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明星走红的受众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草根文化

草根文化

何为“草根文化”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

是具有民众精神的,代表民众意识的人群借用新媒体对个人意识的表达。

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

“草根文化”也就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

“草根文化”的成因分析“草根文化”是相当丰富的,无疑要追溯“草根文化”的源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以下我们分别从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受众角度、传播者及传播模式四大要素来具体分析:(一)新媒介推波助澜新媒介一词是80 年代初西方传播界提出的。

新媒介一是由传统媒介在技术上的发展而生成的,一是由传统媒介的相互联姻或与其他媒介的新型结合而产生的,如有线电视、个人电脑、网络、手机、移动媒体、博客、播客等。

有线电视作为电视媒介的一个种类,可以归入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有线电视通常与卫星通讯、计算机系统等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因而也被视作新媒介的一种。

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有线电视开始走向互动化,卫星传播电视信号经过有线电视网络的传播,使得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

而新媒介的特性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

使一些原本属于个人行为的事件,突然间变成网络文化事件。

“芙蓉姐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现实生活中类似“芙蓉姐姐”的人并非绝无仅有,但是,只有“芙蓉姐姐”最先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成功地张扬了她的个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由此可见,新媒介网络的推波助澜,最终结果是不断放大个人行为的效应,使之越来越具有某种符号性的意义,从而在网络文化中占据一个位置。

新媒介的特性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

如果没有网络,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能有今天这么热火的名气吗?如果没有贴吧、天涯,“超女”现象的追星行为又如何能从单纯的个人追星演变为具有群体活动机制的“粉丝团体”?一个“粉丝”的力量并不足以改变“超女”选秀的结果,但是,通过网络集结的一个“粉丝”群体,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比赛的最终走向。

《2024年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范文

《2024年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范文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明星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现代观众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类节目以明星为核心,展现其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日常生活,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观众的观赏习惯与心理需求。

二、受众的心理需求1. 明星崇拜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往往对明星有着强烈的崇拜心理。

观众希望通过节目了解明星的日常生活、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以满足对明星的关注和喜爱。

这种心理在年轻观众中尤为明显,他们将明星视为偶像,希望通过节目与偶像近距离接触,了解偶像的真实一面。

2. 娱乐消遣心理观众观看明星真人秀节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娱乐和消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观众需要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来缓解压力。

明星真人秀节目往往具有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3. 情感共鸣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往往涉及到明星的情感生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这些内容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与节目内容的情感连接。

4. 探索未知心理观众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明星真人秀节目中的一些挑战任务、冒险活动等,都能满足观众的探索未知心理。

这种心理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关注度。

三、受众的心理特点1. 追求真实现代观众对于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通过明星真人秀节目看到明星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

因此,节目制作方需要尽可能地展现明星的真实面貌,以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

2. 多元化需求观众的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他们对于节目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因此,节目制作方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3. 社交互动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和交流使得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也使得节目更具吸引力。

四、结论通过对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观众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明星崇拜心理、娱乐消遣心理、情感共鸣心理和探索未知心理等方面。

国内草根Vlog传播特色分析——以百家号为例

国内草根Vlog传播特色分析——以百家号为例

2020年第22期 NEW MEDIA RESEARCHnmrmagz @Vlog 可以认为是一种网络日志。

早在2012年,YouTube 诞生首条Vlog 起,到2018年已成为成熟且持续盈利的产品:YouTube 每小时会有2 000多条Vlog 产生。

而国内Vlog,始于艺人欧阳娜娜的发布——在美国求学期间,持续更新Vlog,单条Vlog 能达上百万点击率,因此被称为“国内明星Vlog 第一人。

”国内Vlog 尚处于起步,发布的内容可谓风格迥异,有追逐流量的吃播、记录日常的生活播、自我激励的打卡播、地方色彩的风俗播等,总的来说,视频内容多为记录作者的个人生活日常,主题十分广泛,或是参加大型活动的记录,或是日常生活琐事的集合。

我们所能看到的发布平台大致分为三种:一是趣缘网站(如B 站),亚文化氛围浓厚,内容涉猎广泛。

二是老牌门户网站。

2018年起,巨头积极搭建平台——如新浪的“Vlog 召集令”,授予单月发布4条以上的原创者可申请“微博Vlog 博主”认证资格,并享相关平台流量扶持政策。

由于门户Vlog 处于初创,大多转载其他平台,目前尚无特色而言。

三是以百家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

随着Vlog 的市场下沉,加入的新手们往往为草根群体;并且由于作者身份的草根性,逐渐形成了市井百态的中国化特色。

中国草根群体开始试水Vlog 圈,进一步打破了原先明星塑造起来的生态圈,他们纷纷入驻百度号、企鹅号等平台,为国内Vlog 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百家号,从最早的文章推送,到2017年图集上线,再到2019年Vlog 全平台创作,紧跟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抓住了受众的兴趣点。

1 草根Vlog 传播特色分析纵观草根群体创作的Vlog 作品,里面都有着对更好融入社会的期待,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而不是一味猎奇。

文化认同一词,就很好概括了他们身上这种特质。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养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1]。

草根明星走红的受众心理分析

草根明星走红的受众心理分析

供 了放松身心、 舒缓压力的途径; 草根 文化来源于阶层 区隔, 草根 明星和普通受众有一种 天然的亲近 性; 草根 明星扮 演 着这 个时代 重要 的意识 形 态幻想 , 是广 大 受众 乐于接 受的 自我 满足的 意识 形 态神 话 。 同时 , 广 大 受众对 于草根 明 星的 关注和持 续喜 爱与 草根 明星在 成 名前媒 体 的推手作 用和成 名后媒 体 的 后 续 包装和 制 造 的新噱 头是 分 不 开的 。 同时 , 草 根 文化 发展 中的最 大 问题 是 来源 于阶层 区隔 , 却 没 有
重 要 的文化 概念 。“ 草根 ”已不 仅仅 是一 个描 述状 态 的名 词 , 其 巾包 含 了太 多
的意 义和 价值 。 号称 “ 草根” 的文化 明星也大量 出现 , 从歌 手李宁 舂 、 凤凰传 奇 , 到娱 乐大 鳄郭 德 纲 、 小沈 阳 、 周 立波 , 再 到 网络 红人 芙 蓉姐姐 、 凤姐 , 甚 至 草根 学 术代表 易 中天 、 于丹 等 , 都以 “ 草根”相标榜 。
泛泛 。
然“ 草根” 在 书 面 和 口头上 被 广 泛地 应 用 , 但是, 目前 在 中国 , “ 草根” 还 主要是一 个 都市 大众 娱乐
领域 的概 念 , 没有 十 分确 切 的 学术 定 义 。只 能按
草 根 明 星 为何 能够 走 红? 这个 问题 是 庞 大 的, 里 面具 体 的机 制 也是 很 复杂 的。在大 众传 播 研究 中 , 受 众 指 的是 大众 传媒 的信息 接受 者 和传 播 对 象 。草 根 明星 要 走 红 就 必 须 受 到 广 大受 众 的接受 和认 可 。因此 , 受 众是 如 何接 受 和认 可草 根 明星 的?这 一 问题 对 于 分 析 草 根 明 星 的走 红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我是歌手》《我是歌手》节目的播出打破了草根文化占据主流的娱乐节目的现象,专业主义的再次兴起有着深刻的心理学背景。

关键词:炒作市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社会压力专业文化正文:《我是歌手》是中国首档歌手音乐对决电视节目。

本节目由立白洗衣液独家冠名。

《我是歌手》作为湖南卫视“领SHOW2013”的开篇之作,集结乐坛资深唱将、中流砥柱和新生代佼佼者打造独一无二的顶级豪华音乐盛宴,此档节目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顶级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

为的是选出最强的歌手,给广大爱歌者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2013年4月12日,晚19:30总决赛激烈开战。

最终羽泉获得歌王称号,林志炫居亚军。

这里,我们就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是歌手这个节目。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我是歌手成为继中国好声音之后又一成功的音乐电视节目。

且不论节目本身做的如何就单论节目而言,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湖南电视台在向浙江电视台进行的一次反攻,在经历过中国好声音的失败后,湖南台凭借我是歌手赢得这一回合的胜利。

而现如今浙江卫视又推出中国星跳跃的节目。

这不禁让人感叹道两大电视台为追求收视率真的是下足了功夫和心血啊!这是两大电视台在市场经济下为追求商业利润的收视率之争。

现在回到我们的主题—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我是歌手》的比赛。

这次我将通过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首先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歌手》的各个方面,再者考察《歌手》比赛给大众的心理造成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考量一下大众传媒如何使得《歌手》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全名节目。

在节目形式的选择上,湖南电视台沿袭了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例子,引进韩国的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

这在节目形式上为节目的火爆抢占了先机。

这是娱乐节目的惯例。

往往一个神话的出现将会引发无数的类似节目。

这一方面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使得媒体在追求利润追求收视率的道路上不断跟风模仿,丧失了节目的原创性。

在另一方面就是所谓的媒体管理方面的问题了。

浅谈草根歌手——旭日阳刚的成名思考

浅谈草根歌手——旭日阳刚的成名思考



初识 旭 日阳刚
但 是真 正 为 民工而 唱 的歌 曲寥 若晨 星 ,可 以说 《 春 天里 》 简单 朴 素 的歌 词和旭 的形 象 身份 与广大 人 民形成 了共 鸣 。
3 . 聒 噪 时代 的心灵 沉 淀 。当今 社会 ,人们 在面 对房 价 高 ,物
记 得第 一 次 知 道旭 日阳 刚 ,是 2 0 1 0 年8 月 一 网络 拍 客将 旭 的
三 、简 单 的认识 介 绍 了旭 日[  ̄ E t N ,他们 的成 名 主要 可 以归结
1 . 选 秀 节 目的 兼容 性 、广泛 性 。 国 内的选秀 节 目层 出不 穷 。
为 以下 几个原 因 众 所周 知 ,旭 日阳 刚的 初 露头 角是 在星 光大 道 的舞 台上 ,他 们 获 得 了2 0 1 0 年周 、 月冠军 、 以及 年度 总 决赛亚 军 。 2 . 发 展中 国家 中下 层 人 民的 比例 很 大 。在 中国 , 民工 是一个 很 特殊 的 群体 ,人 数众 多 ,他 们长 年只 身 在外 ,生 活朴 素 枯燥 , 音 乐是 他们 重 要 的娱乐 主 导 ,而在 中 国流行 歌 曲虽 然数 以万 计 ,
大 众 文 艺
・ 文 艺评 论 ・
浅谈草根歌手
旭 日1 3 B I NB 9 成名思考
薛 静 ( 南京 艺术学 院流行 音 乐学 院 江 苏南京 2 1 0 0 0 0)
摘 要 :随着2 0 1 1 年春 节联 欢晚会 的热播 ,旭 日阳刚这一流 浪歌 术 歌 曲的 同时 ,是 否应 该要 牢记 音 乐要 扎根 于 民,还 是 要继 续 与
旧的木 吉他 ,王旭 光着 上 身 ,左手 夹着 香烟 ,黝黑 健 壮 的身材 向 这 个 世界 太 多 的色 彩 。放 眼望 去 , 中国近 年来 的流 行歌 曲多 以爱 别 人显 示 了 自己并不算 享 福 的生活 状 况 。二人 真情 实 感 的演 唱, 情 素 材 为主 ,忽 略 了在这 样 的社会 大 环境 下 ,人们 除了需 要好 的 来 自内心深 处 的 呐喊 ,骨 子里 散发 出的淳 朴感 动着 每 ~个 听众 ,

名人草根化现象中的身份--自我

名人草根化现象中的身份--自我
间 ,成 为一 种席 卷而 来 的传 媒 景 观 与文 化 潮 流 。网络 、 电视 、报 纸 等各 种 媒
体 都将 名人 / 草 根 作 为 一 组 词 组 来 使 用 ,名 人 派/ 草 根 派 、名 人 博 客/ 草 根 博 客 、名 人文 化/ 草 根 文化 ,数 不 胜数 。在 名人 / 草 根 的 一 系列 文 化 现 象 中 ,名 人 草根化 趋 势最 为引 人注 目,其表 现主 要有 二 。 ( 1 )名 人构 成 的草根 化 。近年 来 ,草根 名人 迅 速崛起 ,成长 为可 与精 英 、
封面 ;2 0 1 2 年央视龙年春晚的宣传语就将 “ 草根”与 “ 大腕” “ 偶像”相提 ;
并 论 ,将 草根 达 人作 为 吸引 观众 的一 大卖 点 。
( 2 )名人战略的草根化 。一个百姓 的声音很小 ,但亿万草根的声音却能
汇聚 成春 雷 。就 连胡 锦涛 和 温 家宝 都 开 始 重视 草 根 的意见 ,三 番五 次 地 与 网
微 观 层 面来考 察这 一 现象 ,就 会 生 发 出一些 新 的认识 。名 人 与草 根 可 以看 作

改变导致文化 的变迁这一角度人手 ,一次再一次验证麦克卢汉的名言 “ 媒介 i
两 个 不 同的社 会群 体 ,但 群体 也 是 由个 体组 成 的 ,而名 人 草根 化 这 一 潮 流也 是 由具体 的人 物 言行 和事 件 等 一点 一 滴 汇集 而成 的 。所 以 ,本 文 拟从 个体 出 发 ,从 个 体对 自我及身 份 的认 同层 面 对名人 草 根化进 行 微观 的打 量 。
友 在 线交 流 。对 于其 他名 人 来 说 ,草 根 更 是具 有 颠 覆 性 的力 量 ,它 不 仅 能捧

一夜成名后的心理研究报告

一夜成名后的心理研究报告

一夜成名后的心理研究报告一夜成名后的心理研究报告一夜成名后是指个体在短时间内因为某种原因(比如参加电视选秀节目获胜、在社交媒体上的视频爆红等)突然走红,获得广泛的关注和知名度。

虽然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常见,但是一夜成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因此,该研究旨在探讨一夜成名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一夜成名后的个体的心理状况和适应能力。

参与者为一夜成名后的知名度较高的个体,包括歌手、演员、网络红人等。

他们会被要求填写自评量表和一些心理测试题目,以评估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

结果:根据实施的初步研究,一夜成名后个体的心理状况和适应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以下是该研究的一些初步发现:1. 自我认同的变化:一夜成名可能会改变个体的自我认同。

他们可能会面临着从普通人到公众人物的角色转变,这种转变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扰和混乱。

2. 心理压力的增加:一夜成名后,个体可能会面临更高的心理压力和期望。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公众对他们的期待,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心理负担增加。

3. 社交关系的变化:一夜成名后,个体的社交关系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他们可能会面临新的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这些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可能对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构成挑战。

4. 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一夜成名后个体可能更容易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和自卑等。

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来应对这些问题。

结论:一夜成名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尽管成名带来了名声和机会,但个体也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和困扰。

因此,对于那些一夜成名的个体,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这项研究对于理解一夜成名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提供指导和帮助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红”现象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网红”现象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网红”现象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从山东的“大衣哥”“拉面哥”,到江西的“小马云”、上海街头的“流浪大师”等,“网红”现象盛行,既带来了一些正向效应,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危机,亟需重视和警惕火红背后的隐患问题,防止过度消费、过度狂欢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原因分析一是受众需求多元化。

随着大数据、新媒体的发展渗透,信息传播成本大幅降低,受众参与度大幅提高,各种短视频直播平台如火如荼,为“网红”崛起创造了条件。

“网红”在媒介平台传播的内容琳琅满目、五光十色,满足了大众休闲娱乐的需求。

但传播的内容也潜藏着消极不健康的因素,如拜金主义、拜物主义等,以及过多追求“悦耳悦目”消磨受众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

二是媒介炒作功利化。

“网红”背后往往存在众多利益群体,是商业时代的产物。

各类媒介集团利用消费者猎奇、猎新心理,通过“新、奇、特”等方式,让“草根”一夜成名,继而通过赚取广告、赞助和投资等获得巨大商业利益。

在名利的催化下,“网红”孵化公司、培训班、推手、营销公司等应运而生,形成以炒作、起哄、围观等为技巧的新职业,影响网络文化发展。

三是监管方式单一化。

当前,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监管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方式较为单一,市场意识不足,经济手段较少。

虽颁布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但对迅猛发展的网络及伴随而生的众多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的落实效力不足,缺乏针对性的制裁措施和相应的法律支持,存在监管疏漏、效率不高等问题。

自媒体信息传播快速、便捷、低门槛等特点导致“网红”行业鱼龙混杂,管理难度较大。

二、存在问题一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积极正面的“网红”可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榜样作用,如傅园慧凭借“洪荒之力”跨界爆红,交警同志热心服务获得无数点赞,其善良美好感动着整个社会,代表着时代的核心价值。

但一些依靠哗众取宠的不良言行或暴力色情等内容博得关注的负能量“网红”,则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黄金阶段,对网络环境信息的复杂性和虚幻性辨别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不强,极易被网络社会构筑起来的假象所迷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短视频平台在草根网红形成过程中的助推效应探析——以抖音为例

短视频平台在草根网红形成过程中的助推效应探析——以抖音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20.06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重塑着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传播形态。

在全新媒介环境下,大众已从过去线性传播模式中的单向接收者,蜕变为自主参与信息生产、选择与传播各环节的网络用户,共同营造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多元化网络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网红”群体也从亚文化边缘逐渐走入主流视野,实现从小众“网红现象”到网红经济、网红产业的跃升。

当前,除了专业化、精细化生产的职业网红,由普通人组成的原生态“草根网红”群体也随潮涌现,他们依托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内容生产和展示互动,并吸引了相对稳定的粉丝群体。

在内容型“草根网红”崛起的过程中,短视频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网红的起源与发展“网红”即“网络红人”的缩写,指那些在网络中因某个事件或行为而被网民广泛关注从而走红的人①。

“网红”并非近年来的新兴产物,这一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已出现。

至今,“网红”的发展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②:阶段一是文字表达时代,安妮宝贝、郭敬明等新生代作家们依靠其文学内容表达,活跃在论坛、贴吧、文学网站等平台,成为当时的“网络红人”;阶段二为图文并茂的“注意力”时代,这一时期的“网红”通过出位的举动、雷人的语言、极美或极丑的形象取悦大众猎奇心理,吸引网民注意力,“芙蓉姐姐”“凤姐”为代表人物;阶段三为多媒体环境下的“多元取向,优化发展”时期,随着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图文、动图、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媒介为新时代“网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展现手段。

从展示才艺的秀场主播,到注重颜值和时尚感的电商红人,再到不断产出创新内容的创作型“网红”,今天的“网红”队伍在不断壮大,朝着专业细分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UGC 应用的风靡,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记录者、内容的生产者,“网红”中也涌现出“草根”的身影。

与“网红”阶段二时期因他人曝光行为而无意蹿红网络的“草根奇人”不同,这里的“草根网红”是指主动在某个或多个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内容生产,定期发布原创内容,并拥有固定粉丝群体的普通人。

草根如何赚眼球(秋林)

草根如何赚眼球(秋林)

草根如何赚眼球主讲:秋林时间:2007-7-24主持人袁岳:非常头脑,非常风暴,欢迎来到头脑风暴的现场。

今天这个社会中间出现了很多草根英雄,或者是草根的明星。

普通的人如果你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或者是不重要的特点,但是你能够抓住机会,有勇气表现自己,也许你能够在一个比较大的,或者小的人群中间成为被大家认同和认可的人。

所以今天我们的这个话题就会集中在草根注意力以及怎么样由注意力变成注意力的经济。

为了讨论这个话题,今天我们特别请来了三位风暴嘉宾,第一位风暴嘉宾是美女秋林,是我们资深的节目主持人和经纪人。

您那个经纪什么?秋林:经纪人,打上引号就是人。

主持人袁岳:买卖人口。

秋林:可以这么说。

主持人袁岳:第二位是来自于台湾地区的嘉宾中星资本的董事总经理丁学文先生。

丁学文:大家好。

主持人袁岳:其实我觉得搞注意力台湾地区非常有一套,今天把你一套之后的好几套都告诉我们。

第三位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来自于博客网的董事长方兴东先生。

另外我们也有两位风暴评论员,有一位我们比较熟悉了孙虹钢孙先生。

另外是来自于我们复旦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的教授马前锋先生。

首先让我们通过一段VTR来看一看,草根明星。

好,我们今天也有幸请来了坐在前排的芙蓉姐姐,欢迎她的到来。

除了我们刚才在台上的嘉宾以外,另外我们也有来自于台湾年代电视的主播周玉勤小姐。

来自于东方电台的海滨。

海滨:大家好。

主持人袁岳:其实我们说到草根的明星,其实不仅仅是网络上,其实很多还有网络之外的。

所以我想让你们总结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成名经济。

丁学文:我觉得现在这个媒体,因为大家也有收视率也有竞争,所以大家也希望能够攫取到大家的眼光。

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谓的成功的普通人,他很大因素是因为他敢秀,就像主持人提到的,更多的是很多的观众,希望在这些所谓的名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反射。

这些反射其实代表自己,我只要努力也是也机会的,不可否认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还是普通的人,有朝一日希望能够吸引大家的眼光。

《2024年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范文

《2024年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范文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电视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明星真人秀节目逐渐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

其以明星为参与主体,以真实生活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竞技、互动和挑战等环节,展示明星的个性魅力及生活态度。

本文将重点分析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旨在深入了解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心理需求,为节目的创新和优化提供参考。

二、受众心理分析1. 明星崇拜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主要看点是明星,因此观众往往具有强烈的明星崇拜心理。

观众喜欢通过节目了解自己喜爱的明星的日常生活、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此外,明星的独特魅力和个性特点也会吸引观众的关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2. 娱乐消遣心理观众观看明星真人秀节目主要是为了寻求娱乐和消遣,放松心情。

因此,节目的轻松、有趣、幽默等特点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节目的轻松氛围,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和疲劳。

3. 社交需求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往往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如观众投票、弹幕评论等,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

观众通过参与互动,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一种虚拟的社交圈。

这种社交圈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社交需求,还能够增强观众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4. 情感共鸣心理在明星真人秀节目中,观众往往能够看到明星的真实情感和情感变化。

这种真实感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明星的情感体验。

同时,节目中的一些情节和故事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他们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5. 探索欲望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通常设置各种挑战和任务,让观众看到明星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和反应。

这种未知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观众的探索欲望,让他们更加关注节目的进展和结果。

同时,节目中的惊喜和悬念也能够保持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度。

三、结论综上所述,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是多方面的,包括明星崇拜心理、娱乐消遣心理、社交需求心理、情感共鸣心理和探索欲望心理等。

吃瓜群众的围观心理分析

吃瓜群众的围观心理分析

吃瓜群众的围观心理分析嗑着瓜子,看着热闹,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了。

即使是道德上最完美无瑕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一些不那么光彩照人的渠道来找点乐子,寻求一些安慰。

没有几个人会讨厌听见成功人士突然破产、美女明星承认整容、或者抛弃自己的前任被现任劈腿的消息。

尽管这听上去卑鄙又阴险,但普罗大众爱看这些个“热闹”,因为人类对有些事情,比如性、八卦,国际争端等等兴趣更大。

这和人的原始欲望有关系,它们会让人产生兴奋感、产生多巴胺,肾上腺素,让人愉悦。

所以这种“热闹”不仅带来心理满足,也会带来生理满足。

但是,“吃瓜群众“”不是什么值得追捧的词汇。

它代表着的无非是“无责任、无判断、无担当”的三无心态。

看热闹和他个人没有利益冲突,这正好可以满足吃瓜群众的诉求。

中国人更爱看热闹吗?中国人似乎是全世界最爱看热闹的民族之一,不论从心理距离还是物理距离,我们希望和别人离得越近越好,和各种事情掺和的越多越好,在这种无边无际的纷纷扰扰之中,中国人不可思议的获得了自我认知,尽管这种自我认识几乎完全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但最终还是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文化心理学确实发现,中国人是集体主义的文化,没有太多的个人和社会、和他人的距离感。

喜欢和别人的生活连在一起,喜欢关心别人的事情,这和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关,也和我们的教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哪怕出趟国我们都只认为是代表中国,而不是代表个人。

除此以外,中国人也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

愿意对很多事情做道德判断,包括对人性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的自然规律,都想要赋予道德判断、道德意识。

从而形成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和监督的习惯。

而这些特质叠加起来,就使得国人显得更爱管闲事、更爱八卦,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工业化比较早的国家,人们更早的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隐私。

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个人权利来讲,我们真的不应该过度讨论、关注、分析别人的隐私。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近年来,明星真人秀节目在电视荧屏上越来越受欢迎,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明星真人秀节目。

这类节目以明星为主角,通过真实的生活、工作和互动,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成功背后,离不开受众心理的固有特点。

一、消遣娱乐需求大部分观众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希望通过娱乐节目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明星真人秀节目以其轻松、幽默的氛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的渠道。

观众希望在看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忘记烦恼,放松心情,感受到快乐和欢笑。

二、情感共鸣和认同感明星真人秀节目通过展示明星真实的一面,让观众有机会感受到明星与他们的平凡生活相似之处,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感。

明星们在节目中面对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和挑战,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与明星之间的亲切感,从而加深对节目的好感。

三、好奇心和渴望接触名人名人永远是引起公众好奇心的对象,明星真人秀节目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明星生活的窗口。

观众希望透过明星真人秀节目,了解明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明星。

观众通过观看节目,可以了解到明星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等,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四、情感投入和代入感明星真人秀节目往往通过剪辑、安排情节等手段,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投入和代入感。

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会从心理上与明星建立起某种情感联系,感同身受地去体验明星的喜怒哀乐。

观众会为明星的成长、转变和遇到的困难而激动,为明星的成功和幸福而开心,从而进一步增加对节目的热爱和追捧。

五、竞争与对比的心理需求明星真人秀节目常常以竞争和对比为主题,观众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与明星相比较的心理需求。

观众会与明星们的能力、魅力等进行对比,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

同时,观众也会通过观看明星们的奋斗和成功,获得正能量的激励,激发自己追求梦想和克服困难的动力。

六、社交需求和话题讨论明星真人秀节目通常会成为观众之间的社交话题,观众希望通过交流和讨论,获取共鸣和互动的快乐。

从受众心理解读草根明星走红

从受众心理解读草根明星走红

从受众心理解读草根明星走红摘要:当下草根明星风靡全国,一介草根,如何得到广大受众的如此关注,,赢得老百姓的喜爱?本文通过透视受众心理来解读草根明星走红的历程,结合“不同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等有关传播学理论,从受众心理角度阐释这一现象。

关键词:受众心理;草根明星;大众传播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33-012011兔年的春晚精彩演绎了一些出身草根的民间明星,如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吼出的《春天里》;“西单女孩”任月丽演唱歌曲《想家》;深圳民工街舞团举着板砖献上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他们在春晚舞台上生涩却充满激情的表演,让观众心灵震撼,产生强烈共鸣,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和追捧。

为什么这些草根明星会得到大众如此的关注和喜爱呢?很多网友在论坛上发帖跟帖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网友“创造大王”说:西单女孩和旭日阳刚的表演与春晚明星大腕提供的演出相比,就如同春晚文化盛宴上摆放的一大堆名菜昂贵菜中的几道寻常小吃,让吃腻了节日大餐的人们胃口反而要舒服许多。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看惯了大牌明星的做作和成熟,草根明星的真实和质朴迎合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

他们虽没有表演经验,但出现在镜头里却很真实、自然。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和喜好虽然是个人的活动,但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受众个人的群体属性不同,意味着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地位、价值和信念、对事物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

所有的社会财富都应属于人民,草根明星让老白姓在春晚舞台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旭日阳刚来自下层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用心歌唱,唱出了广大弱势群体共同的命运。

运用传播心理学解析“网红”现象

运用传播心理学解析“网红”现象

运用传播心理学解析“网红”现象作者:尹博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5期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现象,“网络红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草根偶像的诞生是大众文化的反映,但也对主流话语产生了冲击。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走红的起源和过程,探究其中的传播心理学问题。

关键词:网络红人;心理;传播网络技术的发展带领大众进入一个崭新的自媒体时代,一秒钟会有人淡出公众视线,一秒钟也会有红人出现博人眼球。

不论你是名人还是草根,你都有权利去评价去造势,甚至能变身成为万众瞩目的网络红人。

如今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他们得以生存发展,不仅依赖于网络这片肥沃的土壤,广大受众的积极互动更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1 网络红人现象概述网络红人是在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人们视线,简单说来,他们依靠网络平台进行主动自我推销或被动走进公众视野,共同点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最终在广大网民的评论搭梯中走向了舆论的巅峰。

网络红人也有其发展脉络,这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代是文字时代,痞子蔡、安妮宝贝等一系列网络写手的走红标志着网络文学的兴起,这一阶段处于风平浪静的良性利用阶段。

而在之后的图文时代和宽频时代,视觉冲击成为主流。

除了正常的自我表现,不少人开始误入歧途,性爱日志、裸照、虐猫照这些都成了他们搏出位、抢风头的手段,为了制造话题无所不用其极。

2 网络红人出现的方式1)自我加冕。

在网络世界,只要你足够特别,足够张扬,就能在瞬间轰炸所有人的电脑。

网络走红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行为,一种是被动推出。

自我加冕是不少红人的通用招数,他们通常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通过各种方式占领贴吧、论坛的高地,可以说他们是自己持桨划入舆论的漩涡中心的。

2005年芙蓉姐姐的出现拉开了草根网民自娱自乐的大幕,她的经典“S”造型也成为众网友模仿的对象,支持也好挖苦也罢,芙蓉姐姐确实在大范围的曝光中如鱼得水。

芙蓉的“成功范本”点亮了无数草根的明星梦,在她之后一些列“哥哥姐姐”横空出世,掀起了一股网络热潮[1]。

中国明星网络红人的励志故事

中国明星网络红人的励志故事

中国明星网络红人的励志故事中国网络红人在近年来迅速崛起,成为当代社会的新潮流。

他们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与粉丝的互动,成功打破了传统娱乐圈的壁垒。

他们的励志故事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勇敢追求梦想,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其中的精彩。

【前言】网络红人的崛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熟悉传统明星的方式逐渐改变。

无论是经营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是拍摄短视频、直播等,网络红人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创造出了自己的粉丝圈子。

他们通过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内容创作,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明星。

一、从草根到明星的奋斗历程中国明星网络红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奋斗历程。

让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例子。

1. Papi酱:用幽默走红Papi酱是中国网络红人的代表之一,以其幽默犀利的风格脱颖而出。

她的短视频深入浅出地讲述不同角色和生活现象的真相,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然而,成功并非一帆风顺。

Papi酱起初也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为了梦想辞去工作,投身于内容创作。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终于走上了网络红人的巅峰。

2. 李子柒:传承中华文化李子柒以她独特的中国风短视频而为人熟知,她用充满诗意的画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成功的背后也有她默默付出的辛酸。

李子柒出生在农村,曾经面临着极度困难的生活环境,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梦想。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走出了贫困,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网络红人。

二、成功的秘诀与启示中国明星网络红人的成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勇敢追求梦想。

他们的故事中有着一些共同的成功秘诀和启示。

1. 追求独特性网络红人之所以能够走红,往往因为他们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内容创作风格。

只有通过与众不同的方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年轻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掘和展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2. 忍受挫折和困难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挫折和困难,网络红人们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他们通过坚持不懈,忍受痛苦和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论《舌尖上的中国》的受众接受与认同

论《舌尖上的中国》的受众接受与认同

论《舌尖上的中国》的受众接受与认同作者:李亚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0期【摘要】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去年开播以来便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它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的受众反馈,从而总结出受众的“满足”主要集中在实现心绪转换的效用以及实现自我确认的效用。

《舌尖上的中国》同时使不同的受众从中找到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勤劳致富的价值观认同、亲情人伦的情感认同,并从中得到心灵的安抚及心绪的转换,这也恰恰是它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受众;使用与满足;舌尖上的中国;心绪转换;自我确认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5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

开播以来的平均收视率达0.481,平均收视份额3.861,日最高收视率达0.75,首重播最高收视份额达5.77,超过原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栏目30%。

[1]《舌尖上的中国》好似一个一夜走红的“明星”,忽然之间便成为社会文化的热点话题,人们将所有的视线集中在它身上,它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了如此多的受众呢?本文试从受众的接受与认同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进行初步探析,以便为我国电视纪录片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受众的接受与“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社会多样性的个人。

[2]受众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媒介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尽可能多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说明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行为中逐步建立自身的心理需求和期望,从而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电视观众为了满足自己收看电视节目的需求从而产生使用电视的行为,在使用电视的行为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其所接收的电视节目内容的筛选和评判。

若受众认同该电视节目便会继续收看甚至产生对节目的依赖,若受众不认同该电视节目,则会自动屏蔽它并继续寻找其认同的节目。

草根文化

草根文化
词来隐喻“平民大众”、老百姓”一概念 ,除了体现出这一
群体的广泛性外 ,更多地体现了“草根们”经越来越重视自
己的地位和作用了。
三、根文化
草根文化 ,是相对于御用文化、堂文化而言的 ,萌芽并生长于民间 ,没有经过主流文化意识疏导和规范 ,没有经过
社会精英加工改造 ,充满着乡土气息 ,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
本科、士不同阶段。小品《追星族》我们展示了十几年前
追星的场景———默默关注式的“隐性”星。现在的追星由这种“隐性”追逐发展到“显性”支持 ,因为他们不再单
纯的靠买唱片、演唱会去支持自己的偶像 ,而是和自己的
偶像站在一起并形成组织帮助媒体一起捧红“草根明星”。
其自己心中的梦想。
粉丝们不仅在精神上支持自己喜欢的“草根明星”,更是
以一种聚变性的速度开始行动———自己构思、自我表达 ,凸
现自我存在的精神祈求。
四、结
有文化批评家说“当越来越多的‘草根文化’‘英雄’
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当所有的粗俗、无聊以及恶搞
被冠以‘草根文化’名头后‘身价百倍’ ,我们不得不面
“草根明星”是大众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来的 ,体现出大众
的审美自主性 ,再也不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和牵引了。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这些“草根明星”长起来的 ,是他们
的“粉告》显示主要以学生为主 ,但也包
括其他职业的人群。“粉丝”学历分布在初中、高中、大专
“根”身的功能体现是维持生命体系的最根本的器官 ,要是
没有“根”吸收水分和养料 ,植物本身肯定不会活很久。因
此“草根”于生物体本身有着重要的作用。
“草根”源域映射到目标域 ,即从代表一种植物的一部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

论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狂欢理论为视角一、概述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传播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

草根狂欢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网络传播中的一种独特景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

顾名思义,是指在社会底层广泛存在的、以网络为媒介的集体性、狂欢化行为。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使得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在这种背景下,草根狂欢现象呈现出多元化、去中心化、碎片化等特点,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场所。

狂欢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研究视角,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草根狂欢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它强调在狂欢状态下,人们能够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和限制,通过非理性的、感性的方式来表达自我、释放压力、追求快乐。

在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现象正是这种狂欢精神的体现,它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充满欢笑、泪水和激情的虚拟世界。

草根狂欢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何平衡网络传播的娱乐性和严肃性?如何在保证草根文化活力的避免其走向低俗化、恶俗化?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也涉及到社会文化价值的塑造和传承。

本文将以狂欢理论为视角,对网络传播中的草根狂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

通过分析草根狂欢现象的特点、成因和影响,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为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简要介绍网络传播的发展与普及,以及草根文化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

网络传播的普及与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草根文化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网络传播的发展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动。

从最初的电子邮件、论坛,到如今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传播的形式日益丰富,互动性和即时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形成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和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