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父讳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贺所写的家喻户晓,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唐诗,而在中,表达了诗人李贺对于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鉴赏,欢迎阅读!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⑵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鉴赏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李贺童年作诗的故事
李贺童年作诗的故事李贺很小就有“神童”之称。
相传他7岁时就已经阅读了大量书籍,能写出很漂亮的文章和诗句。
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和皇甫听到这件事,就派人要来李贺的诗作,阅后十分惊奇,竟怀疑不是出于李贺之手。
韩愈说:“如果是古人的作品,我们或许没有看到,现在诗人的作品,我们哪能看不到呢!”于是他和皇甫一起从洛阳到昌谷去拜访这位“神童。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本来是唐皇宗室郑王的孙子,因为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李贺因避父讳,不能考进士,后来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辩讳》,使他做到太常寺奉礼郎。
这天李晋肃正在家闲居,听说大人来访,慌忙出迎。
韩愈和皇甫走进客厅,便提出要小公子李贺写首诗看一看。
这时李贺正在后院玩耍,听说有位韩大人和皇甫大人要见自己,就连蹦带跳向客厅跑去。
韩愈正说话间,忽然看到一个孩子,清清瘦瘦,浓眉大眼,跑得满头大汗。
他头上的发辫歪向了一边,肩上还搭着一件长褂。
不用说,这就是小李贺了。
李晋肃向客人介绍后,李贺恭恭敬敬施了一礼,韩愈两人说明来意,李贺欣然从命。
只见李贺从从容容拿过文房四宝,望望客厅外两位大人的车马,长长的羊毫笔就龙飞凤舞起来。
皇甫大人一杯茶尚未喝完,小李贺已经交卷了。
韩愈接过一看,上写《高轩过》,两人不禁拍案大惊,连夸:“好诗!真李家千里马也!”从此李贺的诗名便不径而走,传遍京华。
李贺作诗写文,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别人。
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境。
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
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书包里。
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
他的母亲常常看到儿子背着一书包纸片回来,又每天写到深夜,心疼地说:“孩子啊,你要把心呕出来吗?”【启迪】“诗鬼”李贺,志向远大,踌躇满志,但家境的贫寒注定了他仕途上的不得志。
所以,李贺呕心沥血,将满腹的失意化作诗,挥洒到锦囊中,写诗也成了他宣泄的一种方式。
李贺传
史学与文学的差异性
《新唐书·李贺传》与《李贺小传》在素材选择方面的不同,部分显示了史学与文 学的差异性。 唐人对中进士极为看重,《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 时正二品中书令 薛元超曾以自己为官不以进士出身为人生一大恨事‚: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 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对李贺因避父讳不能参 加科考,两《唐书》都进行了载录,但《李贺小传》却未作记叙,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李商隐的情感取舍。对于李贺临死前认为自己被上帝所召一事,《李贺小传》做 了 大篇幅的记叙,这件事最能表现李贺生前郁郁不得志而又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反 差,但两《唐书》却因事涉虚诞并没有采录。
叙事之差异
两《唐书》之《李贺传》先说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再说韩愈为之做《 讳辨》 ,具有两层含义: 表层是李贺以避父讳的缘故不肯参加进士考 试, 深层即通过韩愈《讳辨》所传达,李贺以高才而不得不屈于世俗 礼教,且与李贺争名之人以避父讳 以示孝道为由阻止李贺参加考试, 用心险恶,韩愈为其鸣不平。 李商隐《李贺小传》对李贺未参加进士 考试 一事只字未提,但有‚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 礼太常中,当 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可以看出李商隐对李贺生前遭受世人的排挤极 为不满。对李 贺为何没能参加进士考试,李商隐没有在传文中 记叙, 根据韩愈《讳辨》‚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 同然一辞‛推测,这可 能与阻挠李贺参加考试的人尚在世或位居高官有关。
比较《新唐书》与《李贺小传》
《新唐书·李贺传》和李商隐《李贺小传》对李贺事迹选取之差异主要
体现在四点:一是《新唐书》保留了《旧唐书》中李贺父亲名晋肃,因 ‚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李贺避父讳不举进士一事,《李贺小传》 未记录此事;二 是《李贺小传》重点记叙了李贺临死前的幻觉, 认 为自己被上帝所召为白玉楼作记,《新唐书》对此没有采录;三是《新 唐书》和《李贺小传》对李贺诗歌的评价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前者 较为平实客观,后者却一笔带过;四是《李贺小传》中提及李贺之姊王 氏夫人,并作为李贺生平的见证人,《新唐书》没有提及此人。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原文: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
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遂相过其家,使赋诗。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
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
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
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
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
”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弥年绝迹。
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今存十之四五。
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信然。
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
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
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
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小传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小传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李贺小传。
李贺。
字长吉。
河南福昌人。
唐代诗人。
郡望陇西。
家居福昌之昌谷。
后人因称“李昌谷”。
元和年间往来于长安。
洛阳之间。
曾以诗歌作品拜谒韩愈。
韩愈劝他考进士。
但与李贺争名额者认为。
李贺之父名“晋肃”。
晋与进同音。
因此李贺考进士便是犯了父名之讳。
为此。
韩愈曾作《讳辩》。
小传但李贺终于未能被录取。
在长安时曾担任过奉礼郎。
二十七岁即因病去世。
李贺诗风追求怪奇。
主观想象极为丰富。
后人因而称为“长吉师心。
故尔作怪”。
中文名,李贺。
出生地,河南福昌。
出生日期,790。
逝世日期,816。
主要成就,唐代诗人。
代表作品,《昌谷集》。
字,长吉。
作者简介。
李贺小传。
即李长吉小传。
李商隐所写。
李商隐感叹人才而所作。
同情李贺。
其中也有点讽刺意味。
讽刺社会让无能的人作官。
却让人才在民间。
这段文字足以看出被称为“诗鬼”李贺是怀才不遇!。
整体感知。
1.解题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
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
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2.本文所体现的“小传”的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
但小中有大。
以小见大。
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
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
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
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
此外。
在篇幅上。
全文寥寥数百字。
语言极为精练。
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
集叙事。
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
内容浑厚。
意味深长。
结构特点。
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
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
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
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
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
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2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
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
关于李贺的故事简短
关于李贺的故事简短1、李贺七岁写的诗词文章就颇为可观,文坛领袖韩愈、皇甫湜不信,亲自上门考察,小李贺欣然从命,提笔写下了古体诗《高轩过》,技惊四座。
韩愈、皇甫湜震惊之余,亲自为李贺束发编髫。
经后人考证,《高轩过》当为李贺20岁时的作品,但此诗为李贺应韩愈要求现场即兴所作无疑,也反应了李贺是一位捷才。
2、李贺年少时住在昌谷,他喜欢每天早上带着背着一个锦囊的小仆出门。
每想到佳句,就把纸条投入囊中。
待到晚上再由小婢把囊中散句拿出,李贺再加以补充成篇。
除非喝醉了或去吊丧,李贺乐此不疲。
而李贺母亲则心疼儿子太劳累,叹息道:“我这个儿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会停止写诗!”李贺在“诗仙”、“诗圣”、“诗佛”等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能破旧出新,“长吉体”被时人推重,绝非幸至,但他喜集句成篇的习惯,也导致了他的许多诗虽有佳句,但全篇结构思力略有不足。
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天上谣》等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了他的这个问题。
3、李贺父亲名晋肃,古音类似“进士”,因为这个原因,李贺被嫉妒他才华的考生以“避讳”的名义攻击,要求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为此韩愈专门写了一篇《讳辩》,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一问“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韩愈对李贺的提携是真心实意、贯彻始终的,而李贺对韩愈的感情如《高轩过》里所说“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是充满感激和依恋之情的。
4、宰相李藩欣赏李贺的诗作,专门搜集了他的诗并编成了一个集子,为了多收录李贺的诗集,他找了李贺的表兄,拜托他继续收集遗漏的诗词,并把初稿给了李贺表兄。
过了几年李贺表兄杳无音讯,李藩写信责问他,他回复说“我恨李贺太傲慢,我已经把他的集子给烧了”。
李藩闻讯心痛不已,不久离世。
现在流传下来的李贺诗集,实际上只保留了李贺作品的四五成。
李贺临死前将他自编的诗集交予好友沈子明保管,沈子明当时并未重视。
几年来东奔西走,他自己都以为诗稿已遗失。
李贺的小故事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鬼”。
他自幼家境贫寒,但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李贺经常骑着小毛驴,带着小书囊,四处游走,寻找写诗的灵感。
一旦想到好的字句,他就会赶紧记录下来,放入书囊。
回家后,他再慢慢推敲润色,经常琢磨到深夜。
李贺的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勤奋,既欣慰又心疼。
她不止一次对李贺说:“我儿这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这便是成语“呕心沥血”的由来。
李贺的才华得到了京城文人的认可。
他被选拔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有人嫉妒他的才名,故意在资格审查上卡住他。
因为李贺的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这个晋字跟进士的进是同音字,所以有人打小报告,说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是犯了父讳,也就是不孝。
这个理由在古代属于家讳。
因此,李贺被取消了考试资格。
虽然科举之路受阻,但李贺并没有放弃。
他开始向京城内各家贵主府邸投送名帖、转呈书信,请求得到这些公卿巨要的引荐。
三年后,他得到一个机会,参加了制举拔萃科考试。
然而,由于升调无望,加上身体也不好,李贺过起了半耕半读的生活。
李贺的才华和故事令人感慨不已。
他虽然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才华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李贺的称呼
李贺的称呼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于唐诗的诗风的转变有着重大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家喻户晓的诗人李贺的称呼,欢迎阅读! 李贺的称呼是?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
其父晋肃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元和三、四年间,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旋即因病辞官,回归昌谷。
后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他一生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
因仕途失意,李贺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
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
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
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
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
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
有《李贺诗歌集注》。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诗词《雁门太守行》列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诵读与欣赏,7年级下语文版25课古诗5首之一。
李贺小传
4、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
5、火孛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6、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
时,长吉竟死。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 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 是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长吉的姐姐嫁姓王的, 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 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 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 诗的规范为意。
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 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囊中所有,见所写很多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 长吉全都不认识 ,忽然下床来磕头 火孛火孛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 长吉竟死。
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 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
外貌特征之奇 诗歌创作之奇 临终之奇 感叹“才而奇”
外貌特征之奇: 细瘦 通眉 长指爪 (清秀之奇)
为情造文:写真情
诗歌创作之奇
(性格之奇)
及时捕捉灵感:写所见所感 坚持及时修改整理 苦吟疾书,处置作品随意
第三段
❖ 着力描绘李贺临终之奇
天帝召升 临 终 之 奇 扑朔迷离
荒诞虚妄
幻觉
对 比
现实
第四段
❖ 对李贺的议论和观感 ❖ 并借题发挥,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
❖ ——[ ]
白尝
仙评
元 才唐宋
马 ,人景
端 临 《
长诗文 吉云诸
文 献 通
鬼:公 才“在
谈谈诗鬼李贺
谈谈诗鬼李贺才华洋溢的诗人李贺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如果他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进入仕途,但是可惜的是他因避家讳,不能举进士。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
这位郑王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
李贺父名晋肃,官至陕县令,很早就死了。
李贺的出生地在福昌的昌谷,所以也有人叫他李昌谷。
元和二年(807年),李家搬迁至洛阳。
元和十一年,卒于故家。
李贺才名早著,贞元末年已蜚声诗坛,有“鬼才”、“诗鬼”的称号。
他的诗歌或表现对藩镇割据的痛恨,或对朝廷频繁的赞颂,或反映社会黑暗的现实以及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但李贺一生仕途偃蹇,多变早衰,这主要是他敏感世事,在生死问题上常常纠结于心。
他馨尽了所有心力,为世间奉献了数百首绚丽多姿的作品,自己吞咽的却是一枚惨淡人生的苦果。
李贺一生短促,只活了27年,却经历着中唐德、顺、宪三朝。
这一时期,上承安史之乱的浩劫,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继续深化,河北、山东等地强藩交乱不止,朝中宦官骄横跋扈,使得中唐的政治气氛变得越来越沉闷,越来越令人窒息。
巨大辉煌的大唐帝国,正在逐渐走向衰弱,昔日的胜景已是过眼云烟。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由于不安定情绪的增长,普遍感到精神空虚,开元天宝年间的那种热情浪漫已普遍转为冷淡和不安,内倾的怪谲代替了外露的坦荡,传统见解开始受到很多人的怀疑,严肃的理性思考也被很多人所抛弃。
李贺的心态是中唐文人心情的最好表白,由于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沮丧和失望,终于导致了他们盲目地去追求主观的心灵。
无数事实证明,中唐社会所呈现的那种颓丧,乃是酝酿与萌生众多病态人格的温床。
李贺家乡昌谷县,是个自然风景极美的地方,李贺在《南园》、《昌谷》、《兰香神女庙》等诗篇中均有描述。
这里是洛水流经之地,旷野郁郁葱葱,山峦起伏跌宕、泉水湍泻,色彩各异的山果悬挂枝头,蝶飞蜂舞,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李贺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幸福美好的。
但当时的昌谷县并不是世外桃源。
“诗鬼”李贺的一生
“诗鬼”李贺的生平李贺出生于中唐时期,字长吉,生于今河南省宜阳县。
他是唐朝宗室贵族的后代,唐高祖李渊的叔叔李亮的一支。
但是到了李贺父亲李晋肃这一代时,早已经家道中落。
李贺幼时形体纤瘦,才思敏捷,七岁即可作诗,尤其擅长奋笔疾书作诗,被赞为“神童”。
据传,韩愈和皇甫湜去李晋肃家造访,儿子李贺挥笔写就《高轩过》一诗,文采斐然,另二人大吃一惊,这在当时传为佳话。
由于李贺勤勉好学,天资聪颖,十五岁时就已名扬京城。
过了三年后,李贺的父亲去世,李贺服丧三年。
丧期结束后,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科考,可是却遭妒其才学的人散播流言,说是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的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应该避讳父亲的名讳,李贺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在唐代科举制,很重视家讳,尽管韩愈等多人为其辩解,结果不尽如人意。
李贺愤懑不平,终究无可奈何。
后来因是李唐宗室后代,经韩愈推荐,任命为从九品的奉礼郎,仅仅任职三年,李贺便觉得赋闲平庸,愤而辞职。
在这一时期,李贺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展了知识,增长了阅历,加上职位比较清闲,创造了大量的诗作,也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他的诗作想象力极为丰富,天马行空,托古喻今,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
在长安待了这几年,李贺一直是升迁无望,激愤忧思,本就体弱多病,加之妻恰逢此时病逝,他也就更加忧郁。
后来李贺想去边关建功立业,做了三年幕僚,但是军队讨伐无功,被遣散。
李贺这时强撑着病躯回到他的故乡昌谷,整理自己的诗作,不久后就病逝,只有二十七岁。
著有《昌谷集》。
李贺的诗风独特,想象诡谲,不拘一格,诗作大部分表述他的悲惨的境遇,语言冷峻迷人,被称为“长吉鬼才”、“诗鬼”。
让我们一起感受下他的诗作比如李贺的这首《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李贺——从《金铜仙人辞汉歌》看诡异凄艳的风格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县)人。
父名晋肃,有人说晋与进同音,为避父讳,李贺不宜考进士。
此说影响很大,使李贺无法应试,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
死时才二十七岁,终生沦落不仕。
现存诗二百四十一首,有《昌谷集》。
在唐代诗擅上,李贺是一位以其怪异,主观性很强的诗风而自成一家的优秀诗人,其主观性之强,在李白之后是无人可与比并的。
由于生当青春年少,李贺心怀壮志,对生活颇有向往。
然而过早地遭遇不幸,又使他不平、忧戚。
他说:“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串当孥云,念幽寒坐呜呃。
”(《致酒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十三首》之五)“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崇义里滞雨》)正因为有这种积极的向往,他写过《黄家洞》、《感讽》(合浦无明珠)、《猛虎行》、《老夫采玉歌》等关切民生、国事的诗。
可是,仕途的艰阻却使他的精神过早地陷入抑郁忧戚。
他亦曾为自己“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的屈辱地位发出过“天跟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呼吁,发出过“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野歌》)的抗争声音。
但是,更多的还是忧戚与迷惘,以至于使他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出现了病态。
从他在诗中一再提到“病骨伤幽素”、“病骨犹能在”、“惊霜落素丝”、“秋姿白发生”的情况,可知他虽年少,却已病骨支离,白发早生,这自然更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
所以他说:“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开愁歌》)一方面,是青春的渴望,生命力的充盈;一方面,是悲怆忧戚,精神的早衰。
这种矛盾的交融,凝为李贺特有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追求的基础。
对生命的关切和对人生奥秘的追寻,是李贺诗的一大主题。
由于仕途困踬、早衰多病所形成的忧郁性格,使李贺对生死问题异常敏感,写下了不少与生死问题有关的作品。
这个颇有哲学深度的内容,在李贺诗中并不是作为哲学命题的求索,而是作为对于时光流逝、人寿短促的敏感、恐惧、彷徨和感到痛苦的心境而表现的。
诗鬼”李贺与他的“神鬼诗”
诗⿁”李贺与他的“神⿁诗”诗⿁李贺⼀⽣只匆匆⾛过了⼆⼗七个春秋,史料对他的记载很少,但他的诗可以带领我们⾛进他那别样的世界,体会他的'愁肠、冷⾬、蠹书、⿁吟',构成⼀幅极为凄苦索寞的画⾯。
⼀⼼愁谢如枯兰:李贺⽗李晋肃,曾任县令。
李晋肃送'贺'给其长⼦作为⼤名,同时送字'长吉',祈愿他长命百岁,⼀⽣吉祥但这位天才却不被眷顾,他参加河南府试以⼀组《⼗⼆⽉乐词并闰⽉》轻松过关在榜上看到⾃⼰的名字时,他激动万分,但却被告知因⽗李晋肃的'晋'与进⼠的'进'同⾳犯讳,不能领取解状。
后⼜⼏经周折才获得进京赴试的资格,李贺经过精⼼备考,通过春试,却再次因犯⽗讳被拒发春关。
⼀霎时,李贺被抛⼊绝望的深渊,天旋地转,头晕⽬眩,脚下的地在陷,头顶的天在旋,他被⼀股狂流卷进⼀个巨⼤的漩涡中,抛上吞下,吞进吐出,⾯如死灰,奄奄⼀息。
《开愁歌》:秋风吹地百草⼲,华容碧影⽣晚寒。
我当⼆⼗不得意,⼀⼼愁谢如枯兰。
⾐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请贳宜阳⼀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昼万⾥闲凄迷。
主⼈劝我养⼼⾻,莫受俗物相填豗。
初试告捷,本以为可以扶摇直上,却被封建思想所迫,不得不中断进⼠之路。
这对⼀直渴望报效祖国的李贺来说,⽆疑是沉重的打击。
' ⼀⼼愁谢'正是对当时那种悲愤⽆奈的⼼境的写照,'枯兰'便是遭受沉重打击后那颗忧伤绝望的⼼,李贺在这⾥写出了⾃⼰穷困潦倒,以⾐换酒,醉酒之后⼜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看不到任何希望。
落漠谁家⼦:仕途失败,李贺精神备受折磨,在韩愈的建议下,他参加了选⽤提拔县级底层官吏的拔萃,虽然很多⼈认为这是⼤材⼩⽤,但李贺还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好⾼骛远、盲⽬等待换来的不过是更多的失望与痛苦罢了。
他当了三年的奉礼郎,从九品这对⼀向傲视群儒、⾃命不凡的李贺来说是巨⼤的折磨,但这⼀时期他的创作热情却极为⾼涨。
李贺父亲名晋肃为避父讳李贺不能考进士郁郁而终
李贺父亲名晋肃为避父讳李贺不能考进士郁郁而终导读:光武帝刘秀,为避讳,所以秀才又称茂才。
隋炀帝名杨广,故广乐改称长乐,广陵改称江都。
南京古称建业,因晋愍帝司马邺讳业,所以又改称建康,如此三番,莫衷一是。
避讳是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意思。
但在殷商时期,并没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而是到了秦始皇时期才开始逐渐形成,比如秦始皇名嬴政,故此正月称为“征月”。
由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各种千奇百怪的避讳层出不穷,即使博学如钱钟书者,也未必能通览。
避讳中最著名的例子或许就是有“鬼才”之称的诗人李贺,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为避父讳,李贺不能考进士,郁郁而终。
这种荒唐的现象,今人看来或许荒谬,但它确实存在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
因避讳的范例实在太多,下面找一些有趣的例子,博君一笑。
光武帝刘秀,为避讳,所以秀才又称茂才。
隋炀帝名杨广,故广乐改称长乐,广陵改称江都。
南京古称建业,因晋愍帝司马邺讳业,所以又改称建康,如此三番,莫衷一是。
这样的例子极多,如果不熟悉中国历史,常常搞不清楚同城市异名。
五代十国时期的钱王名镠,为避讳把石榴改成金樱,而把姓刘的改为姓金,为避讳连姓氏都要改,也是够荒唐的。
而避讳的涉及面可谓层出不穷,杜甫的父亲名闲,所以杜甫写诗从不用“闲”字。
苏轼的祖父名序,因此苏轼为人作序不称序,而是叫“叙”或是“引”。
以上的避讳或许还可理解,下面的避讳着实荒唐,不可理喻。
唐末政治家杨行密,父名怤,与“夫”同音,故改“御史大夫”为“御史大卿”。
至有《兴唐寺钟题志》云:“金紫光禄大,兼御史大,乃银青光禄大。
”都去掉了夫字,甚为好笑。
更好笑的是,宋朝刘温叟,父名乐,于是他终生不听音乐。
而徐绩的父亲名石,于是老徐平生不用石器,就是遇到石桥,也是让人背负过去,如此不近情理的避讳,实在让人发噱。
古代避讳的故事:李贺犯讳晋进风波
古代避讳的故事:李贺犯讳晋进风波全国叫“国庆”的人无计其数。
姓名相同,如今是常见的事,并没什么是非,可在古时,姓名“相同”,会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
如果与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个字,或是一个字同音,都是不许可的,往往会受帝王讳名之祸。
《容斋随笔·帝王讳名》中曰:“帝王讳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于本庙中耳。
”避讳,初时,范围很小,只避于本宗庙。
可自秦始皇后,帝王讳名,渐渐风起云涌。
《容斋随笔·帝王讳名》曰:“唯秦始皇以父庄襄王名楚,称楚曰荆,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
”秦始皇父名“楚”,为避讳,改“楚地”为“荆地”。
秦始皇名蠃政,“政”字与“正”字同音,所以,秦始皇自避讳,把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正月改为一月。
不可一世的帝王如此避讳,大臣、草民谁敢不避讳?“讳害”之风因此越吹越凶。
大臣、草民与皇帝姓名相同,就得马上避讳改过来,不然,“吏民犯者有刑”。
后来,讳名之害不断扩大化,“讳害”扩大到皇室、皇事,扩大到“同音”。
唐代就出现过这样一次“讳名风波”。
唐代“三李”( 李白、李隐商、李贺)之一的李贺(790一816),唐代中期著名文学家。
据《新唐书·列传·李贺》载:“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变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学子,为了圆进士梦,在家境不太好的情况下,从小坚持读书。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18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获“乡贡进士”资格。
李贺将向京城进军,参加京城进士考试。
李贺才高八斗,及第十分有望。
这就招来一些文人的妒忌,那些竞争者想出了“避讳计”,大造舆论,把李贺父亲名“晋”与“进”(士)同音提到讳名的高度上。
制造了“‘晋’‘进’风波”。
“旋有与贺争名者毁之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原来,争名者发现李贺父亲李晋肃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同音,于是说,李贺应避讳,不能参加京城的进士考试。
李贺父讳
李贺父讳由于父亲的名字,诗人李贺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那么,李贺父亲的名字有着怎样的忌讳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李贺父讳,欢迎阅读!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
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李贺诗集,自编为四编本授予沈子明,收诗 223首。
北宋以来流传的《李贺集》4卷本,都是219首,卷数与自编的相同,而篇数不同,编次也很零乱,并非准确编年。
又有5卷本的集子,是 4卷外加上《外集》1卷,诗23首,与4卷合计,共242首,篇数也和李贺自编的不同。
5 卷本今有汲古阁校刻的北宋鲍钦止本、董氏诵芬室及蒋氏密韵楼两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流传,集名为《李贺歌诗编》。
又有《续古逸丛书》影印的南宋本,集名为《李长吉文集》,无外集。
又有铁琴铜剑楼、《四部丛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贺歌诗编》。
后两种原书今藏北京图书馆。
注本最早的是南宋吴正子注,有日本印本和通行本流传。
后有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选录了吴正子、刘辰翁、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姚文燮各家的评或注。
还有陈本礼《协律钩玄》、黎简评本和吴汝纶评注本。
1977年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是将王琦《汇解》、姚文燮注及方世举批注三种评注本汇编、加以校点而成。
另外,钱仲联有《读昌谷诗札记》和《李长吉诗永贞诗史发微》,考订诗的本事有新见。
南园其五注释译文【唐】李贺
创作背景
• 李贺组诗《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 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 时间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至816年 (元和十一年)之间。 • 李贺《南园十三首》组诗 ,或写景,或抒情,刻 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 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同时这 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 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南园(其五)
李贺
•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 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 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有“诗鬼”之 称。
•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 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其父晋肃官位很低, 家境也不富裕。他“细瘦通眉,长指爪”, 童年即能词章。李贺父名晋肃,“晋”、 “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 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 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 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 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 郎,旋即因病辞官,回归昌谷。后至潞州 (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他一生体 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因仕途失意,李贺 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长孙无忌等开国功臣
而建的殿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阁上的功臣画像中)有几 个是书生而被封侯的呢?
翻译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 (阁上的功臣画像中)有几个是书生而被封 侯的呢?
赏析
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 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 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 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 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 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 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 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 题的理解、感受。
《讳辩》原文、译文及赏析
《讳辩》原文、译文及赏析《讳辩》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
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讳辩》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讳辩唐代: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译文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父讳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由于父亲的名字,诗人李贺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那么,李贺父亲的名字有着怎样的忌讳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李贺父讳,欢迎阅读!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
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
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
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
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李贺诗集,自编为四编本授予沈子明,收诗223首。
北宋以来流传的《李贺集》4卷本,都是219首,卷数与自编的相同,而篇数
不同,编次也很零乱,并非准确编年。
又有5卷本的集子,是4卷外加上《外集》1卷,诗23首,与4卷合计,共242首,篇数也和李贺自编的不同。
5 卷本今有汲古阁校刻的北宋鲍钦止本、董氏诵芬室及蒋氏密韵楼两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流传,集名为《李贺歌诗编》。
又有《续古逸丛书》影印的南宋本,集名为《李长吉文集》,无外集。
又有铁琴铜剑楼、《四部丛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贺歌诗编》。
后两种原书今藏北京图书馆。
注本最早的是南宋吴正子注,有日本印本和通行本流传。
后有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选录了吴正子、刘辰翁、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姚文燮各家的评或注。
还有陈本礼《协律钩玄》、黎简评本和吴汝纶评注本。
1977年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是将王琦《汇解》、姚文燮注及方世举批注三种评注本汇编、加以校点而成。
另外,钱仲联有《读昌谷诗札记》和《李长吉诗永贞诗史发微》,考订诗的本事有新见。
1984年出版的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是兼年谱与诗注性质的新著,解诗与旧注多有不同。
李贺生平,有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还有朱自清的《李贺年谱》和钱仲联的《李长吉年谱会笺》、《李贺年谱会笺》可资参考。
知识扩展:李贺为什么叫诗鬼
唐朝李贺也许算不上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他可以说是最不幸的诗人。
身怀诗才却一生不得志,27岁就早早驾鹤西去,这应该是后世被称他为“诗鬼”的原因之一。
首先,这个称号是对李贺在诗歌方面天赋的肯定,所谓“鬼才”。
据说他七岁就能写诗,已名动京城。
当时的大文学家韩愈和皇甫湜不信,就前去拜访。
于是,两人给李贺出题,他也不紧张,拿笔就写下了一首《高轩过》,先说两位大人来时多么气派,在盛赞他们的学识和地位,最后说明自己的处境和抱负。
虽然现在认定这首诗是李贺二十岁时所作,但也能说明他年少有诗才,声名远扬。
可惜有如此大才的李贺一生却十分不幸,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使他悲愤,二十岁就已经“一心愁谢如枯兰”;之后妻子的早逝,又加剧了他的感伤。
最终李贺只在世了27年就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李贺是极具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派,他的诗歌常常涉及神仙和鬼怪。
同样如此写诗的还有“诗仙”李白,与他不同的原因在于李贺诗歌的感情多是悲伤、苦闷的,这与他的境遇和性情有关。
因此,李贺可以说是向死而写诗,是在用鬼眼在看人间,“诗鬼”名副其实。
此外,“诗鬼”之名与李贺本人的长相大概也颇有关系。
据记载,李贺长相十分奇特,也可以说是丑陋,身材纤细瘦弱,几乎长到一起的眉毛,手指很长像鸡爪。
这不像鬼,像什么呢。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