两翼产状不等——轴面与倾角较小的一翼倾斜方向一致
枢纽产状的确定
枢纽水平——两翼倾角变化不大、且地层界线平行 枢纽侧伏——两翼地层界线不平行、交汇呈“V”形;
背斜“V”尖端指向倾伏方向 向斜反之
转折端形态
地形平缓、轴面直立(陡倾斜)的倾伏褶皱——地质图上 褶皱倾伏界限的弯曲形态与转折端形态相似
侏罗山式(隔档式、隔槽式) 阿尔卑斯式(复背斜、复向斜)
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不整合关系
褶皱的描述
褶皱描述:
• 名称=地名+褶皱名称 • 分布范围与展布方向 • 核部及两翼地层 • 两翼产状及沿走向上的变化 • 转折端形态,轴面产状,枢纽产状,翼间角 • 次级褶皱及其特征 • 褶皱组合型式 • 褶皱形成时代
向斜——对称向两侧变老
背斜和向斜相间出现
两翼产状确定
绝对产状——地层产状符号
相对产状——露头宽度较小一倾角大
露头宽度较大一倾角小(岩层厚度稳定、地形相似)
倒转翼的确定
褶皱在倾伏端的层序总是正常的
倒转翼的地层倾角由翼部 度确定倒转翼
转折端变陡-直立,因此可根据岩层出露宽
地质图上褶皱轴面产状的确定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图
图中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解析
图中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解析1、分析图中褶皱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2、分析图中F1和F2断层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3、简要分析图区内的构造发展史.血刺小巷尕X2014-11-21优质解答1 背斜二叠纪之后侏罗纪之前2 F1 正断层二叠纪之后白垩纪之前 F2 逆断层二叠之后白垩之前3 奥陶纪至二叠纪沉积接着形成背斜接着断层发育然后岩浆岩侵入最后沉积白垩系地层追问:麻烦解释在具体点谢谢追加分追答:1 背斜因为褶皱核部为老地层翼部为新地层。
年代褶皱上一直有二叠系地层,后与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故可确定时间2 F1 正断层(可以根据褶皱的核部在断层下盘变宽说明下盘抬升)时间应该是二叠纪之后同时断层切割花岗岩(花岗岩切割了侏罗系地层)说明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 ;同理也可以判断F2断层时间是二叠之后白垩之前 3 奥陶纪至二叠纪沉积接着形成背斜接着断层发育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本区再次沉降接受沉积,期间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题,这个答案怎么写得,最好是标准答案。
Metroid_Snake | 浏览 14 次 2015-01-15 21:502015-01-16 10:45最佳答案除去早第三纪外,地层从老到新为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断代缺失石炭纪、二叠、三叠纪地层,上覆不整合接触侏罗纪、白垩纪地层。
志留纪地层两侧对称,为一褶皱;中间新,两翼老,为一向斜;一般同一海拔下向斜核部越窄,剥蚀程度越高。
南西一侧核部泥盆纪地层窄,因此,南西一侧表示断层两盘中相对上升的一侧;地层无相对移动,不具左、右行平移性质,非斜滑断层,为单纯上、下位移的正断层或逆断层; 根据侏罗纪、白垩纪地层走向及空间展布形态,判断其为正断层,倾向为北东。
因此,1)的答案为NE;北东;2)就是上面写的就行。
1、褶皱描述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析图中F1和F2断层的性质及其形成的地质时代.
3、简要分析图区内的构造发展史.
血刺小巷尕X2014-11-21
优质解答
1 背斜 二叠纪之后侏罗纪之前
2 F1 正断层 二叠纪之后白垩纪之前 F2 逆断层 二叠之后 白垩之前
3 奥陶纪至二叠纪 沉积 接着形成背斜 接着断层发育 然后岩浆岩侵入 最后沉积白垩系地层
追问:
麻烦解释在具体点 谢谢 追加 分
追答:
1 背斜 因为褶皱核部为老地层 翼部为新地层。 年代 褶皱上一直有二叠系地层,后与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故可确定时间 2 F1 正断层(可以根据褶皱的核部在断层下盘变宽 说明下盘抬升)时间应该是二叠纪之后 同时断层切割花岗岩(花岗岩切割了侏罗系地层)说明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 ;同理 也可以判断F2断层 时间是二叠之后 白垩之前 3 奥陶纪至二叠纪沉积 接着形成背斜 接着断层发育 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本区再次沉降接受沉积,期间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
NE-SW
,两端。断层面倾向
NW
,倾角
20
°
-30
。上盘
(
即上升盘
)
为组成奇峰
-
寸
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
(
即下降盘
)
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
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
800m
。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
约
500m
,长约
2750m
,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
5
∶
1
,近线形背斜。两翼
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
NW315
°∠
60
°
-55
°,东南翼
是
SE135
°
-
∠
40
°
-25
°;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
80
°,转
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
80
°,为开阔褶皱。枢纽向
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题,这个答案怎么写得,最好是标准答案。
Metroid_Snake|浏览14次2015-01-15 21:50
2015-01-16 10:45
最佳答案
除去早第三纪外,地层从老到新为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断代缺失石炭纪、二叠、三叠纪地层,上覆不整合接触侏罗纪、白垩纪地层。
志留纪地层两侧对称,为一褶皱;
中间新,两翼老,为一向斜;
一般同一海拔下向斜核部越窄,剥蚀程度越高。南西一侧核部泥盆纪地层窄,因此,南西一侧表示断层两盘中相对上升的一侧;
地层无相对移动,不具左、右行平移性质,非斜滑断层,为单纯上、下位移的正断层或逆断层;
根据侏罗纪、白垩纪地层走向及空间展布形态,判断其为正断层,倾向为北东。
因此,1)的答案为NE;北东;2)就是上面写的就行。
、位置、延
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
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
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
(
附图
5)
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
奇峰
-
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
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
同性质的桑园
-
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
即晚三叠世
(T3)
之后,早白
垩世
(K1)
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
1
、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褶皱名称
(
地名加褶皱类型
)
、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
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
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
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
(
见附图
3)
。
暮云岭背斜
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
NE-SW
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
NE
、
SW
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
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
总之,
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
属褶
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
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
背斜形成于晚二
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
、
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
断层名称
(
地名
+
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