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_曲凤荣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1. 引言1.1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授和引导,可以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学习者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提升其对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民俗文化的应用,让学习者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 正文2.1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民俗文化是一种国家和民族的独特表现形式,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

对外汉语学习者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增强与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

民俗文化是汉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对外汉语学习者可以更加自然和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民俗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进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汉语学习者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民俗文化,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和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水平,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认知。

2.2 民俗文化如何融入对外汉语课堂可以通过教授民俗文化相关的词汇和成语来引入民俗文化的内容。

教学《中秋节》时可以介绍“月饼”、“嫦娥”等词汇,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热门的教育领域。

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却常常被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在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民俗文化不是必需品,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文化内涵。

方法不当:部分教师对民俗文化教学方法缺乏了解,无法有效地将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

资源匮乏:适合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相对较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高重视程度:教师应认识到民俗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民俗文化教学的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优质资源:教育部门应鼓励开发更多适合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搜集与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

案例分析:选取几所典型的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问卷调查:对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前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系统性的教材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普遍反映希望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应该提高民俗文化教学的比例,同时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引入更多实际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

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适当地将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性的教材、教学方法不当等。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外国人阅读识字,更重要的是向他们传播中华文化,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教学,而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授。

而在其中,民俗文化教学的作用不可小觑。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内容,有利于语言教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民俗文化;渗透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要求学习者不仅学习汉语本身,还要对汉语语境下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

作为与自己的母语文化有着极大差异的崭新内容,特定的民俗文化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是不得不面对的全新领域。

民俗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之一,如果能够被充分地利用,将有助于外国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一、民俗文化蕴藏在日常交际用语之中在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学习的时候,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必然形成冲突差异。

人类的总体思维是相似的,但是我们要看到中国民俗文化和欧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在很多方面是迥异的,即使与邻近的韩国、日本也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对外汉语学习必须要经过正确的引导,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民俗文化基础,否则就容易产生交际错误。

例如:一位初到中国的留学生,对于周围人的寒暄问候,表现出来的是不知所措和无法理解。

“出去啊?”“去哪啊?”“才回来啊?”一系列的问题让她无力招架。

她心想:你既然知道我要出去,为什么还要问我呢?我去哪里是我自己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我回来的时间并不晚,你为何这样说?当然,留学生回答起来更要费一番脑筋。

除此以外,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更易成为交际障碍,因为它们往往是外国学生母语中没有的或不对应的词语。

比如看到“愚公移山”,中国人赞扬其不畏困难、锲而不舍,而外国人却疑惑其不思迁徙、不会变通,为何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走后门”“炒鱿鱼”“不见棺材不落泪”等词语,如果不加解释,留学生会更难以明白。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随着我国的逐步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对于这些外国人来讲,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一道门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入手,探讨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外国学生的学习需要,因为这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使用哪些民俗文化元素。

一般来说,外国学生的学习目的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交流: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中国日常生活中进行基本沟通和交流。

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民俗文化可以被用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观念和习惯,从而更好地融入中国生活。

2.文化兴趣:有些外国学生可能对中国文化本身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际应用,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对于这样的学生,民俗文化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这将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3.商务交流:有些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是为了商务交流,他们需要在商业领域中使用汉语。

在这种情况下,餐桌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知识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素材,毕竟,一个基本的错误决定了商务合作的成败。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民俗文化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最常见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商务会话模式进行教学:对于那些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商界人士来讲,商务会话模式的教学就成为了一个必须的选项。

商务会话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了解商务文化,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商务会话模式也可以涉及到一些民俗文化要素,如会议礼仪、商务礼节、公司内部沟通等方面,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商务汉语技巧。

2.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交流活动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接触,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

活动可以包括传统美食品尝、制作年画、观赏京剧等,既有教育意义,又可以让学生增进友谊。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同时也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1.丰富汉语教学内容: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2.提高汉语教学效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教授,可以让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加深学习效果。

3.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能够加深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促进中外友好互动。

1.课内教学在对外汉语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汉语的生活场景、习俗习惯、节日庆典等民俗文化内容,让学生们了解汉语的文化特点和习惯。

例如,在春节期间,可以讲解年俗风情、剪纸、中国结、灯笼等文化元素,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中国文化的气息。

2.文化课程文化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外学生可以通过文化课程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文化课程中,可以加入中华文化讲座、文化体验、人文访谈、阅读与演讲、影像欣赏、零距离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们不断拓展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活动实践活动实践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实践,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中国特色节日、文化节、游览古迹名胜、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们用身体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更感兴趣。

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汉语语言和汉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增强文化素养,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习者的关注,这也促使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的增加。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的产物,包括各种习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民俗文化,不仅能够增加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还能够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将从民俗文化的概念入手,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一、民俗文化概念民俗文化是指一定社会范围内人们以传统方式相对固定进行的各种活动,是一种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由于其充满生活气息、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和情感寄托等特点,成为了人们对于自身社会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包括各种日常生活习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民间艺术等,这些文化现象以民间传统为基础,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1. 增加语言交际的真实性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介绍和应用,可以增加对外汉语教学的真实性。

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民俗文化中的习俗和礼仪,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中的语言交际方式。

在教授春节习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祝福语,并模拟真实的场景进行交流,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言交际的真实性。

2. 提升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介绍和体验,可以提升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学习者在学习民俗文化的也会接触到中国的历史、地理、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在教授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时,教师可以讲解月饼文化的由来和传统,引导学习者体验制作和品尝月饼的过程,增加学习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4. 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介绍和应用,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者在了解和掌握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后,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交际,减少文化差异的冲突和误解。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具有传统特色的习俗、风俗和文化传统。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又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和参与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民俗文化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语言实践的载体。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婚礼、膳食习俗等民俗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并参与到其中。

在春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关于春节的节目、习俗、食物等方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制作中国结、对联、剪纸等形式的民俗工艺品,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包饺子、放烟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到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民俗文化可以作为语言教学的语境和背景。

语言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语言的学习必须注重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进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在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对话、口语练习和写作练习,通过语言的实践,使学生的语言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习民俗文化还可以通过故事、歌曲、影视等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语言教学中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

民俗文化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民俗了解有限。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增进对中国人民的理解和尊重。

学生学习中国的民俗文化也可以引起他们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反思,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外学生对话、展览、文化节等,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和文化对话。

浅谈外汉语地域民俗文化教学

浅谈外汉语地域民俗文化教学

浅谈外汉语地域民俗文化教学1江苏民俗文化教学的研究意义民俗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对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往往代表其文化适应程度。

因此,学习并了解具体的民俗文化能帮助外国学生缓解文化冲击,扫除一定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更快地融入所处地区。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XX、XX、江苏位列吸引来华留学生人数省份前三位。

由此可见,江苏省是留学生培养的重要区域,因此加强对江苏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势在必行。

江苏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分支,而江苏民俗文化则是江苏文化的重要根基。

然而,目前学者们大多把眼光投放于区别于外国文化的中国文化教学,而鲜有关于中国内部地域文化的教学研究,对江苏文化以及江苏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则更显不足。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研究现状有关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并不少见,其中也有一些学者强调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如贾放(2003)、曲凤荣(2006)、白朝霞(2010)、张如梅(2011)、高超(2015)、梁茜(2013)、周全(2013)等人都曾对民俗文化的教学进行过研究。

总体来看,各位学者都肯定了民俗文化对外教学的重要性,并尝试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然而,现有研究尚不充分,体现在:现有研究涉及的具体地域有黑龙江、陕西等,而针对江苏民俗文化的教学并未见到相关研究,而且现有研究普遍不够具体,多是经验总结式的描述和分析,缺乏实证调查和比较作为支撑,更缺少对具体文化项目的选择及分类研究。

因此,该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调查法、综合分析等方法,因此该次研究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各江苏民俗文化项目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推荐度,结合各项点的知名度和重要性,对地域民俗文化按难度和重要度分层分类,既有助于民俗文化类教材在编写时对各项点的选择和编排,又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文化教学中把握层次。

3江苏民俗文化项目调查及结论3.1问卷调查该研究问卷的设计是以各个民俗文化项点在人群中的熟知度和给外国人的推荐度作为其典型性及重要性的依据。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究, 往往难 以做 出深入 透彻 的解 释 , 只有把 它放 在 民俗文化
这个悠久 、 广阔的背景下 , 将语言与 社会现实 、 民俗 事象结合 起来进行动态研究 , 才能追溯其源头 , 把握其民俗文 化背 景的教 学 , 导入 文化 中最稳 定最根源的部分 , 留学生 从根 本上 了解 中国 的文化 持质 , 使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中国人行 为方式的文化 习惯和文化 心理 ,
s ra .No. 5 ei1 10
民 俗 文 化 视 域 下 的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曲 凤 荣
( 哈尔滨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 交流学 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10 8 ) 50 0 摘要 :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 学中 已受到 了普遍重视 , 而民俗 文化在对 外汉语 教 学 中的地位 与构 建却 少有论及 , 民俗 文 化 不仅是 一种 原生态文化 , 而且是 一种 生活文化 , 又与 语言 的关 系极 为 密切 , 文章主要 从 民俗 文化特 点 的角度谈 对外 汉语 教 学 中民俗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心理规范和束缚着人们 的行为和生活 , 奠定 了其 理性基调 和
现实的倾 向性 , 这种 文化 的积淀 对人 类 的精 神 活动 , 尤其 是 思维能力与 习惯 的形 成有 着 巨大 的影 响力 。它直接 决定 了 人们在 日常 生活 中处 理 问题 、 待人 接物 的 习惯 与 方式 。 比 如, 在爱的表达方式方面 , 中国人固然懂 得爱 , 但是 由于封建 社会长期 以来所存在 的“ 男女授 受不亲” 社会 被分成 了两大 , 性别集 团 , 相爱 的双方在 中国受到时空和对象 等条件 的严格
变异 性 , 虽然伴随 着 中西方文 化交 流 的 日益深 入 和广泛 , 无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应用是指将中国的民间文化、习俗和传统艺术等元素融入
到汉语教学中,以增加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汉语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

民俗文
化应用可以使汉语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

民俗文化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往往会面临跨
文化交流的挑战,例如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习俗和价值观。

而通过引入传统的民俗
文化,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和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融入
到中国社会中。

民俗文化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汉语的语言技能。

民俗文化常常与生活密切相关,例
如传统节日的习俗、礼仪等。

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扩展汉语词汇,还可以练习和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在学习春节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
角色扮演或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民俗文化应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汉语教学中,常常以语言技能
为核心,忽视了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的学习。

而通过引入民俗文化,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
的教学方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传统手工艺品、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民俗文化的学习和应用,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汉语水平,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

本文将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应用民俗文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1. 增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有利于建立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正确观念和认识。

2. 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民俗文化是语言的载体,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学生可以更加自然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国的成语、谚语等语言元素。

3. 提升教学吸引力。

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可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应用民俗文化1. 教学内容设置。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入民俗文化的内容。

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可以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在中级阶段可以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讲解一些传统习俗和活动;在高级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讨论,如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传统饮食文化等。

2. 教学方法运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如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观看视频、实地参观等,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

3. 教学资源利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如在线资源、多媒体资源、传统文化体验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体验。

4. 语言技能结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结合民俗文化来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如通过讲故事、传唱民歌、朗诵诗词等方式来进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同时兼顾民俗文化的学习。

5. 跨学科融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与中国历史、地理、美术等多个学科进行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增加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

在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节日、婚礼、葬礼等方面的习俗和传统。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一、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例如,在介绍中国的春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传统美食、节日习俗等。

通过学习这些民俗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了解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等问题的看法。

二、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相关的语言。

例如,在介绍中国的中秋节时,可以教授与中秋节有关的成语和俗语,如“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

通过学习这些民俗文化相关的语言,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更好地运用汉语。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民俗文化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

例如,在介绍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时,可以比较中西方的不同婚礼仪式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习俗,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并为未来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合作做好准备。

四、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提高汉语水平,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着人们的生活习俗、风俗礼仪、节日庆典等方方面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地道的例句和对话,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

在教学中介绍关于春节的习俗,可以用“过年”的例句来说明。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时候,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度新年。

通过例句和对话的方式,学习者可以更容易地掌握新的词汇和句型,同时了解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可以组织学习者一起制作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品,如剪纸、剪窗花等。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锻炼手工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游戏比赛,如踢毽子、拔河等,让学习者体验中国民间传统游戏的乐趣,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节日的教学,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节日风俗和庆祝活动。

在教学中介绍端午节,可以通过课堂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习者介绍龙舟赛、吃粽子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习俗。

通过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学习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民俗文化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话题讨论,让学习者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与中国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习者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增加他们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机会。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研究研究背景及缘由随着“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截止2012年二月,来华留学生已经突破29万人次。

除了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外,每年国家汉办派千余名志愿者远赴海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名。

在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民俗知识的缺失,通常达不到预期的交流效果,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冲突。

在此举一个笔者在志愿者服务期间遇到的事情来予以说明此问题。

笔者在蒙古国志愿服务期间,国内的奶奶因病去世,情绪比较低落。

一天上课时,我的学生直接跑到我的面前问我“老师,你的奶奶死了吗?”。

当时我听了之后心里非常不高兴。

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中国是很忌讳说“死”的,对于“死”这个词,如果不得不用时,我们一般会用其他一些温和的词替代,例如“老了”,“去世”,“离开”,“辞世”等。

在教学过程中,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但这个问题在以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

而且据笔者了解,在当前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中,也都把语音、语调、语法、拼音、汉字等等作为编写重点。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以上几个方面也是教师们讲解的重点。

而关于民俗的教学和讲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涉及很少,即使有,也是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附属部分,并没把它放到一个重要的点上,进行系统的讲解。

所以很多留学生在这方面是错误百出,即使是学了多年汉语的学生,却还是不能很好的运用这门语言。

这就促使我们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针对外国留学生的特点,对民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留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此为目的的。

但交际能力的形成是包括语言技能、文化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以后的汉语教学中一定特别的注意,特别是对于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

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基本语法,也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对于我们日常必要的基本交流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只要涉及到包含有民俗的对话,交流就会出现障碍。

对外汉语教学视阈下的跨文化冲突与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视阈下的跨文化冲突与策略
21 0 2年第 8期 总第 2 0期 2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 nj n eerhso ihr dct n e og agR sace nH ge uai l i E o
No. 2 2 8, 01 Se ilNo. 0 ra 22
砖外汉语 教学视 阈下的跨文化突与策略
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大学把“ 国
格局的社会结构的影响, 等级观念强, 虽然不同历史阶段各 国, 如果对方是有身份、 有地位的人, 则常常冠以头衔或者官
际化” 自 作为 身的定位的同时, 对外汉语教师把汉语及其所承 有不同内容, 但其结构方式不变, 体现在 日常交际中, 中 在 载的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传播 , 使留学生认知、 认可中华文明, 培养对汉语及中华文化的认 同感和亲切感, 这正是所谓的汉 衔来称呼对方, 下属对上级、 孩子对长辈、 学生对教师是不能 语“ 走出去”也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大环境所作出的一 直呼 , 其名的, 使对方没有什么头衔, 即 也要使用一些听起来 个主动、 积极的反应, 但在其推广的过程中正面临师资、 教材、 可以抬高对方身份的称呼, 如在医院里我们称护士和一般的
运 作机制等诸多方面的 挑战, 这就需要研究者要深入分析跨 医务人员为“ 大夫”称呼一些非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为“ , 老
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制约因素, 并在师资、 教材、 教法 师”对副职的称呼, , 常常去掉“ 字, 副” 以示尊重, 这都是“ 权 等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对 , ̄ I - z语教 学视 阈下的跨 文化 冲 突与 策略 向高度程式化, 可预测性也就大, 这种角色关系及角色关系 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重视集体的力量 , 崇尚群体取向,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一、民俗文化的重要性1.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介绍和传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了解、探究和学习中国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兴趣。

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俗文化,可以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这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语言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中华文化自信心和民族归属感。

3.促进语言学习质量的提高了解和掌握民俗文化,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和语用背景,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质量。

例如,学生通过学习“中秋节”、“春节”等节日的相关习俗和表达方式,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民俗文化的应用方法1.教学材料设置将相关的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材料中,例如在课本中安排民俗文化专题,或者编写专门的民俗文化读物以供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节日或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学。

2.实地考察和参观制定一些相关的实地考察和参观计划,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的民俗文化。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景点,如故宫博物院、扫雷音乐会(这是中国传统器乐和传统民间舞蹈表演的组合表演)等文化活动。

3.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中秋节晚会、春节庆祝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小结民俗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质量提高。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重点,合理规划和安排民俗文化学习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外,很多教师也开始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应用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本文将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应用民俗文化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民俗文化,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 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通过民俗文化的介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节日习俗、饮食习惯、服饰搭配、传统习俗等,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民俗文化是一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学习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并运用一些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在谈到春节时可以运用“恭贺新禧”、“年年有余”等词汇和短语,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加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

3.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国家的民俗文化与中国的进行比较,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1. 节日习俗的介绍。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着丰富的习俗。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食品、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2. 传统艺术的体验。

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京剧、民间舞蹈、书法、剪纸等,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邀请学生体验这些传统艺术,了解其历史渊源和表现形式。

3. 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如包饺子、赏月、挂灯笼、写春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俗。

4. 古代传统习俗的介绍。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民俗文化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
生活在相同社会群体中的人们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一整套行为规范、生活
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深入了解和探讨中国的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
际能力。

首先,教学中应引入民俗文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词汇和句子,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庆祝活动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习俗。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文化活动等形式,让学
生直观地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增强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其次,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的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节日祝
福语、吉祥话等语言表达,让学生了解一些民俗文化背后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比如,在教
学春节词汇时,除了教授“过年、拜年、红包”等词汇外,还可以介绍“年夜饭、灯笼、
鞭炮”等与春节相关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对春节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可以通过讲解相关民间故事、传说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

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教育寓意,可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并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最后,在口语训练中加入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场景,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体验民
俗文化。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次“自助餐晚宴”,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人聚餐的特
点和礼仪,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外国人学习的热门课程。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

本文将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并分析其意义和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

通过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加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民俗文化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种资源,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民俗文化需要注意一些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介绍,向学习者介绍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知识。

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介绍中国的传统婚礼和葬礼的仪式等。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习者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组织学习者参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或是组织学习者进行传统习俗的实践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材料来引导学习者了解民俗文化。

可以使用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故事、诗歌、歌曲、传统艺术品等,让学习者通过感知和感受的方式来了解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民俗文化入手,比如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一些基本知识。

而对于高级学习者来说,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话题,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蓬勃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源泉,它直接体现出了我国民间大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所以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从语言的三个角度来论述下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俗文化;对外汉语教学;重要性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自己在生活的劳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它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和完善,经过如此长时间的积累才最终形成了民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利于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还可以有助于外国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理解和了解,从而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传授及学生能力的提升。

由于民俗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和许多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科的研究都可以延伸出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

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跨文化交际中,越是具有一国民族文化特征的民俗文化越是能在国际上传播广泛和凸显。

因此,民俗文化中对语言的运用很重要,它能很好地使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从语言的三个方面(即语音、词汇、语法)来论述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语音中的民俗文化由于行为学派语言学习理论的影响,很多老师都认为重复的多了就会了,所以他们在语音的初级学习时也采用了同样的的重复练习法,只是单纯地反复练习语音来让学生达到熟练的水平,但是他们忽略了在语音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

在汉语言的交际中,我们常常会使用谐音这一是手法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或产生幽默感,同时这也是汉语言语音民俗中所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他语言中很少有这种表达。

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语音民俗传达出人们心中对美好的向往。

在我国,无论是各种节日的风俗,还是人们日常办喜事的讲究,都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8-08作者简介:曲凤荣,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

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曲凤荣(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受到了普遍重视,而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与构建却少有论及,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原生态文化,而且是一种生活文化,又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文章主要从民俗文化特点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俗;原生态文化;生活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6)10-0125-02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但上下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容量巨大,对留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内容要有所侧重,民俗文化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文化,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石,语言中积淀着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民俗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民俗文化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民俗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深层内涵民俗文化是文化教学的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之所以要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是因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是各国各民族所固有的社会生活文化,是各国各民族的本质文化所在,这种原生态文化的反复出现,形成了各国各民族的潜意识和社会心理积淀,这种潜意识和社会心理规范和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奠定了其理性基调和现实的倾向性,这种文化的积淀对人类的精神活动,尤其是思维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它直接决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习惯与方式。

比如,在爱的表达方式方面,中国人固然懂得爱,但是由于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男女授受不亲0,社会被分成了两大性别集团,相爱的双方在中国受到时空和对象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即使是夫妻在公开场合一般也很少拥抱和亲吻。

因为在中国异性之间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经常被视为轻浮与无礼,而同性之间的亲密接触则被视为关系好的表现,这与西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

东西方文化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的起源、发展、特质等很多方面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简单的寒暄语与问候方式,如果能从民俗学的角度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化的深层内涵。

同时也可以避免西方学生初来中国时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疑问与尴尬。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由表层文化和本质文化两个层次组合而成,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也是当今各类分支学科的源头所在,当今人类所有的知识几乎都能在民俗中发现痕迹和源头。

如5山海经6中记录了很多中国远古时代的风俗事象,其中既包含着我们的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初步认识,也包含着他们已经拥有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和理论,所体现和反映的是远古社会的一部分科学,也是人类的一部包罗万象的风俗书,既是人类文化的初级形态,也是后代各种分类学科的神圣源头。

同时这种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有一种顽强的难以变异性,虽然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和广泛,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文化都曾经历过一番改造和变革,但各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累积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排他性,不同的民俗文化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可能将对方的文化特点予以消灭和蚕食,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这种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如果仅仅把它局限在本体与静态的狭小圈子里进行研究,往往难以做出深入透彻的解释,只有把它放在民俗文化这个悠久、广阔的背景下,将语言与社会现实、民俗事象结合起来进行动态研究,才能追溯其源头,把握其流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民俗文化背景的教学,导入文化中最稳定最根源的部分,使留学生从根本上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理,增加学习者对汉民族民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克服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有效缩短他们的文化接受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可以说要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能脱离其民俗文化背景的。

二、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学习语言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程度是其他任2006年第10期总第150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No.102006serial.No.150何文化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它是生活与文化的复合体,一些完全生活化的民俗,其生活色彩的浓厚程度甚至已经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完全丧失和淡化了这是一种民俗事象的认识,如中国人普遍以筷子为餐具,中国人在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种风俗,但是在外国人眼中,使筷子倒成了一种奇异而有趣的风俗。

可以说从传统节日的程式安排、内容及模式,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劳动的各个环节,到人们内心所具有的心理定势,无不蕴含着民俗文化的内容,民俗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模式,特定的民俗文化营构出特殊的生活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民俗之中,无法离开。

留学生来到中国面对的是与其本国风俗习惯截然不同的全新环境,学生置身于新的文化背景下,在交流对话、生活习惯、行为心理等方面不可避免的产生疑问甚至是批判抵制的态度,往往要经历一系列的精神上的适应阶段,才能最后真正适应新的环境,如:为什么第一次见面中国人就会问很多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中国人请客为什么明明知道吃不了,还要点一大桌子菜;中国人接到别人的礼物为什么不当面打开看看,而是漫不经心地放到一边等等。

一连串的问题都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待客礼仪、民俗心态等民俗现象有关,中国民俗文化是他们必须首先了解、掌握的。

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都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民俗文化的内容。

如年节文化,年节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从农历正月初一数起,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一个节日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都有古老的文化背景,而贴春联、挂灯笼也体现了汉民族辞旧迎新的独特方式。

年节文化还有一个特点:传统节日大多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天然的联系。

春节的饺子和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岁末的腊八粥等传统食品千百年沿袭至今,人们在节日的喜庆中饱尝了美食,在美食中又感受了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情趣的领域,也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结合语言教学,给留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讲授节日文化的内涵,可以引发他们的浓厚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理解中国文化,降低语言文化教学的难度,增强趣味性,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缩短文化适应过程。

三、民俗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是长期相沿的社会民俗文化的产物,语言和民俗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民俗语言的重要内涵,有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记载传承着民俗文化。

因此民俗语言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民俗语言研究,重视民俗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避免学习者对某些语言的误解,规范其语用,使教学成为连通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传播中国的民俗文化。

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语汇,民俗语言研究的重心是民俗文化语汇研究,汉语中很多语汇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如龙凤、牡丹、鸳鸯、福、禄、寿、喜等等,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文化信息。

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对/龙0的崇拜和信仰,在他们心目中的/龙0是一种凶恶的怪兽,对它并无好感,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龙文化0。

/龙0最早产生于中国古代神话,它能给人类带来风雨雷电,以雨水滋润万物,给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限生机。

年节时,百姓要准备丰厚的祭品祭龙王,以求风调雨顺。

对于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国人来说,/龙王0至尊至贵,能降福于天下。

中国的皇帝为显示其最高的地位和权利,称为/真龙天子0,皇帝的子孙则是/龙子龙孙0,可见龙之显贵。

另外,中国人还认为/龙0是中华民族祖先的象征。

以/龙0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子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0,中国的父母们希望孩子能有出息是/望子成龙0。

当留学生了解中国的/龙0文化以后,自然会举一反三,理解汉语中有关/龙0这一词语的使用。

此外成语、谚语、惯用语也是中国语言中文化性很强的词语。

汉语中常用成语近三千条,在语言中运用较普遍。

外国留学生如果不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仅从字面上是无法理解成语的真正含义的。

语汇中最能充分典型地反映丰富民俗内容的,就是俗语,例如/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0比喻人们内部相斗的民俗;/哪头炕热往哪头钻0反映了北方地区民居冬季烧火炕的民俗。

汉语还通过语音的特点反映汉民族社会习俗:结婚或老人过生日时不能以钟为礼物,因为/送钟0与/送终0谐音,会破坏喜庆气氛,年轻人结婚的时候要在床上放上/枣和栗子0谐音/早立子0,意为/早生贵子0。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但很多汉字都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负载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通过汉字把文化因素直接注入教学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所记录词义的理解,又方便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接触和了解。

例如,/筷子0的/筷0就跟民俗有关。

/筷0,古代写作/著0,见于东汉许慎的5说文解字6。

/著0与/住0声音相同,因船家忌讳/住0,于是反其意取名为/快0,后来又加上了竹字头,变成了今天的/筷0。

在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的教学,探求字的原始意义,不仅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分析汉字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寻找汉字发展演化的轨迹,对整理、继承文化遗产,传播中华文化都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112钟敬文1民俗学概论[M]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1122吕必松1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1内部发行稿, 19961132何清强1文化差异中的对外汉语教学[J]1语文学刊,2004,(1)1142曲彦斌1中国民俗语言学[M]1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52岱年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责任编辑:吴井泉2126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