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合集下载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始末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始末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一次实验电影运动,通常认为发端于1910年代,1920年代进入高峰时期,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波及意大利、英国、匈牙利等国家,这个时期的苏联电影学派也被认为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一个重要学派。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先锋派(1920—1925)以法国印象主义电影为代表,贯穿先锋派电影运动始终;第二先锋派(1921—1926)以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为代表;第三先锋派(1927—1930)是一个纪录电影学派,影响波及欧洲许多国家。

1920年代末,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再次来袭,以及德国纳粹上台后大肆驱逐德国先锋电影运动代表人物,加上有声电影出现,欧洲先锋派电影逐渐走向终结。

先锋派电影运动,是指1920年代出现在欧洲的第一次实验电影运动,通常认为发端于1910年代末,1920年代进入高峰时期,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波及意大利、英国、匈牙利等其他欧洲国家。

另外,以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也被认为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先锋派以法国印象主义电影为代表,从1917年到1929年贯穿先锋派电影运动始终;第二先锋派以法国超现实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为代表;第三先锋派是指阿贝尔托·卡瓦尔康蒂创立的纪录电影流派,他于1926年制作完成的影片《只有几小时》标志着这个流派的正式诞生,后被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为“第三先锋派”(01)。

虽然三个先锋派的影片特点不尽相同,但是作为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相似点,即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不以讲述故事为宗旨,并且由于当时有声电影还没有发明,因而主要探索无声影片的纯视觉表现力和美学特征。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同时孕育了一些电影理论家和创作者。

这场实验电影运动,是继美国格里菲斯打破以往一个镜头表现一个场景、开始在电影时空和节奏以及叙事形式方面有所革新之后,西方电影艺术家对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又一次实验和探索,从而使1920年代电影艺术创作的中心从美国回到了欧洲。

世界电影流派

世界电影流派

二、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 ---1928 1928年 ---1928年)
• 指从1917-1928年期间,欧洲出现的众多的电影 流派和学派,这些学派和流派最终汇集成一个空 前的电影运动,即先锋派电影运动。 • 法国和德国 • 先锋派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是纯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叙说故事, 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 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 多为短片。 多为短片。其目的是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 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
四、纪录电影学派
纪录电影先驱 弗拉哈迪 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创 作过程
约翰·格里尔逊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受苏联电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 “电影眼睛”理论的影响,借鉴了 法国先锋派以及荷兰的尤里斯·伊文 思的经验,尤其是吸收了美国导演 弗拉哈迪的经验。领导形成英国纪 录学派。 代表作《飘往渔船》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 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 剪辑空间跳跃。 •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 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 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 的变化。
世界三次电影运动
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年---1928年) 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 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个阶段。 (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 个阶段。 )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 第三阶段: • 1929年后,法国电影的“先锋派”运动也 转入纪录电影。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 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 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像》(1929~ 《尼斯景像》 1930)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 借实录的尼斯景像,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 生活丑态;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这是一个纯形式主义的学派,他们 不仅使用布景,还采用夸张的演技, 并将一些特技摄影运用到作品中去。
“奇异演员养成所” 培养了大量 的创作人才。
爱森斯坦(Eisentein)的理论与创作
爱森斯坦在理论与创作两方面都是电影史 上的里程碑式人物。
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理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他认为:蒙太奇不仅是一种电影技术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理性蒙太奇的实质 在于通过不同画面的撞击产生思想。
第3讲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1928近10年时间,欧洲电影探索 中的众多流派和学派汇集成一场电影美学 运动。这一运动不以讲述故事和商业谋利 为目的,而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 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实验和探索。
先锋派电影崛起的原因:
A 来自美国的垄断(叙事电影占领市场) 激发欧洲电影人的竞争意识(民族电影的 觉醒)。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性的基础和银幕表现力的 集中体现。
“奇异演员养成所”
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认为:文 学、戏剧、音乐和绘画等都是资产 阶级的艺术,只有电影才是无产阶 级的艺术。
“奇异演员养成所” 提倡建立一 种“奇异化”的电影观念,即在作 品的拍摄中竭力地获得一些惊人的 视觉效果,使用一些正常视线所捕 捉不到的仰拍、俯拍等视觉角度, 以及蒙太奇的奇突变化的组接。
(1952)
普多夫金(Pudovkin)的理论特征
剧本:“没有一种艺术的创作过程能够分 割为彼此无关的各个阶段” 。“整个电影 剧本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分成若干段 落,每个段落又分成若干场面,最后,每 个场面则由一系列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镜头 构成” 严格地按照故事情节加以思考和组 织叙事结构。
Theory of Prose by Viktor Shklovsky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Theory of Prose by Viktor Shklovsky
形式主义理论的美学命题
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是什么?
材料如何转化成艺术的有机因素?
什么使普通材料变成具有感染力的 审美对象?
作品的艺术性是怎样建构的?
他们认为诗学的目的是寻找使语言 材料成为艺术作品的原因。就文学 研究而言,使语言成为艺术品的东 西,就是词与词的序列,词的意义 及其内外形式。
杂耍蒙太奇
在电影中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 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 成一种理性的认识 。镜头在此成 为某种符号或象形文字,而当它 们组合起来时便产生某种概念, 从而代替艺术形象。爱森斯坦主 张,电影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形象 地表现现实,而在于表现概念。
理性蒙太奇
Sergei Eisentein的经典影片 《战舰波将金号》
“库里肖夫效应”
银幕地理学: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 镜头接在一起,造成实际并不存在的银幕时 间和银幕空间。
组合新情绪: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 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并列,影 片的结构的基础源于镜头的组合。
镜头之间的合理组接能够产生新的意义。库 里肖夫实验为在电影中使用非专业演员提供 了理论基础。演员可以作为原材料使用,就 像其他拍摄对象与别的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 一样。情绪不是由演员的表演产生的,而是 由镜头的并列带来的联想所产生的。总之, 只要导演把合适的对象连接起来,观众就能 得出这种动情的含义。
爱森斯坦认为剪辑是有机和辨证的。剪辑应该在一 个镜头达到“爆裂”点(紧张程度达到极点)时才 进行,应该象内燃机的迸发一样具有强有力的节奏 感。
爱森斯坦认为一组镜头中的每个镜头应当是不完全 的,只应起部分作用而不是起全部作用,两个镜头 (正题和反题)的冲突产生全新的思想(合题)。

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

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在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 意识活动,使内心世界“视觉化”方面所 作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和扩大了电 影的表现力和范围。
第三节 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 倾向的美学追求
电影词条解释:表现主义电影 是从1919年至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 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 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 派。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 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 象来强烈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 和焦虑,爱和憎的情绪。
《车轮》在表现手法上:
(1)用加速蒙太奇的手法,表现火车车轮风 驰电掣的运动。特别是表现飞快的车轮迫近悬崖, 造成翻车的事故的场面。
( 2)交叉剪辑:影片中风景、人的面孔、机 车制动杆、水蒸气等交替出现,节奏越来越快, 观众的神经愈来愈紧张,画面产生了令人惊心动 魄的视觉效果。
(3)运用主观镜头,以探测西西福的内心世 界。
代表作是 雷内·克莱 尔的
《幕间休息》 (1924)
影片特点:摒弃了情节和叙事的 逻辑性,采用了散漫无序的结构, 更多表现的是达达主义艺术家的梦 境。后被称作是“荒唐的杰作”。
在《幕间休息》中,现实时空 被克莱尔有意识地剪乱,并以一种 违反逻辑的形式出现。目的是创造 出奇异的视觉效果,引起观众的哄 堂大笑。
第一节 法国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 德吕克极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主张电影要根据人们最初的印象去真实的反 映生活,反对形式主义。
在美学上,印象派电影接受了英国(布莱 顿学派)及瑞典电影(反映现实生活)写实 风格的影响,强调要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 和命运,提倡朴素真切的风格。
1、 印象派电影的形成
2、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力求达到“电影诗” 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 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 “纯粹的情绪”。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电影元素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

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

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

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

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

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

世界电影流派详解

世界电影流派详解

代表作品: 罗西利尼 : 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 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欧洲51 年》《意大利万岁》
维斯康蒂: 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 《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 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 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
德.西卡: 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 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 使用非 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
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库里肖夫 实验工作室 理论: 库列肖夫效应;电 影模特儿 电影眼睛派 拍摄 即景反对剧本、演 员、摄影棚 蒙太奇理论 、杂 耍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 蒙太奇叙事 剧作理论 《西方先生在俄罗 斯的奇遇 》 《带摄影机的人 》
维尔托夫
爱森斯坦
《战舰波将金号》
普多夫金
《母亲》
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 第一阶段:印象主义电影。 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 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 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 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 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 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这些影片 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
德.桑迪斯: 《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 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 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部分相同。
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
• 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 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 剪辑空间跳跃。
• 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 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 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 的变化。

第四部分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第四部分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思想: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心灵
的焦虑,恐惧,与对现实的逃避。作为战 败国的德国,除了要面对战后普遍存在的 饥饿、贫困、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危机 外,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烦死战争 的结果,在民众中普遍形成了对权威的憎 恶、对信仰的怀疑,对现实的愤怒,和对 未来的茫然。
题材: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那个被扭曲的、 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 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 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然而,这恰恰映现了战败后的德意志民族的 社会心理状态。而以象征表现内心现实,以主观 化反证社会现实,正是表现主义电影以美学化、 风格化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实际的 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五部分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综述
是指在1917年到1928年之间的十年间,在对
电影美学的探索中,出现的一个极为复杂 的电影文化现象.由众多的电影流派和学派, 汇集成了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
它们不以叙述故事和商业赢利为目的,主要
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进行的美学形态和表 现功能的风格性的实验和探索的影片.
2、追求对自然物象的诗意描述,以实现与人物心理和精神 的对应 强调依据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的客观现实,所给予艺术 家的视觉印象和主观感受。 因此,影片中的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以及影片的情绪和 氛围,始终与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以 多含义的事象形式传达出人物不同情绪气氛和潜在的思想 活动。
丰富的外化表现,大量具
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作为 表现主义的作品,成功的 批判了当时那个混乱且失 控的德国社会。
主要作品
罗伯特· 维内《卡里加
里博士》(1920年) 以剧中人物弗朗西斯 的叙述,揭示了卡里 加里博士的邪恶和他 对社会所施加的暴力 和恐怖,创造出那个 纯属于精神病患者的 幻想世界。

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运动

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运动

浅析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电影运动电影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经历了若干年的演变,从无声片、黑白片直到今天3D时代的到来,电影从技术到表现形式到表现手法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向前推进,电影作为一种观看艺术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以至于我们的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静止的文字转变为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时代已经不可置疑的到来了。

在我们迎来视听盛宴的今天,也必须回过头去追溯世界电影的发展进程,只有这样才能更了解电影更清楚电影发展的每一步,然后我们才有理由在历史的发展基础上享受现有的电影成果以及努力推进电影的新发展。

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三次电影运动是推动电影艺术思想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这三次运动分别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新浪潮”。

一,三次运动分别的背景,意义(一)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产生的背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经历了战争的巨大创伤之后,其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面临重估,现代哲学思潮随之兴起,自十九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哲学将研究方向从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的本身,这就引起了对传统艺术的广泛不满。

传统艺术注重外部模仿的缺点在这种思潮中充分暴露并被摒弃。

人们开始注重艺术的深度,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讨成为这一思潮的特点。

战争带来的阴影在欧洲从思想蔓延到艺术,先锋派电影运动是在一种危机感和危机意识中诞生的,这种危机不仅仅来自于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所导致的社会关系变革与重组,更重要的来源是好莱坞的商业性影片于这一时期迅速的占领了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电影市场,这种缺乏艺术性的单一的粗糙的好莱坞影片使得欧洲一部分具有社会责任的先锋艺术家力求改变这种现有局面。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力求打破好莱坞的叙事体系和商业性垄断,追求画面的视觉形象的表现力,试图探索出超越叙事的“纯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为了探索和发掘出画面的多元化表现,进行了大量且大胆的电影实验,这些意义非凡的实验产生了众多的电影风格,为电影的成熟做了铺垫。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时间:1917-1928,10年时间主要参与国家:法国,德国,前苏联特点和形成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存在主义开始在欧洲盛行,资本主义社会体系面临全面的价值重估,人们对艺术的探求的渴望日记增加,哲学的思辨和现代艺术的发展致使电影人开始了一场异常有激情的电影革命-欧洲先锋派电影革命;这次电影革命的特点是大量的大胆的电影试验,各种形式的电影风格的出现,对日后的电影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繁花绽开前的必要准备。

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于大约1925年前后的德国和法国,后期以法国为中心,晚于绘画和诗歌方面近二十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要求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影响,创造一种"让画面来主宰一切"的纯视觉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其一,上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日益侵入电影,不少电影艺术家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表现手法,把绘画和音乐上的抽象主义应用于电影创作,使电影成为非理性化、非形象化的东西。

其二,美国电影的强大的竞争力量使欧洲电影的商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在艺术上停滞不前。

主宰影品生产的资本家,只是把电影当作牟利的商品,粗制滥造,题材平庸,手法刻板。

一不批艺术家知识分子敏锐的感觉到商业与艺术的矛盾,力图在知识分子圈子内,通过各种试验加以解决。

因此,20年代,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出现了许多类似"电影俱乐部"那样的团体,其成员大多数是关心电影的各门类的艺术家和评论家。

他们在团体内放映一般影院不予放映的影片(即一般观众看不懂,上座率不高的影片)。

他们在探讨理论问题,力图抛开群众,创造一种只限于少数"精选的观众"所能接受的新的一电影艺术。

这些艺术家们从各自所从事的艺术角度去看待电影的特征,进行电影创作,从事各种试验。

这样,"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

先锋派电影的电影艺术家们,盲目反对叙事,反对舞台化;主张"非理性化","非情节化","非戏剧化"。

外国电影史各大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外国电影史各大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外国电影史》课总结各大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一、布莱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

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

现实主义的萌芽。

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二、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指从1917-1928年期间,欧洲出现的众多的电影流派和学派,这些学派和流派最终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运动,即先锋派电影运动。

该运动主要出现在当时的法国和德国。

先锋派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是纯视觉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其目的是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印象主义电影。

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

这些影第二阶段:以年轻的女电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尔、舞台剧编剧和青年诗人A.阿尔托等人的实验性影片为代表。

他们的影片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表现人的潜意识,包括梦境、幻觉等。

1929年后,法国电影的“先锋派”运动也转入纪录电影。

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借实录的尼斯景像,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生活丑态;(2)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

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样受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开始于1910年的慕尼黑,首先在绘画中,而后在文学、戏剧、音乐及建筑艺术中相继出现,形成了一场文艺运动。

影视艺术概论---欧洲先锋派电影

影视艺术概论---欧洲先锋派电影

3、电影受众普查
在这些背景下,出于对电影业的自保,也同样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和社会道德 与行为规范,美国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出面聘请海斯出面组织行业自律机构, 即后来的“海斯办公室”。 1930年天主教教士劳德起草了一部影片检查法典,禁止电影宣扬犯罪、抢劫、 通奸等,这部法典很快被电影业接受,作为一种自律规范,由海斯负责执行, 这就是所谓“海斯法典”的由来。 “海斯法典”涉及正负两方面内容,负面的否定性内容包括性、暴力、种族; 如禁止在银幕上出现裸体、放纵性的接吻、挑逗、表现毒品、藐视白人等。
欧洲先锋派电影从精神实质上是要打破一种”趣味共同体原则”(让· 利 奥塔)
第一节
先锋派电影的美学特征
先锋派电影虽然林派众多,但在美学原则上,它们有共同的审 美理想,具有一致性,那就是打破”趣味共同体”,反对既存 的美学原则和叙事原则,这样就形成一些共同性的美学特征: 一 反叙事
二 非理性
三 抽象性
正面的内容则要求表现巩固家庭制和婚姻传统、维护政府形象、尊重 宗教机构等。
1966年成立“分级委员会” 所谓分级制是根据影片内容设定若干等级,按等级规定适宜观看的观众年龄。分 级制在1970年和1990年两次修改,现为5级: G,一般观众,各种年龄均可观看 PG,10岁以下儿童需有家长陪同方可观看 PG13,13岁以下儿童需有家长陪同 R,17岁以下儿童需有家长陪同 NC17,禁止17以下儿童观看 第一部NC17的影片是1990年拍摄的《亨利与琼斯》
好莱坞经典电影风格和原则的形成与确立
好莱坞位于美国落杉矶郊外,以盛产一种俗称“鸟不憩”的灌木而得名。 此地土地干燥,终年阳光充裕,在人工光源技术尚不成熟的电影初创时期, 自然光源的充足使好莱坞成为电影的理想拍摄之地。也成了诸多电影制片 人躲避“专利”官司的藏身之地。1910年,格里菲斯将摄影组迁移至好莱 坞,从此,好莱坞逐渐成为美国电影的同名词。 第一节 好莱坞大工厂制片制度的建立

三大电影运动

三大电影运动

学习笔记之一:影史三大电影运动捕风捉影的猪发布于:2010-06-28 17:14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一、法国印象主义派(1917---1928)第一个先锋派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创作了《西班牙的节目》《流浪女》1922 发表《上镜头性》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 阿贝尔.冈斯《车轮》1923 让.埃普斯坦《忠诚的心》1923主要贡献: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作品题材选择适合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依据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的客观事实给艺术家的印象。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视觉表现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剪辑的重要性,内部和外部节奏。

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纯电影美学试验:1、法国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2、抽象主义流派: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又荒诞的达达主义,共同反理性的艺术主张。

失去了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

是许多先锋派的最终归宿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 刘易士.布努艾尔《珍珠项链》1929 《一条安达鲁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曼.雷伊《海之星》1929三、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 受到先锋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表现主义造型风格,布景和背景情调一致,人物造型与布景一致,光线阴影,视觉造型为表现主义特征《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现实主义倾向:室内剧:卡尔.梅育《最卑贱的人》编剧《卡里加利博士》编剧之一利用布景,主题和环境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情的命运,不用表现主义而用现实主义的方式表现街头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利用布景感兴趣的是社会环境而不是心理状态。

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运动

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运动

浅析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电影运动电影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经历了若干年的演变,从无声片、黑白片直到今天3D时代的到来,电影从技术到表现形式到表现手法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向前推进,电影作为一种观看艺术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以至于我们的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静止的文字转变为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时代已经不可置疑的到来了。

在我们迎来视听盛宴的今天,也必须回过头去追溯世界电影的发展进程,只有这样才能更了解电影更清楚电影发展的每一步,然后我们才有理由在历史的发展基础上享受现有的电影成果以及努力推进电影的新发展。

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三次电影运动是推动电影艺术思想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这三次运动分别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新浪潮”。

一,三次运动分别的背景,意义(一)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产生的背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经历了战争的巨大创伤之后,其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面临重估,现代哲学思潮随之兴起,自十九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哲学将研究方向从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的本身,这就引起了对传统艺术的广泛不满。

传统艺术注重外部模仿的缺点在这种思潮中充分暴露并被摒弃。

人们开始注重艺术的深度,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讨成为这一思潮的特点。

战争带来的阴影在欧洲从思想蔓延到艺术,先锋派电影运动是在一种危机感和危机意识中诞生的,这种危机不仅仅来自于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所导致的社会关系变革与重组,更重要的来源是好莱坞的商业性影片于这一时期迅速的占领了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电影市场,这种缺乏艺术性的单一的粗糙的好莱坞影片使得欧洲一部分具有社会责任的先锋艺术家力求改变这种现有局面。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力求打破好莱坞的叙事体系和商业性垄断,追求画面的视觉形象的表现力,试图探索出超越叙事的“纯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为了探索和发掘出画面的多元化表现,进行了大量且大胆的电影实验,这些意义非凡的实验产生了众多的电影风格,为电影的成熟做了铺垫。

第三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第三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电影的出现是先锋艺术向电影领域蔓延的结果 先锋电影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 成为一场完整的现代艺术运动,深刻地改变并影响了哲学、美学、 艺术、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
先锋的危机感(时间:第一次世界 大战之后。一战期间美国电影逐渐形成市场和文化的垄断) 二、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盛(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西方社会 传统观念和精神文明的危机,加速了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 先锋派电影应运而生。一批先锋派文艺运动的艺术家投身到电影 艺术的美学探索中。他们意识到电影艺术得天独厚的科学性和现 代性,意识到电影相比于其它艺术形式对时间、空间、物质、运 动的表现是最完美的,对于艺术家的思想和幻觉的体现也是最直 观的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创作实践上: 印象派电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不注重情节故事,着重创造氛围,以风 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 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 角度。
《日出印象》
《散步,撑阳伞的女人》
莫奈 法国印象派画家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 法国印象派画家
《沙图的铁路桥》
雷诺阿 法国印象派画家
印象派电影代表作品
印象派电影的主要特征和贡献
•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以求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
主观摄影
移动摄影
特技摄影
主观摄影
• 在影片《黄金国》中,莱皮埃为了突出剧中人物的主观感受,以固定 的视点表现了阳光闪烁下的阿尔汉勃拉宫的形象(人们把《黄金国》 中的阿尔汉勃拉宫的视觉印象与莫奈的名画《卢昂寺院》相媲美), 被人们称作是电影中‚画家的视点‛的主观摄影,并为印象主义学派 的影片广为使用。
印象派电影的主要特征和贡献
•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的表现

世界电影史——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

世界电影史——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

• 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油画 1862——1863)
• 克劳德-莫奈:《日出-印象》(油画 1872——1873)
• 埃德加-德加:《舞蹈课》(油画 1873——1876)
• 皮埃尔 奥古斯特-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油画 1876)
• • • •
印象派绘画美学追求: A 提倡户外写生,注重光与色的自然微妙变化,打破“固有色”观念。 B 主张“客观”描绘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色。不追求题材“严肃性”。 C 取客观场景之片段作为构图,求“不完整”效果。
概述
• • • • • • • • • • • 1、时间:大致1917——1928。 2、主要流派与对应国家/地区: (1)印象主义:法国 (2)抽象主义:德国、法国、英国等 (3)达达主义:法国 (4)超现实主义:法国 (5)表现主义:德国 (6)蒙太奇(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苏联 (7)纪录主义:苏联、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爱尔兰等 3、共同的先锋性特征: (1)反(传统)叙事,推崇观念与心理主题;(2)(大部分)反商 业赢利;(3)追求纯视觉(光影与节奏的形式主义)。
•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战败德国动荡不安的阴影下,以隐喻方式表达 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焦虑、恐惧与苦闷,崇尚变形、夸张和奇特 的艺术语言。 • 从某种角度上,可视其为恐怖片类型的源头。 • 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1919) • 编剧:卡尔-梅育、 汉斯-雅诺维奇 • 导演:罗伯特-维内 • 艺术指导:赫尔曼-伐尔姆、 华尔特-罗里希 华尔特-雷曼
• • • • • • • • •
其它表现主义电影: 《泥人哥连》:保罗-威格纳,1919 《三生记》:弗立茨-朗格,1921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弗莱德立希-茂瑙,1922 《蜡像陈列馆》:保罗-莱尼,1924 (二)第二阶段:室内剧 室内剧 剧场式电影。受先锋戏剧大师莱因哈特影响的“小剧场”。 自然主义,“寓言式人物”,悲观思想。 代表作:《最卑贱的人》(茂瑙)

世界电影史 先锋派电影运动

世界电影史 先锋派电影运动
第一节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 狂热者的艺术梦
>>
0
>>
1
>>
2
>>
3
>>
4
>>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狂热者的艺术梦
20世纪初在电影摄制过程中形成一定风格的: • 美国格里菲斯 • 英国布莱顿学派 • 法国芳森学派
• 瑞典学派
>>
0
>>
1
>>
2
>>
3
>>
4
>>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狂热者的艺术梦
• 英国布莱顿学派:主张电影反映现实生活,反对卖弄技巧
>>
0
>>
1
>>
2
>>
3
>>
4
>>
二、先锋派电影运动的主要流派
(3)抽象电影的极端美学观
这些拍摄抽象电影的人,只是一群狂热的艺术知识分子。 他们当时就是想把电影拉入现代主义轨道。 • 他们认为电影应当是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诗和舞蹈。 • 他们主张电影没有故事,没有头没有尾,没有正面也没有反 面,不分左右,不存在过去和未来的一切界线,从而可以使 人们从任何角度去观察这些情境。
和矫揉造作。在电影方法上它非常重视自然景的作用,强调内 外景协调在影片中的作用。 • 法国芳森学派:创始人是法国芳森城里一家肉店老板的儿 子查尔· 百代,他建立的庞大的电影企业——百代电影公司沿 袭了通俗化的传统,拍摄了大量通俗影片。 • 瑞典学派:瑞典的电影艺术家在通俗化的影响下,刻意追求 电影的表现手法,在电影语言创新上构成了自己的特点,其中, 斯约史特洛姆和史蒂勒是两位世界著名导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先锋派电影的贡献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赵红玲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一、先锋派电影的主要流派 。 二、先锋派电影兴起的背景。 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特征。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
一、先锋派电影的主Leabharlann 流派
1、印象主义。 2、德国表现主义。 3、抽象主义。 4、达达主义。 5 、超现实主义。 6、电影眼睛派。
1、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 狄吕克团 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 冈斯、哲敏· 杜拉克等一 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 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 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 没有得到制片商们的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 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 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 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象派电影大都被认 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 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 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第五:先锋派电影后期的社会讽刺短片,是先 锋派电影影响中最积极的一面。这类影片最早 是通过一些荒诞可笑镜头去嘲讽一些社会现象, 以后,一些纪录片电影工作者便根据这一特点, 把纪录片以"直接纪事"发展到"社会讽刺"或"社 会批判",从而大大提高了纪录片的思想性。伊 文思的影片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桥》和《对 运动的研究》,最初都是从运动的观点去发掘 电影的表现力的,但是到三十年代,他的《波 里那杰》、《新的土地》已是鲜明的通过直接 纪事的镜头和有意识的镜头联接相结合,而产 生了巨大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有力的提高了影 片思想性。
第四:用影片来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 先锋派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为这种 潜意识活动的银幕表现提供了最早的范 例,例如《贝壳与僧侣》、《一条安达 鲁狗》中的场景变化和镜头联系,是不 难在七、八十年代的所谓现代派影片中 找到痕迹的。在法国或欧洲其他国家, 影评家们在谈到许多表现梦境、幻觉的 影片或场景时,常会情不自禁的提到超 现实主义的影片。
5、电影眼睛派
以维尔托夫为首的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成立于 1919年底,成员考夫曼、贝黎亚科夫、列姆别尔格、科 巴林等。维尔托夫在1922~1923年曾多次撰文阐明电 影眼睛派的观点。他们否定故事影片,而推崇新闻片, 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他们研究了用 电影摄影机观察生活的多种方式方法(电影眼睛一词 即由此而来),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为完善。 他们在新闻纪录电影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 快摄和慢摄、移动摄影等方法。该派所倡导的重要手 法之一是所谓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或者叫抓拍, 即把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作品有:前进吧!苏 维埃》(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 等。
补充:重要的电影理论家及其重要作品 1、意大利人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
2、鲁道夫·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
1、印象主义的美学特征
首先: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深入表 现人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强化对自然 的诗意的描述。
其次:注重对画面表现形式的多方面 探索,多种镜头语言的综合尝试。 思考题:以“上课”为主题拍摄一部具 有印象主义美学特征的影片。
2、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原为 艺术史与批评学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 为艺术的首要目的,而是以线条、形体和色彩 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标。表现 主义电影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 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 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 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首先:先锋派电影的探索,使电影合作者们懂 得了电影的运动,可以通过人为的技巧(如剪接、 镜头的适当排列等),产生一种和谐的,形如交 响乐式的感觉。这种技巧直到目前仍被一些电 影创作者们,尤其是在纪录片和动画片的摄制 者所采用。例如加拿大麦克拉伦的手绘动画片, 美国著名动画片导演华尔特· 狄斯特在他的部分 动画片中,都使用这种技巧。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其次:先锋派电影的探索使电影创作者们懂得 了通过剪接技巧使影片的运动产生一种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可以像音乐的节奏感,给人以一种 美感。第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这一原理,使同 时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普通物体,通过一定 的镜头连接产生一种造型动态美。这种美不同 于人脸或体形的美,而是一种不规则的美。当 然,这种技巧方法主要适用于纪录片,而不同 故事片的创作领域。
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特征
1、反叙事:先锋派电影将心理内容作为主要 的表现对象,表现主义尽管将具象作为画面表 征,但他们认为具象的事物只是内心情绪的折 射。 2、非理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人类在 精神领域的最重要的发现就是非理性因素的被 重视和提升。 3、抽象性:先锋派电影以人的感情和视觉感 受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决定了它的抽象性, 同时,它的一个额外成果就是为蒙太奇技术的 发展提供了最无拘束的试验场。
4、超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首先:暴力与死亡。 其次:性和色情。 再次;迷乱的情绪表达。 最后:对局部细节的疯狂迷恋。
二、先锋派电影兴起的背景
1、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存在主义开始在欧 洲盛行,资本主义社会体系面临全面的价值重 估,人们对艺术的探求的渴望日记增加,哲学 的思辨和现代艺术的发展致使电影人开始了一 场异常有激情的电影革命。 都市化艺术的全新诠释:2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 直接推动了欧美国家工业的以高楼化为标志的 大都市的兴起,电与机器的出现和飞速的发展改 变了视听感受,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美国商业电影的竞争。
2、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像特点
一、高度的舞台化,摈弃实景拍摄,全 部使用绘画布景和黑色背景。 二、非自然的、抽象的空间关系。 三、演员多是变形的、非常态的。 四、光线的明暗对比强烈,画面气氛阴 沉恐惧。
3、抽象主义。
抽象主义:抽象主义电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抽象派 电影,该电影流派出现在法、德等欧洲国家,时期大 约是印象主义盛行的后期。 抽象主义电影是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出现的,这些现代 艺术主要是指当时绘画和诗歌领域盛行的一些诸如达 达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其中贡献最大的是 达达主义,因为抽象主义的灵感来源主要就是达达主 义。法国和德国是抽象主义的发源地,但二者却表现 出很大的区别,前者更注重浪漫,后者态度相对认真 一些。抽象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影响力的主要有 《机器舞蹈》、《幕间节目》两部。
4、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
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 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 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 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 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 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 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著以语言、文字或其它 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 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 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 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 伍迪.艾伦。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再次:变形镜头的运用。一些先锋派电影
工作者在他们的影片中,把普通的日常 的物体拍成变形或畸形,目的在于使观 众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根据这一 原理,有许多故事片电影工作者便得以 表现人的错觉。幻觉成畸形的景象。这 种镜头直到目前还被某些影片的作者所 采用。
四、先锋派电影兴起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