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合集下载

抑郁与躯体症状

抑郁与躯体症状

度洛西汀 60 mg/d (n=241)
安慰剂 (n=248)
度洛西汀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
获得临床治愈的可能性 (2项研究汇总分析)
更高临床治愈率
预测临床治愈的可能性 (%) 临床治愈的可能性 (%)
50

40

30
*
20
0 0 1 2 3 4 5 67
89周
*
p≤0.05 vs placebo † p≤0.005 vs placebo
B
多数患者,获得临床症状缓解者
起始剂量 60mg/d
江开达等,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状的临床应用指导建议,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2,31(9):520-536
五、小结
1.躯体症状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群
2.抑郁与躯体状况的四种关系 3.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
• 平衡高效的5-HT/NE再摄取抑郁剂 • 抑郁症的一线用药 • 显著改善抑郁伴随疼痛的躯体症状
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比例高
一项国际性研究显示: 1146例抑郁症患者中,躯体症状是69%患者自诉的唯一就诊原因[1] 另一项研究显示: 76%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具有“躯体表现”(躯体主诉)[2]
1.Simon GE,et.al.Engl J Med 1999;341:1329-1335 2.Kirmayer LJ.et.al.Am.J.Psychiatry 1993;150:734-741
综合 医院
门诊患者
住院患者
门诊患者中具有 抑郁的比例达到 9-20%
住院患者中多达 四分之一到三分 之一的患者伴发 抑郁
季建林. 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7;24(41):14
常见慢性躯体疾病伴有抑郁表现

焦虑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焦虑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广泛性焦虑症
一.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可减轻焦虑症状,
疗效与抗抑郁药相当或稍低,显著优于一般心 理治疗。 个别或集体CBT都有效,疗效可持续6个月至2 年。 可以推荐病人到有经验的治疗师处就诊
广泛性焦虑症
二. 药物治疗
有效药物: SSRIs,SNRIs,TCAs
抗癫痫药,苯二氮卓类,安非他酮等
广泛性焦虑症
GAD治疗的药物证据等级 一级: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丙咪嗪、文
拉法辛、阿普唑仑、溴西泮、劳拉西泮、地西 泮、丁螺环酮、普瑞巴林、羟嗪 二级:舍曲林、安非他酮、奥氮平、利醅酮、 曲唑酮、普奈洛尔 三级:米氮平 四级:西酞普兰
广泛性焦虑症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单独 或合并SRI药物应用时对OCD有效 ; 心理治疗的目标:学习采取新的、可接受的 方式应对OCD的侵入性思维和冲动,把这些 视为一种生物疾病状态。 自我强化反应预防的暴露疗法(EX/RP) Y-BOCS减分率可达62%
心理治疗的基础
疗效的产生与边缘叶(包括额叶眶部和前扣 带回)及基底节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改变有 关,这些部位对引导思路至新的环境事件上、 并将新的环境事件作为有意义的思维内容来。
治疗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精神外科
药物治疗(1)
SRI:氯丙咪嗪150-250 mg/d; SSRI:帕罗西丁40-60mg/d、氟西丁2080mg/d、氟伏草胺150-300mg/d、舍曲 林50-200mg/d 、西酞普兰 20-60mg/d
药物治疗(2)
40%-60%的OCD患者单用SRI、 SSRI 效果不佳者可加用DA受体拮抗剂如氟哌啶 醇 合并抽动障碍可加用氟哌啶醇 0.5-4mg 、 利醅酮1-3mg、奥氮平 2.5-7.5mg;

心血管专科医院患者常见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现况调查

心血管专科医院患者常见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现况调查

f20205;39(5):6°8-14 -608-.论著.心血管专科医院患者常见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现况调查袁丽霞1,丁荣晶2,秦延平1,武百强1,戚瑞雪1(1.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郑州450000;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0000)[摘要]目的:了解心血管专科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对其行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问卷(GAD-7f、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调查。

分析就诊患者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的发生率、分布特征及严重程度,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躯体化症状的相关因素。

结果:2年间共有6643例患者完成心理评估,平均年龄(56.2±20.1f岁,男性占49.8%。

存在抑郁症状的比例为31.18%,重度比例是0.88%;存在焦虑症状的比例是30-46%,重度比例是2-84%;存在躯体化症状的比例是72.7%,重度躯体化症状占1.77%。

门诊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住院患者,焦虑分别占47.3%、27.3%,抑郁分别占48.9%、27.9%。

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HQ-9评分(OR=1-120,95%CI 1.177-1.357,P<0.001)和GAD-7评分(OR=1.055,95%C<1.043-1.208,P<0.001)是躯体化症状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心血管专科医院心血管内科存在大量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的患者,并以轻中度症状为主,随着抑郁、焦虑问题的加重躯体化症状表现更为明显。

提示应加强关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中图分类号]R749.72;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64(2020)05-608-7doi:10.3969//issn.1671-6264.2020-05.010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et status of common meetal disorders in outpahents and inpatients of speciaUzed cardiovasculae hospitalYUAN Lixia1,DING Rongjing2,QIN Yanping1,WU Baiqiang1,QI Ruixue1(1.Department of'Cardiology,the7.People's Hospital of'Zhengzhou/Zhengzhou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Zhengzhou450000,China;2.Deparment o Cardi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Be-=g University,Be-=g100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Osticr of comm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out­patients and inpatients who visited the caiOmhoy depaOwent of cardiovescular sp/imty hospitals.Methods:The patients visited the Departwent of Csdiohgy of Zhengzhou Cardiovescular Disease Hospital because of cardiovescu-Tr related discomfoO from Januaa2018to Januaa2020were admitted-AYer informed consent,the patients woulhfill out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sc(PHQ)-9,G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and Somatic sef-ratiny Scale with the assistance of medical staff trained and qualibed as national second-hvel psychologists-The &收稿日期]2020-06-0I&修回日期]2020-09-06&作者简介]袁丽霞(I977-),女,河南鹤壁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十章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ICD-11中采用了一组新的诊断类别,即躯体不适或躯体体验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BDD或bodily experience disorder,BED),取代了ICD-10中的躯体形式障碍类别。

这个诊断类别下包括躯体不适障碍或躯体体验障碍、身体一致性烦恼两个特征类型。

这一变化的内涵与2013年发布的DSM-5相似。

由于ICD-11尚未公开发布疾病描述和操作性诊断标准,故本章疾病类别名称和诊断标准内容以DSM-5作为基本依据。

第一节躯体症状障碍一、概述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描述的是当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躯体症状时,产生对这些躯体症状的过度困扰,出现过度的情绪激活和(或)过度的疾病相关行为,并由此导致显著的痛苦和(或)功能受损。

患者的躯体症状既可以用一个已识别的医学疾病解释,也可以不符合任何医学疾病的诊断。

也就是说,躯体症状障碍的识别和诊断并不强调躯体症状本身能否由器质性或功能性躯体疾病解释,而是强调当身体出现症状后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精神症状的特征、规律和后果。

关于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的研究资料较少,据之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推测,躯体症状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4%~6%,在初级诊疗中的发生率为5%~35%。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更多,生活质量更差,使用医疗资源更多。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女性、低受教育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童年慢性疾病史、虐待或其他创伤、共病躯体疾病(尤其老年患者)、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或焦虑障碍)、慢性病家族史等。

二、病因因素及心理病理机制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和心理病理机制仍不清楚。

已知人对躯体症状的感知会受到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的影响。

尤其当个人对躯体健康存在不切实际的观念、错误假设以及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灾难化想象时,容易在出现躯体症状时激活过度的焦虑,这又令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感受更加敏感,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内容摘要:【关键词】躯体疾病;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特征;诊治【关键词】躯体疾病;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特征;诊治【关键词】躯体疾病;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特征;诊治【关键词】躯体疾病;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特征;诊治1 流行病学及有关因素焦虑抑郁作为负性情绪广泛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特别是老年人群和躯体疾病患者,多见于生活事件的精神创伤后。

在慢性、严重的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肾病、肿瘤等疾病,在病程的各个阶段中均可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因此,在综合医院的门诊以及住院的病人中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情绪。

吴文源[2]等研究显示:躯体疾病可伴发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且在不同疾病间有阶梯变化趋势,抑郁症状以肿瘤疾病最为严重,其次是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呈显著性差异;焦虑分数的总体差异则未达到显著性变化;焦虑症状的精神性焦虑因子分以肿瘤疾病最高,躯体性焦虑因子分以内分泌最高。

余展飞[3]等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身心障碍的调查中显示焦虑为68%,抑郁为70%,与非肿瘤的内科其他病人及正常人相比,有明显差异。

并认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确实存在明显的身心障碍,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北京任桂英[4]等研究显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患者70%以上、饮食控制的患者40~50%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而对照组仅为2.7%,说明糖尿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症状的发生率较高。

重症抑郁亦显著影响着15~22%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后患者约有45%伴有轻型或重型抑郁,均明显的增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其死亡率[5]。

cassem和hackett随机统计ccu病房心脏病患者,约80%出现焦虑,58%出现抑郁症状[6]。

总之,在躯体疾病中,无论是心脑血管病、肿瘤以及其他各科疾病,都不同程度的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而抑郁、焦虑症状的分布特征也反映了不同躯体疾病由于本身病情特点不同而产生特有的情绪障碍,因此必须引起临床各科医生的高度的重视。

焦虑(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对焦虑状态诊断与治疗)

焦虑(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对焦虑状态诊断与治疗)

综合医院非精神专科医生 易忽视患者存在的焦虑障碍
我国精神专科医师与非精神专科医师对焦虑障碍的诊疗现状
0%
20%
40%
60%
80%
100%
了解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了解焦虑障碍亚型诊断标准
51.3% 30.3%
98.5%
精神专科医师 非精神专科医师 94.2%
该问卷调查以自制的调查表,对16个省市的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各20所的医师进 行调查和比较。对569名医师完成调查,其中,精神科医师394名,内专科医院261名, 综合医院133名;非精神科医院152名。 结果显示,非精神专科医师对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知晓率远低于专科医生。
吴文源. 焦虑障碍防治指南
焦虑症状的持续存在 会进一步增加躯体疾病风险
自杀风险
焦虑症状持续存在,不仅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而且显著增 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是冠心病致病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焦 虑和抑郁对稳定性心绞痛2年内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 死、心脏骤停)有显著预测效应1。
焦虑情绪的治疗与躯体疾病和症状密切相关
焦虑
通常是一种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情绪反应, 多数不需要医学处理
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31):2174-81.
使用工具较为简单的初筛焦虑症状
焦虑包括三方面的症状
运动症状 情感症状 躯体症状
焦虑症状的简易筛查
问题
阳性
你认为你是一个容易焦虑 是(了解是否有焦虑性人
或紧张的人吗?
格或特质)
最近一段时间,你是否比 平时更感到焦虑或忐忑不 安?
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31):2174-81.
面对如上的特殊客观情况,综合医院 非精神科医生如何进行焦虑状态的识 别和描述?

抑郁症(MDD)的诊疗规范 诊断 实用总结全

抑郁症(MDD)的诊疗规范 诊断 实用总结全

抑郁症(MDD)的诊疗规范诊断实用总结—:定义:1 .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低落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境障碍。

低落心境与处境不相称,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木僵,部分出现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

典型过程为发作性病程;20%~30%为慢性病程且长期预后更差,恶劣心境是慢性抑郁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中更常见。

2:抑郁症(MDD):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单次发作或反复发作,具有较高复发风险,发作期存在显著情感、认知和躯体症状,发作间期症状缓解。

我国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3.4%o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TO)中抑郁障碍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其他心境障碍、未特定的心境障碍。

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包括: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在躯体疾病患者中很常见,大22%~33%的躯体疾病住院患者、15%~3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20%的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以及9%~27%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抑郁障碍。

而积极治疗抑郁症状对改善躯体疾病有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1 *危险因素:①遗传因素:40%~70%抑郁症者有遗传倾向。

②病前人格易感性:神经质、消极人格与抑郁症关系密切。

③心理社会因素:童年经历对抑郁症发生有影响(如亲子分离/幼年丧亲/父母养育风格/儿童期虐待/亲友关系与社会支持系统及生活事件等);应激性生活事件为抑郁症促发因素。

2 :病理机制:抑郁障碍者存在多种神经递质水平或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异常,比较公认的是单胺假说,即5・羟色胺(5・HT)能、多巴胺(DA)能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系统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5-HT、DA s NE系统并不是独立运作,它们之间可通过多种配体-受体间的作用而相互影响。

抑郁障碍还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异常、个体的遗传素质及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结论尚不明确。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特征和诊治对照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特征和诊治对照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特征和诊治对照
程洪元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3(10)6
【摘要】目的观察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对比.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37例伴焦虑症状的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观察组)与37例不伴焦虑症状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HAMD、SDS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发病诱因、生物学症状、躯体不适等构成情况与HAMD、SDS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患者HAMD、SDS焦虑自评量表得分略高于对照组.结论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患者虽然在临床症状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前者临床症状较后者严重,在诊治上应注意.
【总页数】1页(P83-83)
【作者】程洪元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长春 1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14
【相关文献】
1.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
2.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对照研究
3.伴抑郁症状的焦虑症与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的临床对照分析
4.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真空裂隙征的骨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5.伴及不伴精神病症状女性重度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郁症与焦虑症识别与处理

抑郁症与焦虑症识别与处理

焦虑症的诊断
临床表现: 以急性或慢性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 原因: 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是继发于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如妄想、抑郁、
强迫等,均不能诊断为焦虑症。 病程: 惊恐障碍要求一个月之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首先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的焦虑
持续1个月。而广泛性焦虑症病期要求6个月。
焦虑症的鉴别诊断
1.食欲改变 3.腹胀或胃肠痉挛性痛 5.排小便有困难 7.腹泻 9.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 10.吞咽困难
2.恶心 4.返酸,烧灼感 6.大便秘结 8.口干舌燥
长期心理压力导致 -交感神经系统应激症状
1.高血压
2.头昏
3.心悸
4.手心出汗,多汗
5.手脚冰凉
6.心跳加快
7.突感浑身用劲、紧张 8.偏头痛
7.同时还有认知,行为等偏离正常; 如: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反 复自伤或试图自杀等。
典型的临床表现类型
抑郁症 焦虑症
抑郁发作 恶劣心境 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
常见抑郁心情的描述
心情不好 悲观 压抑 消极
高兴不起来 懒散 没力气
绝望 很郁闷 沮丧 爱哭泣
活着没意思 空虚 喜怒无常
很伤心 没有笑容 难过
9.胸痛
10.气短
长期心理压力导致 -内分泌应激症状
1.关节疼痛
2.月经不调
3.体温异常波动 4.多尿症或糖尿病
5.皮疹或丘疹
6.易倦、无力
7.不孕症
8.浮肿
9.烦渴
10.皮肤变色(如灰
白、苍白)
长期心理压力导致 -免疫性应激症状
1.反复受寒 2.常患流感
3.过敏症
4.多种轻度感染
通常起病急骤,迅速终止,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个小时,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 发作期间相对正常, 有预期性焦虑,担心下次再发。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趋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着重阐述了中国成人失眠、抑郁、焦虑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关于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治疗目标(一)总体目标尽早控制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或消除抑郁、焦虑症状,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和复发;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具体目标1. 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尽快控制失眠症状,防止失眠慢性化,降低其对情绪的影响,治疗失眠的同时消除抑郁、焦虑的症状。

2. 失眠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积极治疗失眠和抑郁、焦虑,促使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持续缓解,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与复发;抑郁、焦虑应按照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及停药期全病程治疗,同时兼顾失眠的规范治疗,防止失眠与抑郁、焦虑相互影响。

3. 躯体疾病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原发疾病;开展针对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治疗,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原发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治疗原则1. 无论是失眠还是抑郁、焦虑,既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又与患者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应激事件、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应考虑综合性治疗。

2.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3. 慢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与患者人格特征和对失眠的非理性信念等认知偏差有关,应及时给予CBT‐I,改变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改变错误的睡眠卫生行为,根据情况予以药物治疗。

慢性失眠共病抑郁、焦虑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CBT ‐I治疗或物理治疗。

抑郁、焦虑共病治疗方法系列

抑郁、焦虑共病治疗方法系列

2. 5-HT功能上调改善认知: 抑郁症5-HT能下降,因此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
共病的诊断:症状群分析
• • • • • • • • 谵妄症状群 痴呆症状群 遗忘症状群 心境症状群 抑郁 躁狂 混合 焦虑症状群 惊恐 恐惧 强迫 解离症状群 转换 心理生理症状群 不明原因躯体症状群 精神病性症状群 阳性 阴性 认知 情感 人格症状群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 症状标准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共病的治疗:抑郁/焦虑共病
• • • • • •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回收抑制剂(SNRI) 苯二氮卓类(BZ) 其他:电抽搐治疗(ECT)
共病的治疗:抑郁/焦虑共病
• 抑郁障碍 + 焦虑症状 或 -BZ + TCA -BZ + SSRI • 强迫症 + 抑郁 -氯丙咪嗪+氯硝西泮 -帕罗西汀+氯硝西泮 -氟西汀+氯硝西泮 • 社交焦虑障碍 + 抑郁 -帕罗西汀+氯硝西泮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抑郁 -帕罗西汀+氯硝西泮 焦虑障碍 + 抑郁症状
治疗的目标
治疗
改善患者躯体 疾病的预后
减少/消除 症状/体征
恢复作用/功能
降低复发/ 再发的危险
AHCPR. Rockville, Maryland: US Dep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3. Publication 93-0551.

141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

141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

141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作者:苏萍等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30期【摘要】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共性,为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诊断及临床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主动前来临床心理科就诊的141例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睡眠及艾森克个性测试分析研究。

结果: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人数只占总门诊量的2.1%,其中女性高于男性。

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个性基础及共性特点。

结论:综合医院中,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对疾病认识水平偏低,心理护理有一定难度,还需大力普及心身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加强心理护理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关键词】躯体形式障碍;医学无法解释的症状;人格特征;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 R3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0-0078-03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生在躯体的任何部位任何系统,各种检查结果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反复诉述躯体的不适,四处求医,所做的各种各样的检查却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或即使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也不能用以解释躯体主诉的严重程度、性质及由此产生的烦恼[1]。

这些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辗转几家医院不同的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甚至失去就诊的信心。

调查研究发现,国外躯体化障碍的患病率为1.84%,女性的患病率比男性高1.6倍[2]。

躯体形式障碍与抑郁症及焦虑障碍共病现象较为普遍,国内研究中表明共病常见为49.12%,女性及中年人群(40~59岁)中患病率高[3],国外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的报道为45%[4]。

而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躯体形式障碍的患病比率为4.15%,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疼痛症状、胃肠道症状、自主神经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症状等[5]。

国内另有报道,躯体形式障碍者的个性较正常人有明显的偏离,其特征为被动依赖、孤僻、冷淡、对人疏远、易激惹、自我为中心、自制力差、反社会行为等[1]。

焦虑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焦虑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焦虑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焦虑症概述焦虑症(anxiety neurosis)是指在没有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

临床上主要将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焦虑症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病因,但是主要涉及了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

焦虑症的特点是其焦虑并非是实际威胁引起的,其紧张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符。

焦虑症是所有精神障碍中最为普遍的疾病之一,会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严重的功能损害和痛苦。

但是如果焦虑症患者能积极有效的寻求治疗,通常都能获得显著的症状改善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英文名称:anxiety neurosis其它名称:焦虑障碍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发病部位:其他常见症状:紧张不安、焦虑情绪、心动过速、呼吸困难主要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心理学因素有关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脑电图、心理测试、脑核磁共振重要提醒:焦虑症患者应该及时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继发抑郁障碍。

临床分类:根据病程分类:1、急性焦虑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患者通常起病急速,终止也迅速。

一般持续数十分钟便自行缓解。

发作过后患者仍心有余悸,不过焦虑的情绪体验不再突出,而代之以虚弱无力,需经若干天才能逐渐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或自由浮游性焦虑,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焦虑情绪、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及运动不安等症状。

二、焦虑症的发病特点三、焦虑症的病因病因总述:焦虑症的病因复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等均与本病的发病有关系。

患者所处的环境也在焦虑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长期面临威胁或处于不利环境之中的人,更易发生焦虑症。

基本病因: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焦虑障碍具有遗传性,主要表现为焦虑症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属中有患有焦虑症的患者,那么此人的患病率要高于正常人。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抑郁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抑郁障碍
(6)紧张症性特征:患者须符合以下至少2种表现:①不动(有亚木僵或木僵证据);②极度激惹;③极度抗拒;④怪异的自主运动
(有特殊姿势、刻板运动、做作或怪相证据);⑤模仿言语或模仿动作。详见第三章第一节附录“紧张症”部分。
(7)围产期起病特征:围产期抑郁是指在整个妊娠期间至产后4周出现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可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一旦患者产后有伴精神病性的抑郁发作,后续每次分娩的抑郁复发风险为30%~50%。
如灌铅样感觉;对外界评价比较敏感,人际关系紧张。对于具备上述特征的患者需要鉴别双相障碍的可能。
(5)精神病性特征:抑郁障碍有时会伴有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与抑郁心境协调或不协调。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内容多涉及无能力、患病、死亡、一无所有或应受到惩罚等,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则与上述主题无关。
4.其他临床特征
抑郁障碍患者除了出现上述主要症状外,还可能具有某些特定的临床特征。
(1)焦虑特征:抑郁发作的同时还存在显著的紧张不安,担心失控或发生意外等。常常因过度担忧而加重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焦虑往往增加自杀的风险。
(2)混合特征:在抑郁心境背景下,患者出现心境高涨、自我评价过高、思维联想加速、精力充沛、参加高风险的活动、睡眠需要减少等表现(但症状的数目、持续时间均不能达到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需考虑存在混合特征。混合特征是双相障碍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
抑郁障碍单次发作至少持续2周以上,有反复发作的可能。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趋向慢性化,造成病程迁延。患者可存在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在整个临床相中,不应出现符合躁狂、轻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症状群,一旦出现,应诊断为双相障碍。ICD-10中抑郁障碍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包括恶劣心境)等。

神经科抑郁焦虑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神经科抑郁焦虑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原发性头痛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慢性原发性头痛常常和 抑郁焦虑“紧密联系” 约%偏头痛患者患者有抑郁 约%紧张性头痛患者有抑郁、焦虑 超过抑郁症患者有偏头痛 头痛、头晕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躯体主述之一 抑郁焦虑增加慢性头痛的发生
头痛是抑郁焦虑患者最多见的躯体主述之一
抑郁多见于复发和用激素治疗期间
抑郁与癫痫的关系是双向的,病因多重而复杂 抑郁可为癫痫发作和发作后表现,但更多见于发作
间期。 颞叶癫痫和左侧痫灶者容易发生抑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临床特点归纳
抑郁和焦虑是神经科患者常见症状之一 对抑郁和焦虑状态的识别非常重要 及时识别、治疗抑郁焦虑有利于原发疾病
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患者 社会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治疗目标
神经内科抑郁焦虑的治疗目标
缓解症状,达到临床治愈() 提高生命质量 回复社会功能 预防复发
免疫与神经元再激活 细胞因子
下丘脑 杏仁核 蓝斑
躯体感觉 情绪
可的松
骨质疏松症
’, . , ’.
交感神经活动 增强 脂肪组织
骨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心血管 代谢
抑郁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 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愉快感丧失、持续疲乏
其它症状: 睡眠障碍 躯体症状:各种疼痛、食欲减退、消化道
流行病学
原发性头痛伴抑郁焦虑障碍
原发性头痛门诊患者调查发现的患者有中 重度抑郁,其中偏头痛人群为、转化型偏 头痛为、紧张型头痛()为;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焦虑 状态
1.是一组症状综合征。 2.包括躯体性症状、 精神性症状以及坐立不安等运动性焦虑症状, 个体有与处境不相符的情绪体验,可伴睡眠 困难。 3.一般为病理性,持续时间略长。 4. 需要医学处理。
焦虑症
.是一类疾病诊断。 2.以无法控制的担心为核 心,伴发躯体、行为异常。 3.至少持续6月, 影响社会功能。 4.需要医学处理。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XXXX 2024.X.X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01 精神障碍概述 02 抑郁症与焦虑症识别 03 躯体疾病与抑郁焦虑共病 04 抑郁、焦虑症的处理与治疗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精神障碍概述
精神障碍(一)流行病学:高患病率
疗 曲唑酮(美舒郁)、 新型的非苯二氮卓 类抗焦虑药,丁螺
物反馈治疗、家庭治疗等。
环酮和坦度螺酮。
抑郁、焦虑症的处理与治疗
1.急性病:焦虑、抑郁与躯体疾病应激或治疗等有关,应尽快控制症状,病情 稳定 后可考虑逐步减药或停药
2.慢性病:慢性躯体疾病伴发焦虑、抑郁,应促使症状持续缓解,防止症状波动发 展为慢性化,在急性期控制症状后还需要继续巩固治疗;
精神障碍(三)发病机制
精神障碍是一个综合征,
是以个体在认知、情绪、行为上出现显著临床异常为特征,
可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明显损害或失能 (disability), 病程大多是持续迁延的,
病前多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 有关。
精神障碍概述
生 ·遗传
物 ·脑发育异常
学 ·躯体疾病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焦虑躯体症状专家共识

焦虑躯体症状专家共识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失眠、疼痛、乏力、全身不适、异常感觉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是焦虑、抑郁与躯体化患者的常见躯体症状和主要就诊原因,情感症状往往被躯体症状掩盖,难以引起重视。

综合医院医生不能正确识别处理,造成患者病情迁延,辗转各处就诊,大量消耗医疗资源,损害社会功能,甚至加剧医患矛盾。

如何快速识别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并运用有效手段进行干预成为综合医院医生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美国精神病联合会、加拿大焦虑障碍协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等专业学会制定的最新指南,结合我国综合医院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诊断治疗的临床实践,形成本共识,以期为广大综合医院临床医生提供借鉴与帮助。

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在综合医院相当普遍,国外研究发现超过50%的初级保健诊所就诊患者。

存在焦虑、抑郁或躯体化症状。

国内多中心、大样本调查显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校正患病率在综合医院就诊患者分别为8%、12%、4%,远高于一般人群患病率。

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可涉及神经、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运动等多个系统,是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哮喘、癌症等躯体疾病发生或进展的危险因素。

我国综合医院医生对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识别诊断率低,合理治疗率更低。

综合医院对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症状的诊断多采用"状态"和"障碍"等,本共识参考相关指南及疾病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实践,首先对焦虑、抑郁与躯体化"状态"和"障碍"等临床诊断用语进行区分与描述,有助于临床使用。

"状态"一般指严重程度达中等或以上,超出患者承受或调节能力,对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需要医学处理的状况(如"抑郁状态""焦虑状态",躯体化更多诊断为"躯体化"或"躯体化症状");"障碍"则符合精神科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伴躯体症状的抑郁发作述情障碍表现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伴躯体症状的抑郁发作述情障碍表现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2010,51(S2):45.
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 基 础 医 学 杂 志,2017,23
(8):1109-1112;1144.
(收稿日期:2022-09-08)
(本文编辑 郭怀印)
· 1128 ·
CHINESEJOURNAL OF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
4)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 17 分,伴 有
与方差齐性,组间比较 采 用 成 组 t 检 验;若 数 据 不 满 足
分 ≥ 2 分,不伴有躯体症状病人 SCL-90 量表躯体化因
子评分 < 2 分;5)近 2 周 未 经 抗 抑 郁 药 物 及 心 理 治 疗
足正态性相关性 分 析 采 用 Pearson 秩 相 关 分 析,如 不
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7):166.
[17] 豆绘,刘彩莉.西药联 合 半 夏 白 术 天 麻 汤 合 泽 泻 汤 治 疗 椎 基 底 动
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64 例 临 床 观 察 [J].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2020,
29(9):115-117.
[7] 张若曈,刘东方.中医药治 疗 眩 晕 研 究 进 展 [J].光 明 中 医,2021,36
(TAS-20)以评估其心理状况,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两组 SCL-90 量表躯体化、焦虑因子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 TAS-20 量表情感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外向性思维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躯体化因子与情感
辨别困难、情感描述困难、TAS-20 总分存在相关性(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躯体症状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躯体症状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躯体症状障碍一、概述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SSD)描述的是当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躯体症状时,产生对这些躯体症状的过度困扰,出现过度的情绪激活和(或)过度的疾病相关行为,并由此导致显著的痛苦和(或)功能受损。

患者的躯体症状既可以用一个已识别的医学疾病解释,也可以不符合任何医学疾病的诊断。

也就是说,躯体症状障碍的识别和诊断并不强调躯体症状本身能否由器质性或功能性躯体疾病解释,而是强调当身体出现症状后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精神症状的特征、规律和后果。

关于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的研究资料较少,据之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推测,躯体症状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 4%~6%,在初级诊疗中的发生率为 5%~35%。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更多,生活质量更差,使用医疗资源更多。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女性、低受教育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童年慢性疾病史、虐待或其他创伤、共病躯体疾病(尤其老年患者)、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或焦虑障碍)、慢性病家族史等。

二、病因因素及心理病理机制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和心理病理机制仍不清楚。

已知人对躯体症状的感知会受到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的影响。

尤其当个人对躯体健康存在不切实际的观念、错误假设以及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灾难化想象时,容易在出现躯体症状时激活过度的焦虑,这又令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感受更加敏感,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发现,成长发育时期对情绪的觉察能力低和负性情绪水平高的儿童更容易报告躯体症状,并且这一倾向会持续到成年。

此外,童年时期家庭成员罹患慢性疾病,童年时期被忽视、受到躯体虐待也可能成年后更易报告躯体症状和频繁就医。

还有研究发现,出现躯体症状后,如果存在慢性应激、不合理的应对方式、就医求诊失望、疾病角色加强、继发获益等因素有可能使症状更加持续,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一)临床特征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突出临床特征是躯体症状造成的痛苦感和对躯体症状或健康的过度思虑、担心和(或)行为并导致患者功能损害。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有研究认为卒中后1个月是发病的高峰,但也有研究 认为卒中后3~6月是发病高峰
社区研究: PSD在卒中急性期为33%,慢性期为 34%
医院研究:PSD在卒中急性期为36%、 恢复期为 32%, 慢性期为34%
我国研究发现,PSD在卒中后1月为39%、3~6个 月为53%、1年为24%
1. Benedetti F, Bernasconi A,Pontiggia A. Depression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Curr Opin Psychiatry,2006,19:14–18. 2. Tucker GJ.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depression. Seminars Clinical Neuropsychiatry,2002,7:213-220. 3. Rickards H. Depression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 update. Curr Opin Psychiatry,2006,19:294–298. 4. Rickards H. Depression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Parkinson’s disease, multiple sclerosis, and strok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5,76;48-52. 5. Pohjasvaara T, Leppavuori A,Siira I,et al. Frequency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Stroke,1998,29:2311-2317. 6. Hackett ML, Yapa C, Parag V, et al. Frequency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Stroke,2005,36:1330-13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躯体疾病;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特征;诊治【关键词】躯体疾病;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特征;诊治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表明[1]综合性医院尤为普遍,同时存在着对抑郁、焦虑症状的识别困难以及在药物剂量、用药时程、用药选择不当等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对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简要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及有关因素焦虑抑郁作为负性情绪广泛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特别是老年人群和躯体疾病患者,多见于生活事件的精神创伤后。

在慢性、严重的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肾病、肿瘤等疾病,在病程的各个阶段中均可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因此,在综合医院的门诊以及住院的病人中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情绪。

吴文源[2]等研究显示:躯体疾病可伴发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且在不同疾病间有阶梯变化趋势,抑郁症状以肿瘤疾病最为严重,其次是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呈显著性差异;焦虑分数的总体差异则未达到显著性变化;焦虑症状的精神性焦虑因子分以肿瘤疾病最高,躯体性焦虑因子分以内分泌最高。

余展飞[3]等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身心障碍的调查中显示焦虑为68%,抑郁为70%,与非肿瘤的内科其他病人及正常人相比,有明显差异。

并认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确实存在明显的身心障碍,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北京任桂英[4]等研究显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患者70%以上、饮食控制的患者40~50%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而对照组仅为2.7%,说明糖尿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症状的发生率较高。

重症抑郁亦显著影响着15~22%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后患者约有45%伴有轻型或重型抑郁,均明显的增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其死亡率[5]。

Cassem和Hackett随机统计CCU病房心脏病患者,约80%出现焦虑,58%出现抑郁症状[6]。

总之,在躯体疾病中,无论是心脑血管病、肿瘤以及其他各科疾病,都不同程度的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而抑郁、焦虑症状的分布特征也反映了不同躯体疾病由于本身病情特点不同而产生特有的情绪障碍,因此必须引起临床各科医生的高度的重视。

2 抑郁、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 2.1 生物学因素躯体疾病后抑郁症状的发生机制解释尚不统一,有人认为是纯心因性反应,但多数学者倾向于生物学机理起重要作用。

研究证实[7],情绪抑郁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同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内分泌调节失调有关。

躯体疾病后抑郁症病人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神经递质低下,可能为躯体疾病的损害破坏了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神经元及其通路,使这两种神经递质低下,从而导致抑郁。

2.2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2.2.1对疾病预后的认识许多躯体疾病缺乏根治的方法,使病人对疾病产生恐惧,担心会危及生命、致残、造成终身痛苦;另外病人还必须时刻注意饮食、检测血糖、血压、长期服用药物,特别是注射胰岛素、放化疗等等;病情控制不良会产生恐惧和悲观的情绪,尤其是已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由于生活及劳动能力下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empirenews.page--] 2.2.2 疾病因素疾病作为应激源本身也会产生心因性焦虑、抑郁,且焦虑、抑郁可作为疾病本身的症状存在,如脑瘤、甲亢等。

不少资料认为甲亢或甲亢危象时最突出的精神症状就是焦虑[6]。

2.2.3 患者本身的因素患者的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均对情绪产生影响。

另外患者对医院的环境的适应情况,特别是住院环境和家里的环境有一个突变,使病人感到不安、抑郁、甚至恐惧心理。

同时,治疗费用的增长给患者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也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 抑郁、焦虑的临床表现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感障碍,包括类躁狂状态;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情绪不稳等。

综合文献资料及临床实践证实,在出现的各种情感障碍中,以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居多,且焦虑症状更为突出。

3.1 焦虑的临床表现与典型的广泛的焦虑状态或惊恐发作不同,焦虑症是无原因的预见性焦虑,而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核心是躯体疾病,主要表现为:(1)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怕自己的病是不治之症,怀疑医生的诊断不准确、检查不细致,并为此多方求治;(2)思维内容集中在病上: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谈话内容几乎不离开自己的疾病,向别人详述自己的病痛,寻求支持与同情;(3)焦虑的躯体症状包括:睡眠障碍:早醒、失眠、多梦、入睡困难;消化道症状:食欲差、恶心、呕吐;还可出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症状,各种疼痛症状及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情绪不稳定等等。

以上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躯体疾病本身的症状或伴随其他躯体疾病的症状,因而延误焦虑症状的治疗。

3.2 抑郁的临床表现躯体疾病引起的抑郁,患者表情愁苦、不愿与人交谈、不愿谈自己的病、活动少、反应缓慢。

但与典型的抑郁症比较有明显区别,如自杀的想法少见,自责、自罪者少见,心境低落随躯体疾病的病情变化而变化,甚至随医生的处治方法的改变而改变。

可能与患者躯体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密切相关,也可能是对躯体疾病的强烈心理应激。

一定程度上,这些特点还与患者的个性倾向等密切相关。

3.3 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表现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常合并存在,多表现为各种躯体不适症状、情绪不稳定、易悲伤,想死又怕死的心理状态。

4 诊断及漏诊原因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抑郁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应归属应激相关障碍[8],亦有人把其归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6]或器质性心境(情感)障碍、器质性焦虑障碍[9]。

起病的原因有:(1)应激源:异乎寻常的应激生活事件,可立即产生急性应激反应;持续性、不愉快环境(包括患有或可能患严重躯体疾病)可导致适应障碍。

(2)个体的易感性在适应障碍的发生与表现形式上起较大的作用。

因此诊断时,必需认真对待症状的形式、内容、严重程度,既往病史和人格特点及应激性事件,如果没有应激刺激就不会出现障碍;而应激刺激弱,或者不能证实时间上的联系,就不能做出诊断。

在综合医院中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抑郁往往被漏诊,可能原因为:(1)单一诊断原则一元论:有些临床医师习惯于给病人做单一诊断,一旦躯体疾病诊断成立,且经检查证实,便忽略了焦虑、抑郁问题。

(2)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焦虑部分躯体疾病后抑郁可导致抑郁焦虑的躯体化,分散了内科医师的注意力。

(3)对抑郁、焦虑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及对精神科检查和量表不熟悉是造成漏诊的又一主要原因。

[!--empirenews.page--] 5 治疗及预后相关问题临床上不论是什么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抑郁状态,尤其是达到了中、重度严重程度,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原则上都应给予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

但由于患者所患躯体疾病、年龄不同,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代谢过程等不同,因此合理选择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十分重要。

5.1 药物治疗(1)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为最常用的抗焦虑药,可广泛用于呼吸系统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状态,临床常用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三唑仑、罗拉等。

多用半量或常规剂量,可短期或间断服用。

临床经验认为,阿普唑仑治疗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而三唑仑只宜短时间使用,因其易于使某些老年人出现意识障碍、影响病人的认知功[1][2]下一页能且停药后易于出现反跳性焦虑和失眠[6]。

(2)丁螺环酮[10]为芳香族哌嗪类特异性的抗焦虑药,作用于海马处5HT1A受体及DA受体,下调5HT的功能,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

其抗焦虑作用强且安全,且不影响认知功能、无镇静催眠、肌肉松弛、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亦不诱导或抑制肝药酶、不抑制呼吸,可用于各种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状态。

(3)β受体阻滞剂及二苯甲烷类:心得安、氨酰心安等禁用于哮喘或某些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焦虑状态,但因其对糖代谢影响小,可用于糖尿病患者所致的焦虑状态。

(4)三环、四环类抗抑郁剂:三环、四环类抗抑郁剂不仅抗抑郁作用强且有一定的镇静、抗焦虑、催眠等作用,因而常用于治疗各种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焦虑状态。

为减少副作用,应根据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年龄特点调整剂量。

(5)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剂: SSRIS类抗抑郁剂无抗胆碱能及心血管副作用,可用于治疗轻、重度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状态,特别是帕罗西汀[11]和西酞普兰。

西酞普兰是SSRIS较强的一种[12],对其他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影响较小,不影响认知和精神运动性行为,尤其适用于躯体疾病伴发抑郁且需要多种药物合用者。

因其在SSRIS中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最小,因此几乎没有药物禁忌[13],适合抑郁症短期和长期的治疗。

(6)其他对轻度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状态患者,可使用黛安神[14]、美舒郁等药物。

另外还可试用氟哌啶醇、氯丙嗪、异丙嗪、舒必利等[6]。

5.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能有效的缓解心理障碍,将过分集中于自身症状的注意力转移向外界,从而切断情绪障碍与躯体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

并使患者能适应各种刺激,积极地工作和生活,避免了心理障碍对躯体长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控制症状及预防复发。

有研究显示[15],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伴发的焦虑有良好的疗效。

龙金亮等[16]也认为相应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3 抑郁、焦虑症状对躯体疾病的影响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焦虑症状多随躯体疾病的消长而消长,并随躯体疾病的康复而消失,二者呈近似的“平行”关系。

这是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之一。

同时抑郁、焦虑症状对躯体疾病可产生一定的影响:(1)导致躯体疾病症状扩大及躯体、社会功能缺陷。

焦虑抑郁症状可能会直接加重部分躯体疾病的症状,并反过来加重精神障碍造成恶性循环。

(2)导致患者对慢性疾病心理调节机能障碍。

焦虑抑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态度。

(3)对躯体疾病产生直接的病理、生理、生化作用:情绪低落、抑郁、焦虑虽是一种心理表现,但长期存在会对患者的生理、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研究发现[17],抑郁和焦虑可能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如IgA和IgM 下降)、生理活动减慢、社会工作和生活能力下降、致慢性疾病的康复延缓、患者反复就诊及医疗费用支出增加。

另外,焦虑抑郁症状使躯体疾病的症状复杂化、治疗困难。

少数患者因严重的焦虑或抑郁而出现意外,因而应重视并及时发现处理躯体疾病出现的焦虑抑郁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