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1. 选出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萌发(ménɡ)酝酿(yùen)销声匿迹(nì)B.孕育(yùn)落叶(luò)衰草连天(āi)C.翩然(piān)连翘(qiáo)风雪载途(zǎi)D.融化(rónɡ)观测(ɡuān)草长莺飞(zhǎnɡ)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消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3. 下列谚语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B.清明前后,栽瓜种豆C.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D.春雾雨,夏雾热,秋雾晴天冬雾雪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5. 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的例子,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早。

B.7、8段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因素。

C.文中“凡是”和“都”强调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与农业丰收有密切的关系。

6.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yù________ 果实的时期。

(2)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pánɡ huánɡ________,没有矛盾。

(3)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yǎn huā liáo luàn________的弧线。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八十八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八十八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6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八十八第1题【单选题】《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对《大自然的语言》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学。

B、“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C、第二段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把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操心的心情写得生动形象。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ròng)孕育(yùn)翩然(piān)农谚(yàn)B、销声匿迹(nì)差异(chā)物候(hóu)纬度(wěi)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莺飞(yīng)侵害(qīn)D、风雪载途(zài)竺可桢(zhēn)萌发(méng)悬殊(xuán)【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谚语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B、清明前后,栽瓜种豆C、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D、春雾雨,夏雾热,秋雾晴天冬雾雪【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基础达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立春过后,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燕子(piān)()然归来。

秋天,植物叶子簌.()簌地落下,各种昆虫销声逆迹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栽途的寒冬。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萌()②piān()③簌()(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短语中加点的字。

(1)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2)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3)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序被打乱了,按正确的语序排列应为______________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③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④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⑤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2)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D.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这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6.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

(1)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2)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二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二篇
B、经度和纬度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C、沿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要来得迟。
D、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答案】:
【解析】: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二篇
下面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B、“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
【解析】: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解释下列短语中划线的字。
①草木荣枯______ ②次第开放______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何种说明方法?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比北京来的得早,对吗?为什么?
画“【】”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的?
指出这下面诗句表现了哪种物候现象。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答案】:
【解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③年年如是______ ④风雪载途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预览:《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一、给加粗的字注音销声匿()迹连翘()翩()然农谚()差()异孕()育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冬季南北温度xuánshū()。

2.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xiǎnzhù()。

3.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yúyèméi()、西府hǎit áng()、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三、为下列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内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活页月刊()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A.生动活泼;不死板。

B.生存;有生命。

C.活动;灵活。

2.各种花次第开放。

()改革开放()A.(花)展开。

B.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

3.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这本书是他的劳动果实。

()A.革命斗争或劳动生产得到的胜利品或收获。

B.植物体的一部分。

四、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六、阅读,然后回答问题(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16课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16课

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的能力。熟读文章,从第三自然段中即可找到答案。 10.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使语言典雅而具有说服力,更生动形象地证明“大河以南开封、 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进而说明物 候是有区域性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引用作用的能
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具有较强
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创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
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
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文章主旨
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 言”,生动地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 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 候的观测和研究,以促进农业生产。
7.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悟 考验 C.领悟 考证 感悟 感悟 B.领略 D.领略 考验 考证 感觉 感觉
(A )
8.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
绿色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李白 和王安石两人的诗中分析出共同点即可解答。
9.“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 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绿”字象征春天的到来。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
3.抓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 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 志上,如:①关联词语的呼应;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③有指代意义的词 解题 语;④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 技巧 顺序的一致性;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 4.连读语感检验。 通过前面三步,最后将初步排成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 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以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16.大自然的语言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异()②差遣()③差劲()④参差()⑤连翘()⑥翘起()⑦观测()⑧玄妙观()2.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②不情愿又没有办法()③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④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3.填空。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从具体、生动的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的、和。

二、阅读(考试链接)(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次第: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这样写好在哪里?6.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7、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导学案及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导学案及答案

16、《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重点积累: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 、____ 。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七十三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七十三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6 大自然的语言人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七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人民称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依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大自然的语言》的4到5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B、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C、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

D、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对下面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6.生动严谨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 达效果。(6分) (1)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 意义。 这句话中的“首先”一词突出了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句中使用“唱歌”一词,将布谷鸟拟人化,引用的“阿公阿婆,割麦插 禾”给人声音的刺激,使人浮想联翩,如同听到了声音,感受到夏收夏 种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空气干燥时,松 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大雨到来之前, 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 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必 需的物质资源。奔腾不息的大海,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垠的草原, 广袤无边的田野,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四季更替,昼夜变化, 潮起潮落,鸟语虫鸣,都会让人们浮想联翩,古人云:“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面,就让我们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慨 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 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8.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次“走近大自然”的专题研究活动,请你完 成以下题目。(8分)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
1.注音或写汉字。(5 分)
翩.然( piān )
孕.育( yùn )
农 yàn( 谚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学案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学案1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七()班小组:姓名: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总课时:2课时分课时:第1课时课型:合作答疑展示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3、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学习流程学习流程学案导案●知识链接(3分钟)1.题目解读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

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自学导学(8分钟):给下列词语注音并释义:萌发():次第():翩然():孕育():纬度():连翘():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交流协作(2020)(小组合作完成)(提示:先找出问题所在课文的段落并填在括号里,并试着归纳出来)(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第段)(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段)(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段)(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段)●展示激励(10分钟)●归纳小结(4分钟)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的是什么?作者围绕“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哪些知识?●课外拓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自主学习打基础!交流协作展才华!展示自我显魅力!展示小结最满意!。

初二语文导学案-16大自然的语言

初二语文导学案-16大自然的语言

第 16 课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准确记住并运用“翩然、孕育、谚语”等字词。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和提高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3.学习并积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激发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初读课文,标记段落,完成下列加点字注音。

萌.发()翩.然()孕.育()谚.语()连翘.()酝酿..()次第.()风雪载.途()草长莺.飞()衰.草连天()销声匿.迹()2.快速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新知探究探究点一: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呢?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学法指导:先明确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然后学会抓文章的中心句以及关键词,这样可以快速的把握说明文的中心。

我们可以尝试着画一幅十分清晰的结构图,划分一下文章层次。

)探究点二: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法指导:首先要明确说明的顺序有哪些,然后抓住句子的关键点来确定其说明顺序。

)综合提升(两题任选一题)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学法指导:例: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要落雨。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1.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草长鹰飞衰草连天农谚灵敏 B.北雁南飞冰雪融化显著物侯C.鸟语花香籁籁下落山脚丘陵D.割麦插禾草木萌发内陆孕育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2)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孕yùn育萌méng发销声匿nì迹连翘qiáo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本课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用恰当词语填空。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称谓) 竺可桢(人名)。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三种。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第17课奇妙的克隆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胚pēi胎蟾蜍chán chú 两栖qī分泌mì濒bīn临繁衍yǎn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奇妙的克隆》的作者是谈家桢。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练习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练习2)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

纬.度()农谚.()连翘.()簌.簌()萌.发()风雪载.途()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销声匿.迹()。

A.隐藏B.暴露C.隐蔽D不具备(2)风雪载.途()。

A.满载B.充满C.带着D夹杂3.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2)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4.本文作者_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地理学家。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①据相关专家分析,岁末年初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雨雪天气作为极端气候的表现之一是在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

②去年7月,互联网上流行着一个戏谑的“段子”:“重庆处处都是海景房,遍地都是游泳池。

”那时重庆已被大雨“浇透”,降水量突破了1892年以来日降雨量极值。

同样在7月,泉城济南也遭到了突发暴雨的袭击,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整个“泉城”汪洋一片。

③除此之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2007年也有一个洪水滔天的“记忆”。

年初,南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地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

在西南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还产生了3天连续降水 3 929毫米新的全球降水纪录。

夏季的欧洲,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两个地区,降水量打破了1789年以来的同期降水纪录。

7月,非洲迎来雨季,东非和西非多国遭遇暴雨袭击并引发洪灾,大批难民失去家园、流离失所。

而南亚一些地区更是被3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所浸泡,沦为汪洋泽国。

④一边是大雨倾盆,一边却是烈日炎炎。

去年,美国共追平打破了263项温度纪录。

持续高温干燥的天气不仅使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年水位创下历史新低,更助长了去年发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有史以来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山林大火,22人不幸罹难,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16.大自然的语言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别()②差遣()③差劲()④参差()⑤连翘()⑥翘起()⑦观测()⑧玄妙观()2.按照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别离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②不甘心又没有办法()③难做的事情竟然能做到,值得宝贵()④衰败的野草一望无际与天空相连()3.填空。

这篇课文把非常丰硕的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从具体、生动的提及,层次分明地说明了的、和。

二、阅读(考试链接)(一)立春事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类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季,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处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隆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得当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持续;C.陆续;D.全数)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次第: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转变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转变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何?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这样写好在哪里?6.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7、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消融中,咱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咱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孕yùn育萌méng发销声匿nì迹连翘qiáo
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本课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用恰当词语填空。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称谓)竺可桢(人名)。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三种。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想一想
1.看注释 ⑴ 想: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 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
2重新拟一开头,与原文作比较, 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 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 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郭沫若
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 谷雨、 立夏、 小满 、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 大寒
冬 雪 雪 冬 小 大 寒
秋 处 露 秋 寒 霜 降
夏 满 芒 夏 暑 相 连
春 雨 惊 春 清 谷 天
二 十 四 节 气
3、词语评点:
写春: 大地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次第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
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 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
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竟相开放、争着报春的 热闹情景。
写夏: 燕子翩然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 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请。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的写出了夏 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练习:
1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2)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 天左右。 2、说一说存在于身边的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导学案(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导学案(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

争取4分钟内读完。

2、自学检测:(1)字词个性积累:课堂探究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重点积累: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 、____ 。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1、给加点字注音:萌发( )翩然( )区域( )孕育( )簌簌( )纬度( )销声匿迹( ) 风雪载途( )连翘( ) 竺( )可桢( )注意—多音字:载:( ) 一年半载、记载翘:( ) 翘首( ) 载歌载舞、装载 ( ) 翘尾巴2、根据拼音写汉字:yán ( )迟草长yīng()飞农yàn()悬shū( )shuāi()草连天北yàn( )南飞物hòu( ) 短cù()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与修辞方法就是( )A、说明拟人B、叙述对偶C、描写拟人D、抒情比喻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排序就是: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②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③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就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就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⑤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 )(2)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就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就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就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就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 )6、(2013铜仁)阅读课文“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就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回答问题。

(1)选文的说明对象就是什么?就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
1、给加点字注音:
萌发()翩然( )区域( )
孕育()簌簌()纬度( )
销声匿迹( ) 风雪载途( )
连翘( ) 竺()可桢()
注意—多音字:
载:( )一年半载、记载翘:()翘首
( )载歌载舞、装载( ) 翘尾巴
2、根据拼音写汉字:
yán ()迟草长yīng()飞农yàn()悬shū( )
shuāi()草连天北yàn()南飞物hòu( )短cù()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与修辞方法就是()
A、说明拟人
B、叙述对偶
C、描写拟人
D、抒情比喻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排序就是: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②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③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就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就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⑤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
(2)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就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就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就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就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
6、(2013铜仁)阅读课文“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就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回答问题。

(1)选文的说明对象就是什么?就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凡就是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与,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就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4)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5)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就是为什么?
基础巩固
1、(教材原创题)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清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就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就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到处呈现一片衰.( )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从括号内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括号前的横线上。

(3)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4)将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②这样瞧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3、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其原因就是( )
A、以拟人手法,使文章生动,易于使人接受。

B、运用比喻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使人产生联想。

C、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D、物候现象好比就是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信息,人们可以据此安排农事,所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显得生动、形象而引人入胜.
4、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第一段说明物候现象与接下来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这两部分均以时间为序进行说明。

B、本文第二段说明物候现象对于安排农业生产的意义写得生动形象,用了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

C、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D、写作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解说事物或阐明事理,因而只能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